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歷史題目怎麼分析
平時要多解抄題,不懂的問老師,找同學,或者查答案,一定要把它弄懂,但不要直抄,慢慢地分析,咀嚼,積累多了歷史語言就「功到自然成」了。考試時,先解析,看看這道題與哪幾課的內容有關系,分析「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再用這些內容去回答,在不斷的攻題中找到自信,把歷史題駕輕就熟!
Ⅱ 如何進行初中八年級歷史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試題的基本結構 1、題型與題量。
全卷共有四種題型。其中選擇題10題 30分,組合列舉題3題36分,解答題2題22分,活動探究1題12分。
2、考查的內容。
本學期學生的學習內容一共有七個單元。本張試卷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多,除了最後一單元沒考查,其餘單元的重要知識點在試卷中都體現出來,並且對第四、五單元作了重點考查,通過兩道材料題體現出來,其它單元的考查放在選擇題和組合列舉題中。 二、主要試題的特點及命題意圖
1、考試內容全面、突出主幹知識。
試卷考試內容均在考試大綱規定的全部必考范圍內,題目容量大,知識覆蓋面廣,考試內容覆蓋了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同時,本次考試注重突出了主幹知識。
2、注重三維目標的考查。
切實有效地把考查歷史知識與考查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起來。注重考查學生收集、閱讀歷史材料,並從中獲取和運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學生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觀察現實社會的能力和學生的歷史意識,如材料題15題。注重考查學生自主與合作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如材料題14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活動探究16題。
3、體現時代性,貼近學生和社會。
本次考試試題的編制既以歷史問題為出發點,也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現實的社會實際,加強了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充分發揮了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三、學生成績分布情況
參考人數99人,優秀率19.2%,及格率50.5%。最高分94,最低分0分,80分以上人數19人,不及格人數49人。 四、教學中不足
1、少數學生書寫不規范,字體不端正,字跡潦草,塗改嚴重,不在規范區域內填寫,多字漏字現象嚴重,錯別字較多。
2、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概念不清,憑感覺答題。
3、平時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不夠,導致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強,沒有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
4、學生對教材的宏觀把握上欠缺,導致不能很好地將各領域的知識融合起來。
5、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培養不足,審題能力訓練不夠。 6、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知識點復習不到位,影響考試效果。
Ⅲ 歷史初中教學質量分析報如何寫從幾方面寫,需要哪些資料
可以從上課歷史知識講解的多少、深淺,以及相關知識的整合、銜接、連貫等方面入手。個人覺得要把歷史學好、教好,興趣是必要的,加油
Ⅳ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麻煩告訴我
河北省邢台市育才中學 張會妙
【摘要】學習歷史,就是要培養中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掌握歷史分析方法,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
【關鍵詞】歷史分析能力
1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意義
1.1 基於時代發展的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人類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是主要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遞工作的勞動者。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歷史資料從而獲取知識的能力,以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是非常必要的。
1.3 基於歷史教學的思考。長期以來,傳統的歷史教學採用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而學生坐在教室里,讀書,聽課,思考,記憶,回憶再現,以便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對歷史課感到枯燥乏味,喪失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改以來,這種現象或多或少依然存在,所以我們需要走出歷史教學的困境。
2 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的策略
2.1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以講述為主,教師對教材進行詳細的剖析,歸納出條理清楚的教材要點,使學生幾乎變成記憶的工具,從而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低下,更談不上其他能力。這違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閱讀能力這一現代教學觀點。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為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閱讀材料。我們可以通過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分析教材,過渡到教師僅寫出簡明的導讀提綱,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理解材料。最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自主分析歸納出教材提綱,這種方式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對解答材料解析題也是大有好處的。
2.2 史論結合,培養科學精神。主要做法就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把學生從背課文大段文字、把老師從繁瑣冗長講述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要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歸納總論點,找出分論點,並尋找支撐論點的論據,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念的含義及理解。「史論結合法」的具體運用,使學生增加了思維含量,學生不是背課本,而是思考和研究課本,不僅有利於知識的鞏固,而且只有這樣的學習,學生才會越來越有興趣,能力不斷提高,培養學生用客觀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
2.3 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教師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根據歷史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在歷史課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在傳授知識時,不追求知識的數量,而追求知識的質量;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時,不是只把結果給學生,而應把得到結果的方法教給學生。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處理好教材內容,把握住教材結構與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注重傳授知識的准確性、傳授方法的實用性,讓學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4 讓學生獨立學習和鼓勵動手實踐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教師的傳授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但也可導致學生依賴性增強,不利於他們主動學習,因而有必要讓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並動手實踐。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歷史問題,並將結果動手寫出來,是歷史思維的最終結果,也是衡量學生歷史思維能力高低的主要尺度。在這點上教師無法包辦代替。因此教師應開放課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教學中,要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像,尤其是遇到復雜歷史問題時,也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經過自己努力,嘗到了勞動的甜果,就更能體會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歷史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思維能力既不能靠教師「灌」進去,也不能靠學生「背」出來,而是依靠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通過手腦並用的練習,最終成為個人的心理特徵。因此在樹立學生的自主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問難,創設問題情景,並從多角度設計認知性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2.5 做好三個「引導」。引導學生用歷史的觀點看歷史問題。任何歷史事物的出現都有必然的歷史背景的一面,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用現在的標准衡量歷史事物,就難以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是引導學生在分析歷史問題時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即注意人民性問題;引導學生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歷史材料就得看出處、提示語,看懂材料的時間、地點、類別和具體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問答題則要逐字逐句,默讀三遍,找出關鍵詞,列好提綱。
2.6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事實上,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激發下,才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才會積極思考。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朋友,以自己的才華、熱情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去關心、愛護學生,吸引學生,以利於對學生進行歷史分析能力的培養。
Ⅳ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試卷講評
1、明確每次講評課的目的
講究工作效率的人在做每件事情之前都會明確做件事的目的。高三的試卷講評課時間和次數都很有限,因此也需要明確每次講評課的目的以提高教學效率。
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會把高考的眾多要求一把搬到每一堂試卷講評課中,這樣就會使得主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學生就會消化不良。比較好的做法是抓住學生最典型的一兩個問題細致而透徹地做出分析,以引起學生充分的注意,使學生印象深刻。這就要求老師在做試卷講評之前,明確並始終牢記這堂課的目的,使得所有的講評都能圍繞這個目的進行。
2、啟發學生解題思路與技巧
試卷講評課一定要做到能啟發學生解題思路、培養學生解題技巧。以近年來被普遍認可的「分層次記分」題型的解法為例。
「分層次記分」題型一般分兩種形式出現:第一種,由表及裡地反映歷史信息。如2006年廣東高考「周人飲食」題。第二種,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原因。
在解答第一種類型題時,首先用「第一層信息」概述從材料中獲取的表面信息,如06廣東高考「周人飲食」題解答為:「第一層次信息:宴飲時,按身份(等級)分配食品;餐具有筷子;餐具有叉子;食品的擺放有一定的規定;餐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矩;飲食行為有禮儀要求」;其次,用「第二層信息」指出材料表面反映的內容,如前題解答為「第二層次信息:飲食之禮起到加強宗族團結,溝通社會關系的作用;周代已經形成一定的飲食禮俗;飲食禮俗體現了等級有差,貴賤有序的思想。」
這種題型的解題思路與技巧:第一層信息要概括性地羅列所看到的而不是想到的歷史信息,這些看到的信息就是「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第二層信息要概括性地指出想到的而不是看到的信息,這些想到的信息應該包括「為什麼」、「有什麼作用」、「還有什麼等」。
在解答第二種類型題時,解題思路與技巧有:首先提出論點(或觀點),接著從多方面論證觀點(要注意史論結合,且最忌孤證)。例如:近日,在朋友的化妝舞會上,英國哈理王子身著有納粹標志的服飾.哈里王子的這一裝扮立即引起各國輿論的強烈譴責。澳大利亞的一名官員宣告不再效忠英女王.為什麼各國對此事反響這么強烈,請結合二戰相關史實作出解釋。
基於對歷史現象或史實的深刻理解,能夠在理論層面上概括、分析的,可得滿分,如下面答案:
「『正義』、『和平』、『人道主義』是超越國界、超越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為世界人民所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二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對內實行專制統治,對外進行侵略擴張,並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特別是它的種族滅絕政策,造成歐洲600多萬的猶太人死於非命.這些做法是反人類,非人道的.哈里王子納粹服飾的打扮,表明他不是缺乏正義感,就是對歷史的無知,因此他的行為必然引發人們的強烈不滿。」
假設本題總分為8分,沒有任何關聯的答案屬於前結構層次,只能得零分;列出二戰期間德國相關罪行的其中一項,就直接解釋上述現象的屬於單點結構,可得2分;能夠羅列法西斯德國侵略歐洲各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屠殺猶太人等多項暴行的,屬多點結構,可得4分;能夠將二戰期間,法西斯德國對內實行專制統治,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造成歐洲600多萬的猶太人死於非命,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等相關史實作一個比較全面、有序陳述的,屬關聯結構,可得6分。
Ⅵ 如何進行初中歷史教材分析
提到教材來分析,教師們源總覺得是再平常不過了,但又涉及千頭萬緒的事。雖然每次課前都要做,但顧及的因素方方面面,很難做出邏輯分明、有較強可操控性的梳理和歸納。很多教師在進行教材分析時,能夠操作但又覺得無章可循。所以,怎樣進行教材分析,尤其是初中歷史學科如何進行教材分析,成為許多歷史教師困惑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鑒於此,筆者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分析,以下是對如何進行歷史教材分析的幾點粗淺認識。所謂的教材分析就是教師在課前進行的,在對教材全面考察了解的基礎上,科學合理且由淺入深地把控教材的過程。准確的教材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是上好一節課的必備功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圍繞整個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三個角色:教材編寫者、教師、學生依次展開。教材編寫者按照國家教育標准編寫教材,並將教育的基本觀念植入教材中,形成了學科的基本教育觀點。教師應全面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觀點,並在教學設計中將基礎知識與其他的基礎技能及情感教育融匯其中,用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Ⅶ 如何分析初中歷史材料
第一步:審題,確定大體方向
第二步:圈劃題干找暗示(抓標點符號和關鍵詞),聯系所學知識
第三步:按照材料順序答題,注意答案與材料一一對應
注意:復習時可以多背一點意義和影響
Ⅷ 怎樣分析歷史題,初中
1、。。。。事件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2、我們應該藉助。。。的經驗,避免悲劇重現
3、。。。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他詮釋了。。。的精神品質
4、。。。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5、。。。對後世影響意義深遠
6、。。。事件直接引發了。。。事件,是。。。的導火線
7、。。。的實質是。。。
8、受。。。的影響,引發了。。。事件
9、很多關於起義爆發戰爭的國外事件的題,問為什麼的話,回答都會有這句:資本主義的發展收到了封建制度的阻礙
10、關於中國的: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救中國
11、中國歷史上(各種)起義的失敗原因:。。。階級(是什麼階級就寫什麼階級)的自身局限性。
12、關於抗戰勝利:抗戰勝利是建立在國共兩黨合作之上的全民族統一抗戰。
13、關於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虎門銷煙是導火線,英國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
14、關於、。。。的意義:。。。有利於。。。,奠定了。。。事件的基礎,為後世提供了。。。。;。。。有弊,它制約了。。。的發展,嚴重影響了。。。
15、關於你怎麼看待。。。:。。。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它的利在於。。。,弊在於。。。,我們應當正確看待事物,認清是非兩面,已客觀的角度評價歷史。
如果有什麼問題想問可以追。 全是原創,我高一文科。
Ⅸ 初中七年級歷史試卷分析怎麼寫
一、試題分析 1、試卷的基本情況:歷史考試時間為:90分鍾 卷面總分為:100分,歷史學科的題型包括: 單項選擇題、填空題、材料題、在思維鏈接中運用歷史識圖題、材料分析題、列舉題。 2、試卷所涉及的教材內容: 試卷考查的歷史知識點,分布於七年級下前八課教材內容。 3、試卷的基本特點: (1)依綱據本,據初一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 (2)基礎性強,試題立足於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 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3)標高適度,前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初中歷史教學的 現狀,試卷沒出現較大的偏題、怪題,只有個別題目稍難點。整卷的試題難度應該說是適中的。 (4)題目設計具有簡明性。題意指向明確,題目的表述較清楚, 簡單明了,學生審題時一目瞭然。
二、學生考試成績情況分析: 通過本次考試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 基本上能依託已知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並按質按量完成考試。從試題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學生在歷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比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當大提 高。開始注重歷史與社會,歷史與個人生活的聯系,特別是在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但通過本次考試仍暴露出一些問題:1.審題不認真。①、對題目的限定詞或關鍵詞沒有認真審讀 沒有注意分析,導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題的解答中,有的學生沒 有對材料內容及設問進行認真閱讀,沒有抓住關鍵詞回答問題而影響 了得分。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如選擇題的第5,6、8小題,小字部分的題,材料解析題等這些都是課本出現或平時練習過的基礎知識,但錯誤的學生還比較多。3.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包括識記能力、材料的閱讀、分析及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分析和比較能力。特別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應足夠的重視。
三、改進措施。 1、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虛心接 受學生提出的有益建議,使教與學兩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 學質量。 2、每個單元教學任務完成後,及時進行單元測試,測試題目應 做到難度適中,知識覆蓋面廣,以良好的導向督促學生加強對基礎知 識的掌握。 3、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 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4、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 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師 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5、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 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6、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後主觀性題目還 會適當增加,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