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國情教育
一、進行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教育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歷史,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時起,到公元15世紀以前,我國一直是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先進國家之一。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人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從古至今,一脈相承,因此它與我們正在建設著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分不開,割不斷的。我們要積極從古代文化中汲取營養,同時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進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當代社會主義文明,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要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中華民族具有優秀的傳統,她以刻苦勤勞著稱於世,又有為人稱道的道德風尚應用於世。到社會主義階段,這些優秀的傳統被繼承和加以弘揚,與社會主義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也應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二、進行五千年人民奮斗史,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教育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在封建社會里,農民階級迫不得已反抗地主階級的革命,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不勝枚舉,展現了農民階級為自己命運頑強抗爭的不屈精神。近代,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後。出路何在?中國各階級階層都進行了斗爭,如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這些都以失敗告終。五四運動後,隨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真正救國救民的責任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身上。歷史已經證明,唯一的出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的英勇奮斗,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中國近百年來歷史所證明的顛撲不破的偉大真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只能由中國共產黨領導,這是中國的國情決定的,西方的多黨制領導在中國是行不通的。我們要在近現代歷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革命傳統的教育,特別是要向學生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以及建設的歷史教育,從而使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熱愛黨,在黨的領導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進行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痛苦摸索,從多次失敗中找到的,我們要教育學生應當珍惜這一正確的選擇,「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只有這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在我國的建立,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全國(除台灣外)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祖國的富強。我們要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光明的前途。因為在我們這個底子薄、人口多、生產不發達的國家,如果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搞資本主義,將會產生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大多數人受窮。在生產不發達不富裕的國家,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搞社會主義,才能使大家都有飯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教育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要同學生講清講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是他們了解社會主義祖國的偉大和前途的無限光明。4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十多年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是由一個極端貧窮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大為增強,我國已建立了比較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村經濟走向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3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也得到很大發展。並且在部分領域我們享有世界先進水平,如航空航天、計算機、高分子合成、核技術、衛星通訊等,這足以證明社會主義是適合我國的一條發展道路。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樹立起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將來自覺地獻身於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但是我們還要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雖然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的生產力仍然落後、經濟不發達,我國當前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國情,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改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要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強國,還要廣大青少年學生艱苦奮斗,努力學習,以便將來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國情教育,能夠用歷史史實感染學生,使廣大青少年學生能正確認識我們所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無比正確的;激發學生民族緊迫感和民族憂患感,增強青少年一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感。
⑵ 史記這本書書寫過程是如何做到史料實證
司馬遷在寫《史記》之前,游歷全國,對史料進行考證,並不是直接用前人的材料。
⑶ 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滲透歷史時空素養
中學歷史教學有著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更重大的使命——素養養育,鑄造未來國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是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歷史學科的真正價值不在教與學的法則,而在於學習歷史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成功、成人的養育價值,即對人性的養育。當歷史教學還在普遍流行歷史知識傳播手段或傳授技術上的不斷花樣翻新、想盡各種法與招式解決學生「怎麼吃」的問題時,我們會經常這樣問自己:對於一個幾近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說,歷史課堂教學是告訴他們「怎麼吃」重要?還是「吃什麼」更重要?理所當然,中學歷史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吃的問題,而是要基於成長的需要,解決吃什麼,提供什麼樣「營養」的問題,吃什麼比怎麼吃更重要。成長需要營養,它不會管太多這個營養是怎麼吃進來的,如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吃雞蛋是因為它有我們所需要的營養,而不是天天去研究這個雞蛋是哪個母雞生的?是怎麼生下來的?我怎麼把雞蛋吃下去?因此,以養育學生人格人性為主要目的的歷史教學內容選擇與歷史教育價值的挖掘就顯得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重要得多了。知識固然可以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也能培養能力。但從歷史知識中挖掘出的價值觀卻能決定方向,用真的史實和美的方法養育善的價值觀。歷史知識只有在幫助學生追求真善美時,才是最重要的,智慧與價值觀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如果高中歷史課堂缺乏價值引領的正確選擇,就很容易培養有學問甚至是有藝術修養的惡魔,或精神變態者;任何機會都有可能變成陷阱與危害,能力越大,破壞性越大。素養立意與養育是中學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與最主要的追求。1.笨鳥也有矮樹枝:人人都是愛因斯坦的人才觀是素養養育的基礎斯黛肥在《這才是判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准》一文中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雄也認為:「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自然生命強調長度,社會生命強調寬度,精神生命強調高度」。「學校要通過各種方法,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在學校里呈現出來,讓每個學生在和偉大事物相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最終成就自己[1]。」而中學歷史教材描述、記錄和呈現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事物」,歷史課堂就是直接讓每個學生與「偉大事物」經常相遇的場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課堂上相遇偉大的事物,歷史教師就首先必須具備全面的人才觀。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有自己的光芒,即使是一隻笨鳥,上帝也為他准備了一根矮樹枝。這也是中學歷史課堂進行素養養育的基礎。第1,人才不再只是精英的專屬。當今世界既需要少數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做普通事的大眾化人才。任何人只要他遵紀守法,對社會有所貢獻,被這個社會所接納或需要,他就是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分層培養,重點應該放在普通人才培養上;不能為了培養少數精英人才而讓大部分普通人才陪玩「高爾夫」。隨著4D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人人都是愛因斯坦,喬灌各擅其美,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不可缺乏的人才。喬木大材可以做高大上的棟梁,或桌椅板凳;灌木在社會上同樣不可缺少,可以綠化這個世界,改善人類所需要的空氣;也可以減少霧霾;還可以制葯,或製成黑粗茶或普洱茶。當人們把喬木製成棟梁之才時,灌木黑粗茶也會因為收藏時間長而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寶貝。因此,當今的教育必須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走向「素養」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讓教育不再只是為培養少數幾個精英分子服務,它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的成長和提高他們素養提供「有機肥」。第2,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基礎化、通識化和大眾化。這種普遍化的大學教育,已無法為學子們提供「超額利潤」,知識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了,也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階梯。從概率上講,社會所認可的世俗成功,往往只是少數人的成功。事實上,現在的高考早已不再是選拔幾個精英分子了,大學也不僅僅只是培養少數幾個頂尖人才。當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讀大學時,中學歷史教育就必須要服務於廣大平凡之輩的人性與成長,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坦然面對生活挫析與苦難,培養平凡、平談、平坦、平靜、平常甚至平庸的幸福快樂人是今後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常態,不歧視甚至要鼓勵學生成為幸福的普通人,歷史教育不但要為精英服務,更要為平常人服務。第3,健康、普通而幸福地活著也是人生的成功。為了成功而折壽,或變成了高學歷而野蠻的人絕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養育人格,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而不單單是世俗是認可的陞官發財,或事業有成。「三平兩健康(三平是平淡、平凡、平常,兩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是一種成功,是一種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成功。當學生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遭遇命運的反復無常或不公平時,他能笑著說:我依然能保持著美麗的心靈,繼續追求著做一個善人、好人,因為歷史讓我對未來不再恐懼!第4,適當與適度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才是最好的教育。過去,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基於知識的貧乏和知識對改革開放的重要,人們對知識十分渴求,如同一個人要解決溫飽一樣,中國初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應試教育成為了學生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唯一追求,白加黑(白天加黑夜),橫七豎八(每周課程表橫著看七天,豎著看每天八節),爭分奪秒,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多的知識。殊不知,當教師的知識傳授過度或熱衷於滿堂灌的時候,學生知識過量攝入如同吃得太飽一樣,容易成為不諳世事的書獃子,容易導致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下降,嚴重擠壓學生未來發展與提升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能力」決定一切,能力解決一切,能力證明一切,全社會形成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不大,或無法精英化時,他所接受的教育與培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對精英化人才的過度關注與培養,事實上侵犯了其他非精英人才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力,重點中學、重點班的設置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體系,歷史教育都沒有權利強行占滿學生的全部時間和空間。的確如此,成長期間,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但這個主要目標不是學生成長的全部,要給他們留足自我反芻與成長的閑暇時間與活動空間,讓他們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發展作好充分的准備。真正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又要他們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2.用良知點燃課堂:歷史教學能讓學生習得終生受用的素養「素養是教化的結果,是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的結果,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性、知識、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就是核心素養[2]。」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由遺傳、環境、社會來決定的,其中的學校教育對個人素質的形成起了關鍵性作用,而這種關鍵性作用又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和它的核心素養中,多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共同組成與形成了學生個人的素質。當學生走向社會時,他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也許早就忘記了,但他們學歷史時所形成的核心素養卻讓他們終生受用,他們與哪些沒有學過歷史的人在素質方面、特別是情商方面就是有不一樣的表現。因此,歷史學科在養育學生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核心素養即是「時空邏輯、史料實證、發展眼光、多元聯系、客觀評判、置身理解」等六個方面。讓學生在今後的人生中,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能時時、處處、事事具備「基於時空與實證、立足發展與多元、善於理解與評判」的價值理念與素養[3]。(1)時空邏輯。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下發生。歷史時空觀具體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時間邏輯與空間邏輯,通過分期、分段、分地域、分國家、分民族的方式來描述和認識人類過去的發展。並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考察與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時空邏輯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認識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時空基礎上的,這是學生未來做人處事的基礎要求。二是時、空、事三者共生相機,歷史事件一定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中,過去的時空,一定有很多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情發生了。時間到了,空間也具備了,我們就應該做完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理解世間有很多事情不能錯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三是要善於把握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意義是完全不一樣,效果和影響也可能是絕然不同的。四是掌握事情發生的、發展乃至整個進程的具體時間和地理環境,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因素,建構起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因果關系,並能正確理解事物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意義,正確對待自己人生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或對整個社會的人和事都能做出正確而且合理的解釋與恰當相處。(2)史料實證。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社會科學。任何歷史結論與評判都必須基於真實的、可靠的歷史史料,論從史出,證由史來。自覺養成以史料為依據的證據意識,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孤證不立。能夠把有價值和意義的史料作為論證歷史結論的證據,形成歷史論證的實證意識。史料實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史料實證至少能夠養育學生在今後的人生與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形成自覺的實證意識,學會如何搜集、選擇和使用各種信息,並養成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的習慣,並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比對判斷信息能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二是不僅要善於搜集信息,還要善於判明它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史料來源要具有廣泛性,以客觀的態度辨析史料可靠性和史料價值,准確判斷所選史料的價值,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形成較高水平的實證意識,並能從信息中形成新的問題,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敘述和情感態度。四是學會在論證過程中注重邏輯推理;論證過程嚴密,結論必須是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史實基礎上的,只有史實史料真實了,結論才可靠。五是虛假或偽造的歷史培養不出善良與誠實的公民,達不到憑證據說話和理性處事是公民社會這個基本要求。只有真實而崇高的歷史才會讓我們擁有走向未來的信心。(3)發展眼光。人類歷史是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的,任何人、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在中學歷史教學任務中具體體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線索、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情況,辯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形態,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潮流。發展眼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對歷史進程中變化、延續、繼承、發展的總體把握能力和具體辨明歷史發展變化基本形態與類型的能力。二是人類歷史是發展變化的,是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前行的;它不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即便是歷史有停滯或後退現象,那也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曲折。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知識的延續、變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了只有具備歷史發展變化這個宏大的視野,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和自己未來發展的總方向和總趨勢。三是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差異性與演進的關聯性,明了不同時代之間、過去與現在的共同點與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的借鑒性與現實性。(4)多元聯系。歷史不但是發展,而且聯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聯系往往表現在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具體性與特殊性之中。歷史的多元聯系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多元聯系既體現在民族、國家、地區之間;又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宗教、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也體現在社會中每個個體存在的不同經歷、想法、信仰與態度。了解人類歷史在各個地區、國家、民族以及各個領域的多樣化發展情況及縱橫聯系,需要我們精準把握和認識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多元聯系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學生未來的人生和所處的社會,與我們學過歷史一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有機關聯,多樣性、復雜性、具體性、特殊性不但常常表現為內外聯系,如縱橫聯系、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等。二是學會從整體關注、把握和解釋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系,不能單一的、獨立的、分散的看待事物。三是具備歷史發展存在多樣性與多元選擇的觀點,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和趨勢,也要看各個文明之間的獨特性、交融共進及相互影響。四是重視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聯系,立足現實,追溯歷史,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五是善於把各國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發展大背景中進行綜合考察,也要善於挖掘各國文明的影響與價值,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服務。如政治文明中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經濟文明中的「社會公平、整體效率、可持續發展」,精神文明中的「寬容、妥協、尊重、欣賞、開放」等。(5)客觀評判。秦暉認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4]。」冀朝鼎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自序中認為:「新的經驗會導致新的歷史見識,而根據新的見解,又可以闡述新的問題,可以重新審查新老論據,可以從大量似乎無用的資料中挑選出頗有意義的事實來。因此,歷史必須不斷地加以再寫,才能滿足各個特定時代中人們的需要,再寫歷史是人類為駕馭歷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歷史過程的每一轉折點,這一任務都變得特別迫切。」克羅齊也認為「從觀念形態上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上三位賢哲告訴我們這要樣一個歷史規律:每一代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經驗來看待歷史和重新解釋歷史。對歷史,一代有一代的經驗,一代有一代的解釋。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實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任何歷史敘述實質上是對過去的闡釋與評判,不僅包括史實的描述、整理、組合,也包括敘史者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如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同人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是不相同的,是多元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也有可能不同。客觀評判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就主要表現為: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闡釋,辯明導致歷史解釋與評判不同的原因;能夠對史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判斷,全面客觀地論述歷史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史觀,全面清晰地論述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不能預設結論進行推理論述,要麼一否到底,缺乏必要的敬畏與溫情;要麼頂禮膜拜,滿是盲從與妖媚。溫情敬畏、折中持平、嚴厲譴責等都可以是自己的觀點與結論,但這種結論或觀點不能是先預設好的,嚴重違背論從史出的研究邏輯。客觀評判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歷史評判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史實基礎上的,歷史不是勝利者的宣言書,也不是失敗者的墓誌銘,它因真實而崇高。在課堂上,我們既不能神化、聖化、美化、正統化、維新化、妖媚化歷史,把他捧得縮地戡天;也不能醜化、矮化、僵化、妖魔化歷史,把它罵得天誅地滅。二是立足於當代社會需要,置身當時歷史情境,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正如史學大家袁偉時所說的那樣:「現實環境也會刺激歷史研究者的思考,影響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對史料的選擇和分析。」三是接觸不同的史料的歷史敘述,理解別人的歷史評判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段和不同方式形成對歷史的解釋,並探究其意圖,客觀評價各種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為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體系會導致不同的評價。四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實事求是的闡釋與評判,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是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評判,讓本質性的認識成為歷史教學的靈魂與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這也是學生通過客觀評判歷史獲得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的養育。(6)置身理解。置身歷史理解是指歷史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歷史理解的認識過程。前者以史料為主,後者以歷史概念、歷史范疇為主;後者以前者為基礎和內容,後者是前者的理論再現;兩者不能等同,後者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了客觀的歷史理解;後者反映前者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與認識,它主要體現在客觀解釋歷史、寬容歷史、認同歷史之中。置身理解具體表現為:能夠理解各種歷史敘述的內容含義與要點;能夠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實,對歷史形成合理的想像與理解;認同並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偶然與必然。這種建立在歷史解釋基礎上所形成的歷史認識,不但是中學歷史的靈魂,更是學生成長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置身理解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將歷史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考察、闡釋與理解,設身處地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二是讓思維回到歷史現場,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性質、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三是從歷史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不能用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標准苛求於古人;從而分析概括出事物的特徵、性質、意義和影響。四是理解是基於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過來,歷史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有助於養育上述「三觀」。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不僅是機械傳遞人類自己的記憶,更重要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歷史經驗教訓與人類共同追求,為社會個體提供成長養分與人生啟示。五是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六是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與胸懷。3.心中時常有風景:歷史教學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並特別強調它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是新一輪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導航儀。歷史教育的本質是養育人格,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提前准備好從事各種職業或事業所要求的素養基礎,盡量避免德不配位。當一個人智商不夠、能力不強時,超強超足的情商、品德和素養都可以彌補其不足,同樣可以讓他事業成功,人生幸福。但是,當一個人智商超高、能力超強而情商、品德和素養嚴重不足時,高智商和超能力根本無法彌補德行和素養缺陷,人生很難獲取巨大成功,容易遭遇各種障礙,甚至毀滅性打擊。因此,中學歷史要善於挖掘、制定、落實每一個歷史知識的素養目標,讓它們為學生成長服務。第1,挖掘與制定素養目標不可缺失的觀念:以素養養育為核心的中學歷史教學目前存在六大問題:一是對歷史教學素養概念的認識和界定搖擺不定。二是對每個或幾個歷史知識點素養目標的制定含糊其辭。三是對歷史的解讀與認識是一知半解,或過度解釋。四是圍繞素養養育核心目標的教學設計是兩張皮。五是價值觀引領容易扭曲變形。而當前我們的歷史課堂主要是存在第六大問題:課堂以展示教師的優秀為主,遠離以學生為核心。課堂教學中表演的豐富性、游戲比賽與講故事的靈活性、繪畫演講與對話的新穎性等都是用來佐證上課老師的卓越,而不是用來服務學生的。不斷讓課堂來展現上課教師的幽默風趣的語言、超群的專業技能、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手段等,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中的配角。學生之間的同伴交流與合作也主要是為襯托老師而做秀,課堂的討論、合作、思考和多姿多彩的活動只是為了製造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假象。即便是這樣的做秀也被嚴格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以不影響展示教師的優秀為目的。學生的討論與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都是蜻蜓點水,始終處於變相的被壓制狀態;深度思考與思維發展更是淺嘗輒止。上述這些不良現象在各級各類優秀課、示範課、比賽課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正是基於當前的歷史教學現實,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必須具備幾個不可缺失的觀念。其一,學生是一切素養目標的最終目的,是歷史課堂的出發點和根本所在。養育學生素養、為他們成長提供合適的營養是中學歷史課堂最主要的目標和功能,基如此,歷史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歷史教學內容的恰當選取、歷史教學流程的合理編排、歷史教學評價的選擇與使用等都必須建立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基礎上。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知識構建與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與個性形成、合作競爭與交流互動等都是所有學生的事,人人有份。歷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效能是既能讓學生廣泛參與,又能學生滿足個性需求。其二,素養目標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起著指導、引領、輻射作用,是學科素養目標的上位目標,是建立在「目」基礎上的「綱」。知識與技能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培養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決定方向;進一步簡言之即是「知識產生力量、價值觀決定方向」。過去,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是學生的整個世界;但知識與能力也如同喂養孩子的母乳,開始不吃,成長會受一定影響,但如果一直吃下去,就一定會精神營養不良。現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已從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走向更為本質的素養體系。因此,再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都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或主旨,課堂一切的主旨是學生的需要與對他們成長的養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永遠只能附從學生素養養育的需要。沒有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的歷史教學課堂,只要它符合上述要求,同樣是精彩的課堂。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傳播手段,是以服務課堂、服務教師、最終服務學生為主旨。萬千課堂,唯此為大。其三,評價一堂好課的根本標準是對學生素養養育程度的高低或是否適合。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可以展示教師播音員般的普通話、幽默風趣的語言、前沿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學理念、淵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靈活豐富的教學策略、獨特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也可以展現整堂課的豐富性、靈活性與新穎性,讓教學有難度、思維有高度、發展有長度、拓展有寬度。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上述所作所為都必須以養育學生素養為中心。基於學生成長需要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朴實簡約重於奢華花哨、內容效果重於形式氛圍、價值導向重於知識能力、素養養育重於考試分數。如果基於學生的素養目標無法成為歷史課堂教學中雄居山頂的導航塔,或被嚴重弱化和邊緣化的話,本該簡約而養育人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繁瑣、雜亂的人灌或機灌面前無所適從。同時,中學歷史課堂還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堂課的功能無限放大,嚴重擠壓學生成長與養育的時間、自主發展的空間。高效不等於容量大,好課不等於目標多。適時、適量、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吸收和消化才是最理想的課堂容量追求。確定一二個教學目標,解決一二個教學問題,運用一二個教學策略,傳授一二個學習技巧,完成一二個教學任務,養育些許人生素養。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是以養育學生素養為核心,教學容量簡約而不簡單;教學活動適度而不紛繁,不能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變人灌為機灌,更不能眼裡只有優秀生而沒有全體學生。其四,歷史基礎知識是能力培養與價值觀養育的基礎,「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堅實的史實之上,從歷史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准確和有實效。從歷史素養的高度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後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5]」。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和高考考試大綱均對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作了明確的規定。如高考大綱規定了28個一級知識點,90個二級知識點。如果沒有歷史基礎知識作為媒介與依託,學科能力培養與學生人生養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⑷ 淺析如何運用史料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斷出現,猶如一夜春風,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教學模式。而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或所謂的模式,都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因為無論對於歷史這門學科,還是對於歷史課堂教學來說,史料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好史料,尤其是面對連史料的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的初中學生來說,歷史教學就顯得更難開展,然而沒有史料的歷史教學,肯定是空洞的、無力的,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初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重視史料的作用,以及史料的運用和技巧。如何在初中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弱水三千」,現僅從以下幾個方面,粗略談一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在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方式方法也變化多樣,藉助多媒體技術和新的教學模式的運用,使課堂絢麗多彩,聽者目不暇接。然而無論怎樣運用史料,必須要有一個宗旨,那就是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緊扣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果是教師帶領學生行駛的一艘木船的話,那麼它最終航行的目的就是到達核心素養的彼岸,教學方法的春風再溫暖舒適,也不能脫離核心素養這個目的,縱然風再大,也只能在「蘆花淺水邊」。所以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體現核心素養的五個方面,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如果史料教學中體現不了這些素養的話,那麼課堂教學再絢麗,也只是「綉花的小船」,行之不遠。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比如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這一課中,要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充分體現,就需要合理恰當的運用史料教學。在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首先利用圖片史料,展示「美國汽車長龍」 、「交易所前的擁擠人群」等圖片史料,讓學生了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前的社會狀況,用圖片史料讓學生感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美國社會的狀況,利用直觀的圖片史料,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然後教師結合這些史料分析,得出所謂「繁榮」的背後蘊藏的危機,在此基礎上,展示「1929-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史料和「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的照片史料,讓學生討論思考,從這些史料中分析危機爆發前,那種所謂的「繁榮」其實是虛假繁榮,從而讓學生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在此基礎上再次展示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母女的「對話史料」以及1920—1929年美國貧富分化,以及各階層工資比例的兩段文字史料,然後同學生一同探討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從而讓學生利用歷史情境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現象,同時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當然除了這些素養外,要讓本課主旨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就需要利用史料滲透歷史價值觀核心素養,所以這一課,可以展示羅斯福的生平史料,以及他面對經濟危機所應對的措施,讓學生意識到羅斯福在美國歷史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讓學生們意識到只有把個人的價值同祖國民族的利益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讓學生們對歷史事實、人物的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統一,從而在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史料教學的運用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有的放矢,始終要圍繞著歷史核心素養這個目的,只有這樣,在「蘆花淺水邊」的這艘課堂教學的木船才會行的穩,駛的遠。
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作為一線的歷史教師都知道,史料教學的運用必須圍繞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此基礎上我們就需要慎重的選擇史料了,可以說史料選擇的類型和角度,直接關繫到一堂歷史課教學的成敗,而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料,我們如何選擇,如何把選擇的史料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有扎實專業的素養,和敏銳的史料意識。而這種素養和意識不僅來自專業的學習,更源自於實際的教學經驗。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同仁都會感到,往往一堂課的知識點,都會有大家最熟悉的史料,我們一上某一課,要用史料教學時,第一時間也會想到這些「經典」的史料,可以說在這些
「經典」史料運用後,往往課堂教學效率高、氣氛好,事半功倍,讓其他史料黯然失色,教師會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感覺。再用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第四課《經濟大危機》為例,如果讓你用史料表現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表現,那麼課本上的「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龍」的照片、「英國失業者街頭求職」圖片、「1925—1945年美國失業率」的圖表,這些史料雖然直接來自課本,但它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經濟大危機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真正表現出的危機。相信只要上這一節課的教師,運用到史料教學,都繞不開這三個史料,它們就是《經濟大危機》這一課的經典史料,所以一堂歷史課史料的運用,不在於史料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標新立異,而在於是否符合一堂課的主旨和教學目的最佳完成,從一節的實際出發,這些史料就在我們身邊,它往往就是我們教學過程中的「滄海」和「巫山」。關鍵我們要學會選擇,這個選擇,這個「曾經」和「除卻」的過程,就是我們教學經驗積累和升華的過程.
三、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正確合理的選擇了史料後,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了,因為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他們的基礎、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利用史料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面對班級全體學生,採取不同的史料教學方法。而這個目的的實現,可以通過不同類型史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實現。再以《經濟大危機》一課為例,面對「後進生」,我們可以用「淺種稻」的方式,展示經濟大危機下的圖片史料,讓他們回答經濟大危機下,究竟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既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又可以讓他們參與其中和其他同學一起探究後面的歷史知識。面對「中等生」,我們可以用「不深不淺種荷花」方式,出示有關經濟大危機原因方面的史料,讓他們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析經濟爆發的原因,既可以把他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又可以利用「中等生」這一班級最大的群體,中間帶兩頭,活躍整個班級的課堂氣氛。面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就可以用「深處種菱」的方式了,展示羅斯福本人以及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有關史料,讓學生思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並讓他們學會評價羅斯福,這種史料的運用,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有餘力」學生真正的「餘力」,同時也能帶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通過不同史料的運用,以及史料角度的不同運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不同特點的學生在課堂的「湖面」上茁壯的成長。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法是初中歷史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慎重的選擇史料,並注意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最大限度的把所有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讓史料教學的方法發揮到最大的限度。讓教師和學生經過「種菱、種稻、種荷花」的耕耘後,經歷了「滄海」和「巫山」,能在「蘆花淺水邊」欣賞課堂最美的風景!
⑸ 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多看一些課本,復書籍制有關的資料文獻,通過書籍上了解,培養
看一些有意義的視頻,電影或者電視,通過看視頻當中培養這點意識
適當的也參觀一些展館
通過給學生講故事,在故事當中吸引學生的興趣
......
(本答案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