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川沙和南匯歷史哪個早

川沙和南匯歷史哪個早

發布時間:2021-03-02 03:22:09

『壹』 上海川沙和南匯是一個地方嗎

浦東和南匯合復並以前,沿江區制域都是工業區,屬於楊浦黃浦的。浦東開發後,成立了浦東新區就把原屬於市區的浦東沿江區域劃給了浦東,就剩閔行的浦江鎮。浦東新區屬於副省級編制,比其他的區高半級,時間久了,浦東沒啥空間了(沒地皮賣了),就把南匯合並了。這樣原先和南匯交界的邊疆地帶變成了中心地帶,再加上迪士尼效應,南匯一下子熱了。南匯原先屬於農業區,基礎設施真心差,比老川沙還差。農民手頭的地多,我家川沙外高橋的,一家三口一畝多地,南匯這邊普遍的3-5畝。合並後,浦東的錢多,南匯這邊地鐵、公園、工業區、度假區都建了起來,醫院也蓋了個新的。新修馬路又直又寬。靠近滴水湖附件的南邊人少,像泥城,住在那裡不方便。

『貳』 上海周浦是原來的南匯還是川沙

周浦以前屬於南匯區的,現在南匯區並入浦東新區了

『叄』 上海的發展歷史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共18張
中華民國至今的上海地圖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18]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肆』 請問如何研究浦東早期的歷史

浦東輝煌的現代,有目共睹,世人皆知。但浦東的歷史,特別是浦東的早期歷史,包括一些重大問題和基本問題,不少說不清、道不明。這與浦東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位極不相稱。因此組織力量,進行系統研究,很有必要。這也是我今天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
茅盾在《關於歷史和歷史劇》一書中曾說:「我實在淺陋,想不出今天我們來研究吳越當時的歷史生活,除了勘核前人的文字記載,還有什麼其它辦法。」有關上海(包括浦東)早期歷史的資料很少,所以對其研究極其困難,正因如此,至今少有人涉足,留下很多謎團。倒是研究上海近代百年歷史,成為熱門顯學,且成績斐然。
但歷史是承前啟後、無法中斷的。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研究。特別上海已躋身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連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不免令人恥笑。作為浦東的文史工作者,把浦東早期歷史搞清楚,應該責無旁貸。本人在此拋磚引玉,提出一些問題,希望大家都來研究。
一、關於浦東的成陸
這是一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問題。但現在就眾說紛紜。眾所周知,浦東是個沖積平原,總體而言由西向東逐漸成陸。而幾條海塘正是展示浦東成陸的最好「年輪」,所以搞清它們的修築年代十分重要。但唐代開元捍海塘和下沙捍海塘的位置,至今不清楚;老護塘到底是北宋皇祐年間修築的,還是南宋乾道年修築的?《上海通志》說是前者,可南匯博物館和《浦東大型歷史人文展》卻說是後者。對此應該探討,有個定論。
二、關於浦東名稱的來歷
這也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現在大家都說:「因在黃浦江之東,故名浦東」。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話百分之百正確——因為「事實」擺在眼前。但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此話百分之百不正確——因為那時還沒有「黃浦江」。
「浦東」一名,最早出現在上海地區現存最早的志書《雲間志》里,此書編著於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書中稱,華亭有五大鹽場,其中之一為「浦東鹽場」。但是它的區域范圍,只是鹽場一個「點」;它的位置在上海最西南角的金山衛城附近(據明正德《金山縣志》地圖),似乎與今天的浦東也「不搭界」。
南宋范大成《吳郡志》所列吳淞江上游南岸有大浦二十七條,下游南岸有大浦十八條(小浦肯定更多),從理論上講,每條大小「浦」的東面,都可以叫「浦東」。所以筆者認為,「浦東鹽場」之「浦東」,與我們今日所稱之「浦東」,沒有淵源關系,不能作為現在「浦東」名稱的鼻祖(它們只是巧合而已,就像川沙南面也有高橋地名一樣)。
顧炳權先生就認為:浦東是指上海浦以東地區(顧炳權《上海風俗古跡考》「浦東」:「『浦東』這一名稱的出現,早於明初黃浦江水系形成以前,所指的是『上海浦』以東地區」)。
再說浦東之名早已有之,而「黃浦江」這三個字的稱謂,鴉片戰爭後才始見,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先有「子」、後有「父」?說不通啊。今天的事實,並不代表歷史的事實。所謂「因在黃浦江之東,故名浦東」,只是後人根據後來的地理狀況,主觀臆想出來的。那麼,浦東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有待大家探索。
三、關於浦東歷史的起點
到底是「千年浦東」、還是「百年浦東」?這也是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1990年版《川沙縣志》還有「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等記載,可以說是「千年浦東」。
但《浦東大型歷史人文展》以及南匯博物館的建置沿革,卻是從雍正三年(1725年)南匯建縣才開始的,給人的感覺是,浦東歷史不到三百年,一下變成了「百年浦東」。浦東單獨成為縣的建置比較晚,之前可不可以算浦東的歷史?南宋時期,華亭縣的長人鄉和高昌鄉(這兩個鄉的名稱和范圍,一直延用到清代晚期),覆蓋了高橋鎮以南、老護塘以西的整個浦東新區和上海老城廂。當時浦東與浦西的地位是一樣的(還沒有設置上海縣),難道它們都不能算作歷史?浦東歷史從何時起算,應該有個明確、統一的說法。
四、關於浦東早期的江河
古代的吳淞江是整個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它曾經穿越整個浦東大地,直瀉東海。由於年代久遠,史實湮滅,人們搞不清楚它的位置和出海口。浦東有關史書也沒有吳淞江條目。
1990年版《川沙縣志》中,關於南蹌鹽場的位置,其說法前後矛盾。其93頁「概述」說南蹌鹽場在淞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以吳淞江古道為界,淞南有南蹌鹽場,時為華亭縣高昌鄉濱海之地;淞北有清浦鹽場,時為崑山縣臨江鄉濱海之地。今屬川沙轄境」。其12頁「大事記」又說南蹌鹽場在淞北:「南宋乾、淳年間(1165—1189年),下沙鹽場北部和淞北的南蹌鹽場在今川沙境內」。
為什麼前後矛盾?其實質是吳淞江的位置搞不清楚:不知南蹌鹽場在其南面還是北面。近來關於吳淞江古道位置的討論更是熱鬧:有的說就是高橋界浜,有的說在高橋南面二十多公里。孰是孰非,有待探討。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守節著《史記正義》就有:吳淞江「至南蹌浦口入海」。南蹌浦口是浦東地區見之文獻的最早地名。
南蹌口是吳淞江的出海口,對此大家普遍認同。但對南蹌口的位置,人們則眾說紛紜。(一)慶寧寺說。如《浦東老地名·慶寧寺》。(二)復興島說。如1998年《虹口區志》第一篇概述。(三)浦東中部地區說。如2004年第2期《上海地方誌》《青龍覓蹤》。(四)江灣說。如2006年第6期《上海地方誌》《上海的出海口》。(五)吳淞口說。如2001年《上海港志》航道工程。2008年《高橋鎮志》也從其說。(六)顧路說。如《上海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一輯《淞浦二江變遷及上海港的發展。(七)黃家灣說。如1990年《川沙縣志》。
以上種種關於南蹌口位置的描述,東西南北近者相距數里,遠者相距幾十里,根本無法統一。那麼,南蹌口到底在哪裡呢?也有待探索。
五、關於浦東早期的名人
原來都說沈都遠是宋室南渡時到高橋定居的,是高橋早期歷史的開發者,他的墓是宋墓,沈氏家祠是宋祠。實際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他是張瑄同時代人,而張瑄本是海盜,元代招安當官後,才把沈都遠接到高橋定居的。既然他是元代才到高橋定居的,自然與宋室南渡無關;他也不可能是高橋早期歷史的開發者,因為高橋南宋已有一寺五庵;他的墓和家祠也不是宋代的,因為不可能墓和家祠在先、人死在後。
總之,浦東早期歷史還有不少待解之謎,等待大家研究探索。

『伍』 南匯川沙哪個好

川沙好..我這么多年看下來是這樣的

『陸』 浦東的過去與歷史

南北朝時梁大同元年(535年),隸屬於崑山縣信義郡。唐天寶十年(751年),立華亭縣後,為華亭和崑山縣東境的海濱之地。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析崑山東境立嘉定縣後,分屬華亭、嘉定2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華亭縣東北部分立上海縣,分屬上海、嘉定2縣。

清雍正三年(1725年),上海縣析東南部立南匯縣,嘉定縣析東境地區立寶山縣,此時分屬上海、南匯和寶山3縣轄地。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上海、南匯兩縣析設川沙撫民廳。

辛亥革命(1911年)時,改川沙廳為川沙縣,直隸江蘇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後,南起楊思北至高橋的沿黃浦江地區劃歸上海特別市。

1950年,南匯縣北部地區(29個鄉)劃入川沙縣,此時為上海三區(楊思、洋涇、高橋)2縣(川沙、上海)所管。1952年,從楊思、洋涇區劃出沿江一帶設東昌區。

1956年,楊思、洋涇、高橋3區合並成東郊區。1958年,東郊、東昌2區合並成立浦東縣;同年,上海、川沙2縣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這時即為上海市的浦東、川沙、上海3縣之地。

1958年8月,浦東縣下設耀華、艾鎮、嚴橋、孔橋、涇南、二塘、海濱、凌橋、金橋、陸行、張橋、東溝、高東、高南15個鄉和高廟、塘橋、周家渡3個街道。浦東首次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得到確認。

南匯、浦東沿江區域行政變遷圖1961年,浦東縣撤銷建制,其農村地區劃歸川沙縣,並將沿黃浦江邊的高廟地區劃歸楊浦區。

1984年,再將沿黃浦江的塘橋、陸家嘴、洋涇一帶劃歸黃浦區,把周家渡至楊思等沿江地區劃歸南市區。此時,除沿江地區由上海市的南市、黃浦、楊浦3區管轄外。

其他地區仍隸屬川沙縣、上海縣(1992年上海縣與閔行區合並成立閔行區)。199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開發浦東。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

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正式成立(黨工委和管委會)。

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2009年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上海市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府駐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2018年5月,浦東新區大力支持農業領域創業創新。

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基地和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的依託,營造農業農村創業創新深厚氛圍,農業領域現有3個科技部「星創天地」,1個市級眾創空間。扶持5家農業企業在新三板上市。

(6)川沙和南匯歷史哪個早擴展閱讀: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28年來,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浦東,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浦東進行全國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按照國務院批準的總體方案。

著力推進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等領域的制度創新。自貿試驗區建設5年來,累計總結了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分領域、分層次在全國進行了復制推廣。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目標開啟新征程。浦東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全力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努力把浦東建設成為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品牌的核心承載區,勇當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標桿。

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東方藝術中心、浦東圖書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先後投入使用,豐富了浦東市民的文化生活。

成功復評全國文明城區,上圖東館、上博東館、世博文化公園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開工。設立新區宣傳文化發展基金和文化創意(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舉辦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采購大會等重要活動。2017年浦東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1056.03億元,增長19.9%。

『柒』 南匯區 川沙縣 兩者有什麼關聯 或者歷史的繼承性嗎

現都屬浦東新區,川沙縣是由原南匯縣分離出來的,上海變化太大,行政區域劃來劃去,也搞不清了

『捌』 川沙屬於南匯嗎

你好。肯定不是的。南匯區,早在09年時,國務院就已經撤銷了,現在是浦東新區。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感謝對射手座★※紫殤團隊的支持。

『玖』 誰知道川沙的歷史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防築川沙堡城。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始置川沙撫民廳,沿用鄉保圖和團甲舊制。辛亥革命後,改廳為縣,隸屬江蘇省為丙等縣,實行區、鄉鎮制。民國23年(1934年)施行保甲制。

川沙概述

新中國建立後,廢保甲制,建立區鄉村組織。1950年南匯縣部分地區劃歸川沙管轄。1951年4月,批准升為乙等縣建置。1958年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年底由江蘇省劃歸上海市。1961年浦東縣撤銷,其農村地區劃歸川沙。1984年政社分設,恢復鄉村建制。1985年,全縣共有3鎮、27鄉、326村。今日川沙,已屬上海市開發浦東建設新區的規劃范圍,政區將會有新的調整和變化。

川沙鎮歷史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築堡城於八團鎮地(今縣城),城內設置守堡千戶公署、百戶所、軍器庫、把總司署、撫按行台、演武場、城隍廟、社學、下沙二三場署及南蹌、三林兩巡檢司。又置附堡營田,營房建在西門內真武台右邊。北門白漾口和小教場有營房基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松江董漕同知,為海防清軍同知,移駐川沙城。嘉慶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撫民廳。廳署於城東南角,另有參將署、守備署、司獄署、二三場署、火葯局、軍裝局以及漕倉等設施。觀瀾書院、文昌宮位置在撫民廳署南面,城內還有正陽等15座橋,真武台等10餘處廟堂。辛亥革命後設置縣公署。民國16年(1927年)改為縣政府。民國年間,縣公署(縣政府)在縣署街(今新川路東端)。下沙場署在場署街,公安局在石皮街。城內還有孔子廟(今川沙中學教學大樓址)、民眾教育館、育嬰所(今北門集市貿易地)、中山公園(今廢)、縣商會(天主堂東)、至元堂(天主堂西北側)、公立小學校(今城廂鎮小學)等。

現中共川沙縣委設在城內新川路西城河東畔,與川沙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合院辦公;川沙縣人民政府設在新川路同縣委大院相對,與川沙縣政治協商委員會合院辦公。縣公安局、財政局在車站路,縣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東城壕路,縣武裝部在南橋路,工業局在拱辰街,鄉鎮工業局在操場街,郵電局、水利局、農業局、衛生局、工商管理局、教育局在新川路,交通局、糧食局、建設局在石皮路,民政局、供銷合作聯合社在東泥弄,畜牧水產局、物資局在川黃路,縣人民銀行在中市街東端,總工會在西市街,勞動局、縣人民廣播電台在南橋路。

從設置川沙撫民廳起至民國年間,縣城面貌無大的變化。新中國建立後把原城區河道陸續填平築路,拆除舊石橋、牌坊等建築物,拓寬中市街等老街,改建延伸縣署街為今新川路,開拓新城區。城區面積原為1.48平方公里,現為3.2平方公里。原有街道34條,現有55條。主幹道路有11條,5條南北縱向路為:川環東路、川黃路、東泥路、北市街和川環西路;6條東西橫向路為:川北路、新德路、新川路、城南路、南橋路和川環南路。

縣城交通,陸上有上川公路、川南公路和川北路等主幹公路行駛多條公交線路:滬川線、塘川線通往上海市區;川南線直達南匯縣城;周川線通周浦;川祝線至祝橋。還有自縣城通往境內的高橋、白龍港、黃樓、唐鎮和新港等地的各條線路。新汽車站設在川環西路與新川路交點的北首。川楊河和浦東運河相交於縣城東北角,與城區河流貫通,水上交通運輸沿浦東運河北上,可通凌橋三岔港,對渡至寶山;南下與南匯縣浦東運河相連。沿川楊河可西出黃浦江;東出三甲港達東海(長江口)。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河流與橋梁。建國後,50年代縣前港、三灶浜東段和南北向小浜填平,後築新川路和三灶浜路。1982年護城河東北段填平,後辟為綠化區。今存三灶浜喬家浜西段,新開河一段以及護城河的東南和西南段。50年代初城區有石橋、木橋36座,後填河築路拆除橋梁26座。50年代拆除縣前港報升橋、集資橋、正陽橋、衛安橋、中山橋、牌樓橋、南門吊橋。6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三多橋、西水關橋;永豐街後浜的羅神廟橋、六安橋、太平橋。70年代拆除三灶浜的九如橋、青山橋、倉場橋、至元堂橋;喬家浜的東水關橋、竹行橋;運鹽河的城東外吊橋,城北宋家橋、潘家橋、善人橋、同善橋和通濟橋;城東的仁壽橋。80年代拆除護城河的北門吊橋、三灶浜的萬壽橋。建國後至1985年,縣城新建改建新型大橋共18座:

橋名
地點
橋名
地點

東門吊橋

工農大橋

南門大橋

新川路大橋

西門吊橋

北門人民大橋

城南路大橋

東河浜橋

糧機廠西橋
城河

新川路軋鋼廠西

川黃路

新川路縣府西

西市街

車站路

實驗小學東首

五三中學南首

新德路拱辰街
護塘街便橋

楊花港橋

西門外北鐵架橋

暢塘橋

南橋路大橋

川環路三灶浜橋

川環路妙境橋

川環路通城河橋

旱橋
護塘街

西河浜路

三灶浜

護塘街

通城河

三灶浜

妙境港

通城河

王橋街

縣城住房建設,60年代,建造二至三層的蘭芬堂新村和學校弄新村。70年代,在新川路、川黃路等地建造三至五層樓住宅一批。80年代,在城南路、南橋路、川環西路等地建造了五六層樓的大批住宅群。自1966~1985年共建住宅247768平方米,人均面積9.3平方米。

今縣城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布局全新。人民大會堂在西泥路(1958年建),川沙劇場在石皮路(1979年重建),文化館在東城壕路(1979年),工人俱樂部在西市街(1961年),書場在南市街(1962年),圖書館在川黃路(1980年),體育場在川北路(1958年),川沙影劇院在新川路(1985年)。還擴建了川沙中學、五三中學和城廂鎮小學等,教師進修學校在西城河東畔。新建的川沙人民醫院在北門,中醫院在南門,川沙氣象站在南門。烈士公墓在北門體育場東首。

附:城垣興廢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朝廷從里人喬鏜、王潭之請,興築川沙城。九月始築,十一月竣工。城周圍四里,高二丈八尺,闊三丈有餘。門四,堞樓如之,東門名鎮海,西門名太平,南門名迎瑞,北門名拱極,月城四,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吊橋四,濠闊一十二丈,深一丈五尺。仰德祠碑記載:「城成,而倭舶東西海中者,不敢復措意。」長洲文徵明撰新建五城記文中謂:「凡厥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則怗然恃以無恐矣。」

川沙城歷代幾經修葺。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淫雨,城門圮,王潭之孫王乾昌捐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城後一百二十多年,受風雨侵蝕,城牆剝落有損,上海知縣史彩再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又經百年,城垣多圮,南匯知縣成汝舟捐款整修。嘉慶十五年(1810年)撫民同知高伯陽重修。此後,雖每屆年終或來歲春間,須將上年有無坍損情形查造冊結,詳報備案,但都因經費未核作罷。同治八年(1869年)冊報,除城門埃樓外,均坍七十餘丈,十三年蔡錫晉、吳洽請詳修,未果。至光緒四年共坍七十餘丈,十二年坍至一百餘丈,均以費巨,不予維修。

民國初期已坍之城磚,被收拾充作修砌城內街道,修城之事無人過問。民國11年(1922年)11月,因財政支絀,各縣教育經費急需設法維助,江蘇督軍齊燮元令行各縣,城牆除軍事需要或保留古跡外,其餘拆除的磚石基地等項盡數撥給充實教育經費。民國14年(1925年)經召集城市各公團協議,一致贊成拆城,並由教育局行文呈准縣署,留東南城角一段,保存魁星閣古跡,並為縣城小學設置園林,其餘城垣,即動工開拆。今城廂鎮小學尚存東南城牆一角,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拾』 南匯和浦東是同一個地方嗎

南匯是浦東的一個區域,即原來的川沙和南匯合並成浦東新區。過去說浦東還包含奉賢的一部分。

閱讀全文

與川沙和南匯歷史哪個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