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 )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3、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發生,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彭城一戰,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殲滅劉邦主力。
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4、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是公元前204年漢軍與趙軍之間的戰役,韓信是在獲得劉邦的允許後,為了進一步擊垮項羽在國內的割據勢力,在井陘口一帶和趙軍交戰,最終以少勝多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此戰中漢軍統帥韓信表現出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卓越智謀和用兵韜略,其戰績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觀,井陘之戰則是他戰例中的代表作。
5、濰水之戰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余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
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項羽失敗已不可逆轉,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漢軍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❷ 歷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一、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投入兵力超過百萬的大規模作戰。前秦兵力95萬,東晉兵力8萬。東晉主動出擊,戰勝前秦。
前秦戰略指揮失誤,導致撤退的時候,自己的兵馬互相踩踏而亡舉不勝數,指揮者又不能有效的組織兵力進攻,兵敗如山倒。前秦的失敗歸根結底是,沒有經驗的大規模作戰,導致了戰略的失誤。
二、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領兵60萬,朱元璋兵力23萬,此次戰役是中世紀上規模最大的水戰。陳友諒的戰略指揮失誤是造成這場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朱元璋充分利用陳友諒的失誤,運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搶佔用有利地形。
在冷兵器時代,充分的發揮火器的作用,並運用火攻,創造了我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三、白溝河之戰
這場戰役是明朝的皇位爭奪戰的轉折點。明朝兵力60萬,燕王朱棣親率10萬兵力。這場戰役前期是明朝占據優勢,朱棣做困獸猶斗。但是在困境中,朱棣兵馬斬殺敵方大將,導致了敵軍軍心混亂,開始逃跑,朱棣乘勝追擊,獲得了勝利。
四、巨鹿之戰
秦將章邯率軍40萬,楚霸王項羽領兵20萬。章邯率軍打敗了項梁,認為楚軍不足為慮,產生了驕傲的心理。率軍北上圍困趙軍於巨鹿,趙王向各路諸侯求救。
諸侯恐懼秦軍的強大,沒有人敢去迎戰。項羽為了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率軍主動出擊。項羽破釜沉舟,讓士兵僅帶三天糧食,士兵的士氣達到了頂峰狀態。分割、孤立敵軍,讓章邯和王離之間失去聯系,造成了局部上的優勢。
不留後路的做法,讓士兵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九戰九捷。大局的勝利讓各個諸侯才有勇氣加入戰爭。巨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的一次戰爭,把自己的作戰指揮發揮的淋漓盡致。
五、牧野之戰
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以少勝多代表性的戰役。姜子牙帶領著諸侯周室組織的5萬兵力,先發於人。和商朝在牧野對戰,商朝的17萬大軍被打敗。商朝失敗的很大原因在於兵力的組成,大半的奴隸和戰俘用在了戰場,被周給策反。周5萬兵力勝商17萬兵力。
(2)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擴展閱讀: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並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並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系,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參考鏈接:淝水之戰_網路
❸ 世界歷史上10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1、克雷西戰役
克雷西會戰也叫克雷西戰役 (Battle of Crécy),發生於1346年8月26日,英軍以英格蘭長弓大破法軍重甲騎士與十字弓兵。克雷西之戰便是英法百年戰爭中的一次經典戰役。
公元一三四六年七月,英王愛德華三世率軍9000人渡海侵入法國。法王腓力六世將兵三萬餘人迎敵。 八月,雙方戰於克雷西。此役,英國長弓手起了關鍵作用,接連打退了法軍的十五次沖鋒。法軍則傷亡慘重,腓力六世受傷,被迫退兵亞眠。英軍大捷,乘勝進入諾曼底。
此戰法軍傷亡萬餘人,英軍傷亡則不到二百人,堪稱世界戰爭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典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克雷西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金庫爾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坎尼會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蘇斯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拉米斯海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渡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壁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合肥之戰
❹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很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是很多的,其中根據兵力對比懸殊相對較大的三場戰役是巨鹿之戰、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沒有排序)。其中巨鹿之戰是項羽領導的五萬楚軍和四十萬的秦軍之間的戰斗,官渡之戰是曹操以兩萬軍隊和袁紹12萬軍隊之間的斗爭,而淝水之戰兩方實力最為懸殊,是東晉“謝家”領導的八萬北府兵和80萬前秦部隊之間的戰爭。
淝水之戰發生在公元383年,那一年先秦出兵80萬想要吞並東晉擴大自己的勢力,而東晉在當時只能派出來8萬的將士,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實力懸差最大的一場戰役。東晉雖然處於絕對的劣勢卻都是抱著“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和先秦在淝水決一死戰,最後的結果也是讓人十分的震驚,東晉以八萬北府兵打敗了先秦的三十萬嫡系部隊,而剩下的五十萬兵力看到嫡系部隊被殲直接選擇了逃跑,在這場戰爭之後先秦走向了滅亡。
❺ 世界歷史上 有哪些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馬祖里湖戰役
1914年8月17日—9月15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期,俄軍西北方面軍(司令官為日林斯基將軍)在東普魯士對德軍第8集團軍實施的一次進攻戰役,又稱馬祖里湖戰役。
1914年8月上旬,應英法軍指揮部的再三請求,俄軍沒有完成動員和集結就開始了進攻,以粉碎德軍主力對法國的進攻。戰役的直接目的是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14.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近1000門火炮;司令官為普里特維茨將軍,自8月23日起為興登堡將軍)和攻佔東普魯士,為爾後進攻西里西亞創造條件,以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根據方面軍指揮部的企圖,連年坎普夫將軍的俄國第1集團軍(6.5個步兵師、5.5個騎兵師、火炮492門)應當從北面向馬祖里湖地區實施迂迴突擊,以吸引德軍主力;薩姆索諾夫將軍指揮的第2集團軍(11.5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火炮720門)應當從西面對該區實施迂迴突擊。切斷其向維斯瓦河的退路並殲滅之。,當面德軍企圖依託堅固工事並利用鐵路運輸系統,實施機動防禦,遲滯俄軍進攻。
8月17日,第1集團軍的3個步兵軍襲擊東普魯士,揭開了進攻的序幕。8月19日德國第1軍在施塔盧珀嫩的戰斗中被擊退。次日,在貢賓嫩—戈烏達普一線俄國第1集團軍遭德第8集團軍主力反擊,俄軍右翼一度被擊退,但中路粉碎德第17軍的正面攻擊,德軍遭到失敗,開始向西撤退。這就造成了追擊和徹底殲滅德國第8集團軍的有利條件,但是8月21—22日第1集團軍按兵不動,坐失戰機。該集團軍後來的進攻又相當緩慢,而且沒有與第2集團軍會師,而是向柯尼斯堡方向推進,致使德軍擺脫了打擊,第2集團軍開始孤軍作戰。
德軍指揮部利用了俄軍兩個集團軍之間的缺口,並從截獲的俄軍明碼電報中得知他們的行動計劃,於是在8月21日命令部隊停止退卻,24—26日,新任德第8集團軍司令興登堡和參謀長魯登道夫利用發達的鐵路網,重新部署部隊,留下由2個師組成的屏護隊牽制俄第1集團軍,調遣第8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去攻打8月20日越過邊界的俄國第2集團軍。其具體計劃是:以第20軍另2個師正面牽制俄軍中路第13、第15、第23軍,而以主力實施兩翼夾擊,由第1軍對烏茲達烏實施主要突擊,攻殲俄軍左翼第1軍後,向俄軍中央3個軍的後方發展進攻;由第17軍、第1預備軍對俄軍右翼第6軍實施輔助突擊,得手後向俄中央3個軍側後發展進攻。26—27日,德第17、第1預備軍在比紹夫斯堡以南地區與俄第6軍遭遇並將其擊退;第1軍遭俄軍頑強抵抗,遂假借俄第1軍軍長名義命令俄軍撤退;第20軍誘敵深入,且戰且退,撤至坦嫩貝格設防固守。第2集團軍喪失了第1集團軍的支援和配合,經兩天激戰,德軍擊退俄第2集團軍兩翼部隊,而對其中路3個軍形成包圍態勢。28—29日,俄第13、第15軍和第23軍第2師在坦嫩貝格以東科穆辛森林地區被圍殲,被俘9.5萬人,傷亡3萬人,損失火炮500門,薩姆索諾夫自殺。
此後,德第8集團軍迅速北調,得到來自西線的近衛預備軍、第11軍和第8騎兵師的加強後,企圖以第1預備軍、第11、第20和第17軍發動正面進攻,以第1軍和近衛預備軍分別從兩翼實施迂迴突擊,圍殲俄第1集團軍。俄軍大本營決定在第1和第2集團軍之間的中間地帶組建第10集團軍,用於保障第1集團軍左翼,並命令第1集團軍堅守馬祖里湖以北地區,以牽制德第8集團軍,使其無力支援奧軍。9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遭俄軍抵抗,正面進攻受挫;9~10日,右翼第1軍頑強作戰,突破俄軍左翼防線,迫使俄第2軍撤退,打開通向貢賓嫩的道路。連年坎普夫擔心退路被切斷,命令所部撤退,同時以2個師的兵力從正面實施反突擊,掩護主力撤退。德軍包圍俄國第1集團軍的企圖未能得逞。至15日,俄軍全部撤至涅曼河東岸。德軍擔心俄軍有詐,未迅速實施追擊。俄第1集團軍被俘4.5萬人,傷亡約10萬人,損失火炮150門。
點評:此戰,俄軍西北方面軍在東普魯士的進攻戰役以失敗而告終。俄國人損失了近25萬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失敗的原因是日林斯基的無能指揮和連年坎卡普夫實際上的背叛行為。加上對敵情不明並嚴重泄密,兩個集團軍未能協同作戰。德軍則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損失2.5萬人的代價取得以少勝多的重大勝利。盡管如此,此役仍具有重要戰略成果:迫使德軍指揮部將2個軍和1個騎兵師從法國戰場調到東普魯士。此外,在梅斯地區的1個軍也准備調離。這就削弱了在西部的德軍突擊集團的力量,並且成了1914年9月初在馬恩河戰役中德軍失敗的原因之一,戰爭初期俄軍的積極行動粉碎了德軍指揮部各個擊破同盟國的計劃。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❻ 歷史上最有名的以少勝多的五大戰役是
1、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❼ 求歷史上最有名以少勝多的戰役 史上有哪些以少勝多的
官渡之戰,發生於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曹操和袁內紹之間於官渡展開決戰容。曹操兵力約2萬,而袁紹兵力多達10萬。戰爭結果,是曹操勝,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發生於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曹操和孫劉聯軍於赤壁展開大戰。曹操兵力約20萬,孫劉聯軍兵力約5萬。戰爭結果,是曹操兵敗,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淝水之戰,發生於東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為代表的「前秦」向東晉進攻,並期望以壓倒性的優勢吞並東晉。前秦方參戰總兵力為80萬,東晉方參戰總兵力為8萬。
戰爭結果,是前秦敗,此戰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並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❽ 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
1、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地方部隊的配合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歷時66天,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發起了偉大的淮海戰役(國民黨方面稱為「徐蚌會戰」)。
戰役首殲黃伯韜兵團,繼殲黃維兵團,再殲杜聿明集團,解放軍以傷亡13.4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計55.5萬餘人,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殲敵數量最多的一次戰役。
2、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4、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5、巨鹿之戰: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軍閥混戰。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項羽為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主動請纓,於是楚懷王便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六萬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8)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有哪些擴展閱讀:
淮海戰役是在經濟落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進行的。戰役規模空前,作戰時間長,戰區面積大,軍用物資的供應量和傷員的運送量都很大。淮海戰役發起之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發動群眾,做好戰役的後勤准備工作。
地方各級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響應中央的號召,將一針一線、一塊銅板、一粒糧食節省下來,集中起來,送往前線,人民群眾提出了「一切為了支援前線」,「傾家盪產,支援前方」的豪邁口號。各地涌現出許多父子爭著上前線、妻子送郎去前方的動人場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淮海戰役期間,先後有12個縱隊在徐州東南作戰,每天需要糧食300萬斤,後來隨著戰事的演進,每天需要500萬斤之多。前線和後方的解放區人民,節衣縮食,想方設法為子弟兵籌集糧食、碾米磨面、運送糧草。
婦女們為了不讓子弟兵受凍,不分晝夜地縫制棉衣、棉被、軍鞋,甚至不顧寒冬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給子弟兵做軍衣軍鞋。整個戰役期間,空曠的皖北平原上,一條條送糧長龍在風雪中行進,構成了一幅氣吞山河、蔚為壯觀的歷史畫卷。
以少勝多 讀音:yǐ shǎo shèng ō
釋義:以少量的精兵強將,戰勝強大的敵人。
出處:鄧小平《我們有信心把中國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戰爭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們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