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猇亭之戰在哪裡

歷史上猇亭之戰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04 07:19:52

『壹』 三國演義中介紹夷陵之戰是哪一回曲阿之戰的是哪一回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孫吳之間爭奪荊內州的重要戰役,蜀漢容的慘敗導致蜀漢永遠失去了荊州。此戰因交戰於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史稱夷陵之戰;又因最後決戰於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稱猇亭之戰。
《三國演義》中用三個章回寫了夷陵之戰的始末: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
【曲阿之戰】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在孫策平江東之戰中,折沖校尉孫策奪取揚州刺史劉繇根據地曲阿的作戰。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貳』 三國劉備傳猇亭之戰

33、猇亭之戰
對話:劉備—魯肅
單挑:沙摩可VS甘寧(死)
獲得寶物:白版羽扇(殺死魯肅)
攻略:權每格留一人,不會走的選撤退作者給打開。

34、夷陵突圍戰
單挑:關興—潘璋(死) 周泰—沙摩可(死)
獲得寶物:三略(殺死陸遜) 效果:防禦+100
攻略:一開始就有簡雍、吳懿、馬謖、嚴顏戰死。本關劉備要盡快逃到上方引發伏兵,不然回合不夠。第3回合糧草隊孫乾到達。12回合陸遜到達。13回合程普到達。

『叄』 官渡、赤壁、夷陵之戰分別發生在哪年

東漢抄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襲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

『肆』 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主要發生在哪個城市

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主要發生在在夷道(今湖北宜都)、建平(今四川版巫山北)、猇權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巫峽、涿鄉(今湖北宜昌西)一帶。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伍』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是怎樣的,歷史上的,不是演義上的瞎編,求事實!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陸』 猇亭古戰場的猇亭古戰場主要景點介紹

傅彤救主
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將傅彤為救蜀主劉備,斷後被圍,挺槍縱馬,率蜀軍奮力死戰,不下百餘合,往來沖突,不能得脫,口中吐血,死於亂軍之中。後人贊傅彤詩曰:「夷陵吳蜀大交兵,陸遜施謀用火焚。至死猶然罵『吳狗』,傅彤不愧漢將軍。「
吳三桂遺恨猇亭(遺恨劍柄)
清朝康熙年間,吳三桂兵敗猇亭,遺恨擲劍,至今還留下劍柄為證。
九戰地
猇亭古戰場是中國歷史上聞名遐邇的軍事重鎮和少有的古戰場,這就是著名的猇亭九戰地,幾千年來在這里真實的演繹了無數次血雨腥風的戰爭場面,其中最著名的有九大戰役,按時間順序為:秦將白起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三國火燒連營七百里[即猇亭(夷陵)之戰]、西晉伐吳破西塞、樊猛西陵斬蕭紀、梁陳安蜀橫索橋、隋朝楊素破陳軍、唐軍夜襲虎牙山、清軍大勝吳三桂等。這九大戰役中最有影響的是三國時期的猇亭之戰,也就是著名夷陵之戰。這座詩廊的十八根柱子上刻制的就是幾位宜昌知名的詩人為發生在這里的九大戰役而撰寫的九幅對聯,以警示後人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以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黷不貪、廉政為民。正所謂群山隱跡,眾水奪門;關雄名奇,亭古樓新。扼鄂渝咽喉,據南北要津。金戈鐵馬,當年鏖戰之地;明山秀水,今日觀光之村。
曲賦亭
猇亭古戰場著名的曲賦亭,多次毀於兵災,這次仿古重修,再現亭貌也著實不易。從春秋戰國至今,有許多名人名家在這里留下了詩篇。景色麗,騷客吟:來從楚國游,揮翰宿春天,李白、杜甫之句;荊門煙霧開,翠壁虎牙石,陳子昂、司馬光之音;北客隨南賈,蘇東坡目睹商旅廣;夢中船下虎牙灘,歐陽修身臨溪水濱等等。有贊美山水奇觀的,有歌詠雄關漫道的,有曲賦慘烈戰爭場面的,有詩吟艱辛生活的,其中著名的有郭璞、李白、杜甫、陸游、劉禹錫、王十朋、歐陽修、蘇東坡、范成大、陳子昂等等,詩聖杜甫當年游覽虎牙山,在此創作了《虎牙行》一詩:秋風欻吸吹南國,天地慘慘無顏色。洞庭揚波江漢回,虎牙銅柱皆傾側。巫峽陰岑朔漠氣,峰巒窈窕溪谷黑。杜鵑不來猿狖寒,山鬼幽憂雪霜逼。楚老長嗟憶炎瘴,三尺角弓兩斛力。璧立石城橫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漁陽突騎獵青丘,犬戎鎖甲圍丹極。八荒十年防盜賊,征戎誅求寡妻哭,遠客中宵淚沾臆。
兵寨廣場
兵寨廣場周邊還有三疊瀑布飛流直下,有亭台樓閣遙相呼應,有同心一刻啟迪團結一心試看天下誰能敵,有關樓讓遊客駐足一飽大江東去之氣概。
古棧道
虎牙山腰絕壁上,有一條長約1000米的古棧道,猶如一條巨龍,遨遊在懸崖峭壁之間,崎嶇逶迤。這是一條承載著中華古代人民智慧勇氣結晶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依稀可以看見成群結隊背著背簍輸蜀鹽入楚的先民;有古代長江艄公那渾厚的背軀和那盪氣回腸的吆喝;有兩軍的攻防交錯以及生生不息的戰魂之氣。該棧道歷史價值極高,走在棧道上即觸景生情追思憶古,亦可親切感受萬里長江的恢弘波瀾。其本身也是景區最具有價值的游覽線路,同時也是極具體驗價值的場地。

觀景平台
觀景平台上觀江論史別有一番思緒。有詩曰:感懷古人過虎牙、行盡灘頭又有灘、虎牙灘上吼狂瀾、休言一葉扁舟穩,還有:虎牙灘,鬼門關,上灘之前把命算,一篙不穩船底穿,人見龍王船沉翻,這是古人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真實寫照。「歷時其景不復返、虎牙山下不見灘、再游蜀道乘快船、道道彩虹飛過來」,卻是眼前的風景!

望夫崖
蜀軍當年駐防猇亭時,臨近有一後生因敬仰蜀軍軍紀嚴明,就報名參軍,但在一次江戰中,再也沒有回營,其妻便尋到此地望夫歸來,但棧道上行軍人馬擁擠,而女子日復一日望江盼夫歸來感動了軍土,於是士兵們搬來了磚塊砌起了一方擋牆。後人在修復古棧道時,依然將它恢復,以此紀念這位女子堅貞的愛情和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的真切願望。


《前出師表》、《後出師表》
《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出自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之手,前《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於公元227年領軍北伐前給後主劉禪的一份奏章。他道出了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且託孤委以重任,並表示為『興復漢室而竭盡全力』。而《後出師表》,是在諸葛亮北伐街亭失利後,又一次上疏的一份表文。其中流傳千古的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出於此表之中。南宋紹興八年,即公元1138年8月的一個雨天,岳飛攻打金兵路過南陽武侯祠遇雨借宿時,深夜持燭細觀壁上石刻的此出師表。觀看之中不覺淚如雨下,便揮毫走筆草書了這永世流傳的前後出師表。但遺憾的是,雖說岳飛草書之此表是世間珍品,但據歐陽輔的『集古求真一'考定,其真跡己然無存,此作為弘治年間白麟所偽托。
十二生肖碑
為了紀念歷代傑出詩人在古戰場的詩作,特在此處樹立十二屬相碑,記載著詩人的姓名及與猇亭古戰場有關的詩句於石碑之上,以銘記眷戀之情。遊客可於此處瞻仰與自己同屬相詩人的佳作。虎牙
有詩曰:虎牙一口鬼見愁,纖道三修我自喜。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的虎牙山和虎牙灘還沒有取名,人們都叫它險山、險灘什麼的,後來聖母娘娘發現這個地方環境特別,於是,便帶上坐騎金龜、門神銀蛇以及童子玉虎來到先民們已為她蓋好的天後宮安家落戶。一日,玉虎獨自下江飲水,望見江水湍急、船隻艱難上行,於是告知聖母娘娘後,來到江邊用牙咬住纖繩將一隻只船拉向上游。後來竟有兩顆虎牙被帶脫飛到山崖中,為過往船隻綁縛纖帶,漸漸的人們就把這山叫虎牙山,脫落在江邊的亂石灘叫虎牙灘了。時間久了,這玉虎的牙眼看就被纖繩拉掉光了,先民們正為此犯愁,再也不想讓玉虎用牙去拉纖繩。正在此時,一條大木船由下而上行至灘前後,纖夫們用盡全力也無法讓船隻上航,玉虎見狀不顧一切,便用最後的三顆牙咬住纖繩往上岸而奔,木船終於上去了,但由於用力過猛,把口中一顆中牙給拉掉了,可不管怎樣玉虎卻想到,這人世間真不知還有多少事需要幫助,於是再次請命聖母,尋游四海普行善事,娘娘答應了,並給它點上一付翅膀,留下虎形和這巨大的虎頭,任由而去。
半門坊
唐朝時,胡皓從巴東乘船順流而下來到虎牙灘時,只見虎牙山上楚塞樓和對面的荊門山被濃霧罩著,好一派迷人景色,不由詩性大發,脫口念到:巴東三峽盡,曠望九江開。楚塞雲中出,荊門水上來。可巧這詩一出口竟被船老大聽到。一天,船老大來到虎牙山,見有人在此門上寫字,便走近觀望,見兩面已寫下各種字型大小,唯有兩面各留一條中聯未寫,他便說出是否能填上胡皓之詩。那人一聽是胡皓之詩,連聲叫絕。但船老大怎麼也想不起前面的兩句,於是使把後邊的兩句一面寫一句,就這樣上書而留傳至今了。

猇亭

該建築為5層半仿漢閣樓。景點位於景區第二高峰上,登樓望遠極目千里,寵辱皆忘豪氣滿懷,是景區的景點標志
之一。「猇亭」這一地名的由來,與三國故事相關。公元208年,三國蜀漢虎將張飛任宜都郡太守,相傳有一天來到虎牙灘下,看見這里地勢險要,懸崖峭壁,江水湍急,暗礁叢生,便令工匠在此修亭以示紀念。亭即將竣工,張飛前來視察,只見亭的楹欄上刻有動物的圖案,虎生雙翼,張飛看後,勃然大怒,責問工匠此為何物,工匠急中生智:此乃虎獵食時的姿態,名為猇,是顯示將軍的神威。張飛隨即轉怒為笑,命人在亭中刻上「猇亭」二字。猇亭因此而得名,留傳至今。
卧虎
卧虎指的是蜀中五虎將之一張飛,當時張飛己威名天下,在此擂鼓訓水師更使敵軍聞風喪膽,不愧其虎將之威。
屯兵洞
虎牙山有龐大的岩洞群,這些岩石有的在江岸邊,現在向遊客開放的岩洞群又叫「屯兵洞」。公園33年,東漢平定公孫述的江關之戰,三國時的猇亭之戰都曾在洞里屯過兵。抗日戰爭中,中國士兵曾在洞里抗擊日本侵略者。屯兵洞位於虎牙山古棧道,深不可測,洞口如門型,高約3米,可容百餘人,洞及里向下彎曲延伸。欲深欲之窄,聽有水聲,並與長江相通。傳說溶洞為歷代戰爭屯兵所用。景區內溶洞群在峭壁中,鍾乳重生,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是隱兵屯糧的天然處所。其是猇亭地區山岩自然溶洞群的出口之一。溶洞群內部構成錯綜復雜,目前大部分區域都未探明,也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和開發。該資源具有極高的研究和觀賞價值。是本景區核心資源之一。
三友園
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情投意合,盡忠漢室,三人在桃園祭告天地,焚香發誓:「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生,只願同年同月死。如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這就是流傳千古的桃園三結義。三友園再現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手足之情,報國之志。
火神橋
在猇亭發生的東漢火燒公孫述浮橋,三國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王濬火燒孫皓攔江索橋。連續三個朝代、三次火攻,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為祈求火神祝融,保一方平安,在猇亭古戰場遺址造「火神橋」為民消災造福。
「三思」鼎
鼎,乃古代一種青銅器,它是古代立國之重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鼎,三足,喻三方並列。猇亭與「三」有緣:三國古戰場、三次火攻、三架浮橋、三修纖道、三國歸晉,都不離「三」。在猇亭的古代戰爭中又有「常守必敗」之說,這為後人研究古代戰爭值得三四,故立「三思鼎」。
擂鼓台
古代作戰,以擊鼓為號,號令三軍,振作士兵的勇氣。古戰場擂鼓台遺址為虎牙山之高處,居高臨下,歷代古戰爭均在此擂鼓進軍,鼓舞鬥志。
哨卡遺址
《新唐書》記載:唐初江南割據勢力首領蕭銑屯兵虎牙山,企圖如川強取巴蜀。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令峽州(宜昌)許紹率唐軍蕭銑頑敵,許紹決定夜襲虎牙山。深夜,唐軍攀藤登岩,發現江邊石崖洞口有一哨卡,唐軍匍匐前進,迂迴繞後,擒拿哨卡里兩哨兵,後續部隊乘虛而入,攻上虎牙山,一舉剿滅了頑敵。此地為蕭銑軍隊哨卡遺址。
龜蛇傳福
山頂天後宮中聖母娘娘有一個很神通的坐騎金龜,有一天,金龜突發奇想,認為自己已有千年修行,於是就向娘娘請命到人間傳送福運,聖母看出了其用意,但也同意了金龜下凡,並派身邊門神銀蛇與其同行,再三交待金龜下到凡間,應處處從善為良,不可以仙自居,不可為非作歹,若稍有不良之行,非怪為師懲處。笫二天天色未亮,金龜托著銀蛇便大搖大擺的離宮而去,聖毋娘娘一看,即手持玉如意點激其背,立即見一塊上書為福兮禍兮的大石碑落在金龜背上,而金龜卻毫無警戒之感,照樣以好狗不擋路,烏龜走大路的搖搖擺擺的走到橋邊,並與行人爭道,於是聖母娘娘再指了一下石碑的另一面,立即出現了火神橋三字,口中輕聲念到:過此橋而休也;可龜蛇卻無所顧忌的走過火神橋,這時剛剛登上台階,突然感覺前後左腿無力,身體猛向台階左邊倒去。方知娘娘已查覺到自已下凡之隱情,於是,扭頭叫喊:娘娘開恩,徒兒知錯。娘娘不再理會,直駕雲彩而去。留下金龜連帶著銀蛇就一直呆在這兒修為行善了!龜蛇的傳說讓人領悟一個道理,為人處事,必當真誠坦盪,切勿為非作歹,否則.後患無窮。
天後宮
聖母娘娘因覺這里山勢險峻,江面急流險灘,過路行船風險萬分,於是托夢給當地先民才在此處蓋了這間天後宮,後來聖母娘娘帶著她的坐騎金龜、門神銀蛇、神童玉虎來到這里一直為人間排憂解難。
長壽藤
地處江北的虎牙山,滿山都是藤蘿。夏天的虎牙山葛藤覆蓋,遮天蔽日。一千多年前的吳蜀猇亭之戰,蜀軍從四川順江東下,緣山截嶺,在虎牙山連營紮寨就是靠那滿山的葛藤作隱蔽,長達八月之久。南北朝時,北周將領陸騰在荊門山築安蜀城,要在荊門山虎牙江關搭建一座索橋運送軍糧,這索橋不是鐵索,而是用虎牙山上的長藤和竹子編成的粗纜,上面鋪上蘆葦,懸於江面。陳朝主帥章昭達命將是在船樓頂上用長戟將其割斷,突破防線。
烽火台
古代邊防,在地勢高險處築台為哨卡,發現敵軍來訪,便在高台上用燃燒煙火做報警的信號,這就是烽火台。虎牙山上的烽火台記下了在猇亭發生的八次古代戰爭:《史記*楚世家》記載,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燒夷陵的戰爭,據專家考證,當時的夷陵城可能就是現在的猇亭。《後漢書》記載,東漢建武九年(公元33年),蜀地割據勢力公孫述派兵數萬下川,在荊門虎牙橫江起浮橋,豎斗樓,立攢柱,絕水道,經營山上,以拒漢兵。光武帝劉秀派漢將岑彭造直進樓船數十艘,率兵六萬餘人進逼荊門虎牙,藉助風力逆流而上,用火焚燒浮橋,樓橋崩燒蜀軍大敗,漢軍追至四川,斬殺了公孫述,平定了巴蜀割據勢力,同意了中國。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主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勸阻,率數十萬大軍順江東下,奪峽口,攻秭歸,屯兵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劉備率諸將從巫峽起,連營紮寨直抵猇亭。東吳孫權任命宜都太守,年僅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陸遜兵少勢弱,避敵鋒芒,靜觀其變,尋找戰機。吳蜀在猇亭相持七八月之久,蜀軍兵疲意沮,將營寨移至山林之中,又將水軍撤至岸上「舍船就部,處處結營」。陸遜抓住戰機,命將士各持一把茅草點燃營寨,大火燒成一片,火燒連營七百里。陸遜反守為攻,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萬。劉備和殘兵敗將退至白帝城。這就是發生在猇亭的吳蜀猇亭之戰。此戰影響深遠,蜀國從此無力問鼎中原。
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派大將王濬東征伐吳,吳軍負隅頑抗,在荊門虎牙江關設鐵鏈橫江,並在江中暗置鐵椎以阻擋晉軍東下。聰明的王濬令工匠造大樓船,扎竹痳灌油,製成火炬後,用木筏破鐵椎,接著以樓船順流而下,在船前,點燃火炬,燒掉鐵鏈,晉朝大軍順江東下,直抵南京,迫使孫皓投降,至此三國歸晉。唐代詩人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雲「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歌頌了王濬伐吳的卓著功勛(據《晉書》)。《陳書》記載,公元571年,南北朝時粱陳安蜀城之戰也發生在楚西塞的荊門虎牙。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派大將軍楊素在虎牙江關破陳朝頑敵,結束了東晉以來長期分裂的局面(據《隋書》)。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軍夜襲虎牙山戰敗割據者蕭銑(據《新唐書》)。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軍在猇亭虎牙平叛吳三桂(據《宜昌府志》)。
虎牙英雄塔
猇亭是古代軍事重鎮,從秦初至清初近兩千年,在這里發生過九次戰爭:即秦將白起燒夷陵、東漢公孫述架浮橋、火燒連營七百里、西晉伐吳破西塞、樊猛西陵斬蕭紀、梁陳安蜀橫索橋、隋朝楊素破陳軍、唐軍夜襲戰蕭銑、清軍平叛吳三桂。為了追懷在歷代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在古戰場遺址建一英雄白塔以示紀念。
兵營
當年蜀軍屯兵猇亭時,在虎牙山頂搭建了許多兵營。為紀念當年兵營搭建情景,現重建數座兵營供遊客休閑觀光。
千年古井(蛙泉、玄德古井)
相傳蜀漢章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因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心切,卻招來了火燒連營。當時,滿山營寨一片火海,蜀主劉備正率軍邊抗擊吳軍邊尋退路。這時將土們被眼前的一幕給驚呆了,原來一水柱涌噴而出,把周邊的火勢澆滅,而且順著這水柱看去,居然是從一隻巨大的金綠色青蛙口中噴出,於是劉備便率軍成功的沖出火海。後來此事傳開,人們為了紀念這一神蛙的功勞,在此修建坊井以為紀念。1800年來,此井水源甘甜,從不枯絕,後來歷代屯兵都用此泉。
將帥茶樓
1800年來,蛙泉井水源甘甜,從不枯絕,開發成茶館,這就是源遠流傳至今的將帥茶館,喝一杯蛙泉水、品一口蛙泉茶、吃一盞蛙泉酒,將帶來健康快樂,帶來延年益壽!
同治碑 紀柱
虎牙灘是長江著名的險灘。民謠曰:「虎牙灘,狼尾灘,上灘前要把命算,一篙不穩船底穿,人見龍王船沉翻。」清代詩人羅贏詩曰:「狂風吞渴日,急流卷孤舟」,形象的描繪了虎牙灘的險惡難行。屹立在虎牙灘螺螄山下的一塊石碑,為清朝同治年間遺存的文物,上有《同治十二年(1873年
)重修虎牙灘碑記》 。《碑記》詳細刻錄了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李瀚章與荊南兵備道孫家谷等人巡視宜昌,在回荊州途中查看虎牙灘纖路的朽壞和艱險之狀,並決定重修纖道的經過。《碑記》還刻記了重修纖路經費來源,開支賬目,纖路的使用和管理之規定。在碑的右側還立有「紀柱」,上刻「同治十二年季春月吉日立」。《碑記》和《紀柱》均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藏龍洞
西漢末年,王莽新政時節,天下大亂,劉秀起兵統一天下,當時公孫述也想成就一番霸業,在江面架起浮橋以抵抗東漢大將岑彭,岑彭屢次攻打不下後,採取火攻浮橋,但久燒不斷,這時、洞中飛出一鷹,口叼巨石砸向浮橋,並喊出「公孫敗、公孫敗」,頃刻間浮橋即毀,公孫述大軍潰敗不堪,這便是神鷹及神鷹洞的傳說。同時此洞還有藏龍洞一名:相傳劉備與東吳陸遜鏖兵於猇亭時,關羽曾在此地托夢給劉備;社稷為大,個人事小,但劉備報仇心切...
悔恨洞
相傳很久以前,這山上住著一對孤兒寡母,生活過得十分貧苦,其母親雖巳雙眼失明卻把兒子拉扯成人。但是,兒子卻對母親百般不孝,常常強逼母親下跪於這里的土地廟前,祈求土地神讓他家土地肥沃,盡生莊稼。有一天,他又將母親帶到廟前,叫她向土地神下跪祈求,不一會,天昏地暗,一道白光劃過,從這山洞中飄出一位手扶拐杖的白發老翁,指著小子道:不孝之輩,你得與我細細聽來,自古相傳24孝,其中一孝為卧冰求鯉,說得便是王羲之的曾祖父王祥自幼喪母,其繼母百般虐待於他,而王祥對其繼母仍孝順萬般,在一年大雪紛飛的冬天,繼母重病卧床不起,茶水不思,這天,繼母突思鯉魚之湯何等鮮美,王祥得知便即奔河邊,退卻上衣卧於冰面,以體溫化去冰塊露出水洞,取出一尾鯉魚返家煨湯守床喂之,不日,繼母病狀轉好,此事傳為佳話,你卻如何待母?說畢,悄然而去。小子聽罷如惡夢驚醒,連忙扶起母親,從此,這方溶洞便被後人稱之為悔恨洞了。

『柒』 夷陵之戰是哪個國和哪個國之間的戰爭然後哪個國勝了

夷陵之抄戰,又稱彝陵之襲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結果是慘敗的,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捌』 夷陵之戰的歷史是

小說《三國演義》,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劉備為兄弟報仇,興兵80萬討伐東吳。內同時吳侯為呂蒙慶功,容呂蒙暴斃,吳侯派使節到西川賠禮道歉,送還關羽屍首,又到曹魏示好,牽制蜀漢。東吳委任陸遜為大都督,陸遜避而不戰,夏季火燒連營700里,劉備敗逃,退守西川,無力再戰,不久後「孫劉聯盟」恢復,劉備鬱郁而終!(小說是可以虛構的)。
歷史上夷陵之戰只是小規模作戰,劉備為了關羽客場挑戰東吳失敗。

『玖』 夷陵之戰相關的戰役有哪些

夷陵之戰,來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源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結果: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猇亭之戰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