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近代史的進程大致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中國近代史從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開始淪為雙半社會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進一步淪為雙半社會
1883年中法戰爭-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淪為雙半社會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 封建制度沒落.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②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內容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之後的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1898年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③ 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發展
歷史都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就是前進的歷史上的發展,包括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各種社會革命。
④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歷史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恢復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
2、動盪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
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
3、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中國經濟(1979~1991年)。
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4、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在各個階段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1、第一階段
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承上: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問題。啟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1)鞏固了人民政權;
(2)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
(4)一五計劃制定及超額完成;
(5)召開全國一屆人大,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過於迅猛,在工作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 。
2、第二階段
中共八大制定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了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開始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
(1)鋼、煤、原油、發電等主要工業品產量都有很大增長。大慶油田建成,結束了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
(2)涌現出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社會主義建設的傑出代表;
(3)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提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3、第三階段
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在曲折中前進,糧食、鋼、煤、原油持續增產,成昆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十年間,使我國經濟損失約五千億元。
4、第四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工業上,建成了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工礦企業。建立起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方針-強國之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
新中國成立以來50多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歷史發展進程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發展的主線。
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今年是中共八大勝利召開60周年。
60年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八大對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的社會基本矛盾的判斷是基本正確的,但是由於當時黨對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思想准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意見後來沒有能夠堅持下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實現了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1981年作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特別是10年「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再次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展社會生產力,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這一提法一直沿用下來。6年之後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既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麼不斷解決這一矛盾就構成這個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線。經濟是基礎,是手段,落實到社會層面就是要著眼於民生問題的解決,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一致的。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把新中國60餘年的歷史分作六個階段加以討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之前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革故鼎新,為新中國未來的社會建設奠定環境基礎和制度基礎。
從1956年中共八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歷經曲折,但是大規模開展的工業化建設為下一步的民生改善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經濟基礎,而且人們從親身經歷的探索和曲折的反思中獲得了開辟新路、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之所以將這20年放在一起來看,主要是基於這一時期的民眾生活變化不大,相關體制包括計劃經濟、二元結構、單位體制等等也一直延續下來,還有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戰略和越來越「左傾」的指導思想等。
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到1982年是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時間不長,是一個結束動亂後休養生息、撥亂反正的階段,執政黨的工作重點重新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並從醞釀、徘徊、躁動中逐步形成改革開放的新思路,中國再次迎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春天。
從1982年到1992年是第四個階段。這個階段開啟了全面改革的新征程,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從1992年到2002年是第五個階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接下來的10年是第六個階段,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更為全面的小康社會,民生建設民生保障受到空前重視。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階層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易發多發且極為復雜,為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需要實現更加和諧更加協調的發展,因而社會建設的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國60餘年的社會發展史,也就是圍繞民生主線開展的社會建設史。特別是改革以來幾個階段的民生進步和發展取向,也暗合著馬斯洛揭示的人類需求層次階段性台階式提升的基本走勢。
⑤ 中國近代史的進程大致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2、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一系列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態完全形成。與此同時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侵略。
3、19世紀5、60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並有所發展壯大。甲午中日戰爭後,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領導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最早是由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了一場戊戌變法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下曇花一現失敗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對滿清政府失望透頂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形成,開始領導進行武裝革命—辛亥革命,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立,成為辛亥革命的統一領導,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1911—1912年,以武昌起義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高潮到來,迫使清朝末代皇帝退位,結束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但是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竊取了。
4、辛亥革命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繼續領導了二次革命、護國護法運動等一系列革命。但是由於缺乏先進革命思想領導、不敢提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等原因均告失敗。1923年前後,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形成新三民主義,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開始共同領導中國革命,最終掀起了以北伐戰爭為核心的新一輪革命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但是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5、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下,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發起「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城市中心論的指導下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均失敗。在危急關頭,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余部轉向井岡山,開辟井岡山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迅速發展壯大。這時,由於受王明「左」傾思想的影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戰略轉移,開始長征。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為中國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種。
6、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侵華戰爭。1937年,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先後爆發,全面侵華戰爭爆發,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抗戰。一直到1945年,中國人民j堅持了八年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日本正式對中國戰區投降,並簽署投降書,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7、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建國。但是,國民黨反動派頑固堅持內戰方針,1946年6月,悍然對根據地發起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再到戰略決戰,徹底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結束了其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國民黨反動派敗逃台灣。
8、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結束,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
⑥ 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因素有:
1、政治制度;
2、科技與經濟;
3、戰爭;
4、思想文化;
⑦ 城市發展從歷史進程來看可以劃分為哪幾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什麼特點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和組合狀態,是城市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空間投影,是城市社會經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形式.城市空間結構一般表現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態三種形式,因此,城市空間結構就有內部空間結構與外部空間結構之分.就城市功能對城市進行分區,可劃分為商業區、居住區、市政區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與倉儲區、風景瀏覽區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運輸狀況等.
城市密度
城市是由分屬於經濟、社會、生態等系統的諸要素構成的社會經濟綜合體,城市各類要素在城市空間范圍內表現為一定數量,形成各自的密度.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構成要素密度的一種綜合.合理的城市密度,有利於發展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有利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節約使用土地和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刺激競爭,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文化和技能;有利於縮短流通時間,降低流通費用,加速資本周轉;有利於城市政府進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城市布局
合理的城市布局,能縮短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流動空間和時間,方便他們的流動,提高城市效益;能合理地利用城市的土地和自然條件,建立合理、便捷的交通聯系;能避免城市各物質實體或要素相互干擾.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是城市空間結構的整體形式,是城市內部密度和空間布局的綜合反映,是城市三維形狀和外瞻的表現.
中國的城市結構就是,市中心和市郊分得很明顯,商業區和住宅區也分得很明顯.但是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這種結構慢慢的變得越來越來不明顯,因為在政府的干預下,要更好的實現城鄉一體化.
⑧ 歷史的進程有哪些
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夏、商、周)再到封建社會(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到資本主義社會(中華民國)最後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
⑨ 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進程有哪些階段
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五個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社會。
人類社會:物質運動的最高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動形成的各種關系的有機系統。在漢語中,"社"指古時祭地神之所,"會"是眾人之聚合。"社"與"會"聯用,最早見於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說的"鄉民為社會"(《二程集》),意為眾人會合、結為社團。英語society,法語soci?t, 德語gesell-schaft, 都有"結合"之意,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學者譯為"社會",意即人類社會。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⑩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是什麼的歷史進程
由低到高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