『壹』 如何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為你奉上個人的建議,請你參考:
如何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我們的歷史課活起來?
美國華盛頓大學有這樣一個條幅:「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領會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充分說明了讓學生親身體驗參與教學實踐的重要作用。
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參與到歷史教學中來,讓我們的歷史課堂活起來。
1、歷史人物角色扮演。
學生自編自演歷史情景劇,把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和影響串聯起來。例如講《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單元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情景劇《訂婚》:以一群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去他們的漢族朋友郭地主家作客開始,到郭地主為自己的女兒找了一位鮮卑族的女婿結束,三分鍾的表演讓學生記住了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改漢姓、說漢話、穿漢服、和漢族通婚等,還得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深遠的影響是促進了民族融合
這種方法最受學生歡迎,但因為編劇之後要稍作排練,所以課前花的時間適當多一些,在教學任務不是很緊的情況下可以使用。
2、師生角色互換。
讓學生上講台講,老師坐下面聽,可以提問。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熟練掌握,且能融會貫通,要求非常高,我們偶爾可以在講評試卷時使用。事實證明,有的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講解都非常到位,他們從自己審題做題的思路講起,更容易為其他同學所接受。
3、為歷史人物擬寫頒獎詞。
在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身上,都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
如:秦王贏政有堅忍剛毅的性格和敏銳迅捷的決斷力;勇於認錯糾錯,採納別人的建議,表現出政治家的胸懷和氣度。康熙帝堅定的信念和民族責任感;堅韌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勞的心理准備和實踐精神;實現理想的各種知識儲備和個人素養。華盛頓那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國家、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幸福之上;堅持民主,反對專制,不崇權勢的高貴品質。
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歷史人物所作的貢獻,然後假設這些人物當選為感動中國(美國、世界……)十大人物,請同學們為這些人物寫頒獎詞。
這一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鍛煉了文筆,更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可謂是一舉多得。
4、巧用歷史圖片。
例如,講新中國的外交時,我精心選出一組圖片:中英《南京條約》、《辛丑條約》(晚清政府);《二十一條》(北洋軍閥政府);《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給出條約簽訂的場景和條約的內容,學生自然就得出了近代中國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是跪著的外交。然後再給出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入世的圖片,學生得出新中國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站著的外交。學生也就更有興趣進行課本知識的探究。
『貳』 如何理解課堂的生產性
你好
第一個問題有三個小問題:一是什麼是課堂文化,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探討和深入思考的;二是課堂文化對學生的巨大影響,這裡面也有自己的三個想法;三是課堂文化變革是教育現代化需要攻克的最後一個堡壘。
第二個問題,因為我覺得涉及的內容其實非常多,我不可能談全,但是我想談幾條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內容。一是關於人的發展的觀念,它關繫到教師的基本的哲學素養,二是發展知識的偉大魅力,學科知識任重道遠;三是課改真的能帶來進步嗎?四是真實的人真實的對話還原生命的真實狀態;五科學與教學規律;六是學校文化與反步課堂,課堂文化的個性化問題。
第一個問題談為什麼要關注課堂文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回顧了一下我作為一個教育記者這十年的采訪經歷,我沒有這個自覺,後來明星校長給我打電話才提起來,在梳理的過程中感覺到我十年前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敏感,但那是渾然不覺的狀態,這種敏感體現在我的采訪當中。我跟大家分享三個案例,大概十一年前課改剛剛啟動的時候我去了一些地方采訪,這里有三節課最後有兩節我寫成了文章把它發表出來了。回過頭看的時候,這裡面其實有很多文化的東西在裡面。
第一個案例是一節語文課,當時在寧夏,我開始寫的時候就想這節課和我們原來的課,就是在我受教育的時候那個課,語文課先講內容,然後默述內容,然後學習生字,課文中的精彩片段,布置作業,老師無精打采,學生如坐針氈。今天也沒有多少變化,老師多了一個問題,因為當時啟動課改以後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要聯系生活實際,這個老師就加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然後孩子們就開始站起來說了,說我考試沒考好,心情沮喪,正好那天下無下一節課是音樂課我沉悶的心情一下子得到了緩解;還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這個老師沒有任何的評論,也沒有任何的回應,就是說了一句心情不好聽到音樂就好了起來,然後問別的同學還有沒有?沒有嗎?周末跟叔叔阿姨一起彈琴怎麼樣呢,老師有點著急了,大家對彈琴有點陌生的感覺。請一個同學講起來,我的奶奶在鄉下,一聽到音樂就想起鄉下的奶奶,當時同學笑起來了,那個孩子說的時候充滿感情,很難過的感情,老師的回答是「是啊,很辛苦,也是這種反應,非常的冷淡,現場還有同學笑,老師的反應就是這樣,很簡單的一句,這是一種應付。
誰來描述一下,一個坐在後面的女學生被叫起來,她支支吾吾說了幾個字,老師說她沒有回答好,就是因為她沒有預習,如果預習了就會說出來,如果不預習差的就會更差,坐下。下客鈴響的時候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去找《梅花三弄》來聽一聽。當時在寧夏城鄉接合部的一個學校,當時孩子臉上都帶著農村的氣息,是農村的孩子,為什麼布置這樣一個作業,很奇怪,非常反差的一幕就出現了,老師走出教室的一剎那我聽到同學們頓時歡騰起來,當時我們和孩子們其實是一樣的,我覺得我們在結束了學生的生涯再到學校去聽課的時候,我們對過去的教育生活帶給我們的影響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回過頭成年以後人的視野打開以後、素養提升以後,回過頭看這種文化的敏感性是相當強的。同時我不會站在老師的角度,我會站再一個學生的角度體驗一個課給人的影響。
我當時也把文章寫出來,我覺得這堂課是日常課堂非常真實的一節課,學校也沒有特意安排什麼樣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
第二個案例,2001年11月份到武漢的一個小學去,當時是非常好的一所小學,某某實驗小學推薦出來說這個老師非常優秀,我們說聽一節課吧。他的特徵是從頭到尾沒有一絲笑容,與學生沒有一次關注心靈的對話,這節課是數學課口算訓練,從頭到尾開火車、分組、計算,學生從頭到尾沒有任何變化。
第三個案例,我之前寫文章的時候也經常引用這個案例,這個是寧夏東塔中學初一的一個班級,是2001年9月26號,這節課大家看了以後心理上也會有強大的反差。我們當時去這個學校的時候是臨時提出來的,能不能給我們帶一節課,他說聽數學課,行,當時已經遲到了。這個老師的課聽完以後很震撼,在簡陋的農村校舍里怎麼還有這樣的老師存在?我只是取了其中一個小片段,計算題31+(-28)+69,有的同學用31+69然後再加-28,得出答案,老師沒有評價,就問同學們有沒有什麼意見,「嘩」同學們就舉起手來了,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在考慮措辭,你可以看出來這個孩子一點都不緊張,他已經習慣了,他說同學的演算法不對,應該是31+69然後加上一個中括弧把後面的括起來,剛說出來同學就反對了,老師把另外一個同學叫起來,他的語言很流暢,很大方,說不用中括弧也可以,這是個人的作題習慣。徐老師把話接過來,加不加中括弧都對,但是剛開始還是加上不容易出錯。轉頭的時候發現角上還有一個同學在高高的舉著手,老師停下來微微一笑,某某同學還有意見嗎,請說,這是他的口頭禪。這個孩子站起來,說我同意某某同學的意見,我們要民主,這道題可以加中括弧也可以不加,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人,看起來是有一點離題了,但是老師抱以和藹的笑容,他最後在全班都看了一遍確實沒有舉手的學生了,他下了一個開放式的評語,他說某某同學說的很對,有什麼想法大家都要說出來,之後才轉到別的內容。整堂課的氣氛非常活躍,這是我們對比非常強烈明顯的一節課。
過了好幾年以後,有一次北京教育學院的一個老師送來一節研究課給我,他說聽了一節研究課非常好,他給的是實錄,我說你能不能把錄象給我看一下,我說這老師不就是我采訪過的那個老師嗎,這個老師那堂課生成,講的是字母表示數的內容,思維展開的非常徹底,我說我認識這個老師,我聽過他的課,這個老師後來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他的這樣一種課堂的氛圍是怎麼出來的,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思考了很長時間。我覺得剛才大家也都感受到了這種課堂的氛圍有一種空氣,作為校長也好、局長也好,到任何一節課馬上就能呼吸到這樣一種空氣。
關於什麼是課堂文化?這些年我有一些作品裡也提到了,但是最近我也查了相關的文獻,專門研究課堂文化的文獻不是很多,學者的定義有各種各樣的,一個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還有的包括精神、物質、制度文化幾個層面,包括有的認為精神文化,還有處在具體時代具體地域的教學活動本身,還有教師群體所共享的思維方式、信仰和價值觀念。我覺得這些都不能表達我所理解的課堂文化,我自己就給它下了一個定義,我覺得比較符合我自己的理解,我也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不一定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我認為課堂文化就是在課堂的師生活動包括環境中所傳達的所有價值觀,我覺得這個比較能表達我的理解。是不是也包括思維方式呢?這涉及到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關系的問題,後來我想到了,價值觀是能夠影響思維方式的,思維方式也能影響價值觀,兩者是互相影響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具有比較科學的價值觀,他的思維方式上不會出大的錯誤。我說的是所有的師生環境整個課堂這個體系裡,它的任何一個活動、任何一言一行所傳達出來的這種價值觀,包括隱性的、顯性的,抓住了這點就抓住了課堂文化的核心。
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說細節傳遞價值觀,這個細節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不覺得細節重要,實際上我給大家分析一下,細節傳遞的往往是重要的價值觀,我們的教室四面牆上會貼很多標語,有的是「奮力拚搏,勇爭第一」,有的是「自強不息」,這種標語是一種環境暗示。還有座位的排列是按什麼排的,是按高矮還是眼睛近視程度,還是按照學生的學業水平,包括每個班都有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這些孩子你是不是把他放在講台的旁邊單獨坐還是放在學生中間教育,這是一種教室文化,它傳遞出很多東西。我後來了解我們國家有些學校很過份,每個月考一次試,考完試根據排名把座位重新排一遍,這是非常非常過份的做法,是歷史的倒退。高矮是一種順序,眼睛近視也是一種順序,這種順序體現了現代公民社會對人的關懷,應該從哪些角度切入,一個教室座位的編排關繫到孩子發展的平等權益問題,別看這個問題看起來很小,但是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孩子這個月坐到最後,本來考的不好心情就非常沮喪,還要承擔坐在最後面這種後果,這種對孩子文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還有某一堂課達到一定學習目標的學生是否可以做自己的事情,這是教師的文化,包括怎麼批評學生、學生是否可以提出質疑、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是如何表揚學生的,是空洞的說很好他非常聰明還是說我覺得你的推理很有道理、我覺得你的思路很有特點,類似這樣進入到學科的層面非常真實客觀的評價。
教師的文化我們還可以列舉很多很多他的行為折射出來的價值觀,這是教師的文化。
還有關於學科的文化,我覺得學科的文化是傳遞的精神世界的寬與窄、深與淺,老師上課只講知識、題目,注重訓練還是注重思維方式、注重思維、注重美、價值觀、人類問題,就是更加開闊的這樣一種視野。所以說課堂文化是課堂上無所不在的空氣,就是任何一個舉動、一個言行我們都能夠從中分析出來它的價值預設是什麼,它的價值假定是什麼,它對人是怎麼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課堂文化。
第二個問題,課堂文化對學生的巨大影響。我認為課堂文化是人所能真實感受到的教育,過去很多人認為課堂是一個微觀的領域不太值得去關注,包括很多校長局長在內,他們要抓很多宏觀的問題,當然現在教育是有一個發展順序的,我們過去從規模的擴張、數量的發展現在已經走到了教育內涵發展這樣一個階段,這個時候我們的課堂就成為教育最核心的領域。這裡面大家也都知道1999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年又發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綱要》,就開始了新中國建國以來一場規模最宏大的課程改革。2010年7月份《教育規劃綱要》再次提出要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它把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注意這是戰略注意,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國家已經深刻意識到課堂教學這個領域已經成為現在時代的主題。
課堂重要嗎?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因為它是教育發生影響力的核心地帶。我大致的計算過,一個學生在學校70%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待過的,哪怕待一分鍾他都能感受到價值觀,而對一個人一生發生作用的可能並不是知識,而是價值觀,包括在其影響下的思維方式。
價值觀的體系就是我們剛才談到的課堂文化,它是對人心靈產生影響的東西,是作為真實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教育,而不是理念上的、口號上的教育。
十年課改,就是國家教育部發動的這樣一場改革,我自己有一個評論,我說它最大的貢獻就是文化影響力。其實課改出現最初的時候就帶著深刻的文化訴求來的,這種文化訴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很標致性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我認為它是代表文化解放;還有一個是人的發展的全面關照,課改是一場文化啟蒙運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肯定課改對基礎教育界的思想影響力,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課堂文化,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課堂文化決定了學生的生命質量,而生命質量又決定了教育的高度。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在采訪寫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不是那麼好的學校,這裡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2009年我到南京市濱江中學采訪,這個學校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江蘇的,肯定是有,南京的肯定也有,濱江中學是一所連三流都算不上的一所學校,是幾個造船廠,幾個企業的子弟學校合並過來的,都是棚戶區的孩子,什麼單親家庭、貧困家庭、民工家庭的孩子送到這個學校來。當時那個校長跟我說了幾件事情,我就感到比較恐怖的,他說有一個孩子畢業過了兩三年來學校,不是來看老師感謝你的,來砸窗戶、砸桌椅,就是對學校的憤恨兩三年以後心裡還不解氣,還要回來干一場。這個壞孩子不是天生的,我們應該承認家庭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我們的學校也有很大的關系,校長叫鄧可青,他是52歲接手的,四年時間把學校改造的非常好。他總結了一條,他說壞孩子的重要來源就是不公正的對待。他這樣比喻的,他有一個從火盆到暖炕的理論,過去師生是火盆,圍成一圈,最前面的是優秀的學生,既看到了光又感受到了溫暖,處於最外圈就是成績不太好表現不太好的學生,既感受不到光又感受不到溫暖,我們要把南方的火盆變成北方的火炕,火炕就是暖氣原理,滿屋子都熱。如果三流學校以成績來區分,就會引發孩子不公正的感受,他本來就處於社會的底層,本身就覺得不公正,在課堂上再以這種價值尺度來衡量他,最後他只有逆反,他沒有別的選擇。
最後生產的是什麼呢?大量的失敗者和逆反者。確實是這樣的,家庭有很大的原因,但是我們的學校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給孩子提供一些新的路徑和新的生活,而這種狀態會改變孩子的一生,這個能量後面還會講到。
第二方面是我們鼓勵什麼?在課堂中聽課有時候不能琢磨,一琢磨很多事就琢磨出問題來了。我2006年聽了一節課,就是很簡單的幾個對話,但是你一琢磨就有問題。如何就能得到這幾件獎品呢?學生說認真聽講;有的說坐的直;還有一個說回答問題。老師都是肯定的。我在想,難道我們的課堂裡面就沒有更值得推崇的一些東西嗎,比如說我會提問題,我能質疑,我會學習,我懂得一些方法,我想有很多東西都是值得我們去推崇的,為什麼我們的老師會把這些東西作為我們課堂上最推崇的東西呢,把獎品獎勵給誰、什麼樣的人呢,這是在鼓勵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其實這種乖孩子的文化在日常教學中我覺得是非常普遍的,因為這可能給老師帶來很多的便利,在教學管理層面帶來很多的便利,但是它生產的是大量的平庸的孩子,而且很多非常有出息的孩子在小的時候表現為對規則的不尊崇,他的調皮、他的出軌,這樣一種文化會把這些孩子排除在正規教育體制之外,這就是可悲的地方。
最近有一本書引起很多教育者的關注,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我不原諒》,是三聯出版社出的,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大三的學生,這個孩子是1990年出生的,他對教育寫了一本書是對中國教育的批判,而且書的封皮是白皮黑字,那種書拿在手上就非常受刺激。這個書我看了一半,我覺得他的觀點有很多偏激的地方,包括他很崇洋美國的教育,但是有很多東西談的是很有道理的,我覺得我們作為從事教育的人一定要看一看,作為一個學生他基礎教育畢業之後回過頭來去反思自己所說的教育的時候是用什麼樣的眼光,他的整個成長過程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非常值得關注。
這里我引用了一段不是那麼偏激的話,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比如「上課都要求把手放好,可為啥呢,不知道,只知道老師站講台上面同學看著自己渺小,老師發出手放好的命令後,看到誰張牙舞爪立馬拉出來,一個兇狠的目光就把那孩子嚇得尿失禁,然後她走到一個坐姿最僵硬的如同戴上手銬的同學面前摸摸腦袋說,多乖。她就是你們學習的榜樣。孩子們立刻羨慕加慚愧,紛紛仿效著手放好,期待著老師下次表揚自己。
他用三句話來描述,小學拿走了價值觀,中學拿走了獨立思想,大學拿走了理想夢想這便是你花16年接受中國教育的結果。我們的課堂除了生產成績,還生產了什麼?生產了人,哪兩類人,一類是乖,就是我們說的好學生,還有嗎,我們的好學生真的是優秀人才嗎?
再來看一下,兩堂截然不同的課。
2005年長沙某中學,這個學校是當地一所三流學校,我還沒有進門的時候就跟門口水果攤的攤主聊天,他說這個學校的校風很不好,學生不愛讀書,經常有逃學的現象發生,不僅如此,有些男生跟社會上小流氓混在一起,經常有惡性打架的事件發生。我接觸了兩個老師,一個是生物老師,也當班主任,這個老師在課改的歷程當中對自己的課堂文化主要是教學方式上做了一個回顧,回顧這種反差非常大。
我聽了這個老師一節課,我用他講課的一個描述,他是教生物的。如果老師一進去就把生態平衡擺出來,學生也許能夠理解,但絕對不像這樣有印象,報刊、電視雜志上面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所以他一進去就說「孫老師今天給你們講故事,並不直接把生態這個詞搬出來,你家裡養過動物嗎,看過電視雜志上的奇聞趣事嗎?」他是通過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把環境保護的話題引出來。旁人看了有點不著邊際,最後一下結論完全是環保的東西。
他對自己的教學前後有很深刻的反思,這個老師比較年輕,以前課堂上如果有一個人說話我就在課堂上無法忍受,內心裏面好像是師道、老師尊嚴面子上很受傷害,所以你會強烈要求安安靜靜,到現在能夠接受,你會發現在課堂上不讓學生說話學生會感到很壓抑,我們把師道尊嚴改成正常的交流,不是把我的話當做金玉良言記在腦海里,我不要他們這樣。
這個老師是很成功的,他的課我也看了,這樣的學校、這樣的孩子你要給他講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孩子的那種行為習慣、互相之間的控制力、說話,對他來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他的一節課也很鬧騰,但孩子們也是跟著他走的,孩子們哈哈大笑,但基本上主流的跟著他理解生物裡面的東西。
緊接著看另外一節課,這節課是我無意中闖進去的,是一節物理課。課已經開始了,我去的時候直接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我坐下來以後我發現這個教室怎麼像舞台一樣,每個學生都在上演什麼劇目,有的同學扯同學的衣服,有的拿著礦泉水瓶子一擠,長長的水柱從這一列打到那一列,有的同學用桌子擠推前面的同學,推的過分的時候這個桌子就倒了,抽屜里的書就散了一地,旁邊的同學就大笑。老師在講什麼呢?老師在講電磁感應,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從來沒聽過這樣的課,這邊是孩子在這里演出,那邊是老師在講抽象的電磁感應,還有一個實驗放在前面做,我仔細看了一下,好像只有前排幾個孩子在聽。
後來我就想這課能講下去嗎?我坐在那裡都受不了了,上完課以後其實我很想跟這個老師交流一下,他上完課以後看到我可能也有點點慚愧,他說學生不讀書也沒辦法,轉身就走了,其實我很想跟他交流的。
這兩節課的例子想說明什麼,課堂文化里,就是學生的生活質量、生命質量完全是由教師創設的空間里,這個空間決定了他的生命質量,在三流的學校課堂的文化作用更能凸顯出來。同樣的學校兩個班級,為什麼那個老師能把課上下來,因為他改造了自己作為教師的文化,他試圖理解學生、理解孩子對什麼東西感興趣,我講什麼他才會有分析;這個物理老師完全用他知識的文化想去對抗學生的文化,這個結果絕對是失敗的,他沒有處理這種文化沖突的能力,最後他只能是把自己縮在一個很小的角落裡講那麼一點知識,就那幾個孩子聽,他覺得反正這課我也上完了,作為教師也盡到了責任,我想真的盡到了責任嗎?
所以我覺得課堂文化代表了一種價值的尺度,在這個價值的尺度下是會受到褒揚還是會受到冷落、還是會受到懲罰,你可以做多少你喜歡做的事情,包括你的精神是愉悅的、焦慮的還是緊張的,你的精神世界是否有新的拓展,這個價值尺度決定了生命的質量。
第三個問題,中國現在的課堂文化應該回歸人性的需求層次。這兩年有一個人和一個國家引起了我們這些教育者強烈的興趣,一個是把很多壞孩子送到美國大學的小學五年級老師雷夫,還有一個是教育成就排名第一的芬蘭。他的著名的暢銷書《56號教師》裡面的一開頭,第一條寫的竟然是「以信任取代恐懼」,連他自己都說諷刺的是第56號教師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他擁有什麼,而是因為他缺乏這樣一種東西,害怕,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老師們更怕挨罵、羞辱,怕同學們成績不好,怕父母們的憤怒。我感到很奇怪,56號教師在總結他的原因的時候為什麼把這個放在第一條,我在想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早就麻木了,對人的常識麻木了,就是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
後來我又研究芬蘭的教育,他的教育成就第一,芬蘭成功的秘密很難用一句話概括,人家說一個健康的國家才有健康的學校,這句話很有道理,在看一個國家教育成就的時候很難用一個簡單的什麼原因去概括,就包括很多做法,從那兒搬到這兒是絕對行不通的,是一個水準上的產物。但是芬蘭教育在總結的時候有一條非常肯定,就是信任,這個信任非常重要,不約而同的,雷夫和芬蘭的總結里都有這一條。
後來我想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的課堂學習理念,在文化主導下喪失了對人性需求的基本尊重。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你說學生來課堂是干什麼的?當然他的直接追求是智力發展、探究世界這樣一種需求。但是他這種需求並不是我們成人所想的,我們要謀生,要進入上層社會,這種成就需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里是最高層次,前面還有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最後才是成就的需求。我們在課堂裡面直接奔向希望學生有成就感,成就感來自於知識的學習、考試,但是其他的需求我們是從來看不見的,無意之中把這些東西跨越掉了,直接跨到那一步去了。
人在課堂上首先有尊嚴感,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的人格要受到尊重,這是最起碼的,他要有安全感,就是我學一個東西發表自己見解的時候,我要考慮講完以後對我人生會不會帶來其他的不良的負面影響,我得考慮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在我們的課堂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覺得這種東西被忽略掉了。
回到這樣一個需求層次,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課堂中的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這個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有尊重的需求,有人格的需求的,他內心世界是很豐富的,不是一個一個等待灌輸的容器或者一個什麼機器坐在那裡等著你把東西給我,不是這樣的,為什麼說教學課堂里有很多先決條件,這些條件我們忽略了教學就會出問題,我們的課堂也會出問題,我們的教育也會出問題。
這個問題我在很多不同的文章或場合裡面都強調這樣一個完整的人的需求。我還有一些很零碎的教室文化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許這些文化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發。
美國的一個音樂還是舞蹈教室里,它貼著一些標語,如果你能走路就會跳舞,如果你能說話就會唱歌,你對音樂投入越多對生活的感悟就越多;沒有人會關心你跳的不好,站起來、舞起來就好,言下之意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而且應該表現自己;還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你的神情勝過你的穿戴,自信比衣著更重要。這樣的話你會覺得非常體貼,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才能解決那些問題,先把心理問題解決了才能把知識學習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是有先後次序的,它是不可以去違背的。
最後給大家提醒的三句話:
一、課堂文化不是空洞的;
二、課堂文化是不可能突變的;
三、課堂文化是個性的。
最後我想用恩格斯的話結束我今天的交流,他這樣說,文化上的每一次進步都讓我們向自由邁進一步。這個話啟發了我,我想說的是每項教學的自由王國邁進一步,我們的文化就前進一步。
回答不易,望採納!
『叄』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肆』 如何維護課堂教學秩序
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秩序,除了對學生要嚴格要求,還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進和創新方法,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設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課堂秩序,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眾所周知,良好的課堂秩序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條件。然而在我們的日常數學教學中,卻時常缺少這種保障。青少年學生的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較差,他們常常會身不由己地違反課堂秩序。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交頭接耳、左顧右盼、做小動作,高聲喧嘩;你回答你的問題,我說我的話,做自己的事;游戲時熱熱鬧鬧,教學任務卻落不到實處……因此,課堂秩序的問題自然而然地擺在了教師面前。新課程改革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遵守紀律,善於思考,主動參與,積極發言,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
那麼,如何維持好課堂秩序,做到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呢?
一、落實課堂常規訓練, 形成明確的課堂紀律規范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而小學生則習慣於感受生動具體的事物,數學課對小學生來說不免有些枯燥,學生一旦沒興趣,課堂秩序就會出現混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課堂教學是一種需要在有序的環境中才能進行的活動,無序、混亂將使教學無法展開,而有效的課堂紀律管理,實際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常規,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
1.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通過討論達成統一認識,形成基本的課堂紀律規范。課堂紀律規范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切合班級實際,要循序漸進,不斷地提高要求。要求學生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發言,發言要找准適當的機會,不能在課堂上做與本節課學習無關的事等等。對個別課堂紀律很差的特殊學生,可以特別對待,提出他們能達到的要求,這種特殊情況,要先和全班學生商量好,不然學生會覺得老師不公正。
2.課堂紀律的監督執行。制定了課堂紀律就必須嚴格執行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按照事先制定的制度,該怎麼辦就怎麼辦,絕對不能心軟手軟,即使制度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修改前也要「錯」下去,以維護制度的尊嚴。除了老師當紀律的「裁判」,還可以根據學生實際,發動學生參與課堂管理,發揮集體的力量,人人都是監督者,也都是被監督者,互相監督,互相提醒。這樣既可以幫助老師管理,減輕老師負擔,也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懲罰制止不良行為,是鞏固紀律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明確做得好會受到什麼樣的贊揚或獎勵,違反了規范要承擔什麼責任,將受到什麼處罰。
小學生好表現,渴望得到別人的贊揚。當課堂上,有的學生在做題目,而有的學生卻在嘀嘀咕咕,如果這時,老師對全班說:「你看,XXX做題目做得多認真啊!」保證那些在嘀咕的學生立即端正姿勢,自覺地開始做起來。可見學生的積極性行為得到獎勵後,這種行為將得到鞏固與強化。
在獎勵的方式上可以是物質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質性的,但主要採用非物質性獎勵,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令人滿意,教師可以報以微笑,投以贊賞的目光等。在教師的舉手之間,眉宇之間,讓學生意識到行為的正確性,從而起到「蜻蜓點水」的作用。
維持紀律的另一種有效方式就是採取一定的懲罰,所謂懲罰就是教師有意識地通過使學生經受不愉快的體驗,以影響和改變學生行為的一種手段。但懲罰要講究技巧性,不能濫用,更不能進行體罰。有時針對不專心聽講的學生,點名叫他回答問題,就是一種懲罰。
獎勵與懲罰都能刺激學生正確的課堂行為,但一味地獎勵、一味地懲罰都會影響學生行為的積極性。在紀律管理上,獎罰必須相結合,實習期間我所在班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實行了加減分制,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期初發放給學生每人一份課堂行為計分表,表中有姓名、得分、周次等,得分又分成每課得分、一周得分和總得分。
(2)明確計分方法:每周5節數學課,教師每上完一節課,就應總結學生的表現情況,並點名宣布加減分數,表現突出的、或有進步的可適當加分;表現差的則適當減分;表現一般的則不加不減。加減分值視班級情況而定。
(3)期末,請學生自行算出總得分。將總分轉換成一位小數,納入期末筆試分。加的則在筆試分中加上,倒扣的則在筆試分中扣除。
二、提高自身的教學組織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具備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1.抓好一節課的三個關鍵點。每節課的三個關鍵點是開頭、中間和結尾。可以利用預備鈴到上課鈴的幾分鍾,要求准備好學慣用具、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想想這節課要學習什麼;剛一上課,教師不要急於講課,要讓學生先坐好,檢查學習准備情況,同時要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來。當課上到中間,有些學生開始產生厭倦情緒,教師就要變換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甚至犧牲一分鍾時間開個玩笑,活躍一下課堂氣氛,讓學生重新煥發學習熱情。每節課結束前幾分鍾,教師就不要再講課了,更不要拖堂,可對學生進行隨堂檢測,也可讓學生做練習,因為,這時學生已感到睏乏,教師如果繼續灌輸,很難產生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可能使學生產生反感情緒。
2.運用有效的溝通技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效的溝通技能在課堂中的作用與他們在生活其他方面的作用一樣重要。事實上,它們是良好管理的基礎。如果不擅長溝通技術,我們形成良好管理機制以及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努力就會受到限制。
3.用鼓勵性的語言強調紀律,充分利用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如贊美評價法——「這個同學的想法與眾不同,請大家給予掌聲鼓勵。」榜樣評價法——「這一組的同學討論得很熱烈,合作得真好,希望其他組同學也能像他們那樣。」誇張評價法——「這個同學很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要是針掉在地上,他也能聽出來。」假設評價法——「如果你在這個地方改一下,那就全對了!你能自己改正嗎」等等,使學生在老師的贊賞中領略到成功的自豪感。
4.對待違紀學生要方法靈活,把握好輕重緩急。要明確哪些是可管可不管的,哪些是必須管的,哪些是可以暫緩處理的,哪些是必須馬上處理的。小學生違反課堂紀律往往是自製力差,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老師要多用眼神、表情、語言、動作暗示、提醒,保證和保持正常的課堂秩序。如,課堂上學生有小毛病,老師可用眼神提示他改正,或者自然地走到學生身旁促其收斂,或者用聲音的抑揚頓挫暗示;如果學生的違紀影響較大,可以突然終止講課,用威嚴的目光告誡學生,把全班學生的目光引到那個學生身上,此時無聲勝有聲,一般就能制止。對不服管教的學生,教師可以採取冷處理,為了不影響全班上課,課後再採用多種方式教育感化。
5.處理偶發事件,就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了。所謂教師的教育機智,是指教師成功地處理教學中意外事件的特殊能力。課堂教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教師課堂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幾十名學生在一起學習,他們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各異,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必然是千差萬別。加之外界環境的影響,課堂教學中出現偶發事件,那是難免的。當偶發事件出現時,教師應當善於因勢利導,正確地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
課堂教學中,由學生引起的偶發事件占課堂偶發事件的絕大部分。教師一般的處理方法都是視問題性質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以消除不利於教學的因素。批評教育能有效地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然而,偶發事件作為突發的事端,其背後隱藏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對那些因品德不良引起的偶發事件,教師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嚴肅地進行批評教育;對那些因調皮、搗亂、無知等引起的偶發事件則無需採取十分嚴厲的態度,不必擴大事態,上綱上線;而對那些因自身工作失誤或外界干擾引起的偶發事件,要善於出奇制勝、超乎常規地加以解決。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言:「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
三、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增強講課的吸引力
一節課40分鍾,如果學生感到教師講課枯燥無味,而數學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性,所以學生很容易就會產生厭倦和怠慢的情緒,因此,提高教師的教學藝術,增強講課的吸引力,也是維持課堂秩序的重要因素。那麼如何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呢?
1.授課方法要靈活,張弛有度
單調、死板的教學方法肯定讓學生生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並牢牢吸引住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注意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知識性要求學生有意注意,趣味性會使學生無意注意。兩種方式相結合才能形成張弛有度,變化有序的課堂節奏。特別是小學生,以無意注意為主,所以老師更要注重趣味性,用有趣的知識、有趣的方式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講課要用談話法,語言要有幽默感
講課用談話的形式容易貼近學生,師生之間也容易互動。一節課便會在提問、回答、設疑、解難、爭論的過程中悄然度過。如果教師語言幽默更能調動學生聽課的熱情,課堂氣氛會顯得輕松愉快。充滿情趣的數學課堂是孩子們嚮往的課堂,是孩子們享受快樂學習的課堂。當然,不能盲目追求幽默風趣而脫離教學實際,那樣只能華而不實,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秩序,除了對學生要嚴格要求,還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改進和創新方法,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設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形成井然有序的課堂秩序,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一、課堂違規行為的預約
1、制定具體行為規則,每學期開始用一定的時間來解釋基本行為准則。這樣有利於學生明確自己什麼事情能夠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夠。即使是在做錯了事情的時候,學生也能夠及時的承認錯誤並改正。
2、把握教學程序,課前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其次教師應注意教學過程的流暢性。一堂優秀的課,應該是一氣呵成的,不能夠有長時間的停頓,若是有的話,這個時間學生極易開小差,甚至擾亂課堂的秩序。
3、面向全體學生教學,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在這次的聽課過程中,校長也是嚴重的指出了我的這個缺點,而且在每一次班主任看到有其他學生沒有注意聽講的時候也是體醒我要注意學生的全體性。
4、使所有的學生的學都有事可做。這一個方面我的感觸比較多。我們的學生將近是有四分之三的學生都能夠跟上老師講課的速度,但是也有極慢和更快的同學。在比較聰明的學生做完題之後,就沒有事情可做了,就開始說話,這時候要是不給他們繼續留作業的話,他們會繼續擾亂課堂,讓寫的比較慢的學生也渾水摸魚,開始說話了。
5、給學生表現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未經允許發現離開座位,干擾其他同學,對這樣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懲罰。
二、課堂違規行為的干預
1、將引起分心的事物,放學後再還給他。
2、強化恰當的行為,讓遵守紀律的學生得到精神上的表揚或鼓勵。
3、提高學生興趣,在學生表現失去興趣是可以宣布完成多少任務鼓勵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放回到學習任務上來。
4、調整教學改變教學活動,做學生喜歡的游戲,或組織小組討論。
5、可以與違規的學生進行目光交流,或是提高制止學生不恰當的行為,幫助他將注意力收回,也可以將手放到學生的肩上讓其安靜。
在按照這些方面努力的過程中,一步步的發現學生們在改變,發現學生開始真正的喜歡我的課了。
1、按規定時間上課,學生不得隨意遲到、早退,進出教室時不得影響他人學習和教師講課,有事要請假。
2、與老師、同學間交談要有禮貌。不打架、不罵人、不講粗話、不損壞公物
3、穿戴整齊大方,不穿拖鞋
4、坐姿端正、不趴下、不側坐、不喧嘩、不說笑、不打鬧,雙手放在桌上,眼睛注視老師
5、課堂上不能吃食物喝飲料,也不允許屑鉛筆,不能隨便下座位
6、課堂上要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回答老師問題時需站立,呈立正姿勢,有必要端書時需雙手端書
7、當同學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要認真傾聽,有不同意見或看法要舉手,不能打斷別人發言,若發言有誤不能嘲笑
8、當自己的學習速度較快,不能坐著等,要充分利用時間讀、背已學內容;當同學學習有困難要及時提醒幫助。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場所,是師生進行交流的園地。而課堂秩序是課堂上師生之間通過互動行為的規定性得以體現的狀態和規則,它制約著教學活動的成效。如何建構一種和諧的、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課堂秩序對所有教師,尤其是新教師來說是非常迫切的問題。
一、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幫助學生認識到遵守紀律的重要性和違紀行為的危害性,只有思想上認識到了問題的存在,行動上才能去解決它。況且,這也是對學生自覺性的培養,令其受益終身。新教師在第一節課時不要忙著上書本內容,應該先為自己的學科和課堂制定好幾項有針對性的規則,這幾項規則要實用,要通過仔細的反復思考,並且要能操作。例:回答問題正確加平時分1分,達到十分,平時考試可加1分等,還有低年級同桌之間都表現好,評為「優秀同桌」等。因為不認真聽講往往是同桌之間相互影響的。當然還有其他的規則,要考慮好。但在平時一定要作到,讓學生認為你是嚴謹的說道作到的老師,這很重要。
二、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加強業務等方面的學習,使課堂豐富,有趣,讓人不忍離去。這樣一方面樹立了自身的形象與威信,另一方面也維護了課堂秩序。
1、取先進教學手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交錯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不斷點燃智慧的火花,做到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創造一個較為理想的課堂教學情境。例:情景教學法:陳磊的練聲訓練放在來到大海邊,大家呼吸新鮮的空氣中完成;練聲放在對大海的呼喚中完成;學生都比較投入。金漪課把新歌的學唱放在情景中完成學生很感興趣。(唱歌教學是難點,拎出聲音詞、接唱解決)有唱有舞蹈、有打擊樂器等方法很多。
2、精心設計教學語言,調動學生樂學情緒。「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效率」。由此看來,藝術性的課堂教學語言,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使學生對教學產生美的情感體驗。例:過程之間的串聯詞:
「引入:迎著海風、迎著海浪,我們來到了大海邊,你們在海灘上發現了什麼?找一找。(各種海螺和貝殼)可真漂亮!這是大海送給我們的 禮物。其他小朋友別急,我們來動手做一個海螺。(教師帶領製作)這下可好了,每人都有大海的禮物了。
聽說在有的海螺中能聽到大海媽媽的呼喚聲,你聽聽,有沒有聲音,(個別吹)果然能發出「嗚嗚」的聲音。
讓我們全體拿起海螺,跟著音樂用「嗚」字,學一學好嗎?
學生拿起自製的 海螺,跟音樂哼唱歌曲旋律。」
小朋友們表現得真好,但你們別擔心,在我們人類智慧的創造下,再險惡的海上風暴都將被征服,你們看,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海鹽的海塘和慈溪之間就將架起這一座「跨海大橋」,到那時,我們在海面上悠閑的散步,汽車在海面上賓士,和海鷗親切交談都將成為現實,真是奇跡呀!
最後讓我們一起這座漂亮的 「跨海大橋」下,迎著海浪放聲歌唱吧。
過度語言不僅要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還要有激勵的作用。
語言要抑揚頓挫,不能一相同的速度或相同的音量來講解,高興是,傷心是要有表情等。(笑時發出的聲音就是笑)一句話要吸引學生。
3、發揮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作用。從教學信息交流的情況來看,單憑語言還是不夠的,因為有些信息無法用語言准確、恰當地表達和傳遞,還必須籍以身勢、情感等非語言行為來表達。通常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此時無聲勝有聲」、「言傳身教」等都是非語言行為在教學中的具體概括。如身勢是傳遞信息、表露情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都是恰當利用身體、運用手勢,眼神和微笑可以使師生之間產生心的共鳴,激發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增加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教學信息的有效傳遞和交流。例:回答精彩時老師帶著驚喜的笑容看著大家;豎起大拇指;教師鼓掌等等,都是很吸引學生的。還有常規專用手勢:「表示停止動作;減弱動作等等。
三、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適時給落後的學生以鼓勵。加強互動讓學生集中了注意力,鼓勵則給後進生增強了信心。
1、走到學生身邊去
有好多青年教師在上課時總不肯走到學生中間去,總在講台前溜達,和學生之間產生距離感。特別是多媒體進入課堂以後,一些教師把滑鼠當成了羈絆與學生交流的繩索,更難走下講台。這是很不好的現象,要上好課首先自己要投入,不說和學生是朋友,但要和學生融在一起,這樣學生會感到你的親近,而又不可侵犯,才會有共鳴。
另外,相對而言,教室後面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紀律問題,究其原因,教師與他們空間距離大了,心理距離也大了,而教師的影響力卻小了。加強新課程課堂紀律管理的其中一條建議就是:教師要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近距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好處很多,有不遵守紀律的學生:眼神的交流,走過去幫他書本放一放,不要中斷自己的講課,盡量不要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是你們之間的秘密。等等。
2、讓學生分享老師對紀律管理的情感
在新課程課堂上,在課堂紀律管理中,要非常注意讓學生分享老師的體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 「某某同學這樣做,老師很為他高興。」課堂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分享,不僅有利於紀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分享別人情感,尊重別人情感,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3、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
一般來說,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除了內部動機外,表揚、獎勵等外在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外在需求,並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是進行紀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這么多同學舉手,老師現在要請一個剛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的小朋友回答。」「你剛才的發言很精彩,老師想把小紅花獎勵給你,可是小紅花不願意,它告訴我,它不喜歡不守紀律的孩子。」「誰更遵守紀律,我就請誰來回答問題。」比「123,坐坐好」要好的多。
4、當學生比較亂的時候,利用課件可以及時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集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要求學生用眼認真觀察,耳朵認真傾聽,大腦認真思考等。當學習方式比較單一的時候,也可以利用課件為學生換一種口味,重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重要的題目、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題目,可以利用課件加深學生的印象。
總之,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激發興趣,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有效地培養數學人才。
『伍』 如何讓歷史課堂教學更精彩
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話,課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鹽,無滋無味」。其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敘述是最靈動的部分,學生們喜歡歷史課最淺顯的一個理由:就是教師講得好。1. 構建合理的歷史敘述框架2.歷史知識要科學、准確3.歷史課主題一定要鮮明4.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5.歷史講述要有思想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不一定是好教師,但連知識都說不清的教師,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師。總之,教師的講要服務於學生的學,以學生學習的需要來決定教師講什麼、講多少、何時講和怎麼講。 打造課堂精彩的歷史講授讓歷史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是師生生命力煥發的場所,是師生自由對話的舞台,是師生氣象萬千、充滿生機的生命活動得以進行的廣闊天地,是師生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創意生成的智慧沃土。如果教師照本宣科的話,課堂就「好像炒菜忘了放鹽,無滋無味」。其實,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敘述是最靈動的部分,學生們喜歡歷史課最淺顯的一個理由:就是教師講得好。 講授是教師運用說明、分析、歸納(概括)、論證、闡釋等手段講授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的最重要的體現形式之一。在任何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的講解都是必不可少的。難怪人們會常說:某某老師的課講得好,某某老師的課講得一塌糊塗。由此可見講授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教師的講授,提供給學生通過聽來獲取信息、進行學習的機會。它可以幫助學生釋疑,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動作圖式從而促進學生技能的形成,可以促進學生發現學習材料的內在邏輯聯系從而加深理解。新課程主張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主。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許多教師有一種誤解:教師不能夠在課上多講,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被動。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相當可怕的,長此以往的話,不僅不能使歷史課堂變活,可能還會毀了歷史教學。在歷史課上,教師不但要講,而且不能少講。關鍵是怎麼講?才能讓歷史課堂靈動起來。從歷史課的性質上來講,歷史課的學習與中學里其他一些課程有所不同,既不像語文、數學課那樣以應用為主,也不像音樂、體育課那樣以操演為主,歷史課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常規形態,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課任務的主要方式。由於歷史知識所反映的內容是過去的人類活動,不可能通過實驗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進行直接的觀察,大多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傳遞的。人們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聽(聽他人講述歷史)、讀(閱讀有關歷史的書刊)、看(考察歷史的遺跡)等,而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也不外如此,其中,聽課又是獲取歷史知識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歷史教師放棄講授歷史,就可能阻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1.構建合理的歷史敘述框架影響教學效果最為直接的因素是教師敘述的框架。框架合理,聽者的思路就明確,對知識的接受度就高,互動的情緒就濃。書本的知識框架很容易左右教師的思維,教師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上去,而這樣的方法通常激不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想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最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構建課堂敘述結構。例如,必修三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課,關於文藝復興一目,教材從背景、核心、表現、擴展、意義等幾個角度對文藝復興進行了敘述。如果教師完全按照課本的結構去講述的話,課堂肯定索然無味。而海南中學解愛群老師的設計就很有特色。文藝復興:(1)找尋曾經的輝煌(2)千年沉淪與喚醒(3)誰在呼喚?——解讀文藝復興背後的歷史(4)文藝復興與文明進程(5)文藝復興與我們。僅從題目的名稱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望,這樣的建構,這樣的敘述,這樣的課堂,效果一定不錯。2.歷史知識要科學、准確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任何人都不可能重現。但也不是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可以任意發揮、篡改,我們要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的真實。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去准確、科學地傳授。當然,要想准確地傳授並不難辦,照本宣科就能做到。關鍵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喪失了歷史知識的無限興趣,喪失了教學過程靈活的方法,喪失了歷史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是我們所不提倡和鼓勵的。我們提倡和鼓勵的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有創新意識的課堂,師生互動式的課堂。教師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認真的鑽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豐富的內涵和聯系,整理出一個系統的知識傳授網路,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法,然後轉化成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有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雲天霧地,化正史為演義,不注意知識傳授的科學性,甚至出現一些錯誤的知識或者錯誤的理解,這樣的課堂越是吸引學生就越可能使學生走進誤。那麼,怎麼才能做到科學准確呢?筆者認為要本著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嚴謹治學,通過對教材認真的鑽研和正確的理解,以准確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務實的教法,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就行了。例如,某教師在講歷史必修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中的「洋務運動」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探究題:「有人依據洋務動中李鴻章的卓越表現,認為李鴻章是一個改革開放者,而不是賣國賊,你能說明理由嗎?」開始,我以為教師設計此問是為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正確區分「改革開放者」與「賣國賊」兩個不同概念,形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但從教師的解說來看,他是一個激進主義「開放者」,是贊同這一觀點的。這也讓我想起了以前,在聽其他教師講授有關「洋務運動」內容時,所發現的類似問題。說心裡話,關於李鴻章是否為賣國賊,不同的人由於所站的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就大相徑庭。這一問題可以在史學界展開學術討論,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肯定李鴻章不是賣國賊則是錯誤的。這種歷史創新教育的出現,既是我們歷史教師功力不足和思想浮燥的表現,也是當今社會人們理想信仰淡薄和國家民族觀念缺失的折射。歷史教育是一門修身養性之學。歷史課必須強調科學性,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歷史教育的使命,直接關繫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3.歷史課主題一定要鮮明歷史新課程採用的是專題史教學方式,這種專題史教學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主題鮮明。例如,必修一的主題是政治活動;必修二的主題則是經濟活動;必修三的主題則側重的是思想文化。同樣的內容,主題不同,側重點就不同,呈現的內容也就不同。例如,歐盟的問題,必修一政治專題突出的是歐洲作為新興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二經濟專題則強調歐洲為了增強經濟競爭力而進行的聯合,強調作為經濟區域化的典型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因此教師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歷史課的主題,否則,即使你講的再生動,離題萬里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有一個老師在講必修三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課的「維新變法」一目時,他設計的子標題是:維新變法的背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維新變法的失敗及其原因;維新變法的意義。我們先不說他的講述有無情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就單從他的設計上就沒有突出主題。必修三的主題是思想,這節課的主題是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不是戊戌變法這一政治活動在中國近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這樣的課堂效果可想而知。4.歷史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教學語言是一種藝術,教師語言表達的水平制約著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所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頁。)所謂歷史教學語言,就是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歷史知識從而影響學生發展的語言。它同時要滿足歷史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授課語言,不僅不容易為學生理解,而且會沖淡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教學效果。那麼,怎樣才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呢?筆者認為教師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了。①教學語言要口語化,要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口語。口語化意味著通俗。②教學語言要幽默。馬克思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勞和痛楚。」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師為人師表的人格優勢和語言藝術嫁接的產物,有利於營造溫馨、愉悅的教學氛圍。③要適當穿插典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時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發揮形象思維的力量。④要使用多種方法。講解敘述應盡量使用各種方法讓語言形象化,描物狀人,有聲有色。可以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這一點上北師大附中的紀連海老師做得非常好。那麼,紀老師為什麼能如此讓學生喜歡他的課呢?他常說,他把中學歷史教師當作一項事業,而不是一個職業。他熱愛這項事業,他喜歡給學生上課,學生也喜歡上他的課。他的歷史課不僅吸引了電視機前的諸多觀眾,也讓他的學生覺得上歷史課是種快樂的享受!在他的課上,他會通過講述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使每一個歷史人物都豐滿起來,不管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教學中,紀連海還有一個已經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學方法上積極地借鑒評書的語言、相聲的包袱來提升課堂的吸引力。紀老師每節課都會用到評書的語言。評書的語言講究的是什麼呢?是貫口。就是不停地說。一環扣一環,緊緊相扣,說得特別快。這樣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大量的分析。那麼相聲是什麼呢?相聲強調的是伏筆和包袱。」即講到精彩處戛然而止,吊足學生胃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好的講解,嚴謹而不乏風趣,莊重而不乏詼諧,讓人如坐春風,如飲甘露,讓人感受到「語言之妙,妙不可言」。教師的講解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一定要表達完整、入心入耳;不必字字珠璣、語驚四座,但一定要凝練准確、經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而無嘩眾取寵之意」。5.歷史講述要有思想歷史,過去的事,不是為了讓後人慨嘆流淚或者沾沾自喜,而應該讓後人明白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責任必須承擔。人們常說:「歷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們講述歷史時並不懂得帶著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腦去審視、去思考、去詮釋,那麼。我們和學生永遠無法達到「明智」的境界。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從歷史之中「學會思想」,生成智慧,從而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是歷史課堂的靈魂,因此,教師在講述歷史時要有獨到的思想,能給人以啟發。 例如,海南中學的解愛群老師的「文藝復興」一課,現摘錄一段該課的實錄。「『文藝復興與我們』。『人文主義』是被說濫的詞語。書本早就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文主義』;在中國,直到最近國家才提倡所謂的『以人為本』。600多年前在義大利覺醒的意識,600年後剛剛成為中國的一句時髦口號。……面對另一種現實,我們應該如何尊重和保護歷史。……瞧瞧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教堂每天當當地敲鍾,羅馬時期的雕刻站在羅馬地鐵的出口。尋常人家的迴廊或巷口,古老雕飾比比皆是,幾百上千年的小井還在街邊好好地蹲著呢……我們毀掉了多少文化藝術。北京作為古城已經給毀掉了,太多的中國古城被毀掉了。……」該課的價值追求就定位在了「歷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上。使學生在聽後自然而然的會反思自己的國家、社會、個人對待歷史的行為,同時也會逐漸的形成歷史的意識和責任。而這正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和魅力。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不一定是好教師,但連知識都說不清的教師,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師。
『陸』 教師有效管理課堂的方法有哪些
一、以情喚情
課堂上學生出現思想不集中,低聲講話或做小動作,在所難免,這是學生階段生理心理特徵所決定的。即使再高明的教師授課,甚至組織公開課,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很復雜,但最主要的還是缺乏一個"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譬如,當教學進入基調清新爽朗時,教師必須以愉悅歡快的心情去引導學生;當教學轉入基調哀愁悱惻時,教師必須以沉鬱凄涼的心情感染學生;當教學要求嚴密的科學性和清晰的條理性時,教師的心情則應平正、舒快;當教學呼喚思維邏輯嚴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師的心情也必須隨之嚴肅、振奮。這些情感藉助教材和一定教學手段,傳示給學生,它會像磁石般吸引住學生。另一方面,對學生處理,更少不了一個"情"字領先,從語意到行為都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關愛他,使其主動配合教師的課堂管理。
二、輕敲響鼓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聲音的音質、音量、聲調、語音和節奏等加以組合變換,把聲音的聲、色、情融為一體,運用到語氣上,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出現的違紀行為進行誘導和影響。響鼓不用重錘,學生聽到教師"弦外之音",從而領會到教師的意圖和良苦用心,於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這種辦法既巧妙地解決了那個學生自己的問題,又不至於影響其他人的注意力。
三、目光暗示
人眼為窗,可以傳情傳神。教師課堂上視野所及,可以眉目傳情,促進學生專心聽講。偶爾有學生面朝窗口,思想"跑馬",教師可運用目光注視,將自己的願望、態度、思想感情和言語迅速傳遞給學生。淡漠、嚴厲、責備的目光使學生觸目知錯,立即醒悟;熱情、慈祥、贊許的目光使學生觸目會意,精神振奮。教師不論是提出問題、指導自學、啟發釋疑或小結強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盡可能去平視或環顧大多數,切不可老是兩手扶案,目無學生。也不能只站在教室一隅,視線顧此失彼。尤其要不時地環視前後左右,特別是後排的左右兩角,對潛能生,更應予以滿腔熱情的關注。
四、動作指引
教師在課堂上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能傳達管理信息,是課堂上師生互相感知的意識信號。如教師的手勢具有狀物、言志、召喚、傳情的特殊本領,可以成為輔助課堂管理的非語言的外部表現形式,可以導引學生意識,可以把自己的意圖、教學的宗旨和學生的接受意向牽引到一起,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空中按照教師啟示的思路去學習,去領悟,去融會貫通,並有所創造。教師的面目表情也有一定的潛在控製作用,表示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鼓勵和期待;表示滿意的微笑和贊許式的點頭,則流露出教師對學生的熱誠與喜愛,可以達到移情傳神的功效。甚至教師的站態,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和行間巡視等體態活動,也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組織課堂教學管理的作用。
五、冷卻制動
在課堂上遇到突發問題,教師應冷靜分析,泰然處之,予以"冷處理"。比如上課鈴響後,你夾著書本信心十足地走進教室,卻發現教室里十分混亂。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打鬥瘋玩。即使他們看到老師來了,有的還沉浸在剛才的嬉戲追逐之中,有的則陶醉在課間休息時的趣談中尚未清醒。具有這種心態的學生,突然集中在課堂上,正如奔騰的激流,一下遇到擋住去路的閘門,會出現一種反激的浪花如一股迴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現出言談舉止的"出格"。這時教師不宜馬上講課,更不要大聲呵斥。因為上節課剛結束不久,課程變換後,學生需要一個短暫的放鬆時間以重新調整身心傾向。上述行為可姑且看成是學生卸下某種心理負擔、轉換思維、接受新課的准備。你可以採取"以靜制動"的辦法,站上講台,只用一種平靜的目光掃視學生一周,形成一種吸引力,把他們"散放的心"吸引到課堂上來,或者在黑板上板書醒目的課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學生轉瞬就會各歸原位,安靜下來,恢復教學秩序。六、行為矯正
就是採用一套獎優罰劣的措施,樹立正氣,激勵積極力量或行為,抵制消極因素,並長期堅持,形成制度。這要以獎優為主,罰劣為輔。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如口頭表揚,增加操行分等;罰劣切不可採用諷刺、威脅、隔離、體罰等手段,應當努力將懲罰變為一種學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書生老師創造的學生學習"違法"(違反學習管理的規定)自我懲罰的五種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誰"違法",除了補上學習任務外,還要從五種方式中挑選一種進行自我補償。五種方式是:1.為別人、為集體做件好事,以補償內疚心理;2.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個節目,增強自製觀念;3.寫一份說明書;4.寫一份心理病歷;5.寫一份個人法庭審判程序。獎優罰劣可增強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促進人格的自我完善。
七、旁敲側擊
課堂上學生出現做小動作、接話茬、喧鬧、過分放肆等違紀現象,教師理應當機立斷處理。不過,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干擾只是瞬間的一種失控表現,並不是有預謀的行為。教師應慎重地考慮學生的情感和自尊心,採用旁敲側擊的方式,使對方知道他的行為已被老師注視而應立即糾正。如盯他一眼,朝他點點頭,輕輕敲擊一下他面前的書桌,或站在他身旁略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圍學生答問、板演等。通過微妙的方式把信息傳遞過去。這樣,師生情感容易溝通,見效快。
八、分組約束
課堂教學一般都分有學習小組,4-8人不拘。每組既有優生,又有潛能生。組長可由優生和潛能生輪流擔任。一方面使他們彼此學習,互相幫助和督促;另一方面使他們"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是管理者。還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優、良、中三個不固定的,由教師內部掌握的程度級。通過程度級對學生實行非同步管理。發現某個學生進步時,鼓勵其不斷起跳,釋放潛能;發現某個學生退步時,及時做好轉化工作。而且對不斷變化的學生實行動態管理,不斷調整級別,提出新的要求。這種管理,既有可靠的組織保證,又有嚴格的質量控制,可以收到學習、身心同時進步的效果。
九、環境熏陶
環境可以作用於無意識或者非理性的心理,進而孕育出某種傾向來。環境的影響是隱形的,卻是有力的。它可以避免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容易激發學生心理潛能。教師要盡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班級環境。因為理想的社會心理,以外在的組織氣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群體中每一個學生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以一種無形的力量非強制性地規范著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教學改革的實踐證明,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可以創造出優秀的集體,優秀的集體又以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班風、學風,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向上、主動學習的心理趨向。這種良性循環,帶來了課堂教學管理的高效能。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注意課堂客觀環境的培植。如教室的布置要注意顏色的選擇和光線的處理。自然適度的光線有助於師生在教學中的情感交流,促進師生心理相容。教室空間的合理布局和課桌凳的美觀排列不僅消除了"教學死角",而且能夠使全體學生處於教師視野之內,從客觀上提高課堂管理效果。甚至教師的儀表對學生同樣具有潛在的影響力。如淺色服飾給學生以親切感,深色服飾給學生以莊重的"權威"感,艷麗服飾則易分散學生注意力。教師應講究樸素大方、整潔,不穿奇裝異服。衣服色調盡以淡雅、調合、鮮明為宜。穿西裝,繫上領帶,以顯氣度;穿中山裝,系好風紀扣,以顯嚴謹。這些環境的熏陶,對課堂教學管理的約束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十、自我管理
當課堂教學已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時,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風氣基本養成,自控力、自製力都大大提高,這時可由學生自我管理。"管"是為了達到不管,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管理的最高境界。這時教師重在指導學生管理的方法和經驗,使他們學會管理。同時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採用各種方式,使教學都成為一個個開放系統,使教學貼近生活,從而不斷形成學生的自我管理習慣和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柒』 如何有效的控制好課堂紀律
反地,不論你是多麼親切,你的話說得多麼動聽,態度多麼和藹,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時候是多麼可愛,但是假如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如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假如你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廢品和『一場空』,——那麼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麼。」[1]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哲學家的一批弟子就要畢業,哲學家將學生帶到一塊荒蕪的田地中,告訴大家,將在這塊荒地完成最後一課。 哲學家提出的問題是:「怎樣除去這塊地上的雜草?」 弟子們各抒己見: 「可以用手拔取這些草。」 「可以使用除草劑。」 「我用火燒的方法。」 「可以通過向土裡加石灰的辦法,使草失去生長的土壤條件。」 …… 哲學家說:「大家回去按自己的辦法除去地里的雜草,一年以後,都到這兒來,說說效果,這就是我的作業,再見。」 一年後,弟子們陸續從各地來到這塊土地上,一年前荒蕪的土地已經長滿了綠油油的莊稼。可是,老師始終沒有來,弟子們開始猜測「從不遲到的老師為什麼沒有來?」大家結合一年前老師提出的問題,再看看這綠油油的莊稼,弟子們明白了:除去雜草的最好辦法是什麼,用綠油油的莊稼佔領;怎樣除去心中的邪念,用美德佔領…… 將這個故事用來思考課堂紀律管理,怎樣使學生遵守課堂紀律?讓有趣、有用、有價值的課堂教學活動佔領學生在教室里的時間。 有一位在小學低段任教的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學生認真地埋頭練習。完成作業有快有慢,先完成的同學做完以後就舉起了手向老師報告。老師很高興,開始清點:「5個、6個同學做好了……」這時我注意到身邊的兩位同學明明沒有做好,也連忙舉起了手,成了老師口中的第9個、第10個。另外一位老師也教低段,提出一個問題後,一些小手舉了起來。老師說:「我多麼希望看見一片森林。」其餘沒有舉手的「小草」立刻高高地舉起了手,加入「樹木」的行列,課堂上出現了小手的「森林」。課後我連同上面的課例與這位老師討論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舉手的學生是否真正懂了?關於「森林」的暗示和要求可能帶來什麼?第二個是學生在課堂上有沒有權利不舉手?我個人以為,從尊重人的權利出發,學生是有權利選擇不舉手的。將「是否有權利不舉手」的問題拓展到上課,我們可以想一想:學生是否有權利拒絕聽老師的課?想一想這個答案,我們可能出一身冷汗。當學生行使自己不聽課、或者不聽你的課的權利時,都不舉手時,我們該怎麼辦? 所以,維持好的課堂紀律從根本上講是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是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也就是說,課堂管理的功夫要下在「管」外。當然,從發展趨勢看,老師一呼百應、說一不二的時代應該過去,而且正在慢慢地而且必將過去,我們挽不住也不能挽這必然逝去的夕陽。 二、課堂紀律與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 蘇丹蘭:課堂紀律管理芻議 課堂紀律管理是課堂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難免出現各種課堂問題行為干擾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對於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課堂紀律的基本內涵 一般來說,紀律有三種基本涵義:1.紀律是指懲罰;2.紀律是指通過施加外來約束達到糾正行為目的的手段;3.紀律是指對自身行為起作用的內在約束力。這三層意思概括了紀律的基本內涵,同時也反映出良好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外在的強迫紀律逐步過渡到內在自律的過程。 我們認為,所謂課堂紀律,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製與自律。因此,教師在提出課堂行為規范,進行外部控制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自覺發展紀律。 研究表明,由於形成的原因不同,課堂紀律一般可分為四類: (一)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這類紀律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剛入學的兒童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一個大的團體中學習和游戲,沒有教師的適當幫助,很難形成適合於有組織集體活動的行為准則。年齡越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越強,教師促成的紀律所發揮的作用也越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一方面會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另方面又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行為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因此,這類紀律雖然在不同年齡階段發揮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 (二)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從兒童入學開始,同輩人的集體在使兒童社會化方面就開始發揮愈來愈重要的作用。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同伴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會越來越大。當一個兒童從對成年人的依賴中逐漸解放出來時,他同時開始對他的同學和同輩人察言觀色,以便決定應該如何行事、如何思考和如何信仰。青少年學生常以「別人也都這么干」為理由而從事某件事情,在一定時期他們的信奉、見解、愛好、憎惡甚至偏見也都視集體而定。由於同輩集體的行為准則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價值判斷和日常行為的新的參照點,結束了青少年學生在思想、情感和行為方面的不確定性、無決斷力、內疚感和焦慮,所以他們往往過高地估計同伴集體行為准則的價值,並積極地認同和服從它。集體促成的紀律也有兩類,一類是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班集體的紀律、少先隊的紀律等,另一類是非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學生間的友伴群體等。教師應著重對非正規群體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行為准則,並使之融合到正規群體中來,使每個學生都認同班集體的行為規范。 (三)自我促成的紀律。 所謂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它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當一個學生能夠自律並客觀評價他自己的和集體的行為標准時,便意味著能夠為新的更好的集體標準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標志著學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四)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製作標本等任務都有各自的紀律要求。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學生對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學生對任務的意義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覺遵守任務的紀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會輕易退卻。所以,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教師如能很好地用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加深學生對任務的理解,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課堂紀律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課堂問題行為的類型及其影響因素 所謂課堂問題行為,一般指發生在課堂上與課堂行為規范和教學要求不一致並影響正常課堂秩序及教學效率的課堂行為。這樣的行為不僅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課堂紀律問題,影響教學質量。研究發現,一個學生的不良課堂行為不只是影響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可以破壞課堂上其他學生的學習。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簡單地誘發另一個學生不聽課,也可能把問題蔓延開來,誘發許多學生產生類似的問題行為,即產生所謂的「病源體傳染」現象,它會蔓及全班,破壞課堂秩序,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這種問題行為是許多教師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發生的。因此,對課堂問題行為及時加以控制和防範,也是課堂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課堂問題行為進行分類。例如,美國的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壞課堂秩序、不守紀律和不道德的行為等歸納為擾亂性的問題行為;把退縮、神經過敏等行為歸納為心理問題行為。奎伊(H·C·Quay)把問題行為分成品行性問題行為、性格性問題行為以及情緒上、社會上的不成熟行為等三種類型。此外,布羅菲(Brophy)和羅爾肯帕(Rohrke)1981年提出的一個觀點也有一定新穎性,他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三類:(一)屬於教師的問題:學生的行為使教師的要求受挫,從而引起教師的不快或煩惱;(二)屬於學生的問題:由於意外事件或他人(除教師外)的干擾,學生的要求受到挫折;(三)師生共有的問題:師生彼此使對方的要求和目標受到相同程度的挫折。這一分類最引人注意和具有啟發意義的地方是將教師的問題行為也列入其中,實際上,課堂上的不少問題行為的確是由教師自身造成的,如教師粗暴的態度、對學生頻繁的訓斥等都會引發一系列課堂問題行為,這方面問題應引起教師的注意。 目前最普遍的一種分類是根據學生行為表現的傾向,將課堂問題行為分為兩類:一類是外向性問題行為,一類是內向性問題行為。外向性問題行為主要包括相互爭吵、挑釁推撞等攻擊性行為;交頭接耳、高聲喧嘩等擾亂秩序的行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調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為;以及故意頂撞班幹部或教師、破壞課堂規則的盲目反抗權威的行為,等等。外向性問題行為容易被覺察,它會直接干擾課堂紀律,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對這類行為應果斷、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在課堂中蔓延。 內向性問題行為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做白日夢、發獃等注意渙散行為;害怕提問、抑鬱孤僻、不與同學交往等退縮行為;胡塗亂寫、抄襲作業等不負責任的行為;遲到、早退、逃學等抗拒行為。內向性問題行為大多不會對課堂秩序構成直接威脅,因而不易被教師察覺。但這類問題行為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對學生個人的成長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據行為的外部表現判斷問題行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問題行為,對內向性問題行為也要認真防範,及時矯正。 研究結果表明,課堂問題行為的產生常常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概括起來,主要的影響因素集中在學生、教師和環境三個方面。 (一)學生方面的影響因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業成績不良、人際關系不協調、對教師教學要求的不適應等,都會使學生產生挫折感,並引發緊張、焦慮、懼怕甚至憤怒等情緒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情緒反應就可能演變為課堂問題行為。 尋求注意。研究發現,一些自尊感較強但因為成績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體和教師承認的學生,往往故意在課堂上製造一些麻煩以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 性別特徵。在小學階段,男孩活動量大,精力旺盛,喜歡探究,但他們的心理成熟程度和自控能力比同年齡的女孩普遍要低些,因而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要高於女孩。 人格因素。學生的課堂行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與其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氣質、情緒等也有聯系。例如,內傾化的人格,常表現出抑制退縮行為,不願與人交往,自我意識強,易受暗示。而外傾化的人格,則喜歡交際,迎合熱鬧,膽子較大,善於獲取新事物,自製能力較弱,違反紀律的情況相對較多。 生理因素。學生的生理因素也是常導致問題行為的因素之一,生理上的不健康(無論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發育期的緊張、疲勞和營養不良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行為,這方面因素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被忽略。另外,還有些學生的過度活動是由於腦功能輕微失調(簡稱MBD)造成的,教師對這些學生要更熱情地關心,幫助他們掌握控制沖動的方法。 (二)教師方面的影響因素。 課堂里發生的問題行為,看上去是學生的問題,實際上與教師也有關系,有些問題行為就是教師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要想形成良好的課堂紀律,教師也必須對自身進行一定約束和調整。一般來說,對課堂問題行為產生影響的教師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教學不當。 指教師由於備課不充分,缺乏教學組織能力,或表達能力差而造成教學失誤,進而引起課堂問題行為。教學不當可以引起課堂問題行為,這一結論已經在布羅菲和普特南(Putnam)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常見的教學不當有教學要求不當,例如對學生要求過高或過低;教學組織不當,例如教學從一個活動跳躍到下一個活動時缺乏順利「過渡」的環節,會使學生無法參與教學過程;講解不當,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講課時顯得無能、遲鈍、笨拙,而且在一段時間里只困死在一個問題上,那麼學生就有可能置功課於腦後而搗亂起來。 管理不當。 這可能是教師引起課堂問題行為的最主要因素。這方面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行為反應過激,濫用懲罰手段。例如,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個別不良行為經常作出過激反應,動輒中斷教學大加訓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費整堂課時間進行冗長的訓斥,這種失當的管理方法往往會激化矛盾,使個別學生的問題行為擴散開來,產生「病源體傳染」效應。還有些教師過於相信懲罰在解決問題行為方面的效力,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運用各種手段對學生進行懲罰。研究發現,濫用懲罰手段特別是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不能很好地維持課堂秩序,還會大大降低教師的威信,甚至引起學生對教師的怨恨情緒,誘發學生攻擊性的課堂問題行為。 喪失威信。 在學生心目中失去威信的教師是很難管好課堂的,喪失威信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前面提到的教學不當、管理不當也會造成教師威信下降。一般說來,以下行為的教師容易在學生心目中喪失威信: 1.業務水平低,教學方法不好。 2.對教學不認真負責,上課懶懶散散。 3.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說了以後不檢查。 4.向學生許願,但總是不兌現。 5.不關心學生,待人冷漠。 6.缺乏自我批評精神,明知錯了,也要強詞奪理。 7.帶有偏見,處事不公。 (三)環境方面的影響因素。 包括校外環境和校內環境中的許多因素,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大眾傳播媒介、家庭環境、班級人數與課堂座位編排方式、教學環境的溫度和色彩等環境因素對兒童的課堂行為都會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有的研究發現,父母不和、經常打鬧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課堂上經常表現得或孤僻退縮,或煩躁不安,甚至挑釁生事。另有研究發現,教室牆壁和傢俱的色彩過於強烈和鮮艷,容易使兒童在課堂上興奮好動,注意力分散,不專心聽講。教室內溫度過高,則容易使學生煩躁不安,課堂上的不友善行為和沖突性行為隨之增加,課堂秩序不易維持。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人數較少的班級課堂紀律往往較好,教師用於課堂管理的時間也較少。而人數較多的大班中,由於單位面內人口密度過大,學生的個人活動空間相對受到他人擠占,這往往成為誘發學生好動爭吵和產生破壞課堂紀律行為的一個主因。這種現象應引起教育工作者足夠的重視。 三、課堂紀律與問題行為的管理策略 (一)將一般要求變為課堂程序和常規。 有效的課堂管理,實際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課堂規則的過程中實現的。教師每天面對的是幾十個性格各異、活潑好動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程序和常規,就不可能將這些孩子有序地組織在教學活動中。實踐表明,教師適時將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來,形成學生的課堂行為規范並嚴格監督執行,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亂,而且一旦學生適應這些規則後會形成心理上的穩定感,增強對課堂教學的認同感。例如,音樂課上要求學生上課時隨著教師的琴聲一行行列隊輕輕走入教室,在音樂聲中向教師問好、坐下,下課後仍按小組隊形踩著音樂節奏輕輕退出教室。這種要求一旦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就可以長久地發揮作用,產生積極的管理效益和教學效益。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注意課堂規則的建立,只憑著不斷提出的各種要求、指令維持課堂秩序,不僅管理效率低,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因要求不當引起新的課堂問題行為。 (二)及時鞏固課堂管理制度。 一旦形成了課堂管理規則,就要及時反復鞏固它,必要時還要加以修正。鞏固管理制度的教師行為主要有: 1.認真監控。 指教師應仔細認真地觀察課堂活動,講課時應始終密切注意學生的動態,做作業時要經常巡視全班學生。善於指導學生行為的教師,應能在學生的不恰當行為造成混亂之前就有所察覺。 2.及時恰當地處理問題行為。 只發現問題還是不夠的,教師還必須採取一定措施處理問題行為,教師採取什麼措施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場合。例如,有些學生靜坐在座位上但不聽課,看連環畫或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這類問題行為屬於內向性的,它不明顯干擾課堂教學,因此教師不宜在課堂里停止教學而公開指責他們,可以採取給予信號、鄰近控制、向其發問和課後談話等措施加以處理。有些學生大聲喧嘩、戲弄同學、扮小丑和頂撞教師,這類行為是外向性的,它們對課堂有較大幹擾,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 3.靈活運用獎懲手段。 運用獎勵手段鼓勵正當行為,通過懲罰制止不良行為,這是鞏固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獎懲的具體辦法很多,例如教師表情上的贊同與不贊同,表揚與批評,給予學生某種榮譽或取消榮譽,發獎品,課後留校,暫停聽課,送校長室等。在實施獎懲時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以獎勵為主;二是維護課堂規則的權威性,嚴格按規則實施獎懲;三是懲罰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體罰學生。 (三)降低課堂焦慮水平。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個人自尊心受到威脅時的情緒反應。適度的焦慮可以有效激勵學生的學習,因而是十分必要的。但焦慮過度則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並導致問題行為。有效的課堂管理應該幫助學生在焦慮過度而尚未形成問題行為前降低焦慮的強度。調控學生焦慮的辦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談話了解、診斷焦慮的原因,然後誘導學生把造成焦慮的煩惱渲泄出來。二是針對焦慮的原因適當調整教學情境,例如調整教學要求、進度,調整教學評價的方法或要求等。課堂中不僅存在著學生的焦慮,教師也會產生焦慮。通常情況下,課堂紀律問題是引起教師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教師特別是一些新教師,由於缺乏課堂管理的成功經驗,對學生紀律問題經常憂心忡忡,擔心課堂上出現問題行為,於是常常採取一些生硬措施控制課堂,頻繁指責訓斥學生。這樣做反而激化了矛盾,擾亂了課堂,進一步加劇了教師的焦慮。實際上,能否維持好課堂紀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及教師與全體學生間的人際關系。教師如果能真正關心、尊重、愛護學生,了解學生的要求,講求工作方法,學生反過來會維護、支持教師的工作,課堂紀律就容易維持,教師的焦慮水平也會大大降低,課堂管理效率會得到相應提高。 (四)實行行為矯正,開展心理輔導。 行為矯正是用條件反射的原理來強化學生良好的行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為的一種方法。行為矯正的方法比較適合於較為簡單的問題行為,例如上課愛講話、好動等行為。行為矯正的具體步驟包括以下幾點: 1.確定需矯正的問題行為; 2.制定矯正目標; 3.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和強化時間; 4.排除維持或強化問題行為的刺激; 5.以良好行為逐漸取代或消除問題行為。 心理輔導的方法有助於提高課堂紀律水平,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調整學生的自我意識,排除自我潛能發揮的障礙,以及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來改變學生的外部行為。從這一點看,心理輔導是從內而外地做工作,它不象行為矯正那樣完全以改變外部行為表現為目標,因而比較適合於調整較為復雜的問題行為。但心理輔導工作能否奏效,還取決於師生之間是否真正建立起了信任、融洽、合作的人際關系,能否展開真誠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這項工作對教師的要求是比較高的,教師應注意提高自身素養,加強與學生的聯系與交往,以不斷提高課堂管理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課堂規范和制度的建立與執行不能「一言堂」,不能只是老師自己說了算。要充分引導學生認識課堂規范和制度的意義,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意見,組織他們參與規范和制度的制訂,並通過學生參與來執行相應規范和制度。要促進學生從規范和制度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使他們成為制度和規范建設的主人,把課堂規范和制度管理過程作為規范和制度教育的過程。 三、紀律管理中的其他注意事項 1.避免人為添亂。有些課堂上的亂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考慮不周到而帶來的,教師自己添了亂。比如在一節數學可上,老師將學生分成幾個組,每組派一位同學代表小組上台競賽。本來老師希望學生振奮精神,關注競賽內容,但提出的要求卻是:「為本組學生加油,」小學生立即來了勁:「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再控制紀律就比較難了,教學陷入了長時間停頓。 2.樹立遵守紀律的榜樣。有了榜樣,學生就有了模仿的對象,行為方式的改善就有了具體的標准。很多老師不僅注意樹立榜樣,而且注意讓學生熟悉自己的體態語,老師的體態語指引著學生的行動。 3.讓學生分享老師紀律管理時的情感。比如老師說:「某某同學剛才的行為影響了其他同學學習,老師很不滿意。」「某某同學這樣做,老師很為他高興。」課堂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分享,不僅有利於紀律管理,而且可以使學生學會分享別人情感,尊重別人情感,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4.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而言,教室後面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紀律問題,究其原因,教師與他們空間距離大了,心理距離也大了,而教師的影響力卻小了。特別是多媒體進入課堂以後,一些教師把滑鼠當成了羈絆與學生交流的繩索,更難走下講台。因此,加強課堂紀律管理的其中一條建議就是:教師要走到學生身邊去,相對近距離地對學生施加影響。 5.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一般來說,中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除了內部動機外,表揚、獎勵等外在因素也是影響學生行為的重要原因,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外在需求,並使學生產生紀律需求是進行紀律管理的有效手段,如: 「這么多同學舉手,老師現在要請一個剛才認真聽其他同學發言的小朋友回答。」 「你剛才的發言很精彩,老師想把小紅花獎勵給你,可是小紅花不願意,它告訴我,它不喜歡不守紀律的孩子。」 「誰更遵守紀律,我就請誰來回答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紀律的課堂評價用語一定要針對學生的行為,不能針對學生的人格侮辱學生。一般而言,如果學生的行為有利於學習,是你期望的,你就給予肯定,而且必須明確那一類行為是你肯定的;相反,如果學生的行為是不利於學習,不是你期望的,就應該給予批評,但批評也一定要指向具體的行為。 6.注意紀律要求的變化。比如對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你這樣做很乖」可能鞏固某些行為,但三年級,就需要從「我希望你怎麼」到「你應該怎麼」轉變,從「你乖」到「你懂得規則」的轉變,有利於將學生的行為表現從謀求老師的贊賞轉化到認可和接受紀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