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4,唯物主義哲學有哪些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哲學的歷史形態有:
一、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式。它否認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並將其起源歸結為一種或幾種特定的物理形式,如水、火、空氣、地球等,我們試圖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簡單唯物主義是基於直覺經驗和表面自然知識的理論概括。它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因此,它具有直覺的特點。
二、機械唯物主義
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出現而出現。伴隨著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培根為代表的一批英國唯物主義者應運而生。它們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總結了觀察、實驗、歸納等認識自然的實驗方法。
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於20世紀40年代,他總結了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和鐵的「基本核心」的基礎上。厄巴哈的唯物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現是哲學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完全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的有機統一。唯物論。
(1)哲學的歷史形態有哪些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的起源:
「唯物主義」一詞起源於J.Dickigan於1886年出版的《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漫遊》一書。狄更根用這個概念來表達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後來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談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也使用了「完全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這樣的概念。
這些概念的本質是相同的,但重點不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透徹的唯物主義和自覺的反映。認為物質理性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基礎,世界的統一在於它的物質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物主義
❷ 唯物主義的基本歷史形態包括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歷史形態:主要的有三種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是一種原初的自發的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初物質,如水、火、氣等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關於萬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構成的原子論,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就.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正確觀點,並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局限,缺乏科學的根據與論證,具有直觀性、猜測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17世紀、18世紀的英國、法國唯物主義是建立在同時代的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學根據(機械力學)和論證,在反對現存政治制度、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促進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的發展上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同時又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缺陷:一是機械性,用機械的力學的觀點解釋一切,如認為原子或電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電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質的運動都是原子或電子的運動,都是外力推動的機械運動,甚至認為「人是機器」;二是形而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認識和解釋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為歷史地發展著的過程;三是不徹底性,不能把對自然界的唯物主義觀點貫徹到社會領域,根本的弱點是不懂得實踐的重要性,堅持的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歸根到底,這種唯物主義者看不到人類實踐的偉大作用,沒有科學的實踐觀.
③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科學的實踐觀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真正科學的、完備的、徹底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哲學.
❸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三個基本歷史形態是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三個歷史形態,是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近代的機械唯物主義和現代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❹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及特點是什麼
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特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內義的根本方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特點: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特點: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的思想武器.
❺ 1、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前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有哪些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屬於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❻ 分析哲學三大歷史形態
1、在科學哲學方面。
以庫恩、P.K.費耶爾阿本德等為代表的歷史社會學派和以塞拉斯、H.普特南為代表的科學實在論,已取代邏輯經驗主義而占居主導地位。
2、在語言哲學和哲學邏輯。
D.H.戴維森、J.欣梯卡、S.A.克里普克、M.A.E.杜麥特等人各以不同的方式發展或補充、修改了弗雷格、羅素、卡爾納普、塔爾斯基等人的觀點。
3、在精神哲學方面的發展。
卡爾納普和賴爾的行為主義和費格爾的心腦同一論,已讓位於澳大利亞的中樞狀態唯物論和功能主義。在心理學方面,由於A.N.喬姆斯基的影響,新興的認知心理學(見認知心理學派)已完全取代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地位。
❼ 哲學基本派別及其三個歷史形態
照本上寫抄的說:
哲學有兩大派襲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即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依次經歷三種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即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包括兩種類型: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❽ 哲學三大歷史形態是什麼
哲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其最精粹之處,是體現在哲學中的思維模式或思維方式。一定的哲學思想體系或觀點都是由一定的哲學思維方式所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的哲學就是一定的思維方式。縱觀世界
哲學發展史,哲學的發展至今已經歷了三大歷史形態:一是古代哲學,二是近代哲學,三是現代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哲學的發端。這三大哲學思維方式就是古代的偏於整一的思維方式、近代的偏於對立的思維方式和
現代的對立統一的整體結構性的辯證思維方式。這三大哲學的聯系和區別,主要表現為三大哲學思維方式的聯系和區別。下面,我們就上述問題略陳己見,以就教於方家同仁。
一、古代追求和諧和偏於整一的哲學思維方式
從世界歷史中思想發展的邏輯來看,中國傳統哲學與古希臘羅馬哲學同屬於古代哲學的范疇,因此,二者在思維方式上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它們在思維方向上追求和諧,在思維方法上追求整一。這是其最本質的思維特點
。
古老的中華民族是一個重中求和的民族,自殷周以來就形成了追求和諧整一的傳統。「五行說」是講「和」的,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即是說,凡事物都是由不同性質的要素構成的,這就是「和」。如果只是把相同的東西拼湊在一起,就會損害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陰陽說」是講「序」的,認為只有陰陽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既定秩序,維持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從價值意義上說,陰陽失調就會產生惡,只有陰陽平衡才能產生現實的善,因此在陰陽關繫上主張持守中和與協調的態度。因為中國古代哲人大都是政治家或道德學家,他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是「什麼是理想的社會狀態」,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建立什麼樣的人倫關系,才有助於保持社會的穩定,達到理想的社會狀態。所以,他們都把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看得高於一切。因此,他們雖然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但是卻習慣於並傾向於用理智的顧及社會後果的態度去對待矛盾雙方的斗爭和轉化,控制和處理矛盾對立轉化的發展,不使其走上極端,而是要促其淡化與和解。如堯、舜、禹的治世之道就是「允執厥中」,夏、商、周三世的治世之道也是「執中」。孔子則進一步肯定了「和而不同」、「執兩用中」的思想方法,發展出了目的在於「致中和」的矛盾和諧論,並由此進一步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他說:「中庸之謂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子思承祖訓而作《中庸》一書,認為中庸就是一種處世方法,即隨時處中、不走極端。張載也是講矛盾存在的客觀性的,提出了「一物兩體」的著名論斷,但他的目的還是在於論證「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這就是說,矛盾斗爭的結局,不應該是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而是仍舊回復到舊的統一體中。可以說,「致中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大傳統和特色。正如蔡元培先生說的,「我中華民族,凡持極端說的,一經試驗,輒失敗,而惟中庸之道,常為多數人所贊同,而且較為持久」(《蔡元培哲學論著》第355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此說確實抓住了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實質。
西方古代哲學思維方式也是偏於整一追求和諧的。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講「水」是世界的本原,水產生萬物,萬物又復歸於水;赫拉克利特講「火」是萬物的本原,火產生萬物,萬物又復歸於火;德謨克利特講「
原子」是構成萬物的始基,原子構成萬物,萬物又復還原為原子;柏拉圖則講「理念」是萬物的本原,具體的萬事萬物只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則進而把形式看作是構成事物的最根本的東西
。古希臘哲學家大都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熱衷於探索自然界的本質,在思維方式上大都堅持「萬物歸一」的基本觀念。這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和諧觀念和整一觀念。正因如此,古希臘哲學家雖然看到並承認矛盾斗爭的客觀
性,但卻極力排斥矛盾對抗,對有可能造成矛盾對抗的事物要素持堅決的否定態度,如他們排斥假、惡、丑,而只追求絕對的唯一的真、至善和完美。再從倫理學上看,亞里士多德是講至善的,至善就是中庸之道,就是適中
,就是反對過與不及。因此,亞里士多德試圖在禁慾主義和縱欲主義之間找到一個「中和點」,即「中道」。
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的古代哲學,都追求和諧、中和,但達到和諧或中和的方法,並不是要找到對立雙方之間理論上的「中間點」。而是從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或自然秩序出發,通過褒此貶彼的方式將既有的秩序合理化
和穩定化,借一句現在的哲學術語說,就是要讓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地位、作用上保持不變,固定化。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是這樣的,古希臘只講真善美,不講假惡丑,也是這樣的。也正是從這樣的意義上,我
們才用了「整一性」,而不用「整體性」這一說法。
造成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在思維方式上偏於和諧整一特徵的根本原因,我們覺得主要是在於它們的總體思維方法是循環論。有人說古代哲學方法是樸素的辯證法,實際上這是誇大其辭。因為無論是中國的儒家學說
講「致中和」,道家學說講「道」生萬物,還是古希臘哲學中的「對立造成和諧」說,都是在循環論這個大框架中說的。他們講整一講和諧,就要排斥對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而排斥了對立面的運動是缺乏歷史性指向的,
是不會有質變的。這樣的運動只能是導致圓環狀運動,而根本談不到發展問題。
古代哲學思維方式追求單純的整一與和諧,抑制對立面及其發展,這就在文化整體上造成了構成要素在性質上的近乎單一和簡單。與此相適應,思想的形式方面則得到了長足發展,甚至到了形式壓倒內容的地步。
二、近代追求多元化的偏於對立性的思維方式
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近代哲學主要是指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包括所謂的現代西方哲學在內的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的哲學。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是直接地以反對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為前提和起點的。如果說
古代哲學思維方式追求和諧,偏重整一性方法,那麼,西方近代哲學則發展了偏於對立、注重分析性的哲學思維方式,它強調事物整體中個體要素的多元發展和不平衡,注重對立和沖突的必然性。
關於西方近代哲學思維方式發展了對立性思維方式問題,我們可以從對其產生的歷史原因的分析中得到深入的理解。
其一,歐洲中世紀唯名論重視個別、否認一般的真實性的傳統,成為近代哲學對立思維的肇始。中世紀的經院哲學中,存在著實在論和唯名論的爭論。實在論從維護基督教神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一般先於個別事物而存在
,是獨立於個別事物的客觀存在,比個別更真實。與此相反,唯名論者則認為,真實存在的只有個別,沒有一般,一般只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事物的名詞或概念。在這里,唯名論者雖然錯誤地否認了一般或共性的真實性,但他們看重個別或具體事物真實存在的思想,與古希臘的「萬物歸一」思想方法是截然相反的,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理論先導。
其二,近代自然科學研究中重分析的方法為近代哲學對立思維提供了內在的和最直接的動力。近代自然科學把具體事物作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培根作為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他只承認「按照一定規律活
動著的個體事物」的真實性,認為人類知識的工作和目的就是研究這些個體事物活動的規律和性質。在這里,培根實際上承認了客觀世界在存在形式上的多樣化問題。萊布尼茲在哲學本體論上講單子論,說「凡物莫不相異」
,從而明確地提出了事物存在的多樣性問題。在他看來,單子的數目無限多,單子與單子之間沒有量的差別,只有質的差別,「因為自然界決沒有兩個東西完全一樣,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種內在的、基於固有本質的差別來」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第477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既然真實存在的只是個別事物,個別事物又是多種多樣的,那麼,以實驗為特徵的近代自然科學,就必須立足於從直接的感性事物出發,更注重研究和描述自然的「細節」。也就是說,與古代人重視普遍性、整一性相反,近代人更強調世界存在中的特殊性和個別性,從個別出發,把對象分解為各種要素和性質,研究這些要素的特殊性。
其三,休謨否認事物的因果聯系,也對近代哲學對立性思維方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休謨的哲學思想是近代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一種極端表現。他從單純的感覺經驗出發,否認人們所具有的因果觀念的客觀實在基礎
,把因果觀念的獲得完全看成是人為的東西。在他看來,人們並沒有關於事物之間存在因果聯系的印象,也沒獲取因果聯系的能力。他認為,把「聯系」這些觀念「不論用於哲學推論中或用於日常推論中,都是絕對沒有任何
意義的」。因此,正確的描述應該是這樣:「只能說一個物象或一件事物,跟著另一個、另一件,而不能說,這一個產生了另一個,這一件產生了另一件。 」(休謨:《人類理解研究》第68、75頁,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
由於休謨這種觀點披著經驗論的外衣,掛著講究「實證」的招牌,因此,在自然科學界中影響很大,對當時分門別類的研究方法和對立性思維方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四,個人主義價值導向導致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隔閡和對立,也對人們形成對立性思維方式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西方社會中私有制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使單純的利益關系以赤裸裸的形
式統治了整個社會的一切活動過程,從而形成和發展了個人主義的社會價值導向。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從反對宗教壓迫出發,早就鼓吹要掙脫社會約束,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目的而生存。霍布斯、愛爾維修等
人則在哲學高度上論證了從人的感性需要出發的合理性問題,把個人利益作為社會的道德基礎,認為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本原,社會利益應該服從個人利益。這些理論實質上決定了歐洲近代倫理思想和社會心理的基本格局
。黑格爾因主張國家至上主義而交了惡運。應該承認,相對於古代社會忽視和壓抑個人的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國家)至上主義,近代個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歐洲是起了巨大的進步作用的。但是,個人主義作為資產階級人生
觀,把個人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和整體之上,這就必然會導致人與人的對立、導致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個人主體慾望過分擴張,利己走向極端,必然要影響到社會秩序的和諧和穩定,導致人際關系的對立和隔膜,造成社會的
不穩定。
其五,由於過分地張揚人的主體性和征服自然,發展了科學技術和工業化時代。但是,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發展在提高人類征服、控制自然能力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災難和困難,使人們對人類自身能力的信念產生
了動搖,產生了彷徨,在發展問題上,人們變得無從選擇,不知所措。這種情況和趨勢,也加劇了對立性思維方式的延續和發展。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的綜合作用,使得西方文化進一步從二元對立走向了多元對立,向著極端化發展,在古代一直被排斥被否定的假、惡、丑,現在不僅得到承認和肯定,而且表現出獨立發展的大趨勢。而這在古代是根本
不可能的,由此也可以說,對立性思維方式是西方近代文化最深刻的內在核心和模式。西方從近代科學角度提出的「分析的時代」,從文化研究角度提出的「對立原理」,實質上反映出來的是西方近代思維模式對立特點的一
些重要標志。從哲學、文化發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思維較之古代偏於整一的思維方式更具有優越性。它打破了古代思維整一性對要素的束縛,使整體內部的各種構成要素得以分化和獨立發展,並由此也促進了新要素的產生
,從而使得人類文化的發展更加多樣化和更加豐富化了。當然,各種文化要素的多樣化多元化的獨立發展,容易導致極端化和雜亂無章,從而產生多種弊端。但是,從實踐與認識相一致的角度看,從實踐發展過程論角度看,
這種極端化發展又恰恰是人類文化繼承發展的契機。因為,極端化發展和尖銳對立,易於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從而為人們糾正這些弊端和矛盾提供成熟的時機和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得以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感於近代社會中各種矛盾的尖銳對抗。而它的基本歷史任務之一,就是要探討近代社會產生對立的根源,並從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角度去探尋解決問題和矛盾對抗的方法。
三、現代的對立統一的整體系統性的辯證思維方式
我們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才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思維方式。辯證法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普遍聯系的觀點,一是永恆發展的觀點。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或者說,辯證思維的核心是對立統一。對
立統一作為一種辯證思維方式是在對古代偏於整一追求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近代偏於對立分析的思維方式進行批判繼承基礎上形成的,是高出於近代思維方式之上的更高形態的嶄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一)充分肯定近代對立性思維方式在歷史發展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哲學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古代哲學偏重於從客體角度研究世界的本原,強調普通性、必然性,而忽視個體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偏重於研究自然界的本質,而忽視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動作用。近代哲學則更重視個別
性、特殊性和偶然性的研究,重視人對自然規律的利用,強調人的主體性問題,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彌補古代哲學研究之不足,從而使事物的兩個方面有機會得到具體深入的研究,從而肯定了對立性思維方式的歷史合理性。
2.在倫理學、政治觀念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古代的倫理學和政治觀念偏重於民族、國家和社會至上的論證,忽視個人及個人利益和相對獨立性,壓抑個人的發展。而近代倫理學和政治觀念更注重個人的主體自由和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的口號,強調個人意志自由和獨立發展,具有反封建、反宗教和解放個人的重要積極意義。
3.美學上,古代偏重於完美、和諧和倫理性。近代美學則打破了古代的維納斯式的單純和寧靜,承認並發展了崇高、丑等新的審美樣式,向人們提出了欣賞趣味的多樣化發展要求,從而使藝術式樣更加豐富多彩,人們有
可能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上得到審美滿足。
4.在科學上馬克思主義認為,由於受素樸的直觀經驗和科技水平低下的限制,古代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呈現為一種混沌而模糊的狀態,他們強調整體而忽略局部,只見森林而不了解樹木,雖然口頭上講雜多構成整體,卻
實際上不了解整體內部的細節。而近代科學卻進一步克服了古代科學的這一局限,它藉助於觀察和實驗,直接深入到事物內部的細節,「把自然界分解為各個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種過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門類,對有機體的內
部按其多種多樣的解剖形態進行研究」,從而促進了自然科學的「巨大進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 版第3 卷第734頁)。
總之,近代哲學的對立性思維方式,從各個方面克服並彌補了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局限,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也促進了哲學的新發展。
(二)也批判了近代對立思維的弊端和局限,發展出了新的對立統一性的辯證思維。
1.近代對立性思維只講特殊性、個別性、偶然性、差異性等問題,卻忽視普遍性、共同性、必然性、一致性等問題;只注重部分,忽視了整體;只注重細節,不注重全體;只注重經驗思維,忽視了理論思維。從而也就忽
略了事物的運動、聯系和發展,把自然界機械化、靜止化了。針對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強調,客觀事物的存在是辯證的,既要堅持承認客觀自然界的整體系統性特點和聯系、發展的特點,又要認清自然界的「細
節」,即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的動因、過程和機制。即說,要弄清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整體與部分、運動與靜止等一系列宏觀的和微觀層次上的辯證關系。
2.近代對立性思維方式強調個人和個人利益高出於社會和社會利益之上,只講個人意志自由,不講社會整體和諧,只顧自己不顧他人,造成了人慾橫流和物慾橫流,把一切社會關系都導入了金錢關系之中,從而把一切矛
盾都推向了極端。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從而制約了個人的自由發展。對此,馬克思主義認為,有必要通過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實現新的社會組織形式,重新確立人與人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
間的聯系方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並提出了集體主義作為社會的價值導向原則。所謂集體主義,它既不是一種簡單的社會(集體)至上論,又不忽視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的正當性和必然性。它的准確的歷史指向,
是在根本的共同利益基礎上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與他人的和諧協調的良好關系。
(三)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的研究重點,是事物內部的要素之間的結構性整體性研究。其重要標志之一,是引入了中介概念。
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整個物質世界是一個整體,其內在構成要素之間在對立和差異的基礎上,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這種聯系和轉化則是通過中介的作用來實現的。近代哲學思維方式陷在對立中不能自拔,就在於它沒有把握到對立面之間的中介。而對立面之間的中介一旦被把握,也就找到了對立面之間得以統一的基礎,關於事物的運動、聯系、變化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易於理解了。因此我們不妨說,事物內部對立面之間中介環節的把握,是由對立性思維方式上升為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的突破口。因為,對中介環節的把握,不僅使我們終於揭示和把握了事物的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性質,而且也使我們有可能深入到事物內部,從整體性結構性角度來全面地探索和把握構成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又是一種系統整體性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中,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東西以對立為基礎。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相互對立相互區別的東西又通過中介的作用實現相互聯系和相互統一。要在統一中把握對立。事物在既對立又統一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整體。對立統一思維方式就是對事物整體系統性的科學反映。
四、從否定之否定規律來看三大思維方式之間的辯證發展規律,並進一步論證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的科學性。
從思維發展史看,從古代偏於整一性思維方式到近代偏於對立性思維方式,再發展到馬克思主義的注重整體結構性的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經歷的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古代偏於整一性的思維方式是這個過程的起點
,是肯定階段。它重形成的整一性,輕內在要素的多樣性。但是,不論客觀事物內部的結構還是主觀思想的結構,都是以一定要素為基礎的,都具有要素、結構、功能三者,並遵循三者相互發展的規律,因此,要素在質上量上都是必然要發生變化和發展的。近代偏於對立性的思維方式是否定階段。否定的主要對象是肯定階段的形式整一化特徵,把眾多要素從整一化形式中解脫出來,使其向著多樣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把這個階段的特點說成是內容壓倒形式的階段。打破舊形式的束縛,是新要素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馬克思主義的注重整體結構性的對立統一性思維方式,是否定之否定階段。它的第一個特點,是對古代思維方式重形式整一和諧的肯定和繼承,和對近代思維方式重要素輕整體結構的否定和反撥;第二個特點,作為對近代對立性思維方式的否定,又不是只否定古代思維方式輕視形式的整一性這一局限,同樣地,它仍然要以不同要素的多樣化發展為基礎。也就是說,現代辯證思維方式所賴以建立的要素更為復雜多樣,從而使得二者雖然都強調形式問題,但在實質上又有不同。在古代思維方式中,由於缺乏中介的作用,各要素之間的統一是直接的統一,結構在功能上表現為求同存異。而在辯證思維中,由於中介的作用,則能既求同又求異,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並重,從而形成一種整體的結構性聯系。在這種結構性聯系中,許多性質不同的要素表現出新的屬性和性質,發揮出新的功能。即說,在這種以對立統一為基礎的結構整體中,不同性質的要素既可以在特定意義上獨立存在和發展,又能通過中介的聯系作用實現和諧並存,從而在更高水平上實現了內容(要素)與形式(結構)之間的和諧統一。
(原載《齊魯學刊》1998年03期)
❾ 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三個基本歷史形態是( )
1.古代樸素唯物來主自義
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素樸唯物主義」.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❿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看到了一種簡單的物質存在方式、或者物質存在的一個方面,就主觀的臆斷世界的一切物質存在都是該物質形態的演變形式,這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2、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19世紀,費爾巴哈雖然把人的本質看著是抽象的「類」的概念,還沒有完全跳出唯心主義的范疇。但他把人理解為現實的感性實體,把人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之上,又使唯物主義的發展前進了一大步。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10)哲學的歷史形態有哪些擴展閱讀:
唯心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潛意識、靈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2、客觀唯心主義。
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
3、絕對唯心主義。
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復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