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哪個朝代人才最多

歷史上哪個朝代人才最多

發布時間:2021-03-03 12:19:18

『壹』 中國古代人才最多的朝代

春秋戰國最多了:亂世出英雄啊!不論是武將還是文人,那是大把的多!

春秋戰國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場社會大變革的風暴。
在這場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大變革中,舊的奴隸主階級沒落了,新的地主階級興起了;舊的奴隸制度和道德倫理觀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識形態取代了;一部分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社會的生產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矛盾尖銳激烈,兼並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大動盪大改組局面。
在這個時期,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應運出現了,這就是士。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方面,地位雖然較低,但很多是有學問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曉天文、歷算、地理等方面知識的學者,有的是政治、軍事的傑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或科學家。至於一般的出謀劃策、談天雕龍之流,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人數眾多。
由於士的出身不同,立場不同,因而在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時,提出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也不同。他們著書立說,爭辯不休,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許多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則是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論語》、《孟子》和《莊子》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貳』 歷史上哪個朝代的謀士和武將最多都有誰

所謂的謀士和武將都是大爭之世的產物,沒有戰爭,謀士和武將就難以發揮他們的價值,也就不可能有青史留名的機會。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大動盪時代的謀士和武將是最多的。
此時期著名武將有:
春秋時期
1、先軫:《左傳》第一名將。城濮之戰是中國最早的誘敵深入的戰例,淆之戰是最早的包圍殲滅戰。晉國百年霸業的奠基人,先軫是中國兵家謀戰的祖師。

2、荀罃:春秋中期難得的名將,晉悼公復霸的頭號功臣。三駕服楚,是晉對楚優勢最明顯的時期。
3、伍員、孫武:這兩人實在不好分開。五戰拔郢,千里閃擊,3W破20W,這樣的戰例在中國是空前的。其中,孫武著有《孫子兵法》,被奉為「兵聖」
戰國:
1、吳起:戰國第一牛人。軍政一把抓,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強大,哪個國家失去他就要元氣大傷好一陣。吳起歷來和孫武齊名,被奉為「亞聖」
2、白起:戰國殲滅戰第一人,殺人克敵無數,但沒有打出過明顯的以弱克強、以少克多的戰例,稍遜吳起,政治能力也比不上吳起,屈居第二。
3、樂毅:以微弱之燕下齊70餘城。諸葛亮的偶像。
4、孫臏:經典的「圍魏救趙」,對手龐涓也絕對不弱。圍魏救趙,幾千年後來看依然是完美無暇的策略,難怪毛主席評:「圍魏救趙,千古高手」
5、廉頗:老廉頗確實很厲害,攻必克戰必取。長平之戰後,靠著趙國殘余的兵力竟然可以打到燕國國都!很厲害。
6、李牧:這個人應該很熟了吧。用奇計破匈奴十餘W,然後數次打敗強秦,是戰國後期優秀的將領。
7、魏無忌:無忌公子兩次合縱,讓六國滅亡的時間推遲幾十年。
著名謀臣有:
1寧越
戰國時齊人攻打廩丘,趙國派孔青率領死士前往救援,抵禦齊人,結果大敗齊軍,俘獲齊軍戰車兩千輛,將三萬具齊軍的屍首葬成兩座大墳。
寧越對孔青說:「這些車輛、屍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齊兵的屍首還給齊人,在齊國境內再發動一次無形的戰役,讓戰車能發揮另一種運輸的功能,而齊國的府庫就會因掩埋這些屍首而耗竭。」
孔青說:「萬一齊人拒絕收屍,那該怎麼辦?」
寧越說:「率軍出征作戰,不能得勝,是罪一;只准百姓出征,不準百姓返國,這是罪二;不肯接納戰死沙場百姓的屍首,這是罪三。有這三罪,百姓就會怨恨君主,無心盡忠君主,君主無法驅使百姓效力,這就叫二次進攻。」
寧越可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勝,用文能以德取勝。
2蘇秦
效力於 昭王,表面上主張合縱,聯合了除秦外的各國,實際上是挑撥各國與齊國的關系,長期蒙蔽齊愍王,挑唆齊國滅宋,消耗國力,最終導致樂毅聯軍伐齊成功,但他在伐齊前事情敗露而被殺。《戰國策》中涉及的36篇。
3杜赫
《戰國策》中關於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讓東周重用景翠,就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顯赫諸侯的籠絡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適合,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張網捕鳥,把網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如今您把錢花在聲名顯赫的人身上,可這些人卻瞧不起您;把錢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對這些人指望不了什麼、無所企求,又浪費錢財。君王只有把錢花在暫時窮困潦倒,現在並不顯赫,將來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4齊名
東周臣,後來到楚、秦、韓尋求發展,縱橫家。《戰國策》中涉及的5篇。
5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較強,但私慾也很重,時刻不忘為自己謀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戰國策》中涉及的21篇。
齊國派周最出使韓國,脅迫韓國任命韓擾為相國,罷免公叔。周最為此很苦惱,他說:「公叔和周君的關系很好,派我出使韓國,使韓國廢掉公叔而立韓擾為相。俗話說:『人在家裡生氣,一定會把怒容在大庭廣眾之下表露出來。'如果公叔怨恨齊國,那是沒有辦法的事,可是他一定會和周君絕交從而痛恨於我呀。」史舍勸道:「您就去吧,我會讓公叔尊重您的。」
周最來到了韓國,公叔非常憤慨。史舍見公叔說:「周最本來不想出使韓國,是我私下裡強迫他來的。周最不想來,是為了您好;我強迫他來,也是為了您好。」公叔說:「請您說說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齊國一個大夫養了一條很兇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試試,先小心地盯住它,輕輕地呵斥,狗沒有動;又大聲呵斥它,狗竟沒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有幸能夠侍奉您,這次不得已才出使韓國。他將按照禮節慢慢地陳述齊國的要求,韓王一定以為齊王並不急於這樣做,一定不會答應這個要求。如果周最不來,別人一定也會來出使的。來的人和您沒什麼交情,又想要討好韓擾,出使肯定會很快,說話的口氣一定很急切,那麼韓王一定會答應他。」公叔說:「好。」於是就很敬重周最。韓王果然沒有讓韓擾取代公叔為相。
6陳軫
原先效力於秦惠王,但是幾乎沒有為秦國出過什麼力,總是與張儀作對而對秦國不利,被逐後仕楚懷王,多次高瞻遠矚識破張儀計謀,卻不被懷王採納,是能力強而未能發揮效用的人。《戰國策》中涉及的19篇。
陳軫離開楚國來到秦國,張儀就對秦惠王說:「陳軫身為大王的臣子,竟然經常把秦國的國情瀉露給楚國。我不願跟這樣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趕出朝廷。如果他要想重回楚國,希望大王殺掉他。」惠王說:「陳軫怎麼敢去楚國呢?」
秦惠王召見陳軫並詢問他說:「寡人願意尊重賢卿的意見,只要賢卿說出要到哪裡,寡人就為你准備車馬。」陳軫回答說:「我願意去楚國!」惠王說:「張儀認為你必然去楚國,而寡人也知道你將去楚國,何況如果你不去楚國,又將在哪裡安身呢?」陳軫說:「如此我離開秦國以後,必然故意要去楚國,以順從大王和張儀的策略和判斷,而且可以表明我與楚國的真正關系。楚國有一個人娶了兩個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罵起來明確拒絕;勾引年輕的妻子時,她就欣然順從了。沒有多久,這個擁有兩個妻子的男人死了,有個客人問勾引者說:『在這兩個寡婦當中,你是娶那個年老的還是年輕的?』勾引者回答說:『我娶年老的!』客人問:『年老的曾經罵過你,而年輕的卻服從了你,你為什麼反倒喜歡年老的呢?』勾引者說:『當他們做別人妻子時,我希望她們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後,我就喜歡當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個。』現在楚王是位賢明君主,而宰相昭陽也是一位賢明的大臣。我陳軫身為大王的臣子,如果經常把國事泄露給楚王,那麼楚王必定因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陽也不願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離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國去不是要幫助他們。」
7昭滑:楚國謀士,較有遠見,不知為何得到賈誼的特別推崇。《戰國策》中涉及的3篇。
8蘇厲
事跡不如兩位兄長多,但是由於三蘇(蘇秦,蘇代,蘇厲)被後世稱道,也同樣聞名遐邇,也可能含有蘇氏家族雄辯才能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為齊國服務。《戰國策》中涉及的8篇。9樂毅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只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10張儀:效力於秦惠文王,主張連橫,主要貢獻是聯合魏國等弱小投向秦國,破壞合縱,敗壞楚國和齊國的關系,兩欺楚懷王,個人品德遭到非議,惠王死後被排擠出秦國。《戰國策》中涉及的53篇。
11公孫衍:可以說是戰國最早的縱橫家,起先侍奉秦惠王,地位被張儀取代後到魏國,受到陳軫觸動而發動五國攻秦,一度號稱掌五國相印,惠王死後企圖回秦國任相而失敗。《戰國策》中涉及的32篇。
12甘茂:主要侍奉秦武王,聰明才智超過了號稱「智囊」的樗里子和前輩公孫衍,而且很會「留一手」,多次戰勝政敵,而且善於用兵,最終武王的逝世也結束了他在秦國的大好前程,卻能借蘇代的光而重獲富貴。《戰國策》中涉及的24篇。
3甘羅:繼承了祖父的聰慧特質,年僅十二就善於用發問誘導等辦法說服呂不韋、張唐,被少年所推崇。《戰國策》中涉及的1篇。
14淳於髡:侍奉齊威王,他博辯而不逞辯,舉動反常而淡言微中,而且巧設懸念,一語千鈞,繼承了滑稽派進諫的良好傳統,有一批後繼者。《戰國策》中涉及的5篇。
5芒卯:能使詐,侍奉弱小的魏國,能在危險時刻挽回局面,或許還能獲得小利。《戰國策》中涉及的4篇。
16觸龍:得見的僅《說趙太後》一篇,但一篇足以顯示其高超的因應能力,和誘導分析能力,姜還是老的辣。《戰國策》中涉及的1篇。
17魯仲連:在比春秋還禮崩樂壞的戰國,他顯得那麼的特立獨行,只有那麼少的幾個人能像他那樣深持高義,正是他的高義感化眾人,得以不帝秦。《戰國策》中涉及的5篇。
18李斯:他侍奉秦始皇,出了名的善於察言觀色,極力逢迎主上的心意,深受始皇寵信,但是最後死於趙高手中,罪有應得。事跡不在《戰國策》中。
19樓緩:前後侍奉趙武靈王和秦昭王兩位著名的君王,活動時間跨度有四五十多年,多次損害趙國,將趙王的愚蠢暴露無遺。《戰國策》中涉及的10篇。
20齊貌辨:善於諷諫的家臣,侍奉靖郭君使之重得厚待。《戰國策》中涉及的1篇。
21鄒忌:曾利用鼓琴、照鏡諷諫齊威王,任齊相多年,後與田忌不和。《戰國策》中涉及的6篇。
22虞卿:曾任趙相,能言善辯。《戰國策》中涉及的7篇。
23范雎:能抓住秦昭王內心的突破口,廢四貴以自貴,但太重私人恩怨,導致任人不當而死。《戰國策》中涉及的16篇。
24蔡澤:他一樣能利用時機尋找到對方的突破口,用日常比喻獲得說服的成功,然而威望不足。《戰國策》中涉及的2篇。
25呂不韋:以商人的眼光窺視這個時代,成敗都因其貨可居,也是雜家的代表人物。《戰國策》中涉及的8篇。
26公仲侈:任韓相多年,為了這個弱小的國家能夠在列強中苟延殘喘費盡了心思,當然也有失誤,但這怎能責怪一位國君並不言聽計從的大臣呢?《戰國策》中涉及的30篇。 27泠向:侍奉秦國,罕見的智者。《戰國策》中涉及的7篇。
28昭奚恤:楚國著名辯士,能在這個腐壞的國家有所作為很難,受到他人攻訐是一定的。《戰國策》中涉及的8篇。
29惠施:魏國的相國,也是名家中惠家創始人,主張「大同異」。《戰國策》中涉及的9篇。
30墨翟:墨家的創始人,這位哲學家兼工程師本不該被定為辯士,但誰讓他耐不住去止楚攻宋呢?《戰國策》中涉及的1篇。

『叄』 史上名將最多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古往今來,無論是哪個朝代,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會有自己最強的將士出現。只不過在古代時期傑出的將士是比較少的。

在我國歷史上就有這么一個朝代,他名將輩出,不僅數量很多,還能超越宋朝10倍,更是清朝時期的20倍。大家猜猜看是哪個朝代呢?

讀者們,你們覺得哪個朝代的名將能和漢朝比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肆』 中國人才最多的年代是那個年代

一般亂世出英雄
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三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
以及朝代更替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伍』 中國各個朝代的人口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口最多

清以絕對人口過億,及數倍的人口增長,遙遙領先於其他各朝。二十世紀常說的「四萬萬五干萬同胞」,就是清朝創造的人口數字。
中國自先秦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的人口發展狀況。
中國是最早有人口記錄的國家,史料豐富。但多是歷代王朝征課賦役的戶、口或丁數。這些數字有的比較接近實際存在的人口,有的則需估算才能成可比數字。而邊疆民族人口多不列國家編戶,不易估算,但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大。
先秦兩漢時期 最早的人口數量可溯及公元前21世紀的夏禹時代,有1300餘萬人,但系後人追述,不足據。春秋戰國之際,進入封建社會,特別是秦統一中國後,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國土亦擴大,人口增長較快。至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記錄在籍的人口有1223萬余戶,5959萬余口,可視為中國人口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若以秦嶺、淮河一帶為界,當時北方約占人口總數的77.5%,南方佔22.5%;黃河中下游的豫、冀、兗、徐、青五州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12.6%,人口則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東漢時期,南方人口略增,北方稍降。
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末至南北朝,戰亂不已,社會生產力遭到破壞,人口急劇減少。但這一時期的記錄,多的也只有二三百萬戶,可能遺漏甚多;加以當時塢壁、田莊盛行,有所謂「百室合戶,千丁共籍」者,丁口隱匿,所錄戶口數字自不足據。若參酌隋統一後的記錄,則南北朝時在籍人口約有4000萬,比漢代高峰減1/3。戰亂中人口南遷,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勢。
隋唐時期 隋統一中國,經濟恢復頗快,又曾大力檢括戶口,糾察隱匿。大業五年(609)記錄在籍人口4602萬。唐前期政治安定,生產發展,天寶十四年(755)記錄在籍人口5292萬,戶數則不過 900萬,每戶平均五六人,以後大體如是。唐代幅員大於漢,邊疆屬國遼闊,又僧尼、軍士、遊民等均未包括在內,實際人口當超過漢代。安史之亂及唐末戰爭迄五代十國,北方人口再度下降。但江南經濟有發展,並開始開發嶺南,故整個人口損失不會太大,重心繼續南移。
宋代 宋代政治上雖較弱,但經濟上有較大發展,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惟宋代記錄戶多口少,每戶平均只有二口多,顯系匿報。北宋元豐三年(1080)有在籍人口2383萬,大觀四年(1110)即增至 46735萬。北方遼國無人口記錄,至南宋紹熙四年(1193)有在籍人口2784萬,金國明昌六年(1195)記錄達4849萬口。中外學者研究宋遼金人口,大多認為達到歷史上第二個高峰,其估計自8000萬至1.2億不等,估算年增長率自0.5%至0.8%不等。總之,宋代中國人口已達一億以上,其增長速度,在世界中世紀史亦屬少見。按元豐三年之戶數,北方約佔37.3%,而南方佔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長江中下游。南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續有北人南遷,但總數增長不大。
元、明、清時期 宋末戰爭,及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國人口又一次劇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1291)記錄僅5985萬口,比宋之高峰減少40%以上。但至元記錄不實,不在編之戶口眾多,實際減少不會這樣多。
明初曾注意整理戶籍。洪武二十六年(1393)記錄為6055萬人,永樂元年(1403)增至6660萬人,恢復頗快。惟宣德以後之記錄逐漸減少,至萬曆時仍不過6000餘萬;大約是黃冊制度破壞後,隱漏較多之故。明代墾田增加,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發達,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學者估計萬曆時中國人口當遠超過一億,有謂達1.6億者。明末戰亂,戶口有所減少,但減少不會很多。人口分布,則與宋代大體相同。
清代初期行編審制,人口計丁(16~60歲男性),丁數亦有隱漏。順治十二年(1655)記錄僅1403萬丁。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申報大增,康熙五十三年為2462萬丁,按丁數占人口20%計,約有1.23億人。乾隆以後人口記錄用保甲法,乾隆二十七年(1762)已達2億;五十五年超過3億;道光二十年達4.13億。乾嘉百年間人口年增長率在0.6%左右,形成中國人口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高峰。此後步入近代,人口趨於停滯。
清代農業和工商業有普遍發展,華中丘陵地帶和嶺南都大力開發,並因農民人身自由,人口流動性增大,向西南移民尤多。四川人口記錄,乾隆初不過數百萬,道光時已逾4000萬,實際恐不只此數。東北放墾較晚,但在光緒時已有一定移民。整個人口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重心。按道光十至十九年之記錄平均,北方各省只佔總人口的30.3%,南方各省佔69.7%;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5.3人,北方各省為45.8人,南方各省達104.6人;江蘇、浙江密度尤大。
歷代人口發展的特點 中國歷代王朝大都採取獎勵人口增殖政策,民間亦以生育人丁為家族興旺的標志。在小農經濟和多子繼承製度下,每家都希望有較強勞動力,因而趨向早婚和多子女。古有男子30而娶之說,但漢制20歲授田,北朝、隋、唐均18歲授田,大體即成家之年;並有推早之勢,如清代16歲即成丁(古為21歲)。以此,形成封建社會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口再生產類型。10世紀以後,中國食物問題解決得比較好,人口自然增長率提高,長期性的人口增殖早於歐洲。然而墾田面積終屬有限,到乾隆人口迅速增長時,人均耕地不過3畝余。

『陸』 中國歷史上哪一個人歷經的朝代最多

說道中國歷史上經歷朝代最多的宰相,那就非五代時期(907——960)的馮道莫屬。一般我們說某人是幾朝宰相、幾朝元老大多都是說在同一個王朝里經歷了幾代皇帝,馮道是經歷了五個王朝(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服侍了十一代皇帝。
馮道(八八二——九五四年),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唐末投劉守光作參軍,劉敗後投河東監軍張承業當巡官。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後唐庄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後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後,被任為太傅,後漢代晉後任太師,後周代漢後依然任太師。周世宗征北漢前,馮道極力勸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修周太祖陵墓。當時馮道已患病,葬禮完成後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就是這位馮道,引起了千古毀譽。

盡管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的《馮道傳》對他有不同的評價,但相當大一部分內容是一致的。馮道的不少好事,就是連稱他為「無廉恥者」的歐陽修也沒有否定,例如:他「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在隨軍當書記時,住在草棚中,連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發到的俸祿與隨從、僕人一起花,與他們吃一樣的伙食,毫不在意;將士搶來美女送給他,實在推卻不了,就另外找間屋子養著,找到她家長後再送回去。在喪父後辭去翰林學士回到景城故鄉時,正逢大飢荒,他傾家財救濟鄉民,自己卻住在茅屋裡,還親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廢又沒有能力耕種,他在夜裡悄悄地去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致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別人感謝的地方;地方官的饋贈也一概不受。

後唐天成、長興年間,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馮道卻告誡明宗:「我以前出使中山,在經過井陘天險時,怕馬有個閃失,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麼值得顧慮了,結果突然給從馬上顛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處於太平的環境卻因放鬆警惕而產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我希望你不要因為現在豐收了,又沒有戰事,便縱情享樂。」明宗問他:「豐收後百姓的生活是不是有保障了?」馮道說:「谷貴餓農,谷賤傷農,歷來如此。我記得近來聶夷中寫過一首《傷田家詩》道:『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明宗讓左右抄下這首詩,經常自己誦讀。

另一次臨河縣獻上一隻玉杯,上面刻著「傳國寶萬歲杯」,明宗很喜愛,拿出來給馮道看,馮道說:「這不過是前世留下來的有形的寶,而皇帝應該有的卻是無形的寶。」明宗問是什麼,馮道說仁義才是帝王之寶,並說了一通仁義的道理。明宗是沒有文化的武夫,不懂他說些什麼,就找來文臣解釋,聽後表示要採納。

馮道擔任宰相後,「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即貧窮的、無背景的讀書人和有真才實學、有事業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必定被抑制或冷遇。無論如何,這是值得稱道的措施。

明宗年間,馮道還與李愚等委派官員,將原來刻在石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刷。這是見於記載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經》,是中國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竟然發生在戰亂不絕的五代時期,與馮道個人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馮道最受詬病的是他的政治道德,歐陽修自不必說,司馬光也稱他為「奸臣之尤」,就是對他持肯定態度的《舊五代史》,在盛贊「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之後,也不得不對他的「忠」提出了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直到範文瀾作《中國通史》,還花了不小的篇幅對馮道大加撻伐,主要也是針對他的政治道德。這些批判看來都是大義凜然,但聯系馮道所處社會和環境的實際來分析,結論卻不是如此簡單。

像歐陽修這樣生在承平之世的人,又遇到一個優容士大夫的宋朝,實在是三生有幸的。所以他盡管也不時受到讒言的攻擊,在宦海中幾經沉浮,卻能位致宰輔,死後獲得「文忠」的美謚。他不必像生在亂世或改朝換代時的士人那樣,必須在不止一個的君主或朝代間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還可以從容地用「春秋遺旨」(見《宋史》卷三一九《歐陽修傳》)來審判馮道一類不忠之臣。

相比之下,馮道可謂不幸之極,他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加上契丹、十一帝(唐庄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遼太宗耶律德光)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也只有八年。如果馮道生在康熙、乾隆時,他的一生仕途剛剛超過皇帝享國時間之半,不用說換代,還等不到易君。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又是趁亂入侵的;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樣,其餘都有各種劣跡暴政,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領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即使按照儒家的標准,這些帝王大多也夠得上是「亂臣賊子」或昏君暴君。但事實上他們又都是統治了中原地區的君主,連歐陽修也承認他們的正統地位,一一為之作本紀。因此馮道除非住進桃花源,或者優游林下,「苟全性命於亂世」,否則總得為這些皇帝效勞,總得忠於這些皇帝或其中的某一人。逃避現實自然要容易得多,但如果當時的士人都是如此,難道真的要靠那些「亂臣賊子」和以殺戮為樂事的軍閥劊子手治天下嗎?

歐陽修在嚴厲批判馮道的「無恥」時,提供了一個懂「廉恥」的正面典型:

五代時山東人王凝任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司戶參軍,病故在任上。王凝一向沒有積蓄,一個兒子年紀還小,妻子李氏帶著兒子送其遺骸回故鄉。東行過開封時,到旅館投宿,店主見她單身帶一個孩子,心裡有疑問,就不許她留宿。李氏見天色已晚,不肯離店,店主就拉住她的手拖了出去。李氏仰天大哭,說:「我作為一個女人,不能守節,這只手難道能隨便讓人拉嗎?不能讓這只手玷污了我全身!」拿起斧頭自己砍斷了手臂。過路人見了都圍觀嘆息,有的彈指警戒,有的流下了眼淚。開封府尹得知後,向朝廷報告,官府賜給李氏葯品治傷,還給予優厚的撫恤,將店主打了一頓板子。

歐陽修明知此事不過是一篇「小說」,卻認為「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嘗有其人而不得見也」,然後教訓馮道們:「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言下之意,從李氏的例子說明即使在五代這樣的亂世,連一個女人都還是有廉恥之心的;不僅李氏,圍觀的人、開封府尹、朝廷也都是是非分明的;只是流傳下來的事例太少了。李氏能斷臂,馮道們為什麼不能用自殺來避免「忍恥偷生」呢?讀完這令人毛骨悚然的「節婦」事例,我非但不為歐陽修的良苦用心所感動,反而要為古人擔憂了。從公元九○七年朱溫代唐至九六○年趙匡胤黃袍加體,五十餘年間換了六個朝代,皇帝有十個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為本朝守節盡忠,那就會出現六次集體大自殺;如果要忠於一姓,就得自殺十次;歐陽修效忠的這個宋朝在開國時就會面對一個沒有文人為之效勞的局面,或許就永遠不會有「宋太祖」和「歐陽文忠公」的稱號。

相反,與馮道同時代的人對他就贊譽備至。馮道死時七十三歲,正好與孔子同壽,「時人皆共稱嘆」。宋初的名臣范質對馮道的評價是:「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資治通鑒》卷二九一引)顯然這是由於范質等人至少都有歷二朝、事二主的親身體會,理解馮氏的苦衷,不像歐陽修只要說現成話那麼方便。其實,歐陽修遇事也未必都效法李氏。治平二年英宗要追封自己的生父濮王為皇,當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與宰相韓琦贊成,天章閣侍制司馬光、御史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反對,結果呂誨、范純仁、呂大防等都被貶黜,而贊同歐陽修意見的蔣之奇被他推薦為御史,被眾人目為姦邪。歐陽修的小舅子薛宗孺和他有怨,捏造他生活作風不正派。蔣之奇為了擺脫窘境,就上奏章要求對歐陽修進行查辦。歐陽修閉門接受審查,因得到故宮臣孫思恭的辨釋,蔣之奇等被黜逐,歐陽修也力求辭職,降任亳州知州。這一事件說明歐陽修並不那麼光明正大,也不見得有李氏那樣的廉恥之心。引經據典迎合皇帝的心願,貶斥持反對意見的人,早已超出了學術爭論的范圍。蔣之奇的行為說明此人完全是一個無恥小人,但因為贊同自己的意見,就加以引薦提拔,顯然已不是一般的用人不當。受人污衊後並沒有像他要求別人那樣以死明志,只是老老實實接受審查,以降職為台階,看來事到臨頭就不像議論別人那麼輕而易舉了。《宋史·歐陽修傳》說他「數被汗釁」,但他的反應至多隻是要求退職,說明他從來就沒有李氏斷臂的勇氣。有人喝著參湯作發揚艱苦樸素光榮傳統的報告,帶著浩盪的豪華車隊去訪貧問苦,兒子拿了綠卡後再提議限制出國,挪用公款後卻要公教人員體諒國家的困難;或者跑到海外去指責中國的知識分子沒有獨立人格,入了外籍後來教導我們應如何愛國;大概都深得歐陽文忠公的真傳,繼承了假道學的傳統。

馮道另一個污點是對契丹的態度。範文瀾寫道:「他(晉高祖石敬瑭)要馮道出使遼國行禮,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個奴才的奴才!」(《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五年重印本,第400頁)此事明見史籍,自然不能為馮氏諱,但全面分析馮道與契丹的關系就不難看出,他採取的是實用態度,與賣國賊石敬瑭還是有根本區別的。

馮道並沒有參預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他說這樣的話,只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資治通鑒》卷二九一)的一貫本色。因為石敬瑭為了取悅於契丹,認為只有馮道才能充當使者,已經說了「此行非卿不可」的話,再說「卿官崇德重,不可深入沙漠」,只是假惺惺表示關懷。老於世故的馮道自然明白自己的處境,索性表示得心甘情願。據《舊五代史》所引《談苑》,契丹主曾派人勸馮道留下,他回答:「南朝為子,北朝為父,兩朝皆為臣,豈有分別哉!」話說得很漂亮,實際還是不願留在契丹。他把契丹的賞賜全部賣掉,得來的錢都用來買柴炭,對人說:「北方嚴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備著。」似乎作了在北方長住的打算。契丹主同意他返回時,他又三次上表要求留下,被拒絕後還拖了一個多月才上路,路上邊行邊歇,兩個月才出契丹境。左右不理解,問他:「別人能夠活著回去,恨不得長上翅膀,你為什麼要慢慢走。」馮道說:「你走得再快,對方的快馬一個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嗎?慢慢走倒可以讓他們不了解我的真意。」可見他表面上的恭順只是一種韜晦的手段。

契丹滅晉,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遼主問他為何入朝,答復倒也直率:「無城無兵,怎麼敢不來?」遼主又責問他:「你是什麼老子(老東西)?」馮道答:「無才無德,痴頑老子。」遼主聽後歡喜,任他為太傅。有一次又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使他能在暗中保護漢族士人。契丹北撤時,他與晉室大臣被隨遷至常山,見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錢贖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後為她們尋找家人領回。耶律德光死後,漢兵起來反抗契丹軍隊,驅逐了遼將麻答,馮道等到戰地慰勞士卒,軍心大振。失地收復後,馮道又選擇將帥,使軍民安定。

馮道出使契丹的目的或許能推測為貪戀後晉的爵祿,那麼他應遼主之召以及以後的行動就不能說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當時契丹軍只佔領了開封一帶,他所在的南陽並無危險,要投奔其他割據政權也不難,以他的聲望和政治手腕,博取榮華富貴易如反掌。但他卻甘冒風險去開封,在復雜的形勢下減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壞。當時的文武大臣中,一心賣國求榮,爭當兒皇帝、孫皇帝的;趁機燒殺搶掠,大發戰亂財的;對遼主唯命是從,不敢稍有作為的;比比皆是。馮道的行為自然算不上大智大勇,但似乎也不應苛求了。

前些年有人要為石敬瑭賣國辯護,說什麼契丹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民族,所以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不是賣國行為,而是促進了民族團結。這種謬論不值一駁,因為當時契丹與後唐、後晉還不是一個國家,無論石敬瑭的主觀願望和客觀效果都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可言。但如果認為賣給契丹罪孽深重,而賣給其他漢人政權就無所謂,那也是不公正的。尤其是到了今天,我們絕不能再用「華夷之辨」作為評判歷史是非的標准,對馮道與契丹的交往也應如此。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生在亂世的知識分子,應該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這一點上,司馬光與歐陽修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才算得上忠(《資治通鑒》卷二九一臣光曰,以下同)。但他也知道在「自唐室之亡,群雄力爭,帝王興廢,遠者十餘年,近者四三年」的情況下,不能要求大家都在國亡時殉葬,所以又提出了一個「智士」的標准:「邦有道則見,邦無道則隱,或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你馮道縱然不能作忠臣死節,當一個智士,不做官或只做小官總可以吧!這話其實也是欺人之談。且不說在亂世中有幾個人能自由自在地「滅跡山林」,就是在治世,要是皇帝看上了你能逃得了嗎?自從朱元璋創造了「不為君用」就有滅族罪的法律以後,士人連不服從、不合作的自由也沒有了,天地雖大,哪裡還有山林可隱?再說,大官、下僚本無嚴格區別,更無本質不同;當大官是失節,當小官就可保住「智士」身份,豈不是笑話?如果司馬光生在近代,看到曾國藩對「粵匪」斬草除根,蔣介石剿共時實行格殺勿論,或者在文革中連一般國民黨員、保甲長都要被揪出打倒,那就會懂得當「下僚」是再愚不過的事了。話說回來,馮道並不是絕對沒有選擇滅跡山林或優游下僚的自由,不過馮道大概不願意如此了其一生;他真這樣做了,歐陽修、司馬光和我們今天就沒有馮道其人可評論了。但還會有張道、李道,因為知識分子總是要扮演自己的角色,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現在可以討論文章開頭的問題了,要是馮道生在前南斯拉夫,在國家分裂、民族仇殺、宗教沖突時,他能做些什麼?最容易的自然是「滅跡山林」,國內找不到,可以到國外去找,有錢就做寓公,沒有錢也可以當難民,先在外國愛國,等天下太平了再回去愛國。在國內「滅跡山林」就沒有那麼方便,且不說在紛飛的戰火中難保不中流彈,激烈的國家、民族、宗教情緒大概也容不得你置身度外,不過卻能避免後人說長道短。另一條路就是當忠臣,選擇一方後就竭盡全力,這樣無論生前生後都能博得一部分人的贊揚。但旁觀者已經可以看出,沖突中似乎沒有一方握有全部真理,忠於一方的代價必定是是非參半,或者是更多的生命財產損失。這樣的忠臣越多,戰爭持續的時間越長,人民蒙受的損失也越大。如果有第三條道路,那就是以人類的最高利益和當地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不顧個人的毀譽,打破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觀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來調和矛盾、彌合創傷,尋求實現和平和恢復的途徑。這樣做的人或許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他對人類的貢獻無疑會得到整個文明社會的承認。

馮道走的就是第三條道路,盡管他沒有走得很好,也沒有最終成功,就像他在《長樂老自敘》中所說「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歷職歷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但與「滅跡山林」或效愚忠於一姓一國的人相比,他無疑應該得到更多的肯定。

這位馮道有個有名的故事,他曾使人讀《老子》,自己卧而聽之。其人開卷,以第一句中「道」字犯相公諱,乃讀曰:「不可說可不可說,非常不可說。」

從中國的傳統儒家道德來看,馮道這個人是應該為人所不齒的,但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他們個人的命運怎樣能夠超越那個環境加之於身的束縛呢?誠然,他們個人的性格在其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後人和史書對他們的評價又將道德凌駕於歷史現實之上。如何來看待歷史,看待這些歷史中確實曾經活生的人物,真的是一個問題。葛劍雄還計算了一個很有趣的「數目字」:從後梁肇造到黃袍加身,「五十餘年間換了六個朝代,皇帝有十個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為本朝守節盡忠,那就會出現六次集體大自殺;如果要忠於一姓,就得自殺十次;歐陽修效忠的這個宋朝在開國時就會面對一個沒有文人為之效勞的局面。」

『柒』 哪個時期人才最多

如果最強盛的應該是唐朝,最開放的應該是明朝,文學造詣,應該是唐宋,謀略人才最多的時候應該莫過於爭論最多的三國吧,大家覺得呢

『捌』 歷史上哪個朝代的人才最多

所謂「亂世出英雄」,也只有在國家分裂,朝代更迭的這個時期才有可能專出現這么多的英雄人物。如屬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兩漢交際,三國時代,南北朝,隋唐之際,五代十國,兩宋之間,南宋末年,元末明初,明清交際,鴉片戰爭以後等等,都是中國英雄人物的舞台。
三國時期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小段插曲,只不過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太深如人心,我們總以為三國是英雄最聚集的時代。

『玖』 中國哪個朝代才子最多

如果按照現在人的看法的話估計多半人會說是三國時期,畢竟這段歷史時期因為一部小說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大朝代從來都不缺人才,像東周(其實就是春秋戰國),兩漢,隋唐,兩宋,明清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哪個朝代人才最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