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
北京古代不同時期的名稱如下:
1、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
2、燕、薊、燕都、燕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黃帝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3、薊縣。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4、燕郡。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5、涿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6、幽州。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7、燕。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
8、南京、燕京、析津府。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9、中都。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10、燕京路大興府、中都路大興府、大都路、元大都。
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也就是元大都。
11、北平府。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12、北京。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
13、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14、順天府。
明清時設置順天府管轄首都地區,地位與今日的北京市類似,但管轄面積不同。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也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1)歷史上哪個名稱不是北京的名稱擴展閱讀: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就是「招」和「聚」的歷史——戰國時期燕昭王修黃金台,招的是人才;元世祖忽必烈修積水潭,聚的是物資;明成祖朱棣從全國招來20萬工匠、上百萬民工修建北京城,奠定的是城市格局。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批製造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和高等院校落戶北京,人口和優質資源的高度集中,在助力北京日新月異的同時,也對周邊地區的人才和資源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
「攤大餅式」的發展,使城市如同一個體形越來越龐大的巨人,步履沉重:北京的汽車保有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757輛增至目前的570餘萬輛;常住人口從200萬增至目前的2170餘萬;城市歷次總體規劃中,1000萬、1250萬、1800萬的人口紅線一再被突破……
北京的地下水位以每年1米的速度開始下降,毗鄰動物園的「動批」周邊環境嘈雜混亂,兒童醫院門口常有家長帶著患兒支著帳篷等待排隊掛號……尤其是一到秋冬季就每每來襲的霧霾,讓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呼吸的痛」。
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國首都應有的樣子。北京的城市病治理,正如總書記所說,「光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經不行了」,必須從頂層設計上找到治根兒的良方。
功能太多——總書記對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源分析切中肯綮。北京既有作為國家首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又要在經濟、金融、產業發展、教育、科研、醫療等幾乎所有方面「全面發展」,樣樣做到最好,自然會導致攤子越鋪越大,聚集的資源和人口越來越多,人口資源環境矛盾越來越尖銳。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總書記為北京開出的「治病」處方,從根本上著眼,方向明、思路清,令在霧霾、堵塞、擁擠中困頓的北京豁然開朗。一座城市再大,也不能什麼都搞;解困局,疏解勢在必行。
疏解之於北京,不僅是空間所迫,更是發展所需。全市上下統一思想,「讓城市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迅速成為共識,一場有序疏解的攻堅戰由此打響。城市,特別是城六區開始由聚到疏,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從一直做「加法」到引入「減法」,走內涵式集約發展的新路。
新的規劃圖緊鑼密鼓進行調整修訂,勾勒出城市未來的發展路徑:設定城市總人口紅線——2300萬;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明確五環內不再新建大型綜合醫院,不再大規模開發商業項目;設定水資源紅線——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漫灌農業徹底退出北京。
❷ 北京在歷史上有幾個稱呼
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❸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北京歷史上的北京到底有多少個名字
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晉、後漢三代,都以它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省太原市)為北京;
宋仁宗趙禎把從前真宗趙恆親征時駐蹕過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建為北京;
金熙宗完顏亶改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內)為北京;
後來金完顏亮把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改稱北京;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將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定為北京;
明成祖朱棣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今北京市),並將都城遷於此。
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北京?北京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歷史上稱作「北京」的地方很多,較著名的如:西晉把洛陽稱為北京;唐朝和五代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把他們的發祥地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稱北京;北宋把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稱為北京。金把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南)稱為北京。 明朝初期,改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為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北京這一名稱才算正式屬於今天的北京。
❹ 北京在歷史上有幾個名稱分別把它按順序寫出來
北京用過的名字
先說說北京曾經有幾個名字
1 燕 商王朝奴隸制下的北方屬國就是古燕國,房山縣琉璃河的古城址是召公封燕,以前的古燕國的遺址
2 幽州 隋文帝把燕郡改為幽州
3 中都 女真族首領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落,為了鞏固王位開始討伐南宋奪取中原(1151年)天德三年三月,正式來到燕京,把燕京改稱金中都
4 元大都 成吉思汗死後孫子蒙哥繼承大位,蒙哥戰死於四川,弟弟忽必烈北上與弟弟阿不理爭奪王位,經過激烈的較量,忽必烈在開平繼承汗位 元至四年(1267年)開始修建新的燕京城 把中都改為大都
5 北平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朱元璋統一了江南大部分的領土(1368年)明軍一舉拿下大都城 從此北京又換了主人改稱北平府
6 順天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隸被封為燕王 1399年七月燕王發動叛亂 打敗了他的侄子 1403年稱帝遷都北平 北平改稱北京(同年的二月又改名為順天府)1664年福臨入關來到北京 北京仍稱為順天府
7 北京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迫使清政府退位 從此結束了2千年的封建帝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稱北平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北京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解放前北京叫北平,這是公元一九二八年國民黨把政府遷到南京後改的。其實北京也罷,北平也罷,其名稱都始自明朝。
相傳黃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現在北京附近的琢鹿打敗九黎部落,殺死了他們的酋長雖尤,並建立部邑。
到了黃帝的第三代,額項曾到幽陵祭樞,幽陵或幽州即北京地區的總稱,到帝堯時代才建立幽都,幽都即古代北京。
公元前一一二二年用武王滅商後,封帝堯後代於薊,封周宗室召公於北燕;後來燕候吞並了薊,就以薊為中心,建立自己的國家。所有從西周到春秋時代,北京都一直叫薊城。
從晉朝開始,北京改名叫幽州。
後晉石敬瑰在公元九三六年,把燕雲十六州(即北京地區)割給契丹;第二年契丹統治者(遼)改為南京,又稱燕京。
公元一一二三年北宋花了每年五十萬歲幣外又增加一百萬貫的代價從女真族手中把北京贖回,改名燕山府。
不到兩年,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朝又攻佔了燕山府,改名為南京。
到公元一一五三年又正式取名為中都。這是北京作為首都的開始。
後來元滅了金,把北京又改名為大都。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軍哀入大都,改名為北平。
到了明成祖船佔了北京,一四0三年改為北京,
現在北京城基本上是那時所建。北京這個名稱,經過了民國,除國民黨統治的二十年外都一直叫北京。
❺ 北京歷史上都有過什麼名稱
名稱先後稱為:
薊城(周王朝)、
燕都(南北朝後期)、
燕京(北京歷史上有四個時期稱為燕回京:唐乾元二年,遼會同元答年,金天會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
、
涿郡(漢高祖六年)、
PS: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涿郡改稱垣翰郡。後在東漢時又復稱涿郡。
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名范陽郡,治所仍在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不斷,涿郡數易其名,其所轄區域也屢次變動。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精簡地方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二級。撤涿郡,所轄區域並入幽州。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
幽州(隋開皇三年)、
南京(遼朝)、
中都(金朝自金世宗起到1217年)、
大都(元朝都城,元大都)、
京師(明朝永樂帝起為都城,當時被稱為京師)、
順天府(明清朝兩代,乾隆八年固定下來)、
北平(北京最早於1368年9月12日稱北平)、
北京(1949年9月27日,才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市)。
❻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北京在歷史上所有的名稱:
1、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6)歷史上哪個名稱不是北京的名稱擴展閱讀:
「北京」這個名詞,起初並不是一個與北京市所在地區緊密相關的「專用地名」,而是一個根據歷代王朝需要而設置到不同地區的「流動地名」,並且往往與「北都」同義,成為我國歷史上很多王朝實行「多都制」的表徵之一。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這一歷史現象,最終影響到北京命名的表現。
曹魏時期的鄴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
在魏晉以前的歷史時期,「北京」與「北都」的明確稱號並沒有出現在歷史長河之中,雖然新莽與東漢分別設置了東西都、東西京,甚至東漢還以南陽為南都,但並沒有設置一個與南都南陽對應的北都或北京。這是因為當時的天下還不需要一個坐鎮北方的陪都,來控制北方局面,一個洛陽便足以坐鎮中原與河北了。
曹魏建國以後,實行五都制,以帝都洛陽為中都,以鄴、譙、許、長安為陪都,並分別配上方位,確定所謂「京號、都號」,鄴城(河北臨漳)便是第一座被冠名「北京」或「北都」的城池。
鄴城之所以能成為曹魏北京,原因在於曹操稱魏公以後便以鄴城為國都建立了魏公國(魏王國),鄴城在建安後期一直是曹操的統治中心,這里擁有曹魏版圖內僅次於洛陽的宮城建築,而且這里可以為曹魏防禦並州、冀州、幽州北部的游牧族群提供一個強大的前進基地與指揮中樞,因此,鄴城也便成為了曹魏的北京,長達46年(220年-266年)。
❼ 北京歷史上名稱的演變
據我所知,戰國時叫薊(燕國的國都,也叫燕薊)。
秦漢為北平郡(專有右北平郡和左北屬平郡之分,右北平郡是北京,左北平郡是大同)。
至隋唐改名為幽州;宋時被遼佔領,改名為南京)。
元時為大都。
明開國後改名為北平,明成祖遷都北平後改為北京。
再到國民政府時又改名為北平,49年再改北京。
❽ 北京在中國歷史上的名稱都是什麼
名稱先後來稱為薊城(秦朝)、燕都(自戰國)、廣陽國首府、(西漢)燕京、涿郡(隋朝)、幽州(唐後期)、南京(北宋)、中都(北宋,金)、大都(元朝)、京師(明初期)、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順天府、北平、北京(清)等。
❾ 歷史上北京都叫過什麼名字
最近的叫北平、南京,較遠的叫漁陽,涿郡,范陽,幽州,燕京,大都,京師,新中國成立以後叫北京。
❿ 能告訴我北京在歷史上的所有名稱嗎(只要名稱)
北京抄是聞名中外的襲文化古城,在歷史上前後共擁有六十多個正名和別稱,可謂是中外城市中歷史地名最多的一個。她的歷史名稱有二十七個薊、燕、廣陽、廣有、伐戎、幽州、涿郡、范陽、幽都、薊北、南京、燕京、永安、析津、宛平、燕山府、聖都、中都、大興、大都、汗八里、北平、北京、順天府、行在、京師、京兆。此外,還有三十多個別稱,如薊門、薊宛、燕都、燕城、春明、日下、京華、京邑、都城、北都、帝城、帝京、天京、天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