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教學如何與計算機的融合

歷史教學如何與計算機的融合

發布時間:2021-03-04 06:57:38

① 怎樣把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更好結合

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特點,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也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擬就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初步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一般是指運用電子器材和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如幻燈機、錄音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電影放映機等,通過這些電子設備呈現教材內容,把聲、形、色與文字材料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電化教學。從20世紀後期起,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現代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領域。計算機和網路這種現代信息技術,和以往的電化教學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大,學習者將能把這個世界范圍的網路用作全面的參考物指南(詞典、網路全書、數字博物館)、電子顧問、傳播工具(電子郵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閑談會),以及獲得資源的工具(地址和網址聯結)。互聯網為青少年探索各種興趣,了解周圍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1](p.104)當今的社會是學習化社會,也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讀、寫、算的學習方式已經融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式教學的平台,信息技術也「從技術上升為文化」[2] ,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其信息存儲量超過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載方式。如,一張光碟的容量,就可以裝載學校所有課程的教材。
具有檢索方便的特點,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勝於其他方式。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點,可以把各種教學媒體相互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教學。各種電子設備的綜合使用,能夠大大發揮其整體的優效性。
具有虛擬情境的特點,可以模擬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真實體驗,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
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直接適應學生的具體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強教與學的雙向活動,通過人機互動,隨時調整教學的進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點,人機對話的功能加強了教師、學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
具有網路化的特點,打破了地域界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教與學提供了廣闊的場所,使得教學工作可以充分和廣泛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
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適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具有延伸性的特點,可以選擇任何時間進行學習,還能夠把課堂的學習擴展到課外的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優勢功能,對於歷史教學是非常有用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媒體。有學者把傳統的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基本功能列表進行了比較[3](p.179) ,而現代媒體的新近發展,就體現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其基本功能則更為全面。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歷史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方式,也影響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到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甚至影響到教學的檢測與評估。
正是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在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一個重點。如,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4](p.35)在高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如在英國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就專門提到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要求提供給學生機會使之發展運用信息傳播技術的能力,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和完成作業,如對資料進行選擇、綜合和判斷,提高作業的質量,通過電子媒體交換和共享資料,檢查、修改和評價作業等[6](p.36)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問題,也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問題。
下面,主要談談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多媒體教學
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實際上包含了三層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類型,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體教學(Hypermedia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

② 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

教育的現代化包括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改革與發展的一個特點,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歷史教學也是當前的一個研究熱點。本文擬就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談一點初步的認識。
一、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一般是指運用電子器材和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如幻燈機、錄音機、投影儀、電視機。錄像機、電影放映機等,通過這些電子設備呈現教材內容,把聲、形、色與文字材料結合起來,形成所謂電化教學。從20世紀後期起,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又形成了現代信息技術,並運用於教學領域。計算機和網路這種現代信息技術,和以往的電化教學不同,大大拓展了教育和教學的資源,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大,學習者將能把這個世界范圍的網路用作全面的參考物指南(詞典、網路全書、數字博物館)、電子顧問、傳播工具(電子郵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閑談會),以及獲得資源的工具(地址和網址聯結)。互聯網為青少年探索各種興趣,了解周圍精彩的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途徑」[1](p.104)當今的社會是學習化社會,也是信息化社會,信息技術與傳統的讀、寫、算的學習方式已經融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新式教學的平台,信息技術也「從技術上升為文化」[2] ,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很多的優點,例如:
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其信息存儲量超過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載方式。如,一張光碟的容量,就可以裝載學校所有課程的教材。
具有檢索方便的特點,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勝於其他方式。運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速度快,效率高。
具有合成性的特點,可以把各種教學媒體相互連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教學。各種電子設備的綜合使用,能夠大大發揮其整體的優效性。
具有虛擬情境的特點,可以模擬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學,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和真實體驗,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
具有智能化的特點,直接適應學生的具體學習。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加強教與學的雙向活動,通過人機互動,隨時調整教學的進程。
具有交互性的特點,人機對話的功能加強了教師、學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
具有網路化的特點,打破了地域界限,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教與學提供了廣闊的場所,使得教學工作可以充分和廣泛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
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適於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具有延伸性的特點,可以選擇任何時間進行學習,還能夠把課堂的學習擴展到課外的學習。
現代信息技術的這些優勢功能,對於歷史教學是非常有用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歷史的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加強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這些都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媒體。有學者把傳統的媒體與現代媒體的基本功能列表進行了比較[3](p.179) ,而現代媒體的新近發展,就體現在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其基本功能則更為全面。

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對歷史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方式,也影響到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影響到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影響到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甚至影響到教學的檢測與評估。
正是由於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也就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例如,在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中,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一個重點。如,在教育部制訂的初中歷史課程標准中就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4](p.35)在高中的歷史課程標准中,也提到要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5](p.33) 。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是這樣,如在英國的歷史課程標准中,就專門提到信息傳播技術的運用,要求提供給學生機會使之發展運用信息傳播技術的能力,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活動和完成作業,如對資料進行選擇、綜合和判斷,提高作業的質量,通過電子媒體交換和共享資料,檢查、修改和評價作業等[6](p.36)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僅是教育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注重的問題,也是教師和學生關注的問題。
下面,主要談談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多媒體教學
這里所說的多媒體教學,實際上包含了三層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類型,這就是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體教學(Multimedia Instruction)和超媒體教學(Hypermedia Instruction)。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指運用計算機設備呈現教材內容,以及進行展示資料、模擬情境、提出問題、評定答案等教學活動。多媒體教學是指運用多種媒體設備展開教學,把影像、動畫、聲音、圖形、文字等各種信息綜合在一起以傳遞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超媒體教學則不僅包括多種形式的信息,而且與學習活動連結起來,提供瀏覽檢索工具,提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並可以使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創建自己的學習系統,以及進行相互交流。這三種類型實際是反映出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發展過程,即由單機演示發展到各種設備的聯機操作,進而發展到運用電子技術創建編輯環境,形成所謂智能型計算機輔助教學(Intellectual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簡稱ICAI),使學習者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將教師、學生和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結合起來,構成三者互動的教學方式,其基礎設備是計算機,其關鍵是計算機課件的編制。在編制歷史課件時,要確定教學課題及其重點內容,選擇各種教學資料和素材,編輯課件腳本,設計界面圖形、連接方式、流程式控制制等,還要在製作完成後進行預演操作以便驗證、加以修改和補充,並熟悉課件演示的方法和過程。
歷史的多媒體課件從信息傳遞的角度,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例如史料提供、圖片展示、圖示說明、影像播映、情境模擬、動畫顯示、要點歸類、練習鞏固等。這些類型往往是經過有機的整合,形成教學的實用材料,在課堂上即時使用;或把教學課件改編成學習課件,提供給學生,以便學生在課下自學。當前也有一些計算機公司製作和發行歷史教學的軟體,如備課系統、教學課件等,在使用時要注意進行再編制,以適應教學實際的具體情況。
(二)網路教學
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網路技術發展迅猛,對學校教育和教學的影響越來越大。運用網路技術進行教學,已經成為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對教學改革的一大促動。現在的教學改革,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教學方式的轉變,由單純傳授、機械記憶型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啟發引導、實際探索的教學方式,提倡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 [7]。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形成了基於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信息的收集、掌握和運用,而網路技術正是提供了這樣的資源平台。更為重要的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已深入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掌握和運用網路技術已成為當代人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途徑。網路教學的研究和實驗,雖然剛剛起步,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一些中學歷史教師也在進行著網路教學的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運用網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可以有很多方式的。例如:
1.網上參觀。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歷史博物館、紀念館、歷史遺址、名勝古跡的網站或網頁,引導學生進行網上瀏覽,近距離觀察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了解真實的歷史原貌。利用網路技術縮短時空距離,藉助網路進行「現場」參觀和考察,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直接觀察歷史的事物,掌握更多的歷史信息。
2.網上閱讀。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利用互聯網的功能,找到相關的資料,進行在線閱讀。也可以在課堂上即時檢索到相關的閱讀材料,投放在大屏幕上,對材料進行解讀和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
3.網上搜索。結合教學內容和重點,選定關鍵詞,利用網路技術強大的搜索功能,進行和歷史教學有關的內容搜索。網上搜索要有具體的目的,但無論是進行資料查尋、匯集,還是進行資料加工處理,都是把網路的搜索作為工具,是為開展進一步的學習活動。「對於學生來說,最有價值的不是存取大量的信息,而是為了理解信息而對其熟練地進行組織和處理。在歷史課堂中能夠存取和檢索信息是較低水平的能力(即使在處理網路搜索的能力上也是如此)。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歷史理解,使他們在存取信息後有夠進行分析和整理」 [8](p.103) 。
4.網上討論。這是把網路的交流功能引入學習討論的方式。利用有關網站的聊天室,或是校園網的論壇,組織學生圍繞有關的學習主題,以發貼和跟貼的方式開展網上討論。這種方式有一個好處,在這種虛擬的網路論壇的平台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使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加入到討論中,甚至容許學生以化名登錄,在討論時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5.網上展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路技術展示教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學習和研究的成果,現場在線介紹和交流他們運用網路進行學習的情況。
6.網上答疑。教師利用網路的論壇和電子信箱,對學生進行答疑,尤其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和輔導。學生也可以向老師發電子郵件,匯報自己學習的情況。這樣就使電子郵件具有了教學互動和教學反饋的功效,成為師生聯系的又一通道。
7.網上課堂,即「空中課堂」,利用網路實現課堂教學。這種方式是將教師的課堂講授進行錄像,然後通過網路傳播,或是在網上同步進行。網上課堂既可用於遠距離教學,實現異地、異校的課堂教學,也可以在校內進行,向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堂教學資源,如各種選修課的教學。
以上所舉的這些網上教學的方式,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可以在課外學習中運用;既可以用於集體學習,也可以用於個人學習。
另外,教師的備課、上課、教研、進修等活動,是可以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和資源進行的。例如,歷史的教師開展網上備課,可以使不同學校的教師,甚至是不同地區的教師,在網上進行集體商議,互相切磋,交流材料,合成教案。現在有不少省市的歷史教研機構已經建立了教學網站,匯集各種歷史課件,提供給教師進行備課,這樣就利用網路技術使得計算機輔助教學由過去的「人自為戰」,轉變為「大兵團作戰」,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的效益。
二、歷史教學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畢竟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和實踐。在教學設備和技術日趨成熟的情況下,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實踐能力是最關鍵的。從目前的情況看,幾乎沒有教師反對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但教師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卻是參差不齊。有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和進行文字處理,但能夠進行數據、圖形處理,利用和編輯網路教學資源的還只是少部分[9]。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操作設備和演示課件時手忙腳亂,遇到技術障礙時束手無策,講述與演示不協調甚至脫節等。這些都說明,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問題上,我們應該採取學習、學習、再學習和實踐、實踐、再實踐的態度。教師在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上,應有清醒的認識,要不斷跟上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於歷史教師來說,信息技術不再是僅供選擇的和非必要的,你必須發展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你要盡可能熟練地、廣泛地運用新的技術,不斷取得進步[10] 。
如前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對課程、教材、教學過程、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估等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尤其是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沖擊。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和進修,加強實踐和總結。這里,談談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1.明確目的。任何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達成一定的目的服務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亦是如此。我們不是單純地為使用新技術才使用,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為此,就要在備課的時候,進行全盤的考慮,既要備教材,也要備方法和手段。對於運用多媒體教學或網路教學,首先是要明確如何圍繞教學的整體目標,怎樣為整體目標的實現服務。特別是要考慮到運用信息傳播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功效,對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學會學習以及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提高會起到什麼作用。國外的學者認為:「歷史教育應在幫助學生有理解地掌握信息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傳播技術的性質對這一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充分重視信息傳播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潛力,就要對之有清晰的思考和有效的傳播。清晰的思考之一,就是認識到歷史教育不只是填滿學生的硬碟空間,而是要幫助他們發展成為有能力的和理解力強的信息處理者。[11](p.111)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應更有利於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學習。
2.合理設計。無論是單一課件的編制,還是多媒體和網路教學的設計,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備,把設計工作做得科學而合理。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實用性原則,要能夠有利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簡明清晰,而不是繁瑣,如文字編排不宜過長、過密和字體過小,圖像不要模糊不清,錄像不宜冗長拖沓等。每一設計都應該考慮到實際操作時所用的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呈現有效的信息。
3.重點突出。信息技術的運用,主要應該圍繞教學的重點問題,使之能夠幫助師生在教學中突破重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特別是在信息資源的利用上,如果過於偏離教學重點,很容易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所以,無論是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圖像和音像的編輯和播放,還是上網進行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緊扣學習主題和研究課題,圍繞重點內容和重點問題進行,這樣才能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效。
4.綜合使用。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也沒有一種教學技術是萬能的,重要的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如果只是一味地使用某種電教手段(如用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播放影視),那對學生實際上也是一種被動灌輸,只不過是從教師的「滿堂灌」變為「電灌」。所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體現出整體的功效。
5.調動學生。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要能夠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教學實際也反映出現在的學生在運用計算機等技術上是學得快、用得活的,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老師。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6.教師引導。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並不能由於使用新的技術手段而削弱,更不能被取代。其實,技術越是先進,手段越是新穎,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就越是重要。因為教師不僅要駕馭教材,還要駕馭這些技術和手段,並且能夠控制技術和手段的實際操作,以及引導學生在新技術條件下或新的學習條件和情境中進行學習。從教學理論方面講,在教學關繫上,學生、教材、教具、教師等這些因素中,教師的作用是關鍵性的。所以,在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要加強教師的引導、指導和輔導。
現代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其發展速度是很快的,我們的歷史教師在這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只要我們勤於學習,敢於探索,勇於實踐,善於總結,就一定能夠開創出新的局面,使歷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③ 淺談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

1、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並不是簡單地應用課件進行演示的輔助教學,而應該是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課程的「融合」。在日常課程中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的自然。在這里,信息技術不再只是演示媒體或工具,而應該作為一種基本素養無處不在。
國內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過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離「有效融合」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誤區之一:觀念認識不夠,教師忽略了教學的主體分析,即學習者才是教學過程的直接受體,這就是在現有的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進行教學時常發生的,對人的重視不夠,不能在學習者特徵分析的基礎上來設計教學、選擇教學媒體。最終書本知識被原汁原味地演繹成所謂的多媒體課件。
誤區之二:教學實踐中沒有有效融合「技術」。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術異化的問題,處理不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整體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由於受自身教育觀、技術觀及實踐能力的限制,對信息技術使用方法不當,濫用、誤用現象隨處可見。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保證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中的技術要服從、服務於人的發展這一宗旨,是技術的教育價值之所在。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對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是實現課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經途徑與奮斗目標。
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小組合作式學習。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為單位共同完成某項任務,在這過程中人人參與,人人起作用,人人充當重要角色,互相學習,優勢互補。是組員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師生的頭腦風暴。可以利用網路課程資源或者博客、論壇等把一個大課堂轉化成幾個小課堂,從一個教師發展為能者為師,人人參與教學,個個投入學習,表現出自覺、積極、主動的特徵。利用計算機網路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開展小組分工,完成教學任務,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理解與掌握的過程。
②.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
實驗教學是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受條件限制,實驗不能開全開足,很多實驗學生不能一一動手操作。例如在學習青蛙的內部器官時,教師提供虛擬青蛙實驗,學生通過計算機學習,應用信息技術虛擬青蛙實驗,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比真實實驗更簡便規范,觀察全面。對學生動手操作指導及時准確。幫助學生熟悉各種結構的名稱、結構和位置。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有利於個性化學習。
③.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是教師或師生共同設定一個問題情境,提出一個研究主題,或確立一個活動任務,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自由地查閱資料、交流心得和認識,增強體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究與創新。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為前提,注重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步驟為:創設情境,誘導探究;提供資源,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深入探究;創作實踐,升華探究。

④ 如何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歷史教學中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專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屬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⑤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融合的相關論文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用飛躍一點都不誇張,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改變著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學的形式在不斷的更新,在課堂上,學生不再只局限與課本,學生們可以通過多媒體電腦,更直觀的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長城的宏偉,兵馬俑的壯觀„„學生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而在我們英語教學中,同樣也可以把課文內容以flash或ppt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學生可以看、聽、讀相結合去學習。可以說信息技術在不斷地改變這傳統教學,既提高了教學質量又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但如何把信息技術與我們所教學科充分融合,這並不簡單,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
我們這些處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教師們,要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水平,適應當下的教育大環境,要時刻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對於新生事物不應排斥或抱有膽怯的想法,要虛心認真去學習,去嘗試,真正的做到活到老學到老。這樣才能更好的把信息技術運用於我們所教學科的課堂學習中。 二、多媒體教學資源的共享
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應該知道,我們從開設英語課以來,教材更換過很多次,每一次的更換都會面臨著教學資源的淘汰與更新,以前備課時在網上查找資源,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好的資源是收費的,而不收費的卻是老版的資源,讓我們很尷尬,而當時的通信也不是很發達,我們這些英語教師很少能夠在一起共同分享一些
好的教學資源。其實我們需要一個公共的平台,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資源,一起分享到這個平台中,在當下我們英語教學資源匱乏的時代,這是很有必要的。 三、放眼未來,勇於創新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在,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了解不能局限於PPT的使用,應把眼光放長遠,ppt的使用放在10年前算是新鮮事物了,但在現在這應該是已經過時的,我們當下的課堂,要與這個時代的科技緊密結合,「手機APP」、「微信公共號」、這些都可以運用與我們的教學中,我所知道的一款應用,(避免做廣告的嫌疑我就不提名字了),我一直在使用,這款應用里包含了很多版本的英語教材,把單詞與游戲結合方便學生們記憶,根據所學單元內容為學生們製作試卷,老師可以通過手機或者電腦來進行操作,同樣學生也可以用過電腦或者手機來完成練習,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款應用里的所以資源一律免費,也不存在綁定扣除家長話費等情況,這樣也可以讓家長與教師之間減少誤會。當然類似於這樣的APP或應用軟體還有很多,所以我們教師要把目光放長遠,多多接受新興事物,只要是對英語課堂教學有幫助的都不妨嘗試一下,說不定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四、學校設備的配備
課堂教學設備硬體的配備,本來我打算把這一條放在第一位首先提出來的,但是考慮到這我們不是教師能夠左右的,想想算了還是放到最後吧。記得十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以「教育的新鮮血液」之名來到了現在的學校,當時學校里唯一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只有一台錄音
機,用來播放英語卡帶,當時可以說是空有一身技術無用武之地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這幾年裡不斷的配備新的電子產品應用於教學,「電腦」,「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等等。我們學校應該算是幸運的,因為現在還有很多學校並沒有這些先進的設備,所以說要想更好的把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設備的配備也是很重要的。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不管我是使用哪一種方式去改變教學,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要切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學校的實際條件,選出適合自己的信息技術手段來應用於我們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易盲目的效仿,還要和家長做好溝通,家長與老師的配合下不斷地更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⑥ 如何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⑦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之每年中考題型的不斷創新,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授課的拓展面也越來越廣泛,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教師們拋棄,大部分的教師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更新著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平時的教學探究,在不斷的摸索和交流之中,大家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教學理念,就是在我們的教學課堂中不斷地把信息技術融入進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了能力,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一、讓信息技術展現一個不同時代的歷史,讓歷史畫面走進我們的歷史課堂
因為所任學科的特殊性,需要把學生帶入不同歷史時代去看歷史現象,歷史學科的獨特性就體現在這里,如果教師一味地去用語言介紹歷史及其時代的特點,那樣課堂就顯得索然無味,平鋪直敘,學生會覺得課堂缺乏一定的活力,進而產生厭倦的情緒,對於歷史學科的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這樣課堂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但當我把信息技術引進了課堂,當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把歷史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件通過多媒體的作用展示出來後,學生會主動地融入歷史事件,他們會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那個時代給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巨大作用。不久前,我講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時候,由於教材所展示的內容比較少,所以我就特意製作了一個本課的教學課件,把電影《甲午風雲》的片段融入課件,當把影片打開後,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影片之中了,他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著影片,當影片把歷史重現的時候,把課本中簡單的歷史過程充實了,豐富了。當影片播放完後,我和學生一起結合課本中的內容,一起來學習本課,學生們比從前的課堂中活躍了很多,而且積極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積極地配合老師,並且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學生們也能分析得十分透徹,省去了教師費力的講解。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教學課例,教師藉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課堂上可以游刃有餘地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點,當然,鮮活地教學模式,也一定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會積極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真正的讓教與學融為一體,而且,在不斷的互助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在不斷地積累,他們的眼界不斷拓寬,內心得到很好的充實,讓歷史課堂在一種和諧快樂中不斷得到升華。
二、正確對待網路信息技術,讓優勢充分涌流
網路新新技術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它博大與精深,它把知識無限的拓展。但這樣廣闊的領域需要我們仔細去甄別,不是所有的網路資源都可以幫助我們,雖然網路資源在我們的教學中源源不斷的注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但作為優秀教育工作者來說,就應該懂得如何去識別它,多媒體教學給了我們展示自己的平台,給了我們盡情發揮的舞台。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不是我們的課堂從頭到尾都必須使用多媒體教學,有些東西是過猶不及的,如果一味使用多媒體教學,反而使我們變得十分懶散,而且造成許多知識不能傳授給學生,造成課堂活躍了,知識少了,學到的東西變少了,所以,關於網路信息技術還需要我們正確對待,我們應該利用它們的優勢,把更多的東西展示出來,而不是只單純地依賴它們,課堂效果反而會不好。
網路給我們帶來五花八門的東西,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教學需要豐富多彩,需要生動而吸引人,網路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東西,但更需要我們作為教師去幫助學生分清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沒有用的,學生的思想中充滿了新鮮與奇特,清晰地認識網路信息技術的利大於弊,真正切合學生的實際去幫助他們從網路技術中融入更多新鮮的因素,讓課堂變得多彩。
教育是成才之路,是我們祖國發展的未來,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培養更多的人才,21世紀作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就在教育的創新,當然教育的創新有很多種方式,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把信息技術融入我們的課堂,融入我們的教學,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在創新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會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呂曉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教育信息化,2004(08).
2.何成剛.歷史課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歷史課程改革解讀之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Z1).

⑧ 歷史教學中如何做到歷史和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教育,歷來被束之高閣,不受學校、家 長、學生的重視。在一些學校,課專程安排中所屬開設的歷史課往往是走過場,平時一遇到主課課程緊張,歷史課被隨意地停課、佔用的現象時有發生。更讓歷史老師無 奈的是:在不少學生的心目中,歷史課是可有可無的。為使歷史教學走出困境,應密切歷史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並非死記硬背一 些無用的知識,而是通過歷史更好地認知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在歷史與現實的互動中多視角、多層面、多形式地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⑨ 如何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與歷史學課程的結合

一、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契機
1.根據歷史知識的過去性進行整合。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過去性特點。由於時間的差異,學生對歷史學習容易產生一種厭倦心理,而歷史事件又不能人為地再現,因此,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情景的再現。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功能就是經驗替代。由於信息技術可以無限地延伸人的各種感知能力,無限地拓寬時間、空間領域,因而,在現代教學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2.根據歷史知識的具體性進行整合。歷史過程通過具體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表現出來,而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又包含具體的人物、時間、地點、條件等要素。因此,歷史知識並不是單純、機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絕不是僅僅靠教師的侃侃而談所能表達清楚的。信息技術的圖、聲、色等直觀表現手段和表現藝術的完美結合,情景交融,使學生看得深廣透徹,聽得清楚明了。
3.根據歷史知識的多樣性進行整合。歷史的發展,從時間上看,它貫穿上下古今;從空間上看,它縱橫世界各地;從內容上看,它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等,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是一個跨學科、跨領域的知識的復合體。信息技術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能在瞬間表現那些運用一般教學手段所難以表現的許多歷史事物和現象,呈現相對多的知識量。
二、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方法
1.創設圖文並茂的情境。歷史知識並不是單純、機械、枯燥的文字表述,生動真實的歷史場景靠語言是很難再現的。信息技術的多媒體,可以營造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場面,變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使歷史知識的呈現聲形並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歷史知識的個別屬性,讓學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觸歷史事物,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身臨其境,通過內心情感體驗,跨越時空,品味歷史。
2.提供多種通道的信息。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單純地記憶一些歷史知識,而在於通過資料、證據和推理,形成綜合、分析、運用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意識。這種能力的形成,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而信息技術為實現這個目的的可能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多媒體和網路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的信息,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展思維空間。
3.模擬歷史人物或事件。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模擬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游戲,如,三國志、大唐英雄傳、成吉思汗等。這些游戲中有很多游戲都忠實於歷史史實,通過讓玩家扮演一個歷史人物,親歷歷史事件,很受眾多游戲玩家的青睞。我們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何嘗不能採用體驗式教學的方法?
三、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整合的思考
1.教師要擔當課程整合的主導者。現代信息技術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歷史課程中,問題不僅在於教師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地使用計算機,更在於教師觀念的更新。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歷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歷史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歷史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
2.學生要成為課程整合的主體者。素質教育提倡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強調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現代教育將利用信息技術列為必要的手段,這也成為當下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兩個要素。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參與、自動探究與交互資源的過程,不僅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而且能手腦並用,調動多種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加快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3.教學要堅持課程整合的有機性。信息技術是作為一種技術、一種方法、一種手段引入中學歷史課程的。信息技術與中學歷史課程整合側重於把計算機作為一種處理信息的工具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所以在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關系,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為技術而技術,為多媒體而多媒體。而應該把信息技術作為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資源、手段和環境。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學如何與計算機的融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