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02 02:52:11

① 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中學歷史滲透德育的特點
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蘊含性、漸進性、多樣性、評判性等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把握這些特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世上事物千差萬別,各有其特殊的內部聯系。不了解這一點就無從確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體從物質微孔中透過一樣,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於、寓存於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政治」憑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託人物、情節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由於歷史事實是不依賴任何人的意識而存在,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因而,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失去其科學性,也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的是事實勝於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滲透」就成為空話。
(二)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不可否認,它也可像政治學科那樣公開、正面宣傳灌輸教育,但是,這畢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歷史教學准確完成明確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有意識地但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那種「同學們要這樣」、「同學們要那樣」硬貼「標簽」和口號式的教育或許氣勢磅礴,但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滲透」,也難收到滲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含性教育中受啟發、得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教育來得迅猛強烈,但是,一旦領悟,這種潛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漸進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課教學、某一歷史內容教學的事。應該說,任何時候、任何內容的歷史教學都蘊含有相應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這種一點一滴點點滴滴不間斷的積累過程,就構成德育滲透的漸進性。它告訴我們,每一堂歷史課教學,從滲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沒有,同時也告訴我們,難以過多。純粹講述歷史,就事論事,不承認或不屑於德育滲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題發揮、喧賓奪主乃至空洞說教也是不可取的。漸進性的特點決定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忌諱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韌性,鍥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歷史事件進行滲透歷史是由歷史人物創造的,然而歷史也是一幅由一個個歷史事件所串聯成的優美的畫卷。偉大的歷史人物可以讓學生心靈為之震撼,而著名的歷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並最終打動和征服他們的善良和正義之心。女媧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紂、秦滅六國、長平之戰、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垓下之圍、匈奴西遷、昭君出塞、三國鼎立、三顧茅廬、黃袍加身、蒙古西征、鄭和下西洋、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海戰、太平天國起義、洋務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南昌起義、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這些生動的歷史事件一定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洗滌靈魂。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基本內容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它深深植根於悠悠五千年的歷史沃土。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容豐富,忠心報國的愛國主義情操、天下為公的愛國奉獻精神、勤勞儉朴的艱苦奮斗精神、不畏強暴的自強不息精神等道德內容在歷史教科書中都可找到鮮活的事例。如「精忠報國」的岳飛、「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節約標兵」雷鋒等等。傳統美德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實現現代化的重任。現代化社會的建設需要具有現代素質的人來完成,而現代化的素質需要從小培養熏陶,在這方面歷史學科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歷史學科的功能,寓傳統美德教育於歷史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繼承並發揚光大,為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應有貢獻。
(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奮斗史、探索史。翻開歷史的書卷,從遠古到現代,上下幾千年,到處都蘊藏著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我們應該牢記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台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所表現出的忠貞的民族氣節;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願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他們豪壯的愛國義舉;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牢記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國恥;各階層的愛國志士,自覺地承擔起挽救中華民族、捍衛國家獨立的重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起一個獨立、自立的新中國。在教學中,循著歷史的發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使學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都是極好的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而這一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塑造
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事跡,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個可尊可敬的優秀人物。這些歷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風貌,他們的名言、名句、名聯,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我們教育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歷史史實中既有正義的、捍衛國家和民族尊嚴的優秀歷史人物,他們的剛正不阿、堅貞不屈、凜然大義都可以成為我們引導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棄義為人們所唾罵的,懦弱的民族敗類,對此我們可以提醒我們的學生明辨是非善惡並引以為戒。引導我們的學生在對待歷史人物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通過這些內容的講授,不僅要讓學生繼承、弘揚祖國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傳統並發揚光大,更是要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膽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遺產,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識和強烈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的現代公民。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極其事跡的講授,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充分利用課堂、歷史教材及地方史來對中學生進行滲透德育
(一) 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認真搞好課堂教學,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在課堂教學中採取比較法的教學,要求學生將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同世界文化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將明清以來中國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後狀況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進行比較,認識到中國的落後,增強學生為祖國振興而發奮讀書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在講述中國近代現代史的時候,要求學生歸納近百年來中國各階級的救國道路及其結果,在培養學生歸納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認清中國的國情。因此重視課堂教學,發掘歷史學科的內在功能,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生的自我教育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一段時間以來,歷史學科成為了所謂的「副科」,為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前五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講故事、演小品,圍繞著德育教育的主題,素材都由學生自己尋找,學生通過自己看教材、看課外書、找資料,自編自導,講故事、演小品,在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教育。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方向盤的作用,切不可放手不管。
(三)充分利用歷史的資料、信息
源遠流長的人類歷史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為我們進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歷史的依據,這些歷史的見證更真實、更直觀地描述著歷史的原貌,起著更深刻的教育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文物、書籍、圖片、新聞資料等這些歷史信息,配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縮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達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本地區的一些歷史文物、古跡、博物館等,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充分利用地方史的教材
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適當加入地方史的內容,由於涉及到自己家鄉的人、事、物,所以學生極易產生親切感,認為可信,易於接受,而且也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如抗金順昌大捷、阜陽四.九暴動等。歷史與現實、祖國與家鄉融合在一起,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感染著學生,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學習家鄉的歷史,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愛家鄉到愛祖國,愛國主義情感得到升華。因此充分利用地方史教材是加強歷史學科德育教育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途徑。
(五)組織積極有趣的課外活動來加強學生對德育的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歷史課外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1)在各種重大節日紀念活動來臨時,歷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歷史課堂教學功能,同時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或專題報告,形成可以面向全年級或全校學生開展,可以舉辦圖片展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所需圖片可由學生自行收集。(2)播放錄像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例如在講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時,對中華的石窟藝術,可以播錄像片,把石窟藝術的雄奇,精美展觀在學生面前彷彿使他們融入到藝術的海洋里,還播放了《七七事變》、《長征》、《南京大屠殺》以及抗日戰爭的影片。這樣的形式學生深受喜愛。(3)撰寫歷史人物小傳。教師要求學生在仔細研讀教材和課外書籍的基礎上,對某個重要歷史人物的一生重大活動進行專題探討,然後以撰寫人物小傳的形式,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並對其功過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寫秦始皇、曹操、陳獨秀、拿破崙等的小傳。(4)開展專題讀書活動並撰寫讀書報告。教師可以選擇一本歷史著作、人物傳記、一本教材或一篇文章,組織學生閱讀。然後要求學生寫一篇包括介紹所讀書籍或文章內容、作者觀點的讀後感(5)歷史故事報告會或演講會、歷史成語故事會等。可以分組,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感到為集體爭榮譽。這項活動富於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和競爭性,深受中學學生的喜愛,一方面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書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學生自己進入「角色」,受到深刻的教育,這種教學效果很好。(6)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這些紀念活動,組織專題報告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這些歷史情景,如有勿忘國恥「九一八」,中國共產黨誕生,香港回歸,辛亥革命等,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史實,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更能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社會現象可以對學生進行政治和階級觀點教育;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品德教育,這些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至於進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滲透在全部歷史課程的每個課時以至每個環節之中。
要實現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還有很多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創新和嘗試,但是一定要構建在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只有將滲透德育教育置於歷史規律之中,這種教育才是有說服力的。作為教師要尊重歷史事實,將准確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客觀的評價,以達到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德育教育目的。

② 如何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摘 要: 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關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戰略預備隊,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不僅關繫到他們一生的為人之本,做事之道,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的興衰成敗。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深挖教材內容,聯系社會熱點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使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愛國信念。 關鍵詞: 政治教學 滲透方法 愛國主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一直貫穿在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中。二十一世紀,我們偉大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愛國主義更應該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場所,愛國主義歷來就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學校中的各門學科都包含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只要教師在備課時,有意加入愛國教育導向,就可以使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每節課上。尤其是思想政治課,更應當在完成每節課教學任務的同時,自覺擔負起這個重任。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把培養人放在第一位。其核心就在於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素質教育的實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順應了現代教育的潮流和規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指出:「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愛國主義以強大的歷史推動力和民族凝聚力使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崎嶇坎坷的歷史長河中戰天斗地,頑強抗爭,生息繁衍,發展壯大。 當代青年是新世紀的主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必將落到這代人身上,時代呼喚青年早日成才,祖國和人民盼望他們早日成才,歷史重任要求他們早日成才。因此,學校必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其素材廣泛、方式多樣,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重視歷史學習,激發愛國熱情 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通過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使青年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史。 翻開中國近代史,從 1840 年鴉片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面前,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厚顏無恥,使中國人民受盡百年的宰割凌辱之苦。無數的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為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進行了探索和抗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揭開了中國人民救亡斗爭的序幕;太平天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氣概;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統治;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黨人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斗爭,建設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無論是在和平統一時期,還是在戰爭離亂的年代,各民族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系與交往始終沒有中斷,而且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融合的趨勢。在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現階段,我國的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事業及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的事業。 二、抓住社會熱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時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時事教育,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養成良好的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時事在政治,抓住一些重大事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從第一時間感受社會問題,養成關注社會的習慣,教育學生把自己的成長與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如:遼寧航母艦熱點材料可以作為學生分析的素材,使學生感受到祖國的成就、富強而帶來的自豪感;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社會意識和責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激發學習熱情,將來更好地報效祖國。觀看「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事例,讓學生深刻體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是教師空洞的說教,而是每一個青年學生的需要。這有利於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深化情感,培養高度責任感,促進學生身心和品德全面發展。利用「釣魚島事件」的發生,使學生體會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強大,才能不受外敵入侵,才能有國格,有人格,否則落後就要挨打 的道理,激勵學生從現在做起,努力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達到的效果比單純說教更深刻。 三、課內外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增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 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也是每單元活動應始終貫穿的教育思想。把愛國主義的教育內容變為學生的愛國思想、變為學生的愛國情感、變為學生的愛國行動,變為學生矢志不移終生難忘的愛國信念,單單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要把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結合起來,寓愛國主義教育於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形形色色的活動中,才能加深對學生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通過具體生動的活動,讓愛國主義教育收到成效,並在活動中加深愛國主義知識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鼓勵學生為祖國明天而勤奮學習;開展社會調查,幫助學生完成時事小論文;在學生中開展「我為班級爭光彩」、「我為學校作貢獻」活動。帶領學生參觀新農村的建設,領略家鄉的巨大變化。領略家鄉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色,增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由此由愛家鄉上升到愛人民,愛祖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此,除了以課堂為主外,課內外結合能擴大學生視野,使學生有親身體驗,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生動,實踐的可能性大,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多媒體本身包涵豐富的內容,趣味性強,以生動形象的畫面,簡言意駭的解說,再配以恰當的音樂使學習內容圖文並茂,十分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能 力,利用多媒體能更生動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教學中,我常運用多媒體手段,吸引人,教育人,從而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又被賦予新的時代特色。思想品德課教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又增強了學生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新課改下,我們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真正把學生的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積極做忠實的愛國主義踐行者。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長期任務。利用中學政治課的特有形式和教材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人類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覺悟、情感和意念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中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和體驗、訓練和熏陶逐漸形成的。中學是青少年所受的基礎教育,基礎素質直接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因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要確保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當代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艱苦細致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努力,而且離不開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教師給予他們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而且要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真切感受愛國主義,激發愛國主義情感,成為真正擁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當代中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更新學習知識的方法與理念。 參考文獻: [1]何建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36). [2]程慶紅.加強高中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思考和啟示[J].黑龍江史志,2010(15).

③ 歷史課怎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已經進入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作為歷史學科的老師,如何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要求,培養新形勢下新一代的接班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當前做好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為迎接全球化挑戰,歷史學科必須肩負起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傳統美德、革命傳統、開放精神、全球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負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結合,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充分利用歷史教育素材
歷史學科具有理論的科學性、史料的真實性和內容的客觀性等特點,在道德情感領域的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真實、感人、可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形象、具體、深動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滋潤和升華。本人任教以來多年擔任畢業班的歷史教學,在復習八年級近代史的時候,就充分利用這段中國屈辱史和抗爭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自從1840年,英國使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封建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國門後,我們泱泱中華竟然在未來百年裡長期遭受列強的欺凌與瓜分。但是我泱泱中華不乏愛國仁人志士:虎門銷煙中林則徐果敢點燃了燃燒流入殘害中華民族的那把大火;鴉片戰爭中捨身殉國保炮台的關天培;為求國家富強致力洋務運動、不畏年事已高西征新疆的左宗棠;因炮彈打光而驅艦撞向敵艦吉野號的鄧世昌……我堂堂中華正處於腐朽黑暗的社會、正在遭受列強欺凌之際,不乏誕生一批批愛國的仁人志士。從這些歷史教育素材中,教育學生:「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讓學生在現代社會里去體會、認識我們柔弱的過去,讓學生們去感受我們當時清政府雖然是腐朽落後的社會,去認識依然不乏愛國志士為了國家的主權不受侵犯而轟轟烈烈的拼搏;讓學生知道並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不忘國恥,從而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密切結合現實政治生活
現實中的例子學生容易掌握,在教學中把課文與現實有相關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講到清朝初期鄭成功收復台灣的事例時,我就問學牛:「台灣什麼時候屬於我國領土?」學生很快就回答:「三國時代。」接著我指出,台灣歷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與大陸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李登輝、陳水扁之流仗著有美國的撐腰,對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政策始終不答應,遲遲不讓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鼓吹台獨,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做法。在認真評述鄭成功的愛國行動和李登輝、陳水扁等人拖延台灣回歸祖國的錯誤行為後,讓學生發表見解。學生們討論熱烈,認識到要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促進祖國統一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樣的教學活動,由古及今,既傳授了歷史知識,又滲透愛國主義思想。
三、自然融入愛國情感態度
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當今全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應用於中學教學將越來越普遍。多媒體教學在中學教學中不再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事情了,它正在逐步變成現實。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普及,為我們的中學教學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共享資源,讓我們擁有大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材料。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料製作各種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課件,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動人,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切身體會。在與歷史的直接「對話」中,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真正的陶冶。例如,在學習《燦爛的青銅器文明》這一節課時,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課前把從網路渠道收集到的各種資料製作成課件,配上我國一些優美的古典音樂,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們展示,再配合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們對我們偉大祖國上下五千年文明有進一步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從中認識到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中華民族為世界人類文明的進步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樹立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深刻認識改革開放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但是,由於搞了頻繁的政治運動,影響了經濟建設的速度,尤其是十年動亂,使我們與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愛國主義不是閉關自守,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把中國這艘幾乎撂淺的航船引向了遼闊的海洋。十幾年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物資豐富,職工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由溫飽走向小康。從每個家庭的變化中都可以看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實踐證明: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通過這些講授,使學生加深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培養他們對祖國政治經濟發展前途的關切感、使命感,以及報效祖國養育之恩,今後為振興中華、實現四化做貢獻的責任感。
五、積極開展歷史課外活動
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課外活動,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的同時,更有利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開展「愛國主義」演講比賽。通過這個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們革命熱情,產生對家鄉、對祖國、對黨和社會主義的熱愛心情,樹立共產主義理想。歷史的課外活動非常廣泛,包括觀看歷史影片,聽歷史講座,參觀訪問,歷史知識競賽等等,積極開展這些活動,有利於對學生進行生動切實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五十周年之際組織,學生觀看《南京大屠殺》影片,使學生從一個個逼真畫面中看到日本法西斯對無辜中國人民血腥屠殺的情況、激起學生的民族恥辱感,使學生認識到落後的中國遭挨打情況增加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並且把這份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意志,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又譬如組織學生參觀一些文物古跡,歷史紀念館,烈士墓等都是很好的題材。如組織學生舉行升國旗活動,當鮮紅的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的時候,學生的腦海中也就浮現出無數的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而染紅了它,使學生認識今天國旗下的和平是來之不易的,從而更加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總之積極開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或具體感受這些史實,都有利於激化和升華愛國主義思想,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總之,新課程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歷史教師應該提高認識,善於研究學生心理,善於結合實際的例子,善於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我們的祖國培養出更多的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

④ 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專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屬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⑤ 如何利用歷史教學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歷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部分歷史教師未能正確處理傳道、授業、解惑三者的辯證關系,教學僅僅局限於讓學生接受具體知識、理解概念、掌握解題方法和步驟,以期考試得高分,卻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別不能有效地利用歷史科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不能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舍本求末的教學現狀實在是令人痛心。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出我的幾點看法。
一、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
我國是人類祖先最早發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倫一起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早在公元前21世紀就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中國有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有世界聞名的四大發明;有偉大的萬里長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運河;有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文明帶著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奮斗不息,前進不止!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結合我國已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它將為經濟的繁榮,科學文化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證。從而使學生堅信祖國「四化」一定能夠實現,並立志為實現祖國「四化」貢獻自己的力量,增強學生的歷史歷史使命感。
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後人作出了榜樣。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方面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
但是在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當一部分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受家長「小太陽」教育的影響,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狹窄性,缺乏集體責任感等弱點。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中學生正處於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對此類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充分利用歷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的心靈,從而鼓勵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和崇高的氣節。
三、進行忠於祖國,維護祖國尊嚴和統一的愛國教育
祖國的統一,一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國各族人民從古到今都為這一主流和不受外來侵略,進行著長期的英勇卓絕的斗爭。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統一的約佔三分之二的時間。而且愈到後期統一的時間越長,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繼承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為了民族的徹底解放,自「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到八年抗日戰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建立了新中國,解放後黨又領導中國人民平定了達賴叛國集團,贏得了維護祖國統一的又一重大勝利,保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和主權。在台灣問題上我們黨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以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高瞻遠矚地提出對台灣、香港、澳門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目前香港、澳門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我在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深深地感到:只要有針對性地選取素材,突出重點,是能夠通過歷史長河五彩繽紛的生動事例給學生以啟迪,在他們的心田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並引導他們為保衛祖國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而奮斗。
四、以史為鑒,對學生進行競爭和憂患意識教育
古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當今隨著人們生活條件改善,加上獨生子女受家長「小太陽」教育影響,一些學生形成了經不起風雨,不善於與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時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觀察:大凡每一個朝代開國君主都能勵精圖治,使其統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現興盛局面。其原因在於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只有勵精圖治,才能使其統治長治久安。而每一個朝代後期,統治者大都貪圖享樂,政治腐敗,最終滅亡。學生明白這些道理後,再引導他們思考: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紀,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如不具備新形勢下的綜合素質,不論是國家還是個人,肯定受到淘汰。那麼怎樣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見,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憂患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利用歷史學科的學科優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通過各種途徑把它滲透到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當中。

⑥ 如何在教學中 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一、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來培養學生愛國情感
小學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很多愛國主義的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祖國的偉大。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就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祖國的山河壯麗、物產豐富;在學習《趙州橋》時,就從歷史的角度講,使學生了解到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橋,感知祖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燦爛,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其愛國主義熱情。小學語文的很多課文真實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不可侮,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不屈氣節,向我們呈現出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和《軍神》等。語文課文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愛國的仁人志士,他們的愛國精神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激勵青少年學生不斷努力學習。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些課文,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很多篇語文教材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光明美好,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冷酷,如《劉家峽水電站》、《人民大會堂》、《大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賣火柴的小女孩》等。教材中反映偉大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構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教師必須從整體出發,處理每一篇具體課文,體現教材之間相互融合,體現愛國主義情感。
二、用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高大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例如:在《珍貴的教科書》中,有敵機襲來時,張指導員奮不顧身地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那一捆教科書的情景,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這篇課文的題目為什麼由過去的《一捆教科書》改為《珍貴的教科書》,這樣改很有道理。這用鮮血換來的教科書,難道不是最珍貴的嗎?教師有了這樣的感受,教學中就好像在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對小學生來說,教師對事物所持的態度,往往是他們愛憎的標尺。如果老師自己無動於衷,學生絕不會如此心潮澎湃。在陶冶學生的情感方面,要特別注意結合描寫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以及建國後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愛國心融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個人有了愛國之心,他就會為祖國的貧窮落後而發憤圖強,為祖國的繁榮興盛而驕傲,就有可能由此而樹立起對黨對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教師的情感對兒童起著極其重要的示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更應以自己對祖國強烈的愛的火種去點燃孩子心靈中熱愛祖國之情。
三、不斷弘揚古代燦爛的精神文化
教材中的經典名句,詩詞佳作,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些經典名句、詩詞佳作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容必定包含宣揚偉大民族聖賢之輩留下的不朽傳世之作。《古詩兩首》之《春曉》、《村居》以及古詩兩首之《所見》、《小池》。其中《春曉》中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首詩是我國唐朝時代著名的大詩人孟浩然所作,表達詩人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村居》中「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詩文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箏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著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另如課文《稱象》,講述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沖年僅7歲便能運用「阿基米德定律」解決了稱笨重的大象體重的問題,教育學生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四、以課外閱讀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引導學生去讀,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語文課是開放的學科,它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所以,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開展具有教育性、開放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如春遊,熱愛家鄉活動,各種節日活動和演講,並把活動後的感想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有教師說:「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絕大多數學生寫日記時都說真話,說心裡話,這便起到使人求真的作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寫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寫作活動也是進行語文德育的重要陣地,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創作精神和能力。

⑦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反思

首先,要充分利用歷復史教育素制材。歷史學科具有理論的科學性、史料的真實性和內容的客觀性等特點,在道德情感領域的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真實、感人、可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歷史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形象、具體、深動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愛國主義情感得到滋潤和升華。

⑧ 如何在歷史課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回的一門答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⑨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 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有條件,帶學生參觀教育基地最好。
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多學生興趣不會大。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教育如何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