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

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

發布時間:2021-02-05 05:57:26

Ⅰ 綜合評價分析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形象

項羽 (西楚霸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巨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歷史評價

兩漢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①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②昔在項羽,起不由德,雖處華夏,秉帝者之勢,卒就湯鑊,為後永戒。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綉,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隋唐兩宋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明清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近現代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系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Ⅱ 如何評價項羽這人人物

當虞姬橫刀,將一朵生命之花綻放成鋒刃的湛藍。我看到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雪白雪白的頸。壯士掩面,烏騅悲鳴。
一.情意綿綿的偉丈夫
在項羽被困於垓下時,他長歌當哭,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垓下歌》。英雄征戰沙場,固然值得敬仰,英雄的淚,更不可等閑視之。項羽的淚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後人讀到這里,無不為之涕泣。正如鄭板橋所嘆:「何以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與劉邦為了逃命而把親生兒女推於車下的殘酷無情相比,項羽是一個富於人性的和人情的偉丈夫,硬漢子。
二.氣蓋一世的英雄,自我精神王國的國王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這段話不僅表現了項羽英勇善戰,叱吒風雲;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他的自信和自愛。看到這些,怎不使人想起那「彼可取而代也!」的非凡氣概?怎不使人想起他巨鹿戰中萬夫莫當的英姿和彭城叱吒風雲的氣勢?項羽從始到終一直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界總是處於自然舒展的狀態而很少受倫常的約束。
三.忠厚豁達的男子漢
烏江亭長要渡他東去,並說楚地還有十萬人,足可以東山再起。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不忍殺之,以賜公。」項羽的坦率豪爽,氣度豁達,忠厚誠實而又善良不忍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寧願慷慨悲壯地去死,也不願屈辱慚愧地苟活。正如鄭板橋所嘆:「相王何必為天子,只此快戰於古無。」
項羽既是勝利的勇士,又是失敗的英雄;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豪爽。它既兇狠殘暴,又善良不忍;既剛愎自用又輕信多疑;既爆裂急躁又優柔寡斷;英勇剛烈的山巒上開放著情意綿綿的花朵;豁達寬厚的海洋中盪漾著幾道狹隘滯澀的漣漪。一個真實的人應是多種性格因素的統一,項羽無疑是文學史上不朽的豐碑,它將牢牢地屹立於歷史長河中,雖經千年沖蝕,滌盪,依然歷久不衰,魅力無窮。
我們不能單以是否成就了帝業來評價項羽的是非功過,而要按他的歷史實績來評價。項羽固然沒有成就帝業,但他順應人民的心願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推翻了暴秦統治;又自刎而死,結束了內戰,使漢統一了全國。這在客觀上不能不說他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偉大功臣。項羽是一座金鑄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歷史的戰車上,供後人瞻仰。

Ⅲ 對項羽的評價

對於項羽的評價,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南宋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曾有詩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在李清照看來,項羽活著的時候,是人中之龍鳳,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這是對項羽評價中非常高的。

當然除了李清照等人對項羽的高度贊揚之外,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做詩詞貶低項羽。當然在軍事上非常有才華的項羽在政治上卻是非常的幼稚的,為人處世全憑心情,聽不進去謀臣的勸諫,剛愎自用。

韓信曾經在說項羽婦人之仁的時候,這樣說過,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說話和氣,屬下病了,他流著淚去送飯;但是派人去打仗,別人有了戰功該封官授爵時,他卻把印拿在手裡遲遲不給,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稜角,還捨不得給別人;這種仁愛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

項羽是一個殘暴之人,在入關的時候竟然屠殺了20萬秦國軍隊,使秦國上下沒有人不恨他的。這樣一個殘暴之人怎麼可能成就一番大事呢?他的失敗是早晚註定的。

羽是中國歷史上集大成與大敗兩者之經驗教訓於一身的典型人物,頗值得後人借鑒。項羽的勇武史所罕見,真可謂是「力拔山兮氣蓋世」。他26歲起兵,以勇不可擋、摧枯拉朽之勢統帥天下諸侯,而一舉滅秦。不但使敵軍聞風喪膽,就是聯臂作戰的各路諸侯,亦被其神勇所震懾。以至在晉見他時,不由地拜伏於地,仰面坐「壁上觀」。

此時的項羽威名達於極點。他自己也頗志得意滿,遂自封為「西楚霸王」而主宰天下,並大封諸侯,此時距他單戈起事僅年餘光景。如此威震天下,按說,項羽應該成就一代帝業,使天下太平。

然而,此後,在剿滅手下敗將劉邦的過程中,雖然一直是屢戰屢勝,但是,與韓信九里山一戰時,卻兵敗而被困垓下,旋即落得個四面楚歌、軍前別姬、落荒敗北、烏江自刎的悲壯慘烈結局。年僅31歲的項羽,如此暴起暴落,前後不過短短的五年。致使史聖司馬遷在為他做《本紀》之後,發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感慨「何興之暴也!」對此,許多後人也發出了這樣的歷史疑問——「何亡之速耶?

項羽是一位極富人格魅力的軍事領袖,他善於激發士氣,並且善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信條來鼓舞將士,這一點從他在巨鹿之戰的統籌中就能看出來。他即興發表煽動式演講,為一隻原本向心力不足的雜牌軍注入了昂揚、團結的士氣,眾將士擰成一股繩,在敵我實力相當懸殊的條件下,以少勝多打贏了戰爭。

當然,擁有這樣才能的人的性格中,通常也會夾雜一些孩子氣、單純和蔑視一切的高傲,而往往正是這樣才有足夠的激情來點燃自己,同時也振奮別人。

(3)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擴展閱讀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一生,既有著華夏冷兵器史上最強悍的勇武、更有著華夏古代戰爭史上頂尖的戰術指揮能力,是起兵三年就推翻秦帝國的首功之人,亦是巨鹿之戰、彭城之戰兩場歷史上兵力懸殊以少勝多戰役的指揮者,竟需要歷史上最出色的一群不世英傑,組團圍攻,方能將他擊敗。「英」到了極致,「雄」亦到了極致。

Ⅳ 如何評價項羽這個歷史人物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做為男人,他努力了,雖然失敗,但至少他用自己的肩膀抗起了應該承擔的責任,他的死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一個真的男人的選擇。

Ⅳ 你怎麼看待項羽這個人物形象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Ⅵ 如何評價項羽這人人物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霸王項羽褒貶不一,有人稱他為「人傑,鬼雄」,也有人稱他為「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我則稱他為「『近古以來未嘗有』的武夫」。
項羽力拔山、氣蓋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戰,叱吒風雲,顯赫一時,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偉大的功績,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在政治上卻極為幼稚,在推翻秦朝統治以後,他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燒殺破壞,以至喪失民心,終軍敗身亡。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項羽最主要的性格特點是坦然直率,而劉邦的性格特點是狡猾誣賴。從另一方面看,項羽驕傲、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而劉邦比較虛心、豁達,善於採納別人意見;在政治斗爭上項羽非常幼稚,特別在鴻門宴上更是如此,對於一個敵將的放肆行為視而不見,更呼其為「壯士」且「賜之卮酒,賜之彘肩」相比之下,劉邦在政治斗爭中老練,在宴會上不動聲色,全力取得項羽的諒解;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項羽比較殘暴,劉邦比他仁慈;項羽是軍事人才,善鬥力,彭城大戰,帶三萬人把劉邦打敗,而劉邦善鬥智。是的,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他演繹的那首《霸王別姬》成了千古絕唱,使得多少後來者扼腕嘆息,唏噓不止。
同眾多卑微的靈魂相比,他雖敗猶榮,雖死猶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歷史評價

兩漢

司馬遷:「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楚國諸老將:「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酈食其:「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韓信:「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王充:「項羽惡微,號而用兵,與高祖俱起,威力輕重,未有所定,則項羽力勁。」

郭嘉:「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

魏晉南北朝

諸葛亮:「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

劉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聽采奇異,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傑競逐,項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韓生,而范增之謀不用。假令羽既距項伯之邪說,斬沛公於鴻門,都咸陽以號令諸侯,則天下無敵 矣。而羽距韓生之忠諫,背范增之深計,自謂霸王之業已定,都彭城,還故鄉,為晝被文綉,此蓋世俗兒女之情耳,而羽榮之。是故五載為漢所擒,至此尚不知覺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韓信、項籍之勇,猶發梁焚舟,背水而陣。」

隋唐兩宋

李德林:「項羽誅秦摧漢,宰割神州,角逐爭驅,盡威力而無就也。」

房彥謙:「故蚩尤、項籍之驍勇,伊尹、霍光之權勢,李老、孔丘之才智,呂望、孫武之兵術,吳、楚連盤石之據,產、祿承母弟之基,不應歷運之兆,終無帝主之位。」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司馬貞:「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蘇洵:「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蘇軾:「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范浚:「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則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項羽之於力嘗強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項羽以百戰百勝氣蓋於一時,手襲天下以王豪傑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觀其所賴以為資,蓋有類乎力者矣。雖然,彼之所謂力者,內恃其身之勇,叱吒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眾之勁,搏捽決戰足以吞敵人而已。至於阻河山,據形便,俯首東瞰,臨制天下,保王業之固,遺後世之強,所謂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輕指關中天險之勢,燔燒屠戮逞其暴,卒舉而遺之二三降虜,反懷區區之故楚而甚榮。......惟其知奪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劉叔友:「項王有吞岳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明清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嗯叱吒之雄,縱橫馳騁於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

近現代

蔡東藩:「惟觀於項王之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死有餘辜,彼自以為非戰之罪,罪固不在戰,而在殘暴也。彼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復誰尤!」[64]

周恩來:「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並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系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毛澤東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Ⅶ 對歷史人物,項羽你是如何評價,如何看待的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卓越的功績,但在楚漢爭霸中卻最終敗北。

自古以來人們對楚項羽褒貶不一。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有詩贊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也說:「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對項羽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第五,項羽只有婦人之仁。韓信曾說: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屬下病了,他流著淚去送飯;但是別人有了戰功該封官授爵時,他卻把印拿在手,直到印章被玩弄得磨去稜角,還捨不得給別人。

項羽這些政治上、謀略上和性格上的短板,決定了他不可能成就帝王事業,他的失敗是早晚註定的。

可惜,項羽至死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司馬遷嘆曰:「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Ⅷ 如何評價項羽這個人物

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無知人之明。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英雄人物。但如項羽這樣鐵血柔情的漢子卻很少。萬軍包圍,四面楚歌也打不倒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可虞姬的離去,卻讓他選擇了死。戰場上的縱橫吟嘯,面對伊人卻柔情刻骨,像項羽這樣的英雄,當之無愧的受後人景仰。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其他人對項羽的評價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本紀》
電視劇神話里的項羽,陳平曰:「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陳丞相世家》 「項王...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酈生陸賈列傳》 韓信曰:「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淮陰侯列傳》 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高祖本紀》)
失敗原因
司馬路在《漢朝的密碼》一書中有《霸王別姬:英雄末路之詠嘆調》一節評價項羽: 項羽、劉邦、韓信、張良,楚漢之際這幾個人,都可以說是曠古的英雄,但氣質性格截然不同。韓信可以說是抑鬱質的英雄,能忍,能咸魚翻身,但是遇事有時難免優柔寡斷;張良可以說是粘液質的英雄,善於在幕後出謀劃策,事後也不居功自傲,為人處事低調,淡泊名利;劉邦則可以說是多血質的英雄,擅長交際,拉攏、吹拍是拿手絕活,政治手腕一流。至於項羽,恐怕就是膽汁質的英雄了,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沖動、心境變換劇烈,有時還有點兒女情長。傳說中的「性情中人」,就是這種類型。項羽這種英雄,講究個氣勢。闖郡守府,殺殷通,憑的是一把力氣。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少勝多,憑的是一股銳氣。彭城之戰,以3萬西楚鐵騎大破56萬人的多國部隊,殺得漢軍血流成河,憑的是一腔怒氣。但是在中原的成皋、廣武,長期的僵持與疲於奔命的兩線作戰,最後是糧道的斷絕,慢慢地耗盡了西楚霸王的勇氣和威勢,等到鴻溝協議簽定,人人想著和平、回家鄉,項羽大軍的斗氣就泄了,而這種斗氣一旦泄了再想提起來,就很有些難度。項羽的失敗,正在於此。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Ⅸ 如何評價項羽的一生

項羽抄在戰場上的無往不襲利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無知人之明。坑殺戰俘,放棄關中,懷念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更為突出的表現是在用人方面。劉邦手下蕭何、張良、韓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卻可以盡發揮其所長,而項羽卻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項羽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來三國時代的東吳被滅也從側面說明當天下大定只剩江東的時候,江東是無法抵擋的。按河南大學王立群先生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兵上天才,政治蠢材。
但政治上的失敗,無法遮掩項羽在軍事上的才華。24歲起兵反秦,27歲成為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西楚霸王,三十歲自刎烏江。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
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催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

Ⅹ 如何看待項羽的性格特點

項羽,是一個在歷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國學大師-李-冠-論講有人說他剛愎自用,才會失了江山,最後落得烏江邊上自刎。也有的人欣賞他的豪情,寧死不肯過江東。

1.試問:如果,不是他對劉邦絕對的信任,又怎麼會有機會給劉邦的暗渡陳倉?當時,項羽已算是奪下秦朝的天下,當時,若是他聽范增的話,殺了劉邦,又怎會有後來的劉邦?項羽就是項羽,他為人爽直,暗箭傷人是他所不屑的。人生起碼有兩種,一種是功利的人生,一種是藝術的人生。大多數人都是功利人生,所以很難理解藝術人生。劉邦、項羽正好是這兩種人生的代表。對項羽,我們總是從杜牡的角度去理解:「卷土重來未可知」,但很少想想易安以一個女子告訴我們的藝術人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女士的後面兩句,不是為項羽婉惜,認為過了江東就能如何如何,——那就和杜牡一樣了。她的後兩句是對前兩句的反復,不肯過江東,才是生為人傑,死亦鬼雄呵。這樣的壯懷激烈,千古之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項羽到最後還是沒有弄清楚他為何是這樣的結局。是「天亡「還是「人亡「?

2.項羽的形象可算是人們心中的英雄,他的武斷和岳飛的愚忠一樣,完全符合中國人的欣賞標准。我覺得項羽是有英雄「氣質「的,正如人們說的,他的豪氣、俠義和坦盪,值得人們敬佩。他也是有實力的,他對戰爭的把握,恐怕十個劉邦也敵不過。誰說項羽有勇無謀?從他"破釜沉舟「的一戰,就可以看出他的領兵才能和為將的自信。其實「破釜沉舟「是有點心理學的味道,項羽是洞察出了這一點,還是他勇往直前的性格使然,在下不得而知,但這一戰確立了他的英雄形象,也確立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一般來說像項羽這樣的人都是自信和自大並存的。他是「戰神「,卻不是治世的謀士。也可以說他是「君子「,在同劉邦這樣的「小人「的斗爭中,「自大「的性格足可以毀掉他。這樣的人,雖可獨霸一方,但是很難能成為國君。他的死帶有明顯的悲劇色彩,一個健強人格的隕落,總是可以留下一片惋惜之聲。他那「不肯下江東「的氣節,更奠定了一代悲劇英雄的主色調。再加上他的身邊有個至死不渝的虞姬,也為他的死添加了幾分浪漫色彩。英雄美人,也成了千古流傳的佳話。

3.對於項羽的死,人們多是「惋惜「,而不是「可憐「。因此他的悲劇值得思考,他的形象也更加接近英雄。營壘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營壘內,燭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濁酒,一曲悲歌,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一個從不流淚的漢子,哭了,淚流滿面——「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一世豪傑,發出了「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鳴。一幅英雄末路的畫面,就這樣色彩鮮明地呈現在後人面前,令他們唏噓不已,遺憾不已,感動不已。這就是太史公司馬遷在其傳世名篇《史記&8226;項羽本紀》中所描繪的場景,所傳達的情感——深深的同情與惋惜。或許是因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際遇的緣故,太史公對悲劇人物是有些偏愛的,悲劇人物在《史記》中佔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對西楚霸王,這個與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對頭,太史公更是偏愛有加,不僅讓其位列朝代承繼之帝王本紀,而且通過幾個典型事例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如:巨鹿救趙時,破釜沉舟,以一當十,大破秦軍;垓下突圍時,嗔目而叱,大呼馳下,潰圍,斬將,刈旗等戰爭場景,將項羽塑造成一個頂天立地、一往無前的蓋世英雄。

4.兩千多年來,有多少人被項羽的英雄氣概所感動,又有多少人掩卷嘆息,為項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贊美之詩,甚至連宋朱熹,這位理學家也對《垓下歌》贊嘆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這自然是有賴於太史公《項羽本紀》的強大藝術感染力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項羽這一歷史形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