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理解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抄學認為社會歷史觀襲的基本問題是唯物主義,即從社會本身找尋社會歷史現象的原因.基本觀點有:社會三生產力水平決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社會經濟形態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築,同時又承認社會的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是:人類社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發展具有客觀的規律,具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過程.
Ⅱ 談談你的歷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西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以文明史觀為指導,我們要重點理解並掌握資本主義發展從手工工場時代到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信息時代的演變過程;要重點復習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美國的三權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對今天人類社會的發展依然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3、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日本史傳導型、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4、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它形成的主要標志。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認為歷史的主體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性質和活動受制於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的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盛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在歷史學習時,當我們分析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影響時,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這一方法。
Ⅲ 如何理解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
神學史觀、英雄史觀、人道主義史觀屬於歷史唯心主義。
Ⅳ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是研究社會問題,下面是它的原理和方法論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及方法論重點知識整合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積極促進作用;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和發展起著重大阻礙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承認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同時重視社會意識的能動反作用。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不同的價值觀對個人與社會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第一、價值觀不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就不同。第二、價值觀不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指向就不同。第三、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方法論】:樹立和堅持科學的價值觀,充分發揮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拓展】:
(1)科學的生態價值觀:主張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人認識和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認自然的客觀性,要尊重自然規律,反對只強調戰勝自然,向自然索取,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道路。
(2)科學的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3.正確價值觀的評價標准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凡是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人類根本利益的價值觀都是正確的。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評價標准,樹立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正確價值觀,以便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4.集體主義是正確的價值取向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集體主義是新時期我國人民的正確價值取向。首先,是因為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為它正確地解決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再次,它是我國人民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力量源泉。
【方法論】:堅持集體主義。
反對:片面強調個人利益抹殺集體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不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強求一致的價值要求;借口國家集體利益而忽視、否認對個人正當利益的尊重和維護。
5.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包括社會、國家利益)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相促進而共同發展。
但二者之間也經常發生不一致的情形,集體利益是全局、長遠利益,而個人利益一般表現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論】:集體主義原則要求個人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為了集體利益放棄個人利益,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及至生命來保衛集體利益。同時,要求集體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滿足個人的正當利益。
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的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需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方法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發揚集體主義的重要調節作用,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國家。要顧全大局。
反對: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已經過時的觀點;地方主義、本位主義、小團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根本上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肯定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同群眾實踐相結合,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青少年要努力實現「情、理、行」的轉變。
8.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內容】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互相作用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和人自身的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方法論】要求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重視自覺改造自己主觀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法,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9.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關系。個人活動對社會發展產生能動的影響,當個人活動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時,就能對社會的發展進步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就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個人活動又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即個人活動受到社會環境、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
【方法論】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個人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根據社會條件和規律從事個人活動,使個人得到發展,同時通過進步的個人活動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反對:割裂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片面誇大個人活動的作用;忽視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環境的制約作用的唯心主義錯誤。
10.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區別,不能等同,社會起著根本的、決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個人是社會中的個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運動及其發展。
【方法論】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條件,同時又要為社會的進步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
反對:把個人與社會對立起來,把個人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且過分地誇大個人的需要、個人的意志,把某個個人看作推動歷史前進的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11.人生價值兩方面內容及其關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人生價值包括兩方面:一是社會價值即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通常稱之為貢獻。二是自我價值即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通常稱之為索取。二者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個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推動了社會發展,是人生價值的基礎和源泉,處於首要地位;索取是人生價值的基礎前提和條件,個人從社會那裡得到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東西,又會激發起更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方法論】既不能否認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也不能否認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價值的實現,必須從兩個方面的關系中體現出來。
12.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原理(選擇題、非選擇題)
【原理內容】;在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中,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是第一位的,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是人生價值的可靠標志。也充分體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同社會和他人聯系起來,積極地為社會、為他人作貢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方法論】;在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不能僅僅以他從社會取得多少東西來衡量,而主要地應以他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的多少來衡量。要求我們把自己與社會,與人民聯系起來,竭誠地為社會、為人民作貢獻,使個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
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
13.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的關系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是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兩種基本形式。我們衡量人生價值既要看物質貢獻,又要重視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的貢獻。精神方面的貢獻,特別是優秀人物的思想和行為,對社會的進步具有特殊意義和無法估量的價值。在一定條件下,精神貢獻可以轉化為物質貢獻。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也存在對立的一面。
【方法論】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時,既要看到他的物質貢獻,又要注重他的精神貢獻。要把二者結合起來,而且尤其要重視精神貢獻的特殊意義。
14.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理想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條件的產物。理想對人們的社會存在產生重大的影響,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對人生、對社會有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自覺樹立崇高的社會理想,並以此指導自己的人生航向。
反對:胸無大志,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奮斗目標。
15.理想與現實辯證關系的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理想與現實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理想源於現實;理想高於現實;理想又可以轉化為現實。
【方法論】要把理想植根於現實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
反對不從實際出發的態度;反對把理想與現實混淆起來,一旦看到現實中還存在著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的現象,便對美好理想能不能實現產生懷疑甚至動搖的錯誤態度。
16.實現理想需要艱苦奮斗的原理(選擇題)
【原理內容】:要把理想轉化為現實,需要多方面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特別需要艱苦奮斗。這是因為,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中國革命的光榮傳統;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也是由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方法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頑強的毅力,付出艱辛的勞動,腳踏實地,點滴積累,在奮斗中實現理想。
應反對認為艱苦奮斗的精神已經「過時」,從而不願意艱苦奮斗的錯誤思想和行為。
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什麼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版定社會意權識的性質,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義的變化;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可以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的變化滯後或超前於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包括三個方面:人 生產方式 環境。
基於社會存在的決定意義,馬克思主義者又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生產方式內部及外部的的矛盾運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基於社會意識的反作用,馬克思主義又認為,價值觀 人生觀等社會意識影響著社存的進步與發民
Ⅵ 什麼是歷史觀 歷史觀的內容與分類
歷史觀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歷史觀的分類
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世界史時,重點考慮世界是如何從孤立走向一體的;重點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全球化等問題。同時,在學習中國史時,把它放在整個世界歷史的大背景、大視野下進行考察;
(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近)現代化的類型可以分為原發型和傳導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英法美是原發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日本是傳導型、資本主義的(近)現代化,而中國則是傳導型、社會主義的(近)現代化;
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
正統史觀
這種史觀主要處於君主專制的歷史時期,君主為了維持自身統治,而倡導「正統」一說,即自身身為君主的合法性和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君主神化(如:出生有異象或教皇授冕)或者賢明化(即早期賢王名臣的後裔),以及「五行更替說」;
社會史觀
即從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不同社會狀況和社會變化來研究歷史的發展,主要表明社會變化對歷史的影響和預兆。相比其他各種史觀,該史觀更加註重底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狀況,以研究社會風土人情為主。
個人歷史觀
就是個人把歷史熟讀後,有新的體驗,新的啟發,來指導自己的行動。——言語理解。
Ⅶ 哲學基本問題與歷史觀基本問題的關系是什麼
哲學基本問題:物質與意識何者為第一位?(物質與意識誰決定誰)
歷史觀基本內問題:容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誰決定誰)
兩者關系:①歷史觀基本問題是一種特殊的哲學基本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體現,社會存在是人類社會中的物質,社會意識是人類社會中的意識,二者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全部與部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②一般來說,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決定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派生物,歷史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派生物;③大多數情況下,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認識也能影響並反作用於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歷史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的一種特殊形式。
Ⅷ 怎樣理解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及其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抄認為襲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唯物主義,即從社會本身找尋社會歷史現象的原因.基本觀點有:社會三生產力水平決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社會經濟形態的經濟基礎決定社會的上層建築,同時又承認社會的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是:人類社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發展具有客觀的規律,具有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發展過程.
Ⅸ 怎麼認識歷史觀問題
一般所說抄的歷史觀就是指怎麼襲看待歷史發展的進程,以及一些歷史問題的觀點
歷史發展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必然結果,比如社會的進步、制度的更替。是人力無法阻擋的,,作為社會參與的主體只能延緩或者是加速這個過程。
另一種結果是偶然因素左右的結果,比如革命的領導人是誰,這個就不一定了,這個充滿了變數。
但是偶然中存在必然作用的結果,必然中也有偶然的影響。
Ⅹ 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是
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版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權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10)如何理解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擴展閱讀:
相關要素
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起來以前,手工勞動的生產規模狹小,人們基本上處於自給自足的封閉隔絕狀態;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使得民族、地區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能局限於很小的范圍。
社會的這種發展水平,一方面使得社會本身發展緩慢,內在的深層的東西不能充分展開和暴露,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們的眼界,使人們看不到社會歷史過程的共同性、重復性,從而無法發現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只能用想像的聯系去取代社會歷史本身的客觀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