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如何評價司馬懿
人物評價
總評
司馬懿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等贊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 。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73] ,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2. 司馬懿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
搜狗網路上的介紹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遠古至商朝世代襲承夏官這一職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周宣王時,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賜司馬為族姓。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隨項羽滅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內。漢朝時成為河內郡,司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馬儁[jùn]為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3. 司馬懿在歷史上是個什麼形象的人物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指出了司馬懿在性格、軍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雲:『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鍾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贊譽。史書上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到晉朝初年,司馬炎在太康年間做到了「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人們對推動三國統一的司馬懿還是相當推崇。乃至司馬遹被傳像司馬懿,而能在當時「譽流於天下」。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4.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歷史地位誰更高
自然是諸葛亮高,司馬懿這種人,不是子孫建立王朝,絕對是進佞臣列傳的胚子。諸葛亮的人品才華萬世師表被人敬仰,司馬懿蠅營狗苟齷齪不堪,只配沉入歷史的填埋場遺臭萬年。
5. 司馬懿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人
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處事謹慎而周密。
6. 歷史上對司馬懿評價
史書評價: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內。
譯文:從小就容有奇特的節操,聰明多謀略,學識廣博,傾心儒教。
《三國志》: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譯文:所以相國司馬懿,輔助魏室,實習忠貞,所以烈祖明皇帝授給他寄託的責任。司馬懿努力盡心竭力,保全節操,以華夏安寧為重任。又因為齊王聰明,沒有穢惡之行,於是殷勤努力盡忠來輔佐他,而使天下人有所依靠。
(6)司馬懿早歷史上的地位如何擴展閱讀
司馬懿的政治影響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對魏國建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名臣大將。是曹操子孫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對魏國政治穩定發展,是相當重要的人物,是不可多得的英雄。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
對興修水利,官家屯田,發展魏國經濟,對增強國力獻智獻策 ,做出具大貢獻。發動高平陵政變,對曹氏腐敗勢力是沉重打擊,說他要毀滅親手建立魏國是點過分的,不論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的工作,還是率軍打仗取得勝利,還是得曹操祖孫三代的重用。
7. 評價歷史上的司馬懿
總起來看,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心懷叵測而又善於掩飾的人。《晉書》卷一《宣帝紀》稱贊他:「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在中國這種最具危險性的繼承接班的政治游戲中,他一直能夠游刃有餘,在魏國歷事四主三朝,雖然幾次外放冷落,幾次褫奪兵權,但總能在政治風波中化險為夷,「咸魚翻身」,最終身居高位,居於權力的頂峰。應該說,司馬懿不愧是三國末期最出色的政治家。
後人在評價司馬懿的時候,經常拿他和曹操做對比,認為司馬懿跟曹操很相似,或者說司馬懿跟曹操是一類人。有人甚至認為曹操和司馬懿這兩個人都太無恥了,男子漢大丈夫,居然憑借自己手中的權力,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司馬懿在魏朝,跟曹操在漢朝,外表上看大抵相同,人臣之地位極矣,權術之運用極矣。但是兩個人的性格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簡單地說,曹操比較狠,司馬懿比較陰。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曹操叱吒風雲,敢作敢為,什麼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沒有半點畏懼顧慮之心,不怕別人說他好,也不怕別人說他壞,反正我就是我,我就是這樣,我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誰也攔不住我,誰也擋不住我。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恣意行事,揮灑自如。曹操有這種一往無前、勇往直前的氣魄,無論是英雄的氣魄也好,奸雄的氣魄也好,反正他具有這種氣魄,像火一樣地能燒你。
而司馬懿不一樣,如果也用一個比喻,他就像水一樣,即使淹了你也淹得一點感覺都沒有。被火燒,能有感覺,被水淹卻沒感覺,因為水是陰柔的。看見火,誰也不敢往前撲;看見水,那就沒准了,夏天一熱,誰都想往水裡潛去。所以雖然「水火無情」,但水比火更危險,或者說危險更隱蔽。
《老子》一書講柔弱勝剛強,認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司馬懿這樣的人就像水一樣,善於以柔克剛。這里隱含著中國哲學上很深奧的道理。
司馬懿胸懷大志,但居心叵測,極善於掩飾自己,你根本猜不透他。他總是想要達到某種目的,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可以一忍再忍,一等再等,一點兒也不著急,等得你都沒有耐性了,等得你都等不住了,他最後一刀子就能把你給殺了。這就是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再怎麼被貶,再怎麼不受重視,再怎麼被擊敗,他從不擔心,從不害怕,從不畏懼。因為他知道自己能等,自己能忍,能等到最後,忍到最後——當然也笑到最後。
可以說,曹操基本上屬於一種自我膨脹的人格,司馬懿基本上屬於一種自我內斂的人格。如果說曹操是那種很熱情、很張揚的人,那麼司馬懿就是那種很冷靜、很沉穩的人。曹操因為自我膨脹,性格中的優點和缺點都格外地突出,所以我們能感受到他是真實的、完整的人,我們能夠理解他,能夠看透他。而司馬懿因為自我內斂,從內到外都似乎很一致,對我們來說,他就更像一種影子,一種概念,雖然能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是他難以被看透,也難以被理解。
曹操和司馬懿兩個人都在政治疆場上馳騁,但兩個人馳騁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用不斷進取的方式來馳騁於政治疆場的,一個是用不斷退隱的方式來馳騁於政治疆場的。但是最後成為三國歷史上最大贏家的,恰恰就是司馬懿。因為他善於等待,善於等到瓜熟蒂落的時候去摘勝利果實,對諸葛亮是這樣,對魏朝政權更是這樣,想得的反而都得到了。
即使不從別的來看,就從壽命來看,司馬懿也是個贏家。我做過統計,曹操活了66歲,劉備活了63歲,孫權72歲,諸葛亮很短54歲,而司馬懿是73歲,壽命比孫權還長。孫權也是一個很能忍的人,很溫和的人。人的性格跟人的壽命,真可能有某種隱約的聯系。
所以,在三國這場政治游戲中,最成功的玩家,還得數司馬懿。在政治游戲中,他這種「笑到最後」的「等待策略」,的確不同凡響。在三國這段歷史中,司馬懿是一位最了不起的靠耐性、權謀、機智、殘忍去奪得勝利的最大的贏家。
8. 三國歷史中司馬懿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一、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抗拒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二、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三、經濟上,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這些作為不但厚植了國力,也為日後統一華夏打定基礎。
四、《晉書》評價「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崔琰評價他:「聰亮明允,剛斷英特。」毛澤東:「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來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認為曹操攻下張魯以後應該聽司馬懿和劉曄的建議進攻四川;評其「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注「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9. 曹魏奠定三國一統的司馬懿為什麼歷史地位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復,是從永嘉之制禍以後開始。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諸多浩劫,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
而唐代官修的《晉書》,以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形象就被演義廣傳於民間了。
10. 三國歷史上司馬懿為何奪權
在被「瑪麗蘇」和「傑克蘇」統治和異化的古裝題材中,《大軍師司馬懿》走出了一條新路:不戲說、不注水、不艷俗、不嘩眾取寵,不迷信鮮肉流量,不計成本選擇實景拍攝。豪擲4億,拍攝期長達300多天的《大軍師司馬懿》摳細節宛如處女座,同時也吸引了萬千粉絲的追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諸葛亮六次北伐確實成就了司馬懿在魏國至高無上的地位,從而也就成就了司馬氏的天下。司馬懿深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所以一直告誡自己的兩兒子明裡要示弱,暗中慢慢積累實力,籠絡人心,從而一統天下。看司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虛空狀態,才能不斷接受,順勢而變,最終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