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真實故事:真的有來世,善惡業報等事嗎
佛教真實故事:真的有來世、善惡業報等事嗎?
在佛陀入涅槃還沒有很久的年代,當時迦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把斯波醯村封給了婆羅門弊宿。
有一次童女迦葉跟五百比丘遊行弘化到了這個村莊,村民們很早以前就聽說童女迦葉廣學多聞、辯才無礙,所以大家就一起前去請法。
婆羅門弊宿向來不信有來世、善惡業報等事,特地前去問難。
弊宿言:「依我看,並沒有所謂的來世、轉生,也沒有善惡業報。」
迦葉問:「那麼你認為天上的日月,是此世有,還是他世有?是人為的,還是上天所造的?」
弊宿言:「日月是他世有,並非此世;是上天所造的,非是人為。」
迦葉說:「由此可知,必定有他世、有善惡業報。」
弊宿言:「我還是不相信!」
迦葉便問:「是什麼因緣,使你如此堅信沒有來世、轉生、善惡業報?」
弊宿言:「我有位親友生病將死,當我去探病時就和他約定——『如果真如沙門所說有地獄存在,以你平時十惡具足,必當墮入地獄。果真如此,你一定要回來告訴我,我才相信有地獄、業報等事!』然而至今,他始終沒有回來,以我們的交情,他是不會爽約的。所以,並沒有來世、轉生、善惡業報等事!」
迦葉就舉個譬喻說:「有個盜賊被王所捉,將要赴刑場的路上,哀求守衛說『求你放我回去和親人告別,我一定會再回來的!』請問守衛會放他回去嗎?」
弊宿回答:「當然不會!」迦葉說:「同樣的道理,獄卒怎麼可能放你的親人回來呢?所以,你的執著是錯誤的。」
弊宿又說:「但是,我有另一位親人,平日廣行十善,死前我也和他約定,如果生到天上,一定要回來告訴我,這樣我才會相信有來生、善惡業報等事。但是,至今他都未曾回來過!」
迦葉回答:「譬如有個人掉到廁所里,國王不但派人把他救出來,還用香湯為他沐浴干凈後,抹上香粉、香水,讓他穿上最好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並且提供歌舞伎樂,請問這個人還會想回去泡在廁所中嗎?」
弊宿說:「當然不會!廁所那麼臭穢不堪!」
迦葉言:「在天人眼中,我們閻浮提就像廁所一樣臭穢,百由旬外都能聞到。你的親人廣修十善,生天享天福,快樂無比,哪裡還會來這臭穢的閻浮提?」
弊宿又說:「我還有位親人,在世時持守五戒,依沙門所說,死後應當生忉利天。我也和他約定,如果生天必來相告,至今未見,所以我不信有來生、善惡業報。」
迦葉回答:「人間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你的親人持守五戒而生忉利天,必定想先游戲個二、三天,再來找你。到時候,你見得到嗎?」
弊宿回答:「忉利天的二、三天,是人間二、三百年,那時我早不在了!雖然你這樣說,但誰知道忉利天的天壽果真如你所說?」
迦葉又舉個譬喻說:「有人天生眼盲,不知顏色、長短等相,也沒有見過日月星辰、高山流水。所以就說沒有這些東西,對不對?」
弊宿回答:「當然不對。世間本來就有青黃赤白等色,也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不會因為盲人說沒有,就真的沒有。」
迦葉說:「這就如同你不知忉利天壽多長,便不相信一樣。」
弊宿說:「沙門說『人有識神』。可是人死時,都不曾看到有識神跑出來,所以我不相信有來世。」
迦葉反問:「你在高樓睡覺時,有沒有夢見過山川江河、園林街道?」
答:「有。」
迦葉又問:「你睡覺時,旁邊有侍衛嗎?」
答:「有。」
迦葉又問:「當你夢見山川江河、園林街道時,你的侍衛曾經見過你的識神出去嗎?當你醒來,侍衛又曾見到你的識神回來嗎?」
答:「沒有。」
迦葉言:「你現在活著,人們尚且不見你的識神出入,更何況是死人呢?在佛法中,比丘精進不懈修習道品,以三昧力,得清凈天眼。用天眼可以得知眾生的壽命長短、善惡業報。你不能因為這肉眼無知無見,就認為沒有來世。」
迦葉又說了個譬喻:「從前有位事火梵志,有事外出,要他的弟子好好看顧火堆,等他回來。弟子貪玩,不小心讓火滅了,心怕被罵,趕緊求火。於是努力劈柴卻不見有火;把木頭放在臼中搗碎,也找不到火。梵志回來後,告訴弟子,要求火,應該鑽木才對。你如果想知有無來世,應該如同比丘一樣精進修行,具足定力,得清凈天眼,便能知道。不應該因為肉眼不見,就說沒有來世。」
弊宿說:「我絕不能舍棄斷滅理論,因為我從生下來就是這么認為,而且也教導許多人,包括國王、大臣,大家都知道我是斷滅學者。」
迦葉說:「譬如有二人出外求財。最初找到了麻,二人就載了很多;後來又見到麻布,一人舍棄麻而取麻布,一人堅持不舍,認為麻就很好了。再往前走,又有更好的貝劫縷,一人舍麻布取貝劫縷,一人還是堅持著麻。而後,不論再找到更好的白銅、白銀、黃金,其中一人便舍原來所有,取較好的;另一人依舊堅持不舍。回到家鄉後,帶回黃金的人受到大家的歡迎;而堅持取麻的人,被人所取笑。你也是如此,堅持邪見,終究沒有益處。」
弊宿說:「如果真如你所說行善生天,你現在應該以刀自殺,以求生天。若是貪生不死,就表示並非真的有來世。」
迦葉說:「譬如有個富者,死後留下二位妻子。大老婆生了幾個兒子,小老婆才剛懷孕。分財產時,大老婆認為小老婆沒有小孩,所有財產都該歸她和她的兒子們所有。小老婆則認為要等她生產後,若是男孩也該有一份財產。但是大老婆的兒子不肯,再三地要求分財產。小老婆心急之下,就以刀剖腹看是男是女。結果,母子雙亡。你自己身懷邪見,不但自誤且害人,不如沙門精勤修道,戒德具足,長久住世,可以利益更多眾生。你應該趕緊舍棄邪見,不要再執迷不悟,自增苦毒!」
弊宿說:「尊者,其實,當您最初問我『日月是此世有、他世有?』時,我就已經知道自己的謬誤。之所以一直追問,目的是想見識一下尊者的辯才與智慧,以增強信心。現在,我誠心信服,皈依於您。」
迦葉言:「你應當皈依於我師世尊。」
弊宿問:「世尊在哪裡呢?」
迦葉言:「世尊剛滅度不久。」
弊宿說:「既然如此,我就皈依滅度如來及法和眾僧。自今以後,盡形壽持守五戒,並且廣行布施。」
於是,不僅是弊宿婆羅門得度,在場所有梵志、婆羅門和居士,聽聞童女迦葉的開示,都法喜充滿,並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
❷ 經典佛教故事有哪些
生長葯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又昏庸又暴虐。有一次,王後生了一個女兒。國王見這個女孩這么小,就把醫生叫了過來,命令道:「去給我找葯來,讓我的女兒吃了,立刻長大。」
醫生不敢拒絕國王的要求,因為那樣的話,暴虐的國王會馬上把他殺掉。這位聰明的醫生想了想,對國王說:「我知道有一種好葯,如果給陛下的女兒吃了,她就能夠立刻長大。但現在倉促之間,我手裡沒有這種葯,必須到遠方去尋找。」
國王聽了,便讓醫生馬上去找葯。醫生又說:「還有一個條件,在我找到葯之前,陛下不能見您的女兒。如果您看了女兒,這葯就不靈了。等我找到葯給服了之後,再把她帶來給您看,您就會看到一個長大的公主了。」
國王答應了醫生的要求,讓大臣把他的女兒帶走了。醫生便出去,到很遠的地方找葯去了。過了十二年,醫生才回來,找到國王的女兒。這時,這位公主已經長成—個大姑娘了。醫生隨便給她服一種葯,然後便帶上她去見國王。國王看見女兒,十分高興,心裡想:「這真是個好醫生,給我的女兒吃了葯,就叫她一下子這么大了。」於是,國王便吩咐侍從們拿來許多珍寶,賞賜給這位醫生。
眾人知道了這件事,都笑國王無知,不知道計算女兒的年齡,看見女兒長大了,還以為是葯的力量,實在是愚蠢極了。
——據《百喻經》
兩隊商人
有一次,世尊釋迦牟尼在法會上,給諸比丘僧講述了一個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往昔無量阿僧祗劫以前,有兩個各有五百個商人的商隊,在波羅奈地區籌集了金錢、食糧,准備好許多帆船,決定遠行尋寶。
他們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大海深處。
商船在大海中行駛了很長時間。這一天,他們突然發現一座寶島出現在他們的眼前。在那個島上有眾多的珍寶、美女,使他們—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
這時,第一隊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說道:「我們舍財捨命尋寶,辛辛苦苦來到這里,這里美女、財寶無其不有,人生一世能享受這些也就足矣!我們還不如就住在這里吧!」
可是,第二隊商隊的頭領看到此景,即冷靜地說道:「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這個寶島雖無奇不有,但一定不會長久的!」
眾人聽了,正在猶豫不決之際,正好有—個天女路過此處,心中憐憫這些商人,便在空中對眾商人說:「你們在此地雖然暫時能享受一些快樂,但這一切都將不長久,再過七天,這個小島將要被大海吞沒!」
這個天女說完後,即消失而去。
又有—個魔女從此經過,她想讓這些商人都被大海吞沒,即在空中對眾商人說道:「你們不要走,這個寶島怎可能會被海水吞沒呢?如失去機會,這些鉤人魂魄的美女、奇妙的珍寶,世上去哪兒再找呢?剛才那個天女是騙你們呢,你們可別相信她所說的!」
她說完後,也隨即消失而去。
那個商隊的頭領聽後,即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不要信那第一個天女的話,我們大家還是呆在這島上,享受五欲之樂吧!」
第二個商隊的頭領則對他的手下說道:「你們切莫為貪享一時之樂而將性命丟掉,還是快快裝些珍寶,不要貪戀此地。那天女的話是真實不虛的啊!」
果然,過了七天後,如天女所說,大海的波濤將寶島吞沒了。第二個商隊的人,由於早有準備,都呆在船上,所以安然無恙。而那第一個商隊的人,由於只顧貪戀玩樂,都被大海吞噬了。
第二商隊的頭領曾設法用矛鉤來救第一商隊的頭領,但是浪大風險,沒有成功。
這時釋迦牟尼佛轉臉對長臉老舍利弗說:「你知道嗎,那第一商隊的頭領,即是現在提婆達兜的前身,那第二商隊的頭領,即是我的前身。」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對眾比丘僧說道:「那時候的第一商隊的五百個商人,就是今天的提婆達兜的五百弟子;那時候的第二商隊的五百商人,即是今天的五百羅漢啊!而那時的天女即是今天的舍利弗;那時的魔女即是今天的滿月比丘啊!」
——據《興起經》上卷
裝瞎的工匠
在古時候,當一個工匠師傅可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他們不但從小就要忍氣吞聲地跟師傅學藝,出師後還要被迫為國王服各種勞役。為了逃避服勞役,工匠們想出各種方法。
有一個老工匠師傅。他為國王服役已經很久了,製作了許多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國王常常把它們作為獎品賞賜給有功的大臣。盡管老工匠操勞了一生,卻還是—貧如洗,他很想逃避國王的勞役,卻又不敢逃跑,因為那樣是會被治罪的,所以,他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行了,那就是向國王求情。
他下了很久的決心,終於鼓足了勇氣,去求見國王:「啟奏陛下。」他壯著膽子哆哆嗦嗦地說:「臣蒙陛下的器重,得以為陛下效力。但臣如今年老體衰,眼睛也因長年勞累過度,瞎得幾乎看不清東西了,再也無法為陛下工作了。所以,臣想告老還鄉,求陛下恩准。」
「你是我的老工匠了。」國王有些捨不得讓他走,「你做的東西我特別喜歡,有心不讓你走吧,但你為本王工作幾十年了,也該享享清福了。賞你一百兩銀子,回家好好安享晚年吧。」
「謝陛下洪恩!謝陛下洪恩!」老工匠聞聽此言,喜出望外,高興得連連叩頭。
老工匠的事很快就在工匠們中間傳開了,大家都很羨慕他的福氣,紛紛議論起來:
「你聽說老工匠裝瞎的事了嗎?」
「聽說了,他跟國王說眼睛瞎了,其實他根本就沒瞎,比我的眼睛還好使呢。他不但逃避了勞役,還得了一百兩銀子的賞賜呢。」
「眼瞎了就可以不做苦役了。我們也把眼睛弄瞎吧,就算得不到獎賞,能夠不做苦役也就很好了。」
有人聽了他們的議論,覺得這些工匠很愚蠢,就開導他們說:「老工匠一個人對國王謊稱眼瞎了,國王當然會相信他的話。但現在你們見老工匠因瞎得福,也把眼睛弄瞎了,國王肯定會猜出你們是不想服勞役,才故意弄瞎眼睛的。這樣,不但不會有賞賜,還要治你們的罪,說不定還會處死呢。再說,你們毀壞了眼睛,連生活都不能自理,更無以謀生,不是白白地毀了自己嗎?」
工匠們聽了他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才打消了弄瞎眼睛的念頭。
——據《百喻經譯注·詐稱眼盲喻》
須摩提
古時候,有—個八歲的小女孩,名字叫須摩提。
有一天,她離家出走,來到佛的住所,對佛說:「世尊,您所說的做為一位菩薩要做的四十件事,我也想尊循奉行。我保證一定會做得很好。」
這時,一旁的尊者目連聽了之後,感到不可思議。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怎麼也不能相信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就問她:「這四十件事,是大人們所要行的事,你一個小女孩,怎麼能做得到呢?」
須摩提卻很認真回答說:「我確實能行,我一定能夠做到!如果您不信,我到時就會讓三千里國土,都為我震動六次,從上飄下無數天花,所有的樂器不奏自鳴。」
接著,她又說道:「為了表明我是誠心誠意,而決非隨口一說,我發誓:若我以後修成佛後,要讓所有的人都皈依佛門。到時,人人都穿著黃色袈裟,當他們聚集在一起時,會呈現出一派金黃色。到那時,您將聽到他們念佛經,將看到他們在黃色袈裟的襯托之下,一張張臉也都是金黃色的。」
這時,目連對佛說:「這個小女孩真了不起,已經能意識到這些,她一定能成為菩薩。」
文殊師利在一旁問她:「既然如此,你為何不改變女身呢?如果變成男身,不就更好嗎?」
須摩提回答道:「改變不改變我的女身,我想這無關緊要,因為學佛法並沒有男女之分。今天,我要打消你們的疑慮,讓你們看到我同樣能修行,並且修行得很好。」
須摩提又說道:「從現在起,我很快就會覺悟,並達到正覺,我就會變為一位男子。」
說完這話不久,她果真變為男身,頭發自然地脫落下來,袈裟也穿在身上,成為一個沙彌(即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受過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料、不聽視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而食及不蓄金銀財寶等十戒的出家男子)。
這時,須摩提說道:「當我修行成佛時,在我國決不讓以下三件事發生:其一,不發生有礙佛道的思想和行為;其二,不發生男子不願勞作,不願農耕;其三,不發生女子好吃懶做,不願操持家務。請求萬能的佛,若您覺得我是誠心誠意,就把我的身變成三十歲的沙門。」
話音剛落,他的身體變得更結實,面色看上去更剛毅,像三十歲的成熟男子一樣。
須摩提又對文殊師利說:「等我修行成佛時,讓我國的所有人都皈依佛門,使他們個個都穿上金色的袈裟,並且讓全國各地及城郭處,長有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及珊瑚等七寶樹,還讓寶池和寶花不多不少,分別與全國的寺院亭子的數目相等。」
說這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接著又說道:「到那時,百姓們穿著袈裟聚集在一起時,呈現一片金黃色,讓人人臉上都發出金黃色的光。」
這時,持地神在地下聽了須摩提所說的話,也深受感動,按捺不住從地下鑽出來,化做天神,對須摩提贊聲不斷。
由於須摩提所說的話功德無量,加上他靜心修行,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成佛,實現了他最美好的願望。
——據《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送水的路程
古時候,在距離王城五由旬之處,有一個古老的村莊,村莊里生活著—個原始部落。在這座村莊里,有一眼泉水,甘甜可口,聞名遐邇。國王為此而命令村中居民,每天給他送去甜美的泉水供他飲用。由於王城與村莊的距離較遠,因此村民都因日日送水的苦役而深感疲憊,難以支持。村民們無可奈何,都打算離鄉背井,遠走他鄉,以躲避國王的勞役。
當時,村裡的頭人見村民們人心浮動,就安慰大家說:「你們切莫焦急,我應該為你們去向國王說情,讓國王改變村莊與王城之間的距離,由五由旬縮短為三由旬。這樣,你們就可以少走許多路,往來送水不會覺得勞累不堪了。」說完,頭人就到城裡向國王說情去了。國王聽後,爽快地答應了頭人的請求,隨即將五由旬改為三由旬。村民們知道後,無不欣喜激動,於是安定下來,繼續為國王往返奔波,不辭辛勞地輸送泉水。然而,有人覺得其中奇怪,就告訴村民們:「你們都上當了!從村中到城裡,一直都是五由旬的距離。並沒有因為國王的一句話,你們就少走了二由旬的路。」村民們雖然聽了這位聰明人的活,但還是深信他們的國王,相信國王已縮短了他們送水的距離,再也不想遠走他鄉,逃避送水的苦差了。
——據《百喻經》卷上
智慧的貧兒
很久很久以前,一對姐弟過著清苦的日子。姐姐出嫁後,因生活困難,就把自己的長子託付給在王宮當織工的弟弟。從此甥舅兩人就開始相依為命,共同生活。
外甥長大後,也隨舅舅一起到王宮去當織工。他們日夜為國王紡織各種美麗的綾羅綢緞,但收入甚微,常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
一次,甥舅二人去國王的倉庫繳納綢緞,發現庫房裡各種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回家之後,兩人商量道:「我們兩人日夜辛苦勞作仍是—貧如洗。什麼時候才能過上好日子呢?國王的倉庫里金銀珠寶取之不盡,我們何不去拿些來用用,改善改善我們的生活呢?」計議停當,兩人便趁夜深人靜之際偷偷地挖了條地道,鑽到國王的庫藏中,偷了許多金銀財寶。
第二天早晨,守庫人發現庫內失盜,急忙跑去報告國王。國王沉思了—會,想出一條捉賊的計策:「你們先別聲張,這樣,小偷以為我們寶物繁多,還沒有發覺已丟了東西,一定會再次來偷。你們在庫房中多埋伏一些人,嚴加看守,等他們來時,一定要一網打盡,不準放跑—個。」守庫人便依令而行。
過了一段時間,甥舅倆看國王沒什麼動靜,果然又准備再次去偷,外甥對舅舅說:「舅舅,你年齡大了,身體又弱,如果被守庫人抓住,恐怕很難逃脫,你要多加小心。我年輕力壯,他們不一定抓得住我。不過你放心,如果你被他們抓住,我一定會想辦法救你。」不料舅舅剛一走進地遭,就被埋伏在那兒的幾個士兵按倒了。外甥一看救舅舅已來不及,趕緊扭身就跑。士兵發現還有一個賊,忙喊守庫人,等到守庫人趕來,外甥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守庫人害怕國王知道還有一個小偷逃脫會怪罪自己,便把舅舅殺死了滅口。
第二天一早,守庫人提著舅舅的腦袋去向國王報功。老謀深算的國王想,這么—個老頭,單獨一個人是不可能盜這么多財寶的,一定還有同夥。便下令把舅舅的屍體扔在十字街口示眾,並說:「你們派一些士兵嚴密看守,如果發現有誰來哭屍收屍,就一定是小偷的同夥,馬上把他抓來見我。」
再說外甥逃走後,正在想辦法救舅舅,沒想到舅舅已被砍了頭,屍體也被扔在街上,不由得心如刀絞。他想:「舅舅活著的時候沒過—天的好日子,死了還要受這份罪。我真是對不起他老人家啊!我一定要把他的屍體搶回來,讓它安息。」
士兵們按國王的命令在十字街口整整看守了一天,也沒見任何可疑的跡象。快黃昏時,一群遠方的商人進了城,裝滿貨物的馬車—輛接—輛地駛過街道。突然,相反方向也來了一陣馬車,兩隊馬車擠在十字路口,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雙方各不相讓,爭吵起來。有兩輛裝滿稻草的馬車被擠翻了,滿載的稻草正好覆蓋在死屍身上。士兵們一看不對,忙上前把人群車馬驅散了。
第二天早晨,士兵們把前一天發生的事稟告了國王。國王立即明白這是小偷的同夥乾的。於是他命令看守死屍的士兵全部撤走,另派了一些能乾的偵察,秘密地在四周偵察,看有誰敢到稻草堆上來點火,就馬上抓住他。
外甥沒能搶回舅舅的屍體,正在懊惱。見國王又變花招,他立即想出了對付的辦法。他帶領一批人,假裝是跳火把舞的,一路跳著進了城。他們愈跳愈高興,愈跳愈起勁,吸引了許多看熱鬧的人。那些偵探也忘記了自己的任務,只顧欣賞他們的舞蹈了。趁沒人注意,外甥偷偷地把手中的火把向草堆舞去。草堆頓時熊熊地燃燒起來,人們驚恐地四處奔逃。等到偵探醒過神來,跳火把舞的人早不知到哪裡去了。
偵探連忙跑去報告國王,國王大怒,下令多派人員,嚴加看守,看有誰敢來收骨灰。國王狠狠地說:「那上來收骨灰的一定是個詭計多端的賊頭,抓住了他,我絕不輕饒。」
當天晚上,外甥帶了不少好酒到十字街口來賣。那些看守骨灰的人已連續勞累好幾天了,一看見好酒,饞涎欲滴,那裡還顧得上抓賊。一個個喝得東倒西歪,酩酊大醉。外甥把這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士兵個個反剪雙手,捆綁起來,然後把舅舅的骨灰細心地收斂在空酒瓶里,出城走了。
第二天,國王接到報告,氣得暴跳如雷:「這個賊頭竟如此狡猾!幾次三番讓他得手。我這回要做一個萬無一失的蜀套,看他往哪裡逃!」
國王下令在臨河的花園中蓋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又派出許多士兵在周圍嚴密守衛,然後讓自己美麗的女兒渾身戴著金飾玉佩,住了進去。國王對女兒說:「如果有人來,你就抓住不放,大聲喊叫,這樣一定會把這個賊抓住。」安排妥當,國王心中暗暗得意:「公主如此美麗,又身著無價的珠寶,那可惡的賊頭一定會上鉤的。」
幾天之後,外甥半夜裡果然來到河邊。他先從河的上游放下一根木頭。木頭順水而下,嘩嘩作響。守衛的士兵起先還以為是什麼怪物,連忙點起火把,但只看見一根大木頭在水中上下漂浮,也就算了。過了一會外甥又放下一根大木頭,士兵們又是一陣驚嚇。但這樣幾次之後,他們也就見怪不驚了,只顧自己呼呼大睡起來。於是外甥傍著一根大木頭偷偷地游來,爬進了屋子。
公主醒來,發現身邊躺著一個陌生的男人,連忙抓住他的衣服。外甥笑著說:「你抓住我的衣服有什麼用?你要是抓住我的手臂,我不就跑不掉了嗎?」公主一聽有理,便放掉衣服抱住手臂不放,同時大聲叫喊。她哪裡知道,自己抓住的是:外甥事先帶來的一條死人手臂。外甥見公主抓住死人手臂不放,便一骨碌從窗子翻身出去,泅水走了。看守的士兵們聽到公主的喊聲趕來,連個人影也沒看著。
天明後,公主和士兵們把夜間發生的事情報告給國王,國王搖著頭直嘆氣:「這個賊太機靈了,簡直是世上無雙!我怎麼想辦法也抓不住他,這可怎麼辦呢?」
過後不久,公主懷孕了。十月期滿,生下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孩。國王又生一計,他命令乳母抱著孩子在城裡四處轉悠,吩咐說:「如果有誰來親吻孩子,你就把他逮住。」
乳母按照國王的命令,抱著孩子在城裡四處轉悠。大半天過去了,也不見有人來親吻孩子一下。孩子餓得哇哇大哭,乳母也餓得飢腸轆轆。這時恰好碰上一個賣餅的,乳母便上去買餅。卻不料這個賣餅的正是外甥假扮的,他一面用餅逗弄著孩子的小嘴,一面順勢在孩子嬌嫩的臉蛋上親了一口。
乳母回到宮中,對國王說:「我在城裡整整轉悠了一天,沒有一個人來親孩子。只是我在買餅時,那個賣餅的見孩子可愛,親了孩子一下。」國王忙問:「你把那個賣餅的逮住了沒有?」乳母說:「孩子餓得直哭,我也餓壞了,才去買他的餅。人家只是給我們餅時順便親了一口,又不是賊,我抓他干什麼?」國王無話可答。於是國王讓乳母繼續帶著孩子在城裡轉,並派了幾個人在後面跟著,命令說:「這次無論是誰,只要接近這孩子,你們就馬上把他抓起來。」
這一次外甥又帶著好幾瓶美酒來了。他一見乳母等人,就招呼他們喝酒。乳母等人經不住外甥盛情的勸說和美酒的引誘,便坐下來你一杯,我—杯地喝了起來,不禁酣然大醉。外甥便趁機抱著兒子溜走了。乳母等人酒醒後,發覺孩子沒了,知道上了人家的當,嚇得連滾帶爬,向國王報告去了。國王聽了他們的報告,氣得破口大罵:「你們這幫蠢貨,就知道貪喝那貓尿,既沒抓住那賊頭,倒反讓他把孩子抱走了。真是氣死我了!」
外甥抱著兒子來到鄰國的首都,到王宮求見國王。國王接見他時,發覺他神態謙和,言語得體,舉止有禮,而且見多識廣,聰明非凡。國王十分高興,便把他留下來,封為大臣。有一天,國王說:「在我國,還沒有一個人像你這么聰明機智。我想把愛女嫁給你,你一定很高興吧!」外甥忙回答說:「大王這樣厚愛,我真是不敢當。如果大王真的可冷我,希望能為我聘某某國的公主。」國王真地答應了,並當即派人來到外甥原來生活的國家,向那位發誓要抓住小偷的國王求婚,說自己有一位太子,希望聘娶那美麗的公主。
公主的父親——那位老國王接待了使者,立即答應了這門親事。但他轉念一想:「這件事是不是那個賊頭搞的鬼?那可惡的傢伙實在太狡猾,總是讓我們吃虧上當。這次莫非又是他設下的圈套,想來騙走我女兒,他孩子的母親?」想畢,立即派使者趕往鄰國,要求說:「既然貴國太子要娶我的女兒,必須由太子親自前來迎娶。」
外甥得到這個消息,心想:「我如果真的親自去迎親,一定會被那位國王識破,抓住的。」怎麼辦呢?他想了一會,腦子里冒出了一條對策。他跑去求見庇護自己的那位國王,說:「如果大王決定派我親自去迎親,請撥給我五百騎兵,一律要兵強力壯,以顯示我國的氣派威風,這樣我才能去。」國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到了迎親的那一天,外甥穿上節日的新裝,以二百五十名騎兵為先導,二百五十名騎兵為後衛,自己策馬走在隊伍的中間。迎親的隊伍浩浩盪盪地向公主所在的國家行進。到了王宮前,外甥立馬控韁,在馬上向國王和公主致意,並沒有下馬行禮。國王見此情此景,心中已猜到了八九分,不由得從心底里佩服這小子的膽量和聰明。於是,他牽著公主來到迎親隊伍中間,上前握住外甥的手,問道:「請你實話告訴我,我前後幾次想方設法要抓而沒有抓住的,是不是你?」外甥在馬上含笑致敬:「不錯,就是我!」國王長嘆一聲,由衷地說道:「天底下再沒有比你更聰明的人了。好吧!我把我的女兒嫁給你。」
外甥與公主結了婚,一家三口終於團圓了。
——據《生經》卷二
仙人的眼珠
從前,有一個人入山學道之後,獲取了五通仙之聖果。因此,此人具有一雙天眼,能洞見萬事萬物。地下埋藏的所有珍寶、金銀,他也都能一眼瞥見。國王知道此人的神通之後,心中異常興奮,恨不得馬上叫他來為自己效勞。他對身旁的大臣說道:「我國能有如此神人,應是我的幸運。你們能想出什麼妙計,使他常住我國而不去他處,從而給我發現更多更多的地下寶藏?」
一位愚蠢的大臣,聽了國王的話後,馬上便去了這位神人的處所,設法挑出了他的兩隻眼珠。他志得意滿地手持著那位神人的兩隻眼珠,獻給了國王陛下,並表功似地告訴國王:「陛下,臣按您的吩咐,挑出了神仙的雙眼。從此,他就只能住在我國,不可能再去他鄉了。」國王聽了這愚臣的報告後,頗覺啼笑皆非:「我之所以想要這位神仙長住我國,是因為他能夠為我發現地下埋藏的所有寶藏。現在你卻是毀了他的雙眼,長住我國又有何用?!」
這位愚臣,實是荒唐之極,不但使神仙喪失其道眼,而且也使國王一無所獲。
——據《百喻經》卷上
女居士
在古印度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她雖然沒有出家當比丘尼,但對佛教的教義、法術十分精通,時時修煉鑽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薩羅國游歷,在迦旃延婆羅門的尼庵中的羅園里住下。
婆羅門尼的幾位弟子外出化緣、拾柴回來,—進羅園,看見一位女居士端坐樹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寧寂靜、超然世俗的樣子。弟子們很是驚嘆佩服,趕緊上前施禮,懇請女居士賜教。
於是女居士便跟這幾個年輕弟子侃侃而談。她說古論今,講法釋道,還勉勵她們潛心修研,必能獲得真諦。
女居士講得娓娓動聽,句句透徹。幾個弟子聽得頻頻點頭,心服口服。她們從來沒聽過這么中懇切實的教誨,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慶幸自己有這么一個機遇,而且對女居士也就越發尊敬,越發感激。
弟子們聽了教誨,依依不捨地辭別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興興到庵中回婆羅門尼的話去了。
一見師傅,就爭先恐後地搶著說:「師傅,師傅,咱們羅園里來了一位姓瞿曇的沙門,是位道法高強的人呀!她特別善於講法說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話都能說到人心裡去,切中我們糊塗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語說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哇!」
婆羅門尼見自己的徒弟們如此眉飛色舞地贊嘆那個初來乍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動,就勢吩咐道「既然她這么深刻高強,這么值得你們討教,那麼好,就替我去跟她說,請她明天到庵里來吃飯吧。」
弟子們一聽,驚喜萬分,這正是她們求之不得的事,高興得差點兒叫出聲來。—個腿快的弟子趕忙跑到羅園去傳師傅的話。
女居士聽了弟子傳達過來的邀請後,依然平靜地坐著,沒起身,沉默不語。那個正在興頭上的弟子見女居士既不說去,也不說不去,雖然有點兒納悶,但她心裡是唯恐她不答應,所以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話,就興沖沖地往庵里跑,回稟師傅說,女居士接受了邀請,明天准來。
第二天一早,婆羅門尼坐在正堂上,堂門敞開,遠遠地就看見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缽盂,信步朝尼庵走來……
婆羅門尼叫弟子給女居士添了一個座位,然後就吩咐上菜開飯。一桌子的菜,招待客人可謂是夠豐盛的了。可婆羅門尼只顧悶頭自吃自喝,對女居士既不謙讓,也不關照,似乎並沒把她當做自己請來的「貴客」,沒有一點兒主人尊客的姿態。弟子們看在眼裡,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多說多動。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顧自己了。
吃過飯,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凈面,又把缽盂清洗干凈,然後回到屋裡,坐在為自己特設的位子上。再看婆羅門尼,舒舒服服,心滿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著鞋側卧在一張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頭,擺出一副舒懶懈怠,漫不經心的姿態。她側著頭,平聲慢氣地問女居士:「我們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討教討教。我的弟子對你的口才、智慧盛贊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為我們解答呢?」
看著婆羅門尼傲慢的樣子,女居士平談而和氣地回答:「姐妹們有事要問,我盡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氣呢。不過,恐怕今天不是時候吧?」
說完,她便起身告辭。婆羅門尼只在床欠了欠身,草草擺了個送客的姿態,目送著她出了門。弟子們不知師傅到底想干什麼,都覺得很不自在,心裡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們外出去砍柴。歸途中又去羅園聽女居士講道。回到庵中,又如實地回稟了師傅。婆羅門便又請女居士到庵中用飯。就這樣一來二去,連請了四次飯。
到第五次,婆羅門尼終於開口說要請女居士來尼庵說法佈道。可女居士還是當初的那句話——「還不是時候」。
❸ 佛家十大經典故事是什麼
經典一:一切皆為來虛幻。 經典源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❹ 佛教十大經典故事有哪些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回:人生在世如身處荊答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❺ 佛教的歷史和傳說故事誰能告訴我幾個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羅門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婦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內容,對繁瑣的宗教儀式進行簡化等。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但是舊宗教中的種姓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陋習在一些地區仍然有存在。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著名的佛教人物: 釋迦牟尼(教主) 達摩(禪宗初祖) 慧能大師(六祖) 宣化上人,虛雲老和尚,黃念祖老居士(近代大德)還有許多 貼不上來了以下是關於佛教的網站 樓主方便去看看吧 http://www.ebud.net/ http://news.fjnet.com/ http://www.fjcb.cn/fjwh10.asp
❻ 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佛教典故是什麼
註:舍利佛與目犍連為佛十大弟子!六祖是禪宗六祖!1舍利弗露宿記佛陀在世時,常在恆河的兩岸教化眾生,有一回來到王舍城,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就到王舍城邀請佛陀,請示佛陀是否在王舍城宣講完後能轉到舍衛城弘法?佛陀很歡喜地接受了。
當時從王舍城到舍衛城,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從王舍城往北直走,然後由恆河渡船過去,再繼續往北走:經過須彌山(即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還要走過蜿蜒險要的山腰,接著再往西走好幾天才能到達。他們走到接近舍衛城的途中,已近黃昏,弟子群中就有人說:「佛陀,大家都已經很累了,今天絕對無法到達舍衛城,是否在附近的精舍休息一夜?」佛陀慈悲地答應了,就在附近的精舍安頓。
印度的氣候白天炎熱,晚上寒冷,佛陀睡到半夜時感覺有點冷即起身端坐。那時佛陀突然打了一個噴嚏,而且聽到外面也有人在打噴嚏,往外一看,原來樹下有一個人。佛陀就問:「樹下是什麼人?」
外面的人回答:「佛陀!是我,舍利弗。」
佛陀說:「來!你為什麼在樹下?」
舍利弗說:「佛陀,昨晚到達精舍後,大家都急著找休息的位置,後來沒位置了,我只好住在樹下。」
佛陀聽了,隔天早上就聚集弟子們說:「大家一定要互相尊重,為什麼你們要爭先恐後呢?你們可知道,在你們當中誰可以坐首位?誰可以喝第一杯水?誰可以受第一個施主供養的食物?」
那些比丘們因為太年輕了,大家的回答都不一樣,有人說:「有王族身分的剎帝利族才可以坐第一位;因為他們的地位高,可以喝第一杯水、接受第一個供養。」有人說:「不對,應該是婆羅門宗教家,因為宗教家地位崇高,出家後更應該尊重他、禮讓他。」有人說:「不對,應該是修行得到神通的人才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個供養。」
佛陀說:「諸位比丘大家注意聽,在這里修行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階級的分別,不是其它宗教所能超越的,也不是得神通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在我的教團里,你們接受的是平等的教化,既然是平等的教化就要有彼此互相敬重、禮讓之心,這個團體才會美。初出家的要知道尊重早出家的前賢,比你們年長的都要敬重;他們能夠老實修行,戒行就比你們好,他們先出家,早吸收佛法,內修外行德行平齊就稱作長老,你們年輕人要懂得敬重長老、尊重秩序。總之,能夠修德修心,又能弘揚佛法的人就可以坐第一位,喝第一杯水,受第一個供養。」
佛陀講完這些話後,那些年輕的比丘們已知道佛陀教化的主題了。昨晚因為大家都走得很累,每一個人都想找個好位置安歇,沒考慮要禮讓、尊重長老,讓舍利弗在樹下過了一夜,備受霜風露水,大家都很慚愧地向舍利弗道歉;此後他們便知道要彼此尊重,尤其是要依法禮讓長老,因此僧團一片和氣。
佛陀的教育就是在境界中隨境「觀機說法」,讓弟子們去惡向善,知道什麼人才可稱為「長老」,應該如何尊敬他人,大家應如何互相體貼;像舍利弗露宿這件事,當時彼此若相讓一點,即可空出一個位置,不是皆大歡喜嗎?我們學佛一定要學會「去貪」,不要貪那麼一點點,如果人人都能自我收斂一些,生活自然可以過得更和樂!
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很小的地方也不要輕視,若疏忽了,那麼我們的心就會不安定;總之,學佛要從小處著手,對於肯用心的人而言,佛法確實就在生活當中啊!
2目犍連救母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生身的母親;因為母親在世間時貪、瞋、痴的行為三項具足,對人、處事都有非常不好的舉止,他非常擔心,不知道母親往生後,到底會落在何處?目犍連急於想知道他的母親生在何處,於是進入定中看到一處很恐怖的地方,原來那裡就是地獄。
在地獄中,目犍連尊者看到被行刑的罪人,樣樣刑具都有,每一個都非常的可憐,真的非常苦啊!再走到餓鬼道的境界中,他看到的餓鬼模樣都是:圓又大的肚子、細又長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腳,每個都在哀嚎、飢餓難耐,那種境界令人慘不忍睹。當他看得十分不忍時,忽然看到日日夜夜思念的人——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也如同餓鬼道的眾生一樣,愁容滿面、淚水漣漣,飢餓 正煎熬著她,目犍連尊者看了內心非常痛苦。目犍連問她的母親受了 哪些苦報?她的母親說:「我非常飢餓,沒有水、沒有食物可吃:肚子里好像有火在燒,我急需要水,還有糧食!」目犍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神通第一,他立刻運用神通,變出一缽飯、一壺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親面前。他的母親十分歡喜,盡管雙手無力,也急急忙忙伸手來接,她忍著顫抖和痛楚,將食物拿到嘴邊,想先喝口水再吃飯;可是,飯與水才一到嘴邊,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團大火,瞬息間水幹了,飯也變成了焦炭。
目犍連看到了這種境界,非常痛心也覺得萬分無奈,盡管他的神通廣大,但是母親的業障如此深重,讓他無能為力,因此帶著萬分的失望從定中醒來。
當他出定後,趕緊去請教佛陀,在佛陀面前恭恭敬敬、五體投地禮拜說:「佛陀!我心裡很痛苦!到底我的母親曾種下什麼業?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救她呢?」他淚漣漣地訴說。
佛陀說:「眾生的業力確實是自作自受啊!你的母親生時造下了貪、瞋、痴的惡業;她貪圖別人的勞力與財力而造業;除了貪業之外,且有憎恨心,不懂得贊嘆他人、時時毀謗造業。她心中的瞋火十分旺盛,生前也不懂得尊重三寶、不肯修行,反而毀謗三寶,這樣的痴業使她無法得救;自己造的業必須自己承受罪報,業如須彌山,任何人都對它無可奈何啊!」
目犍連尊者聽了佛陀的開示,心裡覺得很無奈,但他仍請求佛陀給他力量,教他如何救度自己的母親。他的一番孝心,令佛陀感動,佛陀說:「要救你的母親,光憑你的神通是不夠的:因為你的母親業障太重,必須靠許多有修行且已證果的僧眾,將清凈的福業累積在一起,用心力一起迴向來幫助她。」
目犍連尊者說:「我要去哪裡找這么多有清凈福業的人呢?」
佛陀說:「這倒不難!從四月結夏安居到七月期間,許多清凈的比丘專心致力於去除煩惱,增長智慧,在這段期間已探討了真理,透徹了妙法,這些僧眾就具有最清凈的福德;如果能請這些人同心合力為你的母親祝福,那麼她就可以得救了。」
目犍連尊者聽了,內心非常歡喜,他就向每位僧伽、比丘一一頂禮請求。佛陀又告訴他:「你應該為你的母親造福,在七月十五日當天,也就是解夏那一天舉行供僧與大家結善緣;以這分清凈心加上歡喜心,共同為她祝福,這就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唯有這股力量才能轉她的業。」
於是目犍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備了很豐盛的素齋,並且在每一位比丘面前准備了一盆清水,並親自奉上讓比丘們凈手——因為印度人用手抓飯團吃。他用最虔誠的心來供養,這一場供養非常的殊勝庄嚴。之後,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同心為他母親祝福,因為每個人平時勤於修行,福德具足,這股福慧、歡喜凝聚的加持力量確實非常大。
目犍連尊者在當天晚上初夜時分,於定中看見一位很庄嚴的天人從遠處飄飄然而來,向他頂禮,仔細一看,原來是他的母親。她向目犍連尊者答謝說:「蒙受你的力量和孝心以及眾多尊者的慈悲願力;更承受佛陀的慈心加持,我已超越餓鬼的境界,現在要生天道了。」目犍連尊者見到此一境界,非常高興,出定後趕快去向佛陀禮謝,也向所有的比丘頂禮。
目犍連尊者孝心殷切,又承受著眾人的慈悲、智慧及清凈福業的幫助,所以他的母親得救了,目犍連非常的感恩。因此,故事就這樣被流傳下來,從此大家認為要為亡者祈福,必須在「結夏安居」結束的七月來供僧,這也是孝心及感恩心的表現。
3六祖與神秀惠能法師到寺後,弘忍命其到後院劈柴踏碓。惠能法師到寺中後,深得弘忍法師賞識。弘忍法師原來打算把衣缽傳授給他的大弟子神秀。但自從惠能來寺之年,弘忍法師察覺在領會禪機和慧根上,惠能要比神秀優異的多。因此,他便把傳授衣缽的注意力轉移到惠能法師身上。一天,弘忍法師招集所有的僧徒門人,對他們說:「現在,你們可各自回去作一偈語,要取本心般若之性。若悟大意者,即傳給他衣缽,立為六代祖。」大弟子神秀所作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當時大字不識的惠能法師針對神秀的偈語,也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列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法師認為惠能見性深透,悟契玄機,確是根器不凡,就此打算將衣缽傳授給惠能。次日,弘忍法師來到碓房,見惠能腰中系舂米,便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用杖擊碓三下便離開了。夜裡三更時分,根性敏銳的惠能來到弘忍法師的禪房。五祖單獨為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見惠能大悟,便傳衣缽給惠能法師,立為第六代祖。弘忍法師考慮到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也只是個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後會加害於他隨即令惠能速離黃梅,南回廣東避難,三年內不得出來弘法。第二天,神秀知道惠能帶走了傳法衣缽,果然便率眾追殺。惠能法師來到梅嶺,精疲力竭,飢腸轆轆,神秀卻緊追在後。為了避免與神秀的爭斗,他便把衣缽放在梅嶺道旁的一塊大石上,躲入密林之中。神秀追至梅嶺,見衣缽放在石上,便急不可待地去取。誰知衣缽瞬時發出萬道金光,把神秀一夥刺得眼花繚亂,難辨東西。那衣缽也似有萬斤之重,任憑神秀如何搬動,也難以挪動半分。神秀看到如此,仰天長嘆曰:「天不助吾也!」便悻悻地折回。惠能法師脫險,口渴難當,嶺上無水,便以杖點石,遂涌清泉。
❼ 佛教經典故事有哪些
bookgb.bfnn.org 這里有宣化上人的專輯,宣化上人講佛教故事深入淺出,很有意思.
www.guoxue.com 這里有景德傳燈錄,專門講禪版宗的歷代大德權,從佛祖講到高僧.
你還可以查一下」五燈會元」」碧岩錄」,都很有意思.
當然,最過癮的還要數<<金剛>><<楞嚴>>
<<圓覺>>等等佛經,佛親口傳下,絕對是世界特尊,人天第一.
還有,蔡志忠的<<禪說>>也有點意思,有心的話,都要慢慢看看.
❽ 佛教有那些經典故事
以下來自互聯網
從前,有一座圓音寺,每天都有許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圓音寺廟前的橫樑上有個蜘蛛結了張網,由於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誠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經過了一千多年的修煉,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臨了圓音寺,看見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興。離開寺廟的時候,不輕易間地抬頭,看見了橫樑上的蛛蛛。佛主停下來,問這只蜘蛛:「你我相見總算是有緣,我來問你個問題,看你修煉了這一千多年來,有什麼真知拙見。怎麼樣?」蜘蛛遇見佛主很是高興,連忙答應了。佛主問到:「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點了點頭,離開了。
就這樣又過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舊在圓音寺的橫樑上修煉,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來到寺前,對蜘蛛說道:「你可還好,一千年前的那個問題,你可有什麼更深的認識嗎?」蜘蛛說:「我覺得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你再好好想想,我會再來找你的。」
又過了一千年,有一天,颳起了大風,風將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網上。蜘蛛望著甘露,見它晶瑩透亮,很漂亮,頓生喜愛之意。蜘蛛每天看著甘露很開心,它覺得這是三千年來最開心的幾天。突然, 又颳起了一陣大風,將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覺得失去了什麼,感到很寂寞和難過。這時佛主又來了,問蜘蛛:「蜘蛛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過這個問題: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說:「好,既然你有這樣的認識,我讓你到人間走一朝吧。」
就這樣,蜘蛛投胎到了一個官宦家庭,成了一個富家小姐,父母為她取了個名字叫蛛兒。一晃,蛛兒到了十六歲了,已經成了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長的十分漂亮,楚楚動人。
這一日,新科狀元郎甘鹿中士,皇帝決定在後花園為他舉行慶功宴席。來了許多妙齡少女,包括蛛兒,還有皇帝的小公主長風公主。狀元郎在席間表演詩詞歌賦,大獻才藝,在場的少女無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兒一點也不緊張和吃醋,因為她知道,這是佛主賜予她的姻緣。
過了些日子,說來很巧,蛛兒陪同母親上香拜佛的時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親而來。上完香拜過佛,二位長者在一邊說上了話。蛛兒和甘鹿便來到走廊上聊天,蛛兒很開心,終於可以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並沒有表現出對她的喜愛。蛛兒對甘鹿說:「你難道不曾記得十六年前,圓音寺的蜘蛛網上的事情了嗎?」甘鹿很詫異,說:「蛛兒姑娘,你漂亮,也很討人喜歡,但你想像力未免豐富了一點吧。」說罷,和母親離開了。
蛛兒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這場姻緣,為何不讓他記得那件事,甘鹿為何對我沒有一點的感覺?
幾天後,皇帝下召,命新科狀元甘鹿和長風公主完婚;蛛兒和太子芝草完婚。這一消息對蛛兒如同晴空霹靂,她怎麼也想不同,佛主竟然這樣對她。幾日來,她不吃不喝,窮究急思,靈魂就將出殼,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趕來,撲倒在床邊,對奄奄一息的蛛兒說道:「那日,在後花園眾姑娘中,我對你一見鍾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應。如果你死了,那麼我也就不活了。」說著就拿起了寶劍准備自刎。
就在這時,佛主來了,他對快要出殼的蛛兒靈魂說:「蜘蛛,你可曾想過,甘露(甘鹿)是由誰帶到你這里來的呢?是風(長風公主)帶來的,最後也是風將它帶走的。甘鹿是屬於長風公主的,他對你不過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當年圓音寺門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愛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卻從沒有低下頭看過它。蜘蛛,我再來問你,世間什麼才是最珍貴的?」蜘蛛聽了這些真相之後,好象一下子大徹大悟了,她對佛主說:「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剛說完,佛主就離開了,蛛兒的靈魂也回位了,睜開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馬上打落寶劍,和太子深深的抱著……
故事結束了,你能領會蛛兒最後一刻的所說的話嗎?「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❾ 佛家有哪些經典故事
特別多,說上千個都不誇張,《百業經》《賢愚經》《雜譬喻經》《阿含經》《內雜寶藏容經》等等這些經典里都有非常多的經典故事! 簡單舉幾個:《流水拯救萬條魚》 超脫凡夫迷惘 空房中的六種動物 桑嘎拉頑強抗拒誘惑 勸人學佛求道 多生累劫修安忍 旁生亦行持安忍 頂寶承受諸苦難 月亮王子平靜受死 慧獅子恭敬袈裟
安忍求和 善願惡誓 知恩圖報與忘恩負義 仁慈熊貓 金財比丘 碧綠不生嗔恨 月亮王子度食人肉羅剎 甘願將自己交與怨敵 忍言尊者安忍不動 積極尋找聖者智慧 仙人忍辱。捨身飼虎。 目蓮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