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材料解析題如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原文在這里
綜觀近年的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千變萬化,但命題者的目的始終握住一個宗旨,就是著重考查考生在《考試大綱》中對材料處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閱讀理解歷史材料」;二是「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這三條能力要求成了指導我們解答材料解析題的依據。那麼,我該如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呢? 1、帶著設問讀懂、讀透材料
第一、閱讀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泛讀,瀏覽,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讀要具備語文課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體了解時間、人物、地點、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容。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細讀、精讀,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個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處,這個材料是從哪本書里摘出來的,這個信息要注意,往往給我們起一個提示的作用。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還要考慮各段側重點是什麼,作者對事件所持的態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場,觀點等。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須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有帶解釋的字詞千萬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題答題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可以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處理找出句子的主幹部分(主、謂、賓語,再找定、狀、補語等)達到明確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確閱讀理解材料雖然與語文閱讀水平有關,但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設問的實質是使對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設問的定向作用表現在:確定信息提取方向,幫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擱置其餘信息。確定與相關知識聯系的方向。確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開頭)和材料出處(多注在材料末尾),它們往往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應給予重視。有時命題專家把材料出處放在每段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特別是材料出處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須更加留心細讀,它對解題肯定有用。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無用,要在第一遍閱讀時決定取捨。其次是准確識別材料中對歷史的敘述、描述的和對歷史的看法、評價之間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間的聯系。對歷史的敘述、描述是表達客觀歷史事實本身;對歷史的看法、評價是表述作者對自己的一種態度。二者在後人對歷史的認識中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題其信息的獲取,不僅僅體現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編者的按語、材料的出處、時間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注意從材料正文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號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與課本關系。材料解析題源於課本,又高於課本。讀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實和基本觀點後,要將材料的基本信息點與教材的基本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回答問題就不難了。這就是解析材料題過程中的「知識遷移」.一般來講,結合材料,結合教材的知識,兩者要注重,還要注意題目提出的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就讓你依據材料,就不用過多地考慮教材的知識,如果不是的話,就是說這個題目的答案可以從材料里提取出來,同時要結合課文當中的觀點、認識或者是看法。
在進行「知識遷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在遷移課本知識來回答設問時,還要對所結合的教材內容進行辨別取捨、擇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遷移的知識除了歷史知識之外,還包括有關政治學、哲學、經濟學基本原理等,注重學科間知識的相互聯系。通過「知識遷移」,實際上是為最後總結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細審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當命題者將分散各處的歷史語段和圖表資料陸續摘出,並加以有機組合,輔以各種設問時,這樣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閱讀的難度,但答案隱含於材料及所學知識中。所以,在細讀設問後,考生要帶著設問精審材料,把握材料內涵,按圖索驥,找出有效信息。
1.審材料中體現出來的時間。時間是歷史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標志,注意時間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加以分析。材料題中時間信息散見於材料的各個角落,或於材料文字間明確提示,或隱於表述時間及材料出處。考生在閱讀時要注意圈出時間,並聯系已有的歷史階段概念,明確是否屬於同一時期,進而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
2.審材料中人物的階級本質或材料出處。不同的人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階級屬性,有利於考生通過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實含義。
3.審材料中文字的層次性:材料題信息量大,閱讀時要藉助標點符號(尤其是分號和句號)及關鍵性的連詞(「因為」「但是」等)劃分層次,理解各層次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關注總結性的詞句,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內容。此外,還要注意各段材料的側重點。
4.審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謂「有效信息」,是指蘊涵在材料中的、對題後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這些信息我們一般可以直接從材料的出處、注釋、內容中獲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觀點主張、歷史發展規律等。這一過程也就是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在獲取了「有效信息」以後,我們還必須將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實與客觀歷史的真實、材料反映的觀點主張和歷史發展規律與唯物史觀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作者的階級立場和價值取向等,從而判斷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實的真偽、觀點主張的正確與否以及是否有悖歷史發展規律等。
『貳』 獲取歷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徑
資料收復集積累法。包括制:
(1)閱讀法。閱讀有關的文件、報刊、雜志、圖書、資料等,從中獲取所需的信息。
(2)購買法。向教育科學中心、咨詢服務單位、教育研究機構、有關大專院校等購買有關信息。
(3)收聽法。從廣播、電話等獲取有關信息。
(4)詢問法。向有關信息源詢問獲取有關信息。
(5)觀看法b從電視、錄相、電影等獲取有關信息。
(6)預測法。用預測方法和技術,分析、預測有關信息。
(7)採集法。有目的地派專人到有關地區,部門收集有關信息。
2。調查研究法。對於一些沒有固定來源的信息的收集,需要採用調查研究法。
(1)調查法。調查法包括面談調查法,書面調查法,留置問卷調查法,電話調查法等。在學校管理中,最常用的是面談調查法。它是指當面聽取被調查者的意見、要求、反應、批評、建議。在廣度上,有個別面談、小組訪問及座談,座談會及個別面談都應注意挑選不同類型及典型,使之有代表性,在深度上,有一次面談、多次面談及反復深談;在策略上,一種是有準備地調查,事先給提綱請對方堆備充分意見,一種是有意識地不讓對方先入為主,隨便交談,以獲得對方較直觀的意見和要求;在方法上,有走出去上門訪
『叄』 怎樣做好歷史的材料題並有效地提取信息!
絕對原創,嚴禁轉載
如何做材料型歷史選擇題
做歷史材料型選擇題主要採用以下步驟:
第一步:分清題型結構。材料型選擇題的題型結構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在選擇題的題干中引入一些材料,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第二種是題干里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第三種是選擇題的題乾和備選項都引入材料。
第二步:審題。材料型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強,迷惑性大,認真審題,對材料型選擇題尤其重要。
(1)審題時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明確要求回答內容。
(2)注意細節,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
(3)找出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
第三步:解答。
(1)進行定位,聯系所學知識,找出課本上與試題對應的具體知識點,把材料與教材相聯系。
(2)知識遷移,按題目要求,根據試題中的條件限定語得出答案。
【例l】日本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稱:「日本希望和平解決『中日間戰爭』(即日本在1937年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引者注),從1938年到1941年間多次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沒有成功。」當時的事實真相應該是
A.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B.日本「速戰速決」諸計劃破產,被迫改變對華方針
C.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
D.百團大戰後,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
【解析】B 本題主要是針對目前日本右翼勢力沉渣泛起,否定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這一史實而提出的設計,目的是還歷史本來面目,讓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本題題干是一段文字材料,有兩個關鍵點,一個是引者注,一個是時間,都是時間上的限定條件,特別是「從1938年到1941年」。根據這一時間可以排除A和C項,「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妄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是在1944年;「日本建立偽滿洲國,妄圖轉移國際視線」是在1932年;D項中「百團大戰」發生在1940年,但與當時歷史特徵不相符。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可知,當時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於1938年被迫改變對華方針,對國民黨政治進攻為主。
【思維誤區】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會認為「和平方案」與「日本希望同中國政府和平談判」這一內容相符,誤選D項。這主要是由於審題不清和對歷史背景把握不準而造成的。
【例2】下列作品中,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
A.《血戰台兒庄》
B.《千古奇冤:皖南事變始末》
C.《百團大戰始末》
D.《血色雄關:太原會戰紀實》
【解析】D 本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這種習題的主要解法是找出題干中的條件限定語和中心語。在「反映八路軍參加正面戰場抗戰的是」這一要求中「抗戰」是中心語,「八路軍」和「正面戰場」是條件限定語,與選擇項比較就能得出答案。1937年,八路軍115師奉命開赴山西,參加太原會戰,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
【思維誤區】學生會誤選C項,沒有注意「正面戰場」。
『肆』 如何在現在的歷史資料中提取正確的歷史信息
參考正史,關於有爭議的點,參考更多正史
野史內容仍要以正史為參考,正史中分回明確記載和模糊記載,如果答野史對應的是模糊記載,就有一定可信性,可參考更多野史佐證其中的事件,如果野史內容一致,就有一定可信度,如果野史五花八門,基本不具可信度
『伍』 如何從畫作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
不知道你這個意思和我想的是不是一樣的。從一副畫作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如果畫作裡面有人物的話,那可以通過人物的服飾用品可以判斷出大致的年年代。。。
『陸』 怎樣在歷史的材料題提取有效信息
我是高考過來的...我歷史一向不錯... 但是要我說我還真說不上來,表達能力有限,首先就得分版析給你權的材料是關於什麼的,比如是什麼年代,什麼事情,這樣有哥大致的了解,然後再看問題,問題問什麼,就想想這個時代發生的事情聯系下...如果很難猜想,你可以站在出題者的角度來想想,換位的思考下你會考什麼?
『柒』 如何通過科技手段獲取歷史信息
在考古探測和調查階段,指利用遙感技術、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學方法、聲納技術在范圍較大的區域內尋找地面、地下、水下考古遺存,或者對已知遺址進行高解析度的無損探測,進而確定古代遺存的分布范圍、幾何形狀、平面布局和結構。在調查過程中,亦使用 GPS 與 GIS 技術。在發掘過程中,亦可以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發掘方案的設計,同時使用各種攝影手段進行記錄和化學方法保護文物。進入室內整理階段,可以用物理、化學、地質等學科的斷代技術確定考古遺存的年代。對文物的形態分析、物質元素和結構的分析,多採用物理、化學分析技術,對古代遺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結構進行非破壞性或幾近無損的測定,對其中的常量、微量或痕量元素進行分析,以確定古代遺物的產地、製作工藝、燒結溫度等,為探討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及其文化傳播、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用遙感技術、地球物理方法、探地雷達、聲納技術開展考古遺址的調查和勘探。 14 C 、熱釋光、加速器質譜儀、電子自旋共振、穆斯堡爾譜學等斷代法是斷定年代的主要方法。對於器物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結構分析採用掃描電子顯微鏡、紅外吸收光譜、穆斯堡爾譜學、 X 射線熒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熱分析技術、原子吸收和原子發射光譜、 X 射線或衍射法、質譜和色譜及同位素分析。使用浮選法、硅酸體、孢粉分析食物結構,用 13 C 、 DNA 來確定性別、種屬食譜、遺傳基因及病理病變等。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的廣泛使用使考古的定量研究成效斐然。在攝影方面,採用航空攝影、紅外及紫外線和 X 射線照相。
『捌』 如何從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從抄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襲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或從中選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觀點。」這是高考考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據上述要求,近年來在全國高考各種模式試卷的歷史試題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試題頻繁出現。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以下題為例。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海國圖志》材料二師夷智以造炮製船。──《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初則學商戰於外人,繼則與外人商戰」;「君主者權偏於上,民主者權偏於下,君民共主者權得其平」;「欲行公均,莫要於張國是;欲張國是,莫要於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於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於設議院」。──鄭觀應語材料四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求大成,在變官制。──《變法通議》請回答:(1)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哪些政治派別的觀點?概述其基本思想。(2)比較材料一、二的異同點。(3)材料三所說「商務」指什麼?「與外人商戰」是什麼意思?(4)在學習外國方面材料三比材料二有何進步?
『玖』 如何有效提取歷史科主觀題信息
隨著高校本科錄取門檻的降低和我省自主高考的成熟,高考命題的方向趨向於體現區分度,既使很大一部分人能拿下基本分,又使一部分題目面向高素質的學生,以體現人才選拔的要求。下面筆者就如何有效提取歷史科主觀題信息,指導學生分析解題思路做了一些有益的研討,供廣大同仁參考斧正。
一、把握的總體原則
前提:注意材料體現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是我們分析的前提,也是答案不偏軌的保證。在這一點上應讓學生形成條件反射,即一看到材料就馬上聯想時代背景。
公式化:如根本原因找經濟、性質或潮流;歷史人物或國別找其代表的階級、民族利益或國家立場。設問中如果是根據材料來回答則應原原本本在材料中概括;如果提到結合所學知識就回到與材料相關的教材內容來組織答案。
明清史後的背景、原因、條件的分析不要忘了是否有國際背景;影響分析是否有國際影響,不要忘了是否有消極方或局限性;原因分析不要忘了是否有外因,戰爭分析記住對象有雙方;啟示、認識類找影響、局限、教訓及結果的原因。
二、各類別的信息提取
1.文字材料類
(1)注意材料的出處(摘自、引自)。(2)注意材料的開頭和結尾――往往是答案信息的載體,只需簡單加工概括即可。(3)注意材料中的標點符號,包括分號、句號、破折號、括弧、省略號――往往具有提示強調的作用;其中分號和句號適用於歸納觀點、主張或說法、表現等;一般是一個分號或句號為一點。破折號、括弧的作用則是不言而喻的。(4)注意材料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國別或文件。其中時空考查是我省高考的一大重點,我們可以採取具體時間階段化,模糊時間具體化,具體地點區域化的小公式的模式。(5)文言文材料是近年考生最糾結的文字材料,應回到與材料相關的教材,這樣學生才不至於感到語言表達的拙劣甚至於離題。(6)時間段材料題的特徵或特點表述可採用分段表達,然後再總結。(7)閱讀過程應讓學生帶著材料後面的設問去閱讀,這樣可提高效率,同時要注意材料中的關鍵字、詞,如程度詞、轉折詞、總結詞、原因詞等。
2.歷史圖片類
前提:注意圖片內容所反映的屬性。如鑒真應屬於外交和文化,唐三彩屬於陶瓷和經濟方面,曲轉犁應屬於農具、生產工具和農業經濟。
具體的知識技能流程:首先,應關注圖片周邊的文字說明,這種文字說明一般在圖片的下方或上方,也有在圖片的四個邊角的;其次,文件著作圖應注意其文件名及書名;再次,可從圖反映的內容或職能入手;第四,考綱要求及教材中打「�」和一些一目瞭然的圖片平時應強化記憶。
途徑:人物圖可從其身份屬性入手,如改革人物、外交人物、軍事人物、民族英雄、思想家、文教人物、宗教人物、科技人物、經濟人物等。經濟類圖可從時代和生產部門(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貿易等)以及生產工具的屬性入手。其他內容的圖片一般也是從屬性入手。
3.地圖表格類
(1)地圖。首先應注意地圖四個角落的圖例說明。其次應注意地圖中的帶有時代性歷史地點名詞(如京師、涿郡、薊等)和標志性的建築、工程(如長城、大運河等)以及古代少數民族的時代性稱謂(如匈奴、突厥)等。再者應讓學生掌握相關歷史地圖中的一些注釋性的常識符號,如戰爭、運河(人工渠)、關隘、都城、水利工程、軍事分界線(如大散關、三八線等)。(2)表格。這類題型首先應注意表格上方的說明及第一行和第一列的項目以鎖住答題范圍;其次注意表格數據中的極值(最低或最高),如文革中1973年、1975年的經濟水平。(3)百分比圖或曲線圖或餅狀圖。這類題型與表格相似,首先應注意代表的項目內容或文字說明以及極值所對應的年份等項目,然後從相應背景入手。但是這類題型在許多方面可能考趨勢,因此要指導學生不要糾結於個別的升降數據,以免影響整體判斷。
三、從材料的設問方式及類別入手
第一,原因、條件、背景類的分析思路。第一種可從政治、經濟、民族、思想文化、外交、軍事等入手,第二種是從根本(決定、主要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直接原因(導火線)、催化劑、人為因素(民心所向、群眾基礎、領導)、組織基礎等入手。
第二,評價類的分析思路入手可用階級的觀點或性質、全面辯證的觀點、歷史的眼光(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分析)、定位(功過)、生產力標准、道德標准(圈地運動、西進運動)、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第三,特點類的解題思路主要是把抽象具體化。即從具體項目如背景(原因)、外因、內容、性質(實質)、手段(方式、途徑)、表現、目的、程度、領導、民心、規模、趨勢、結果(結局、後果)、意義(作用、影響)、基礎、方針、風格等入手。
第四,比較類主觀題的解題思路與特點類相同。
第五,意義、影響類亦可從政治、經濟、民族、思想文化、外交、軍事、積極(消極或局限)、是否有國際影響等方面入手。
第六,注意運用小技巧,有些設問加工一下就可能成為答案。另外在完成答案的組織後想想是否有萬能得分點,如國情、人民群眾或科研人員的辛勤勞動等。
『拾』 如何提取有效信息
這一能力目標的具體要求有三:⑴獲取試題提供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⑵提煉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並對其進行分析與整合;⑶組織和應用學科的信息,形成綜合性的信息解讀。
所謂信息,即試卷中的文字資料、圖表、各種數據、畫面、符號等。所謂獲取信息,亦即發現、收集信息;所謂解讀信息,亦即對信息的理解、分析。獲取和解讀信息的過程,包含發現信息、判斷信息和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維過程。從考試的角度講,獲取和解讀信息,首先表現為審題的精確,其次是能把握各種信息的性質,回應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實上,對信息的處理將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做材料解析題時,實際上就是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的過程。當命題者將分散各處的歷史語段和圖表資料陸續摘出,並加以有機組合,輔以各種設問時,這樣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閱讀的難度,但答案隱含於材料及所學知識中。所以,在細讀設問後,學生要帶著設問精審材料,把握材料內涵,找出有效信息。1.審材料中體現出來的時間。時間是歷史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標志,注意時間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加以分析。材料題中時間信息散見於材料的各個角落,或於材料文字間明確提示,或隱於表述時間及材料出處。學生在閱讀時要注意圈出時間,並聯系已有的歷史階段概念,明確是否屬於同一時期,進而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材料。2.審材料中人物的階級本質。不同人物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階級屬性,有利於學生通過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實含義。3.審材料中文字的層次性:材料題信息量大,閱讀時要藉助標點符號(尤其是分號和句號)及關鍵性的連詞(因為但是
等)劃分層次,理解各層次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關注總結性的詞句,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內容。此外,還要注意各段材料的側重點。4.材料的有效信息。有效信息是指蘊含在材料中,對題後的設問具有針對性,對解答問題具有實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這些信息我們一般可以直接從材料的出處、注釋、內容中獲取;另一個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觀點主張、歷史發展規律等,這實際上就是進行材料處理的過程。在獲取了材料的有效信息後,我們還必須將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實與客觀歷史的真實、材料所反映的觀點主張,與歷史發展規律、唯物史觀進行比較,確定作者的階級立場和價值取向,從而判斷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實的真偽,觀點主張的正確與否以及是否有悖歷史發展規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