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波斯國是現在哪個國家
是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
極盛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干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跟鹹海,波斯帝國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自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古代君主制國家。
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波斯第二帝國)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古代君主制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雅利安人的帝國」。
(1)波斯歷史上有哪些小國擴展閱讀:
波斯的發展歷程: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稱為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居魯士大帝並於公元前553年—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君主制帝國,前547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
前546—前540年,居魯士大帝向東武力入侵征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啰、克蘭斯米亞等地區。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大帝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斗中身亡。
居魯士死時,波斯帝國的東部和東北部疆域已經包括阿姆河兩岸的巴克特里亞(Bactria,中國史書先後稱為「大夏」、「吐火羅」)和花剌子模,由居魯士之弟巴爾迪亞統治。居魯士之子登位後,繼承父志繼續擴張。
以後的波斯帝王一再發動對東方塞種人的征伐,把疆界推過阿姆河,到達錫爾河兩岸。
波斯帝國將其國土劃分為20個郡,各郡每年向中央繳納一定的貢賦,其中有7個郡在中亞:例如第7省轄興都庫什山脈以南之犍陀羅地區,第12省轄大夏,第16省轄帕提亞、花剌子模及粟特(索格迪亞納)。
波斯帝國最東方的據點在與中國新疆相鄰的、中亞地區費爾干納盆地。波斯人在該盆地西端建立了居魯士城。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大流士一世時期,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
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斯
Ⅱ 到底有幾個波斯帝國啊
通常有三來帝國和四帝國源之說:
1、阿契美尼德王朝,也就是傳統上的古波斯帝國(約前553年~前330年),居魯士二世建,大流士一世期間到巔峰(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的超級大帝國,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所滅。毫無疑問是波斯第一帝國。
2、帕提亞王朝(中國古稱:安息)(前247年~224年)阿爾莎克脫離塞琉古王朝所建,曾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224年阿爾達班四世被阿爾達希爾一世擊敗,帕提亞王朝被薩珊王朝取代;有人不承認帕提亞是波斯第二帝國。
3、薩珊王朝(224年~651年)阿爾達希爾一世創建,伊嗣埃三世被刺後結束。有人稱其為第二帝國,有人稱其為第三帝國
4、薩非王朝(1502年~1736年)伊斯馬儀建立,直到被卡里姆汗的桑德王朝取代。最後的波斯帝國
Ⅲ 波斯的歷史,歷代皇帝表格
波斯,這是一個被人熟知的名稱。古波斯的統治范圍與今伊朗近於一致。實際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強盛部落,當波斯部落統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國家後,遂被鄰國稱之為「波斯帝國」,其後「波斯」也常被作為整個伊朗的代稱,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稱為波斯文明。不過,伊朗人更習慣自稱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國家」,這一稱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歷史。
波斯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幾個部落結成了一個部落聯盟,他們都講相似的古伊朗語,彼此之間有著相近的風俗,史學上通常稱之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語言學、社會學方面的意義,並非是一個種族)。雅利安人已經開始擺脫了游牧部落的流動性,有著比較鞏固的定居生活,並且產生了一些宗法制度,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大約在公元前10~8世紀,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後從臨近地區遷移到伊朗高原,並且逐漸強大起來。根據伊朗民間傳說,公元前8世紀末到6世紀中葉,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國,成為伊朗歷史上第一個講伊朗語的部族建立的國家。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為中心,逐漸占據了強勢的地位,並於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繼而在吞並了周邊部族以及巴比倫王國之後,波斯君主居魯士(也譯作「大流士」)建立起強大的王國,即波斯帝國。
就像中國的始皇帝一樣,波斯君主大流士竭力製造君權神授的形象。在城址南側牆上刻有如下銘文:「偉大的阿胡拉,最偉大的神,他命大流士為王, 把國家交給了他一一承阿胡拉的恩典,大流士成為國王」,「大流士王說, 這是波斯土地, 阿胡拉賜給我, 這是一塊吉祥的土地,有好馬,有好男人,承阿胡拉的恩典和個人品格,大流士王不怕任何敵人」,「大流士王說, 我祈求諸神的保佑, 保護這個國家及這片土地不受仇恨、敵人、謊言和乾旱之害,沒有壞年成、沒有仇恨、沒有敵人, 沒有謊言侵擾它,我祈求最偉大的神阿胡拉和諸神保佑它」,「我, 大流士, 偉大的王, 諸王之王,諸國之王,阿契美尼德族維什塔什卡之子。大流士說,承阿胡拉的恩典,我依靠波斯軍隊征服的這些國家敬畏我, 給我送來王冠的有: 胡齊斯坦、米底、巴比倫、阿拉伯、亞述、埃及、亞美尼亞、卡帕杜基亞、薩爾德,海上和陸上的希臘,大海彼岸的土地,薩卡提、帕爾特、扎爾卡(塞斯坦) 、赫拉特、巴赫塔爾、索格特、花刺子模、魯赫吉、崗達爾、薩卡人的國家,馬那人的國家……」
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中介
古代伊朗(包括波斯、安息等王朝)對於早期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發展致關重要。波斯、安息時代伊朗一帶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與現今相近,大部分環境是乾燥少雨的高原,如著名的卡維爾鹽灘,又稱中央荒漠盆地,占據了伊朗國土面積的一半。這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伊朗文明主要是綠洲文明,綠洲是最初的農耕文明中心。綠洲地區由於耕地少,人口多,因而古代伊朗人有經商的傳統,綠洲之間溝通往來的商路向東、向西擴展,成為日後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古代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北緯20°~50°之間。東面是中華文明,北面是草原文明,中間是伊朗文明,南部是印度文明,西部有古希臘和埃及文明。伊朗正處於古代世界文明地區分布的中間位置,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傳播的中心。公元前2世紀末,即中國西漢、伊朗安息和古羅馬時期,古代絲綢之路全線貫通。通過絲綢之路,古代波斯人不但接觸到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而且從控制絲綢之路貿易的地利中得以積聚財富,發展起瑰麗的波斯文化和藝術。
中國和伊朗兩個文明古國,從中國西漢時期開始了正式的往來。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國之後,向西域各國派出了許多持節副使,其中的一位副使抵達了安息。當時的安息國王,就是伊朗歷史上著名的密特里達特斯二世,他和漢武帝在位時間相近,文治武功也相當,是安息帝國的實際締造者。漢使在安息受到了隆重的禮遇,自此次友好交往的開端之後,兩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在隨後上千年的歷史中始終延續著。中國向伊朗輸出的主要是絲綢織品、銅器以及養蠶、織造絲綢、冶鐵、造紙的技術等,並通過古代伊朗這個中介,把東方的物資和技藝傳播到西亞與歐洲;中國的漢王朝重視軍事,而古代伊朗自波斯王朝起就以出產良馬聞名,因而自西漢起,就開始從古代伊朗及西域地區引進良馬,並且這一傳統歷幾個朝代而不衰。
栽培植物的交流,也是中國、伊朗兩個文明古國物質文明交流的重要內容,從古代伊朗及其周邊地區引入中國的栽培植物有許多,苜蓿和葡萄可算是最早、最為有名的,新疆地區的居民很快掌握了栽培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其他的還有芝麻、蠶豆、大蒜、黃瓜、胡蘿卜、安石榴等。古代伊朗從中國獲得的栽培植物也不少,像水稻、穀子、高粱、生薑、桃、李等都是先經過古代伊朗再傳到希臘、羅馬等地區的。各國的民間百姓由此獲益良多,實際意義上絲毫不遜於著名的絲綢貿易。
1. 早期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伊朗的歷史始於2500年前的早期的阿挈美尼德, 但從那時起直到伊斯蘭文明始於伊朗以來,有關早期伊朗的史料都是由伊朗最大的敵人——古希臘人所記載的。因此盡管人們常說古希臘的歷史學家通常能很忠實地記載事實真相,但人們對伊斯蘭文明之前的伊朗歷史不能完全依賴於這些來源。 是不是因為伊朗沒有自己而HERODOTUS和XENOPHON(古希臘史學家),仰或伊朗的史料經過後面的幾次入侵而遭到毀滅?答案不得而知。古代只有一些神話故事得以倖存,它們在薩珊王朝時期收集起來。一旦波斯語在穆斯林的伊朗得以形成後,伊朗最大的詩人之一——菲爾杜西即將這些神話故事改編成了一部宏大的敘事詩—— (列王記> 《王書》 其中一些部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和一些其它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對於古代伊朗的歷史,人們不得不依賴於古希臘人的記載和考古發現。
Ⅳ 歷史上的古波斯是現在的什麼國家
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抄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Ⅳ 波斯帝國歷史是什麼
波斯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 最早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亞述國滅亡以後)生活在現在伊朗南部設拉子市以南的地區(當年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就在這里)。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然而接連不斷的戰爭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為了奪取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鍾。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東方的穆斯林軍團攻佔了。 公元651年,穆斯林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佔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彷彿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人(Seljuks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庫曼人(Turkoma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樣,伊朗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兩千餘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種「死文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相當陌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透過幾千年的迷霧來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旁的伊朗境內,有一座名叫克爾曼沙的商業城市,城東2~3公里處有一個名叫貝希斯敦的小鄉村。兩千多年來,它默默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了過去,也被人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然而時至今日,「貝希斯敦」這個名字不僅走出了克爾曼沙這座城市,而且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這應該歸功於它附近的一處懸崖,因為上面有一種讓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這也同樣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羅林森的英國人。 1835年,英軍少校羅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這位業余考古愛好者到任不久,就風聞附近有石刻。他當然不會置若罔聞,跑去一看,果然在貝希斯敦村附近發現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見該峭壁銘刻離地面約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約8公尺,寬約5公尺。上半部是一個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銘文。楔形文字是西亞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蘆葦當作筆,在粘土製作的泥板上書寫而成的。書寫了文字的泥板被置於太陽底下曬干或者用火烘乾,當作「書」一樣保存起來。如果是信件,則在泥板文書外塗上一層粉,再裝進也是用泥製成的「信封」內傳送。由於這種文字筆畫呈楔形,考古學家稱其為「楔形文字」。 為什麼要用三種文字書寫呢?因為古波斯楔形文字並非歷史形成的文字,而純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范圍有限,認識者極少。因此在用它發布詔令時,有必要以當時通用的埃蘭文和阿拉美亞文譯出。銘刻用三種楔形文字書寫的緣由正在於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隨著公元前330年波斯國的滅亡逐漸變成了一種無人通曉的死文字,而另兩種楔形文字也早已失傳。因此,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文字在向人們訴說著什麼。羅林森決心解開這個謎!他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懸崖峭壁,小心異常地拓下一片片銘文,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釋譯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踏著前人的腳步,經過12年的鑽研,羅林森終於在1845年成功地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餘兩種文字所述內容估計與波斯文是一致的。從此,懸崖上的這種讓人疑惑不解的東西不再是一個謎,人們了解到它的背後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岡比西斯二世率大軍遠征埃及。有一個名叫高墨達的僧侶乘機冒充被岡比西斯處死的皇弟巴爾迪亞,在波斯各地和米底發動叛亂。叛亂持續了半年之久。皇帝岡比西斯在從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高墨達便以巴爾迪亞的名義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但他從不召見大臣,每天深居簡出。這可不像一個皇帝的所為,大臣們疑竇重重,一時之間,流言四起。有人傳說這個巴爾迪亞其實是拜火教僧侶高墨達,但苦於拿不出確鑿證據。後來,岡比西斯過去的一位王妃發現新皇帝沒有耳朵,並將這事告訴了父親歐塔涅斯,歐塔涅斯馬上斷定新皇帝不是巴爾迪亞,而是僧侶高墨達。因為在居魯士當皇帝時,這個高墨達由於過失被居魯士下令割去了雙耳。歐塔涅斯馬上把真情告訴了另外的6名波斯貴族,其中包括後來的皇帝大流士一世。他們決定發動一次政變,殺死高墨達,奪回政權。他們成功了,但是圍繞著誰最有資格當皇帝,爭執不休。一時間,波斯貴族群龍無首。稍後,歐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讓。最後他們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馬在郊外集合,誰的坐騎首先嘶叫由誰當皇帝。大流士讓他的馬夫使了一個計策,使他的馬先叫了起來,當上了皇帝。大流士不愧為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物,利用「叛軍」之間缺乏聯系的缺陷,各個擊破,歷時一年最終平定了叛亂。 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記載的正是大流士的豐功偉績,其中充滿了溢美之辭。銘文用的是第一人稱,其中寫道:「我,大流士,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敘斯塔斯帕之子,阿爾沙馬之孫,阿黑門尼德……按阿胡拉馬茲達的意旨,我是國王。」 原來,江山穩固之後,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於公元前520年9月躊躇滿志地巡行各地。在巡行到米底首府愛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馬丹)附近一個叫貝希斯敦的小村莊時,他的心情無比豪邁,回想這些年來的坎坎坷坷,感慨萬千,於是命人在村旁的懸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豐功偉績,尤其是鎮壓叛軍的經過,以揚名後世。
Ⅵ 波斯帝國歷史
公元前7世紀,波斯人被亞述帝國統治。公元前7世紀末,米底王國、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亞述帝國,瓜分了其全部領土,米底王國獲得了波斯高原。公元前558年,居魯士二世領導波斯人發動起義,反對米底王國的統治。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米底王國,波斯帝國統一波斯高原,波斯帝國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波斯帝國崛起。
這一時期,兩河流域的新巴比倫王國仍然強盛。居魯士二世並未直接進攻新巴比倫王國,而是進攻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王國。
公元前546年,居魯士二世征服了呂底亞王國。公元前546年—公元前540年,居魯士二世東征,波斯帝國東部疆界到達印度河流域、中亞細亞,成為亞細亞洲大帝國。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滅掉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在進攻中亞細亞的馬薩革泰人時戰死,子岡比西斯二世上台統治。
岡比西斯二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開始進攻尼羅河流域的埃及王國。公元前525年,岡比西斯二世征服埃及王國,俘獲其國王普薩美提克三世。
波斯帝國疆域擴展至阿非利加洲。公元前522年,岡比西斯二世在進攻利比亞人時失利,其弟巴爾迪亞在波斯高原發動起義,奪取政權。岡比西斯二世在返回波斯高原途中去世。大流士一世殺死巴爾迪亞,成為波斯帝國國王。
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疆域繼續擴展。公元前517年,大流士一世攻佔印度河平原。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擊敗歐羅巴洲的馬其頓王國,攻佔色雷斯,波斯帝國最終成為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三大洲的大帝國。
公元前465年,薛西斯一世被阿爾達班謀殺,阿爾達班支持薛西斯一世之子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成為國王,之後阿爾塔薛西斯一世殺死阿爾達班。
公元前449年,阿爾塔薛西斯一世與希臘城邦簽署了《卡里阿斯和約》,結束了波希戰爭。公元前424年,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去世,子薛西斯二世上台統治。薛西斯二世之弟蘇格達努斯謀殺薛西斯二世,成為國王。
公元前423年,大流士二世殺死蘇格達努斯,奪取政權。大流士二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支持斯巴達贏得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勝利。公元前404年,大流士二世去世,子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和居魯士三世為奪得統治權爆發了內戰,斯巴達支持居魯士三世。
普薩美提克五世在塞易斯發動起義,重建埃及王國。公元前401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擊敗居魯士三世。公元前400年,波斯帝國和斯巴達爆發戰爭。
公元前394年,波斯帝國獲勝。公元前385年和公元前374年,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兩次遠征埃及王國均失敗。公元前343年,阿爾塔薛西斯三世征服埃及王國。公元前334年,歐羅巴洲的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攻波斯帝國。
公元前333年,伊蘇斯之戰,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三世失敗。公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戰,大流士三世再次失敗,亞歷山大三世不斷追擊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在巴克特里亞被殺,波斯帝國終結。
(6)波斯歷史上有哪些小國擴展閱讀
疆域狀況
公元前553年,波斯帝國建立時,疆域僅限於波斯高原西南部。隨著居魯士二世、岡比西斯二世東征西討,波斯帝國疆域不斷擴大。
到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帝國疆域西起色雷斯、小亞細亞和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鹹海和錫爾河。
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版圖地跨亞細亞洲、阿非利加洲和歐羅巴洲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建立時,首都在帕薩爾加德,後增設埃克巴坦那、蘇薩和巴比倫。公元前522年,大流士一世上台統治後,建造了新首都波斯波利斯。
Ⅶ 波斯帝國的歷史
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有十個部落(六個農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於米堤亞統治之下。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
波斯帝國版圖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境內包括70個民族,約18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興起於歐洲巴爾乾地區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1]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
前539年,居魯士二世佔領巴比倫。[1]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則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1]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19年揮軍東進印度河平原,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1]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希臘化時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前334年—前330年間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三世的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帝國,以塞琉西亞和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1]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亞河中地區和印度,佛教從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1]
塞琉古帝國的後期在前247年東部的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的北部)獨立之後,東部被大夏所擾和安息帝國西征,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征伐,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大片領土。最終被羅馬共和國於前63年將其徹底滅亡。[1]
Ⅷ 古波斯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這些國家分別都叫什麼。
如果是最老的波斯帝國,興起於伊朗,最大時有伊朗大部分,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卡達、科威特、約旦全境,土耳其中西部,沙烏地阿拉伯北部小部分,土庫曼和阿富汗小部分。覆滅於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
Ⅸ 世界歷史上出現了幾個波斯帝國
-- 波斯帝國簡述
波斯帝國簡述
公元前10世紀左右,有兩個說印歐語的部落,來到伊朗高原,一個叫米底,一個叫波斯。米底人居住在裏海以南,波斯人則住在米底人以南。
米底人又稱瑪代人。
公元前7世紀米底人脫離了亞述人的統治,建立起王國,定都愛克巴坦那。不久,米底組織起強大軍隊,征服了波斯人,後來又和兩河流域的迦勒底人(創立新巴比倫帝國的民族)一起,滅亡了稱雄西亞、北非的大帝國亞述。這一下米底人名聲大噪。到了國王阿斯提亞格斯當政時,米底的國王平安傳了4代,統治著伊朗高原和亞述。
公元前590~529波斯人居魯士(古列)在伊朗高原南部領導波斯人反抗米底(即瑪代)統治,經過數年戰爭,於元前550年消滅米底國,以後陸續進兵小亞細亞和兩河流域。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下令進攻新巴比倫王的首都巴比倫城。巴比倫國王拿波尼度聽到居魯士前來進攻的消息時,哈哈大笑說:「讓他在巴比倫城下大哭吧,也許能把城牆哭倒」。因為巴比倫城異常堅固,城外有寬闊的護城河。城牆是用掘護城河時取出的土燒成的大磚砌成的,磚和磚之間還塗上瀝青,寬厚的城牆呈四方形,所有的城門連門柱都是青銅鑄造的。然而,居魯士率大軍來到巴比倫城下,並沒有立刻攻城,而是利用城內反對國王的巴比倫貴族掌握的軍隊,打開了城門,使巴比倫城很快落入他的手中。
居魯士滅亡巴比倫後,對外征戰擴張,節節勝利,從此逐漸建立起一個橫跨亞非兩洲、持續達二百餘年的波斯大帝國。
在佔領巴比倫之後,居魯士又想征服埃及。但是,他想在遠征埃及之前,先鞏固自己東部的後方。於是公元前530,他領兵向裏海進軍,准備消滅那裡的馬薩革泰人。在這里,居魯士被馬薩革泰人殺死。
公元前529~522年居魯士王的兒子岡比西斯繼位。岡比西斯繼承父親古列遺志,發兵進攻埃及。他首次在帕路斯奄(Pelusium)與埃及軍相遇,並且贏得徹底的勝利。不久,剛比西斯控制了埃及全國,把埃及並入了波斯帝國的版圖。岡比西斯在埃及期間,又率大軍向衣索比亞發動了進攻,但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國內發生叛亂,岡比西斯於元前522年在戰斗中突然死亡。
公元前522大流士一世(大利烏一世),揮軍回剿,平息叛亂,並攫奪王位。大流士是波斯王族的後裔,居魯士的旁系親屬。接著大流士費時一年,前後進行了了18次戰役,終於平定了各地的叛亂。大流士還實施改革,加強了國力。
公元前500年,大流士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在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中,波斯軍隊被希臘人打得大敗。他計劃報仇雪恨,但埃及的叛亂分散他的注意力,在雪恥之前,卻死於公元前486年。
大利烏一世後他的兒子薛西斯繼位。公元前480年進攻希臘,其陸軍取勝,但海軍在薩拉密一役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第二年,波斯陸軍也被擊敗。從此顯赫一世的波斯帝國開始走下坡之路。
--------------------------------------------------------------------------------
-- 作者:希羅多德
-- 發布時間:2004-9-23 12:52:51
--
另記,聖經歷史:在波斯歷史演變的這些年間,猶太人當中,發生了重大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次分別從被擄之地歸回,並重建聖殿。
第一次發生於波斯征服巴比倫後不久(公元前538年),由設巴薩(Shesh-bazzar)率領;第二次發生於八十年後,即亞達薛西一世第七年(公元前458年),由以斯拉(Ezra)率領;
第三次與第二次相距十三年,即亞達薛西第二十年(公元前444年),由尼希米(Nehemiah)率領。
Ⅹ 古代波斯包括今天的那些國家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歷史上在這一西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
波斯和伊朗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 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波斯諸帝國
在波斯,歷史上有多個帝國先後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0年-前330年)
居魯士二世大帝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向東大流士進軍印度河流域,在西線對希臘的進攻則由於馬拉松戰役(前490年)的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遭受失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希臘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大帝的希臘大軍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的帝國很快就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佛教從印度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貴霜王朝所擾,西面又面臨羅馬帝國的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
安息帝國(前170年-226年)
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兩個帝國之間連年戰爭。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傳。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
亞茲德的瑣羅亞斯德教神廟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建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第一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基督教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到了中國。
伊斯蘭教時期(650年-1290年)
786年-809年哈倫·拉希德統治時期的阿拔斯王朝諸行省混亂的薩珊帝國迅速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指引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治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1205年花剌子模征服波斯。
蒙古人的統治(1219年-1500年)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軍滅花剌子模,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建立伊兒汗國。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為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死後波斯陷入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是中國和波斯文化交流得到空前發展的時期。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交流。
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薩非王朝(1500年-1722年)
阿拔斯大帝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講和,趕走烏茲別克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歐洲人的「大博弈」(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英國勢力的巴林、阿富汗的一部分,和俄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