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台灣歷史書是如何描述國民黨失去大陸的

台灣歷史書是如何描述國民黨失去大陸的

發布時間:2021-03-03 23:43:42

Ⅰ 台灣教科書是怎樣描寫近代史的

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台北市。至此台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國民政府將台灣設置為中國的一省,省會定於台北,任命陳儀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台灣省日軍受降儀式,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並正式宣告:「從今天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

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台灣,5月19日頒布《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宣布台灣處於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國民黨遷台後進行大規模黨務改造運動,建立起蔣氏父子對國民黨的絕對控制權,經濟上進行財政整頓,改革幣制,穩定物價,實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產。

(1)台灣歷史書是如何描述國民黨失去大陸的擴展閱讀:

台灣的相關內容:

1、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建議由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

2、1982年1月1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3、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發揮了關於實現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他還就兩岸統一和設置台灣特別行政區問題,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

Ⅱ 現在台灣的歷史書是如何描述台灣歷史和中國歷史的呢又是怎麼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呢

我和一個台灣高中生聊過天,古代史一直到孫中山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這一段基本都不會版差太多權。主要是從抗日戰爭開始,稱謂的變化,這些就不用多說了吧。你把我們學的歷史國共雙方位置稱謂互換就是台灣的歷史課本了,呵呵。

Ⅲ 台灣歷史書怎麼寫大陸

從新中國成立到現今,台灣教科書也比較吝嗇地用了個字,「中共在大陸的統治」這一節中稱大陸人們「等於被關在一個大鐵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陸的貧窮與落後」

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古代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松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

大陸和台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台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

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台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贊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在台灣的歷史書中是這樣評價的,「其政治制度為文武合一,極端專制,形成歷史上罕見的恐怖統治。」而大陸版對太平天國運動極其推崇,不僅肯定它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而且下面還詳細分析了它的五點意義。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在台灣叫做「義和團之亂」。台灣版對它的看法較為負面,認為它怪力亂神、經常對外人滋事,故又稱為「庚子拳亂」。大陸則沒有談及義和團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義和團的勇猛和無助。

對於農民起義的原因,兩岸在解讀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陸版強調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於官吏摧租逼稅、統治殘暴等原因造成,而台灣灣則多以流寇、飢民、破壞等負面的詞語相稱,似乎農民鬧事是下層人的自主行為,與統治階級關系不大。

正因為這個分歧,於是帶來了對另一撥人的評價有不同,大陸版對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曾國藩等人給予較多負面的評價,在課文小字中說到曾國藩因受太平軍重創,曾三次投水自殺,以及曾國藩的門生李鴻章組織地主武裝淮軍,在外國侵略者幫助下從安慶運到上海,進攻太平軍。

而台灣版對曾國藩等則較多正面敘述,「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深受儒家傳統的熏陶,為一位講求義理、崇尚經世濟用的學者與官員」。文中還稱贊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後,使漢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地方督撫的權力也隨之增強。

由於國民黨退據台灣後,採取加強中國歷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響的教育方針政策,尤其重視歷史教育,把它作為形塑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環節。所以對於古代史,除了在評價上雙方稍有點差異外,其餘差別不大。但有一點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台灣和大陸每講到一個時代結束時,都會有專門的一章節講述經濟文化發展。

台灣更傾向於追尋中國歷史的制度演變,而大陸比較多地沉浸於老祖宗哪些技藝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灣版歷史書在講文化的時候,必定提到一個時期的官制、兵制、賦稅、科舉的沿襲流變,似乎他們在這里可以找到某種治國方略。而大陸一般是強調經濟繁榮、文化領先,對政治制度的變革不太著力。

提起抗戰,台灣反而不厚道

想必讀者最感興趣的就是雙方對抗戰的描述,因為這段歷史成了雙方力量消長的關鍵時期。筆者仔仔細細地進行了對比,在「八年抗戰」這章中台灣版教科書比較簡單地講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漢四大會戰,但著墨非常少(四大會戰在大陸版里分別為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

除了這幾次重大的戰役外,台灣版在提及抗戰將領時,除了「偉大的蔣委員長」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閣、趙登禹、謝晉元,其他將領再無涉及,甚至連台兒庄戰役中的李宗仁也隻字不提。而大陸不但詳細提及,前些年版本的歷史書中還放了李宗仁在台兒庄車站的照片。倒是台灣版在抗戰中特別提到了一個反面典型,在忻口會戰中「守軍將領韓復榘不戰而走。蔣委員長下令拏辦,處以極刑,軍威大振」。

原本費力氣找台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對共產黨抗戰是如何描寫的,可看了之後發現對國軍抗戰描寫都如此之少,那更別指望能對共產黨抗戰有什麼描寫了,沒有平型關大捷,沒有百團大戰,沒有游擊戰,也沒有反「掃盪」。書中把共產黨的敵後抗戰完全抹殺,貫穿其教科書的主題是:中共擾亂抗戰。

有一段比較詳細的描述:是「竄往陝北的殘共,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輸誠。政府為團結抗日,允其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表面服從政府,暗中擴張勢力。羽毛既豐,故態復萌,竊據地盤,襲擊國軍。」

這個主題延伸到到皖南事變,整個就黑白顛倒了,說是「民國二十九年十月,軍事委員會命令新四軍調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襲擊國軍」。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國軍大潰敗之際,教科書中還特地點了一筆,「我國經此一役,損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機會。」

反觀大陸歷史教科書,則對抗戰這一大事,事實重於感情,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國民黨的正面戰場抗戰反而是較多的客觀描述。大陸的教科書按照時間順序,對於抗戰正面戰場上大部分主要會戰都有描述。當然作為中學階段的歷史教科書,畢竟是普及教育為主,所以如果要強求將正面戰場的所有會戰加以記載和詳述,也不太現實。

對於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士,書中有不少詳細描寫,其筆墨明顯多於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描寫。書中不僅提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如馬佔山、蔡廷鍇、馮玉祥、李宗仁、張自忠、池峰城,還有中級軍官謝晉元,其中對於張自忠將軍為國捐軀有詳細描寫。

看過台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對台灣刻畫抗戰的功力還存在聯想,沒想到在教科書這等事上,台灣不太厚道,不僅對自己的抗戰不太細處著筆,對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則全部抹殺或者迴避,甚至做反面解讀。

Ⅳ 台灣歷史教科書是怎麼說中國的。。哈哈。。。是怎麼說的啊。。。

以前的都一樣,以後的把咱們的歷史書上的關於兩黨的掉個個就是了~~~~~~~~~~~~

Ⅳ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原因!

四大原因導致國來民源黨失去大陸——誰能集中優勢兵力、誰能化敵為我、誰能充分發動群眾 、誰能打入對方心臟(諜報人員、地下黨)————1946 ~ 1949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短短3年間,在軍事上、經濟上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被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離大陸。時間過去了60年,國民黨將領不斷反思失去大陸的原因和教訓,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段極為苦澀的回憶。一位台灣學者寫了本厚厚的書《為什麼失去大陸》,筆者也以此為題,探討其中的原因。

Ⅵ 國民黨是怎麼失去大陸的1949

經濟上,無法解決土地問題,當時中國大多數人都是農民,無法解決這版一個問題,政權權就有了巨大的不穩定性。而在戰爭後期,因為龐大的軍費開支,國府濫發紙幣,造成了經濟的大崩潰。
軍事上,最高統帥的指揮能力不足,卻一再越級指揮,造成了很多失敗。同時,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爭斗不休,凝聚力不足。
政治上,已經完全沒有了革命黨的本色,碳五腐化,魚肉百姓,在抗戰結束後的大接受中,已經完全暴露了出來,失去了民心。
外交上,開始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可後來一再的失敗,又讓美國對這個政權失去了信心。

Ⅶ 國民黨丟失大陸的原因

一、一黨專政,黨國不分。國民黨是以黨治國,黨國不分,政黨與政權不分,是「權力集團所有制」。與封建社會的「家天下」不同,黨內的各級權力階層(不包括普通黨員)是集體的君主,對於「天下」人人有份,權力共同維護,利益大家分享。實質上是封建「會黨政治」,而非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整飭吏治比一家一姓的君主制更加困難。一旦發生普遍的腐敗,黨的上層無力回天,蔣經國1948年在上海「打老虎」失敗,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二、個人獨裁,拒絕民主。孫中山的「省長民選」主張,蔣介石根本沒有實施過。他長期以「訓政」名義,搞個人獨裁,拒絕民主憲政,鎮壓輿論監督,推行特務政治。「中華民國,主權在民」只是一句空話。民主不存,共和安在?如此政權,焉能不亡。

三、背棄諾言,忽視農民。農民的利益訴求,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政權都不敢忽視的。「平均地權」的承諾,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革命成功之後,這一諾言未予實踐,原因在於國民黨政權的基礎之一是大地主。共產黨之戰勝國民黨,正在於滿足了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對土地的渴望。國民黨50年代初才接受失敗教訓,在台灣以贖買方式實施土改,但也只是亡羊補牢之舉。

四、抗戰勝利,腐敗加速。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想消滅了共產黨再抵禦日本侵略。但外患太急,未及消滅中共就發生「西安事變」,被迫中止 「安內」方略。抗戰勝利,「攘外」結束,共產黨已發展壯大,消滅不掉了,使他終生引為恨事。而國民黨的大小官吏,在大後方「茹素」八年,一旦回到原先的「失地」,無不變本加厲,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堪命,財政崩潰。故國民黨亡國,表面上敗於軍事,根本上亡於腐敗。

Ⅷ 《國民黨是怎樣失去大陸的

經濟上,無法解決土地問題,當時中國大多數人都是農民,無法解決這一專個問題,政權就有了巨大的不穩屬定性。而在戰爭後期,因為龐大的軍費開支,國府濫發紙幣,造成了經濟的大崩潰。
軍事上,最高統帥的指揮能力不足,卻一再越級指揮,造成了很多失敗。同時,軍隊內部派系林立,爭斗不休,凝聚力不足。
政治上,已經完全沒有了革命黨的本色,碳五腐化,魚肉百姓,在抗戰結束後的大接受中,已經完全暴露了出來,失去了民心。
外交上,開始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可後來一再的失敗,又讓美國對這個政權失去了信心。

Ⅸ 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中有描述「解放戰爭」這一塊嗎

台灣歷史教科書抄通常是這襲樣描述的
戒嚴時期跟現在的說法有蠻大的不同

1987年前的戒嚴時期:"1945年共#匪不顧國家剛結束抗戰 正要行憲發展之際 全面叛#亂
蔣總統旋即宣布全國進行動員戡亂 1949年共#匪#竊#據大陸 大陸淪陷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
以台北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蔣總統在人民的殷切期盼下復行視事 並帶領全國海內外同胞
齊心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模範省 以其將來反攻大陸 解救大陸同胞於水深火熱之中"
(以前真的就是這樣敎的)

兩岸開始交流後: "1945年 抗戰結束 但不久立即爆發國共內戰 大陸稱之為解放戰爭 國民黨在三大會戰中失利 1949年前夕 中共已控制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 12月底 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 之後國民黨以反攻大陸為號召 大陸則誓言 解放台灣 血洗台灣 開始了兩岸對峙時期"
並會在後面的篇章說明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 比如物價飛漲 金融秩序混亂 貪污腐敗...等等

大概就是如此(當然不是100%完全一樣 但大概就是這麼說的)

Ⅹ 台灣歷史教科書對「五胡亂華」的描述是怎樣

少數民族沙文主義者們,你們好!
你們可真是不要臉,難道所謂的真理就是,版掩蓋事實,自我欺權騙嗎?
眾所周知的文獻記載就是。五胡亂華是那個時期的非中華民族對中華民族做出的 比日本法西斯更滅絕人性的事情。那些慘死的幾十萬漢族嬰兒在你眼裡都不是人了嗎???????
說句難聽的你們也配姓『中華』,五千年來中華一直就是漢族的意思。(幾十年前TG給你們強行找了個爹,認了個祖宗)
如今的你們連炎黃這個假爸爸都認了,有什麼資格自稱有人的尊嚴???

閱讀全文

與台灣歷史書是如何描述國民黨失去大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