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位高中歷史高手告訴下 那些歷史簡答題的答題方向 如答原因要回答哪些方面之類的
1、 歷史背景
(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
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5、矛盾分析: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答題思路***
1答題的文字表達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達一要字跡端正、排列整齊、疏密得當;二要文句通順、平實、語言准確;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問一段,簡明直觀;要點化,一個得分點一句話;序號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標出不同的序號,做到條理分明,一目瞭然。
2如何分析變法或改革成敗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點:一是看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改革或變法是否符合歷史潮流和趨勢。二看改革的政策與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得以有效貫徹。三看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質如何。
3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外顯比較式問答題的特點是比較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解答時要認真審清比較對象比較項、限制條件,分析問答題要求與課本知識的關系,然後按設定的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
4內隱比較式問答方法題的解題
基本方法:解答此類內隱式比較問答題,關鍵是根據題意,比較對象做具體分析,自己設法確定比較項。如果是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比較,比較項一般從背景、原因、過程、特點、結果、影響和性質等方面確定;如果是歷史人物,比較項一般從所處時代、所處階級、主要功績、局限性、歷史地位、影響評價等方面確定。
5比較項的確定方法
基本方法:屬於歷史人物概念的可分為國籍、時代、稱謂、主要活動、評價等要素。屬於歷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空間、主體、經過、意義等要素。屬於歷史現象概念的歷史在諸因素與歷史事件的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經過改為主要內容或主要表現。屬於歷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為背景、時間、制定者、主要內容、評價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的知識可分解為革命任務、組織與領導、斗爭綱領、主力、方式、性質結果等因素。屬於歷史革命結果及影響的知識結構有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評價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原因的解題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生產力因素,包括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水利的興修,天文歷法的進步,勞動力的投入等;二是生產關系因素,包括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土地政策的調整,農民起義對地主階級的打擊;三是上層建築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權制度,重農抑商政策的保護與鼓勵,宗教、文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對外關系與民族關系是否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五是看社會環境因素,國家是否統一與安定;六是地理條件的因素等。
7分析經濟特徵型問答題的解題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經濟特徵要注意三點:其一,從復雜的經濟現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徵;其二,分析其特徵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其三,揭示特徵語言要精闢,高度概括,要源於教材、高於教材。
8歷史問答題表述中的歸納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歸納和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是兩種不同的歷史思維能力。歸納指將眾多或零散的或反復出現的歷史史實,按其同類梳理,使之由繁雜到簡約、由紛亂到條理、有個性到共性的認識;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歷史事物聯合起來,形成帶有規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歸納是概括的前提。
9開放性問答題的答題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開放性問答題必須明確:重要的不是持何種觀點,而是能有理有據的論證自己的觀點,即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是否嚴密,材料與觀點是否統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確定觀點。
其次,要通過對史實的概括提煉,來充分支持觀點,盡量少漏觀點支持點。第三,要做到史論結合,有論有據。第四,論述要全面,如該題在肯定積極作用的同時,要指出消極作用,切忌絕對化。
10如何解答主觀題中「說明了什麼」類型的問題
基本方法:回答說明了什麼,實際上是考查把握歷史本質,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1)這種斗爭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進步或倒退的作用?(2)這種斗爭的失敗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一種偶然?(3)如果是偶然,說明斗爭的曲折復雜,而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如果是必然則說明這種斗爭的根本無法實現,是空想。
11分析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向的客觀條件,是對導致歷史事件發生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概括總結,這些因素可能是顯現的,隱現的。
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是歷史發展的需要。現實因素:是否符合現實情況的需要。主觀因素方面:是否是當事人主觀願望能夠的需要。
12論述題的解答和史論結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論述題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判斷是非,表明自己的餓觀點。第二,列舉史實,說明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步當中有注意將母觀點(即總的觀點)分解成若干個子觀點,用所掌握的史實進行論證。觀點的展開要有層次性,做到由表及裡,有淺入深,環環相扣,邏輯嚴密。而每個觀點都要有史實的支撐,做到史論嚴密結合。第三,要適當小結,升華觀點。解題中的史論結合,主要是指要有適當的史實作為立論的基礎,要有鮮明的觀點作為立論的導向;堅持「從歷史中來,到歷史中去」的原則。「從歷史在中來」,就是從史實中提煉觀點,「到歷史中去」就是由觀點駕馭史實,做到觀點與史實的統一。
13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准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於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准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准(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誇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准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學會分析歷史事件***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後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於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佔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禦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於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麼」、兩個「為什麼」,即結果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
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後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麼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後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2. 高中政治歷史大題回答原因類應該怎麼答
必要性是指事件發生的必然,一般從目前的狀況、時代需求等方面版說明實施的迫切性。權
而重要性側重於意義,通過這項活動或措施帶來哪些益處,所以才要實施或開展。
舉個例子,比如要打環保戰,究其原因。必要性在於當今存在一些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產生了一些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活生產的影響,不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社會上有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等等不是很完善,加強環境保護就成為必然了。而重要性是指通過打環保戰可以帶來很多好處,比如經濟可持續發展、人們生產生活更綠色了等等。這些都是由於開展活動還可能帶來的有益結果。鑒於這些,所以也要開展環保戰。
3. 如何答好歷史背景類材料題
在中考歷史試題中,有這樣一個題目,即「簡要分析
1991
年海灣戰爭的背
景」。
類似這種「背景」題,
是歷史考試中經常遇到的問題。
有不少學生對這種
類型的題目無從下手,
不知怎樣回答,
即使解答已經見過答案的「背景」題,
也
會丟三拉四。為此,粗淺地談一下看法。
首先,
從課本上找出某一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
這里有一個簡單的方法
(或
者說是一般規律)。那就是,
凡是某一事件框題(標題)下的開始內容往往是這
一事件發生的背景,
一直到這一事件的正式開始之前。
例如:
「1991年海灣戰爭
的背景」,
基本上就是課本上「1991年發生了海灣戰爭」一句前邊,
而且是同一
標題下的內容,
即
「隨著東歐的劇變和蘇聯的解體,
東西方兩大集團軍事對峙的
局面結束了。
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世界多極化在加
速發展。
世界格局的變化,
導致了原來掩蓋著的許多矛盾激化,
特別是地區沖突
和民族沖突此起彼伏。」
當然,這一方法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能顯靈的「萬能鑰匙」。有的標題下
基本上沒講「背景」就介紹過程、
影響。
遇到這種問題必須根據這一事件的過程
(口號、目標、領導者、主力軍、條件等)聯想與之有聯系的歷史知識。
《現代
漢語詞典》中對「背景」的解釋是「對人物、事物起作用的歷史情況或現實環
境」。
這樣看來,
某一事物發生的所有背景一定都與這一事件有聯系,
或多或少
地存在一點因果關系。
一般地講,
在歷史教學中的「背景」與「原因」基本上是
同義詞。
原因中又包含「近因」與「遠因」,
「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等提
法,不管什麼原因都屬於「背景」。如果
A
事件與
B
事件沒有任何聯系,那麼
A
一定不是
B
的背景,
反之則是其背景。
根據這些思路,
我們就會找出「五四運動」
的背景。
我們知道,
「五四運動」中有「廢除
21
條」、
「還我青島」、
「打倒曹、
陸、章」等口號。那麼「青島」以前被誰佔去了?為何要打倒曹、陸、章?
只要
進行這樣的聯想,
很容易會聯繫到「巴黎和會」。
「巴黎和會」與「五四運動」
有直接聯系,
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所以,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我們又知道,
「五四運動」的領導者是具有初步共產主
義覺悟的知識分子。
那麼,
他們的共產主義覺悟又是怎麼來的?共產主義的思想
理論是怎樣傳來的?只要這樣思考,
就很容易聯想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
給我
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
「十月革命」一定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新文化運
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傳播,所以,「新文化運動」也是「五四
運動」的背景。
我們還知道,
「五四運動」的主力軍是工人階級,
與工人階級
(無
產階級)有關的歷史知識是「到
1919
年,全國工人人數達到
200
萬,無產階級隊
伍壯大了」,
這樣看來,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也是「五四運動」的背景。
如果
工人人數少,
無論如何也不會成為運動的主力,
這是不難理解的。
其它「背景」
題都可以這樣理解記憶。可能有的同學看的資料多,認為有的資料上沒有上述
「背景」中的某一條,
這不要緊,
任何資料上的答案
(包括高考答案)
僅僅是「參
考答案」,不能說是「標准答案」,他們的答案也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另外,在答「背景」題時請務必審好題。「歐洲文藝復興的背景」與「意
大利文藝復興的背景」的答案不完全一樣,
後者還有一些特殊背景,
即「資本主
義萌芽最早產生在義大利」,
「義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臘、
古羅馬的文化典籍」。
只要善於思考,
是會想到這兩條的。
既然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那麼追
求財富和享樂的新興資產階級,
必然會盡快地反對天主教的禁慾主義,
資產階級
的新文化潮流必然會最早產生於義大利。
課本上說,
「人文主義者藉助了古希臘、
古羅馬文化」,
「文藝復興表面上看是古希臘、
羅馬文化的興起,
實質上是資產
階級新文化的潮流」,
由此可見,
「古希臘、
羅馬的文化典籍」與「文藝復興」
也有關系。
義大利的土地上曾興起過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其強盛時的疆域也囊括
了希臘地區,這就
有利於義大利人保存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
典籍。所以,文
藝復興的條件或背景中最好也包括這一條,
即「義大利人保存了大量古希臘、
古
羅馬的文化典籍」。
不管近因還是遠因,根本原因還是直接原因,都可以看成是背景。只要善於
思考,善於聯系,多做練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定會盡快理解並掌握
「背景」題,最終一定會答好「背景」題。
4. 如何回答歷史題中的最重要的條件之類的問題
技巧:根本原因是事物發展的最根本因素,一般為內在的不明顯的,是事物發展的客回觀規律性因素,答需要自己分析才能得到,
主觀條件一般是人為因素,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創造的,
主要客觀因素是促成事物發展的,除根本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而且是其他因素中比較主要的,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可能有幾個
5. 初中歷史,因素類問題該怎麼答求答題角度。
決定改革成敗的因素:
①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遵循社會發展規律。
②進步的改革有時也會失敗,這就取決於改革與反改革勢力之間的力量對比,政治地位與權力的高低強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針是否得當。
6. 高中歷史材料題中影響,原因,背景,作用等這一類的問題如何回答
影響(作用,評價):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叫你們劃線。答題的時候,要根據問題回答,版要分清是答權哪一方面的影響。例如,新航路的開辟,既有對歐洲的影響,也有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響,亦有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其實,作用和評價也是和影響的答題方法一樣。註:評價要從利和弊兩方面辯證答題。原因(背景,社會根源):即為什麼要這么做,可以有間接原因,直接原因(有時也稱導火線),根本原因(即社會根源)。註:題目是問原因時要全部回答,若只問根源,回答根本原因即可。一般的,社會根源是一個國家的性質,例如中國名族資本主義發展沒有得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認識:要求答影響和該怎樣做。高中歷史答題中,最常見的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最後,就是多背誦,多總結,多做題,多質疑。相信自己!
7. 期末怎麼回答歷史原因類問題
一般中學的歷史題答案在書本中和課堂中都能找到。
首先,仔細閱讀材料,在材回料中找。一般分答之少的話,在材料中都可以找到的,就看你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分析能力;
其次,有些答案需要你結合平時所學,這就要看你平時學習中對該段歷史的掌握了。
8. 歷史考試遇到認識類的題目怎樣回答
認識類題型,要抓抄住以下幾點:一是材料中有哪些重要點;二是將重點分類,劃成統一的幾部分,彼此不重復;三依據部分答題,注意分值,一般兩分一點;四是上升到理論的角度;五是注意,重點中的好的要繼續發展,不好的要改革出新。
9. 高考歷史主觀題: 分析原因類和影響類的怎麼答從什麼方面
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⑵政治影響=格局+制度+體制+政權+政策+階級+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⑶文化影響=思想+科技+教育+文學藝術+……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10. 如何回答歷史試題中的啟示類問題
近幾年高考中,啟示類問題頻頻出現,研究這類問題的特徵以及解答技巧,既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也是教育功能的展示,讓人們從中有所領悟。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由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2006年全國Ⅰ卷37題(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考生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賦分。2007年江蘇卷37題.讀材料一孔子聚徒講學、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王安石《臨川集》)、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材料四拿破崙通過《教育基本法》:結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麼啟示?這道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經驗或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完善和規范考試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觀念等。二、通過歷史知識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認識或預測2007年江蘇卷29題,由漢、唐時期中日友好交往到19世紀60年代後,兩國開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近......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