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西漢歷史上長沙王都葬在哪裡

西漢歷史上長沙王都葬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1-03-03 03:39:07

A. 長沙王陵墓的王陵簡介

據長沙文物部門統計,長沙周邊已知王陵有26座,經搶救性發掘5座,其中2座毀於歷代。剩餘21座未發掘的王陵,包括「天馬山2號漢墓」,其已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中,現已高票通過專家評審。
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完成後,下轄嶽麓區新增不可移動文物114處,其中新增9座新發現未發掘漢長沙王陵墓葬。
長沙王陵墓主要分布在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大多沿湘江西岸,順低矮山丘蔓延。這些陵墓群如今已形成以「北津城」為中心的4個區塊。
文物學界普遍認為,漢長沙國王陵為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系、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而在開挖後的漢長沙國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稱「無價之寶」。長沙文物部門專家介紹,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掘諸侯王(後)陵,但其規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的陵墓;1993年又發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後漁陽的墓。其中,已經出土的「馬王堆2號漢墓」墓主利倉就是長沙國的丞相,「馬王堆1號漢墓」墓主辛追為利倉夫人。
曹凜透露,大量陵墓早在考古之前就在歷代被局部破壞。「有些墓室,在唐代就被盜竊過。曾經有一個盜洞內留下了唐代工具,應該是盜墓賊喝水用的碗,盜墓賊的碗現在也成為了文物。」
令人吃驚的是,即使在被盜過的長沙漢王陵墓室中,仍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其中一座墓中有玉璧等諸多類型,又有3方玉印在出土之後光澤依舊,製作工藝巧奪天工,被譽為「漢印之冠」。在搶救性開掘的3座墓室中,第三座就是曾被評為「199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現」的「漁陽墓」,其出土了金、玉、瑪瑙、竹、絲織品等各類文物達2000多件,其中一對木骨泥胎的「偶人」,是中國目前發掘出的最完整「偶人」。

B. 西漢皇帝都埋在哪呀拜託了各位 謝謝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陽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C. 長沙王的西漢長沙王

吳芮(約公元前241年—公元前201年),是秦漢交替時期的百越領袖,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的傑出人物。南昌城贛江岸邊的滕王閣第四樓,有一幅巨大的江西歷史文化名人壁畫。在這些傑出人物中,鄱陽縣人吳芮居第一。他是第一個響應秦末農民起義的秦吏,項羽分封諸侯,吳芮被封為衡陽王;漢朝建立,改封為長沙王。卒於公元前201年,謚「文王」。
元朝時期,加謚「長沙文惠王」。 吳差,吳右之子,前178年-前157年在位。
公元前178年,長沙共王吳右去世後,吳差繼位為第5代長沙王。吳差做長沙王22年後,於漢孝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去世。長沙靖王吳差沒有兒子,因而長沙王國被廢除。長沙王國雖然只有45年,卻是漢代以後異姓王國 存在時間最長的王國。 司馬乂(277年―304年1月28日),字士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封為長沙王,授任員外散騎常侍。太熙元年(290年),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受兄司馬瑋的牽連,被貶為常山王。永寧元年(301年),司馬乂率本國軍隊響應齊王司馬冏等三王,討伐司馬倫,因功授任撫軍大將軍,復封長沙王。太安二年(303年),張方派遣部將郅輔率領三千兵卒,前往金墉城逮捕並燒死司馬乂,時年二十八歲。晉懷帝即位後,追謚為厲王, 劉道憐(368-422),字道鄰,彭城綏里(今江蘇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大臣,宋武帝劉裕仲弟。
初為國子學生,徐州刺史謝琰以為從事史。義熙初年,領堂邑太守,遷並州刺史,進號左將軍,加散騎常侍。從劉裕征廣固城,獲慕容超,封竟陵縣公。江陵平定,拜荊州刺史。劉裕即位,遷太尉,封長沙王。420年-422年在位永初三年薨,年五十五,謚號為景,贈太傅。 劉義欣(404-439年),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大臣,長沙景王劉道憐第三子。
承繼父爵,歷任中領軍、征虜將軍、青州剌史、魏郡太守。宋文帝元嘉元年,進號後將軍,加散騎常侍,遷南兗州剌史,遷使持節,豫州刺史,鎮壽陽。頗有政績,隨宜經理,境內畏服,城府庫藏,漸皆充實。十年,進號鎮軍將軍。十六年(439年)薨,年三十六,追贈散騎常侍、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成。 劉瑾(?-453年),字彥瑜,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南朝宋宗室,長沙成王劉義欣之子。
承繼父長沙王爵位,官至太子屯騎校尉。元嘉三十年(453年),為劉劭所殺。宋孝武帝劉駿即位後,追贈散騎常侍,謚號為悼。 劉纂(?-478年),字元績,彭城綏輿里(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大臣,長沙悼王劉瑾次子。
嗣長沙王之爵位,官至步兵校尉,宋順帝升明二年(478年),去世。蕭道成即位,國除。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隴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長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漢中郡王。貞觀元年(627年),晉封漢王。貞觀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貞觀十一年(637年),封為吳王,改授安州都督。
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師。永徽四年(654年),因牽扯進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被長孫無忌誣陷致死。
神龍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贈司空、並重新以親王禮改葬。 羅紹威(《舊唐書》作羅威,877年-910年),字端已,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人,唐末五代軍閥,魏博節度使羅弘信之子。
888年,羅紹威被任命為魏博節度副使。898年,繼任節度使。後升為檢校太傅、兼侍中、長沙郡王。904年,羅紹威因營建洛陽太廟有功,加檢校太尉、進封鄴王。
905年,羅紹威在宣武節度使朱溫的援助下,誅殺魏博牙兵,根除了延續二百年的牙兵之患。但是,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只得依附朱溫。
後梁建立後,羅紹威被加封為守太傅、兼中書令,深受梁太祖朱溫信任。
910年,羅紹威病逝,年僅三十四歲,在鎮十七年。追贈尚書令,謚號貞庄。

D. 漢朝的長沙王是誰

劉邦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 西漢第一代長沙王。濟陰鄄城(今山東淄縣內)人。曾任秦番陽令容,因甚得民心,號曰番君。初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徒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溢文王。漢初劉邦共封8位異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滅,唯吳氏長沙國忠於漢室,共歷5代,無嗣而終

E. 漢代陵墓都在哪 分別叫什麼

漢代大墓一覽:
1、郪江漢墓
位於四川三台縣城南45公里的郪江鎮。
2、風篷嶺漢墓
長沙望城縣風篷嶺漢墓的墓主為某代劉姓長沙王後的墓葬。
3、龜山漢墓
龜山漢墓位於中國江蘇徐州市九里經濟開發區境內的龜山西麓,為西漢第六代楚王襄王劉注(即位於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
4、大雲山漢墓
大雲山漢墓位於盱眙縣馬壩鎮雲山村的大雲山頂。
5、獅子山漢墓
獅子山漢墓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它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徐州市三環路獅子山。
6、西漢齊王墓
西漢齊王墓地處臨淄齊故城西南約13公里處的大武鎮窩托村南側,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7、銅雀山漢墓
銅雀山漢墓位於臨沂市區東南銀雀山。
8、北寨漢墓
北寨漢墓沂南縣北寨漢代古畫像石墓,俗稱將軍冢。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界湖鎮北寨村,是目前全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漢畫像石墓。
9、汝陰侯墓
西漢汝陰侯墓又稱雙古堆漢墓。位於阜陽市區西南1公里阜陽飛機場西側羅庄村內。
10、雷台漢墓
雷台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武威市北關中路雷台公園內,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台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寶、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而著名。
11、老山漢墓
老山漢墓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駕校環型公路東南段路北山坡上,是公安部門在1999年底破獲的一起盜掘古墓案中發現的。
12、大葆台西漢墓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位於北京城南約15公里的豐台區花鄉郭公庄南,是一座建立在漢代王陵遺址上的博物館,1982年12月對社會開放。
13、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瀏陽河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東屯渡鄉)。
14、滿城漢墓
滿城漢墓位於保定城西北21公里處滿城縣陵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山洞宮殿。
15、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F. 西漢皇帝都埋在哪呀

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劉恆霸陵和漢宣帝劉詢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塬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塬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市正陽鄉張家灣

G. 漢代諸侯王洞崖墓葬考古發現

漢代諸侯王墓一般分為崖洞室墓、豎穴岩坑墓和豎穴土壙墓。所以問題問的應該是「崖洞室墓」或「崖洞墓」,而非「洞崖墓葬」。
從地域上看,因山為藏的豎穴岩坑墓和崖洞墓主要見於地處南方地區的長沙王墓、楚王墓和部分梁王墓。從年代上看,西漢文帝時期開始出現了"因山為藏"的墓葬崖洞墓(楚王山陵和獅子山楚王陵);截止到武帝時期共發現豎穴岩坑墓5座、崖洞墓11座;到武帝以後因山為藏的豎穴岩坑墓和崖洞墓開始擴散,在東部的山東地區(魯王墓、濟北王墓、昌邑王墓、淄川王墓)和北部的河北地區(中山王墓)出現;西漢末年至東漢,諸侯王墓中的崖洞墓消失。
以下是部分崖洞墓的發現概況:

(一)中山王墓
西漢中山國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水南,原為中山郡,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始封國,都盧縣(今河北定縣),轄十四縣,是漢代較大的諸侯王國。現發現西漢王、後陵三座[4]。
1.中山靖王劉勝墓[5]
1968年發現的中山靖王劉勝墓(滿城1號墓)和其妻竇綰墓(滿城2號墓),位於今河北省滿城縣(漢北平縣)西南的陵山主峰,整體位置處於中山國北部,其都之東北。兩墓南北並列,相距120米。墓穴鑿於山岩石中,均為大型崖洞墓,墓門朝東。劉勝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竇綰墓容積與之類似。兩墓形制與結構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等六部分。墓道斜坡式。墓道口用兩堵土坯牆封門,兩土坯牆之間灌以熔化的鐵水,鑄成一道鐵牆。墓室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兩墓隨葬品眾多,各按用途置於各室。各出金縷玉衣一件。劉勝墓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實用的車6輛、馬16匹、狗11隻、鹿1隻。竇綰墓出大車3輛、小車1輛、馬13匹。墓中出土隨葬的銅器銘文"中山內府"和紀年"卅四年四月"是推斷墓葬年代的重要依據。由於滿城中山王劉勝夫婦墓是目前所見少有的未經盜擾的墓葬,因而其布局結構可為其他墓葬研究提供參考。

(二)曲阜九龍山魯王墓
西漢魯國位於今山東省中南部、泰安市與濟寧市交轄地帶。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封子淮陽王劉餘為首代魯王,都治魯縣(今曲阜)。其後子孫安王劉光、孝王劉慶忌、頃王劉勁、文王劉睃相繼襲封,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被王莽廢除[14]。
九龍山魯王墓位於今曲阜縣城南9公里處,共發現5座,東西並列,墓門皆向南,為鑿於半山腰的崖洞墓。發掘的4座墓均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和四個耳室組成。2、3、4號墓墓室皆由前、後室組成,前室兩側又各置兩個側室。5號墓較小,為單室墓。4墓各置3車和馬若干匹,均位於墓道側的二耳室中。甬道側的二耳室主要放置糧食、禽畜和食品。前室兩側的四側室主要放置禮樂器、生活用具及錢幣等。3號墓出"王慶忌"銅印,發掘者依此將其定為魯孝王劉慶忌之墓[15],但有人對此持異議[16]。

(三)長清濟北王墓
西漢濟北國原為齊國濟北郡(今山東省東阿縣及其周圍地區)。因在清除諸呂勢力中有功,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東牟王劉興居被封為濟北王,都盧縣(今長清西南),次年因反叛兵敗自殺,國除。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復立齊悼惠王子、安都侯劉志為濟北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徙淄川。次年,徙衡山王劉勃為濟北王,傳三代,至劉寬時國除[17]。
1995年在山東省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西南、西漢濟北國國都盧縣東北四公里雙乳山發現大型漢墓兩座[18],一大一小,東西並列。清理一座,為"甲"字形石壙豎穴式木槨墓,坐南朝北,主要由封土、墓道、墓室等幾部分組成。墓道與墓室之間有闕門。墓室南北長25米、東西寬24.3米,深5米,底部傾斜,南高北低。槨室位於墓室的底部中央偏北,葬具為二槨三棺,外槨與內槨之間分為東、西、南、北4個邊箱。墓葬中發現銅器、玉器、漆器、鐵器、陶器、金餅、錢幣等隨葬品2000餘件,墓主未著金縷玉衣,但有玉覆面、玉枕、玉手握等隨葬。墓中共發現馬車5輛,其中大車3小車2、另有馬1匹。所出20枚金餅中有7枚刻畫有"王"字,發掘者推測墓主為西漢末代諸侯王劉寬之墓[19],但有學者對此持不同意見[20]。

(四)昌樂淄川國王後墓
淄川國位於山東省中部偏北(今臨淄、壽光、昌樂三縣交界地帶),為原西漢臨淄郡屬地。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2年),封齊悼惠王子劉賢為淄川王,都治劇縣(今昌樂西北)。景帝三年(公元前152年),劉賢因叛亂被誅。同年徙濟北王劉志為淄川王,傳八世,王莽篡位(公元8年)的第二年廢,歷時170餘年[21]。
1987年在山東省昌樂縣縣城西六公里處發現兩座西漢墓葬,東西並列。發掘一座,為鑿山豎穴石坑洞室墓,由甬道、南室、北室及四個耳室組成。墓道作豎井式,邊長四
米,深11.7米,墓道底部接甬道。南北兩室分別開鑿於甬道兩頭,四耳室則分別鑿於北室的西、北、東三壁上,南室、北室及四個耳室均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弧形頂,並設門框、木門。墓中出有"淄川後府"封印85枚和"淄川宦謁"銅燈,故定為淄川王後墓,與之並列的另一墓推測為淄川王墓,年代在西漢中期[22]。

(五)巨野昌邑王墓
昌邑國位於今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和濟寧兩市交轄地帶,屬漢代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立子劉髆為昌邑王,都昌邑(今金鄉西北),傳二世國除。
昌邑王墓位於今山東巨野東南,為鑿山豎穴石室墓,由墓道、封土、墓坑和墓室等四部分組成。墓道長60.5米,前部寬7.1米,置木車1輛、馬4匹。墓道內壘築兩堵石牆。墓門也以石牆封堵。墓室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室置漆器、銅器;後室低於前室50厘米,有二層台,室中置一棺一槨。棺內外有大批玉器、鐵兵器,銘刻的銅器和葯石。墓坑和墓上墳丘均採用夯土石塊分層填築。根據地望與史料接合推測墓主為公元前100年封於此的昌邑王劉髆墓。

(六)章丘濟南王墓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分封齊悼惠王的兒子劉辟光為濟南國王,公元前154年,劉辟光參加"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後濟南國除[29]。
危山濟南王墓位於山東省章丘市之西的平原與山地交界處,2003年經考古勘探發現。整個陵區分為主墓室、半山腰陶製品製作區及陪葬坑、山腳東部陪葬坑及墓區、山腳西部陪葬坑和墓群四個區。主墓室位於危山頂部,墓上有半圓形封土和地上建築。墓室為甲字形豎穴岩坑墓,大致20米見方,墓道長40餘米。半山腰陶製品製作區發現三座燒制車馬俑的陶窯。山腰東部發現兩座車馬俑坑和一座墓葬,陪葬墓已被盜,但仍殘存有銅弩機、鐵鏃、彈丸等武器和陶罐、盆、漆壺、盤等生活用品。年代在文景之際。危山漢墓兵馬俑坑是我國目前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咸陽楊家灣漢兵俑和江蘇徐州獅子山兵馬俑後的又一重要兵馬俑發現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30]。

(七)徐州楚王墓
西漢曾三次封楚,公元前202年高祖封異姓諸侯王韓信於楚,都下邳(今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但很快被除,未留下王陵遺跡。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其異母弟劉交於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至宣帝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因第八代楚王劉延壽謀反除國,為第二次封楚。公元前51年,宣帝封子劉囂為第九代楚王,亦都彭城,傳三代,至王莽時絕[38]。目前基本上可以認定為楚王或後陵的有8座,為:小龜山漢墓(南墓、北墓)、東洞山漢墓(M1、M2)、北洞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和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陪葬坑。均為"鑿山為藏",且均屬於西漢時期。其中北洞山漢墓、獅子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四墓坐北朝南,都有長墓道,墓室結構近似,年代較早;其餘四墓則坐東朝西,墓道短、甬道較長,墓室結構略同,年代較晚。下面分別介紹:
1.小龜山漢墓[39] 位於徐州市西北8公里九里區小龜山。此墓由兩條墓道銜接兩條甬道,南北平行並列,兩條甬道後各有一墓室,實際上是一組夫婦異穴合葬墓。二墓結構基本相同,均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和若干側室、耳室組成。南墓全長82.5米,北墓長83.5米。從殘存遺物判斷,前中後室象徵前庭、中堂、後寢,耳室和側室為車馬庫、倉庫、飲食庫和庖廚室之屬。由於南墓出土"劉注"龜鈕銀印一方,故認定其為第六代楚王劉注夫婦之墓,年代在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在該墓之西有其附屬墓,編號龜山漢墓M1。
2.東洞山(石橋)漢墓[40]
位於徐州市區東北下淀鄉石橋村南,洞山北麓,為崖洞墓,兩墓道南北平行並列,相距僅10米。南墓規模較大,全長61米,墓道長4.2米,甬道長46米,甬道北側有一耳室,甬道後接前室、後室附4個側室。北墓墓道已毀,甬道長19.9米,後接一主室。出土器物167件,其中銘刻"明光宮"、"王後家"、"趙姬家"銅器多件,故推定北墓墓主為某代楚王後,南墓墓主為某代楚王。
3.北洞山漢墓[41]位於徐州北10公
里京杭大運河的北岸,系石室墓,早年曾被盜。由墓道、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組成,全長66.3米。主室坐北朝南,前有墓道、甬道,甬道中用巨石堵塞。主體建築有側室、耳室、前堂、後寢8間,主室牆面用石粉塗平,髹漆後再塗硃砂,用以防腐防潮。附屬建築共計11間,當為其府庫倉儲,有儲藏室、更衣室、浴間、廚房、井、灶、廁所等,還有舞樂宴飲的場所。該墓雖曾被盜,但還清理出有金器、銅編鍾、門鎖鋪首、弩機箭頭、玉器、漆器、陶俑、錢幣等珍貴文物。其中半兩錢總數約有七八萬枚。此外還出有銅印,如"楚宮司丞"、"虹之左尉"等印。7個小壁龕有彩繪陶俑,共222軀,歷史、藝術價值較高。墓中出土有金縷玉衣的玉片五六十片。
4.馱籃山漢墓[42] 位於徐州市東北郊馱籃山東西兩山丘的南麓,兩墓均坐北朝南,東西並列,甬道內均以大型塞石封堵,自西向東編為一、二號墓。一號墓墓道長26米,洞室長27.74米,兩側鑿有三組對稱耳室,後面是前堂和後寢。二號墓結構亦同,
只不過稍小點。兩墓不僅有常見的前堂、後寢、耳室等,還設置有廁間、沐浴室、武庫等。墓室雕琢細致平整,以澄泥塗遍,外敷朱漆加以裝潢,墓室四周並有排水的設施。兩墓早年被盜,仍出土文物千餘件。兩墓形制相近,建築風格及出土文物時代特徵一致,均屬西漢早期。一號墓的墓室規模均優於二號墓,並發現有用以貯藏鐵甲和兵器的武庫,故推斷一號墓主人應為男性,二號墓是附葬墓。
5.獅子山漢墓及其兵馬俑陪葬坑[43] 位於徐州市東郊的獅子山漢墓 "鑿山為藏",墓全長117米,面積851平方米。由外墓道、內墓道、天井、耳室、甬道、側室、棺室和陪葬墓等部分組成。墓主所著金縷玉衣為用4000片和田玉作質料的上好玉。此墓共清理出漢半兩錢17萬枚之多。東西排列的3個小耳室未經盜擾,清理出金帶扣4個,每個重390克,金羊頭浮雕飾物。此外還見大量玉器、銅容器、銅兵器等。此外,在墓室里還出土了大量的銅官印,總數有200多枚,封泥80餘枚,這為研究西漢早期楚王國官制、區域地理及中央與諸侯國的行政關系提供了翔實資料。更為重要的是,在該墓以西約500米處發現一處附屬該墓的兵馬俑坑,目前共知有3處,出土兵馬俑2000餘件。這在漢代諸侯王墓中是少見的。
徐州8座楚王墓,目前僅有龜山2號墓可確定墓主為第六代楚王劉注及後,其餘墓墓主爭議均較大。西漢有楚王12個,早於劉注的有劉交、劉郢(郢客)、劉戊、劉禮、劉道。由於大家在北洞山漢墓、馱籃山漢墓(M1、M2)和獅子山漢墓四墓早於劉注墓已形成共識,因而有關這四墓的墓主也就在劉交、劉郢(郢客)、劉戊、劉禮、劉道之間產生分歧,目前尚無定論[44]。石橋二墓稍晚於劉注墓,有可能為後於劉注的劉純或劉延壽夫婦墓。

(八)永城梁王墓
在西漢歷史上曾四封梁國,公元前202年,劉邦封異姓王彭越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定陶),公元前197年因叛亂國除。同年封子劉恢,公元前181年,呂後徙恢為趙王,改封呂產為梁王,一年後呂產因叛亂被誅。公元前178年,封文帝子揖為梁王,後墜馬死。公元前168年,改封淮陽王劉武為梁王,稱梁孝王,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這是西漢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封梁。由於孝王曾幾次對中央構成威脅,公元前144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除長子共王外,其餘四王皆一代而終,封國並入漢郡。共王後傳七代,至王莽篡漢後,國除[49]。根據歷史資料,西漢梁國的八代九王墓都葬在今河南省商丘地區永城縣東北部的芒碭山群,目前已在該區保安山、黃土山、夫子山、鐵角山、南山、窯山和僖山發現大型陵墓18座,經發掘可以認定為梁王(後)
的大約8座:保安山一、二、三號墓,柿園村漢墓,窯山一、二號墓和僖山一、二號墓。其中以保安山樑孝王、後墓保存較好[50]。
保安山一號墓位於保安山南峰,以山為陵,墓頂有封土,並發現大面積的建築遺跡。整個陵區用夯土築成平面近方形的大陵園,南北長約900米,東西寬約750米。在東門外有類似闕的建築。兩墓均為開鑿在山岩之中的大型崖洞墓,由墓道、甬道、耳室、主室、迴廊及許多側室組成。甬道兩側有3個耳室、1個側室。甬道後通主室,主室兩側有6個側室,四周鑿成迴廊,迴廊四角有四個角室。惜因墓內盜掘一空,對各室性質無法判斷。保安山二號墓在北峰,距一號墓約200米,二者南北並列,亦為大型崖洞墓。只是規模更大,由東西兩墓道、三甬道、前庭、前室、後室、迴廊及30個側室構成。前庭北壁兩側室為車馬廄室,東甬道兩側的四側室出有成束的劍、鏃等兵器和車馬器。前室(又稱"東宮")出土宴飲器具,估計象徵為墓主待客之所。"東宮"兩側有6個側室,應為庖廚和倉儲之所。後室(又稱"西宮")象徵墓主後寢之所。根據勘查結果兩墓使用同一陵園,考慮到其位置關系及墓中所出刻有"梁後園"的銅印,發掘者推測為梁孝王夫婦墓。但對兩墓具體所屬有人持異議[51]。保安山三號墓位於梁孝王墓陵園范圍之內,為土坑豎穴結構,形制較小,曾遭盜擾,現發現金縷玉衣殘片586枚,玉璧、玉環、瑪瑙貝、青銅鏡等遺物若干,根據所出半兩錢,發掘者推測該墓為梁孝王夫人墓。
柿園漢墓所在山為保安山南部的余坡,墓上原有高大封土,周圍原有陵園建築。墓葬結構為依山開鑿的崖墓,從西向東依次為墓道、甬道,最後是主室、巷道及各個側室。墓全長95.7米,面積383.55平方米。墓葬曾遭盜擾,但仍發現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其中墓道底部東南角所發現的錢窖有錢幣225萬枚,均為漢半兩錢。墓中還發現隨葬車25輛及分屬於100多匹馬的馬飾件。墓室頂部的壁畫繪制技術代表了西漢繪畫的最高水平。根據各種材料綜合分析,墓葬年代在下西漢景帝至武帝早年之間。
窯山兩座漢墓南北並列,均為"甲"字型石室結構墓。由於兩墓曾遭盜擾,原遺物擺放情況已不清,各發現金縷玉衣殘片一套,其他玉禮器、青銅器等文物若干。根據墓葬形制推測為西漢晚期某代梁王墓。
河南僖山一號墓,為鑿山豎穴墓。地面上有封土,墓道用408塊塞石封堵。墓室用方形石塊壘砌四壁,墓口以長石條封蓋。墓主著金縷玉衣,出土了精美鎏金器、玉器等。該墓體現了從黃腸題湊向黃腸石過渡的特點,年代在西漢晚期[52]。僖山二號墓與之背向而葬,結構為豎穴石室墓,出土玉衣片若干及玉禮器和瑪瑙、銅錢等,應為某代梁王後墓。

參考資料:
黃展岳:《漢代諸侯王墓論述》,《考古學報》1998年第1期。
孫波:《西漢諸侯王墓的發現和研究》,《漢代文化與漢代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H.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什麼

湖南省長沙市東郊地面上原來殘存有兩個土冢,高10餘米,相傳為五代十國楚王馬殷及其家屬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還曾被認為是西漢長沙王劉發葬程、唐二姬的「雙女墳」。這個墓地究竟是什麼時代的?墓主是誰?其身份地位如何?這些謎團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人們。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這個墓地進行了發掘。揭開了謎底,原來馬王堆兩個土冢下面埋藏的是3座西漢初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隨葬品,而其中的印章、封泥和木牘等文字材料,准確地反映出墓主的姓名、時代、身份等情況。特別是在1號墓中出土的一具女屍,保存完好,年紀約50歲,俗稱為「馬王堆老太太」,更使馬王堆漢墓名聞天下。

馬王堆3座墓葬,均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土坑木槨墓。1號墓的墓坑最大、最深。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保存都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槨室內分棺室和4個邊箱。1號墓的槨室最為龐大,內置套棺4層。3號墓槨內置套棺3層,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槨內置2層棺。

1號墓填塞的白膏泥最厚而且均勻,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封固嚴密而形成恆溫、恆濕環境,從而使埋葬2100多年的女屍得以保全。女屍放在錦飾內棺中,仰身,臉上覆蓋絲織物2件,身著衣、衾被等共20層,從頭到腳層層包裹,然後橫扎絲帶9道,再在其上覆蓋2件絲綿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這種棺液具有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女屍身長1.54米。體重34.3千克,與「木乃伊」不同,是與新鮮屍體相似的「濕屍」,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然相當完整,而且結締組織等細微結構保存也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病理檢查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種疾病,死於膽絞痛引起的冠心病急性發作。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放置於棺室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盛滿衣物、食品和葯材等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陶器以及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座墓均出土彩繪帛畫。3號墓還出土帛書和兵器。

1號墓出土帛畫1幅,3號墓出土帛畫4幅。其中1號墓和3號墓各出土1幅覆蓋在內棺上的彩繪「T」字形帛畫,二者的形制、構圖和內容都相似,均長2米多,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的旌幡。畫面的上、中、下三段分別象徵天上、人間、地下。兩幅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這與實際墓主情況相一致。3號墓槨房東、西兩壁還各掛有一幅帛畫。分別繪車馬儀仗和墓主生活場面。3號墓出土的另外一幅帛畫《導引圖》,上面繪有40多個人物的各種運動姿態,反映了我國古代養生健身運動由來已久。

l號墓和3號墓分別出土了大批保存完好的竹簡。其中1號墓出土312枚,內容均為墓中隨葬品的記錄,傳統上稱這種竹簡為「遣策」。3號墓除出土410枚「遣策」竹簡外,還出土醫書簡200枚。此外,3號墓還出土20多種帛書和3幅地圖。帛書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除《周易》和《老子》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這是中國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3幅地圖為《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和園寢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具有相當科學水平的實用彩色地圖,在中國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絲織品絕大部分放置在竹笥中,種類主要有絹、綺、羅、紗、錦和綉。這批織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其中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堪稱絕世精品,是當時繅絲技術高度發展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的發現,證明起絨技術最早在中國發明。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隨葬大量流光溢彩的漆器是馬王堆漢墓的一大特色。漆器共500餘件,多為木胎,少數為夾紵胎。種類有鼎、壺、盒、卮、勺、耳杯、盤、奩、案、匕、幾、屏風等。紋飾主要為雲氣紋。一些漆器上書寫有「軼侯家」、「君幸食」、「君幸酒」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如「四斗」等。漆器在漢代其珍貴程度遠在銅器之上,有「一文杯得銅杯十」的說法。馬王堆漢墓出土如此眾多的漆器,足見墓主生前生活的奢華。

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一批樂器,1號墓出土二十五弦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出土瑟、竽、七弦琴和六孔簫。竽、竽律、琴和簫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惟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的瑟。

根據考古發現,並參考文獻記載,馬王堆漢墓墓主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在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了「長沙丞相」、「軼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該墓墓主應為史書所載的第一代軼侯利倉。而1號、3號墓分別是他的妻、子之墓。可見,馬王堆並非「馬王」堆,而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軼侯利倉一家的墓地。它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社會各方面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沉寂於地下2100多年的古墓打開了,眾多珍貴的文物和那具不朽的千年女屍一並陳列在古城長沙,述說著長沙國曾經輝煌的歷史與失落的文明。

I. 漢代長沙王是誰

前156年文帝之子景帝繼位,於次年(前155年)重置長沙國,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史稱「劉氏長沙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自前155年封地,到前145年,隨著朝廷對諸侯藩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長沙國的轄地大為縮小,已經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集、益陽、連道、湘南、安城、烝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長沙國的藩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干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為「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劉發在前142年回長安向漢景帝祝壽而跳舞時,「但張袖小舉手」,令景帝非常奇怪。劉發回答:「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景帝於是將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三地重新劃與長沙國管轄,使長沙國的疆域擴張到歷史最大,控制范圍相當於今天的湖南全部地區,湖北、貴州、廣西、廣東和江西的部分地區。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王至西漢滅亡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國祚延綿164年。後東漢光武帝又在建武三年(26年)恢復長沙國,封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12年後廢長沙國,貶劉興為臨湘侯。

劉氏(第一)長沙國君主(長沙王)列表

第一任:劉發
第二任:戴王(一作康王)劉庸
第三任:頃王劉鮒鮈
第四任:剌王劉建德
第五任:煬王劉旦
第六任:孝王劉宗
第七任:繆王劉魯人
第八任:劉舜
第九任:劉興

J. 長沙馬王堆漢墓千年古屍之迷

概況簡介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臨廣西壯族自治區醫學的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卷,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馬王堆漢墓遺址位於長沙市東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畎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三座墓中以一號墓規模最大,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大17.8米,深16米。現在一、二號墓坑已經填塞,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並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侯之印」和「利倉」 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即第一代侯利倉本人。 1號墓發現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墓內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3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可能是利倉兒子的墓葬。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志著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則其年代應再晚些。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墓葬形制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東西並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後填土夯實,築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1號墓的墓坑最大、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台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另外兩座墓的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於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 棺槨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製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築,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雲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屍的錦飾內棺,蓋棺後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綉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後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綉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女屍及其衣衾 1號墓的女屍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並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臨床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女屍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後包裹18層絲、麻衣衾,捆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這種棺液經多種科學分析判明不是防腐劑,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過白膏泥和木炭層滲入墓室,經長時間的凝結而積聚棺內,具有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但不是屍體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隨葬器物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彩繪帛畫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綉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1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薴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採納哦

閱讀全文

與西漢歷史上長沙王都葬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