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初中學生閱讀歷史教材

如何初中學生閱讀歷史教材

發布時間:2021-03-03 20:18:48

A. 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歷史教材

先放放歷史記錄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進行有效引導

B. 中學生如何閱讀歷史教材

摘要:通常說歷史教材既是教本也是考本更是學本。高中學生學習歷史時往往是專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屬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而、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曼陝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一、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C. 如何指導學生高效地閱讀歷史教材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媒介,它是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經過眾多專家學者的共同辛勤努力撰寫而成的。教師要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從中激發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激情,為他們今後的人生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是考量教師教育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以人民版為例,我認為歷史教師應切實做到以下幾點: 一、交代教材的基本編排體例與意圖,讓學生走近教材 人民版高中歷史課本的編寫體例為模塊加專題。必修內容三個模塊都有其學習的核心主題。每冊教材設七至九個「學習專題」。專題學習的設計意在使學生在初中通史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性學習。通過探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能力,如從史出、史論結合、勇於探究、合作學習等。 專題導語部分意在使學生開始本單元的學習時,就能了解本單元內容線索,抓住核心問題,並以科學的方法投入學習,從而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正文後附設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等欄目,是用於拓展學生知識面, 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於檢驗學習效果,從而與前面部分的學習活動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鏈。 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方法與注意事項,讓學生掌握教材 閱讀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途徑,教師可以如下操作: 首先把這部分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教師為主,為時一個月。第二階段,以學生為主。在學生閱讀教材前,教師可先根據教材內容編幾道基礎性較強又能起到提綱挈領作用的思考題,用這些問題引領學生閱讀課文。最後,通過師生互動,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以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五第二課《蒸汽的力量》為例,我的課堂教學步驟簡述如下: 第一步驟:粗讀教材,初步感知蒸汽、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工廠、世界市場的孕育和成熟。 第二步驟:細讀教材,找出基本概念:工業革命、世界市場。編制基礎問題:(1)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英國?(2)工業革命的進程是如何推進的?(3)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對近代中國的影響? 探究學習:(1)工業革命對近代中國有什麼影響?(2)結合工業革命的史實,英國作為大國崛起的典範,給我們以什麼啟示?(3)「蒸汽」的力量反映了什麼實質? 第三步驟:精讀教材,構建知識體系,認識規律。

D. 如何引導初中學生自學歷史

1.培養學生形成質疑的習慣

新課改後,特別強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要有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關鍵之一就是引導學生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思考問題,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思考,這樣做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著力點就是「問題」。沒有問題的教學,不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多少痕跡,更不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開始學生可能不習慣思考,不會提問題,所以,首先讓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構建出本課的知識網路,了解應掌握的基礎知識;其次,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最後,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設計問題,帶到課上,師生共同解決。逐步培養學生善於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老師具有無上的權威性,老師講的話總是正確的,學生對老師的話不能有懷疑。在新課改後,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老師的話質疑,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自學。如果長期讓學生覺得老師的話是真理,那麼學生就會產生一種惰性,不主動去學習。同時,由於教師個人知識能力及認識的局限性,在教學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通過師生交流甚至爭論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參考資料都是由各方面的專家編寫而成,具有很強的權威性。但是參考資料也有相當大的弊端,例如,當今參考資料繁多,難免有些參考資料有問題,即使是「權威」的課外資料在學習和使用中也經常發現一些問題和矛盾,如輔導資料與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參考資料有沖突,而習題的答案更是存在這樣那樣的錯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鑒別,在使用資料過程中要學會發現問題並提出質疑,通過教學交流尋求解決方案。

2.在課本學習中掌握自學方法

2.1首先利用教材中的課前閱讀提示,作為「定向」的基礎,讓學生朗讀或自學課前閱讀提示,達到把握全局、胸中有數的目的。再和學生共同確定重點、難點,並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調動其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為下一步的「自學」打下基礎。
2.2在教學中講授自學方法。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只知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而不知自學,更不知尋找總結自學的方法。在「自學指導」中,我通過明確學習內容、方法、時間和要求等問題,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參照和遵循,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採用跳讀的方式,抓知識的主幹。打開歷史課本,沿著課題、課前閱讀提示、課文這樣的順序,讓學生通過跳讀小標題粗體字,理清課文的主幹。學生先清楚要學習的內容分幾個方面,在頭腦中形成簡單的知識結構,便於提綱挈領。這既是對「定向」的承接,也是為下一步的學習做鋪墊。
其次,在通讀中,理請分支知識的脈絡。學生通讀全篇課文,對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過程、結果和意義等,便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初步的感性認識。
第三,在研讀中,抓住知識的細節。通讀課文後,就要回過頭來,根據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要求,再從課文中仔細分析,圈、點、勾、畫,找出答案。這就抓住了主要內容是什麼、不清楚的問題是什麼,實現了對重點知識的再認識,對難點知識的新注意。

3.重新定位教師地位,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新課強調,教師的職責主要不是直接傳授知識,而是激勵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識。教師應該既是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也是一位幫助學生發現矛盾焦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以學生自學自悟為主的課堂教學並不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更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只有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動機,並能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獨到見解,對此教師要給予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在學生初步掌握課堂所授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頭腦中分散的知識點用「線」串起來,理順知識的層次結構,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有系統性,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獲得准確的歷史概念。對於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及時指導修正,使教學朝著目標方向發展。

4.在自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

初中學生由於知識與閱歷等方面的原因,還不具備完全的自學能力,因此,教師在引導他們自學過程中,切不可操之過急,只有循序漸進才能真正達到目的。學生在經歷了問題的最初困惑到最後解決問題的曲折思維過程後,從中抽取規律,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規律運用於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自學能力的運用創造機會,在歷史教學中多注重設計歷史的「典型事例」,使學生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學習,加深對同類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實現知識的遷移。
如:對歷史原因的探索,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含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辛亥革命失敗,直接原因是袁世凱篡權,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及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會性質,它決定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於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革命的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律性的結論。
通過在自學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在橫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在縱向聯繫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
總之,初中歷史是一門具有故事性的課程,是可以讓學生在自學中來實現教學目的的課。但是,如果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讓學生在自學中掌握知識,在自學中提高能力,教師就必須不斷探索自學的模式。

E.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F. 哪裡可以免費閱讀初中教材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的全部課本

哪裡可以免費閱讀初中教材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全部課本?app就沒有,你是想看初一到初三的嗎,只有在新華書店,和舊書市場了。

G. 初中歷史如何讀懂教材每句話

日前,全國嶽麓版初中歷史教材研討會在泉州培元中學舉辦。研討會中,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和北京市歷史教研室主任王耘老師分別做了「嶽麓版初中教材設計思路」和「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專題報告。今年秋季,全國開始使用根據義務教育初中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修訂的初中歷史新教材。圍繞初中歷史新教材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兩位名師為在場的全國各省、市歷史教研員與歷史骨幹教師們解析了嶽麓版初中歷史教材的新修訂內容,並就如何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專業的意見與建議。
以考古發現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線索
「初中歷史學習重在掌握歷史線索,為高中歷史學習奠定基礎。」報告中,趙世瑜教授指出,2011年版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准中明確規定應「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為此,嶽麓版初中歷史新教材反映了新的歷史研究成果和歷史認識,比如在中國古代史第一、第二單元中,新教材就在各個部分充分體現了考古學的重要性,而趙世瑜教授認為,這不僅讓學生們體會到「二重證據」的意義,也讓學生們時刻注意到新的重要考古發現,由此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並增強了文物保護意識。
同時,趙世瑜教授談到,由於「博聞、善思、明理」是歷史認識的三個階段,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們掌握歷史線索,能夠有助於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對此,他建議,歷史老師在授課時要重視教材中出現的材料,如課文、地圖以及圖片等,並且在講授特定內容時,也可以補充或替代一些更具地方特色或具有說服力的材料,以此讓學生們更為全面詳細地了解歷史知識。同時,趙世瑜教授強調了課後練習的重要性,他表示,教材中的課後練習,是對課文知識的鞏固與夯實。隨著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提升,不但有助於學生在高中階段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能夠對學生們的高考起到積極的幫助。
以創造情境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
「對於學生來說,對史料的學習可以使他們增強對歷史的真實感受。」在談及如何進行初中歷史教學設計時,王耘主任認為,以史料的形式出現的歷史學習問題,在學生看來會更有挑戰性和探索性,歷史老師如能以精選出來的史料創設出利於學生認識、理解、研習的情境,就能夠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王耘主任指出,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應當經過「意向——感知——理解——運用」的認知過程,而當學生們在學習歷史課程中對有價值的歷史問題提出疑問,老師們能夠及時調整教學節奏,通過指導及追問等方式,藉由一些形象化材料,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及解決問題,如此學習歷史的能力也會獲得提升。
同時,王耘主任還建議,進行教學設計時,歷史老師在具體課題的教學設計中,也應該根據具體的三維目標,創設出不同情境,如實物情境、表演情境、音樂情境、評議情境、問題情境等進行教學,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及探究的意願,並且讓歷史課堂隨之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能夠在愉悅氛圍中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科能力,滲透情感教育。

H. 如何提高中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

一、教師應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
教師自身較高的知識儲備量、人文素養以及過硬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教好學生的前提。因此,若想在日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歷史教師就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首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近年來,歷史習題的材料越來越新穎、出題的角度越來越奇特,歷史教師就更應該與時俱進,多閱讀、多思考、多總結,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們授課答疑。
比如,筆者曾經就見過一道考察古今救災、社會保障問題的材料分析題。第一則材料是一段文言文,若是教師本身都無法理解,又談何為學生講解呢?通過這一道習題的講解、反思,我發現閱讀理解能力除了是對材料的深度理解,一定的語言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連材料的表面意思都理解不了,就更別提什麼引申的意義了。
另外,歷史教師一定要養成每日讀書讀報的習慣,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熱點問題與歷史大事件相聯系,舉一反三,將知識融會貫通,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餘。
二、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幾點措施
1、預習時一定要通讀教材,課本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最好的教材。
歷史教科書的模式是大量的文字配少量的圖片,而很多概念、知識點都是從大段的文字中篩選出來的。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的就是學生能從大量的文字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所以,對於高一的學生來說,多閱讀教材便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階段。
比如,在新學期之處的師生見面會上,教師可以第1課為例,指導學生如何有效率地讀教材、如何達到預習的目的例如,讓同學們先看第一段,從第一段中可以發現哪些有用的知識點。像時間、專有名詞、標志等等都是有利用價值的信息。
使用導學案式的預習形式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法。老師需要提前製作好導學案。學案上以提綱的形式將一課的重點列出來,留出足夠的空白供學生在閱讀教材時,篩選信息,總結並寫下來。
2、教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方法的分析,多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的理解。
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學生不理解材料就讓學把答案死記硬背下來。這種看似短期有效的方法,實則為學生的高考、乃至日後的學習埋下了定時炸彈。隨著高考題目的越來越靈活化,以往的背書、背答案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准確快速地得分。所以,在現今階段,老師在講課時應更注重分析方法的教授,並多讓學生站起來講一講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發現學生在閱讀理解材料時出現問題、漏洞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效果可想而知了。
比如在講解材料分析題時,老師可以一步步地講出答題順序與技巧,而不是直接說出答案。例如材料分析題要先從材料的字面意思上尋找信息,這時候就可以叫一位同學講一講他從這則材料的字面上得到了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3、多閱讀課外書,尤其是與歷史相關的文字材料。
許多傳統的觀點認為,到了高中,一切與教科書、習題冊無關的書都是課外閑書,都不應該出現在高中生的書包課桌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並不值得提倡。對於高中歷史學習來說,了解的歷史知識越多,在考試中碰到材料分析題時就會越輕車熟路。教科書上的材料都是一些大的框架,許多歷史事件敘述的並不完整。而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學生們就會對某些含糊的歷史事件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在考試中遇到生澀難懂的長篇材料時,也可以憑借自己的歷史知識積累弄懂材料所敘述的相關事件,揣摩出題人的意圖,從而順利地解題。
《全球通史》是一本很全面的歷史書籍,很多考試的材料都選自這本書,但這本書趣味性稍差,如果有學生想對某一階段的歷史多做了解,可以選擇性地讀一讀。而像《明朝那些事》《袁騰飛講歷史》等以詼諧筆法講歷史的書籍,雖然有一些細小之處有待考證,但作為課余了解更多歷史並休閑放鬆來說卻是是不錯的選擇。
4、較難的文字材料可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提供背景知識,輔助學生理解。
歷史類的文字材料說白了無非就是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是某一歷史人物的敘述。在平常的訓練中,我們肯定會碰到一些生僻的歷史事件、新穎的出題角度。對於學生們來說,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形象直觀,比文字資料要好理解的多。所以在一些情況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在講必修二各國經濟的時候,許多同學對各個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總是記不準。我便抽出了一節晚課給同學們播放了紀錄片《貨幣戰爭》,通過形象的影視介紹,讓同學們對這一單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總結
提高學生在歷史文獻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從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歷史教師要為學生起到模範引導的作用,並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學習方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也非常重要,這同樣需要歷史教師的鼓勵和監督。較高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在考試中順利解題的前提,更是學好歷史的工具。筆者的這些拙見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批評和指正,也希望對此有興趣的同行能與我共同探索提高高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I. 初中生怎樣學好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呢,要把歷史學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辦到.你每天都需要積累一些知識,背住一些歷史嘗試.從而慢慢的到了最後,把所有的課程全部都學完了,你也應該全部都記住了.那麼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同學應該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

歷史是屬於文科,是一種記憶性很強大的科目,一般呢,同學們都會把很難的知識點都一一記住,甚至是積了幾遍之後.隔了很久都不會忘記.

初中歷史時間軸簡圖

時間呢,是有先後的,你只要把那個大事年表裡的所有重要的事情多看幾遍,自然也就記住了.而地點呢,有東南西北,你只需要認識各個地方的大概位置就行了,而人物就是構建歷史事件的最重要的主角,是誰引起了這件事情,這很好記憶的.而結果你只需要記住是誰贏了,誰輸了或者是誰被簽訂了不公平協約,被分割了多少土地等等.

上邊就是關於怎麼學好初中歷史的幾個方法和技巧.對於剛剛升初一的孩子們是很有幫助的,希望你們都可以考上好的學校.

J. 怎麼學好初中歷史呢(方法或技巧)

很多同學認為歷史學習只是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談史色變」。其實是沒有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沒能掌握歷史學習方法。愛因斯坦說過:「成功就是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歷史學習一定會事半功倍。那麼如何學好歷史?
1、興趣至上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2、方法為主

讀歷史材料: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關注歷史年代:
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溫故知新、勤於思考:
歷史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整理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幹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初中學生閱讀歷史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