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先秦時期有哪些重要歷史人物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三位:孔子、老子、孟子。
㈡ 秦朝有哪些出名的歷史人物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
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
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
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3、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庄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農歷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
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
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
5、嫪毐
嫪毐(?-前238)是我國戰國末期秦國人物。他受相邦呂不韋之託偽為宦官入宮,與秦始皇帝母親太後趙姬私通。
因而倍加寵信,受封為長信侯,並自稱為秦王的「假父」。後來因發動叛亂失敗而被秦始皇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㈢ 秦朝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前259~前),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在經濟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軍事上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
李斯,秦朝大臣。原為楚國人,後入秦為客卿。以《諫逐客》一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後來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凶。秦始皇死後,中宦官趙高的圈套,參與宮廷政變,使秦二世上台,最後死於權力爭奪,被趙高殺害。
======================================================
王翦,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年少時喜好兵法,後來為秦王政攻打趙、燕和楚三國,戰績彪炳。秦王政曾問王翦和大將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就足夠了,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聽後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李將軍果然勇猛。」之後秦始皇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而告老還鄉。後來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便親自趕赴頻陽向王翦謝罪,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才重新掛帥上陣。 王翦代替李信後,巧用兵法,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城邑,並俘虜了楚王,殺死了項燕(一說項燕自殺)。後來王翦又帶兵南征百越,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武成侯」
=====================================================
蒙恬,秦朝大將。一家受到秦政府重用。自祖父始連續三代為秦大將,為秦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高原逐水草而居。戰國末年,匈奴產生第一個首領頭曼單於(相當於國王),並乘戰亂佔領河套地區。秦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長年率兵30萬眾戍北邊,主持修築長城。後為趙高陷害,被秦二世賜死。
======================================================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游說家。傳說尉繚曾拜鬼穀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
還有:::
秦始皇
呂不韋
嫪毐
李斯
尉繚子
蒙恬
趙高
扶蘇
胡亥
子嬰
陳勝
吳廣
項羽
劉邦
蕭何
韓信
張良
呂後
㈣ 秦朝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在經濟上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統一全國幣制。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開鑿溝通湘江和灕江的靈渠.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隨後因求仙葯的侯生、盧生逃亡,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軍事上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三十七年,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後不久,即爆發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秦朝滅亡。
=====================================================
李斯,秦朝大臣。原為楚國人,後入秦為客卿。以《諫逐客》一文為秦王政所賞識,由廷尉而至丞相。後來他先後向秦始皇建議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建立焚書,並大力主張「明法度,定律令」,並在統一文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但他在秦始皇實行嚴刑峻法方面也充當了幫凶。秦始皇死後,中宦官趙高的圈套,參與宮廷政變,使秦二世上台,最後死於權力爭奪,被趙高殺害。
======================================================
王翦,秦國著名的將領。王翦年少時喜好兵法,後來為秦王政攻打趙、燕和楚三國,戰績彪炳。秦王政曾問王翦和大將李信,攻打楚國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就足夠了,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不可。秦始皇聽後說:「王將軍已經老了,李將軍果然勇猛。」之後秦始皇便給了李信二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王翦也因此稱病而告老還鄉。後來李信攻楚失敗,秦始皇便親自趕赴頻陽向王翦謝罪,答應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才重新掛帥上陣。 王翦代替李信後,巧用兵法,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城邑,並俘虜了楚王,殺死了項燕(一說項燕自殺)。後來王翦又帶兵南征百越,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武成侯」
=====================================================
蒙恬,秦朝大將。一家受到秦政府重用。自祖父始連續三代為秦大將,為秦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長期以來在蒙古高原逐水草而居。戰國末年,匈奴產生第一個首領頭曼單於(相當於國王),並乘戰亂佔領河套地區。秦滅六國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奪取河套地區,長年率兵30萬眾戍北邊,主持修築長城。後為趙高陷害,被秦二世賜死。
======================================================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游說家。傳說尉繚曾拜鬼穀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
還有:::
秦始皇
呂不韋
嫪毐
李斯
尉繚子
蒙恬
趙高
扶蘇
胡亥
子嬰
陳勝
吳廣
項羽
劉邦
蕭何
韓信
張良
呂後
㈤ 秦國有哪些歷史人物
始皇帝商鞅白起穆公蒙添
㈥ 春秋戰國秦歷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
孔子 孔丘 (前551~前479)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啟奉商祀,封於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後乃定居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晚年與......[詳細]
扁鵲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之祖 (前407~前310)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詳細]
孟子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 (前372~前289)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被認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聖」之稱。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雖曾被齊宣王尊之為客卿,但終不見用。晚年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詳細]
鍾子期 中國古代十大知音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鍾子期學習了三年,俞伯牙......[詳細]
屈原 中國古代十大文豪 (前339~前278)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離騷》中自雲:「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2-3] ,屈原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詳細]
莊子 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 (前369~前289)
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為寓言《莊子》,被唐明皇封為《南華經》,他本人也被封為南華真人,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詳細]
商鞅 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前390~前338)
商鞅,戰國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孫鞅、衛鞅,衛國(今河南濮陽)人,約生於公元前390年,死於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戰國時沒落貴族的後裔。他從小就好刑名之學。所謂刑名之學,即指建立和鞏固地主階級-的一套法家學說。年輕時,商鞅在魏國進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總結了李悝、吳起的變法經驗,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應召入秦,進獻富國強兵之策,便提出變法重點放在兩面個方面......[詳細]
晉文公重耳 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重耳 (前697~前628)
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 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詳細]
孫武 孫子、孫武子、兵聖 (前535~?)
孫武(生卒年不詳),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其主要活動時期為公元前5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初。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軍事家。他所撰寫的《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軍事名著,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被稱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受到國內外的推崇。該書對軍事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孫武祖姓陳,原居陳國(今河南淮陰一帶),後避難齊國而定居。其祖父陳書是齊國戰將,因伐莒有功受賜姓孫。孫武年輕時曾入吳-......[詳細]
伯牙 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 (~)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個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時擅長相馬的伯樂等。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詳細]
范蠡 中國古代十大謀士 (前536~前448)
范蠡(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著作有《計然篇》、《陶朱公生意經》等。從漢武帝獨尊儒術、抵制商人開始,我國長達兩千餘年的封建傳統中,均以「士(這里的士,不是廣泛的知識分子,而是儒家知識分子)、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即使在商業發達的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卻在以後的歷史長河中無緣與歷......[詳細]
管仲 中國古代十大謀士,中國智商最高的十個人,中國六大政治家 (?~前645)
(?—前645)春秋初齊國政治家。又稱管敬仲,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齊桓公即位後,任用為卿,以主持政務,尊稱「仲父」。他整頓齊國內政,力行改革,將國都分為十五士鄉、六工商鄉,分野為五屬,設置各級官吏。並按士鄉之鄉里組織為軍事編制,訓練士卒。建立選拔人材的制度。主張按土地好壞分等征稅。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使齊國富強。助桓公以「尊王攘夷」號召諸侯, 成為五霸之首。公元前645春......[詳細]
宋玉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
宋玉是中國歷史上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的兩大帥哥之一,但是這位先生的帥名卻又多少來得有些蹊蹺。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從來就沒有哪部正經的史書甚至野史筆記里說過他是如何如何的帥,唯一的佐證便只有他寫的那篇《登徒子好色賦》了。在那篇賦里,寫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說宋玉「為人體貌嫻麗玉,口多微辭,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釋說有曾經有一位絕色美貌的東家之女登牆0自己三年,但他都對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說自己好色,接......[詳細]
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 (?~前257)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功勛赫赫,白起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展露頭角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詳細]
信陵君魏無忌 戰國四公子 (?~243)
(?—前243)戰國時魏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無忌,號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賢能不以國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他竊得兵符,殺將軍晉鄙,奪得兵權,率兵救趙,大敗秦軍。居趙國10年後,回魏國上大將軍,聯合5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信陵君(?—前243年),名魏無忌,中國戰國時代魏國人,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信陵......[詳細]
老子 國學三聖 (前571~前471)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人,生卒年不詳。他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後又為柱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晚年隱居於沛,躬耕授徒,講德論道,後西入關中,客死於秦。入戰國後,他的語錄流傳浙廣,經環淵最後整理,成《道德經》上、下篇,即今本《老子》。在《老子》書中,把宇宙萬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時稱無。道是創造一切的母力,超絕時空的絕對存在,永遠不可感知的精神實體,而它......[詳細]
廉頗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戰國四大名將,十七史百將傳
廉頗,廉頗出生在平遙廉庄福安堡,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趙孝成王(前265年—前245年)、趙悼襄王(前244年—前236年)時期。 廉頗從小生性粗獷、豪爽。從小習武,練長拳,16歲從軍,從軍後,屢立戰功,升遷很快,10年後便成為了趙國的將軍,也就26歲!這是一位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將軍,後來成為了趙國的主將。廉頗因英勇善戰而聞名......[詳細]
張儀 (?~前309)
張儀(?-前309),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魏國貴族後裔,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之術。其主要活動應在蘇秦之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戰國時,列國林立,諸侯爭霸,割據戰爭頻繁。各諸侯國在外交和軍事上,紛紛採取「合縱連橫」的策略。或「合眾弱以張儀攻一強」,防止強國的兼並,或「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張儀正是作為傑出的縱橫家出現在戰國的政治舞台上,對列國兼並戰......[詳細]
樂毅 十七史百將傳,武廟十哲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前295年)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詳細]
韓非 (前280~前233)
韓非,又稱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戰國晚期韓國(主要區域在河南省)人,著名法學家,他的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基礎。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韓非子簡介韓非(約前280—前233)是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贊賞。公元前234年,韓非作為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李斯妒忌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道進讒加以陷害,韓非-服毒自殺。
韓非注意研究歷史,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為新聖笑矣」。因此他主張「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子·五蠹》),要根據今天的實際來制定政策。他的歷史觀,為當時地主階級的改革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中央集權的理論。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聖人」)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㈦ 秦朝有哪些名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中原的統一大業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建都咸陽,成為中國封建王朝中第一個皇帝。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南下百越。疆域迅速擴展並進一步完善炎黃地圖,但因為秦二世而完,所以沒能對北方游牧民族進行收復統一。然其當時疆域西部已達到今甘肅、四川;西南到雲南、廣西;北到陰山。作為一個封建大帝國,在輻員廣大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皇帝至高無上,權力無限。政務、軍隊、監察大權分別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但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秦朝創下的一套封建國家政治制度在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只有修修補補,基本框架不變。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原來六國的兵器收繳銷毀,然後鑄成12個銅人。為了加強控制,原六國的貴族被強行遷到咸陽附近居住。秦朝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對農民實行什伍編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始皇在為維護統治而壓制思想、泯滅文化、毀壞學術方面首開先河。他接受丞相李斯的主意,除少數幾種書籍之外,大量詩書、典籍、諸子百家著述一律燒掉,並將460多名儒生、方士活埋,留下了一個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皇還在全國修築道路,尤其是開通了通往東方和東南的馳道。
秦始皇自號「始皇帝」的時候,一心想讓秦朝的天下千秋萬代延伸不休,但他決沒想到,僅僅15年之後,才傳到第二個皇帝時秦朝就滅亡了。盡管他採取了種種鞏固統治的措施,但他的獨裁專制、橫征暴斂,早已埋下了禍根。他征發了70多萬人修造阿房宮,動用大量人力財力修造驪山陵,「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他殘酷賦役的控訴。頻繁的戰爭、龐大的官僚機構、連續的大興土木,動搖了統治基礎,人民不堪重負,痛苦到了極點。前209年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爆發;前206年,秦朝被推翻。
秦朝是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在歷代秦國的國王蠶食其它諸侯國之上,完成了統一六大諸侯國的事業,實現了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他所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及其所採取的(旨在鞏固統一的)措施,為後世帝王所取用。
秦朝急征暴虐,導致速亡。末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影響極為深遠。由於過去的割據局面所造成的影響,反秦過程中重新出現了分裂的傾向。在接踵而來的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前206~前202年)中,漢勝楚敗,使分裂形勢得到控制,統一了國家,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就這樣建立了.
[編輯本段]國號釋義
據《史記》記載,秦,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
秦滅六國年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楚都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前247—前210年在位)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一個以咸陽為首都的幅員遼闊的國家。這個國家的疆域,東起遼東,西至玉門關、隴西,北抵長城,南達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秦王政兼采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尊號,宣布自己為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即始皇帝,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三世皇帝。他認為帝王死後以其行為為謚的制度,是「子議父,臣議君」,有損於帝王的尊嚴,所以宣布取消。他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為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秦朝(前221—前206)周朝以來建藩建國的封建制度,與皇權專制和統一國家是不相容的,所以必須加以改變。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的制度從此確立。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嶧山刻石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復起」。這說明秦始皇認為廢分封行郡縣是消除各地兵爭所必須的。
秦始皇以戰國時期秦國官制為基礎,把官制加以調整和擴充,建成一套適應統一國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機構。在這個機構中,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縣以下有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始皇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統治一個大國,需要全國一致而又比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土的雲夢秦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時期陸續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內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釋,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還有案例和關於治獄的法律文書(見雲夢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以秦律為基礎,參照六國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經過漢朝的損益,成為唐以前歷代法律的藍本。
維持一個大國的統一,還需要強大的軍隊。秦軍以滅六國的餘威,駐守全國,南北邊塞,是屯兵的重點地區。秦制以銅虎符發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領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調動軍隊。這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軍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鎮懾力量。近年發掘的秦始皇陵側的兵馬俑坑,估計其中兩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戰車百乘,戰騎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樣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實物而非明器。這種車、步、騎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其規模之大,軍容之盛,是秦軍強大的表徵。
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制度,而且還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終始五德說,以辯護秦朝的法統。終始五德說認為,各個相襲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順序進行統治,周而復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與水德相應的數是六,所以符傳長度、法冠高度各為六寸,車軌寬六尺;水德主刑殺,所以政治統治力求嚴酷,不講究"仁恩和義";與水德相應,歷法以亥月即十月為歲首,等等。秦始皇還確定了一套與皇帝地位相適應的復雜的祭典以及封禪大典,擇時進行活動。秦始皇在咸陽附近仿照關東諸國宮殿式樣營建了許多宮殿,並於渭水之南修造富麗宏偉的阿房宮。咸陽宮殿布局取法於天上的紫微宮,儼然是人間上帝的居處,天下一統的象徵。秦始皇還在驪山預建陵寢,墓室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他採取這些措施,和他採用皇帝的名號一樣,是要表示他在人間的權力與上帝在天上的權力相當,從而向臣民灌輸皇權神秘的觀念。皇權神秘觀念,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思想基礎。
皇權的加強和神化,郡縣制的全面推行,體現專制皇權的官僚機構和各種制度的建立,法律的完備和統一,皇帝對軍隊控制的加強等等,這些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內容。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維持封建統一所不可少的條件。但是這種政治制度對百姓的束縛極大;而且它對經濟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可以轉變為阻滯作用,這在封建社會後期更為顯著。
防止封建割據的措施焚書坑儒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鍾
㈧ 秦朝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趙高--指鹿為馬那個,MS是個太監啊
呂不韋--和嬴政他媽有緋聞那個,MS還編的個《呂氏春秋》?
燕太子丹--指使荊軻弄死嬴政那個
荊軻--去弄死嬴政結果自己掛了的那個
高漸離--會擊築,易水送別伴奏的那個
李斯--秦統一後的宰相
扶蘇--嬴政他大兒子,最有能力的那個
胡亥--和扶蘇沒得比較,天天被後世批評的那個
嫪毐--和嬴政他媽(太後)搞婚外戀,還生了娃
王翦--打仗什麼的厲害得很
蒙恬--和王翦一樣,打起仗來猛得很,一死忠的孩子
陳勝--思想先進的很,還是個農民的時候就曉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後來引導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精神永存嘛。是個牛叉閃閃的人
吳廣--和陳勝一起起義那個,最先使用輿論的先人,是現代娛樂圈的開山鼻祖
。。。
劉邦(應該也算)--市井無賴,破皮一個,臉比城牆厚,心比墨汁黑,項羽那個自大的孩子咋贏得了這卑鄙無恥滴壞蛋捏,也是牛人一個
項羽--實誠孩子,和虞姬一起愛情神話的那個
虞姬--霸王別姬的那個「姬」
范增--項羽之亞夫,有才的哩
張良--劉邦的軍師,此人牛啊,後世人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呂後--劉邦的妻子,這素個強悍的女人,暫不討論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那個
蕭何--成也蕭何敗蕭何
。。。。。嘎嘎,我就只知道這些噶
㈨ 秦國時期有哪些古代名人
有:李斯、王翦、蒙恬、秦始皇、項羽、張良、韓信等。
1、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王翦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後世尊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3、蒙恬
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深得秦始皇的尊寵,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秦統一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後,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葯自殺。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4、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5、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四海。張良去世後,謚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㈩ 秦朝歷史人物出名的都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趙高--指鹿為馬那個,MS是個太監啊
呂不韋--和嬴政他媽有緋聞那個,MS還編的個《呂氏春秋》?
燕太子丹--指使荊軻弄死版嬴政那個
荊軻--去弄死嬴政結果自己掛了的那個
高漸離--會擊築,易水送別伴奏的那個
李斯--秦統一後的宰相
扶蘇--嬴政他大兒子,最有能力的那個
胡亥--和扶蘇沒得比較,天天被後世批評的那個
嫪毐--和嬴政他媽(太後)搞婚外戀,還權生了娃
王翦--打仗什麼的厲害得很
蒙恬--和王翦一樣,打起仗來猛得很,一死忠的孩子
陳勝--思想先進的很,還是個農民的時候就曉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後來引導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精神永存嘛。是個牛叉閃閃的人
吳廣--和陳勝一起起義那個,最先使用輿論的先人,是現代娛樂圈的開山鼻祖
劉邦(應該也算)--市井無賴,破皮一個,臉比城牆厚,心比墨汁黑,項羽那個自大的孩子咋贏得了這卑鄙無恥滴壞蛋捏,也是牛人一個
項羽--實誠孩子,和虞姬一起愛情神話的那個
虞姬--霸王別姬的那個「姬」
范增--項羽之亞夫,有才的哩
張良--劉邦的軍師,此人牛啊,後世人說: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呂後--劉邦的妻子,這素個強悍的女人,暫不討論
韓信--能忍胯下之辱那個
蕭何--成也蕭何敗蕭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