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特點是什麼
摘 要:新中國十七年之所以形成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作熱,是時代召喚的結果,也是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產物;是解放區文學傳統延續的結果,也是「中心作家」對生活體驗的反映。
關鍵詞:新中國十七年文壇 革命歷史小說創作熱 成因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戰爭點燃的精神聖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戰爭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作成為新中國文學創作的主要話題,並形成了一股熱潮。單就長篇小說而論,十七年中,國內創作出版的長篇小說達三百部左右,而描寫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當時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長篇小說《紅日》《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戰斗的青春》等作品,均屬於革命歷史題材范疇,都出版於一九五四至一九六一年間,正是這些作品的集體誕生,從而使新中國文學出現了第一次創作高潮。
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熱的形成,並非是偶然出現的現象,它是特定文學觀念與時代力量整合的結果,也是文學自身規律與文壇現象相互影響的結果。
一、時代的要求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在隆隆的炮聲中,新中國結束了百年屈辱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從此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在舉國歡騰的日子裡,在勝利的喜悅中,人們自然地產生一種翻身感、解放感和自豪感,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感謝人民軍隊。革命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成為普遍心態的可貴色調,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精神被奉為時代的理想精神和倫理道德典範。在這種時代情緒影響下,作家這一獨特的群體被深深感染,為了表現偉大的時代、壯麗的生活,解放初文壇上產生了一次頌歌浪潮,新華頌、英雄頌、勞動頌成為頌歌的基本主題。早在一九四九年七月六日第一次文代會上,周恩來同志就深刻論述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部隊,「表現這個偉大的時代的偉大的人民軍隊」;深入農村,學習農民,表現他們的斗爭業績;深入工廠,向工人階級學習。然而由於新中國剛剛建立,百業待興,偉大的中國革命斗爭歷史首先進入了作家視野,過去的艱苦歲月和前輩的卓越功勛被深深緬懷。在和平環境中,作家「有可能將自己在剛過去的動盪年代所獲得的生活積累和歷史感受轉化為敘事和藝術的情思,而剛剛獲得和平幸福感的廣大讀者也自然會對為換取今日生活的那些浴血奮戰的歷史場景產生強烈的了解慾望」 ①。一些來自解放區的作家和在戰爭歲月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則成了這次頌歌浪潮的主體,他們抑制不住內心激動的情感,決心寫出歌頌英雄、歌頌時代,具有史詩意義的革命頌歌。正如《保衛延安》的作者杜鵬程所說,他要寫出一部「對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藝術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現了《紅旗譜》《紅日》《紅岩》《青春之歌》《山地回憶》《百合花》《黎明的河邊》《黨費》等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革命歷史小說,當時批評家曾指出,對這些斗爭,「在反動統治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域,幾乎是不可能被反映到文學作品中間來的,現在我們卻要去補足文學史上這段空白,使我們人民能夠歷史地去認識革命過程和當代現實的聯系,從那些可歌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大信心和熱情」 ②。正因為要表現「吃水不忘挖井人」、「飲水思源」,要讓子孫後代都知道當年先輩們是如何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成果的,是怎樣對待工作和生活、個人和集體的,要為新社會提供思想道德規范准則,對人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梁斌在談到《紅旗譜》創作時說:「今天在文學作品裡寫起來,主要是寫廣大工農群眾在階級斗爭中的英勇,這樣便於後一代學習。」③為了選擇對社會有教育意義的內容,使作品充溢著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時代的需要選擇了革命歷史題材,而作家的政治熱情同樣選擇了這一創作題材。因此革命歷史小說創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熱潮。
B.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得意義與功能
革命歷史小說作家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即類似於對革命歷史過程的紀實性記錄,以肯定革命的正確性。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截然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
革命歷史小說中著重刻畫反面人物的各種惡行,或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的符號,缺乏人性感性的動物的創作模式.
附:「革命歷史小說」的寫作高潮出現於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對於「革命歷史小說」,洪子誠曾作出過這樣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鑒於這種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歷史小說』的概念,指出這一『文學史』命名所指稱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說到底,「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呈示表現革命歷史的時候凸顯出了一種相當突出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樣,一個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便是歷史事實與意識形態的沖突問題。在那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二者沖突的結果卻又必然是以對歷史事實的更改或重寫而遷就適應意識形態的要求。
C. 革命歷史小說的風格特點
「革命歷史小說」的寫作高潮出現於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對於「革命歷史小說」,洪子誠曾作出過這樣的界定:「在50至70年代,說到現代中國的『歷史』,指的大致是『革命歷史』;而『革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中共領導的革命斗爭。鑒於這種情形,80年代有的研究者提出了『革命歷史小說』的概念,指出這一『文學史』命名所指稱的作品,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成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說到底,「革命歷史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在呈示表現革命歷史的時候凸顯出了一種相當突出的意識形態色彩。這樣,一個必然會出現的問題便是歷史事實與意識形態的沖突問題。在那樣一種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二者沖突的結果卻又必然是以對歷史事實的更改或重寫而遷就適應意識形態的要求。
革命歷史小說作家們,通過再現歷史場景,即類似於對革命歷史過程的紀實性記錄,以肯定革命的正確性。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截然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
革命歷史小說中著重刻畫反面人物的各種惡行,或將其作為一個抽象的符號,缺乏人性感性的動物的創作模式.
D.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小說」的歷史地位如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批評家曾指出:「現在我們需要去補足文學史上這段空白回,使我們人民答能夠歷史地去認識革命過程和當前現實的聯系,從那些可歌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更大信心和熱情」。「革命歷史小說」通過對歷史「本質」真實的敘述,給處於社會轉折期中的民眾,提供生活准則和思想依據。
E. 我國革命歷史小說作家中通過個人抒情的方式寫作的作家有哪些代表
孫犁、茹志鵑、劉真等的作品通過個人抒情的方式,對革命歷史進行描述。他們以情感飽滿的筆觸,以生動的題材,寫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作品。
F. 怎樣評價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中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及其現實意義
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也是一種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的濃縮,小說里邊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內義也是作者順容應讀者的心理描寫出來的。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人物正是被一種理想支配和主宰著完成了中國革命,其間的英雄主義激勵了很多人為了理想而英勇奮斗。其現實意義就是教育現在的人不要忘了老一輩革命家的歷史功績,要有自己的理想,要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
G. 推薦一本關於革命題材的小說 要作者,主人公,主要內容
革命題材的小說革命題材的小說這種小說大多是二元對立模式。其歷史觀就是把社會歷史演進看做是好與壞、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革命與反動等這一系列對立的力量之間的較量。大寫革命者、斗爭者的英雄主義、道德情感等以推崇傳統道德,使之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有較大篇幅書寫反面人物的侵略行為和野蠻表現,以肯定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革命歷史小說注重文學的工具性,服務性,強制其承擔起「文學藝術為政治服務」的重任。《紅岩》是當代文學中一部優秀的革命英雄傳奇,它真實記錄了中國革命在取得勝利的歷史關頭,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斗爭。書中眾多英雄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如磐石的理想與信念,以及他們在這最後的歷史瞬間由光明和黑暗的殊死搏鬥所激發出來的精神光焰,曾經震撼了許許多多青年讀者的心。在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今天,《紅岩》無疑是一部極好的教科書。 《鐵骨》是作家天子的作品。講述了一個卑微的生命來到戰火紛飛的民國,一次次的挫折與傷痛導致他一次次的迷茫與覺悟,面對民不聊生的動盪世界,面對強權、國恥、、熱血……這個只為了好好活下去而苦心鑽營的麻木看客,不知不覺被捲入一次次的歷史大事件中,糊里糊塗走上了從軍之路。無可選擇的萬里征程,打造了一個內心執著堅定、外表厚顏無恥的另類軍人,在歷史的夾縫中沉沉浮浮數度生死最終卻能頑強活下來,成為一個絕無僅有令人愛恨交加的鐵骨英雄……楊沫的《青春之歌》說了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描寫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小說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林海雪原……………………………………………曲 波
李家莊的變遷………………………………………趙樹理
鐵道游擊隊…………………………………………知 俠
苦菜花………………………………………………馮德英
敵後武工隊…………………………………………馮 志
紅 岩 ……………………………………………… 羅廣斌 楊益言
迎春花………………………………………………馮德英
呂梁英雄傳…………………………………………馬烽 西戎
戰斗的青春…………………………………………雪 克
紅旗譜………………………………………………梁 斌
青春之歌……………………………………………楊 沫
暴風驟雨……………………………………………周立波
上海的早晨…………………………………………周而復
策反在子夜…………………………………………曹策前
戰爭啟示錄…………………………………………柳 溪
火鳳凰………………………………………………巍 巍
草地龍虎……………………………………………陳 宇
革命烈士詩抄………………………………………蕭 三
三里灣………………………………………………趙樹理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丁 玲
三家巷………………………………………………歐陽山
夜幕下的哈爾濱……………………………………陳 與
風雲初記……………………………………………孫 犁
烈火金鋼……………………………………………劉 流
紅 日…………………………………………………吳 強
地球的紅飄帶………………………………………魏 巍
保衛延安……………………………………………杜鵬程
高玉寶………………………………………………高玉寶
平原槍聲………………………………………… …李曉明 韓安慶苦 斗………………………………………………歐陽山
野火春風斗古城……………………………………李英儒
山水狂飆……………………………………………伍近先
高山下的花環………………………………………李存葆
H.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革命歷史小說呈現出怎樣的樣貌特點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作家生活經驗和思想認識的差別,也由於所專採用的表現方式的不同,屬革命歷史小說的形態也有所不同。一些作家側重於追求對於歷史的「史詩性」把握。另一些作家,則加入一些「傳奇」因素,而接近現代「通俗小說」的模式。而個別作家則把現實處境下的情緒,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點。這些略有不同的處理,使革命歷史小說比起同期的其他小說創作來,呈現了略有變化的、多樣的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