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

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3-02 16:01:59

『壹』 秦始皇的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

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貳』 查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資料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

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

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叄』 兵馬俑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肆』 秦始皇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始皇修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
2、陶人替代:
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
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3、燒制艱難:
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4、工匠殉葬: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
5、死裡逃生:
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4)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擴展閱讀:1、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2、藝術價值: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3、發現故事: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參考資料:網路-兵馬俑
推薦於 2020-05-23
查看全部48個回答
精選商品
舊書9成新/秦始皇兵馬俑 劉新民
¥71
剛剛更新兵馬俑門票-西安"熱門景點"遊玩攻略

兵馬俑門票-西安攻略社區!百萬旅行家與驢友分享西安旅遊心得--兵馬俑門票-旅行玩法,旅遊攻略,行程路線,必去景點,美食攻略匯總
滄州趣玩兒旅行社有..廣告 
2020兵馬俑門票 ,降低旅遊費用

最近想去西安旅遊,想咨詢下兵馬俑門票,謝謝大家!答:西安景點眾多,且比較分散,半自助游的話玩一圈的話,大概也就一千多點,半自助游自由行...
西安銀橋國際旅行社..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去兵馬俑需要多少錢?找兵馬俑?就上阿里巴巴
兵馬俑采購批發,盡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匯聚海量商機信息,提供便捷在線交易!
572020-06-16
秦始皇的兵馬俑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 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52 瀏覽4812019-10-27
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始皇陵東側約三里處出土的兵馬俑,如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這些數以千計的陶人陶馬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秦始皇駕崩以後,秦二世胡亥繼承了帝位。他怕工匠們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靈樞運入墓中,然後下令叫所有參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齊到墓中看戲,並領取賞金。可憐那些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當。他們剛剛走進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閉在墓中,成了殉葬品。傳說只有一個小夥子逃出來,他就是第一個把陶俑燒制出來的人。因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當他見情況不妙時,便鑽進了水道,直到天黑時才逃出來。後來他流浪中關,依靠燒制瓦盆、瓦罐和瓦瓮(關中放面的器具)為生。直到如今,這些陶製品在關中農村還很受歡迎哩。
47 瀏覽6682017-11-23
秦始皇兵馬俑的故事
73 瀏覽423862020-03-28
兵馬俑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2 瀏覽1412017-11-12
關於秦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寨鄉,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伍』 兵馬俑有哪些歷史和社會影響

兵馬俑是在1974年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下河村被發現出土的,對於陜西省來說~內兵馬俑的發現促進了容該地的觀光業~成為近代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焦點之一,後因兵馬俑發掘後而建造的"秦兵馬俑博物館"更是許多中外名人到中國不得不去的勝地。秦始皇兵馬俑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跡,更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解開秦始皇兵馬俑之秘密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到秦帝國的歷史階段,對自勤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的歷史地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這種影響-包刮促進歷史前進步的一面,也包刮歷史前進反動的一面-都在中國歷史上印下重重的痕跡綿綿長久。

轉自搜狗問問匿名網友。

『陸』 關於兵馬俑的故事,歷史傳說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一、不死的傳說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代號「沙漠風暴」的海灣戰爭爆發。戰爭初期,美國人動用導彈和飛機,以近乎瘋狂的地毯式轟炸壓制住對手,在短短幾天內就摧毀了伊拉克人精心構築的軍事和心理的雙重防線。之後,迅猛快捷的裝甲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入科威特,一舉將薩達姆的軍隊驅逐回老家。
全世界都驚呆了,他們還從來沒有見過以空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戰爭。世界驚呼,海灣戰爭開創了人類戰爭史的新紀元。此時,在遙遠的東方,一座巨大的穹頂形建築里,一群古老的陶俑正在竊竊冷笑。他們龐大的軍陣所構築起的,正是這樣一種作戰體系:先用強勁、密集而且持續的弓弩壓制住對手,騎兵迅速從兩翼包抄,撕開對手的防線,然後由步兵長驅直入,完成那封喉的致命一擊。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強弓換成了導彈,硬弩換成了飛機,戰馬換成了坦克,刀劍換成了機槍……但隱藏在現象背後的規律卻沒有改變,隱藏在進步背後的人慾沒有改變,隱藏在文明背後的殘忍沒有改變。從西安火車站乘306路公共汽車向東30公里,便是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兩千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就靜靜的佇立在這里,靜靜的聆聽著後人的評說。在各種各樣的評說中,有這樣幾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人的話語尤為引人注目:
「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雅克·希拉克如此說。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跡。」基辛格如此說。
「這才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蒙代爾如此說。
兵馬俑們默默的站著,一如他們兩千年來一直做的那樣。他們知道,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用說,時間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證明了他們的英勇,證明了那個時代的奢華,證明了人類所能達到的智慧,也證明了人性的慾望與貪婪。
二、復活的軍團
我們去參觀兵馬俑的時候,正值雨過天晴。幾萬名遊客踏著濕潤的青磚和我們走在一起。宏偉的秦兵馬俑館側倚著秀麗的驪山東麓,裡面戍衛著大秦帝國的最後一支近衛軍。而今的兵馬俑館早已建設世界級的展覽館,高大明亮的一號坑裡光線充足,可以供遊人隨意拍照。二號坑裡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遊人可以親眼目睹考古工作人員的操作過程。今天,兵馬俑不僅僅是研究秦朝歷史的一個窗口,更成為一部軍事科學的活教材。據說美國軍界每年都要派遣一支考察團來參觀兵馬俑,以期從中找出其雄霸天下的戰略戰術。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越來越細致,遊人們已沒有機會再下到坑底,去和兵馬俑做近距離的接觸了,好在體會兵馬俑並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心靈的感知。我站在俑坑前,除了能感受到一絲震撼外,還能隱約品味到從他們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的悲涼與滄桑。兩千年前的那個早上,當最後一塊木板蓋下來的時候,唯一的一線陽光也斷絕了。隔著木板,頭上有人在走來走去,不斷傳來塵土撒下的聲音。周圍一片漆黑,混濁的空氣里彌漫著一股刺鼻的土屑的味道。人類的聲音越來越遠,越來越輕,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無盡的黑暗,無盡的孤單,無盡的寂寞,連著曾經無盡的榮耀,一起陷入了無盡的等待。一支豪華的,英勇的,讓天下為之喪膽的無敵之師,在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之後,以這種方式,陪著他們已經下世的君主,陪著他們行將下世的帝國,一起走入了歷史的塵封,期盼著遙遠的未來那一聲清脆的鋤聲。走在這支龐大的軍陣旁邊,如果側耳傾聽,他們低沉的呼吸和呢喃的低語仍然清晰可聞。雖然他們效忠的帝國早已逝去,但是他們卻存在了下來,忠誠的履行著自己的義務,任憑時光從耳邊箭一樣的掠過。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的工匠們在燒制這個軍團的時候,一定在堅信他們是活著的,而且一定在堅信他們可以永遠的活下去。有人說兵馬俑的像貌可能來自於真實的秦軍將士,但我卻以為,兵馬俑的像貌應該來自於製作他們的工匠本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顯出如此生動的表情,擁有如此鮮活的生命,散發如此迷人的魅力。
三、豪華的儀仗
公元前218年,大秦王朝始皇帝二十九年,河南博浪沙。一支浩浩盪盪的車隊正行進在一條狹長幽深的山谷里。四下里一片寂靜,只有微風和馬鈴的細響。衛戎車隊的士兵一個個神情肅穆,姿態威嚴,鮮亮的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讓人一看便知都是帝國里最訓練有素的精銳。為車隊開道的是兩輛黑色的馬車,飾著斑斕的金銀飾物和五彩的花紋。前面的一輛名叫立車,御手和乘人都站在車上;後面一輛名叫安車,有一間御車,御手坐在前御室,乘人坐在左右兩側開窗,後部留一單扇門的主室。兩車分別控御著四匹驃肥體壯的駿馬,馬的額頭上都戴著光彩奪目的金銀絡頭,聳起的鬃毛在塵風中烈烈飄揚。突然,空中傳來了異樣的聲音,像冬夜刺骨的寒風掠過破損的窗欞,像飢餓難耐的猛獸拼盡全力的沖刺,像曠野里冤魂發出的悲憤吶喊。來不及等衛兵們做出反應,一個碩大的黑影從天上直撲了下來,正砸在車隊中央的一輛飾滿金銀與珠玉的六馬銅車上,「轟」的一聲巨響,跟著是金屬刺耳的撕裂聲、馬兒凄厲的悲鳴聲、木轅沉悶的斷裂聲、傷者痛苦的哀號聲、女人驚恐的尖叫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回盪不絕。彌散的塵土轉瞬間吞噬了整個車隊。血,像一條巨大而醜陋的蚯蚓,在地上緩緩蠕動。整個車隊亂成一團,士兵們高舉著長矛在塵土中跑來跑去,大聲的咒罵著,叫喊著,徒勞的搜尋著襲擊者的蹤跡,像一群沒頭的蒼蠅。後面的車輛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仍在奮力向前擠,與前面退回來的車輛猛烈的撞擊著,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大聲響。許許多多穿著宮廷禮服的人從各自的車里跑出來,臉上布滿了驚悸與慌亂。山坡上,兩張被汗水浸透了的臉上掛滿了掩飾不住的興奮。他們剛剛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把皇帝給弄死了。很快,天下將重新大亂,群雄將蜂擁並起。現在他們要做的是,在士兵發現他們之前用最快的速度溜掉。然而,皇帝根本就沒在那輛車里。接下來,盛怒的皇帝發布了全國通緝令,全國上下大索十日,無數家庭為此妻離子散,無數無辜平民被趕往驪山的皇陵工地。但兩名刺客卻像空氣一般消失了。這次可以被稱為「博浪沙事件」的行刺行動作為大秦帝國短暫歷史中的一件大事,被後來的史家詳詳細細的記入了歷史。又過了若干年,這次行動的主謀,那個被迫改名張良的年輕後生,成為了漢王朝的「開國三輔」之一,位極人臣。史書記載,晚年的他,沉穩,堅毅,飄逸超俗,滿腹經綸,歷盡磨難的他已經不再迷戀少年時的沖動、冒險和個人英雄主義。而作為受害人與倖存者的始皇帝嬴政,此時早已連同他豪華的帝國和車隊一起,被埋入了驪山下幾百米深的陵墓里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兩千年彈指一揮間。1980年10月,一個消息在秦陵發掘現場不脛而走:不得了,秦陵里挖出了銅車馬,那可是秦始皇五次東巡用過的東西啊!銅車馬,大秦帝國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的集大成者。它們雍榮華貴,富麗堂皇。當年,正是這兩輛車子的原型為秦始皇綿延不絕的車隊充當先鋒。自從它們從1980年出土以來,引來了多少驚異的目光和由衷的贊嘆,然而在這些目光和贊嘆的背後,又有多少人了解那些發生在它們身上故事呢!就是銅車馬引導的那支車隊,曾經既引來了劉邦情不自禁的的羨慕:「大丈夫當如是也」,也引來了項羽不屑一顧的狂傲:「彼可取而代之」。從此,兩個個性鮮明的靈魂為了各自的誓言踏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歷史也因此被推進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軌道。而這兩段個性鮮明的話則被鄭重的記入了史書,成為了銅車馬有案可籍的最早評語。張良呢!他沒有語言留下來,當時的情形也不允許他有話留下。但我相信,他當時的目光一定是激動而興奮的,如同獵隼看到了倉皇的野兔,猛虎看到了戰栗的綿羊。也許他的手會隨著他的心跳而劇烈顫抖,就像大地正在隨著眼前龐大的車隊而顫抖那樣。如今,銅車馬早已不再賓士,它們靜靜的佇立在玻璃櫥窗里,成為了這個民族智慧與勇氣的象徵。但是它們仍在全神貫注的聆聽,聆聽著我們驚異的贊美,聆聽著它們的君王揚鞭啟程的號令。
四、秦皇的悲哀
在兵馬俑以西一千五百米處,便是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安身之所。那小山一樣的壘土屹立在坦盪的關中大地上,背靠驪山,前臨渭水,孤傲的審視著這片曾臣服於他腳下的世界。秦陵,高七十五米,周長四里有餘。它的下面埋藏著一個豪華的神話世界。那裡有水銀匯成的江海,那裡有寶石鑲嵌的星辰,那裡有金玉堆就的宮牆,那裡有人魚熬煉的燈油,那裡窮盡了千千萬萬能工巧匠的想像力,那裡回盪著大秦王朝最驚天動地的壯志雄心。那裡是那段短暫歷史的見證,是那個奢華年代所能製造出所有奇跡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個。今天的人們只需花費十幾元人民幣便可登上陵頂,迎著從驪山吹來的蕭瑟的冷風,讓目光穿越秦川大地,隨思想去感悟那位逝去的君王。
秦始皇,一個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他建立了空前的帝國,都不曾享受任何一位開國之君應有的贊譽與尊重;他不曾亡國,卻承受了比任何一位亡國之君更多的罵名與詆毀。他第一個在中國完成了統一,為其後兩千年間擁有雄才大略的人們提供了參考目標;他第一個創立了靠法律而非個人權威治理的制度,實現了幾代法家人的夢想,也為今天的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無限遐想的神話。他統一的文字使今天的我們可以方便的閱讀來自他那個時代的各種文獻,他統一的度量衡、路軌為經濟一體化掃除了最大的障礙。然而他的國家的壽命太短了,僅僅只存在了十五年,而且是用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統治。他的兒子毀掉了他的事業,毀掉了他的制度,毀掉了他的夢想,也毀掉了他的聲譽。於是在後人眼裡,秦法成了最專蠻的法律,秦製成了最糟糕的制度,秦軍成了最兇殘的軍隊,秦始皇也成了最差勁的皇帝,成了歷代人君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他生前的一切行為都被無限上綱的加以貶低,他每一個細小的失誤都被無限誇張的加以擴大,甚至他的身世也被正史明文「規定」為私生子。秦始皇靜靜的躺在那座小山之下,無可辯駁,事實上,他也不需要任何辯駁。因為他沒有任何有利於自己的證據,可他偏偏又是一個法家,他已經習慣於用證據說話。他創立的規章典籍連同他焚書時專門保存在國家圖書館里的孤本,全被一個叫項羽的江東蠻夫焚燒殆盡,火一直燒到了阿房宮,映紅天際的熊熊烈焰遠大過在他焚書時點燃的那次。他的子孫連同他的大臣們也都被殺死在咸陽的鬧市上,連同剛剛被活埋的十餘萬被俘秦軍將士,死者遠多於他所坑殺的四百餘名儒生。他陵墓上高大的建築被推倒,他修築的長城也在時光的流逝中崩塌毀壞,他的輊道上荒草叢生,他的刻石上歲月磨蝕……然而,他創立的制度卻奇跡般的保留了下來。
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細節:他主張的中央集權制為歷朝歷代所奉守,他創制的兩個詞語「皇帝」和「朕」為歷朝歷代所延用,他發明的宰相制一直到清代才從真正意義上被廢止,甚至連他的宮廷禮儀也被傳襲了下去,並被劉邦贊嘆道:「吾今日始知皇帝之貴」!更重要的是,他的後世們將他的法制思想加以揚棄,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司法體制:陽儒陰法:儒家負責道德調整,法家負責階級斗爭。這種軟硬結合的體制時至今日仍在中國被行之有效的實施著。
拿破崙在談到自己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時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秦始皇地下有知,也該為自己感到知足了吧!
五、歷史的反思
秦始皇的任法與濫用民力是無可置疑的,綿延的阿房,高大的秦陵,雄壯的秦俑,筆直的輊道,豪華的東巡,奢侈的封禪,厚實的長城……他的每一項政績都是以巨大的民力為代價的。在鐵器尚不普及的兩千年前,可以說,秦始皇已經把這個國家的油門踩到了極限。但這個國家居然在這種極限條件下運行了十幾年,如果一切順利,它還將繼續運轉下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方面,秦始皇的駕駛技術的確高超,另一方面,他用強悍的法律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高質量的高速公路。
事實上,到秦始皇統治時期,天下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諸侯混戰,但由於各國普遍重視生產和發展,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並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甚至,在秦始皇統一後的十幾年裡,社會財富還因為沒有動盪而有所增加。但是,隨著秦失其鹿,天下大亂,四年的楚漢相爭導致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流失。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秦朝的兵馬俑人高馬大,個個堪稱藝術精品,而比他晚死二十年的漢高祖劉邦的兵馬俑就只有一尺多高,而且形空猥瑣,縮手縮腳;此外,漢初連皇帝的馬車都找不到四匹一樣顏色的馬,而與之相對,僅僅以秦始皇開道車為原型鑄造的銅車馬卻是精美異常,令人稱絕。這其中的原因,與其說是讓秦王朝負責任,還不如客觀的說,是那場僅僅四年的戰爭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巨大的創傷。
人類社會需要的是和平,哪怕是苛政下的和平。
總的來說,我認為秦始皇並沒有太多應該被指責的地方,如果一定說有,那就是他畢竟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足以令他遺恨千年的錯誤——他過高估計了自己駕駛的跑車的質量,也過高估計了繼任者的駕駛水平——他壓根就沒有考慮到繼任者的問題。而他的繼任者,非常遺憾,事實證明,那偏偏是一位十足的傻子和優秀的傀儡。因此,當他的繼任者妄圖用同他一樣的方式駕駛這輛飛車時,悲劇發生了。

這是秦始皇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悲哀

『柒』 秦兵馬俑的歷史知識

秦兵馬俑的歷史知識:

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500米處。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

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

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7)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秦兵馬俑的出土過程:

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村南柿樹林畔打井,挖到5米多深的地方的時候
,竟然真的發現了「瓦王爺」,一個陶制的人頭雕塑像。

正好一位幹部來檢查打井進度,見到這個情景,他急忙把這消息報告給縣文化館。經過文物部門幾年的勘查和發現,氣勢非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終於展示在世人面前。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始向國內外參觀者展出。

2009年6月13日下午1點多,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再次開掘,之後在一號坑北部中段,又出土了帶有彩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從此秦俑被世界譽為「八大奇跡之一。」目前已挖掘出3個俑坑。

『捌』 兵馬俑有哪些歷史典故

據說秦始皇二十二歲統一中國後,就下令大規模地為他修建陵墓。因驪山風光秀麗,加上山陽產玉,山陰多金,金玉雙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選在驪山北麓。他不僅從全國調來七十多萬「刑徒」,還從山東、河南等地征來大量民夫。修建期間,秦始皇還下詔令李期提前徵集數千對童男童女准備為他殉葬。李斯見了詔書,嚇得目瞪口呆。他想,徵集這么多人殉葬,必定會遭到百姓強烈反對。百姓一旦起來造反,秦朝江山難保。但如不照辦,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無疑。想來想去,只好上書說:「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眾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騷亂,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覺得也有道理,就改變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徵集全國能工巧匠,燒制規模宏大的出巡儀仗隊,而且要求燒制出的陶人陶馬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
幾天後,李斯從民夫中挑選出數百名燒制磚瓦的工匠,向他們宣讀了聖旨,命令他們按期燒好陶人、陶馬。如若不然,定殺不赦。
但是這些工匠只會燒磚瓦,誰也沒有燒制過陶人陶馬,他們試燒多次都沒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頭。在被殺的工匠中,有個老工匠想出一個辦法,在臨死之前告訴了他的兒子,要他單窯分段燒制。兒子含淚埋了父親後,便按照父親生前的囑咐,單窯單俑分段燒制,燒成以後再組合。採用這個辦法後,陶人陶馬終於燒製成功了。
試驗成功後,工匠們齊心協力,夜又繼日,把幾千件陶人、陶馬終於按期叢部燒制出來了,並按照李斯的要求,把這些陶俑排列成整齊的隊形。

『玖』 秦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抄安襲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亟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撞,工程十分艱難。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 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家位置在陵園南部。

秦始皇兵馬桶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 500米處。昔日,這里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 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桶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閱讀全文

與兵馬俑有哪些相關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