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趙縣南輪城歷史上是個城市嗎
趙縣南輪城歷史上有這個城市
2. 石家莊地區戰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
中山國。
中山國勢力范圍主要在今天石家莊地區,都城在今天的靈壽平山一帶。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庭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3. 戰國時期石家莊屬於哪個國家
屬於中山國
中山國。 經過幾次滅亡,重建
中山國勢力范圍主要在今天石家莊地區,都城在今天的靈壽平山一帶。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庭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20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4. 石家莊在歷史上是屬於燕國還是趙國
屬於趙國。理由是秦始皇是由井陘古道出的關中,來到趙國的。而燕國是以北京為中心。當時勢力范圍方不能達到現在的石家莊。如果追溯石家莊是屬於中山國的,其古都就在平山中山國遺址.
5. 河北古代是什麼國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禹貢》亦為冀州。《周禮·職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今邢台市),經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遷奄,約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於燕國,封周公之子於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
春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西北部屬代國。邯鄲和邢台曾是趙國都城。
秦始皇時期這里屬於巨鹿郡、邯鄲郡、恆山郡、齊郡、濟北郡、上谷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漢時河北屬幽州、冀州、並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薊(今北京市),冀州治廣川國(今河北冀州市舊城),並州則治晉陽(今山西太原)。東漢時屬幽州、冀州。三國時屬幽州、冀州。
西晉時屬幽州、冀州、司州部分,幽州治涿(今北京市),冀治房子(今石家莊市高邑縣)。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西燕、北燕、南燕佔領。南北朝時期先後屬北魏、東魏、北齊、北周。
隋代時屬冀州。轄武陽郡(大名)、清河郡(清河)、武安郡(永年)、恆山郡(正定)、河間郡(河間)、上谷郡(易縣)、北平郡(盧龍)、信都郡(冀縣)、襄國郡(邢台)、趙郡(趙縣)、博陵郡(定州)等。
唐代時屬河北道、河東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陽郡(北京)、滄州景城郡(滄縣)、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間郡(河間)、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鉅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縣)、深州饒陽郡(深州)、媯州媯川郡(懷來)、魏州魏郡(大名)、恆州常山郡(正定)、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廣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盧龍)、趙州趙郡(趙縣)等,河東道蔚州安邊郡(蔚縣)。
五代後晉時,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周世宗復三關,與契丹以白溝河為界。
北宋時南部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於遼國南京道、西京道東部、中京道西部,河北東路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三府;十一州:滄、冀、博、棣、莫、雄、霸、德、濱、恩,清;河北西路轄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慶源府(趙縣)四府。州九:相,浚,懷,衛,洺,深,磁,祁,保。
金代時屬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完顏亮定都於燕(今北京市)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於北京,改大都路,置中書省。元代河北為中央直屬的中書省。河北地區轄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順德路(邢台)、廣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間路(河間)、永平路(盧龍)、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興和路南部、大寧路部分等。
明屬北直隸、山西小部分、韃靼小部分,仍屬中央直轄,天津開始設縣。北直隸轄順天府(大興、宛平)、永平府(盧龍)、大名府(大名)、順德府(邢台)、廣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間府(河間)、宣化府(宣化)等。
清代屬直隸省,轄順天府(大興、宛平)、順德府(邢台)、廣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正定府(正定)、天津府(天津)、河間府(河間)、承德府(承德)、大名府(大名)、永平府(盧龍)、宣化府(宣化)等。直隸省省會在保定。雍正八年起,直隸總督駐保定府(今保定市),現存有當時的直隸總督署。
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以地在黃河以北,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1930年11月~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天津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河北省。
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將其原察南、察北兩個專區劃歸河北省;1956年撤銷熱河省,將其原大部分轄區劃歸河北省。
1958年,將河北省的順義、延慶、平谷、通縣、房山、密雲、懷柔、大興等縣劃歸北京市。
1958年2月天津劃歸河北省。1967年1月恢復直轄市。
1968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河北省的省會從保定市遷往石家莊。
1973年,將河北省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等五縣劃入天津市,自此形成河北省現轄區規模。
6. 河北省在戰國七雄時期是屬於哪個國家啊
河北稱為燕趙,是屬於燕國和趙國的
北部是燕國,南邊是趙國
燕國和趙國以易水河為界,易水河以北是燕國,以南是趙國
所以有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
7. 趙縣屬於哪個省
地圖上看,
趙縣屬於河北省
8. 趙縣是屬於哪個城市的石家莊嗎
對啊,是石家莊轄區的一個縣。
趙縣
開放分類: 地理、旅遊、地域、行政區劃、縣區
趙縣,古稱趙州,位居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0公里處,總面積675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轄11個鄉鎮、281個行政村。
趙縣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全方位對外開放縣,也是河北省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縣,是國家命名的「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中國雪花梨之鄉」,是全省唯一的「蘆筍生產基地縣」。
趙縣境內平川沃野,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雨量充沛,灌溉便利,耕地面積78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梨果、蘆筍、食用菌等。年糧食總產4.3億公斤以上。梨果是趙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3.8億公斤,所產「趙州」牌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
趙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擁有省保以上文物11處,其中,趙州橋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世界橋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永通橋與趙州橋並稱「姊妹橋」,有異曲同工之妙;陀羅尼經幢被譽為「華夏第一塔」。
建於東漢末年的柏林寺也素有「古佛道場」、「畿內名剎」之稱。另外,趙縣東部的萬頃梨園風景迷人,是城市人回歸自然、休憩身心的好去處,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國內外遊客。趙縣將旅遊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支柱產業來培育,實施了趙州橋公園、柏林寺恢復重建和梨園風景區開發等一系列旅遊開發工程,初步形成了以趙州橋為龍頭的旅遊產業。
趙縣交通、通訊發達,電力供應充沛,地下水資源豐富。石家莊至青島的308國道、京深高速公路和擬建的石青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石家莊至黃驊的高速公路、至天津的滄石高速公路距趙縣僅20公里。縣內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通訊設施完備,微波通訊數字程式控制電話、無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國際國內傳真、國際互聯網已全面普及,隨時可與世界各地聯通。全縣電力充沛,現擁有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線路87公里,35千伏線路85公里,10千伏線路1063公里,配電變壓器3393台,總容量23萬千伏安。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環境良好。
9. 趙縣屬於哪
趙縣,古稱趙州,位居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0公里處,總面積675平方公里,總人口55萬,轄11個鄉鎮、281個行政村。
趙縣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全方位對外開放縣,也是河北省第一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縣,是國家命名的「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中國雪花梨之鄉」,是全省唯一的「蘆筍生產基地縣」。
趙縣境內平川沃野,屬暖溫帶亞濕潤氣候,雨量充沛,灌溉便利,耕地面積78萬畝,盛產小麥、玉米、梨果、蘆筍、食用菌等。年糧食總產4.3億公斤以上。梨果是趙縣的傳統優勢產業,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3.8億公斤,所產「趙州」牌雪花梨以其獨特的品質享譽國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梨」,榮獲「中華名果」稱號。
趙縣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擁有省保以上文物11處,其中,趙州橋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單孔敞肩石拱橋,被譽為「世界橋梁鼻祖」和「天下第一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永通橋與趙州橋並稱「姊妹橋」,有異曲同工之妙;陀羅尼經幢被譽為「華夏第一塔」。
建於東漢末年的柏林寺也素有「古佛道場」、「畿內名剎」之稱。另外,趙縣東部的萬頃梨園風景迷人,是城市人回歸自然、休憩身心的好去處,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國內外遊客。趙縣將旅遊產業作為一個新興支柱產業來培育,實施了趙州橋公園、柏林寺恢復重建和梨園風景區開發等一系列旅遊開發工程,初步形成了以趙州橋為龍頭的旅遊產業。
趙縣交通、通訊發達,電力供應充沛,地下水資源豐富。石家莊至青島的308國道、京深高速公路和擬建的石青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石家莊至黃驊的高速公路、至天津的滄石高速公路距趙縣僅20公里。縣內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通訊設施完備,微波通訊數字程式控制電話、無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國際國內傳真、國際互聯網已全面普及,隨時可與世界各地聯通。全縣電力充沛,現擁有220千伏變電站9座,110千伏線路87公里,35千伏線路85公里,10千伏線路1063公里,配電變壓器3393台,總容量23萬千伏安。全縣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環境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