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犁在哪裡呢
伊犁抄哈薩克自治州地處祖國西北邊陲,成立於1954年,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和10個直屬縣市,是全國唯一的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全州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440.8萬人,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等47個民族成份,其中哈薩克族佔25.5%,漢族佔45.2%,維吾爾族佔15.9%,回族佔8.3%,蒙古族佔1.69%,錫伯族佔0.83%。自治州境內駐有普通高等院校伊犁師范學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第四、七、八、九、十師和新疆礦冶局、天西林業局、阿山林業局、新疆卷煙廠、阿希金礦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區直屬單位。伊犁被譽為「塞外江南」、「中亞濕島」,「花城」伊寧市是伊犁州的首府。
㈡ 新疆伊寧市的歷史
伊寧市素有「塞外江南」「花城」「白楊城」的美譽。它是中亞腹地一個溫馨的綠島,風景秀麗,民俗風情濃郁,伊寧市建城於清朝乾隆年間(1762),乾隆賜名寧遠城,寓遠方安寧之意。南市區是伊寧市的老城區,位於城區南部,是伊寧市最早發展起來的城區之一,也是伊寧市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轄區有25個民族,核心區面積12.4平方公里。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居民約1.8萬戶,總人口8.7萬人。南市區內清水環繞,綠樹成蔭、綠化面積達41.3%。南市區的民居與環境建設保持著較為完整的街巷圍繞溝渠水系靈活密布的傳統風貌與格局,基本上都是造型別致、富有民族特色的庭院式民居,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街區。南市區保留著一定數量的文物古跡,其中有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聞名的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陝西大寺(1751年)和拜圖拉大寺(1773年),距今有幾百年的歷史。文物點3處,另外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共8株。南市區風貌建築區近百年的歷程,記述了時代風雲和歷史變遷。在我市南市區近現代民居(寺院)數量眾多、風格各異、保存較好,其中有幾座近代民居分布集中,造型古樸、典雅、莊重,讓人耳目一新。這些民居大多為歐式風格,兼有民族特色裝飾,一般為一棟三至四間,屋前帶廊沿。在其特有的雙扇門、窗欞、廊沿和木柱均有造型古典、民族風情濃郁的木刻、木雕等裝飾。這一座座老式民居(寺院)掩映在綠樹成蔭的南市區小巷中,為城市增添了不少珍貴的人文景觀。
㈢ 歷史上新疆的伊犁有多重要
在眾多史料記載當中,我們都能夠看到大多數人對於新疆的伊犁都非常看重,無論做出怎樣的犧牲,都不能丟失伊犁這樣的地方,這也讓如今更多的人都非常好奇,新疆的伊犁對於我國到底有著怎樣的重要性?新疆在古代身為邊塞是非常被看重的地點,對於當初的伊犁來說,也正是祖國一道非常重要的屏障,只有伊犁的存在,才能夠保護好我國的疆土面積。
古代戰士頻發是為了能夠為彼此的國家都爭奪一席之地,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富饒,當然對於我國來講,為了能夠保護好自自己的疆土面積,即使有再多的人發動戰爭,也都會拼力保護好國家,保護好伊犁。
㈣ 伊犁以前是什麼樣的
綠洲影劇院、伊犁飯店、天馬標志、老鷹雕塑,這些包含了城市的記憶,凝固著特色文化、歷史傳統、人文精神,具有「珍藏」和保留的價值。可以說,老建築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歷史教科書。
1988年,為了改善西大橋交通樞紐行車混亂的狀況,在連接東西解放路處修建了直徑50米的交通環島,島中心矗立著伊寧人曾經引以自豪的標志雕塑———鷹。
1991年,解放西路師范學院至原天馬轉盤路段改建為三塊板路,與師范學院路口接通,並修建了天馬轉盤,在轉盤中矗立了伊犁的標志雕塑———天馬。
2003年,為改變西大橋因交通環島產生的交通阻塞問題,拆除了交通環島,並對此交叉口進行了二次改造。
2004年,拆除天馬轉盤。 1956年興建的伊犁飯店,1961年興建的綠洲影劇院,上世紀90年代初建設的「大世界」客運站,無不給「老伊犁」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如今都被改造成了現代的商業項目,那些能夠體現「老伊犁」特點的建築正在逐步消失,各種富有民族風情的民居逐年減少,尤是一些伊斯蘭文化濃厚的民宅,佛教色彩鮮明的古建築,紅牆鐵皮頂東正教特點明顯的俄式房屋,不是被拆就是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倫不類,就連最能代表伊寧市生態特色的參天白楊也開始萎縮減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的伊寧十大建築如伊犁飯店、綠洲電影院、紅旗大樓等很有時代特點的建築,目前被拆得所剩無幾,盡管拆遷或砍伐有各種合理的理由。
「老伊犁」人經常感嘆,過去,城內到處是曲徑彎彎清澈的明渠,馬路兩旁是筆直高大的白楊,小巷內是一戶戶葡萄架掩映下的民居。每到傍晚就會坐在白楊樹下聊天,到維吾爾族群眾家的庭院里做客,別提有多麼清新舒適了。
經濟與文化是城市的兩大支撐體系,兩者互為因果,齊頭並進方能和諧發展,城市才有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才能激發經濟活力,才有魅力可言。目前,在我們推進城市化進程中,要多借鑒經驗,應該考慮多保留自己的特色,讓美麗的伊寧有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一個風情濃郁的浪漫之地。
㈤ 在歷史上清政府是怎樣收回伊犁的
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約1825―1877)侵佔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並向東亞進犯之際,出兵侵佔了伊犁地區。清政府與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光緒元年,清政府任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三年左宗棠進軍新疆,當年十二月擊平阿古柏,收復了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以外的全部新疆國土,粉碎了俄、英通過支持和利用阿古柏變南疆為其殖民地的陰謀。這時,清政府任命崇厚為出使俄國頭等欽差大臣,赴沙俄京城談判收復伊犁事宜。中俄談判從五年正月上旬開始,歷時近9個月。八月十七日(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脅迫下,未經清政府允許,擅自與沙俄在黑海之濱的里瓦吉亞簽訂了《交收伊犁條約》(即《里瓦吉亞條約》)。按約中國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劃失伊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邊境土地甚多,此外還要償付「兵費」500萬盧布(約合中國白銀280萬兩)。這顯然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朝野紛紛反對。在全國輿論壓力下,清廷不予批准。並於十二月十六日將崇厚革職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駐英公使曾紀澤赴俄修訂崇約;同時命令左宗棠統籌部署新疆南北兩路邊防事宜,以備談判破裂後,武力收復伊犁。七年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紀澤與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爾斯和布策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和《改定陸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條約》當時稱《改訂條約》,又因簽約地點在彼得堡,亦稱《彼得堡條約》。主要內容是:一、沙俄歸還被其強占的中國伊犁地區,而仍割去伊犁西部霍爾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兩岸的原屬中國的大片領土。齋桑湖迤東一帶中俄邊界「有不妥之處」,要兩國派員「勘改」。所有尚未設界碑的中俄各段邊界都要派員「勘定,安設界碑」,為沙俄進一步侵佔中國領土製造了依據。二、賠款增至900萬盧布(合509萬兩白銀),限兩年內償清。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貿易,改「均不納費」為「暫不納稅」。四、俄商只能到嘉峪關,免去到西安、漢口通商,僅許於肅州(甘肅嘉峪關市)和吐魯番兩地增設領事。五、伊犁居民「願遷居俄國入俄籍者,均聽其便」。這就為沙俄武力逼迫中國各族居民遷入俄境的罪行獲得了根據。這個條約和《里瓦吉亞條約》相比,除賠款增加了400萬盧布外,在界務和商務方面,中國都爭回了一些主權。但它仍是一個俄國通過武力威脅和外交訛詐逼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嚴重地損害了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給西北邊務、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惡果。
《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沙俄又根據該約中關於修改南、北疆邊界的原則規定,於光緒八年到十年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伊犁界約、喀什噶爾界約、科塔界約、塔爾巴哈台西南界約和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等5個勘界議定書,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邊界。沙俄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和上述這些勘界議定書,共割佔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㈥ 歷史上,為什麼沒有皇帝 建都伊犁
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地理位置不行,伊犁處於高原地帶,大部分人會有高回原反應,如果皇答帝沒有,那其他大臣不一定也會沒有;第二,距離內部地區太遠,正所謂人多才是大城市,皇帝的城市必須要有很多人才行!第三,經濟水平跟不上內部地區,內部地區土壤豐富,有綠水青山,可以耕種糧食,蔬菜,伊犁就不行了,
㈦ 簡介家鄉伊犁歷史
歷史沿革
名稱起源
伊犁得名於伊犁河(光明顯達,形容河水在太陽照耀下碧波粼粼),最早見《漢書》,史稱伊列、伊麗、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間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為維語,取義於"犁庭掃閭"(意即將庭院犁平整用來種地,把里巷掃盪成廢墟),寓意平定準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保安寧。
建制沿革
西域都護府古代的伊犁,泛指伊犁河流域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是古代四大流放地之一,最早見於中國史冊的伊犁民族是塞人,西漢時伊犁為烏孫國屬地,顯慶二年(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統一了西域。其地置州、府,隸屬安西都護府,唐武周長安二年(702年)改隸新設置的北庭都護府。
元末明初建別失八里汗國,王都在今伊寧市附近的伊寧縣境,伊犁自此成為西域的政治中心。清代統有伊犁,始於乾隆年間對准噶爾封建貴族叛亂的平定。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在今霍城縣惠遠鄉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邑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族各部。
沙俄時期,伊犁大部分土地被俄羅斯帝國侵佔,為哈薩克境內。
1954年11月29日設立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伊寧市改為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市,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轄伊犁、塔城、阿勒泰3專區。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命蘇定方為伊麗道大總管,進軍伊犁,以萬人擊潰了阿史那魯的十萬大軍,並兵分南、北兩路乘勝追擊進軍伊犁河谷,平定了阿史那賀魯的叛亂,再次統一了西域。
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實行了和內地一致的行政建制,針對伊犁地方各部族多是西突厥這一特殊情況,採用羈縻性質的都督府州制度進行管理,任命和冊封當地各族部落首領擔任都督,允許世襲。他們作為唐朝政府的官員,領取俸祿,具體負責當地日常行政事務,在伊犁及其鄰近地區設置了潔山、鹽泊、雙河、等都督府,在各都督府內設了功、倉、戶、兵、法等專職官司吏,並在北庭沿天山北麓通弓月城,渡伊犁河到碎葉的交通線上,設置了完整嚴密的驛站制度,唐朝在伊犁除設官軒守,徵收賦稅外,還加強了軍事部署 ,從內地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隊駐防伊犁,歸北大庭大都護府直接指揮。唐朝在伊犁的這些措施,把伊犁同祖國內地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維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暢通和繁榮,使伊犁與中原的統一達到了新的高度。
唐代後期,伊犁地方的主體民族為突厥舊屬葛邏祿部,葛邏祿與回紇、牙格馬部聯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首領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自稱"桃花石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地方政權。
1124年,東北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率部萬里西遷至西域,1131年滅喀喇契丹。伊犁的葛羅祿部即臣服於西遼王朝。在這一時期,伊犁著名的古城--阿里馬城,赤木兒城興建,並發展成為絲路北道上的重鎮。
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帝國,後又向西進軍,開始征服西域,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成吉思汗,大大動搖了西遼的統治。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經伊犁河谷,出征中亞,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將伊犁等廣闊土地分封給他的二兒子察合台,史稱察合台汗國。
伊犁雖是察合台汗王的封地,但由於伊犁的戰略地位,蒙古帝國和以後的元朝中央政府實際上是直接管理伊犁的,元朝建立後,元世祖忽必烈於1268年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里馬城。1275年,又派丞相童以行中書省,樞密院事畏佐那木罕。1306年元朝政府將窩闊台兀魯斯領地劃歸察合台汗國,元朝的統治達到包括伊犁在內的中亞地區。
16世紀20年代,察合台系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四周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中,1677年,進入新疆的瓦刺又稱厄魯特、衛拉特、內分准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四部中的准噶爾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伊犁為會宗之地"。
清朝政府統有伊犁,始自對准噶爾的平定,1755年,清朝政府在斷續數十年對准噶爾部的征戰後,乘准噶爾內訌之際,發兵討伐准噶爾部首領達瓦齊,大獲全勝,即指著名的格登山之役。格登山碑。
清朝統一西域後,於1762年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
爾後在伊犁將軍所在地--伊犁河谷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修建"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為伊犁將軍駐地,也是當時新疆政治、軍事中心。
伊犁1950年設伊犁專區,專署駐伊寧縣。轄伊寧(駐寧遠)、綏定、霍城、溫泉、博樂、精河、鞏哈、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伊寧等12縣。
1952年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屬伊犁專署領導。伊犁專署駐伊寧市。轄1市、12縣。 1953年鞏哈縣改名為倪利克縣。
1954年原倪利克縣改名為尼勒克縣。
1954年3月25日寧西縣改稱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將溫泉、博樂、精河3縣劃歸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1954年11月29日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成立後,伊犁專區屬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領導。
1955年撤銷伊犁專區,原伊犁專區所屬伊寧、綏定、霍城、新源、鞏留、尼勒克、特克斯、昭蘇等8縣和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原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區改設)改由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直轄。
1957年伊寧縣駐地遷吉里圩孜。
1965年綏定縣改名為水定縣。
1966年撤銷水定縣,並入霍城縣。霍城縣遷駐水定鎮。
1975年設立伊犁地區,屬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領導。伊犁地區駐伊寧市。原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和伊寧(駐吉里圩孜)、尼勒克、新源、鞏留、特克斯、昭蘇、霍城(駐水定)等7縣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地區。轄1市、7縣、1自治縣。
1979年,撤銷伊犁地區,所屬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劃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
1984年9月14日,國務院批准設立伊犁地區,轄原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轄的伊寧市、伊寧縣、尼勒克縣、新源縣、鞏留縣、特克斯縣、昭蘇縣、霍城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駐地伊寧市。1985年正式成立。
伊犁地區位於自治區西部,伊犁河上游。全縣總面積55325平方千米,總人口211.54萬人(少數民族142.03萬人)。
2001年3月26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決定撤銷伊犁地區,變動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管理體制。2001年10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犁地區。
2014年6月26日,《國務院關於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的批復》(國函[2014]80號):一、同意設立縣級霍爾果斯市,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霍爾果斯市人民政府駐隴海路3號。
㈧ 歷史上,哪個皇帝去過伊犁
歷史上,只有三位皇帝出征去過伊犁:
1、元朝孛兒只斤·忽必烈皇帝帥部征專戰過中亞地區,路過伊屬犁地區;
2、清朝康熙皇帝曾經三次出兵征討過噶爾丹,此地在伊犁地區;
3、乾隆皇帝也出征准噶爾,出征准噶爾時,主戰場就有伊犁地區。
㈨ 中國近代史中,左宗棠收復新疆,為什麼說「伊犁是新疆的門戶,沒有收復伊犁等於沒有收復新疆」地理位置
個人認為主要是三點原因:
一是地理位置,伊梨位於新疆西部天山以北,與俄國,哈薩回克斯坦等多國答接壤,這就意味著,一旦越過這個城市,就進入到了我國境內。
二是主權意識,雖然那時候不像現在明確提出,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但是當時當權者都會擴充自己的領地,以示自己王朝的權威,丟掉一個城池就意味著一種失敗。
三是經濟要素,既然與多國接壤,那與其他國家的商業往來就必不可免的要經此地。在古代,伊梨也是絲綢的北道重鎮。而且伊梨也伴有平原,河流地勢,雖是邊陲但也非蠻荒之地,有經商居住的自然條件。
㈩ 真正的伊犁在哪裡
據說是在國外,但好像無從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