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
㈡ 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論文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
㈢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
一、歷史課堂應加強歷史與時事政治的聯系
如果你是一位細心的老師,你會發現,若你在上課時講到當下發生的時事政治,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所有的學生都會把目光盯向你。既然如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關心現實,准確把握現實。只有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發生、演變,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聯系現實,才能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成為一個關心現實的有心人。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歷史和現實作了適當的穿插和聯系:比如:把2010春季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與必修一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相聯系。把歐盟、亞太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組織的重大活動與必修二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第二課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把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課百家爭鳴中的孔子、孟子、墨子和必修一專題八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中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第三課專制下的啟蒙(啟蒙思想)相聯系。把聯合國的活動與必修一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第三課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中的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展多邊外交相聯系。此外,我們可以把經濟全球化、能源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均可與相關歷史知識相聯系。
例如:我在復習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中日關系時,把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引入課堂:結合釣魚島問題復習中日關系的演變,從中到今。讓學生開展廣泛的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了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弄清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據是國家利益。這樣不僅復習了相關的知識,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的愛國行為作出適當的指引,讓學生少了些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對待任何事情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二、歷史課堂要關注社會熱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可以增強高考復習備考的直接針對性。
一談到社會熱點,學生的興趣異常濃厚,特別是男生,那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課堂上把歷史與社會熱點相聯系,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我們綜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課改區還是非課改區都一直關注社會熱點,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熱點常常用來作為綜合能力測試的背景材料。
新課改的高考出題,將會進一步突顯這一特點,從社會熱點出發,掛靠教材知識。我們歷史的高考題一直把一些社會熱點作為高考重點考點。比如:三農問題、近代化問題、中俄中美關系問題、建立社會和諧問題、關注民生問題、大國崛起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反恐問題、周年紀念問題、社會福利問題等。
例如:2012年江蘇單科高考題第23題從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入手,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羅斯福新政中的社會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分析英國福利政策的積極作 用;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並且要求學生說出政府在社會福利體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通過這一個試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當前關注民生和社會福利問題的時代熱點。
再如:2007年山東省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27題,要求學生根據羅斯福新政中有關社會保障問題的相關材料回答問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我國目前關注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熱點。
三、歷史課堂聯系現實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大家都知道,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史為鑒。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這是一種認知遷移能力。我們歷史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轉化為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比如:從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中,學生認識到: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要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居安思危,振興中華。這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每天的生活和學習,增強學習的動力。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狂熱中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等。但這深刻的歷史教訓並未讓所有當下的人們所吸取,這就可以聯系當下的一些地方繼續違背這個規律,只顧眼前利益,不著眼於未來,這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從近代德國、日本崛起及興衰中得到借鑒:中國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可以聯系現實,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比較艱難,特別是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下,周邊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美國對中國一直不感冒,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危機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並要用實際行動來愛國。
四、歷史課堂中聯系現實不能牽強附會,喧賓奪主。
我們不能為了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追求形式聯系現實,在課堂上把一些與教學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加上自己的主觀認識而大講特講,使課堂教學庸俗化,使學生找不到重點,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因此,我們在聯系現實時,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加以利用,這樣才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不能過多地去大談老師對社會熱點的看法,而應該多聽聽學生的聲音,必要的時候做適當引導。同時在課堂上對聯系現實的內容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讓講社會熱點沖淡了歷史課的主題,不能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或時事課,讓學生產生感覺老師是在散打。如果這樣,就削弱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效率受到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從長遠來看,反而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要切記不能犯這種錯誤。
㈣ 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課堂學習興趣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㈤ 論怎樣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江安民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教育之藝術在於,讓學生喜歡你傳授的內容。」的確,濃郁的學習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慾望的動力源泉,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學好各門功課。而中學歷史課堂往往死氣沉沉,學生毫無學習興趣可言。
1 中學生歷史學習勁頭萎靡的原因
為什麼學生們會如此忽略歷史學科呢?筆者通過平時與學生溝通和側面了解,總結出了以下幾個原因:
1.1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摒棄
現在的中學生正處在新時代的春風沐浴之下,互聯網飛速發展,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孩子們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極強,追求時尚的腳步從未停止,他們對潮流前衛的事物有種與生俱來的偏好,但與此同時卻忽略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也正是當下整個中華教育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歷史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學生們平時哈韓、哈日,崇尚歐美流行元素,過著聖誕節、狂歡夜,跳著韓日街舞,他們喜歡新鮮刺激,但中國傳統理念在他們的腦海里早已模糊不清了。
1.2 覺得內容繁瑣,記不住
談到初中歷史學習的問題,部分學生會跟我說,歷史課內容太多了,根本記不住,背不下來。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國外歷史也有幾千年,歷史的演化本來就是一個紛繁冗雜的過程,但這並不是學生放棄歷史學習的理由。
試想,當下各類小說中的人物也比較多,各種關系也相當復雜,學生們對其愛不釋手不說,講起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頭頭是道,從來不用打腹稿,信口拈來。一本小說上百成千頁,難道學生們是下了苦功夫一頁一頁背下來的嗎?
很顯然,孩子們都出於青春期,年輕力盛,腦袋靈活聰明,記憶力是旺盛的時候,但對感興趣的事物和內容,超強的記憶力才會發揮作用,如果面對的是他們認為「枯燥乏味」的課業內容,記憶力便暫時「休克」了。
1.3 學習思想懶惰,不願意動腦思考
「歷史習題在書上都能找到答案,不會的就翻書唄!個別論述題,書上沒有答案,就是學了我也不會啊」。學生的這番話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但從中可以發現學生學習存在嚴重的被動性,對老師灌輸的理論和方法也是被動接受,遇到問題不願意動腦筋,不善於發現問題總結思想,是非論斷自有老師裁決。
2 提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對策
2.1 啟發教學: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知識的實用價值
以史為鏡,可明得失;通古博今,能諳事理;借史喻今,能明大義。這是筆在多年歷史知識學習和教學實踐中對史學的感悟。然而,中學生由於生理年齡的局限,缺乏社會生活歷練,他們很難在這個年齡段認識到這個層面,那麼,該如何對學生實施啟發教育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他們將所學的歷史知識應用到其它學科的學習中,比如,最簡化的歷史內容也是由眾多歷史故事組成的,學生了解了這些歷史故事,就可以將它們應用到作文寫作中,既可以豐富文章內涵,又可以通過藉助史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再者,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也離不開歷史,比如詩詞、文言文的作者簡介就是一個個歷史片段,通過歷史的系統學習和語文的片段銜接,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並能聯想到詩詞和人物所處的背景和社會環境。
2.2 故事教學:一段歷史,一部「小說」
歷史本身庄嚴沉重,耐人深思,但是,決不能將如此凝重的思想加註在活潑、開朗、單純的孩子身上,所以歷史教學也應該生動化。我們索性用孩子的思維來看待歷史:其實每段歷史都是一個經典故事,是一部無需任何文學加工的小說。
既然孩子們喜愛小說,常常被其中曲折離奇、百感糾結的情感所吸引,我們不妨就把每段歷史「編」成故事講給孩子們聽,因為歷史情節從來就不缺乏千回百轉的情感,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甚至要比故事中的人物要復雜得多、真實得多、豐滿得多。
我們可以結合相關影視作品中的情境處理方法和語言風格,或藉助其中的精彩台詞盡量生動我們的課堂。我們教師的角色也可以轉換一下,我們不是令學生望而生畏的老師,而是給孩子將故事聽的老者,娓娓道來。既親切,又很容易把學生帶入到那段歷史氛圍中去。
2.3 形象教學:影音一體,插圖掛圖齊備
學生的記憶構造中,更容易接受圖片、聲音和影像,我們在課堂上完全可以運用最先進的教學技術,通過播放影視短片、讓學生傾聽有聲歷史資料或者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和自己准備的掛圖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把文字敘述幻化成豐富多樣的具體形象,讓有關這段歷史的所有影響存留進學生的腦海中,不用再對著單調的書本死記硬背,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4 活動教學:組織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
許多教學經驗無不表明,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對於歷史教學,我們可以組織歷史演講會、歷史故事會、歷史小說創作大賽、歷史劇觀後感寫作、參觀當地歷史遺跡、歷史人物評論會等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2.5 聯想教學:幫助學習記住歷史事件發生的日期
在歷史教學中,對歷史事件發生日期記憶的考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日期一多就很容易混淆,很多學生因此一籌莫展。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事物的普遍聯系性幫助學生學會聯想記憶。一種方法是將一個比較容易掌握的歷史日期與另一個生疏的歷史年號比較,計算出兩者相差的時間,且這個時差最好是整數,比如,2011年是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慶,當時舉國歡慶應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樣一來學生就記住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年後,發生「九·一八」事變,20年後,皖南事變爆發。這樣學生就可以牢固記住這些年份日期,有了信心,學習勁頭也就不言而喻了。
3 結語
在提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過程中,教師自身學科素質的提高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又能傳授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科知識。同時,老師也應該加強學習,了解歷史學科的最新動態,試著接受各種新鮮事物應用到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馬新強.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李遠.激發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㈥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論文 35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
㈦ 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要源泉和動力之一,它能激發和引導人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討事物的奧秘,能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求知的慾望,才能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所以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下面我就結合初中歷史教學,淺談如何激發和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教師要有很好的專業素養,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重要因素 興趣不足是和個人的認識和情感密切聯系著的。如果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沒有認識,也就不會產生情感,因而也就不會對它發生興趣。相反,認識越深刻,情感越豐富,興趣也就越深厚。而初中歷史特點之一就是強化主題性淡化體系性,學生學習歷史僅僅是拘泥於書本這樣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學生是不會對這一學科有足夠的認識,學習興趣就無從談及。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給他們充足的空間自主學習。書本知識他們通過預習、自學就會消化大部分,而上課這些知識就不用再次強調了,我們可以擴展與深化歷史教學。這里的擴展與深化指的是對歷史知識的橫向擴展與縱向深化。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素養,比如說在講授關於岳飛的歷史知識時,根據這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我專門用了將近兩課時來講解這一歷史人物。由於學生在大量的影視作品及武俠小說當中對這個人物有所認識,在他身上有很多見聞和疑問,所以讓學生們在課下廣泛的搜集資料,在課上我在對這些內容分類,哪些是歷史真實的面貌,哪些是後人杜撰的,最後給這一歷史人物一個客觀准確地評價。這時候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就會發揮作用,讓學生在擴展知識面的基礎上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式與方法,不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而且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或言語幽默,或激情四溢,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幽默風趣的課堂往往充滿了笑容,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學生的興趣。但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認為幽默風趣是由個人的性格決定或者是一種語言藝術,與知識豐富無太大關系,是因人而異的。幽默風趣固然與個人有關,但我認為淵博的知識是幽默風趣的基礎,只有當你博覽群書你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相關的趣聞,然後採用適當的語言加以組織達到意外的效果。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充滿激情,那肯定會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是怎樣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備歷史正義感,即對於歷史的是非曲直必須要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歷史上的丑惡現象應給與無情的抨擊,對正義的行為則大加贊揚,這對於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講台上老師就是一個演員,把自己置身於歷史中,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原因時,老師盡可能把慈禧對大臣的說話時的丑惡神態充分表現出來。教師應注意語言上的抑揚頓挫。語言上抑揚頓挫直接將老師的情感表現出來,如講到近代歷史上清政府簽訂的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時候,表現出對清政府的憤怒,對國家不幸的惋惜;講到五四運動時用激昂的語言表達對青年愛國行為的崇敬。第四、舉止得體是激情在姿體語言上的表現,課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語言外,姿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講述歷史人物模仿他們動作,當講到精彩處可以揮動雙手或者緊攥拳頭等。實踐表明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最能感染學生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它能通過圖片、動畫效果、影音資料等再現已經發生過的事件,這能夠極大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中學生仍然處於感性思維狀態,多媒體對於初中歷史教學尤為重要,多媒體教學軟體中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優美動聽的聲音,色彩鮮艷的圖片,歷史影片的剪輯都是能吸引學生看、聽、動手和動腦的興奮點,對這些因素加以綜合運用,加上教師的及時講解,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出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首先,選好課文,在中國近代史中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由於涉及的知識較為廣泛,教師很難把握,多媒體的優勢較為突出。例如講述紅軍長征時,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可以將長征路線生動形象展現出來,同時也可以通過圖片和影視剪輯展示紅軍長征中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故事,這些通過學生自己觀察並歸納長征精神,遠比老師直接講解的效果好。其次,精心准備課件,課件的對老師的技能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如影片的剪輯,簡單的製作動畫,一個精美的課件往往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課件的選材也非常重要,一個內容精彩的課件往往最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講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這些長征故事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最能展現長征精神的畫面和影片。第三,老師一定要及時講解,以前很多歷史老師反對多媒體
㈧ 淺談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2、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3、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4、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6、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