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開展校本課程與課題研究
校本課程開發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基於個性化和體現個性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操作型課程,也是一門服務於其他學科的工具型課程。
對於學生來講,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能夠滿足資質不一的學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學生的認知程度有差異,校本課程的難易程度也要做相應的變化,以求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到有用的知識,都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
對於教師來講,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以教師的專業自主意識與專業自主權力為前提條件,這其實就是教師的專業個性化的反映。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知識與技術每天都在更新,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必須在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揮創新能力,使校本課程開發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對於學校來講,學生與教師個性化的形成會導致學校個性化的形成,會促進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另外,校本課程開發立足於學校的實際,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宗旨均是校本課程開發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因。學校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教育信息化和校園網的建設,這就為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
在以上三方面中,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最根本的。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學主體的角色還給學生,找回他們在大一統的課程體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沒有條框的束縛,擺脫常規教材的影子,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而以學校的教學環境和教育理念為基礎,既為課程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規范了整個開發活動,減少開發中的隨意性,增加其科學性。
學生、教師、學校三者相結合,「個性化」與「創新」相聯系,成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方向。
2. 歷史學科計劃
一、加大教研組的建設力度,共建文明教研組。充分利用教研組例會時間,組織全組教師學習、領會並貫徹、落實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時把例會精神傳達給全組教師。加強常規管理,規范各項教學活動。總結教研組工作情況,提出新的目標要求。嚴格作息制度。利用平時、例會、各項教研活動增進組員之間的溝通,關注、培養年輕教師的成長,使教研組成員都能心往一處使,勁往一處用,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攜手共創一個教研氛圍濃厚健康向上的優良的教研組。
二、加強集體教研力度,構建集體備課新模式,促進本組教師整體教研水平的提高。
1、 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集體教研的作用,提倡資源共享備課法,嚴把集體備課關。要求每個年級備課組在認真研讀新課標﹑教材的基礎上,按照新課程理念,對教材進行科學的構思﹑創意,並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精心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鍾要效益、要質量。鼓勵每位教師通過集體備課能博採、會提煉、善創新,成為新時代的科研型的教師。教研組備課力求把說課—講課—聽課—評課四個環節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把新課改-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三位一體有機整合,提高全組老師的整體教研教學水平。
2、 師徒結隊,加大聽課力度,以老帶新,共圖提高。為盡快提高教研組年輕教師的教學水平,我們提倡以相互聽課,以老帶新,師徒結隊等方式,達到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倡導全組老師經常展開跨組聽課、組內議課、說課、聽課、評課,全組參與,發揮集體的優勢,拿出最佳教學方案。
三 、堅持政治、業務學習,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名師出高徒」,為了提高全組教師的業務理論水平,按照區教研中心和學校的要求,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政治、業務學習培訓,研究有關歷史著作,關注歷史發展的新動向,注意學科之間的相互兼容,注重知識的長期學習和積累。通過學習,拓寬知識,夯實基礎,提高了每位教師的自身素質。
四、繼續堅持新課改和教改課題的探究與實驗。本學期繼續推廣研究性學習、分組學導自主探究等實驗課題。每位實驗教師要結合實際在課堂、課後、假期有計劃的開展實驗。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探索學習、總結交流、成果展示等,不斷超越自己。在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師導生」,「生促師」,共同體驗、分享創造的喜悅,實現教學相長。教研組和備課組將定期召開不同形式與內容的研討活動,交流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提出研究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五、學區教研活動與校本課程有機整合。本學期我們繼續依照區教研中心的精神,開展好學區教研活動。同時我們將繼續完善《走進威海》校本課程,以校本課程為突破口,拓寬課程資源。並將校本課程與學區教研活動有機整合。我們本照的宗旨是: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攜手共進,共求發展,共同提高學區教師的教研教改水平。主要活動內容:梳理教材;隨堂聽課、評課;研討、解決教學課改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研討交流如何開展開好歷史校本課程等。
六、反思—總結—提高—收獲。提倡每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不斷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缺憾,揭示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把一些優秀的課改案例.心得.論文等按時向教改論壇匯稿。
3. 如何實現歷史教育的功能和本質
「在『歷史教育』、 『歷史教師』、 『歷史教師通過教育作用於中學生』,三者關系中,先天性地將歷史教師居於了『主導』地位。」[1] 歷史教師的思想、思維、情感決定了歷史課的效果。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了義務階段歷史教育的本質,才能把握初中歷史教育的方向。
那麼,歷史教育的功能和本質是什麼?應該持什麼樣的觀念去教?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是進行初中歷史教育的國家標准,提出了最基本的、所有初中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歷史課標的法規地位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確立以課標為依據的教育思想去指導教學。2011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在「課程性質」部分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歷史課要「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志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充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為宗旨」;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指出:要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成為擁有良好綜合素質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從而突出、強化了歷史教育的人文性和公民意識。「歷史教學『恰到好處』的境界,就在於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 [2]。 「歷史教育主要涉及人類的信仰,文化的選擇、傳承和發展等精神領域。一個人從小到大,由散漫的行為而成熟為具有良好的生活技能,精湛知識和高尚理想的社會成員。不消說,這個生長過程,需要人類已有的文明去滋養。學校的歷史教育若能夠有效率、有質量地承擔這一任務(本該如此),這個生長的過程不僅充滿智識,而且會支配一個人的人生選擇和信念,這便是我們通常賦予歷史學科的發展觀念。」[3] 「歷史教育的學科本質是發展學生的人格」,即「幫助學生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標」
4. 關於高中歷史校本課程的、感悟啊感受啊什麼的這類文章怎麼寫、、、急、、
首先,你應該多看一些課外的歷史類的書籍,看看他們關於歷史方面的專業語言是怎麼表達回的;其次,你在結答合教材寫一下你看的教材與那些專業的書籍進行對比比較,比較出的內容就可以寫啦
最後,列一個提綱就可以寫文章啦
5. 求歷史校本課程學習心得
我想要英語的(總不能說每次英語校本課程唱歌唱的難聽的要死吧)。好難找同胞 唉、一起默哀吧。
6. 作為校長,如何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採取什麼措施
為保證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實施,充分挖掘並有效利用校內現有課程資源,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等形式建立廣泛而有效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教師創造主動發展的無限空間。根據高中新課程方案要求及學生實際,制定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前提,以加強教育科研為後盾,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立足本校,全員參與,全面展開,切實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和領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校本課程的順利開發與實施。
二、課程目標
1、開發目標
①主體性:課程編制以學校為主體,充分體現本校特色。課程編制充分尊重教師意見,重視教師的主動精神。課程的編制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主導。
②基礎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促進學科知識的運用與綜合為目的,為每個學生打好基礎服務。
③發展性:課程編制應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④全面性:課程編制以全面的、互補的課程設置來促進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2、培養目標
①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②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③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⑤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適應社會。
三、開發原則
1、可行性原則:從本校教師實際特點和學校資源現狀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制定校本課程。
2、互補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通過校本課程的設計,使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能相互協調地發揮整體的育人功能。
3、針對性原則:從學校實際和辦學特色出發,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從學校教師的特點出發。課程設置利於形成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和發揮教學的特點。
4、多樣性原則:課程設置從社會多樣化需要出發,培養多樣化人才,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
四、課程結構與內容
1、課程結構設置
我校在2002年開發了《康傑人啟示錄》、《關公文化》、《燦爛的電腦文化》等13本校本課程,並以講座的形式開設了校本課程。我們計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在下列選題及方向上開發校本課程:
①學生社團類:根據學生的需要,培養其興趣愛好,提高其藝術品位,組織如書法、繪畫、器樂、健美操、跆拳道及球類等社團活動小組。
②學科競賽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與信息學奧賽輔導。
③課外延伸類:利用各學科的自編教材和選編教材,拓展學生課外知識。
④學術講座類:利用教師、專家及社會多種教育資源,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介紹,培養興趣,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⑤校園活動類: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英語周、藝術節、校運會、元旦文藝匯演等,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展示、競爭等綜合素質。
2、課時安排
年級
學期
內容
課時
學分
高一
上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18/18
1+1
下學期
《心理健康教育》/《魅力運城》
高二
下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高三
上學期
《學科競賽》/《校本課程》
36
2
3、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按學生興趣選課,實行「走班制」,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和學習狀況選擇不同的課程,讓學生學有所長。
五、課程管理體制
1、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
(1)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林濤、郭樹立
成 員:解良田、張世溫、潘前進、任向陽、薛馥秀、何華堂、梁元成、李春草、梁宏康、衛會民、雷佩娟、雷愛萍、連 芳、張國保、焦均龍、景曉波、王鐵鋒、牛乾太、范進成、柴天平、王 華、高清泉、陳張英、喬芙蓉
(2)校本課程實施工作組
組 長:黃孟強
副 組 長:郭樹立、郭林濤
成 員:梁元成、秦光明、李春草、朱 岩、程順剛、鄧凱、尉惠玲、
楊俊恆、雷愛萍、馮雷傑、郭六雲
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由教研處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導處負責校本課程的實施。
2、過程管理
①定題: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首先分析校內外教育資源;教師的素養、能力、特長、優勢;學生的需求狀況後,再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項目及項目框 架。
②申報:由校本課程開發教師經過研究討論後提出開課申請,提交開發方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課程評價建議等)
③審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領導小組對開發方案進行審核,符合要求的,可同意開發,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見,對不符合的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慮課程的相關內容。
④開題:經審核通過後,可編入《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向學生公示校本課程開課計劃,學生自主選擇門類報名。
⑤原型評價:校本課程的原型評價通常安排在課程試驗前進行,由學科專家負責實施。原型評價的范圍包括課程目標、教學目標、課程的構成要素、課程的呈現形式、課程內容組織、課時安排等諸多要素,目的是評定校本課程的質量,並及時發現和確定需要補充和修訂的內容。
⑥課程實驗:課程試驗由學生擔任被試,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及學科專家擔任評估者,試驗工作在小范圍(一個教學班)內進行。評估者利用各種手段收集有關信息,如課堂觀察、檢查學生作業、座談、提問、問卷調查等方式。
⑦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由任教老師根據課程特點自己選定考核方法(如成果展示、匯報演出、辦展板、櫥窗或作報告),校本課程對學生的評價採用學分制。
3、學生管理
①選修同一課程的學生成立新的班集體,選出班長配合老師管理班級。
②對學生的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平時考勤及考核情況(成果展示、匯報表演、調查報告等)綜合計分,三年必須修滿6學分方能畢業。
③定期進行評教評學,以便及時調整及改進。
④嚴格考勤制度,規范課程管理,對學生的出勤進行公示。
4、教師管理
①任課教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按步實施,教導處隨機聽課,隨時測評。
②教師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學生考勤記錄。
③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④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在活動、競賽中取得的成績資料。
⑤任課教師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
⑥每學期召開一次校本課程研討會,展示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校本課程的實施情況
六、課程實施步驟
1、確定學校校本課程目標;
2、建構學校校本課程的框架設想;
3、形成學校校本課程方案;
4、組織實施校本課程開設:
①校本課程開發與管理領導小組對各類開發的校本課程進行討論評估,教導處確定開設的課程和開設的時間,並安排指導老師。
②組織好教師學習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知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任務,能制定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案,或課程實施計劃並嚴格執行。並由教研處審核備案。
③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活動,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該課程的特點,制定方案;加強集體備課,製作教學用具,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
④組織好校本課程開發,積極參省級、市級的課程研究。
⑤組織好學生學習成果展示,記錄好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比賽的獲獎名單、先進事跡、榮譽稱號等。
七、課程考核和評估
1、校本課程的日常考核與評估由教導處負責。
2、學生校本課程成績評定採用學分制,每位學生三年內修滿6個學分才能夠畢業。
3、學分制的管理採用《學分卡》,學生憑卡上課,任課教師負責學分制的執行和落實,根據學生上課的出勤和表現填寫《學分卡》,每學期期末由教導處統一登記並存檔管理。出勤率未達到規定課時的80%者不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4、教導處對學生的上課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
5、凡在國家、省級、市級各類各項競賽活動與資格考試中獲獎或獲得資格證書的學生均可獲得獎勵學分,並可免修相應類別的校本課程。
7. 歷史人物校本課程前言如何寫
按照規定的歷史人物介紹這個人物的背景。
8. 如何設計校本課程
目前,校本課程建設已經成為教改的核心領域之一。然而,許多學校的校本課程缺乏理性的思考與設計,顯得有些盲目又混亂。為了提升校本課程建設的有效性,我們基於研究和實踐,梳理了校本課程建設的新思路。
以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為基點
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不同,校本課程建設特別要注重如下三點:
其一,以學生的基本素質發展和綜合素質發展為重心,適當注重特殊素質的發展。
課程設計的基本宗旨應在於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從素質的性質來看,學生的素質可以大致劃分為四個層面:一是基本素質,這是指在各個領域都發揮重要作用並對其他各層面素質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素質,如性格、價值觀、智力、身體素質等;二是學科素質,又稱為學科素養,這是專門學科領域范圍內的素質,如語文素質、數學素質、外語素質等;三是綜合素質,這是對基本素質和學科素質加以綜合而成的素質,如學習力、創造力、實踐力等;四是特殊素質,這是適用於特殊領域或特殊情境的素質,如書法特長、領導力、野外逃生能力等。對人生的成功與幸福來說,起特別重大作用的素質是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而且這些素質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受關注較少,而學科素質則在國家課程中受關注較多,因此,校本課程建設應該特別注重基本素質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並圍繞這些來建設校本課程,如性格發展指導課程、創造力課程等。
其二,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願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願景應該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一個基點。
尤其是當前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之下,每個學校都應該明確地樹立自己的改革與發展的願景,其中包括學校的總體發展水平、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等,並圍繞這些進行校本課程建設。
其三,以學習為中心。
目前我國的一些學校逐漸走向以教為中心,這實際上是步入了嚴重的誤區。當前,學校教育又重新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這種轉向在當前的西方國家已經比較普遍和深入,在中國也在逐漸走向普遍化和深入化。我國的國家課程,由於變革的周期較長,有些滯後,沒有及時體現學校教育以學習為中心的轉向;而校本課程,則由於變革周期較短,可以及時跟上教育變革的步伐,因此可以及時而充分地體現學校教育以學習為中心的轉向。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一定要基於學習規律,體現學習的思路,從而便於學生高質量地開展自主學習。
課程要素體現「以學習為中心」
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環節是校本課程設計。校本課程設計要體現所謂的課程要素。目前關於課程要素國內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將其劃分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部分。在我看來,這種劃分是嚴重缺乏邏輯的,也不利於開發出高質量的課程,因為它至少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課程實施並不是課程設計本身應包含的一個要素,而是在課程建設完成之後進入的一個環節,即課程實施環節,這個環節的基本途徑是教學,不屬於課程設計范疇;第二,課程評價也不屬於課程設計本身,它是在課程設計之外對課程進行評價,包括對課程規劃、課程標准和教材(學材)的評價等,它不屬於課程設計的范疇。上面談及的一些范疇或者環節互有關聯,但我們也應注意它們的差異,比如,學習評價是在課程范疇之內對學習的評價,是課程的一個要素,但我們不宜將課程評價與學習評價相混淆。
通過分析和整合歷史上關於課程要素的各種觀點以及課程建設的實際,可以找出課程的如下四個要素,這也是校本課程設計的四個要素:一是學習目標,即學習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關繫到通過學習而要發展的學生的素質;二是學習內容,即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而掌握的內容;三是學習方式,即為達到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而採用的學習活動類型和操作樣式;四是學習評價,即對學習活動的評判,包括學習起點評價、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等。
校本課程建設的這四個要素,都是基於學習的。校本課程的文本,都要體現這些課程要素,宏觀、中觀、微觀層次的校本課程文本,分別要在宏觀、中觀、微觀層次上體現這些課程要素。
三個層面讓校本課程設計理念落地
課程建設不同於教學。我們大致可以把教育實踐劃分為三個基本環節:一是教育構建環節,包括課程構建、師資構建、教育制度構建、教育環境構建等;二是教育展開環節,包括教學、課外活動、團隊活動、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等;三是教育評價環節,包括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課程評價、教育管理評價等。無疑,這種劃分是相對的。課程屬於教育構建環節,而教學屬於教育展開環節,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環節。這為我們理解和建設課程提供了一個總體性的視野。校本課程是一種構建和預設,確切地講,是對學習的系統化預設,這種構建和預設工作的重點,是形成一系列的課程文本。校本課程文本主要包括如下三種,每一種文本都有一定的結構要求:
其一是校本課程規劃,這是關於校本課程的全面的、較長久的計劃,屬於宏觀層次上的校本課程文本,也可以稱為校本課程方案。
一個校本課程規劃起作用的時間,一般為三至五年不等。校本課程規劃文本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首先,它要從宏觀上體現校本課程設計的上述四個要素,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這四個課程要素在宏觀層次上分別可以表述為:學校培養目標、校本課程設置、學習方式要領、學習評價要領。其次,校本課程規劃文本還要附帶性地闡述指導思想和校本課程管理等內容。
其二是校本課程綱要,它應闡明一門特定校本課程的基本要求,它在職能上相當於課程標准,但比課程標准要簡單,一般篇幅為4000至8000字即可。
因為校本課程使用范圍較小,不必以較多的投入去研製一個課程標准,而以較小的投入來研製一個課程綱要即可。那麼,校本課程綱要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課程要素在中觀層次可以分別表述為:課程目標(即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即一門具體課程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要領、學習評價要領。其次,校本課程綱要還要闡述如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理念,這是一門具體課程的理念;二是校本學材(教材)的編寫要求,這有助於指導校本學材(教材)的編寫。
其三是校本學材(或稱校本教材),即一門具體的校本課程的學習材料。
這是校本課程文本的微觀層次。廣義上的學材,既包括基本的學材,也包括輔助的學材等。這些材料,本質上講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應該按照學習的規律和思路來編寫,從而便於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高質量、高效率地開展自主且個性化的學習。「校本學材」不僅是一個術語的改變,而且是編寫理念和思路的革新。那麼,校本學材應該遵循怎樣的結構呢?它應該在微觀層次上體現校本課程設計的上述四個要素,即: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評價。應該將這四個課程要素加以提煉和整合,納入到供學生學習的材料之中,進行精心的組織,並以有效形式加以呈現。這樣設計的校本學材,便於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高質量地學習,因此教學質量更有保障。
9. 歷史系的學生是怎樣學歷史的有哪些必修課和選修課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陝西省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實施指導意見(試行)「
實施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為」歷史課程標准「),精神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工作,在我們的高中歷史,全省經濟,特別是實施建議的新課程歷史教學的高中在陝西省指導新課程的實施。
BR />認真學習,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準的意義,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
歷史課程標准「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成果。它的歷史新課程義務教育段的基礎上,根據高中教育的性質,目標任務和課程的基本要求,建立歷史課程的高中學生學習。改變課程目標的傾向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生在人文文化,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學習,全面發展,課程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多強調學科本位的現狀,在「模塊」加「專題」建立以重量為基礎,多元化水平的課程結構,課程的形式,內容的基礎上,精選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以提高課程內容和社會的進步,聯系的學術發展和學生的生活體驗,課程實施,強調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方式,讓學生關注歷史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促進歷史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提高自己的知識結構,課程評價,並努力探索新的評價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各地應廣泛組織認真學習和教學研究人員,和廣大教師,深入的討論「歷史課程標准,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的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准確把握,基本概念和設計理念,全面實施的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充分發揮教育功能的歷史課程,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歷史,正面的價值觀和健康的人格。
規范創造的一門必修課,靈活設置的選修課程,努力打造特色學校的高中歷史課程體系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精神,高中歷史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分為歷史(I),歷史(Ⅱ),歷史(III)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過去,目前通過學習中國和外國相關的主題,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和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所有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必修課程每個模塊36小時,2學分,共108小時,6個學分必修單元可以安排內完成三個學期的高中畢業生和高二年級六個部分,按照歷史(I),(II)的歷史,歷史上的順序(III)已正式開通。
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歷史,並促進省的高中歷史老師,歷史教學水平和條件設施現實中的選修模塊的學習內容統一規定: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現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中國和外國的歷史人物評」三個模塊。每個模塊36學時,2學分。從大二第一學期開始開設選修模塊安排在第一學期的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第二個學期的。
國家和學校必須嚴格按照教案,合理,有序的安排,良好的必修課計劃在同一時間打開歷史課程,積極創造條件,逐步樹立了良好的擇,歷史教學質量的任務,新的高中歷史課程體系與辦學特色的形成。
有效實施課堂教學,歷史教學
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是歷史課程目標的主渠道。要積極探索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有效地促進努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整體質量。
是必要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發展理念,並全面實施的「三維」教學目標的歷史課程,並努力促進的知識和能力來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方法的有機融合。
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逐步實現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的有效整合。通過課堂討論,組織辯論,舉行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歷史遺跡和文物,如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的傳統學習方法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歷史遺留問題。
學習模塊是基於課程標准,整合教材,每個主題更生動,更清晰的結構和層次結構,更有利於學生和教師的探究式學習和成長。具體的專題教學應解釋清楚的概念和內涵的主題。第二,我們必須作出明確的主題當今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最後,學生們收到一些歷史的啟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育出來的。
良好的學生在教學設計從實際出發,創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解決問題,並力爭在知識的介紹,內容選擇,問題設置,教學活動建議的課型的選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建立的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加強歷史課程的質量控制
歷史教學評價的歷史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要建立一個歷史教學評價體系,強調發展,課程評估的重點和功能變化的過程中,推動歷史新課程的順利實施。
首先,根據「全面和多樣化的概念,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的評價。為了調動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和社區學習文件,歷史課程,歷史製作,歷史調查,檢查和其他形式的積極性,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要總結性評估和過程評估結合起來(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及格)四個等級的形式呈現。
第二是建立在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要根據教學的基本要素,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的目標,氣氛,學生的參與,教學表現,課堂觀察,訪談,測試方法,問卷調查,建立歷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既關注教師教學,也表示了關注學生的學習,以實現「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發展的雙重目標。」
三是引導教師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評價體系,建立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倡導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人員參與的教師評價體系的建立。
四是要加強高中歷史模塊學分認定工作。高中歷史模塊學習時間為36個小時,完成符合要求的模塊,兩個學分。模塊學分確定的綜合素質評價,學業成績(單元測試,模塊考試)兩部分。 25%的總模塊的性能評估,綜合素質評價包括學習文件,歷史課程,歷史製作,調查報告和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評價,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形式構成,單元教學評價可以參加考試的形式,也自我評估,使學生可以使用在非考試的評定量表,佔15%的模塊性能評估模塊教學評估檢查一般使用的測試的內容應盡可能全面反映歷史的模塊知識的主體,反映了歷史的學科「立體化」的目標和要求,模塊性能評估佔60%。模塊學術上次評估的層次結構形式,可分為四個等級,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及格),C或更高學分的模塊。
建立和完善,歷史課程保障機制,確保了歷史新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
要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的新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在師資培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學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保護。
首先,加強教師培訓,努力提高專業水準。教師培訓是新課程歷史教學中的成功的關鍵。要切實做好新的歷史教學教師培訓的規劃,以確保在新的歷史課程實施,教師培訓,同時,適當超前。第一,要堅持「的原則,培訓誘導後,培訓,不是職位」的歷史新課程改革中高中歷史教師繼續教育的核心內容。要採取的職前培訓,校本培訓,專業培訓,研討會,和自由的多數歷史老師,跨學科培訓,校本課程開發和培訓的培訓,使教師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背景和新課程理念,准確把握高中歷史新課程相關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第二個是一個積極的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收集的網上資源,通過在學校圖書館的教育資源和其他類型的教學設施,生產歷史課件,展示歷史數據的歷史,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開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校的課程資源,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歷史記錄頁面和遠程學習的有效使用,選擇包含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終身學習的學生必須及時反映社會,經濟,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應注意的作用外課程資源,根據實際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挖掘和利用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兄弟的具體需求,討論經驗的交流與合作機制,以實現共享資源。注意學校的歷史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努力發揮的各種歷史課程資源的優勢,在歷史新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三是建立和完善符合新課程的實施歷史教學和研究機構。我們需要提高全省歷史學科的教學和科研計算機網,與歷史教學和研究人員,各級加強教學和研究機構。教學和科研人員深入教學第一線,要注意研究的歷史,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新的全球性問題,發現和總結成功的經驗和智慧,提煉和傳播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形成的重視研究和解決新的歷史推進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計劃進行研究,以有組織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專業支持學校實施新的歷史課程。要充分發揮學校姣科蓍,教學和科研,並積極在新的歷史課程為本的教學中的作用。要加強對轄區內學校之間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