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如何塑造民族的價值

歷史如何塑造民族的價值

發布時間:2021-03-02 10:04:44

㈠ 淺析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民族精神

一、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內容 (一)精神內容 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 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倫理傳統精神。結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實踐性特徵,又把中華民族精神的培養目標分解為相應的兩個方面培養科學、理性、自由、平等、正義、民主、法制和創新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做事培養儒家倫理傳統精神是教育中學生如何待人。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有: 一是要讓學生意識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識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讓學生逐漸養成以理性為基礎的正義精神,能夠勇敢的伸張正義。 三是要讓學生意識到法制社會中法制意識。 (二)文化內容 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於讓學生尊重傳統文化,並且能夠形成對民族精神的內化吸收,最後能夠形成弘揚民族精神的自我意願。其主要的培養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積極進取以及自強不息的品行,不斷的加強自我道德品質的修養。 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勇於承擔精神,形成對自我和社會價值的同一價值觀。 三是要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 二、中學歷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的教學途徑 教育是一個多維度的活動,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讓教育的內容不再局限於教材,教育的場地不再局限於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想要進一步的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教學途徑進行實踐。 (一)充分挖掘歷史人

㈡ 現代社會民俗的的價值和作用如何重新表現

1 民俗文化的價值體現
1.1 文化價值
文化的結構有內外兩層,外層通過物質財富所創造的,對人際關系以及制度行為進行規定,內層面主要是對人的情感以及價值觀進行分析,這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它決定著外層面的變化。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它形式多樣、種類繁多,如果沒有民俗文化就能夠民族文化,也就是說,民俗文化的傳播能夠讓我國的民族文化得到延續,民俗文化還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以及道德標准,它具有普遍性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傳統的民俗文化有著一定的研究價值,也為現代的文化發展提供了幫助,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前提下,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作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引起了人類文化發展的思考,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繼續,傳統文化在不斷的創新中形成,也在不斷的打破傳統走向現代化,不同的民族在發展中有著不同的經歷,這都是歷史演變的標志,也是現代文化發展的源泉。要想讓民俗文化得到更大的發展,還需要發展先進文化,能夠將人民的生產與生活真實的反映出來,這也是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近些年來,我國很多地區都開始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要不斷的增進群眾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這就需要民俗文化能夠將地方的精神特色展現出來,通過人們的生活方式來升華出他們的信仰,從而形成一種對文化的認同感。
1.2 經濟價值
傳統文化的經濟價值已經得到體現,從文化遺產經濟學方面就能夠看出這一點,而市場經濟被認為是規范化、制度化的經濟,這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條件,任何的經濟模式下都會有精神力量的支撐,精神文化也直接決定著經濟模式的成功與失敗,我們也需要將最寶貴的文化都發掘出來,從而能夠體現出民俗文化的真正價值。民俗文化的效益也是旅遊業所看中的,旅遊業能夠依靠著民俗文化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主要是將一個地區的民俗活動作為旅遊資源,從內容以及形式上進行發展,同時民俗旅遊也能夠將自然文化以及民眾的生活聯系起來,反映出民俗區域的文化底蘊,文化旅遊的效應也是十分的明顯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解決人們的就業問題,從而推動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競爭力是構成區域實力的核心所在,近些年來,很多地區都開展了民間文化的創新,也讓傳統民間文化成為現代產業所利用的資源,對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幫助,文化產業的特色就是競爭力,能夠將民族性、歷史性以及藝術性集中於一體,能夠充分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也能夠促進社會的整合與發展。現代市場經濟啟動的過程,也是生產銷售、資金運轉的過程,經濟的發展是將資金以及體力智力都投入到運行過程中,將傳統文化、社會輿論作為主要的手段,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1.3 社會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民俗文化已經成為民族認同的一種文化載體,作為一種基本的文化形式,它的價值觀念是不斷的傳播信息,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形成民族性格塑造民族精神,文化對人們的性格有一定的影響,也能夠規范人們的生活態度,在大多數民族成員的身上能夠體現出典型的特徵,不同的文化形成的民族性格是不同的, 博大雄渾的愛國主義就是構成中華民族歷史信息的紐帶,民俗的維系能力也是指的群體行為,能夠讓社會生活保持一定的穩定與和諧,民俗文化的信息承載能力比較強,有著團結社會的親和力,只要人們都能夠用心的維護家園和諧,我們的民族主體性就不會喪失。民俗文化是千百年來對生活的認識與經驗的總結,在發展區域文化的時候要以道德文化為主要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民俗已經超越了外在的約束力,並成為當地通行的社會標准,這種秩序與規則能夠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也能夠深入到人們的心裡,以一種道德法治的方式維護著社會的秩序。民俗文化的傳播也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素質,這是一種宣傳現代精神文化的良好方式,從總體上來看,文化有著其他社會因素不可取代的作用,應該建立起一種適合於新農村建設的文化理念,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與水平,同時文化還能夠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充分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民俗文化起到了維護社會生活穩定的作用,能夠讓所有的成員都保持一種凝聚力,民俗文化能夠培養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在全球化的時代下,只有不斷的傳承與發展文化傳統,才能夠讓民族的主體性地位得到發展,這樣民族獨立性也就不會消失。

㈢ 如何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您好,中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發回展了祖國的經答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的觀念,同時也要正確看待歷史上民族間的矛盾和戰爭,正確評價民族歷史英雄人物,樹立中華各民族都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各民族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這個「中華民族先鋒隊」的領導下,不斷把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㈣ 由始至今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民族意識

凡是中國人應該樹立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並懷著愛國主義意識才能國富民強。

㈤ 如何在各民族中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我們認為應在中華民族各民族中樹立誰離不開誰的觀念,我們說中華民族就像專生長在屬中國大地上的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干是漢族,樹葉和樹枝是55個少數民族,他們互相依持,才有著勃勃生機和活力,如樹葉和樹枝離開了樹干,樹葉和樹枝就難以存活,如果樹干離開了樹枝和樹葉,那麼這棵大樹也就失去了光彩。因此我們說中國是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遼闊的疆域,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的觀念,同時也要正確看待歷史上民族間的矛盾和戰爭,正確評價民族歷史英雄人物,樹立中華各民族都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各民族中形成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各民族才能團結一致,共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這個「中華民族先鋒隊」的領導下,不斷把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㈥ 怎樣理解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

一、正確的歷史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什麼?就是不應忘記的「前回事」,就是過去的事物答。「
二、正確的國家觀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器。國家本質是階級統治。而階級統治是跨民族的。這與民族國家理論有很大差別。
三、正確的民族觀
不同的民族觀,對民族認識的結論是不同的。民族觀與世界觀一樣,有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區別。有人曾撰文,要創新民族觀,認為把回答「什麼是民族」的問題作為前提是不正確的,而要以所謂的新民族觀為出發點,但全文的核心是去民族化,根本的是在民族問題上去國家化、去歷史化。

㈦ 如何看待民族國家的歷史性存在價值

  1. 民族國家是指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乃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內治概念容及實踐。與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型式。

  2. 民族國家最重要的影響在於通過國家政策製造了一個統一的民族文化。民族國家的模型表示其居民由一個民族組成,通過同一祖先、同一語言和許多分享的文化統一
    在一起。假如一個國家缺乏這樣的一個統一性,它一般趨向於製造一個統一性。通過語言政策它促進民族語言的統一。建立一個國家性的統一得之見基礎教育和一個
    比較統一的中等教育是普及民族語言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些學校也教育民族歷史,往往摻入宣傳性的和傳說性的內容。尤其在危機時期有些國家至今依然進行這樣的
    教育。

  3. 民族國家既可以加強內部團結,同時也可能由於多民族導致內部分裂,民族主義需要謹慎處理

㈧ 結合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歷史任務,青學生如何樹立和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是引領當代中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我們中學生只有自己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風尚,才能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人。
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少年要求: 一是要勤學,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
二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三是要明辨,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
四是要篤實,扎扎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因而,在努力實現「中國夢」的今天對加強新時期未成年人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特別是加強中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中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核心價值觀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關繫到革命前輩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是否後繼有人的大問題。當代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具體內涵是什麼?

首先,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要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的信念。中學期間,同學們都面臨著一系列人生課題,如人生目標的確立,知識才能的豐富,發展方向的確定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科學的理想信念來引導。我們要把個人的奮鬥志向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聯系在一起,把個人今天的學習進步和祖國明天的繁榮昌盛緊緊聯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結出豐碩的成長成才之果。

其次,我們要做忠誠的愛國者,時刻不忘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份子。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祖國統一,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報效祖國,都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掌握報效祖國的本領。

再者,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確立積極進去的人生態度,用科學高尚的人生觀指引人生。明是非,知榮辱,辨善惡,在實踐中不斷地創造人生的價值,賦予人生與眾不同的意義。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中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觀念對中學生們一生影響很大。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做一個知榮辱講道德的人。我們中學生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努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最後,我們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並且要增強法律意思,做一個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總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是一個人加強修養、完善自我的過程。我們中學生要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它既有社會共性,又有群體特性。具體到細節方面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以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尊敬師長、熱愛家鄉、熱愛母校為起點進而自然延伸到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

2.是以拾金不昧、講求誠信、關愛他人、關心集體、助人為樂、注重發揮團隊精神等日常道德行為培養為范疇的集體主義教育。

3.是以熱愛學習、崇尚科學、樂觀向上、積極進取、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理想主義教育。上述三者既有歷史的傳承性,又有鮮明的時代性。毋庸置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學生中依然佔主導地位。然而,又確實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當代中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現狀

1.愛國主義教育抽象化。當代中學生,大多是「90後」。愛國主義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大多數覺得抽象而茫然。

2.集體主義觀念淡漠化。主要表現在:(1)不愛惜集體財產、國家公物;(2)以自我為中心;(3)個人利益;(4)過分注重自我張揚。

3.理想主義教育功利化。當今不少中學生的心目中,讀書學習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自己。短期目標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經濟獎賞,長期目標是為了將來能夠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

我認為形成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七八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個人至上、唯我獨尊的性格自然而然養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容易缺乏團隊精神與集體觀念。

2.社會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集體意識、集體主義觀念早已日趨淡薄。再加上現實社會中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作為心理成長轉折期的中學生很難做到獨善其身。

3.學校教育。以成績優劣評價學生,決定學生未來命運;以教學質量和升學率高低來評價一所學校的價值導向,事實上一直在主導著多數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

三、如何有效重塑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小事做起,講求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首先就要從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對家鄉、對母校的熱愛之情入手,進而升華到對民族、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課堂教學,發揮教師核心價值教育的主體性。課堂教學,始終都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的主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是每一位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循序漸進,注重核心價值教育的層次性。七年級作為起始階段,主要以養成教育為主線,通過學習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初步培養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八年級作為發展階段,在繼續進行養成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多樣的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內化為學生的品質。九年級作為升華階段,主要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與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3.加強實踐活動:
實踐感悟是打開少年心靈、培養優良品質的鑰匙。把掌握思想道德知識和進行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寓道德教育於生活實踐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中學生的特點,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比如:組織郊遊、踏青、野營等戶外活動,使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成立「志願者服務隊」,走進社區,走上街頭,提供各種的義務勞動,使他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合作的重要,增強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觀念;參與「同在一片藍天下,我們共成長」的手牽手活動,城裡的孩子幫助務工農民子女,使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奉獻社會、實現價值」的人生真諦……這些活動的開展,使他們有了發揮特長、張揚個性、感悟生活的機會和舞台,在實踐中將優良的思想道德轉化為自己的品質,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使知行得以完美結合。

古人說得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有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開花,我們的國家未來才會大有希望。一個人人崇尚主流核心價值,文明富強的中國夢才能夠真正得到真正實現!

㈨ 如何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

如何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文/李曉芳 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化是政治、經濟發展的先導,一個民族的文化意識結構如何,往往影響或制約該民族成員與其他民族成員交往的態度、方式、狀況和程度,進而對發展良好民族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普洱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領導的相關指示,採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積極開展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竭力打造「文化普洱」、「特色普洱」。市政府成功將普洱「綠三角」旅遊核心景區——景邁芒景景區申報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將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拉祜族《蘆笙舞》等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另外,為了有效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新建了一批民族文化保護基地,針對拉祜族苦聰人文化特徵逐漸弱化這一實際,成立了苦聰人歷史文化博物館,收錄並展示了苦聰人歷史發展軌跡的相關資料,有效保護和傳承了苦聰人的悠久文化。 促進民族團結事業的發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民族文化工作開展的順利與否,直接影響著民族自身發展。目前,普洱市民族文化發展局面總體上是和諧的、穩定的,但民族間不理解、不尊重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存在。基於此,政府立足實際,在全面普查各民族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文化載體現狀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開發規劃和保護條例,大力宣傳民族理論知識,努力增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並使各民族能相互尊重各自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尊重生活方式,從而成功創建 「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的良好局面,進而促進了當地各民族的團結與發展。 推動當地社會的全面進步 文化在民族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對此,普洱市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大力開展民族文化工作。在經濟方面,緊緊圍繞普洱民族文化特色大市建設,努力打造「世界茶鄉、普洱茶都、中國茶城」大品牌,舉辦了全球普洱茶嘉年華會、「馬幫茶道·普洱茶文化北京行」、「百年貢茶回歸普洱」等大型活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統一;在政治方面,積極普及民族理論知識,大力宣傳民族平等政策,增進民族間的相互了解,實現了政治上的平等;在文化方面,在上級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普洱市政府結合當地實際,陸續實施了「興邊富民工程」文化建設項目、雲南邊疆解「五難」惠民工程及「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等,進一步夯實了民族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從而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全面發展。 近年來,普洱市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並取得了矚目成績,但由於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文化動態傳承力度不足 普洱市民族成分眾多,長期以來,各民族形成了內容豐富、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然而,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一些口頭相傳、代代相授的珍貴民族文化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對於當地的苦聰人而言,茶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質之一,也是祭祀中的五大要素之一,因此,茶無形中擔負著傳承苦聰人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來,鎮沅縣政府抓住機遇,立足當地,對苦聰人的茶文化進行了大力宣傳,但這些宣傳僅限於德育價值層面,較少涉及到其內在經濟價值,因此導致了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的茶文化在風靡一時後卻逐漸消失。由此可見,當地政府僅僅「靜態」保護了苦聰人的茶文化卻未對其進行「動態傳承」,僅僅重視了其內在德育價值的挖掘卻對其內在的經濟價值開發不足。 文化的民族性缺失嚴重 面對現代化浪潮和其他民族文化的沖擊,普洱市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日益減弱,各少數民族普遍接受漢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化而逐漸喪失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特徵,主要表現在:部分民族群眾不通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不懂本民族的歷史傳說和族源文化,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藝術以及民俗活動正逐步消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後繼無人等。以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為例,他們在與當地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鑒優秀文化,說漢語,穿漢服,然而真正懂苦聰人歷史並能熟練掌握苦聰話的人卻越來越少,此時若對此不加以重視而任其自由發展,其民族文化特徵就會逐漸減少並出現斷層,最終導致文化消亡,這樣不僅不利於苦聰人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而且會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文化的滲透性重視不夠 普洱市獨特的區位因素,導致當今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的許多民族與普洱市的民族都有著深刻的淵源和相當密切的聯系。例如,傣族和緬甸的撣族,越南、寮國的泰族、泰國的泐人就有著共同的族源和相似的文化。一方面,這些民族跨境而居,具有不同的國家主權意識,另一方面,他們與境外同一民族間形成了共源文化和文化認同。具體表現在他們擁有相同或類似的族源傳說、相似的文化心理特徵與價值觀、相似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極易形成超越國界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導致他們在遇到問題時較傾向於向境外民族尋求幫助以期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如果此類問題處理不好,極易引起境外民族發生聯動反應,給境內外敵對勢力與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機,進而藉助文化認同滲入到跨境民族地區,不利於邊疆的和諧與穩定。 鑒於此,筆者在調查研究後形成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的內在經濟價值 文化發展的規律證明:任何文化如果不與時俱進,不順應時代潮流變化而改變,那麼其面對的將是逐漸衰亡和最終消失。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與時俱進的內在動力,其發展就如一潭死水,停滯不前。因此,普洱市政府要在對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內在經濟價值,用文化來促進經濟發展,從而使文化得到持之有效的傳承與進步。以鎮沅拉祜族苦聰人的茶文化為例,當地政府要在對其德育價值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多元化茶文化旅遊,構建茶文化生態旅遊模式,促進茶文化的產業發展,通過農家樂等形式把文化與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用文化吸引眼球,帶動經濟發展,同時通過經濟效應進一步推廣苦聰人的茶文化,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使苦聰人的茶文化能夠得到持續發展。 正確引導民族文化涵化 各民族在發展民族文化過程中應「設界而不關門」,正確進行民族文化涵化。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教授班班多傑在研究青海多民族文化時提出,所謂的「藏文化涵化」、「漢文化涵化」系指某族借取他文化的諸多因素,但並未融入那個出借文化元素的民族,而仍保有本民族的重要特點。目前,普洱市少數民族中部分民族已不通曉本民族語言文字,民族特徵逐漸弱化,而另一部分民族卻因多方面條件的限制和民族意識的增強盲目排外,固守現狀。面對改革開放的日益擴大,各民族應加大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力度,不斷吸收和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發展經久不衰。 高度重視民族文化滲透現象 普洱市民族文化具有明顯滲透性,當地政府應高度重視這一特徵,深入開展本地區跨境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再研究,掌握其發展規律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的民族工作之中。首先,當地政府要廣泛宣傳國家主權理念,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散雜居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其次,當地政府應大力開展民族理論知識學習,使各民族全面了解並尊重他民族的民族文化,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民族矛盾;最後,當地政府要實施優惠經濟政策,加快散雜居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民族間的差距才會逐漸縮小,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民族間事實上的平等,有效地緩解由民族文化摩擦帶來的民族矛盾,制止境內外敵對勢力妄圖滲透、分裂邊境民族地區的險惡陰謀,從而維護邊境地區的穩定、發展。

閱讀全文

與歷史如何塑造民族的價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