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什麼特色和風俗
風俗節日
[編輯本段]
1.春節 習慣上稱「過年」,是興寧人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過年時出外工作的興寧人都會回家過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稱為「入年卦」後,人們忙著籌備年食、年貨和應時糕果,釀造富有富有客家特色的「老酒」,製作用糯米做的「煎堆里」或「金團里」(寧塘、寧中、寧新等幾個鎮稱為「油果里」,用於辦白事或做齋時才叫「剪堆里」)。農歷十二月二十五興寧人民十分注重取兆意,不可以罵人,不準講不吉利的話。俗語謂:「入年卦,就講好話」。
正月初一。人們一清早(零時)就有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故除夕半夜有放鞭炮之俗。天一亮,族人齊集祠堂祭祖,儀式莊重。50年代以來,此俗已被逐步革除。祭祀儀式 也比較簡單,很少有一族同祭,而是各村各屋分別敬祭,大多有長者參加,青年人甚少知其儀式、內容。
初二、初四是探親訪友日
初三,俗稱「窮鬼日」。這一天人們不外出作客。現舊俗已改,初三照常作客,且這天文娛、體育活動特別多。
正月初五稱「出年卦」,表示已過了年。俗語有雲:「年過初三四,各人打主意。」
2.賞燈 「賞燈」為興寧、五華部分地區特有傳統節日,等同於元宵。時間從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不等,視各宗族各村情況而不同,正月十一、十二為最多。期間在「賞燈」節前有「升燈」(正月初五至初十)、節後有「暖燈」(正月十六至正月二十八)。
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
客家民居
興寧的北邊主要是山區,它的建築以四角樓為主,村子成長方形,二層結構;因為地理關系,村子都傍山而建,一般也有水塘,舊是客家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沒有魚塘的話,要吃魚就困難了。據老人介紹,四角樓在修建的時候,花費極為驚人,特別是用於建牆和泥的漿水,用的全是糯米漿!由此建成的牆壁,極為堅固,一般鐵釘都難於釘進。
興寧的客家民居,主要分為北山南水兩大風格。南邊近似水鄉,以圍龍屋為主,主體結構是圍龍屋,屋前有個禾坪,主要是用於曬谷等農事及紅白喜事,禾坪前是口水塘,用於養魚、洗衣和防火,夏天的時候,它就成了孩子們嬉水的樂園。大多數村子的前邊都有一條用於農田灌溉的小河,小河裡有魚有蝦。屋後有屬於私人所有的茂密的竹林,竹林子里住著各種各樣的小鳥,與人們和平相處。
人民環境
客家,是歷史上從黃河流域漸次南遷,後大部分聚居於閩、粵、贛邊境,操客家方言,有著相似民俗文化的一支漢族民系。
興寧現境域,古為百越諸族居地。秦漢以降,中原漢族漸次南遷,與當地原居民融合。據本次中國百縣市國情調查,興寧現在的居民,絕大部分是宋元明時期歷經輾轉遷徙定居於此的中原移民的後裔。千百年來,興寧客家先民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繁衍生息,在客居地的漫長歲月里,將中原文化與嶺南古文化熔於一爐,創造了燦爛的地方文化,融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精神,孕育出眾多的著名客家代表人物。
1、第一節客家之鄉的形成
一、史前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興寧開展過3次文物普查。1959年在水口鎮荷樹拗等地發現鏟、叉、戈、矛、刀等一批石器,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1982年在永和鎮振興管理區貓子窯山挖掘出一批陶罐和陶片,屬新石器中晚期遺存;同年又在葉南鎮中徑大窩里採集到一批陶片和石器,屬新石器晚期遺存。到80年代未為止,興寧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30多處。興寧博物館收藏了上述遺址出土的各種石器190多件,完整的肉罐9個。這些出土文物和遺址說明早在七八千年前,興寧已有古人類居住。從石器、陶器的用途和陶器上的花紋來看,當時已形成了農業和畜牧業,已有較為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
一、刻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南遷過程中,中原移民歷盡千辛萬苦,磨煉了堅強的意志。來到興寧後,在這個偏僻荒蕪、人煙稀少的山區,為了生存發展,不分男女老幼一齊動手,開墾耕地,卜築定居,開創家業。農忙時節稍有空隙,便從事手工生產,以致現在許多村莊都帶有傳統產品的名字,譬如「索麻羅」、「墨煙張」、「花燈張」、「布地刁」、「打銀王」、「菜籃陳,,等等。尤其是客家婦女,一反當時社會上纏足習俗,一力承擔農事、副業和家務勞動,形成「女人在家耕田,男人外出出賺錢「的風尚。客家婦女在生產勞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勤勞刻苦的精神,中外罕見。就是到了現代也仍然如此。在人民公社化時期,興寧的生產隊長中,婦女佔80%以上,有的生產大隊,生產隊長百分之百是婦女。
二、勇於開拓、冒險犯難的精神
興寧人生性敢於冒險。男子到了相當年紀,便外出謀生,絕少在家株守者。近者到鄰縣、鄰省做小販、業手工;遠者飄洋過海,「系一條褲腰帶出門」(興寧諺語),謀生有術,白手起家,無不充滿冒險精神。
鴉片戰爭後,興寧開始有人遠涉重洋,外出謀生。其中,有一部分被殖民者在汕頭、香港等地設立的「豬仔館」拐騙運送到國外充當勞工,當時稱之為「賣豬仔」。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興寧籍華僑、華裔及港澳台同胞有30餘萬人。他們為尋求生路,懷抱四方之志,到海夕)「闖世界」。一旦稍有積蓄,就想造福桑粹,顯親揚名。他們在海外開基創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僑居國的人民一起奮斗,為世界的進步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崇尚科技、革新創造的精神
興寧人比較喜歡爭強好勝,民間流傳「硬氣做贏人」等語,足見其具有不服輸、不甘落後的性格,加二居民文化素質較離,在外出務工、經商等活動中,接受大量信息,致使歷史上有不少人在革新創造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清咸豐年間,興寧羅慶輝編纂 的《羅家通書》(歷法),由清政府「恩准」在民間刊行。清咸豐年間和光緒年間,能工巧匠陳晃樓等,兩次對木質織布機進行重大改革,發展了織布業。清宣統二年(1910),被清政府授予「中國新顯微鏡製造家」稱號的興寧蠶業學校教師李任重,研製出顯微鏡、』天體望遠鏡和雙筒望遠鏡。民國期間,著名地震學家、原興寧興民中學教師李善邦,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後又研製成功大型地震儀,為新中國地震研究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興寧魚苗場魚苗孵化技術躍上世界先進水平,龍北鋼鐵廠白煤煉鐵技術獲中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全興寧工業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稱號的達36種。
四、反侵略反壓迫、愛國愛鄉的革命精神
客家先民的幾次大規模南遷,都是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客家人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鄉精神特強,歷史上不乏這方面的事例。南宋未年,右丞相文天祥(江西吉安客家人)曾以興寧縣城西郊為大本營,號召百姓勤王抗元。在元追兵即將來臨之前,還奮筆疾書了每個1.5米見方的「忠孝廉節」4個大字。後來,村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集資建了「朝天祠」,把文天祥親筆所書4字嵌在桐內兩邊牆上,同時把這里的地名命名為「朝天圍」。明亡後,興寧人民支持南明政權抗清達七 八年之久。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秋,興寧「三點會」,首領潘亞星率領農民起義,火燒洋教堂,反抗清官兵,起義波及鄰近的五華、龍川兩縣。1949年5月18 日,國民政府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李潔之(興寧人)在中共華南分局的幫助下率部起義,興寧獲得解放。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興寧人民前赴後繼,奮斗不息,有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風味小吃
說明一下:北方人稱為「糕」的濕麵粉製品客家人稱為「板」,客家人說的「糕」是餅干。
砸棕
如果你明白客家話中,砸是壓的意思,你可能已經明白這是壓制的棕子,這就對了!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里壓實,放在油鍋里去炸,讓我再一次相信你的智慧,你從圖片上看明白,必須不停地翻轉,使砸棕變得金黃。軟和香是砸的特點,如果你擔心小豆豆,我要說你也是對的,只是可惜了。。
太長了,你自己看吧http://tieba..com/f?kz=474226577
㈡ 梅州的歷史文化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
㈢ 梅州興寧市大坪鎮有哪些歷史文化比如:家鄉地方史、家鄉名人等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大坪鎮
鎮情概述東鄰坪洋、合水、南連葉塘、葉南、西接龍川縣,北靠羅崗。總面積155.08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56807人,轄30個村和1個居委會。圩鎮距興寧市區29公里,全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省道甘赤線穿過境內24公里,全鎮實現村村通機動車輛。
大坪鎮有一個村子以烈士命名的叫屏漢村。羅屏漢1907~1935)原名慶良,別名志鴻,興寧大坪鎮白雲村人。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興寧、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29年前後創建興(寧)、五(華)、龍(川)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會昌獲得解放,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成立,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兼會昌縣委書記,在擴軍支前、發展蘇區生產,特別在黨的思想、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羅屏漢協助鄧小平組織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區軍民,多次打退進犯閩、粵之敵,為保衛紅都瑞金、鞏固中央蘇區貢獻了力量。爾後,率領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配合主力紅軍粉碎蔣介石的圍剿,有效地牽制粵軍北上「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保衛了中央蘇區南大門。為此,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曾撰文表彰羅屏漢所立戰功。
圩鎮建設
大坪圩鎮始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商貿活動歷來活躍,是興寧市西北部重要的商貿計算地,是大坪鎮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年,大坪鎮被廣東省確定為中心鎮。目前,圩鎮建成區達2.6平方公里,23條大小街道,總長7220米,2145間門店,常住16500人口,其中非農人口6354人,外來人口3122人。圩鎮新建有電信大廈、工商大廈、農貿市場、文化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人民醫院、停車場、機械化屠宰場等大型建築場所,設有「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分公司、有線電視台。圩鎮人均居住面積25.9平方米;自來水普及率100%;圩鎮的排水、排污、綠化等配套設施完善,架設路燈255盞,圩鎮綠化率38%。現在的大坪圩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益齊全,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圩鎮的輻射能力和帶動功能越來越明顯,初步具備了富有客家特色和風貌的小城鎮。
經濟狀況
大坪鎮黨委、政府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以誠招商,全力做好服務工作。主要投資企業有:
1、廣東海豐鞋業有限公司大坪分廠。該廠現有生產車間11個,生產線14條,員工2500多人,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2、興寧市龍母嶂山泉水廠。年產30萬桶優質天然礦物質水,年產值100多萬元,該廠被梅州市衛生防疫部門評定的A級企業。
3、興寧市東森林產化工廠。年產松香1500多噸,松節油300多噸,年產值達600萬元左右,該企業為中國林化網會員單位。
典型的農業大鎮。鎮黨委、政府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發展種植優質高山油茶,目前已在蘭塘村黃龍坑和大福村八斗種建成2個千畝高山油茶示範基地,並帶動全鎮種植油茶麵積達7800畝。
二是扶強做大梅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八斗種」果林場。該企業位於大坪鎮上河嶺村。現有多品種結構果樹(柚類柑類)300多畝,養殖魚塘80畝,有杜洛克純種公豬6條,種豬30多條,二元雜母豬300多條,年產三元雜豬仔5000多條,上市肉豬3500多條,年產值500多萬元,並成功種植了優質高山油茶3000多畝
這是網上查到的,應該對你有幫助。
㈣ 梅州客家歷史文化有哪些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純,別見怪
㈤ 梅州的歷史是什麼
梅州歷史悠久,秦漢時期屬南海郡,南齊設置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改敬州為梅州,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直隸嘉應州,民國初年廢州改稱梅縣。1988年由梅縣專區改為梅州市。
梅州市舊稱嘉應州,客家人聚居之地。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美譽。華僑、港澳同胞和旅居海外華人230萬,分布在七十多個國家地區。近年來,他們紛紛回鄉探親訪祖、投資合作,為梅州的建設作出了極其顯著的貢獻。
梅縣是客家先民入粵定居較早的地區,客家先民主要是來自中原的士族或望族,他們對傳播中原文化起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近代的幾百年間,許多地方的客家人,是梅縣一帶居民外移出去的,在他們心目中,梅縣始終維持著近代客家主要聚散地或祖居地的地位。
近現代史上,梅州客家人出現了不少名人。如功績顯赫的葉劍英元帥;商界巨子、「金利來」總裁曾憲梓先生;世界足球五大球王之一的李惠堂都是梅州客家人的驕傲。
改革開放以來,梅州市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在引進外資、建造大中型企業、發展旅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梅州市為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客方言為主要語言,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坑、湯南、留隍、東留等4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汕方言外,絕大部分人都使用客家方言。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㈥ 梅州興寧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梅州興寧的旅遊景點有:
神光山旅遊區
合水水庫風景區
葉南溫泉度假區
和山旅遊度假區
雞鳴山
黃蜂窩茶山旅遊區
羅浮渡田河風景區
㈦ 求1篇介紹梅州歷史文化的文章。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㈧ 廣東省興寧市有那些旅遊景點
我是土生土長的廣東興寧人,讓我告訴你興寧有哪些旅遊景點:
1、神光山旅遊區 AAAA
神光山,海拔360米,山高100米,山上林木參天,曲徑通幽,古跡甚豐,為歷代文人墨客暢游之地。每年重陽節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賽神會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歲月推移,朝代更迭,原有的寺廟亭塔經受風雨侵蝕而廢壞。八十年代,山南的墨池及石古大王、白沙大王、三山大王等廟壇,或經修葺,或經重建,均復原如初。神光寺及其它古跡僅剩遺址。
2、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
熙和灣客鄉文化旅遊產業園位於興寧市永和鎮藍排村,是一個以客家文化為主題,集旅遊、休閑、體育、度假綜合性產業園區。按「一心、二態、三性、四版塊、五個一」之理念打造。「一心」即以客家花燈文化為中心,建設「三百」文化長廊,以一亭、一姓、一燈為組團建造百亭、百姓、百燈。「二態」即動靜態結合,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三性」即特色性、文化性、娛樂性,以客家花燈為特色,以客家文化為主題。「四版塊」即建造新客居、客家文化旅遊、休閑體育、生態度假等版塊。「五個一」即打造世界唯一特色賞燈文化、第一高花燈建築、第一大花燈文化博物館、第一個亭台博覽園、第一大百姓文化博物園。
3、何子淵故居
位於廣東省興寧市,是淵公舉全家之力於1927年建造的一座三堂二橫客家祖屋,是客家民系崇尚自然、天圓地方、天地人一體同春高超設計理念的展現,是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建築的典型代表。著名景點有孫中山擬聯、於右任手書「添歲又添丁」堂聯、 張發奎「五代同堂」匾 、何子淵「泰運轉中華」題聯、 淵公井、 孫中山何子淵銅像等。
4、興寧雞鳴山
原名雞靈山,位於廣東省興寧市永和鎮錦洞鄉與新圩鎮雙頭村交界地方,海拔538.7米,周圍群山環抱,一峰獨聳。雞鳴山是興寧古八景之一, 佔地17.8平方公里。
5、陽天嶂旅遊風景區
陽天嶂,位於興寧市羅浮鎮瑤興村境內,離羅浮鎮約15公里,海拔1018米,為興寧市海拔最高之山峰,屹立於粵贛兩省交界處,以防火帶為邊界,嶂北權屬江西省尋烏縣,嶂南權屬廣東興寧市,峰頂能觀粵贛兩省三縣(興寧、平遠、尋烏)。陽天嶂為廣東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區,植被茂盛,生態原始,地貌為淺土石山,怪石嶙峋,形態各異,主峰平坦,有風動石,素為人們登高覽勝之地。
6、興寧市羅浮鎮渡田河旅遊風景區
羅浮渡田河旅遊風景區位於興寧市羅浮鎮西北部,離興城68公里,離羅浮鎮13公里,是清澄碧綠的東江河源頭。因楓樹壩水庫的興建,渡田河就象是「高峽出平湖」。它長約30多公里,最寬處2公里。北接江西尋鄔縣,南連楓樹壩水庫,是龍川至興寧的水上運輸線。
渡田河區,藍天祥雲,湖光山色,景色十分迷人:從圩鎮出發,大道兩邊,毛竹婆娑,林木參天,一路山花爛漫,流水潺潺;大河兩岸,峰巒蒼翠,綿延起伏,嵐影綽綽;堤岩河灘,綠草茵茵,牛羊成群。可用「清、涼、靜、綠」來概括這「清、涼世界」。春秋時節,到處可風流泉飛瀑,鳥語花香;秋冬季節,層林盡染,暈赭流 ,好一幅「楓葉紅於二月花」的風景畫;三十公里水路蜿蜒在峰巒疊嶂之間,「山如碧玉簪,江似玉羅帶」。難怪有人把它比作「西子湖」,比作「小桂林」。
渡田河目前主要景點景區有:響水宮、新娘橋、祥李崖洞、青龍天子寺、圓潭大電站、矮寨風光、「天網」捕魚等。來這旅遊,你可駕飛艇、觀山水、品江魚、采鮮果,也可臨江垂釣、放聲歌唱,放鬆自已,盡情地領略這大自然風光,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梅州市區-----(全程55.27公里)------興寧市-----(全程69.85公里)-----羅浮渡田河旅遊風景區
但是還有很多景點,我這邊就不一一羅列了,還有很多特色小吃,歡迎來廣東興寧旅遊。
記得採納哦,謝謝!
㈨ 中國廣東省梅州市歷史
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專梅州路,明屬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㈩ 梅州的歷史
梅花,是梅州市市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亦代表梅州客家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毅進取精神。梅州標志性建築——梅江橋及「一江兩岸」。梅州標志性傳統建築——圍龍屋,是中國五大特色民居之一。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臨潮汕,北接福建龍岩和江西贛州,南鄰河源市,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譽稱世界的「客都」,具有濃郁的別有特色的客家風情。
梅州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南漢設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改敬州為梅州,元代設梅州路,明屬潮州府,清設嘉應直隸州,民國3年梅州改名梅縣,先後屬潮循道、第六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65年設立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縣級稱梅州市後,梅縣地區轄7縣1市。1983年,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梅縣地區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梅州市總人口3802186人;梅江區
313821人、梅縣
516761人、大埔縣
352013人、豐順縣
449769
人、五華縣
879286人、平遠縣
215856人、蕉嶺縣
203173人、興寧市
871507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5個街道、161個鎮,2089個村委會、236個居委會。
截至2003年5月16日,全市共有4個街道(包括經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梅縣新城街道,得到省政府批准)、154個鎮,共有179個居委會、2082個村委會,33779個村民小組。
2005年12月31日,梅州市轄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6個街道、104個鎮。
截止2008年末,梅州市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12個街道、104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