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日本學者如何講述中國歷史

日本學者如何講述中國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8:57:47

❶ 日本歷史教育史怎麼描述中國的

把中國的所造的孽說成是:像所有戰爭中會所犯的錯誤一樣,沒什麼特別。

小日本在內中國燒殺搶掠,姦淫婦容女,毒害兒童,用活人做實驗,用化學武器殺人……犯下滔天罪行,他們犯的是嚴重的人類罪,可他們重來沒有認過錯,從來沒有人過罪!!

德國戰敗後,誠懇認錯,他們領導向全世界下跪認錯。而小日本這個國家卻不知恥,不但不認罪,還時不時地在我們的傷口上撒鹽,挑釁…… 他們的領導不時地公開去吊念那些戰爭罪犯……

這個鄰居是中國的災星,剋星!卻永遠都是會傷害中國的一顆定時炸彈。堅決抵制日貨!

堅決抵制日貨!讓他們的企業家去對付那些日本軍國主義!讓他們內亂!

❷ 日本的歷史課本是怎麼描述二戰日本侵略中國史的

將歷次戰爭責任全推給中方

《新歷史教科書》中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右翼新教科書稱:「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九·一八」事變,右翼新教科書變成:「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說的日本的步步進逼,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被刪除了。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歷史教科書》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

關於盧溝橋事變,新版教科書稱:「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侵略變借道屠殺未提及

《新歷史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

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唯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新歷史教科書》僅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對日本軍隊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的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

但是,在《新歷史教科書》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新歷史教科書》還提到,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同時,《新歷史教科書》繼續把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用與正文等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新歷史教科書》還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此次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書不提日軍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這次送審本則更進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二十一條」,這次送審本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運動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關於「九一八」事變,送審本稱:「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進逼。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送審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關於盧溝橋事變,送審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此外,新送審本繼續將8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抹殺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侵略」變「借道」 「屠殺」未提及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惟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但是在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又以稍小的字體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打折扣。

但是,在送審本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突出日本損失 鼓吹「造福」亞洲
相反,教科書對日本在戰爭中的損失則大書特書。2001年版教科書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同時,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相同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教科書同時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❸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描述日本入侵中國那段歷史的

以前日本對侵略歷史描述的還算客觀,附上曾經的日本高中教科書截圖

其中有版提到日本對各國的傷害以及自權身受到的戰禍。

安倍晉三上台以來,政府加強了對教科書的干預,2016年文部科學省公布的初中教科書對歷史問題再次倒退,例如南京大屠殺書中有關的只剩下:「12月,日軍佔領了南京」。完全刪除有關慰安婦的內容。

❹ 日本歷史教科書是怎樣描述侵略中國這段歷史的

日本的歷史教學抄和中國襲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是一個思想觀念自由的國度,所以日本文部省並不設立歷史教學大綱,也就是說日本的歷史教育國家並不幹涉,也就沒有統一的標准。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日本各地的學校對歷史教育各有不同。有的學校會把歷史課作為主課,也有的學校會把歷史課作為一般選修課來講,還有的學校認為歷史沒什麼用根本不開歷史課。日本的教學課本跟中國也完全不一樣,他們沒有統一的教學課本,各大出版社根據自己的市場需要編出不同版本的教學課本,各學校在市場上采購教學課本也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日本政府不幹預。所以現在在日本的圖書市場上各個學級的歷史課本種類非常多幾乎不下百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兒。所以不同學校的歷史教育也各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模式。

❺ 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

外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情況千差萬別,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也不盡回相同。各國歷史答(中學歷史)主要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對於外國史介紹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對中國歷史介紹不多,只是泛泛而談,中國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文明體,但是隔得太遠,所以只是簡單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銅器、長城、孔子等還是有簡單介紹的。比如房龍《人類的故事》這種書籍可以推薦看一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稍微詳細一點,但也有限。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歷史介紹的比較詳細一點

❻ 某日本學者說:「中國史就是一部漢人南進史。」怎麼解釋

這句話大體上說不算錯,不過不能僅僅用漢人來表述,而應該說「是各歷史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不斷南下的歷史」。

商周時期,是第一次南下,來自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政府了黃河中下游的本土居民,建立起了商王朝,這一王朝,目前被視為黃河文明的開端,古代中國文明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東周時期,代表黃河文明的傳統諸侯國,開始與代表著長江文明的楚國發生進一步接觸,隨著秦朝的建立,黃河於長江,第一次步入同一個政治體系的領導下,這就開始了第二次南下——秦征越地。

當然,相比黃河流域,對長江流域或者說對江南(長江以南,兩廣以北)地區的開發時間,要漫長得多,但同時,對南方的開發又同樣伴隨了北方在經濟地位上的喪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宋時期,當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之後,原本在秦朝以後作為古代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關中,已經幾乎被荒廢,撇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實際上就是單純的從關中遷移到了江南……噢,不小心扯遠了……

到了元代,是一個繼續鞏固的過程,相比北方,漢人在南方是高度的聚集,再加上南方的經濟底子原本就比較雄厚,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重要性被進一步確立,最終也造成了政治重心的南移——明代初期定都應天府是這一現象的外在反應,到了此時,南北經濟差距已如南移之前一般變得無比懸殊,而即便是明成祖出於國防需要遷都北京之後,這一現象也未有改變,相反,江南地區發展到清代時,已經更加重要了,江南地區作為經濟重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現代,而其重要的經濟的地位,也直接導致即便作為政治中心的首都位於北方,中央政府對江南地區的關注也從未放低,其政治地位相當之重,比如在明代,南京就是作為陪都而存在,民國時期,更是直接定都南京。

所以,所謂中國史就是南進史這句話,不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文化角度都可以適用,經濟重心的轉移是基礎,從而帶動政治與文化的方面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一直穿插著整個古代中國歷史之中,並一直延續到現在(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時期對兩廣經濟的開發又是一個深入發展時期)。

❼ 日本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的

其實提到這一段歷史的話,那麼我們對他的記憶相對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可是日本人內在面對這些容歷史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則讓人非常的氣憤,那麼即使是現在日本最為優秀的學者,他們在講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避而不談,或者即使在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最大程度地去掩飾他們的罪行。

比如說日本軍隊他當時在入侵的時候,其實就做出了很多讓人非常氣憤的舉動,比如說他們拿人體做一些超人類難以忍受的實驗或者是做細菌實驗等等,這些作為其實都是讓人感覺到非常反人類反倫常的。但是在後來的時候,他們在提到這樣的一段歷史時,大多數都是會選擇直接的將這一段歷史忽略,甚至是不承認,這樣的態度可以說是讓人感到十分的惡心。

❽ 日本人是怎樣學習歷史的

新聞網
日本史學曾長期受到中國史學傳統的影響,明治維新後它成為亞洲國家中最早建立起近代歷史學學術教育與研究體系的國家,並對中國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史學轉型發生了深刻影響。直到今天,日本的史學研究仍以其高超的水平得到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學界的高度評價。大樹發育自幼苗,偉大的學者從懵懂少年而來,史學界的輝煌成就建立在大學歷史系的本科教育基礎上,甚至還需要溯及中學歷史課這個一般不被歸入學術領域的基礎教育階段。
筆者擬以自己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見聞為為基礎,介紹在日本一個人如何從歷史系學生成長為學者,希望能對大家更好地理解日本史學提供一點幫助,也給我國的歷史學教育培養制度改革提供一點借鑒。

混搭的基礎教育:世界史必修,日本史選修,教材自選

日本中小學學制與我國一樣,也是小學(日語稱「小學校」)六年,初中(日語稱「中學校」)三年,高中(日語稱「高等學校」)三年。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日本實行政府頒布《學習指導要領》、出版社編輯出版教科書與政府進行教科書檢定相結合的制度。
歷史內容第一次比較集中的出現,是在小學六年級的社會科中,主要內容是日本史,圍繞人物活動和文化遺產展開敘述。到了初中,社會科細分為三個「分野」:地理的分野、歷史的分野、公民的分野。與我國初中歷史教材分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其實僅限於外國史)兩部分不同的是,日本初中歷史教材是將本國史與外國史混合編排,而以日本史為主體架構。這是因為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世界歷史背景下理解日本的歷史脈絡及各個時代的特點,所以採取了與世界史關聯的形式進行日本史的教學。高中設有地理歷史這個科目,具體包括三項內容:地理、日本史、世界史。這三項中世界史是必修課,地理和日本史則學生可以二選一。這是因為初中的歷史課是以日本史為主體內容的,所以高中階段就將世界史定為必修。近年來日本教育界、政界陸續有人向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國教育部、科技部的機構)提出高中日本史應該定為必修課,不過目前還在討論中。其中日本史、世界史又都分為A、B兩種,A與B的區別主要在於A的學分只有兩個,只學習近現代史(即明治以降的日本史和文藝復興以降的世界史);而B的學分則是四個。

❾ 日本是否該歷史了他們老師該怎麼講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

樓主,日本的歷史書有不同的版本,大部分還是承認侵華的,但不可能像我專們的歷史書那屬樣寫,現在日本小孩對侵華戰爭並不十分清楚,不管怎樣,日本侵略我們是不爭的事實!日本帶給中國人民的傷痛也是不可磨滅的,歷史會銘記,我們現在只有努力,成為強國。

你可以看圖片,這是日本比較流行的歷史書版本,我還一些圖片,不過這里只可以插一張,如果你還要的話我可以發給你。(*^__^*)

❿ 日本人如何寫中國歷史,到底顛覆了哪些常識

它跟國人寫的有何不同?

叢書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學術上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細讀每卷,你會發現,每卷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沒有千篇一律之感。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又有國內一流十位學者為中文版作序推薦。

由大家寫給大家的作品,非常通俗易懂。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於洞見,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歷史佳作。

第一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第二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第三卷《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沖突發展、壯大,兼並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第四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第五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系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復雜的互動關系。

第六卷《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第七卷《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里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第九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系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系,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閱讀全文

與日本學者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