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術史上的名人名作有哪些
達·芬奇《蒙娜麗莎》 在中外美術史上,能被後人認識和崇敬的大藝術家,都是因其創造了具有時代精神的偉大作品,並流傳了下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名家。否則,沒有名作的「名家」,可能徒得暫時虛名而嘩眾取寵一下,但終究要被歷史所拋棄。
當我們提起歷史上的大畫家時,首先映入腦海里的就是這位畫家的作品。比如,說起達·芬奇,首先浮現的就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說起委拉斯開茲,就有《教皇伊諾森西奧十世》;說起德拉克洛瓦,就有《自由領導人民》。還有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亞維農少女》、《格爾尼卡》,等等。中國的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以及清初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等,都是因為這些不朽名作的存在和代代相傳,才讓人們記住了創作者璀璨的名字。
所以,只有名作的產生,才會樹立作者「名家」的聲譽。換言之,只有偉大的作品,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
什麼樣的畫才能稱得上是名畫名作呢?我認為,作品首先要體現藝術的創造性,也就是畫家創新的個人風格和創新的表現手法;其次就是藝術的時代性,作品必須體現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思想觀念或情感訴求;最後,名畫名作的形成,還須有廣泛的社會流傳和認知基礎。不朽的繪畫名作,其影響是可以穿越信仰、種族和時空的;其表達的內涵又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歷代名作雖然誕生的時間不同,但是她們同樣可以得到各個時代人們的共鳴。
我們應該承認,某些近現代中國繪畫由於創作者缺乏發自內心的「創新、變化、多元和包容」的現代藝術理念,長期以來自身創造力不足。而在向西方藝術的借鑒學習方面,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也只是停留在一種風格化的表面模仿階段。藝術的現代精神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雖然它可能會消解傳統藝術的既定形態,但在今天的藝術創造中,一旦缺少現代精神,那麼缺少名作的誕生也是必然的。 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許多探索中的不成熟的作品,卻往往會被人們誤認為是「名作」,現在看來是不恰當的。如徐悲鴻重要的油畫代表作《田橫五百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品採用了歐洲寫實繪畫技巧,畫面場景雖然宏大,但是由於在創作過程中人物群像均由單體擺放拼湊而成,因而作品缺乏整體節奏感和內在關系的呼應,主要人物比例失調,馬足細節造型別扭,這些問題顯露出作者造型基礎和表現力的薄弱。同樣問題還出現在徐悲鴻的另一幅油畫代表作《徯我後》中,無論色彩語言表現,還是空間造型組織,都屬於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初級階段,沒有創造性,更談不上發展。所以,此類作品雖是畫家自己的代表作,但不可能成為具有真正藝術價值和高品質的傳世名作。
中國自元以後興盛的傳統文人畫,其中不少作品為文人墨客的即興或墨戲之作。文人畫的梅、蘭、竹、菊、高山、隱士等題材,不再是自然景物的單純再現而是君子形象的化身,或孤傲,或清雅,或高風亮節,又或淡泊名利。文人借描繪之景物寫自身心靈感受,抒發他們內心的情緒。然而由於題材數百年不變,使得原來具有人文精神內涵的梅、蘭、竹、菊等,只留下了筆墨技巧的「梅、蘭、竹、菊」,畫技墨趣在畫面中反復被擺弄,缺少具有時代精神和創造力。如齊白石、黃賓虹、陸儼少等許多現當代畫家,流傳作品不少,也具有強烈的個人表現風格,但這種符號化的筆墨構成,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不斷被復制或移位再拼接,因此題材雷同、內容雷同、技巧雷同、思想雷同,在人們的腦海里的似乎有蝦、有蟹、有樹、有石等等筆墨特色各異的表現,但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哪幅作品上,從而也沒有留下多少具有真正代表意義的名作。
近年來,在國內藝術品買賣的交易中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就是不以作品本身的藝術質量和水平來決定價格的高低,而是以作者本人的官位大小或社會名氣大小來制定價畫。官位越大(比如有的美協主席、副主席,畫院院長、副院長),名氣也就越大,畫價自然也就越高,但產生不了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更談不上產生名作。還有一些如江湖耍雜似的,比如以畫馬「著稱」的、畫驢「著稱」的、畫牡丹「著稱」的所謂「某某王」等,作品本身毫無創造力,形式上抄襲,技法上臨摹,也被稱之為「名家」。更還有社會上一些與書畫不相乾的所謂「知名人士」的游戲或消遣之作,居然也被稱之為「名家」作品,誤導了群眾的藝術欣賞。
在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上,真正的名作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李可染的人物和牧牛題材的作品,藝術表現平平,沒有大的發展。而他的山水作品《灕江》、《井岡山》等,我認為就是名作;同樣還有石魯的《轉戰陝北》。這些作品脫離了筆墨相襲的傳統程式,或在大山大水中增添和強調了現代的光色效果、或採納了以前未有的題材,對中國水墨畫表現形式進行了創新,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當代中國繪畫領域,吳冠中的水墨巨作《蘇醒》、《高粱》,我認為也是名作。雖然許多人對他的藝術有爭議,雖然他的作品也算不上件件優秀,但他的作品不拘於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拘於已有的風格,能夠展現真情實性,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的人文詩意,也闡釋了當代人的情懷和精神面貌,敢於創造,符合時代藝術發展的需求。因此,吳冠中及其作品將在美術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影響後學者。
畫家沒有創造出真正優秀的作品,他就不可能成為名家。現在許多所謂的「名家」可以唬人一時,但經不起歷史的檢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名作會越來越光彩奪目,而一些偽名家和偽名作,必將會退出歷史的舞台,杳無聲息。
2. 繪歷史畫:徵集繪畫作品主題為反映中國抗戰歷史
紀念抗戰70周年
想起一九三七年,
心如刀絞淚漣漣,
當年倭寇幾兇狠,
害我中華家不全。
七七不是情人節,
更甚六月飛天雪,
盧溝狼煙惡戰起,
祖國山河遭洗劫。
七七事件大戰發,
血洗山河九一八,
烈士紅潮平地滾,
多少革命英雄花。
倭寇侵略罪滔天,
長江黃河長悲咽,
國破哪有家存在,
地下閻王都喊冤。
哭罷江山無淚流,
亡國慘禍已臨頭,
拔劍寒光誓不返,
將士熱血灑神州。
南京屠殺幾十萬,
街頭橫屍魂難安,
婦孺齊心抗倭寇,
抗戰何懼肢體殘。
狂轟濫炸無人性,
殘害無辜更寒心,
無惡不作是強盜,
欺我中華無神兵。
國仇家恨怒火燒,
幾多先烈熱血拋,
全國工農大旗舉,
掄起鐵錘和大刀。
大海能容百川水,
國共合作第二回,
百團大戰鼓士氣,
台兒莊上揚神威。
任憑日寇幾張狂,
中國處處是戰場,
縱有飛機和大炮,
照樣來把日本亡。
抗日打的持久戰,
好比棉花用心彈,
戰爭鬥智又斗勇,
直到日寇消滅完。
得道多助失道寡,
日寇就是癩蛤蟆,
喪盡天良必然敗,
繳槍投降滾回家。
八年仇帳能清算,
百萬生靈還不回,
如今賊心又想起,
前倭雖死未同灰。
全國協力驅倭鬼,
萬眾同心鑄鐵城,
警惕覬覦吾領土,
江山永固躍龍神。
現在有國又有家,
要給先烈送束花,
祭奠抗日的烈士,
勿忘國恥勿忘他。
3. 請舉出一幅反映世界歷史的繪畫作品,並說出其所能反映的歷史事件
《巴托羅繆之夜》,反映天主教對新教屠殺的。
《自由領導人民》,反映版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
《馬拉之死》,權同上。
《加萊義民》,反映英法百年戰爭的,不過這個是個雕像作品。
《???》,反映俄國沙皇伊凡用手杖殺死自己親生兒子,又絕望的抱著他的。抱歉作品名字忘記了。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反映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的,這個是國內的作品,大家應該比較熟悉。
其他的還有很多,找找理應不難。
4. 美術種類有哪些
美術種類有:
1、水墨畫:也稱國畫,中國畫。由水和墨經過調配水和墨的濃度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
2、版畫: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
3、壁畫: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
4、油畫:以用快乾性的植物油(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作畫時使用的稀釋劑為揮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
5、水彩畫: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簡稱水彩,由於色彩透明,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但調和顏色過多或覆蓋過多會使色彩骯臟,水乾燥的快,所以水彩畫不適宜製作大幅作品,適合製作風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畫作。
(4)美術作品中歷史題材有哪些擴展閱讀:
美術繪畫種類繁多,從不同的角度可將它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壁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油畫,吹畫、插圖等。
5. 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選雕塑作品多少件
3、《傷鼻的男子》羅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邊,在他的幫助和支持下,開始了版邊工作邊自學的奮權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兒,他就請一個塌鼻的乞丐畢比給他當模特兒。乞丐的醜陋使羅丹看 到了在其被磨損的臉上,有著人類所共有的愁苦和凄涼,同時他也想到了那位終生辛苦勞作而孤獨的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從而在羅丹的眼中生活的美醜和藝術的美醜有了不同意義。他創作時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現,將其所要展現的思想內涵容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藝術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語言,人們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內容要遠遠超過視覺感受。這一藝術思想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經過三百多年後第一次在羅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現,並貫穿其一生,成為它們的靈魂和魅力的源泉。
6. 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採用了哪些藝術表現形式
革命題材影視劇將『抗日』與『武俠』合一,採用騰雲駕霧觀察敵情的表現方式。
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方法在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中運用廣泛,表現在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情節安排里、置景構圖中,都注重以虛襯實,虛實相生。影片將歷史之實與藝術之虛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重再現,也重表現,以使電影人物形象鮮活生動,故事情節主次分明,置景構圖韻致無窮。虛實相生藝術方法在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中的運用,既創新性地在光影世界中傳承了中華傳統美學文化,也豐富了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藝術表現方法,提高了電影的藝術品質。
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拍攝常採用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方法來增強作品的藝術性,這首先突出地表現在電影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上,注重以虛襯實,虛實相生。如電影《周恩來》以紀實的風格講述了周恩來總理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尤其表現了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為國家的穩定和經濟建設所起的重要作用,影片以出色的藝術手法成功塑造了周總理的光輝形象,蘇叔陽說:「全片中實寫的人物,我以為只有三位,一是周恩來,二是他的衛士長,三是那位出場很少的護士小徐。別的都是虛寫。這種虛實結合的寫法,很難說不是受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運用的是成功的。」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周總理是主要角色,是實寫,而其他次要的人物是虛寫,這些人物都是服務於影片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影片很好地運用了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方法,取得了鮮明的藝術表達效果。電影《鄧小平》也是如此,導演丁蔭楠對於劇情的安排是:「不羅列事件,不把重心放在交代鄧小平思想的形成過程,把歷史事件推遠,以殘缺的形式,用拼圖的手法加以拼接,形成歷史事件的情節蒙太奇,而人物內心發展的轉彎處,便是我們確認的『戲眼』,也就是人物靈魂的閃光點,對此加以濃墨重彩的表現,而其他過程則大寫意地一帶而過,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虛虛實實、虛實結合的常規手法。」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方法在人物傳記類電影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人物塑造緊緊圍繞電影中的主要角色,是濃墨重彩大加渲染,而劇中次要人物則作為陪襯,是輕描淡寫輔助襯托,例如《吉鴻昌》《楊開慧》《賀龍軍長》《拔哥的故事》《路漫漫》《趙一曼》等電影中,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注意到了以虛襯實,虛實相生,從而塑造出一大批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革命英雄形象。
7. 全國重大歷史題材美術作品創作費多少
「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石家莊巡迴展」、「第四回屆全國青年美展石家莊答巡展」、「千里之行——中國重點美術院校畢業生優秀作品聯展」、「青春萬歲— 新中國美術的青年時代」中央美院美術館館藏專題展、「在時代的『現場』——全國寫生美術作品展巡展」等數十個大型展覽。特別是2014年4月,推出的「對『畫』大師—2014中國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展」。此次展覽,共有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23位近現代美術大師的51件作品集中呈現。
8. 歷史畫是以什麼為題材的 繪畫
歷史畫(historical painting),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西方美術史中「歷史畫」的概念已不專僅僅指那屬些以歷史事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還包括宗教和神話故事。畫家在表現上,一般都呈現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因此,歷史畫的意義,與其說在於對史實的忠實記錄,不如說在於對事件的重大歷史意義和宏偉場面情節的追求。美術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可以說在歷史畫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歷史畫的起源,在西方可追溯至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14世紀,歷史畫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義大利廣泛流行。至19世紀初期,歷史畫被新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奉為最正統、最高貴的繪畫題材。在印象主義興起後,歷史畫的正統地位迅速崩潰。中國的歷史畫始於漢代,現存漢墓壁畫及畫像石和畫像磚上都有表現,至唐代尤其獲得重視。宋代以後,歷史畫隨著水墨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興盛而式微。至20世紀,歷史畫又有新的發展,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就是其一。
9. 請問美術史上的名人名作有哪些
達·芬奇《蒙娜麗莎》 在中外美術史上,能被後人認識和崇敬的大藝術家,都是因其創造了具有時代精神的偉大作品,並流傳了下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名家。否則,沒有名作的「名家」,可能徒得暫時虛名而嘩眾取寵一下,但終究要被歷史所拋棄。
當我們提起歷史上的大畫家時,首先映入腦海里的就是這位畫家的作品。比如,說起達·芬奇,首先浮現的就是《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說起委拉斯開茲,就有《教皇伊諾森西奧十世》;說起德拉克洛瓦,就有《自由領導人民》。還有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亞維農少女》、《格爾尼卡》,等等。中國的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北宋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以及清初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等,都是因為這些不朽名作的存在和代代相傳,才讓人們記住了創作者璀璨的名字。
所以,只有名作的產生,才會樹立作者「名家」的聲譽。換言之,只有偉大的作品,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家。
什麼樣的畫才能稱得上是名畫名作呢?我認為,作品首先要體現藝術的創造性,也就是畫家創新的個人風格和創新的表現手法;其次就是藝術的時代性,作品必須體現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思想觀念或情感訴求;最後,名畫名作的形成,還須有廣泛的社會流傳和認知基礎。不朽的繪畫名作,其影響是可以穿越信仰、種族和時空的;其表達的內涵又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歷代名作雖然誕生的時間不同,但是她們同樣可以得到各個時代人們的共鳴。
我們應該承認,某些近現代中國繪畫由於創作者缺乏發自內心的「創新、變化、多元和包容」的現代藝術理念,長期以來自身創造力不足。而在向西方藝術的借鑒學習方面,無論是古典的還是現代的,也只是停留在一種風格化的表面模仿階段。藝術的現代精神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就是時代精神的體現。雖然它可能會消解傳統藝術的既定形態,但在今天的藝術創造中,一旦缺少現代精神,那麼缺少名作的誕生也是必然的。 在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許多探索中的不成熟的作品,卻往往會被人們誤認為是「名作」,現在看來是不恰當的。如徐悲鴻重要的油畫代表作《田橫五百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品採用了歐洲寫實繪畫技巧,畫面場景雖然宏大,但是由於在創作過程中人物群像均由單體擺放拼湊而成,因而作品缺乏整體節奏感和內在關系的呼應,主要人物比例失調,馬足細節造型別扭,這些問題顯露出作者造型基礎和表現力的薄弱。同樣問題還出現在徐悲鴻的另一幅油畫代表作《徯我後》中,無論色彩語言表現,還是空間造型組織,都屬於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的初級階段,沒有創造性,更談不上發展。所以,此類作品雖是畫家自己的代表作,但不可能成為具有真正藝術價值和高品質的傳世名作。
中國自元以後興盛的傳統文人畫,其中不少作品為文人墨客的即興或墨戲之作。文人畫的梅、蘭、竹、菊、高山、隱士等題材,不再是自然景物的單純再現而是君子形象的化身,或孤傲,或清雅,或高風亮節,又或淡泊名利。文人借描繪之景物寫自身心靈感受,抒發他們內心的情緒。然而由於題材數百年不變,使得原來具有人文精神內涵的梅、蘭、竹、菊等,只留下了筆墨技巧的「梅、蘭、竹、菊」,畫技墨趣在畫面中反復被擺弄,缺少具有時代精神和創造力。如齊白石、黃賓虹、陸儼少等許多現當代畫家,流傳作品不少,也具有強烈的個人表現風格,但這種符號化的筆墨構成,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不斷被復制或移位再拼接,因此題材雷同、內容雷同、技巧雷同、思想雷同,在人們的腦海里的似乎有蝦、有蟹、有樹、有石等等筆墨特色各異的表現,但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哪幅作品上,從而也沒有留下多少具有真正代表意義的名作。
近年來,在國內藝術品買賣的交易中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就是不以作品本身的藝術質量和水平來決定價格的高低,而是以作者本人的官位大小或社會名氣大小來制定價畫。官位越大(比如有的美協主席、副主席,畫院院長、副院長),名氣也就越大,畫價自然也就越高,但產生不了高質量的藝術作品,更談不上產生名作。還有一些如江湖耍雜似的,比如以畫馬「著稱」的、畫驢「著稱」的、畫牡丹「著稱」的所謂「某某王」等,作品本身毫無創造力,形式上抄襲,技法上臨摹,也被稱之為「名家」。更還有社會上一些與書畫不相乾的所謂「知名人士」的游戲或消遣之作,居然也被稱之為「名家」作品,誤導了群眾的藝術欣賞。
在近現代中國繪畫史上,真正的名作可謂屈指可數。比如李可染的人物和牧牛題材的作品,藝術表現平平,沒有大的發展。而他的山水作品《灕江》、《井岡山》等,我認為就是名作;同樣還有石魯的《轉戰陝北》。這些作品脫離了筆墨相襲的傳統程式,或在大山大水中增添和強調了現代的光色效果、或採納了以前未有的題材,對中國水墨畫表現形式進行了創新,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當代中國繪畫領域,吳冠中的水墨巨作《蘇醒》、《高粱》,我認為也是名作。雖然許多人對他的藝術有爭議,雖然他的作品也算不上件件優秀,但他的作品不拘於條條框框的約束,不拘於已有的風格,能夠展現真情實性,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的人文詩意,也闡釋了當代人的情懷和精神面貌,敢於創造,符合時代藝術發展的需求。因此,吳冠中及其作品將在美術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影響後學者。
畫家沒有創造出真正優秀的作品,他就不可能成為名家。現在許多所謂的「名家」可以唬人一時,但經不起歷史的檢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名作會越來越光彩奪目,而一些偽名家和偽名作,必將會退出歷史的舞台,杳無聲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