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探討歷史教學

如何探討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1-03-04 03:00:46

⑴ 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一、設計歷史學案,引導學生「會讀」
傳統的歷史教案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具有封閉性。而設計歷史學案的目的則把教學重心轉移到學生如何學,具有公開性。教師在編寫學案前應作兩手准備:一是要結合新課程標准和參考資料,研究和分析教材;二是要分析學情,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和能力。在此基礎上的學案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和梯度性,層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問題的設計要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它有助於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一般來說,學案的設計包括導學目標、知識結構、學法指導、反饋練習等。通常有三個層次:「讀什麼」。這是課本內容的梳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表入理,由淺入深,將知識點拆分或整合,引導學生能讀下去。「怎樣讀」。在梳理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重在幫助學生發掘新舊知識的聯系點,明確知識點的網路,不至於出現「雲深不知處」的歷史空洞感。「為什麼讀」。這是課堂教學的最高目標。它需要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能力和情感價值方面的問題,比重一般較少。學案編制完成後發給學生,學生可以依據學案要求預習課文,注意知識點的邏輯聯系,抓住重點,把握本質,並對學案適當的補充,大致對本學內容有所了解,並對一定問題嘗試進行解答。
二、老師精講,引導學生「會聽」歷史
聽課是掌握歷史知識的非常關鍵環節。過去較多的教師「滿堂講」,學生「滿堂昏」,導致教學惡性循環的產生。要求老師精講,這並不是說教師不要講。相反,教師更要自己講,而且是會講,精講。即內容精要、語言簡潔、分析到位,既有針對性,不面面俱到;也要有啟發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種「四兩撥千斤」之感。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精講」而又有效率呢?
矯正學生聽課思路,保持同一狀態。實際教學中,往往出現教師講與學生聽的時間差,學生的聽跟不上教師講的節奏。因此,教師要善於觀察、調控學生的聽課狀況,使課堂教學處於「同時態」,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證。指導學生的課堂板書。一般的課堂板書突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重點、難點等問題,把知識點濃縮,可減輕學生的記憶量,又提高學習效果。
三、巧設「包袱」,引導學生「會想」歷史
相聲能吸引人,就在於它不斷地抖出一個又一個「包袱」。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必不可少的,而設問也應有「立意」,製造出「包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留給學生「想」的時空。沒有「想」的時間和空間,就難以讓「包袱」自然打開。設立「包中包」,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體驗到成功之後,學習主動性就會提高。這時,老師要適時地抖出下一個「包袱」,讓學生繼續追思求索。這種設問不在數量,而在於質量。通過層層得設問和探討,使知識得到了連貫和整理,也調動了他們的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的思維。當然,教師有時也不必忙於解答,讓他們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取得教學相長的最佳效果。
四、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會用」歷史
歷史練習,是教學中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在實踐中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不同變式的呈現,培養學生「會用」的層次性。老師根據內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設計不同題型,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既鞏固了知識,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表現之一是能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類考題、練習題。解答考題的技巧,也就成為學生學習能力一個重要方面,而進行各種題型的練習、考試訓練,則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練習、考試和講評的不斷重復和提高,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命題考試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幾乎每個學校都相似,勿需再分析。表現之二是能對學習測試效果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每次考試後,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但由於教師教學時間的限制,平時更多的訓練甚至考試,需要學生藉助參考答案,進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評價。通過學生轉換角色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表現之三是能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於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並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與挫折,並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嘗試學生自主命題,體現訓練的主體性。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既是學生創造力開發的有益嘗試;同時又可以加課對教師或命題者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生和考試都有益處。
五、採取措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生課堂學習中的興趣,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重要方法和手段。為此,要採取各種有力措施,不斷激發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善於運用情感策略。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情感素養,善於把握高中歷史教材的特點,充分展示歷史課程的情感價值,充滿激情地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廣大歷史教師在運用教學策略,必須依照教育教學規律,靈活處理各種教學活動,使自己成為學生值得信任的好朋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認知,真實流暢地表達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充滿激情的心態中交流,合作,感受歷史研究中曲折艱辛,體會靈感產生時的心理氛圍,體驗得出歷史結論的滿足歡樂。二是組織開展形式多種的課堂活動。為了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加強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交往,可以採取學術講座、表演歷史劇、講歷史故事等形式,為教學提供豐富多彩的情感條件。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要以教師的激情帶動學生學習熱情,要給學生多鼓勵,多表揚。三是實施小組合作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承認,正視,歸還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權利,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發展的主權交給學生,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重點問題可以全班討論,較大的、關鍵的問題讓小組討論後代表發言,凡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能解決的,老師不講;小組討論解決得不夠好或沒解決的,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點撥,然後再讓學生思考、討論,直到問題解決。學生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從中獲得了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加深對結論的理解和鞏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也逐漸得到培養。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的發揮。
六、實踐操作,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踐操作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運用能力的手段和途徑。高中生的認知、個性、社會性等相對初中生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具有更為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辨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明顯增強,而且業已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學習策略;他們具有強烈的自主需要和更強的自律能力等。為此,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的教學要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積極創造條件。
學生是課堂上的主體。教師只有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體現,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可能成為一個實踐、探索與創造的課堂。

⑵ 怎樣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在實行新課改後,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堂教學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完成哪些教學任務呢?我們認為關鍵在於擺正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在新課程的教學大綱中,有許多教學內容,包括我們以前認定的重點主幹知識,現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課外閱讀」等要求,一些章節的教學目標中還有「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大部分學生掌握和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掌握」的層次性教學目標。因此,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據新課標的具體要求和高一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及實際的教學時間來確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如在學習必修1《世界多極化趨勢》一課時,首先明確本課學習內容要點是:「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其次注意到「簡述」和「了解」這兩個不同能力層次目標要求,進而明確「簡述」的是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了解」的是「多極化趨勢」既「發展」又「曲折」的特點,最後根據上下節的課標內容,把本節的時段確定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開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和學習探討。在處理簡述四種政治力量的興起是有主次、輕重之分的,歐共體、中國是本課的重點,不結盟運動則相對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講的;而簡述部分則可由學生根據教材和所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對歐共體和日本興起的原因可通過合作學習、共同討論得以完成。這樣的目標定位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有效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事實上高一學生由於學習水平、學習時間、學習目的的限制,不願意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因此,我們必須全面正確地把握高一歷史課堂教學的目標定位,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轉換問題情境,將問題進行類化。
這是實現知識遷移的關鍵。問題情境是問題的呈現方式。一個問題的呈現方式與構建的認知結構越接近,就越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問題情境的轉換。
1、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是對問題的變換樣式,「變式」的目的是轉換問題的呈現情境和樣式,以使其與學生所構建的認知結構相接近,為知識的遷移和問題的解決做准備。如,2003

年高考文科綜合試題長城題中的一問:「魏晉時期河西地區的繁榮與西漢以來對西北的長期開拓有密切關系,請參照材料(略)和所學知識分析漢長城如何促進了西北地區的發展。」這裡面的「所學知識」即是在平時學習中的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在教科書中卻沒有關於魏晉時期經營河西地區的內容,也沒有關於漢長城促進河西地區經濟發展的內容,這樣,本題便無法納入所建立的知識結構中。因此,需要將本題的呈現情境進行轉換,以接近或適應所構建的知識結構的情境。如,根據材料所知修築長城是西漢開拓河西地區(西北地區)的一個舉措,代表了西漢經營西北地區的努力和活動,因此可以將此題變換為「分析西漢、東漢為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響」,便可將該題納入到所構建的知識結構中了,可以順利地遷移「西漢修築長城抵禦匈奴入侵、設置西域都護、使者校尉」等內容進行分析和回答。
2、依據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將問題進行「類化」。「類化」是指將問題納入相應的同類知識結構中,並從這個結構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過程。在轉換問題的情境後,根據轉換後的問題與認知結構間的共同因素和聯系,將問題與知識結構、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相「鏈接」,利用所構建的知識結構去「類化」這個新問題。如上題,問題的情境進行轉化後,便將該題「類化」
到學生已構建的關於「西漢處理民族關系的舉措和意義」 的認知結構中,在這個結構中易於找到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准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總之,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不斷更新。我們在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加強了集體備課,從而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⑶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劉金庫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巧妙設計問題 劉金庫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要有明確而又科學的教學目標,內容完整形式豐富的教學過程,更要有有效的目標達成。要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更需要師生的雙邊互動。教師的引導就是要求老師對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與探究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思考與動手能力,這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是知識的教學、職能的發展與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知識教學是基本,智能培養是核心,思想教育是靈魂。我們從知識入手,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使其受到思想教育。故而提高學生智能、加強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我們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與責任。而職能的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師的對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方法的引導、探究式的啟發與歸納。問題的設計極其重要,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與合作探究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教育21年,而從事歷史教學11年了,下面我僅就自己10多年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巧妙設計課堂問題與大家交流與探討,如有不妥,敬請指正。一.導語設計問題 從導語開始設計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學習興趣。導語是有著過渡、承上啟下的作用,過渡要自然、流暢,而不是牽強附會。怎樣由上一節(前面)學習內容很自然過渡到新學內容,並且能留下懸念,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例一:七年級(上) 第九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學完以後,緊接著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末農民大起義,了解由於秦的暴政引起陳勝吳廣起義並推翻了秦的統治,那麼秦的滅亡將會有哪個政權建立?面對農民戰爭後的經濟蕭條,新的統治者將會採取怎樣措施恢復社會經濟發展?結果會如何?要想解決這三大問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學習第十課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三個問題相互關聯,懸念迭起,學生會有極大興趣的。例二:九年級(下) 第十一課 西方世界社會秩序的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下一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我的導語是: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西方世界社會的秩序調整與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了解通 過巴黎和會 與華盛頓會議暫時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西亞、北非以及亞太地區的矛盾,形成了戰後的世界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24---1929年是世界相對穩定時期,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在戰後發展「繁榮時期」,但繁榮的背後隱藏這危機,很快爆發了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有三大特點,損失最大的是美國和德國,面對這場經濟大危機,美國和德國會採取怎樣的措施擺脫經濟呢?今天我 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二課羅斯福新政與德意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二.課題是設計問題 從學習的課題入手提出問題,直入要害,緊扣重點,突出重點,每一課的題目就是本課的核心、重點,開門見山突破重點,可以事半功倍,會有更好效果。例一:七年級(上)第八課 秦的統一 今天我們學習秦的統一,請同學們探討以下問題:1.秦統一的條件 2. 秦統一了哪些方面?又有哪些具體措施?你最欣賞哪項措施?並說明理由。3.秦統一的各項措施有怎樣的作用,又有哪些措施現在還在起作用? 例二:九年級(上)第二課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 從題目可以提出一下問題: 1,大河流域有幾大河流?共有幾大文明古國?並從東向西依次說出其名稱。2.上古文明為哪個社會的文明,這些文明的共性是什麼?三.鏈條式設計問題: 一環緊扣一環,環環相扣,使問題緊湊,拓展學生思維,也更能集中學生的學習精力。 例一: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是什麼關系?西漢初年實施休養生息的背景什麼? 2.休養生息重點解決了發展農業方面的什麼問題?休養生息的作用是什麼?對西漢又怎樣的影響?漢高祖、文帝、景帝治理國家的措施對於我們今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有哪些借鑒? 例二: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經歷幾代皇帝?這幾代皇帝的共同作為是什麼?2.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最繁榮時期,請你分析其繁榮的原因有哪些?一個國家強盛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四.圖片式設計問題 借用圖片設計問題,比較直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把知識與圖片結合起來,其實也是知識的運用與聯想。 例一: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圖一 田納西河水利工程 圖二 藍鷹遊行在紐約舉行 1.圖一是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他還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2.圖二有事羅斯福新政中解決什麼問題的?其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麼,你是如何評價其新政的?2007年以來的經濟危機還未過去,各國借鑒了羅斯福的哪項措施來擺脫危機? 例二: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由兩幅圖,看出日本軍隊前後有何變化?這種變化給日本、中國各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這兩幅圖與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有關?你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例三: 圖一 攻打冬宮 圖二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圖三 秋收起義 圖四 井岡山會師 仔細觀察下面兩幅圖,並回答問題: 1.列寧說「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爆發革命」與圖一圖二有關,是什麼事件?其性質是什麼? 2.圖三圖四是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所走的路,兩國革命道路有何不同?給你有何啟示?五.綜合歸納式設計問題: 就是把相同或相近幾個事件放在一起,找出共同點,進行歸納,拓展提升,得出一種感想或認識、啟示。 例如:1.從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的事件中,他們幾位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請問這種精神是什麼? 2.由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你的感想是什麼? 3.由百家爭鳴、新文化運動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思想運動給你的認識什麼? 4.由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你的到怎樣的感悟? 總之,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啟發性、靈活性、歸納性和提升拓展性,方可起到將智能培養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要注意語言精練、簡潔,通俗易懂,也需要教師對教材非常熟悉,要有深挖教材、駕馭教材的能力,自成一體,駕輕就熟,靈活運用,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用歷史知識解釋現實的問題,使學生對歷史有一種親切感,歷史的人和事好像就發生在昨天,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在輕松中學習歷史,在歷史中尋找知識與快樂。 作者工作單位:安康市漢濱區初級中學

⑷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之我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對教師的喜愛遷移到對教師所教內容上,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筆者一直認為,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長,更是學生的朋友。教師要以人格的魅力去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教師和學生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後,在教學時就能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礎上將課堂效率發揮到最大,教學效果就更加顯著。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指師生關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際關系。課堂上,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學生也不再是唯命是從的士兵。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合作討論、彼此爭辯、暢所欲言,師生都將成為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合作夥伴。師生之間應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但有語言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教師與學生同時探討、反思、進步,從而和諧共進。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融洽,有利於激發課堂教學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要真正做到發揚民主,與學生平等對話;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學生,求得師生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感到教師既可敬又可親,是他們的良師益友,使得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參與到課堂中,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潛能。否則,就算你上課上得再精彩,說得天花亂墜,效果也不會很明顯。更重要的是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採納學生的建議,因為接受教育服務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要求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推動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力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我們只是猜測他們需要什麼。就像主持人一樣,要滿足觀眾的需求,就要了解觀眾的口味,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水平,不斷突破。服務對象參與服務項目建設,有利於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服務質量的保障,這是商業領域成功的秘訣,也是今後學校成功辦學的策略。學生對教學提出建議,教師進行演繹,或指導學生自己為自己上課(通過角色的交換,學生能力提高更快),要求教師適應學生而不是學生適應教師,這樣有利於加快教改步伐,推動教改的進步和發展。
二、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吃透知識,更應該先准確地把握《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方向,掌握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次教學、分類指導。教師在平常備課時,一定要非常熟悉課本,明確重難點,並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備課時,不僅備教材,還需要備學生。要時時想到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何輕鬆快捷地熟記知識點、如何解題又快又准。例如: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教學,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產業革命,本身的重大變化就是以電力代替了蒸汽力,使工業動力結構發生了重大改進,使工業發展的動力更強大、持久和穩定,所以,學習本課主題可從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切入點,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概括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哪些特點。對這些特點的了解是深入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的先決條件。因此,可以讓學生結合已經學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進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進一步加深對工業革命的認識。
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精心設計,先易後難,先慢後快,這樣才能做到好學生能吃飽,後進生能吃到。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這樣才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而且針對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盡量鼓勵學生參與目標的設計,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有利於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例如,在學習巴黎和會的性質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就是通過學生對巴黎和會簽定的一系列條約內容的分析、探討的活動認識到《凡爾賽和約》是在犧牲戰敗國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礎上簽定的掠奪性條約,從而得出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集團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這一重要結論。
為保證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歷史的學習特點對學生實施探究性教學。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採用小組「合作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查閱報紙、報刊雜志、書籍以及利用網上資源收集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針對學生收集的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到了相關知識,開闊了視野,認識到了法西斯的殘暴本性,理解全世界人民團結戰斗的重要性,正義的力量只有加強聯合,才能有效地戰勝邪惡勢力,確立起為人類的解放事業作貢獻的人生理想,還培養了關注社會、參與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三、避免盲目趕進度
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較多,古今中外,錯綜復雜。許多教師為了在中考前贏得更多的備考時間,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拚命趕進度,也不管學生有沒有真正掌握知識要點。以後復習時,學生不明白又重新上一遍課。筆者個人認為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一來並沒有真正贏得時間,反而很被動。還不如一步一個腳印,平時上課就把知識落實到位,穩扎穩打。二來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科與其他學科一樣,知識之間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沒有掌握好(特別是事件的背景),直接影響後面知識的理解。不懂的內容越來越多,學不懂就不想學;不想學就更不懂,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堂內容,內容要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不應該盲目地趕進度。
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並不是對教材作大的調整,而是指一個單元需要多少課時完成,每課時內容分配,先講什麼,後講什麼,每節課講多少內容,講到什麼程度。這些都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不可強求一定要完成多少任務。例如我們在學習《法西斯勢力的猖獗》時,由於初中生缺乏對經濟危機方面知識的積累,使之對濟濟危機導致政治危機,加速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理解較為困難,所以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嘗試製作了一張「德、意、日法西斯政權建立」的簡表,使學生在鞏固本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引導學生理解德、意、日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歐亞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既承接前一課「經濟危機」,又誘使學生思考下一課有關二戰的內容,逐步掌握知識間的聯系及課程編排的意圖,形成階段性的知識系統。
科學地安排好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尋求更有效、更靈活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能力提高得更快。
四、有選擇地採用多媒體教學
每節課都採用多媒體教學,這在教學過程中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並且耗時較多。我們只能有選擇地將一些難理解的、抽象的、有危險的、知識量大的課題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為多種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個興奮點,有利於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如講「新航路的開辟」內容時,對於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且容易混淆。筆者在課堂上使用自製的多媒體課件,先用地圖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著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動畫箭頭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並配以聲音講解,然後將各知識點歸納成對比表,展示給學生,接著顯示相關練習題進行測試。學生學習後,效果很好,大多能講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但有的教師嘗到多媒體的甜頭後,便在一些課上從頭至尾都運用多媒體教學,忽視了其他常規媒體的運用。事實上,任何教學媒體都有所長,也有所短。盡管多媒體有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他常規媒體的一些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視。如直觀教具、教學模型的空間結構功能等等。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結合,優化教學。
五、課堂練習要有針對性
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課堂練習。現在學生手裡都有多本練習冊,有些習題多次重復,還有些題超綱過難,重復的習題學生厭倦,過難的習題給學生增加負擔,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篩精選習題,避免學生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並且講評時,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要求,沒必要逐一講解。大部分學生明白的可以不講,個別不明白的同學可以課後單獨輔導。學生平時測試或考試時,教師也應該一起考。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講解時才更有針對性。
要想切實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這要求我們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筆者相信,只要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運用得當,我們的課堂效率一定事半功倍。

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我從事歷史教學已有七年,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中貫穿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我認為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麼什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學有效性即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總結自身教學經驗,我認為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對歷史課程標準的解讀與運用
歷史課程標準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依據,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尺。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通過對新課標的解讀,對比傳統教學存在的不足,不斷改變自身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慾,課堂效率就高。「每個年輕的心靈里,都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點燃。每當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也能夠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並試著回答。這讓我意識到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學生聽你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讓學生學會,進而達到會學。因此,必須採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可以創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作用。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歷史知識時,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
三、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落實課堂教學有效性
當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面對新課程,我們常常苦惱於資源的無處尋找,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接觸課程資源,但是沒有從宏觀上加以把握,沒有明確地進行分類,使用時目的性不強,缺乏系統化……難以產生宏觀效應」。我認為,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先從教材入手,反復推敲、體會,根據學習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對教學內容整合、裁剪,突出重點、難點;其次以教材為核心,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在內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現實中的教育資源,使教學不再局限於教材。那麼我們身邊的課程資源都有哪些呢?「教學資源分為有形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和無形資源,包括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
1、挖掘物質資源,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與其它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教師在授課中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不同類型的物質資源,充分體現歷史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2、開發人力資源,展現歷史的鮮活性。在課堂上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教,一個是學生的學。首先,教師是資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亞夫說過「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教師有怎樣的學科教育觀念,其次取決於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水準。」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如果我們的課堂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學生怎麼能不跟著死氣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注意個人的積累和修養,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讓學生愛上你的課,愛聽你的課。
其次,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圖和對成人生活方式的復制來成長的,他們與課程接觸時,時時刻刻都在用兒童的眼光去理解、去體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經驗,這些鮮活的經驗又會給課程帶來新鮮血液,成為課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怎樣開發學生資源呢?還是那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生積極地尋找有意義的東西,同時也實現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四、在授課過程中實現角色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過去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他們從不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是被動地接受,使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學生思維受到扼制。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即老師不再局限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休,與學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動研究,從「舞台劇的主角轉變為導演」。最終在教師轉換下,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
五、要有針對性的課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檢驗一堂課教學目標實現程度的重要環節,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課堂檢測一定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制定,通過檢測,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地調整教學策略。
六、及時進行教學反思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說過這樣一句話:「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反思將會使更多的人獲得成功。教學反思對於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它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重新審視,對成敗得失進行思考判斷,它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尋找解決方法,並在隨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使課堂教學趨於優化,從而達到最佳。
總之,提高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熟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追求每一節課的高效。

⑹ 如何做好歷史教學改革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歷史科歷來被認為是文科,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學生強調記憶,這有背於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危機引發改革」,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大量的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論文,這是一個喜人的局面。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以求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1 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1.1
改變教育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老師被給予很高的地位,以至於有「天地君親師」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說法。這種思想對現今教育的不良影響甚大,在學校里老師是管理者和權威,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者和控制者,這與現代教育是不相容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師生之間平等和學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發展」,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以智者、長者和友者的身份幫助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這樣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1.2
提高自身素質:何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專著,如果文學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靜下心來翻翻《中國通史》和《外國歷史》等專業書籍。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身體力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就認為初中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其中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低估的。在諸多的名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學校老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努力以淵博的知識教好書,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
2 適應時代發展,改革課堂教學
2.1 改革教學方式: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源於前蘇聯所提倡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方式。歷史老師典型的講授方式就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階段,最後就是歷史意義

2.2
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以前的光學投影儀,現在的電學投影儀、多媒體平台和網路教學等現代的教育技術是直觀性教育原則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能科學地應用電教媒體教學,就能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把虛的變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多媒體和網路的應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聯網,對課堂的某個課題搜尋更多的歷史材料,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演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地圖,這樣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畫費時和照課本講不明的缺點,讓學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學期有計劃的選定幾個好的課題播放與歷史題材有關的音像片段。
2.3
開展探究式教學: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出要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借鑒西方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理論上逐步完善,在實踐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動――動腦、動口和動手。每節課聯系課堂內容,備課時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學生在課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後照念一遍,這樣提問意義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國為什麼會由勝而敗」,「星星之火,為什麼可以燎原」等問題,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討論的餘地。提出問題後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回答,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就布置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繼續完成;第二個做法是每個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三個左右的同學走上講台來講歷史故事。要做到有實效,還得想些小辦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發學生上台,開始時可鼓勵班上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帶頭先講,以此來影響其它同學;其次,就是要指導上台講的同學准備好資料,認真地幫他們修改發言稿;最後,就是要搞「賞識教育」,尤其要鼓勵成績落後的學生上台,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熱情。如上學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個姓林的男生喜歡聽歷史評書,我就先鼓勵他上台講幾段《隋唐演義》,在他的影響下,班上一下就有十來個同學要求上台講歷史故事了。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形式。
3 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中學歷史教學法》就強調「中學歷史課的課外活動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指出課外活動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靈活,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加上農村中學條件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外活動實際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改變這種狀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我有以下三點做法:其一,每學期開學初就要求每個同學至少寫一篇歷史讀書報告,以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文字表達能力。先對照歷史課本,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選題,然後給他們開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鼓勵家中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搜集資料,期中的時候要求寫出提綱,期末結束之前上交。為保證效果,開始就告訴學生這讀書報告計入期末成績,平時也注意加強指導,多給予幫助,這樣期末時各班絕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完成的;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我們學校每個月公開放映一次電影,借這個機會我們歷史科組給學校領導推薦放映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片和歷史文獻片,以延伸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三就是組織少數同學參觀和進行鄉土調研。由歷史科組組織我校家庭條件允許的,同時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自願地在周日參觀已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開平碉樓,並開展相關的調研,雖說參加的同學不多,但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育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好的轉變。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目前歷史科考試壓力相對小的因素,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盡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讓學生通過歷史科的學習,能「知興衰、辯善惡、明是非」,完成歷史教學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智能」三大任務。

⑺ 如何搞好中學歷史教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歷史科歷來被認為是文科,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學生強調記憶,這有背於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危機引發改革」,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大量的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論文,這是一個喜人的局面。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以求與同行們共同探討。1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1.1改變教育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老師被給予很高的地位,以至於有「天地君親師」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說法。這種思想對現今教育的不良影響甚大,在學校里老師是管理者和權威,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者和控制者,這與現代教育是不相容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師生之間平等和學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發展」,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以智者、長者和友者的身份幫助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這樣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1.2提高自身素質:何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專著,如果文學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靜下心來翻翻《中國通史》和《外國歷史》等專業書籍。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身體力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就認為初中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其中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低估的。在諸多的名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學校老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努力以淵博的知識教好書,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2適應時代發展,改革課堂教學2.1改革教學方式: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源於前蘇聯所提倡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方式。歷史老師典型的講授方式就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階段,最後就是歷史意義。2.2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以前的光學投影儀,現在的電學投影儀、多媒體平台和網路教學等現代的教育技術是直觀性教育原則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能科學地應用電教媒體教學,就能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把虛的變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多媒體和網路的應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聯網,對課堂的某個課題搜尋的歷史材料,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演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地圖,這樣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畫費時和照課本講不明的缺點,讓學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學期有計劃的選定幾個好的課題播放與歷史題材有關的音像片段。2.3開展探究式教學: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出要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借鑒西方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理論上逐步完善,在實踐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動――動腦、動口和動手。每節課聯系課堂內容,備課時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學生在課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後照念一遍,這樣提問意義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國為什麼會由勝而敗」,「星星之火,為什麼可以燎原」等問題,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討論的餘地。提出問題後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回答,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就布置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繼續完成;第二個做法是每個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三個左右的同學走上講台來講歷史故事。要做到有實效,還得想些小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發學生上台,開始時可鼓勵班上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帶頭先講,以此來影響其它同學;其次,就是要指導上台講的同學准備好資料,認真地幫他們修改發言稿;最後,就是要搞「賞識教育」,尤其要鼓勵成績落後的學生上台,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熱情。如上學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個姓林的男生喜歡聽歷史評書,我就先鼓勵他上台講幾段《隋唐演義》,在他的影響下,班上一下就有十來個同學要求上台講歷史故事了。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形式。3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中學歷史教學法》就強調「中學歷史課的課外活動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指出課外活動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靈活,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加上農村中學條件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外活動實際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改變這種狀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我有以下三點做法:其一,每學期開學初就要求每個同學至少寫一篇歷史讀書報告,以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文字表達能力。先對照歷史課本,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選題,然後給他們開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鼓勵家中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搜集資料,期中的時候要求寫出提綱,期末結束之前上交。為保證效果,開始就告訴學生這讀書報告計入期末成績,平時也注意加強指導,多給予幫助,這樣期末時各班絕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完成的;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我們學校每個月公開放映一次電影,借這個機會我們歷史科組給學校領導推薦放映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片和歷史文獻片,以延伸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三就是組織少數同學參觀和進行鄉土調研。由歷史科組組織我校家庭條件允許的,同時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自願地在周日參觀已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開平碉樓,並開展相關的調研,雖說參加的同學不多,但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育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好的轉變。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目前歷史科考試壓力相對小的因素,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盡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讓學生通過歷史科的學習,能「知興衰、辯善惡、明是非」,完成歷史教學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智能」三大任務。

⑻ 歷史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啟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為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准備,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發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范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致,做更充分的准備。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了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為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了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像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學生通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的原設計是給成語故事配上圖畫,對很多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我怕學生興趣不大或應付了事,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故把它改為:搜集成語故事,寫出給我們的啟示。每個學生都做得很好,而且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在活動實踐中,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由衷地感到一種創造的快樂,每個人都興趣盎然。對每一次活動我都及時反饋、講評,以鞏固活動的成果,鞏固學生在活動中建立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3.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學生的課本知識是有限的,而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影響著學生認識歷史的能力和水平。現在的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較少。在教學中我注意把學生的興趣引導到「多讀書,讀好書」上。卡耐基說:「真正的讀書使瞌睡者醒來,給未定目標者選擇適當的目標。正當的書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誤入歧途。」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求思考,實現自我教育,培養自身能力。 學習「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一課時,我注意有機地穿插一些成語典故,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向學生推薦《東周列國志》一書,並與「活動建議」的內容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在讀過之後與我進行探討。至今,我已向學生推薦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兒童網路全書》等課外閱讀書目。學生把課外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課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學生讀書的基礎上,我將在學期末指導學生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就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收集材料,發表個人見解。使學生在探究中讀,在讀書中思,在思考後寫,形成歷史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談古論今」,引導學生探索現實 據調查顯示,學生關心現實遠勝於關心歷史。提倡實行「談古論今」,不僅能豐富教材內容,使之「活化」、「升華」,而且把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把了解過去與認識現實乃至預見未來聯系起來,使歷史教學更貼近時代,以顯現歷史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 當前,改革開放向深層次發展,時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學習「商鞅變法」時,學生了解變法背景以及變法使秦強大,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由於觸及舊貴族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車裂而死的情況,從而認識到改革的必然性、艱巨性。改革是向舊時代、舊制度的挑戰,必然會遇到阻力;認識到改革的進步性,社會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革的過程。隨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看待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事業。在探求中加深了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識。 「談古論今」,在教學中除了「以古鑒今」的內容外,還包括「就古評古」、「據往知來」、「以古證今」、「中外相鑒」等涵義。「北京師大版」新教材刪繁就簡,給教學中「談古論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⑼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閱讀全文

與如何探討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