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家界的所有資料
張家界原名大庸,是古庸國所在地。早在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就已開始在澧水兩岸繁衍生息。到了堯舜時代,「舜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於是中國歷史上便有了「南蠻」一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設置郡縣,張家界一帶屬黔中郡慈姑縣,縣治在慈利縣官塔坪(即今蔣家坪鄉太平村)。三國吳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4 年),嵩梁縣被命名為天門山,設置了天門郡,至兩普、南北朝,均屬天門郡溇中、臨澧縣。1369年明朝設置大庸縣,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設永定縣。
1949年解放後至1988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至1988年底,大庸、桑植為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所管轄。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省轄地級市大庸市。1994年4月,地級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市因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在國內外聞名遐爾而得名。
張家界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地處去貴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區結合部,介於東經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緯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間,東接石門、桃源縣,南鄰沅陵縣,北抵湖北省的鶴峰、宣恩縣。市界東西最長167公里,南北最寬96公里。全市總面積9653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 4.5%。
張家界市地貌構造復雜,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城市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向東南傾斜。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後又分成三支山系貫穿城市全境。張家界市境內山巒重疊,地表起伏很大,最高點海拔 1890.4米,最低點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西北高,沿澧水傾斜,中部沿澧水兩 岸呈北東向緩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遞降。武陵山脈自貴州雲霧山分支入張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來鳳 龍山入市轄桑植縣歷山, 桂英山,青龍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紅溪山,朝天山,青岩山,茅花界。南支行於澧水,沅水之間,有七星山,崇山,天門山, 延入慈利縣的大龍山,天合山。三支均到東到洞庭湖沖積平原而消失。
張家界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張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兩個自然保護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區面積達369平方公里,區內以世界罕見的石英砂岩峰林峽谷地貌為主體,集桂林之秀、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泰山之雄於一體,藏賂、橋、洞、湖、瀑於一身,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山」之美稱。
張家界更是生物資源的寶庫,區內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屬850種,脊椎動物146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56種,國家級保護動物40種。珍奇樹種有銀杏、珙桐、紅豆杉、櫻花等;名貴葯材有靈芝、天麻、何首烏、杜仲等;珍稀動物有娃娃魚、獨角獸、蘇門羚、華南虎、雲豹、獼猴、靈貓等。
張家界市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有林業用地面積1012畝,佔71%。森林覆蓋率達64.61%,名列全省第一。城市實施了「美化、亮化、凈化」工程,人均擁有綠地1.55平方米,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區、國際度假區。
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歷年平均日照、氣溫和降水量分別為 1440小時、16度和1400毫米左右,歷年平均無霜期在216天至269天之間。這樣的氣候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但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復雜多變,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自然災害也比較頻繁。
張家界市區海拔183米,景區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此差異,晝夜溫差可達10℃
在張家界市內,分布著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達70多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50%弱。少數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口較多,其次是白族、苗族和回族。此外。還有少數滿族、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
張家界有「森林城市」之稱
春季(3/5月) 氣溫:5.8℃,11.4℃,16.1℃ 春天妖冶而如笑-灌花、踏青
夏季(5/8月) 氣溫:19.7℃,23.3℃,22.2℃夏天蒼翠而如滴-避暑、漂流
秋季(9/12月)氣溫:17.9℃,13.9℃,8.7℃ 秋天明凈而如洗-賞果、登高
冬季(12/2月)氣溫:3.4℃,0.7℃,1.3℃ 冬天素潔而如睡-賞雪、尋梅
B. 張家界歷史上出現在那個朝代
張家界市所在地,原名大庸。1988年5月18日,國家批准建立了地級大庸市;因「大庸」之名遠不及境內所轄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的知名度高,1999年4月4日,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全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總人口150多萬,總面積9563平方公里。市府設永定區,距省會長沙390公里,距長江三峽300公里。
張家界的前身叫大庸。怎麼叫了這樣一個名字呢?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有不少人把「庸」看成是平庸的意思,因而「大庸人」變成了最最無用的人,聽起來非常忌諱。1994年,改大庸市名為張家界市的時候,沒有人不拍手贊成的,其中原因除張家界名氣比大庸大,知名度比大庸高而外,大家一層意思就是避諱。有不少人說「從此,我們再也不是『大庸人』了」。
其實大庸的「庸」絕非平庸的「庸」。大庸原是古國名,在春秋戰國時,是巴、秦、楚三國之間的一個小國。古庸國指上庸國和下庸國。上庸國在湖北竹山縣西南,下庸國即在大庸,也就是現在的張家界。庸國曾隨同武王滅商,後歸順楚國。不久又叛楚,公元前611年為楚所滅。《左傳》載:庸,楚之小國,庸人帥群蠻以叛楚,後為楚所滅。《辭源》、《辭海》庸部均有關庸國的記載。
庸國被楚滅後,多經變遷,於明朝以前設過大庸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設大庸縣,不久又廢去大庸縣,改設大庸衛,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以大庸衛為永定衛,其意為大庸這里曾多發生反抗朝廷的戰爭,一朝平定,希望能永遠安定,故為永定。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除永定衛,改為永定縣。後因永定縣與福建永定縣重名,於1914年復改大庸縣。1985年大庸縣改為大庸市。1988年升為地級市,1994年,改大庸市為張家界市。
關於「大庸」的又一說,即大庸這一帶民性剽悍,多崇尚武力,一幫文人則希望興起文風。中國有兩部影響深遠的儒學著作,一為《大學》,一為《中庸》,故取兩書一頭一尾一字,作為縣名,希望從此大庸這地方少武力爭斗,而變得文靜一點。
C. 張家界有那些名勝古跡
天子山(69)金鞭溪(67)西海(63)黃石寨(48)袁家界(45)寶峰湖(38)水繞四門(29)天下第一橋(29)張家界國家回森...(22)索溪峪答(18)張家界土家風...(13)百龍觀光電梯(9)索溪峪十里畫...(5)張家界黃龍洞(4)百丈峽(4)茅岩河九天洞...(4)黃獅寨(2)張家界天門山(2)張家界天門山...(1)楊家眾將(1)十里畫廊(1)黃龍洞(1) http://www.17u.cn/jia/zhangjiajie/city/210.html
D. 張家界簡介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位於東經109°40′至111°20′、北緯 28°52′至
29°48′之間,屬武陵山脈腹地,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原名大庸市,1994年4月更名,總面積9516平方公里,轄2區2縣。
張家界因旅遊建市,是國內重點旅遊城市。張家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市有少數民族33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115.25萬,占總人口的77.19%。2006年末實有土家族人口101.56萬、白族11.21萬、苗族2.67萬,已建立土家族鄉8個、白族鄉7個。
這里民俗古樸,民族文化濃郁,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5類70多項,其中桑植民歌首批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陽戲、張家界高花燈、慈利板板龍燈首批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界硬氣功曾隨國家領導人赴歐洲七國演出。
張家界是革命老區。這里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和中心區域,賀龍、任弼時、王震、關向應、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浴血奮戰,領導了長達8年的武裝斗爭。紅二方面軍從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出發開始漫漫長征。全市先後有4.7萬人參加紅軍,犧牲1.8萬人。
張家界生態優良。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6.98%,核心景區為98%。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1%,景區為一級。
全市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9.6%,
90%的地表水水質達到了11類標准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低於國家控制標准。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3個,有娃娃魚、中國鴿子花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動、植物81種,保護小區23個,面積702平方公里。
張家界資源豐富。有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長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212條3131公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56.9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04萬千瓦。
有煤、鐵礦石、鎳鉬等礦產60多種,已探明儲量和可開發利用的
28 種。物種豐富,木本植物有110科1409種,脊椎動物有190餘種。名優特產有張家界椪柑、湘西黃牛、茅岩霉茶、菊花芯柚等。
張家界歷史久遠。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創造了燦爛的古文化,留下了許多古老的人文傳說和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先後出土國家一級文物41件、二級文物173件、三級文物1222件。公元263年,吳景帝孫休下令設置天門郡,最初郡治就設在永定城區古城堤。
張家界地靈人傑。先後涌現鎮守台灣、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清末名將劉明燈、孫開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元帥賀龍,無產階級革命家、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廖漢生、袁任遠、范子瑜,南北大俠杜心武、地質學家田奇雋、「兩彈一星
" 科學家陳能寬等一批時代英才。
(4)張家界有哪些歷史擴展閱讀:
張家界市,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張家界,又是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它即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是因為它的前身—大庸市,早在新時器石代,其境內澧水兩岸就人類活動了。
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歷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
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歷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後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
1988年至1990年(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
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
E. 張家界有什麼名勝古跡
張家界又名青岩山,整個武陵源風景區由:天子山自然保護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寨、金鞭溪)和索溪峪自然保護區組成。張家界原為國營林場,因其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構成的自然風貌和原始次森林的古野景觀,八十年代初被外界發現,蜚聲中外,是張家界市最早開發的風景區,1982年國家計委批准成立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市位於中國湖南省的西北部,其氣候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市境總面積9563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154萬,其中 72%為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張家界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核心景區,面積達264平方公里,景區內三千座石峰撥地而起,八百條溪流蜿蜒曲折,可謂融峰、林、洞、湖、瀑於一身,集奇、秀、幽、野、險於一體,「五步一個景,十步一重天」,被中外遊人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中國山水畫的原本」,因而被評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全國第一園。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張家界轄區內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之後,市境內的天門山又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1986年,市境內的茅岩河漂流開發推出。至今,全市又新增省級風景名勝區三個(茅岩河、九天洞、天門山)。全市又被列為省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500餘平方公里。此外,普光禪寺、五雷山、玉皇洞石窟等若干名勝古跡以及賀龍元帥、南北大俠杜心五等歷史名人故居亦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文旅遊資源。另有當地古樸的少數民族風情和那驚世駭俗的張家界硬氣功,更是令中外旅遊者津津樂道。
峰林奇異,是張家界景觀的一大特點。在方圓13300多之間,既形態各異,又相互對立,觀之毫無呆板之意,彷彿一切都是經過藝術大師的著意安排。張家界不僅山奇、而且水秀。位於沙刀溝猴兒洞下的瀑布,從200多米高的石壁頂上飛瀉而下,聲如雷鳴,勢若奔馬,蜿蜒於山巒深谷間的金鞭、琵琶溪、花溪、礦洞溪、溝刀溝等5條溪水,汩汩流淌,與天上的白雲、兩岸的綠樹相映成趣,置身其間,飄飄然如入仙境。金鞭溪之幽,黃石寨之雄、腰子寨之險,琵琶溪之秀,杉刀溝之野,袁家界之奇,無不被人嘆為觀止。
天子山張家界公園氣候宜人,是避暑、療養的勝地。張家界有「綠色寶庫」、「動植物王國」之稱。其森林覆蓋率達97%。 張家界公園擁有黃石寨、金鞭溪兩條精品游覽線。 黃石寨精品游覽線: 黃石寨為張家界公園最大觀景台,海拔1300米,四周環寨游道5000米,可俯瞰公園全景,「不上黃石寨,枉到張家界」。
黃石寨游覽線精華景點有:天書寶匣、定海神針、南天一柱、前花園、金龜探海等。黃石寨日出,又是另一大奇觀。登黃石寨有兩條登山游道,一條從前山上山,一條從後山上山。乘黃石寨索道可直達最高峰,黃石寨索道從法國進口,技術可靠,平穩、安全。 金鞭溪精品游覽線:金鞭溪,因張家界標志景點金鞭岩得名。自老磨灣到水繞四門,全長15華里,兩岸石柱危峰摩肩接踵,頂天立地,溪水涓涓,串成一汪汪水潭、瀑布,古木奇花、珍禽同生共榮,構成極為秀麗清幽的生態環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峽谷」。游覽此線,不僅可以了解張家界風光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而且可以學到地質地貌、動物植物知識。主要景點有:迎賓岩、金鞭岩、紫草潭、千里相會、水繞四門等。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市開發旅遊區(點)12個,建成游覽線30多條,建成景區游道300多公里和景區登山索道兩條。張家界火車站已與國內1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旅客列車。張家界機場與國內3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航班,99年4月已開通空港口岸和香港、澳門包機航線。張家界的郵電通訊已達國內先進水平。
F. 張家界曾經出過哪些有名的歷史人物
人家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里我想說的是:「張家界雖小,名人頗多」。這里就為您提供名人榜,看看有多少是您熟悉的人呢。 秦始皇——張家界趕山填海 NO.1 秦始皇——贏政 眾所周知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者 有人曾對張家界流傳秦始皇趕山填海表示質疑 ,其實是對湘西少數民族口頭文學不甚了解所致。 就在張家界市永定區的沅古坪一帶, 橫跨四縣的四十八座馬頭山 ,傳說就是秦始皇趕山填海留下來的 。湘西民間與此相關的「還儺願」唱孟姜女的習俗, 土家男女走娘屋妻在前, 夫在後的規矩等等, 都與秦始皇趕山填海 築萬里長城有關 。 張家界——鬼穀子 NO.2 鬼穀子與他的「鬼穀神功」 鬼穀子, 楚國人 ,姓王名曾,隱居於鬼谷, 故以自號而人稱鬼穀子, 他長於養性持身和因事剛柔之勢 ,作為縱橫捭闔之術 ,所謂縱橫 ,即合縱連橫, 為戰國七國爭雄時重要的外交手段 ,合縱是指六國聯合拒秦, 連橫指六國分別事秦 。 相傳鬼穀子在天門山創造一種健身功——硬氣功 俗名「鬼穀神功,現在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屈原放逐NO.3 屈原放逐沅澧 屈原 名平 字原 生於公元前353年(楚宣王十七年) 夏歷正月二十三日 歿於公元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夏歷五月初五日 屈原出身於楚國沒落的貴族 ,曾任楚國左徒, 三閭大夫等職. 其主張對內改善政治, 對外連齊抗秦, 可由於懷王昏聵 ,小人當權, 因而不斷遭到誹謗 打擊 後被放逐漢北, 而後繼位的頃襄王更為昏庸. 親秦賣國的小人更加猖狂 —腔愛國熱血的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 ,最後投汨羅江而死 . 按當今史家流行的說法, 屈原流放江南 ,主要指湖南沅湘一帶, 忽略了涉足澧水的可能性。 張家界名人——賀龍NO.4 賀龍賀龍原名賀文常 ,字雲卿 ,湖南省桑植縣人 ,一九一四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 曾任縣討袁護國民軍總指揮 、湘西護國軍營長、 靖國軍團長 、四川警備旅旅長 、混成旅旅長 、建國川軍師長。。。。。 任弼時NO.5 任弼時 中國共產黨創建幾個月後 ,就有一位不滿十七歲的青年成為黨員 ,此後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奮斗三十年, 並在四十年代與毛 、劉、 周、 朱並列 ,成為領導全黨的「五大書記」之一,這就是任弼時, 他雖英年早逝 其精神卻在黨內影響至深。
G. 張家界詳細資料
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岩山,那時,青岩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
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事兒,還得從漢留侯張良說起呢!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留侯張良想到淮陰侯韓信死前講的那句話:「狡免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禁打了幾個寒顫,便想效法當年越國范蠡,隱匿江湖。可是到那裡去好呢?入江淮,乃劉氏腹地;至留縣封國,不能久安;秦嶺、巴山,虎豹成群,不是養生延年之處;西北方,匈奴騷擾……他思來想去,只有到南方,找赤松子仙師去!昔日三間大夫屈原被放,曾游荊州、武陵,還給沅、澧二水諸名山留下了許多詩句:「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想那裡必有人間仙境,必多 養生樂趣,於是,他便循著赤松子的足跡,上了天門山。以後,又輾轉登上了青岩山。這里別有天地,正是張良要尋求的。『世外仙境」!從此,他便在這里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據說,張良為了讓青岩山水更美,曾在青岩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長得又高又大,就象七把巨傘,撐在半山腰。許多年後的一天,一個叫張萬沖的朝廷官吏,穿起長袍馬褂,乘起八抬大轎,帶著妻室兒女,上青岩山遊玩。當他看至(這七棵銀杏樹,象巨人般立在那裡,頓起邪心,便想以這七棵樹為界,把青岩山這塊神奇的土地,通統劃為己有。於是,他請來一名雕刻匠,要他在每一棵樹上雕刻一個大字。這雕匠刻呀、雕呀,七七雕了四十九天,才刻成七個大字:「指揮使張萬沖界」。字刻完後,張萬沖偏著腦殼看了又看。他一邊看,一邊念,一邊笑:「嘿嘿,這下好了,萬古千秋,歸吾所有!」當下,他貼出門板大的告示,規定以七棵銀杏樹為界,方圓五十里,從鑼鼓塌至黃石寨,從朝天觀到止馬塌,一概禁止通行,違者砍頭。並將山寨上所有張氏家族都趕走,他張萬沖一脈要在這仙山福地繁衍生息!他的這道禁令,害得周圍的百姓連打柴放牧都得繞道走,害得張氏族人攜兒帶女,流離失所。有一天,獵戶張家雄進山趕老虎,恰從七棵銀杏樹下路過,他見每棵樹上都流著黃水,如淚人一般。張家雄最初感到驚奇,不知道銀杏樹為什麼會流淚,後來他看到了「指揮使張萬沖界」七個大字,才恍然大悟,他頓時火冒八丈,猛地拔出獵刀,「嚓嚓」幾刀,將「萬沖」二字,改成了「家雄」。又「嚓嚓」幾刀,把那塊告示牌劈得稀巴爛!張家雄的這一舉動非同小可,寨里寨外的人們齊聲叫好,只有張萬沖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他調來三百親兵,把青岩山一帶圍得水泄不通。他四處抓人,八方搜山,捉不到張家雄,就在寨民頭上出氣。他把寨民趕到銀杏樹下,聲言 要用大家的人血染紅那七個大字。正危急時,只見樹上閃光,樹口十吐雲,樹枝嘶叱,樹幹上突地噴出七股桶大的黃水,直朝著張萬沖的人馬射來!一霎時,狂濤巨浪,鋪天蓋地,把張萬沖三百兵馬一齊卷進金鞭溪去了!寨民們見此陣狀,嚇得一個個忙對著銀杏樹作揖叩頭,呼天叫地,求蒼天保佑。這時,猛聽得雲頭上有人發下話來:「寨民民們聽著:此地本是天造地設,人間仙境,哪能容得張萬沖這個不孝子孫橫行!吾神已令白果仙人將他葬人海底。此地現歸張氏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說罷,他將拂塵往七棵銀杏樹上一指,只見七棵銀杏樹上立即現出了「人間仙境張家界」七個金燦燦的大字。眾人抬頭一看,只見那仙人一副書生模樣,頭挽高髻,身穿麻衣,鶴須童顏,一派仙風道骨。人群中有幾個懂學問的長者,一見大頻驚說:「那不是跟赤松子大仙同游天門山、青岩山的子房公公么?」眾人聽了,忙一齊伏地禮拜。那仙人輕甩水袖,笑盈盈地隱人茫茫雲海,向黃石寨方向飄然而去。因為是張良仙人賜名,此後,人們便把青岩山叫做「張家界」。
H. 介紹張家界
張家界市地處湖南省西北部的澧水之源,武陵山的腹地,總面積為9563平方公里。其氣候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左右,四季宜人。
八十年代以前,張家界還不為外人所知。自從畫家吳冠中先生於1979年底發現這片神奇的土地之後,嘩然傳開。現已成為規模宏大,集游山、探洞、平游、漂流、民族風情表演等內容於一體的全國罕見的綜合類特級游覽勝地。 張家界,歷史悠久,風光旖旎。自從畫家吳冠中先生於1979年底發現這片神奇的土地,經過18年的大力開發建設,現已成為規模宏大,集游山、探洞、平游、漂流、民族風情表演等內容於一體的全國罕見的綜合類特級游覽勝地。
張家界市以其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聞名於世。有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楊家界等景區組成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此外,市境主要自然、人文景觀還有「武陵之魂」天門山、「百里畫廊」茅岩河、「亞洲第一洞」天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大公山、「江南名剎」普光禪寺、「楚南盛景」五雷山,以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賀農故居等。全市已開發景區景點12處,開辟游覽線30多條,可供觀光游覽的主要景點景觀300餘處。
張家界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這里生活著漢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回族等20多個民族,其中的這些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俗和習慣,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婚嫁喪葬習俗、信仰習俗、歲日節令、歌舞曲藝等。其中,以土家族的擺手舞、茅古斯舞,白族的仗鼓舞,苗族的接龍舞,融合多民族的九子鞭,儺願戲、花燈,以及大庸陽戲等最具代表性。遊客進入張家界市境,隨處可見土家苗寨、吊腳木樓、石磨水碾、筧槽筒車、小橋清溪。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渾然一體,成為張家界市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家界歷史悠久,早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有人類活動,在古代,張家界被稱為 「九洲之外,聖人聽其自然」的「南蠻荒蕪」之地. 張家界素有「氣功之鄉」的美譽,民間表演的硬氣功豪壯奔放,剛勁著實,不少人都能表演銀槍剌喉、腹卧鋼叉、睡刀床破青石等高難驚險節目。張家界是少數民族地區,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絢麗多彩的風情習俗。
I. 張家界風景區的歷史沿襲
西漢時期,除地方設立郡縣外,還加封國,實行的是郡縣國交錯體制。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農歷乙亥年),劉邦當朝,他下令分黔中郡為武陵郡,析慈姑縣為孱陵、充縣(含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桑植縣)。三國時期,吳景帝孫休於永安六年(公元263年,農歷癸末年)見蒿梁山洞門大開,玄朗如門,以為吉祥,便改嵩梁山為天門山,同時改武陵郡為天門郡,析充縣、增置中縣(舊址在今慈利縣三官寺一帶),當時的大庸便屬於天門郡管轄。西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農歷癸卯年)廢充縣、改置臨澧縣。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當朝,於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農歷甲午年),又「分荊州武陵,天門屬郢州刺史。」宋明帝秦始三年(公元467年),武陵,天門郡仍屬荊州。
西魏恭帝拓跋廓於二年(公元555年,農歷乙亥年),又罷天門郡置澧州。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農歷乙未年),又廢婁中與臨澧兩縣而置崇義縣,又新置北衡州(因為北周的統治范圍南不到衡山,但為了祭 祀五嶽,才將天門山作為南嶽衡山,故名北衡州)。隋文帝楊堅當朝,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農歷戊午年),又改北衡州為崇州,零陽縣為慈利縣,與崇義縣同屬崇州管轄。隋煬帝楊廣於大業二年(公元606年,農歷丙寅年)又廢崇州,改澧州郡為澧陽郡,統轄六縣(慈利,大庸均屬澧陽郡)。
唐朝時期,全國改為十道。高祖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農歷辛巳年)下令置澧州澧陽郡,屬山南道,統轄六縣,慈利與崇義縣(今永定、武陵源二區與桑植縣)歸其所轄。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今張家界全境屬楚國管轄。
宋朝時期,宋王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調整為二十三路,路下設府、州、軍。宋太祖趙匡胤於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農歷癸亥年)下令將今張家界全境劃規澧陽郡,曰慈利縣,並在今桑植縣設安福寨,在今永定區大庸所設武口寨,在武陵源區設索口寨。
元時,在全國設立十一個行省,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於置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農歷丁丑年)改置澧州路總管府,所轄四縣(慈利是其中之一,既今張家界市全境),並在今永定區茅岡置茅岡都元帥府。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農歷乙未年)當朝皇帝鐵木耳又下令將慈利縣升為慈姑州,復名慈利州,轄四縣,現今的張家界市全境屬慈利州管轄,並在州內溪峒間置安定(今永定區內)、柿溪二州。今桑植的外半縣屬柿溪州,內半縣則分置上下桑植長管司(以後改為安撫司)。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農歷甲辰年)改澧州路為澧陽府,轄四縣,罷安定、柿溪兩州。明時,明王朝廢除元朝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立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實行省一級民政與財政管理。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農歷己酉年),降慈利州為大庸縣,隸屬於澧州。民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農歷丙辰年),慈利劃規常德府管轄。這時期,當朝為了征討覃後,在永順羊峰山設羊山衛,並修築排柵城,三年遷羊山衛城於大庸溪之陽,更名為大庸衛(所謂「衛」,即軍事建制,屬湖廣都使司)。民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農歷己巳年),又改大庸衛為永定衛,二十三年,又在慈利設九溪衛,兩衛同屬湖廣都使司管轄,而今張家界市的行政區劃在當時則屬慈利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農歷丙子年)劃規岳州府。
清時,在全國設立二十個行省,以下設府、州、縣。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農歷庚戌年),桑植與茅岡土司相繼改土規流,升澧州為直轄州,轄安鄉、石門、慈利等四縣,同時廢永定、九溪兩衛,新設安福縣(今永定、武陵源兩區與慈利、桑植兩縣在當時均屬安福縣),並改岳常道為岳常澧道。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農歷乙卯年)割原九溪衛麻察所並入溶美司,置鶴峰州,屬湖北省宜昌府,同時割安福所與桑植司地置桑植縣,屬永順府管轄。還將慈利十、十一、十二、十三都及八、九、十四都的一部分地方,以及永順部分地方和原茅岡司地方置永定縣,隸屬澧州。
民國時期,先在省下設三個道,六十個縣,後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農歷丙辰年)湖南省栽撤武陵道,將大庸、桑植、慈利縣劃規辰沅道。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農歷壬戌年)裁撤「道」的建制,僅存省、縣兩級,所以,大庸、慈利、桑植三縣均屬省直轄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農歷甲戌年)11月24日,賀龍、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領導紅軍二、六軍團解放大庸縣,建立中華蘇維埃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農歷乙亥年)紅軍長征,湖南省建湘西綏靖處,管轄慈利、大庸、桑植、臨澧、石門、澧縣等6個縣,專員辦事處,設在慈利縣。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938年至1949年,農歷戊寅年至已丑年),湖南全省調整為10個行政督察區,大庸與桑植屬第八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永順。慈利縣屬第四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在常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張家界市全境解放。公元1949年至1988年(農歷已丑年至已巳年),慈利縣屬常德專區管轄,而大庸、桑植兩縣則於1949年10月16日至1952年8月屬永順專區管轄,8月後劃規湘西苗族自治區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1988年至1990年(農歷已巳年至辛未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大庸地級市,轄慈利、桑植兩縣和永定、武陵源兩區。1994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仍管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