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訓練歷史的感性

如何訓練歷史的感性

發布時間:2021-03-03 15:34:18

『壹』 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萌動創新的意識。例如,我在講「春秋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人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為了讓學生理解1977-1978年中國「在徘徊中前進」,我把當年的 「你辦事我放心」、「黑龍江省委敬迎華國鋒主席像」、「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等宣傳資料展示出來,採取自由發言的形式,由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由於資料新穎,學生興趣濃厚,有的想到了雖然「文革」結束,但個人崇拜現象依然存在,並且還在製造新的個人崇拜;有的想到了「左」的錯誤仍在繼續;還有的想到了黨的指導思想仍然沒有改變等等。這樣,學生不但牢固掌握了知識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誘發了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另外,高中學生很喜歡在歷史教學中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因而我十分注意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為防範德國的侵略,為作戰做了一些准備,加緊東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並將重工業遷往東部。這些准備工作為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聯想到我們國家正在開發大西北。提到此,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結果得出了新穎的結論,開發大西北不僅僅是發展了中國經濟,還具有戰略意義,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成果。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啟發引導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一、要學會閱讀課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一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是重點詞,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用自己組織語言表達。三是教會學生構建每一課、每一單元的知識網路。
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引導。如我在講「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在1937年秋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決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為什麼不把八路軍直接調到正面戰場上作戰,而要開赴敵後戰場呢?開赴敵後戰場以後,又為什麼不立即組織百團大戰呢?」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最後得出結論:1937年,八路軍3個師才3萬人左右,若與強敵硬拼,不僅達不到抗日救國的目的,反而會達到蔣介石對紅軍五次圍剿沒有達到的目的。八路軍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既避免了國民黨可能的挾制、吞並,又能夠組織起抗日游擊隊,開展敵後武裝斗爭。這樣,既有利於持久抗戰,又保障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實踐證明: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設疑,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解決疑難問題,更有利於學生不斷轉換分析問題的視角,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多維歷史聯想能力。因此通過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學習,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第一、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結論,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課堂首先就要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暢所欲言,容忍學生對教師、對教材說「不」,給學生自主探究的心靈自由。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如我在講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我啟發學生把民族資產階級對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並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就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討論中,同學們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還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下,教材不只是課程資源,同時非常重視史料的編輯。教師要多渠道,有針對性篩選史料。在豐富的史料面前,學生的思維回到歷史中,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如講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我收集了大量史料,包括古代人口南移,環境的變化,氣候的演變,經典作家的論述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南移的緣由,學生對材料進行了處理,最大限度的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而使思維向多維的方向發展,更好拓寬了思維視野,培養思維的廣闊性。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範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選自什麼文章或哪一年的誰的講話,通過材料里邊提供的時間、人物、事件來判斷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第二步,聯想課本中內容來解題。第三步,有的問題要弄清問什麼,通過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經常找一些材料題,並逐漸地由易而難布置一些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另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上課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電視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講美國在二戰中修改「中立法」實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時引用了羅斯福的一個比喻「如果你的鄰居家著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當時能討價還價嗎?」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國對外政策變的根本原因是出於自身的考慮。使學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第三、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道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問答題來做。各種題型可考查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另外,總結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過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
第四、逆向發散性。逆向發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指向與題目意義的方向相異或相反的思想方法。在平時歸納整理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在應用時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維定勢,對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有積極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規定性發生變化時造成誤判。善於運用逆向發散法,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思維的失誤,而且在解決問題時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評價問題。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僅要從整體上逆向思考,而且要從局部去思考,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原因的,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因此歷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點。例如我在講解內閣的設立時,我要求學生順著我設立的問題去整理教材看書。明成祖為什麼設內閣?明太祖為什麼要廢丞相?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何時產生?有何變化?變化的趨勢的是什麼?逆向思維的考查在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的很多,要多選擇相關的高考題去訓練學生。
第五、寫作實踐。事實證明,讓學生寫史學小論文,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這種寫作,可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出某種新觀念。通過鍛煉,其思維能力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方法途徑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途徑可以探究。所謂「教無成法,教學有法」,這需要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究、總結。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這些能力在將來步出校門後,可以用於實際生活,在這一點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是其它任何學科無法提供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貳』 如何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必須注意培養下列各種具體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如何認識一種社會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制度(如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的殘酷性和進步性;如何看待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發展性;如何分析殖民主義的破壞性和建設性;如何分析歷史的曲折性和向前性;如何認識革命的暴力性與和平性(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中,以和平奪權的方式,建立蘇維埃共和國);如何認識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選擇性(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後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躍入社會主義社會)等等,如果用確定的、線性的邏輯思維模式來看待,就很難找到它的合理內核,若以辯證思維作指導,就能解開它的「歷史之謎」。所以辯證思維能力是歷史思維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可以以一個歷史事件為圓心,把自己的思維擴散開來,延伸出去。例如19世紀末,日本成為亞洲強國,擺脫民族危機,學生可以就此思考相關的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壟斷形成、《馬關條約》、八國聯軍、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等。加深理解,提高應變能力。
第三,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創造思維是一種新穎而有價值的、非結論的,具有高度機動性和堅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表現為打破慣常解決問題的程式,重新組合既定的感覺體驗,探索規律,得出新思維成果的思維過程 。例如某學生一反史學界對方伯謙臨陣脫逃、最終伏法的定論,認為「方案」純屬冤獄,並通過旁徵博引,自 圓其說,得出「重新認識甲午戰爭中的方伯謙」的觀點。該過程實際就是由心智到實踐,最終演繹出創造思維的過程。可見,在創造思維過程中,學生可以高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囿於成規,突破問題的固定反應方式,從史實的現象及本質中,剖析探索,尋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維結論。
第四,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如證明書上所給的結論(「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你如何證明?)或者進行逆向設問,清學生思考,如隋煬帝如果不窮奢極欲,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嗎?為什麼?商紂王曾經殺了自己的叔父,唐太宗卻殺死自己的親兄弟,那唐太宗也和紂王一樣是個暴君嗎?為什麼?
第五,培養學生的歷史形象思維能力。在科學的思維方式中,歷史思維包括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應包括運用直觀形象、表象進行想像、聯想、分析、綜合等加工的形象思維。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大量的課本插圖、照片、地圖、投影片、影視音像製品往往用於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和歷史感,以形象地展現或佐證課本上寫的、教師講的知識,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主要功能。今天,新的課程改革呼喚歷史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探索和研究,學會自己去尋找規律和作出結論。教學中,教師要使形象化的歷史資料素材在啟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方面發揮作用,把學生從直觀性的學習,帶入到探究性的、創造性的學習歷史的領域。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立足課本,把課本讀懂、讀精、讀深。
課本是知識的載體,而能力的培養,又是從基礎抓起的。沒有全面准確的歷史基礎知識,無法談能力的培養,況且,歷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隱性知識,要挖掘出這些知識,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諦。隱性知識的挖掘,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將起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不僅不能冷落課本,而且對課本一要讀懂,二要讀精,三要讀深。讀懂,就是對課本中段與段、節與節、章與章、圖與文之中一些內在聯系要讓學生讀明白,要挖掘歷史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尋找歷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外因與內因、主觀原因與客觀原因,對一些注釋內容也要領會。讀精,就是要善於歸納總結。讀深,就是要挖掘課本里的一些隱性知識、實現知識遷移。隱性問題的答案語言往往不是課文中的原話,因此,要根據課文內容精選一些題目讓學生練習,把訓練貫穿於教材與課堂之中,一方面讓課本知識延伸,另一方面讓學生歷史思維向深層發展。不要一味追求高、深、難,不要一味挖掘一些理論要求過高且與政治課過於靠近、答案隨意性較大的內容進行訓練;材料解析題訓練的重點不要放在那些生澀難懂的古文上。否則,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將使考生缺乏對基礎知識的系統掌握而事倍功半。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歷史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自己列出提綱,找出每課的重點、難點、疑點。要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講課之中,變原來陳述式教學為論證式、探究式教學,從傳授知識「是什麼」的教學轉變為「為什麼」的教學。課堂上注意一題多問,培養多角度思維能力;反向分析問題,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同類項比較歸納,培養創造性思維和綜合概括思維能力;對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分為二全面分析,培養歷史辯證思維能力等等。對教材中一些難點,大膽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博採眾議,達成共識。講評課不要單純進行答案的灌輸,更不要讓學生認為老師的答案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鼓勵學生對權威、對教師、對答案、對題目質疑。特別是一些問答題及材料解析題牽涉主觀意識的答案,要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後教師集思廣益。同時,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考題,充分發揮潛在能力,達到高層次歷史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切勿把學生變成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上課讓學生單向靜聽;切勿上填鴨式習題講評課,不允許學生對「標准」答案質疑。這些做法都不利於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以討論、辯論、小論文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
1、以「討論」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要求師生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我完成部分學習任務,並創造性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並朝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運用討論促進思維發展的具體做法如:進行探索和揭示歷史規律的討論;進行從整體事物的個別方面研究事物本質的討論;進行把事物的各種屬性聯合成一個整體,從而反映歷史發展輪廓或全貌的思維方法的討論。
2、以「辯論」拓寬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辯論會,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途徑。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媒介多樣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到來,輿論界對社會各界活動作了大量報通,各種紀念活動廣泛持久展開,形成全球性熱點。我們可以組織一場年級辯論會。首先擬定辯題。有關於背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有關於結果的:戰爭對人類社會發展利與弊等等。讓學生自發組織,選取辯題,展開辯論。這種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源於課本,又適度超出課本內容,把課堂知識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此外還鍛煉辯論技巧 ,大大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了發散思維能力。
3、以「小論文」提高學生史論結合的動手能力。
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總是同解決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活動可分為再生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思維活動基本上是屬於再生性思維。但中學生再生性思維發展的同時,創造性思維也逐步開始發展。這種創造性思維不是專指對歷史學提出新觀點、新結論,而是指他們能以探索和創造的精神對待學習,以探索和創造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未知史事進行有創見的思索。在學生中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基礎上,提倡撰寫小論文,就是這樣一種創造性思維培養工作。
四、從歷史地分析、階級分析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學生歷史地看問題,運用科學的歷史觀評價人和事。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比如用現在中學生就掌握對數和三角函數去和祖沖之推算出圓周率比較,以為祖沖之不偉大,這就違背了歷史地看問題的方法。通過平日的強調和潛移默化,學生就會練就一雙歷史的眼睛。
2、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這里並不是套用極左時期的「階級斗爭為綱」,而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例如,地主階級或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調整有利於當時人民生活和國家的發展,就應肯定。蘇聯犧牲波蘭人民利益與德國法西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就應否定。 隋煬帝奢侈腐化,濫用民力就應否定,而主持開鑿大運河、派人去西域和台灣就應肯定。
3、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絕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題。不然就有可能把「俄國」答成「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誤為「法國大革命」等。又如,馬克思《資產階級和反革命》中說: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並不是英國的革命和法國的革命,這是歐洲范圍的革命」。不認真分析就會在理解上出現偏差,誤認為「1648年革命不是英國革命」,而實際上正是英國革命。馬克思的意思是強調英國、法國革命的國際影響。
五、用討論式教學創設思辨的課堂,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討論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精心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教學任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引導啟發學生就教學中的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辯論和研究學習。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此方法來把問題引向深入。
1、討論式教學的一般方法包括四個方面:(1)教學組織方法,如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造自由輕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啟發引導思考、置疑詰問等等。(2)指導學生准備、參與討論的方法,如指導學生怎樣明確問題、選擇論點?怎樣收集資料,提供論據?採用何種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怎樣抓住別人言論的中心?等等。(3)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方法,如啟發學生變換角度考慮問題,引導學生反思前面的討論是否偏題,啟發學生發現別人的長處,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或事件等等。(4)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發展自我的方法。如指導學生填寫自測情況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反思,教會學生如何沉靜下來、反復思考問題等等。
2、討論式教學的組織程序如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明確問題→假設、分析、論證→總結評價(討論的准備)(討論過程)(修正、遷移)實施結果與分析討論。
① 根據中心問題,創設思考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思維不合邏輯、對問題的原因迷惑不解,或者不符合應有的客觀歷史現狀,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② 引導學生明確問題實質,收集歸納論點與論據(歷史事實)形成觀點,同時考慮可能出現的其他觀點,分析其正誤及思考表達的方法。
③ 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隨時記錄別人觀點中的重點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見解,適時對前一段討論進行分析反潰引導學生注意邏輯性與科學性,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把問題引向深入,從而揭示出歷史發展的規律。
④ 總結評價學生討論,評價學生在知識與能力層次上所達到的目標是否實現,啟發學生自我總結,指出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矯正的方法。也可以再提出一個相似的問題,讓學生作出回答,以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引導學生思維能力的遷移。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意些什麼——
第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理論基礎與能力基礎,學生的現狀是教師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依據,任何教學方法均離不開學生的客觀實際。因此調查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程度、認識方法、依據的思想觀點,就成為我們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
第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需要注重創設有益的學習情境。美國教育家林格指出:在教學中,教育心理學關心三個焦點區域的理解的發展,即學習者、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這三個區域相互重疊和相互關聯。創設歷史學習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置身於一種學習、探究的氣氛中,自覺地、主動地感受歷史,從而激發起學生去理解與尋究歷史問題的願望。
第三,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史學理論。在日常教學中,必須給學生講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個性與共性,原則與策略,必然與偶然等的辯證關系。像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應該在教師舉例說明後 ,讓學生再舉同類例子加以說明以鞏固基本理論。
第四,引導學生注意當前社會熱點問題,以提高理論結合實際和應變能力。如當前的改革開放、中日關系、統一台灣、伊拉克沖突、多極發展、民族問題、科技文化發展等都應注意。平時注意了這些問題 ,考試中遇到相關試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回答。
——廣東肇慶中學 王瑞

『叄』 作家通常是如何表現其獨到的感性體驗和對歷史的思考深度的

小說的主人公通常在一種沉鬱的氛圍中出現,他坎坷的人生與社會政治的重要事件相專連,其坎坷曲折的命運往往屬令人感嘆。通過這樣的描寫和框架結構來體現出反思小說的藝術價值,從而表現出作家獨到的感性體驗和對歷史的思考深度。

『肆』 如何從一個極度感性的人變得極度理性

1、在生活中不斷努力和進取,經歷多了,生活經驗有了,詳專細的分析,在分屬析人與事或物時,就會變得理性。
2、在生活中勇於擔當,承擔責任,後果的預知,為自己和別人負責。
3、全面的認識,對於人、事或物能夠從多個方面去了解再總結。遇到挫折和困難,克服困難。
4、養成冷靜的態度,遇到事情三思而後行,養成習慣,總結經驗。
5、感性指人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能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強,能體會到任何事物情感的變化。感性的人,在待人處事過程中,更遵從自己的意識,也就是習慣於從心所想出發,不會更多的考慮客觀條件,若是以主觀看法為主導即會變成唯心主義和宗教。
感性人的優點:感情豐富、有人情味、心軟善良、情感細膩、感受力強、藝術天賦高、浪漫、具有感染力。
感性的人缺點:多愁善感、感情用事、主觀、情緒化。
6、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的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
理性是基於現有的理論,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質就是否定與懷疑。

『伍』 歷史應該怎麼教

教歷史事實,即通常所說的歷史知識,是指客觀存在過的的真實情況,包括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內容。
一、為什麼講歷史事實
1、歷史學科的特點 ——歷史學科是用事實說話的人文學科,原原本本告訴學生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歷史教學本真性的要求。
2、? 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初中學生處於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形象思維比較發達,對感性的事物比較容易理解,對理性的知識則不太容易理解。
3、課程標準的要求—— 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指導性文件,對歷史知識、學科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統一,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提高加強過程性,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4、講歷史事實的意義
二、歷史事實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淡化史實:在教學中,只重視歷史結論的教學,忽視史實教學。如就教材講教材,不能提供豐富的史實;簡單羅列史實,不注重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果關系、縱向、橫向聯系)。
(二)跨越史實: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提供史實材料,跨越史實。在一些特殊的地區,由於師資水平和硬體條件的局限,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教師簡單地讓學生在教材上劃結論的現象。
(三)割裂史實與三維目標:在教學中,只注重史實的講述,不太注重學生歷史思維習慣和歷史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四)教學方式不恰當:新課程倡導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對教學的主動參與,有些教師認為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就是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了,這是對新課程理解的誤區
三、怎樣講歷史事實
講授歷史事實遵循的原則:
(一)事實的選取要依據課標,體現三維目標,圍繞重、難點
(二) 要理清歷史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 史實的選材要具體、豐富、生動,注重歷史細節
(四)史實的呈現方式上要多樣化
四、歷史事實的教學類型
(一)關於歷史事件的教學
(二)關於歷史人物的教學
(三)關於歷史文物、歷史遺址或遺跡圖片的教學。

『陸』 如何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歷史是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紀錄,詮釋和研究。它內容豐富,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是一門包羅萬象的人文學科。
一. 一、認識歷史科的作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李世民說的一句話,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也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歷史有很大的作用。從人類的歷史中,可以認識祖先的歷史,知曉民族的興衰,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件,吸取古代的經驗教訓,增長見識,認識社會,提高預見未來的悟性,陶冶一個人的情趣,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培養對自然、生命、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學生繼承和弘揚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吸取歷史智慧,認同民族文化,具備開放的世界意識,養成積極向上和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真正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為將來適應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因此一定要使原來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歷史無用論思想徹底去掉,使他們自覺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
二.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
1. 1、 利用提問方法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課程提問會對學生的大腦皮層產生刺激,一旦所提出的問題富有啟發性,就會引起學生鑽研教材,探討問題的興趣。比如在講「淝水之戰」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投鞭斷流」,「草木諧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然後提問:「同學們,這三個成語出自什麼歷史事件?其具體內容如何?」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後,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於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有的學生在相互討論,有的學生在獨立思考,使課堂教學秩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朝著解決問題的目標前進。當學生正確地回答了提問後,會產生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振奮和解決問題的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歷史的興趣。
2. 2、 利用對比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比法就是用某些有共同聯系的史實來進行比較異同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對比法,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上《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這節課時,講到日本明治維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一下中國歷史關於戊戌變法,然後比較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取的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他們兩者有什麼不同?通過這種比較,學生加深了對日本歷史的認識,鞏固了已有的舊知識,也就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3. 3、 利用分析方法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總體認識。例如,在講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首先就需要對戰爭過程進行具體分析:第一個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號召人民為爭取生存而斗爭;第一次「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把斗爭鋒芒直指秦朝統治者;起義軍隊伍由開始的900人,發展到幾十萬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然後得出「秦末農民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 通過這種分析,使教材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整體完整的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幫助學生重構歷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4. 4、 利用音像資料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音像資料包括錄音帶,照片,錄像帶,光碟等等。在歷史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像手段,再現歷史現象產生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及其過程,給學生以充分的感性認識。比如在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節的「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國大典的盛況,然後播放開國大典的音像資料: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沿著天安門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後,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毛澤東庄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紀。通過這些音像資料,再現了偉人的音容笑貌,這是最生動,最傳神,最真實的歷史,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記憶。
5.5、 利用歷史故事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歷史課是枯燥無趣的,不願意學習的課,學習起來就成為一些歷史事件的簡單機械的背誦,這樣就大大禁錮了歷史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歷史知識就會變得真實而生動,從而使歷史課變得趣味盎然。例如在上《藍色的地中海文明》這節課時,可以補充羅馬建城的傳說——「母狼乳嬰的故事」。 傳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稱陷落後,來到了義大利中部一個叫作「拉丁」的地方居住下來。埃涅阿斯的後人在這里建了一座城市,並成為了這里的國王。當王位傳到努米托爾時發生了內訌,他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奪了王位。為絕後患,阿穆留斯下令殺死了努米托爾的兒子,並強迫他的女兒西爾維婭去當祭司。依據規定,祭司是不能結婚的。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瑪爾斯相愛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阿穆留斯得知此事,下令把這對雙胞胎投入台伯河溺死。兄弟倆被沖上了岸,被一隻母狼用奶水養活。此後,這對雙胞胎兄弟被路過的牧羊人收養,分別被取名為「羅慕路」和「勒莫」。兄弟倆長大後,重新奪回了王位,並在當初他們被遺棄的台伯河邊建了一座新城。但是兄弟二人在用誰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最後羅慕路殺死弟弟,並按照自己的意願舉行了城市奠基儀式:羅慕路把一對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趕著他們繞著帕拉丁山犁出了一道深溝,到預定開設城門的地方,羅慕路把犁頭抬起,城市的輪廓就這樣確定下來了。羅慕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羅馬由此立國。通過這種歷史故事的補充,可以營造「寓教於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充滿興趣的學習中獲得知識。
以上這些培養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是我在多年歷史教學中的體會。然而教無定法,今後我將在這方面多做探索,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更有效的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柒』 怎樣訓練自己的感性思維

你好同學,首先你能認識到這個問題很好,你很幸運遇到了我們。全國最正能量最專業的情感咨詢機構。

感性思維

男人是左腦動物,習慣性邏輯思考,男人的世界裡更多的都是 1+1 等 於 2,因為所以,由此可得的邏輯思維。

而女人,恰巧相反,她們是右腦動物,她們從來不會想那些邏輯性的東西,她們喜歡情緒化,感情化。所以她們才會看韓劇看到哭,才會經常無理取鬧。這就是感性思維。

男人思維太過邏輯嚴謹,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女朋友哭著跟你說:「今天有個項目做砸了,老闆罵了我一頓,還罰了我 300 塊錢,嗚嗚嗚嗚 鳴」

一個理性思維的人一定會對她講一大堆的道理,告訴她這個項目應該怎麼處理,BALABALA 的。

而感性思維的人只會一把將女人摟過來,溫暖的說一句:「沒事,有我!」

很明顯,後者更容易俘獲女人的芳心,因為女熱不需要道理,她只需要你能懂她,你能照顧到她的情緒,因為她們是感性的。

你甚至還可以更好玩的摟著她說:「沒事,如果是我,我會罰你 600,哈哈哈」

大部分兄弟在剛加完夜班後,心情就會壓抑,試圖通過和姑娘聊天釋 放各種負能量,想都不都想就去跟女人抱怨今天又經歷了哪些讓人歇斯底里的事情。

其實重點不是抱怨出了問題,而是他們的文字信息出現了問題,他們 在表達自己心情的時候不夠具象化,只是簡單的說出自己的心情:「我 今天很不爽。」

這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女人無法從不具有場 景畫面感的文字中體會到負能量的情緒,第二個更致命的問題是這些兄弟一旦開始傳播負能量了就根本停不下來。

所以男人要與女人交流就必須具備感性思維的能力,它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描述畫面感的文字信息與女人交流;第二方面,要懂得情 緒切換,否則互動會變得單調無趣。

所以男人要與女人交流就必須具備感性思維的能力,它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描述畫面感的文字信息與女人交流; 第二方面,要懂得情緒切換,否則互動會變得單調無趣。

其實我們都有過感性思維的時候,那就是小時候的我們只需要負責無 憂無慮地玩,壓根不用考慮吃喝住的問題,很自然的就能隨著心情, 去說自己想說的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時候大腦的思考方式是 「聯想、回憶」,說出來的東西都是可以讓別人聽了就能想像到畫面 的,讓她們毫不費勁地代入情緒解讀內容,然後馬上作出反饋內容。

相信我,感性思維的溝通方式會很好玩,現在請發揮你的想像力,去 聯想、回憶那些讓你產生情緒的場景。內容一定是包含了「摸到、聞 到、聽到、吃到、看到」的整個場景過程。

比如我不開心的時候我會對女人說:「今天拉了幾次肚子好不舒服。」

女人會去想像這個畫面,很自然的代入這種負面情緒,她可能會說: 「吃點葯。」但我會馬上切換到積極的情緒狀態,否則這會讓別人覺 得你非常死板,所以我會很開心的說:「看到你的照片瞬間好多了。」

Ok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你學會了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加油!

『捌』 如何訓練自己的感性思維,跳躍思維,發散思維

有意識的往這方面去思考問題

『玖』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內容摘要】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一是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二是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啟發引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四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關鍵詞】歷史概念 歷史材料 歷史思維
【正文】古人雲「授之以漁,非授之以魚」,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培養學生能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而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即運用辨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在傳統教育尤其是講授法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確定性,強調問題答案的惟一性和標准化,在頭腦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勢,用單一的固有的,常規的心理准備去應付各種問題,從而缺乏思考的獨立性和富有新意的想像,反而不利於創造性發揮。「歷史課程標准解讀」一書中告訴我們:知識、技能和思維是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本文就新課改理念下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拓展歷史課堂教學的深度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注意准確、科學地表達歷史概念,並要理解和掌握歷史概念。因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抽象與概括,反映其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概念的過程,就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個時期、一個階段的歷史事實及其特徵和規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都都應該講解透徹。
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的「天京變亂」這一史實時同學們比較熟悉。若只設問原因如何,過程怎樣,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嘗試創設新的問題情境和問題鏈,效果就不同:(1)假設沒有「天京變亂」,太平天國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什麼樣的政權?(2)假設沒有「天京變亂」,洪秀全的「天國」理想會實現嗎?這樣的問題設計不但牽涉到「天京變亂」,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敗因、教訓等熱情,在模擬假設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問題。如「太平天國變成了新的政權」,「太平天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太平天國割據南方與清對峙」,「洪秀全做了皇帝,天國理想變成夢」,「洪秀全成為民選總統」等等。又如分析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若單獨設問,學生興趣很難提起。可設計以下歷史情境:出示第五次反「圍剿」前國民黨政權和蘇區控制的國土、人口、擁有的兵力、軍事策略、外援的對比表,同時出示國民黨的碉堡工事和紅軍的防禦工事圖片。就戰爭開始後,假設一方
是紅軍的指揮者李德,另一方是蔣介石,進行模擬指揮(主要是策略)並談感想。這樣一來,不但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求異探究的空間。於是有同學提出敗因主要是中共的軍事策略錯誤;也有認為主要是紅軍的綜合實力不如國民黨;還有認為主要是國民黨的持久戰消耗了我們的人力、物力等等。由此形成了新的問題。於是學生對歷史史實的認識從現象到本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講解使學生對「天京變亂」和紅軍 第五次反「圍剿」有整體概念,有利於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講授歷史知識必須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能力相結合,在教學中既不能單純講知識而不培養能力,也不能單純培養能力而脫離知識,而應在講授歷史知識時貫徹能力培養,在能力培養的基礎上獲得新知。
由此可看出在歷史教學中,好的設問可以起到點睛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教材中知識的內在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日三國經濟迅速發展,究其原因,教材講的很明確,但要探究其共同原因,總結歷史規律,就要深究教材,比較分析,問題才能迎刃而解。通過比較分析,三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共同原因是:1、三國都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2、都通過了侵略擴展獲得大量資金,原料市場;3、都注重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採用3、壟斷組織的促進作用。至此問題就已基本解決。但學生還只是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如果稍加點撥,就會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國家統一,對外侵略、掠奪是資本主義的本性,落後就要挨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有反作用於生產力。這樣的分析比較,將「史」與「論」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層次。
二、激發興趣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你教的科目感興趣,那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很高,你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豐富多樣的教法也能促使學生思維活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在勤於積累資料素材的基礎上, 巧於設計問題情境,善於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故事、膾炙人口的歌訣、言簡意賅的歇後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能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並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萌動創新的意識。例如,我在講「春秋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這一內容時,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國有一個改革家在推行變法法令這前,擔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門豎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給十金。』人民感到奇怪,只是觀望著,沒有人去搬。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賞金增加到五十。有一個人把木頭搬到北門去了,他果然獲得五十金重賞,表明政令一旦下達,就堅決執行。同學們知道這位改革家是誰嗎?學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興趣盎然,我利用這一時機,引導學生思考,商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實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和結果怎樣?商鞅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為何被施以車裂之刑?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再如,為了讓學生理解1977-1978年中國「在徘徊中前進」,我把當年的 「你辦事我放心」、「黑龍江省委敬迎華國鋒主席像」、「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等宣傳資料展示出來,採取自由發言的形式,由學生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由於資料新穎,學生興趣濃厚,有的想到了雖然「文革」結束,但個人崇拜現象依然存在,並且還在製造新的個人崇拜;有的想到了「左」的錯誤仍在繼續;還有的想到了黨的指導思想仍然沒有改變等等。這樣,學生不但牢固掌握了知識和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誘發了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另外,高中學生很喜歡在歷史教學中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因而我十分注意用學過的歷史思維方法去聯系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去分析歷史現象。例如,在講到蘇聯與德國法西斯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為防範德國的侵略,為作戰做了一些准備,加緊東部的開發和經濟建設,並將重工業遷往東部。這些准備工作為蘇聯最終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聯想到我們國家正在開發大西北。提到此,同學們展開熱烈討論,結果得出了新穎的結論,開發大西北不僅僅是發展了中國經濟,還具有戰略意義,獲得了創造性思維成果。因此這種做法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啟發引導 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一、要學會閱讀課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一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如出示閱讀提綱應是本節或本段的重點內容。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可告訴學生規律,如一段話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往往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例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另外閱讀時要理解重點詞的含義,如蘇聯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高度集中」是重點詞,應理解,否則無法理解蘇聯解體的原因。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麼,然後用自己組織語言表達。三是教會學生構建每一課、每一單元的知識網路。
第二、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後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引導。如我在講「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在1937年秋召開的洛川會議上決定了全面抗戰的路線,為什麼不把八路軍直接調到正面戰場上作戰,而要開赴敵後戰場呢?開赴敵後戰場以後,又為什麼不立即組織百團大戰呢?」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最後得出結論:1937年,八路軍3個師才3萬人左右,若與強敵硬拼,不僅達不到抗日救國的目的,反而會達到蔣介石對紅軍五次圍剿沒有達到的目的。八路軍深入敵後發動群眾,既避免了國民黨可能的挾制、吞並,又能夠組織起抗日游擊隊,開展敵後武裝斗爭。這樣,既有利於持久抗戰,又保障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實踐證明: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設疑,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解決疑難問題,更有利於學生不斷轉換分析問題的視角,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多維歷史聯想能力。因此通過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學習,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主要途徑
第一、課堂討論。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結論,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課堂首先就要營造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鼓勵學生破除迷信,暢所欲言,容忍學生對教師、對教材說「不」,給學生自主探究的心靈自由。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如我在講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一目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討論中我啟發學生把民族資產階級對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並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最後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就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麼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討論中,同學們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還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標下,教材不只是課程資源,同時非常重視史料的編輯。教師要多渠道,有針對性篩選史料。在豐富的史料面前,學生的思維回到歷史中,認識歷史的真實面貌。如講述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時,我收集了大量史料,包括古代人口南移,環境的變化,氣候的演變,經典作家的論述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南移的緣由,學生對材料進行了處理,最大限度的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做到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從而使思維向多維的方向發展,更好拓寬了思維視野,培養思維的廣闊性。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徵,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範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通過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選自什麼文章或哪一年的誰的講話,通過材料里邊提供的時間、人物、事件來判斷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內容。第二步,聯想課本中內容來解題。第三步,有的問題要弄清問什麼,通過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經常找一些材料題,並逐漸地由易而難布置一些解析題,讓學生練習。另在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材料的基礎上,上課盡可能增加課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如投影、電視等,使學生見多識廣,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講美國在二戰中修改「中立法」實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時引用了羅斯福的一個比喻「如果你的鄰居家著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當時能討價還價嗎?」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國對外政策變的根本原因是出於自身的考慮。使學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第三、通過練習提高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准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道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問答題來做。各種題型可考查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准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另外,總結歸納教材內容、知識結構,對舊知識加工梳理,也是鍛煉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方法,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過小結學習心得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思維訓練。
第四、逆向發散性。逆向發散性是指在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思維的指向與題目意義的方向相異或相反的思想方法。在平時歸納整理出來的一些經驗和方法在應用時會形成一定程度的思維定勢,對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有積極作用,但也容易在情景或規定性發生變化時造成誤判。善於運用逆向發散法,不僅能夠有效避免思維的失誤,而且在解決問題時能全面深刻地看待和評價問題。學生在思考問題時不僅要從整體上逆向思考,而且要從局部去思考,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原因的,是歷史合力的結果。因此歷史事件往往就是逆向思考的契入點。例如我在講解內閣的設立時,我要求學生順著我設立的問題去整理教材看書。明成祖為什麼設內閣?明太祖為什麼要廢丞相?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何時產生?有何變化?變化的趨勢的是什麼?逆向思維的考查在近幾年的高考試卷中出現的很多,要多選擇相關的高考題去訓練學生。
第五、寫作實踐。事實證明,讓學生寫史學小論文,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這種寫作,可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出某種新觀念。通過鍛煉,其思維能力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種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方法途徑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方法途徑可以探究。所謂「教無成法,教學有法」,這需要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究、總結。總之,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這些能力在將來步出校門後,可以用於實際生活,在這一點歷史教學的社會功能是其它任何學科無法提供的。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閱讀全文

與如何訓練歷史的感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