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金湖屬於哪個市

歷史上金湖屬於哪個市

發布時間:2021-03-02 01:42:56

Ⅰ 江蘇金湖縣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風土分別是什麼

金湖位於江蘇省中部,寶應湖、高郵湖以西地區,1959年10月建縣,因境內汜光湖有「金湖」之稱,遂名「金湖」,象徵資源豐富,日出斗金。全縣總面積1393平方公里,轄11個鎮,人口37萬。

朱德、周恩來故居

位於泰寧縣城內原梨樹下街陳宅。宅建於清初,擁有3大廳及附屬房共18間,四圍築有風火牆。1932年1月到1934年3月,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多次率部到泰寧部署工作,就居住在陳宅大院。朱德住在後廳左側前步間,前後廳其他斗室住著警衛連和閩贛保衛局的紅軍戰士,兩旁走廊與小廳相連的附屬房屋住著通訊連、政治部和機要機關;周恩來住在後廳右側前步間。宅後為爐峰山麓,挖有防空洞。

天然雕飾的水鄉風光,造就了金湖獨特的旅遊景觀。有「淮尾明珠」之譽的金湖縣城,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浸透著水的靈秀與溫潤。人間彩虹的金湖大橋,靜謐幽雅的萬畝嵇圩林海,十里荷香、碧葉連天的閔橋萬畝荷花盪,輕松悠閑、怡情自得的白馬湖水上風光等等,讓您遠離塵世喧囂,享受自然恩賜,品味人生真諦。

十二月二十四是灶神上天之日,故民間有送灶習俗。舊時送灶,家家備香燭紙馬。做成葷、素、糖三種餡餅,再將麥麩、豆禾皆、豆腐、掛面擺列在鍋台和灶洞上,把一張黃紙墨印的古代騎馬做官的人畫,貼於灶頭上,叫"跑灶,還貼灶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灶君府"。送灶時,送灶人先"一E供"。在"灶君,面前擺兩個蠟燭台,一侖小香爐,米糕三塊,饅頭一個,清茶一碗以及糖餅等。送灶人將爐香、蠟燭點燃,再焚燒數十個乃至數百個金箔(俗稱"元寶)在灶門口禱告,他人在屋外放鞭炮。送灶時的禱告詞盡是恭維話,如:"臘月二十四,送灶老爺上西天。請灶老爺好話多說些,壞話少說些·五穀雜糧多求些,場頭盡打.斛斗盡量,買得買,賣得賣,養沙牛(母牛)一年下一個,養老騍一年下三窩。禱告之後,撤。一把牛草、麥麩進灶堂,說:口馬草馬料喂得飽飽的。再磕四個頭起來,送灶即結束/迷信說法是灶神在這天晚上,要到西天靈霄寶殿去上奏一家的善惡,故而家家都祭送他,請他多奏好話,來年天降吉祥。送灶日期不一,據說古代曾有過規定:"官三民四龜子王八五,即做官人家是二十三,老百姓是二十四,犯罪人家是二十五。送灶日家家大"掃除,叫"掃塵。

Ⅱ 金湖屬於哪個市

江蘇淮安

Ⅲ 求江蘇金湖縣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風土等知識

金湖,位於江蘇省中部,地處兩省(江蘇、安徽)三市(揚州市、滁州市、淮安市)交界,面積1400平方公里,人口37萬,相傳是堯的故鄉,有蘇北「小江南」之美譽。
這里,地傑水靈,物產富饒。金湖具有典型的水鄉特色,縣域以西緊鄰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以東緊靠古老而富生機的京杭大運河,境內水域寬廣、河湖相連,東南有高郵湖,東部有寶應湖,東北有白馬湖,全國知名的淮河入江水道貫穿腹地。水鄉金湖土地肥美,資源豐富,僅灘塗就有40多萬畝,境內地長稻麥豆谷、樹結桃梨果棗、水生菱藕芡實,晶瑩剔透的淡水蝦、個大味美的長絨蟹、蓋大肉嫩的金湖鱉、體態豐圓的無鱗鰻……滿湖豐饒,盡顯水鄉物美。
這里,文化獨特,民風淳樸。位於南北文化交匯之處的金湖,深受吳楚文化、齊魯文化和運河文化多影響,文化底蘊厚實,文化風格獨特,境內頗有特色的「湖城文化」正在興起,金湖秧歌、金湖剪紙、金湖娃藝術團等在文藝界享有較高知名度。因「洪武趕散」事件,金湖人的祖先是在明朝從蘇州遷移於此的。金湖人生於多重文化之中,長於江淮河湖之旁,享受水的恩澤,內藏水的靈氣,感情真摯,從善如流,到金湖作客您會享受到非家似家的溫馨、非親勝親的熱情。
這里,區位優越,基礎雄厚。金湖緊鄰上海、南京、揚州、連雲港,鹽金國防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橫穿境內,京滬高速公路擦肩而過,處於「南京一小時都市圈」,是上海、南京的清幽「後花園」、綠色「菜園子」、有機「米壇子」。建縣以來,金湖人民團結拼搏、奮力開拓,用汗水澆鑄了堅實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基礎,描繪了生機勃勃的發展藍圖。工業方面培育了石油機械、醫葯化工、輕工食品等銷售收入分別近10億元的3大支柱產業和採油樹、儀表、電纜、車橋、衛生紙、漁網漁具等50多個優勢產品,「金蓮」衛生紙獲部優標志,全省同類產品年銷售量第一;石油機械壓井管匯、採油樹等通過國際API認證,覆蓋全國70%市場;「84」愛特福系列產品獲江蘇知名商標,市場影響大。社會事業方面,贏得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等榮譽稱號。金湖發展潛力巨大,農水資源開發、農副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經濟升級等領域具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近年國內外一些知名企業看中金湖經濟環境,已在金湖開發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項目,並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這里,風光秀美、恬靜怡然。天然雕飾的水鄉風光,造就了金湖獨特的旅遊景觀。有「淮尾明珠」之譽的金湖縣城,從上到下,從內到外浸透著水的靈秀與溫潤。人間彩虹的金湖大橋,靜謐幽雅的萬畝嵇圩林海,十里荷香、碧葉連天的閔橋萬畝荷花盪,輕松悠閑、怡情自得的白馬湖水上風光等等,讓您遠離塵世喧囂,享受自然恩賜,品味人生真諦。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足跡,寫下華麗彩章!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游歷金湖時,一句「酒沽橫盪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醉倒天下遊客,意境超然,心曠神怡。

Ⅳ 淮安市金湖縣在哪裡

金湖縣位於淮河下游、江蘇省中部偏西地區,方位在長江以北、蘇北灌溉總渠以南、洪內澤湖以東、容大運河以西。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13',東經118°53'~119°22'。地處兩省三市之交,東與本省揚州市的寶應縣、高郵市接壤,東南、南與安徽省滁州市的天長市、南京市六合區相鄰,西與本市盱眙縣、洪澤縣交界,北與洪澤縣毗鄰。地勢西高東低,北部、東部、南部是湖盪相間的湖積平原,約占陸地面積73%,地面真高在9.6米~5.5米之間;西南部為緩坡丘陵,約占陸地面積27%,地面真高在35.4米~5.5米之間。

Ⅳ 江蘇金湖縣屬於江蘇哪個市

江蘇省金湖縣屬於淮安市。

Ⅵ 江蘇省金湖縣屬於那個市

人口:淮安市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765.23億元,常住人口485.72萬,人均15755元
行政區劃:市區:清河區內、清浦區、楚州區(原容縣級淮安市)、淮陰區(原淮陰縣)、淮安經濟開發區;轄縣:金湖縣、盱眙縣、漣水縣、洪澤縣。

Ⅶ 金湖的由來

淮安歷史沿革
淮安市位於「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畔,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和年輕的京滬高速公路在這里交匯,璀璨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這里共輝。市境跨古淮河兩岸,相傳大禹曾至境內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瀾之意。正象那悠悠的淮水,淮安的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

市境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既有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秦漢時期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建國後

幾經調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四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

建國以來,淮安人民發揚老區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把一個「一窮二白」的淮安建設成為江蘇新興的交通樞紐、工業城市,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

民國《辭海》中有關淮安地區地名的若干注釋
淮安:
(一)府名。明置,清仍之,今屬江蘇省,治山陽,轄山陽、阜寧、鹽城、清河、安東、桃源六縣,民國廢。
(二)縣名:
(1)舊縣名。南齊置,即今江蘇省淮陰縣地。
(2)今縣名。屬江蘇省。在寶應縣西北;地瀕運河東岸。舊名山陽縣,明清並為淮安府治;民國廢府,改改山陽縣曰淮安。

淮陰:
(一)今縣名。屬江蘇省。在淮安縣西北。始置於秦,漢仍之,高祖封韓信為淮陰侯於此,故城在今治東南。今治本為清江浦鎮,舊為清河縣治;民國改淮陰為清河,仍治此。
(二)郡名。梁曰北兗州淮陰郡,東魏仍之,北齊廢。隋初復置,又廢,故治在今江蘇省淮陰縣東南。

楚州:
唐於山陽置東楚州,改曰楚州,又改為淮陰郡;宋曰楚州山陽郡,改為淮安州。故治在今江蘇省淮安縣。

清河:
舊縣名。宋置清河軍,兼置清河縣,故城在今江蘇省清河縣東;清乾隆間移今治,屬淮安府。民國改曰淮陰。

但我從以上史料到是發現了一些問題:

第一,某些人總說「淮陰」之名是盜用淮安的,「淮陰」是淮安的別名,後被淮陰所盜用,但史實並非如此,歷史上是先有的淮陰之稱,後有的淮安之名(淮安古名射陽,後改山陽)。
——詳情請參見《漢書》至《南齊書》,淮安為射陽,《魏書》以後淮安為山陽。
而且,不但不是淮陰盜用淮安之名,相反則是淮安曾經盜用了「淮陰」之名:
《舊唐書》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

第二,「楚州」之名也是先為淮陰所有,後才被淮安(山陽)所用。
詳見《隋書》:
「山陽舊置山陽郡,開皇初郡廢。十二年置楚州,大業初州廢。有後魏淮陰郡,東魏改為淮州,後齊並魯、富陵立懷恩縣,後周改曰壽張,又僑立東平郡。開皇元年改郡為淮陰,並立楚州,尋廢郡,更改縣曰淮陰。大業初州廢,縣並入焉。」
——「開皇元年(註:公元581年)改郡為淮陰,並立楚州,尋廢郡,更改縣曰淮陰。」
——「山陽舊置山陽郡,開皇初郡廢。十二年(註:公元592年)置楚州,大業初州廢。」

第三,淮陰、淮安地區先有的淮陰做地區首府,後才有的淮安(山陽)後來居上。
《魏書》
「淮州蕭衍置,魏因之。治淮陰城。
領郡四 縣九
山陽郡治山陽城。
領縣二
山陽郡治。 左鄉
淮陰郡
領縣三
富陵 懷恩州、郡治。 魯
《舊唐書》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於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於隋舊廢縣。 」

第四,歷史上淮陰曾有短暫的被淮安(山陽)吞並的歷史,但不久就又恢復了。
《隋書》
「有後魏淮陰郡,東魏改為淮州,後齊並魯、富陵立懷恩縣,後周改曰壽張,又僑立東平郡。開皇元年改郡為淮陰,並立楚州,尋廢郡,更改縣曰淮陰。大業初州廢,縣並入焉。」
《舊唐書》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於隋舊廢縣。」
《新唐書》
「淮陰。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陽復置。」

二十五史地理志中的淮安與淮陰
漢書
臨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莽曰淮平。戶二十六萬八千二百八十三,口百二十
三萬七千七百六十四。縣二十九:徐,故國,盈姓。至春秋時徐子章禹為楚所滅。
莽曰徐調。取慮,淮浦,游水北入海。莽曰淮敬。盱眙,都尉治。莽曰武匡。B422
猶,莽曰秉義。僮,莽曰成信。射陽。莽曰監淮亭。開陽,贅其,高山,睢陵,莽曰睢陸。鹽瀆,有鐵官。淮陰,莽曰嘉信。淮陵,莽曰淮陸。下相,莽曰從德。富陵,莽曰B122虜。東陽,播旌,莽曰著信。西平,莽曰永聚。高平,侯國。莽曰成丘。開陵,侯國。莽曰成鄉。昌陽。侯國。廣平,侯國。莽曰平寧。蘭陽,侯國。莽曰建節。襄平,侯國。莽曰相平。海陵,有江海會祠。莽曰亭間。輿,莽曰美德。堂邑,有鐵官。樂陵。侯國。

後漢書
廣陵郡,景帝置為江都,武帝更名。建武中省泗水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六百四十里。十一城,戶八萬三千九百七,口四十一萬百九十。 廣陵[一]有東陵亭。[二]江都,有江水祠。高郵,平安,凌,故屬泗水。東陽,故屬臨淮。有長洲澤,吳王濞太倉在此。[三]射陽,故屬臨淮。[四]鹽瀆,故屬臨淮。輿,侯國,故屬臨淮。堂邑,故屬臨淮。有鐵。春秋時曰堂。海西,故屬東海。
下邳國,武帝置為臨淮郡,永平十五年更為下邳國。雒陽東千四百里。十七城,戶十三萬六千三百八十九,口六十一萬一千八十三。 下邳,本屬東海。[一]葛嶧山,本嶧陽山。[二]有鐵。徐,本國。有樓亭,或曰古蔞林。[三]僮,侯國。睢陵,下相,淮陰[四]淮浦,盱台,高山,潘旌,淮陵,取慮,有蒲姑陂。[五]東成,曲陽,侯國,故屬東海。司吾,侯國,故屬東海。良成,故屬東海。春秋時曰良。[六〕夏丘,故屬沛。

晉書
廣陵郡漢置。統縣八,戶八千八百。 淮陰。射陽。輿。海陵,有江海會祠。廣陵。鹽瀆。淮浦。江都,有江水祠。

宋書
臨淮太守,漢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並東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復分臨淮之故地為下邳郡。晉武帝太康元年,復分下邳之淮南為臨淮郡,治盱眙。江左僑立。《永初郡國》又有盱眙縣,何、徐無。領縣七,戶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萬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漢屬東海,後漢、晉屬廣陵。
射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
凌令,前漢屬泗水,後漢屬廣陵,三國時廢,晉武帝太康二年又立,屬廣陵。
淮浦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廣陵。
淮陰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下邳,《晉太康地誌》屬廣陵。
東陽令,前漢屬臨淮,後漢屬廣陵,《晉太康地誌》屬臨淮。
長樂令,本長樂郡(別見),並合為縣。

南齊書
臨淮郡自此以下,郡無實土。
海西 射陽 凌 淮陰 東陽 淮浦建武二年省。

魏書
淮州蕭衍置,魏因之。治淮陰城。
領郡四 縣九
山陽郡治山陽城。
領縣二
山陽郡治。 左鄉
淮陰郡
領縣三
富陵 懷恩州、郡治。 魯

隋書
江都郡梁置南兗州,後齊改為東廣州,陳復曰南兗,後周改為吳州。開皇九年改為揚州,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十六,戶十一萬五千五百二十四。
江陽舊曰廣陵,後齊置廣陵、江陽二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縣為邗江,大業初。更名江陽。有江都宮、揚子宮。有陵湖。江都自梁及隋,或廢或置。海陵梁置海陵郡。開皇初郡廢,又並建陵縣入,尋析置江浦縣,大業初省入。寧海開皇初並如皋縣入。高郵梁析置竹塘、三歸二縣,及置廣業郡,尋以有嘉禾,為神農郡。開皇初郡廢,又並竹塘、三歸、臨澤三縣入焉。安宜梁置陽平郡及東莞郡。開皇初郡廢,又廢石鱉縣入焉。有白馬湖。山陽舊置山陽郡,開皇初郡廢。十二年置楚州,大業初州廢。有後魏淮陰郡,東魏改為淮州,後齊並魯、富陵立懷恩縣,後周改曰壽張,又僑立東平郡。開皇元年改郡為淮陰,並立楚州,尋廢郡,更改縣曰淮陰。大業初州廢,縣並入焉。盱眙舊魏置盱眙郡。陳置北譙州,尋省。開皇初郡廢,又並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入。有都梁山。鹽城後齊置射陽郡,陳改曰鹽城,開皇初郡廢。清流舊曰頓丘,置新昌郡及南譙州。開皇初改為滁州,郡廢。又廢樂鉅、高塘二縣入頓丘,改曰新昌。十八年又改為清流。大業初州廢。有白禪山、曲亭山。全椒梁曰北譙,置北譙郡。後齊改郡為臨滁,後周又曰北譙。開皇初郡廢,改縣為滁水。大業初改名焉。有銅官山、九斗山。六合舊曰尉氏,置秦郡。後齊置秦州。後周改州曰方州,改郡曰六合。開皇初郡廢,四年改尉氏曰六合,省堂邑、方山二縣入焉。大業初州廢。又後齊置瓦梁郡,陳廢。有瓜步山、六合山。永福舊曰沛,梁置涇城、東陽二郡,陳廢州,並二郡為梁郡。後周改梁郡為石樑郡,改沛縣曰石樑縣,省橫山縣入焉。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曰永福。有香山、永福山。句容有茅山、浮山、四平山。延陵舊置南徐州、南東海郡,梁改曰蘭陵郡,陳又改為東海。開皇九年州郡並廢,又廢丹徒縣入焉。十五年置潤州,大業初州廢。有句驪山、黃鵠山、蒜山、長塘湖。曲阿有武進縣,梁改為蘭陵,開皇九年並入。

舊唐書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於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於隋舊廢縣。

新唐書
楚州淮陰郡,緊。本江都郡之山陽、安宜縣地,臧君相據之,號東楚州。武德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土貢:貲布、紵布。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縣四:山陽,上。有常豐堰,大歷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鹽城,上。本故漢鹽瀆縣地。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來歸,因之。七年州廢,省射陽、安樂、新安,置鹽城縣。有鹽亭百二十三,有監。寶應,望。本安宜。武德四年以縣置倉州,七年州廢,來屬。上元三年以獲定國寶更名。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羨塘,證聖中開,置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涇、青州涇,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涇,長慶中興白水塘屯田,發青、徐、揚州之民以鑿之,大府即揚州;北四里有竹子涇,亦長慶中開。淮陰。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陽復置。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涇,長慶二年開。

元史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至元二十三年,於本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立洪澤屯田萬戶村。
錄事司。
縣四
山陽,上。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
鹽城,上。
桃園,下。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明史
淮安府元淮安路,屬淮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四月為府。領州二,縣九。西南距南京五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八萬六百八十九,口六十三萬二千五百四十一。弘治四年,戶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口二十三萬七千五百二十七。萬曆六年,戶一十萬九千二百五,口九十萬六千三十三。
山陽倚。北濱淮。高家堰在其西南。南有運河,永樂中浚。西南有永濟河,萬曆九年開,長六十五里,亦謂之新運河。東南有射陽湖。東北有馬邏鄉、廟灣鎮、羊寨鄉三巡檢司。
清河府西。縣治濱黃河,崇禎末,遷治縣東南之甘羅城。南有淮河,東北與黃河合,謂之清口,舊謂之泗口。自徐州至此,皆泗水故道,為黃河所奪者也。南有洪澤湖,有洪澤巡檢司。又東有馬頭鎮巡檢司。

清史稿
淮安府:沖,繁,疲,難。隸淮揚海道。順治初,因明制,州二,縣九。雍正二年,升海、邳為直隸州,贛榆、沭陽屬海,宿遷、睢寧屬邳。九年,析山陽、鹽城地置阜寧。南距省治五百里。廣三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三度三十二分。京師偏東二度五十二分。領縣六。山陽沖,繁,疲,難。倚。漕標副將駐。北運河南流,烏沙、澗河諸水注之。東六草盪,南白馬湖,匯洪澤湖水,與寶應錯,東北會於運河。北黃河故道。咸豐三年徙,今堰存。河所經南北岸,設同知、管河縣丞、主簿、巡檢,弁官廢置不常。咸豐十年裁。板旁鎮有鈔關巡司一。鎮二:北神、廟灣。菱陵、高堰、楊家廟有汛。驛一:淮陰。驛丞裁。。阜寧繁,疲,難。府東北一百六十里。雍正九年置。東北:大海。有堰曰范公堤。射陽湖上承苔大縱湖水,匯淮水為湖,又東流,會諸水入海。運鹽河受射陽湖水,逕城南流,循范公堤入鹽城。西有黃河故道。鎮三:馬邏、北沙、蒙龍。草堰巡司一。鹽城繁,難。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大海。港二:新洋、斗龍。有新興、五佑鹽場,鹽課大使駐。運鹽河自草堰口環城流,至便倉鎮入興化。苔大縱湖西南與興化錯。縣西諸水所匯。有天妃旁,旁官裁。小關、劉庄、新陽、沙溝有汛。鎮九:上岡、大岡、沙溝、岡門、新河、安豐、清溝、喻口、新興。上岡、沙溝巡司二。清河沖,繁,疲,難。淮揚道治所。江北提督、總兵駐。舊置總河,後省入總漕。自府城徙此,光緒三年裁。里河同知及河庫道均先後裁。府西北三十五里。北:清江浦。明陳瑄開,宋沙河也。運河西北自桃源入,歧為鹽河。又東為中河口,水經謂之中瀆水,出山陽白馬湖。又東迤南至清口屈而東,逕三旁,與清江浦合,東南入山陽,是為淮南運河。南:六塘河自桃源入,東北逕劉家莊入沭陽。鹽河東北流,逕西壩,淮安分司運判駐,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又東至周庄入安東。西南:洪澤湖,西有黃河故道。鎮十:王家營、洪澤、老子、西壩、漁溝、官亭、大河口、澗橋、馬頭、周橋。王家營、馬頭、河北、漁溝有汛。一驛:清口。有驛丞,裁。澗橋巡司一。安東繁,疲,難。府東北六十里。西南鹽河自清河入,貫縣境,入海州,與六塘河合。東北:一帆河自海州入,南至旗桿村。水經,淮水東左右各合一水,至淮浦入海。東北:黃河故道。淮海河務兵備道駐,咸豐十年裁。鎮三:太平、長樂、魚場口。五港、佃湖有汛。佃湖巡司一。桃源沖,繁,難。府西北一百二十里。運河自宿遷南來,逕古城驛,入清河,歧為六塘河,一曰北鹽河,東北流入沭陽。洪澤湖西南與清河錯。西北有黃河故道。鎮七:三義、河北、崔鎮、眾興、張泗沖、白洋河、赤鯉湖。崔鎮、洋河、三義有汛。二驛:桃源、古城。驛丞裁。有巡司。

明羅洪先《廣輿圖》中標注的淮陰

明時無淮陰縣,淮陰縣已在元至元二十年並入山陽縣(1914年後改名淮安縣)。圖中淮陰標注在當時山陽縣運河以西部分。《廣輿圖》轉繪自元朱思本《輿地圖》,其時距淮陰縣存在的時間不遠。
唐宋時淮陰縣地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並入山陽縣,明時為山陽縣之西鄉。現為洪澤縣、淮安市清浦、清河區大部,楚州區運河以西、淮陰區張福河東南部分。其中在今淮陰區的地方極少,尚不足二十分之一。
現淮安市淮陰區其實絕大部分地區都在淮北,唐時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軍,明時為清河縣。語言、人文、風俗都與真正的淮陰——淮南的洪澤縣、清浦區等地有較大區別。

現在介紹淮陰歷史的幾乎所有資料均把淮陰縣和清河縣混為一談,稱淮陰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包括本行政區劃網站地名索引中關於淮陰的介紹也是如此。其實都未經過最基本的考證,以訛傳訛,結果就鬧出了現在淮陰區卻位於淮河以北的笑話來。

《宋史》、《元史》中的清河縣和淮陰縣:
清河縣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清河軍,咸淳九年置。縣一:清河。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同期的淮陰縣 :

宋史:

志第四十一 地理四

楚州,緊,山陽郡,團練。.......縣四:山陽,望。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收復。紹定元年,升淮安軍,改縣為淮安。 鹽城,上。有九鹽場。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隸漣水,三年,又來屬。 淮陰,中。紹興五年,廢為鎮,六年,復。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 寶應。緊。寶慶三年,升為寶應州,而縣如故。

元史 志第十一 地理二

淮安路,上。 唐楚州,又改臨淮郡,又仍為楚州。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錄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沐陽各歸所隸。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戶九萬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萬七千三百七十七。領司一、縣四、州三。州領八縣。至元二十三年,於本路之白水塘、黃家疃等處立洪澤屯田萬戶村。

從以上史實可見,淮陰縣與清河縣本即兩地。

淮陰縣唐宋時均屬楚州,其間數度並入山陽縣,最後一次並入山陽是在元至元二十年,其後再未分置。

而清河縣在唐時為泗州清河口,宋立清河軍,且均不屬淮陰縣所在的楚州。直到元時,為統制需要,混一南北,清河、淮陰才同屬淮安路管轄。

淮陰縣在淮南,而清河縣則在淮北(清河原為河名,即泗水,是位於淮北的一條淮河支流)。本來就不是一家。

淮陰縣在元至元二十年並入山陽縣(民國後的淮安縣)後再未分設,明清時原淮陰縣地為山陽縣的西鄉。所以在明清時淮陰一直作為山陽縣的別稱,與清河縣沒有任何關系。比如明清時山陽縣的驛站叫淮陰驛,清河縣則為清口驛:

清史稿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山陽沖,繁,疲,難。倚。漕標副將駐。北運河南流,烏沙、澗河諸水注之。東六草盪,南白馬湖,匯洪澤湖水,與寶應錯,東北會於運河。北黃河故道。咸豐三年徙,今堰存。河所經南北岸,設同知、管河縣丞、主簿、巡檢,弁官廢置不常。咸豐十年裁。板旁鎮有鈔關巡司一。鎮二:北神、廟灣。菱陵、高堰、楊家廟有汛。驛一:淮陰。驛丞裁。。。。清河沖,繁,疲,難。淮揚道治所。江北提督、總兵駐。舊置總河,後省入總漕。自府城徙此,光緒三年裁。里河同知及河庫道均先後裁。府西北三十五里。北:清江浦。明陳瑄開,宋沙河也。運河西北自桃源入,歧為鹽河。又東為中河口,水經謂之中瀆水,出山陽白馬湖。又東迤南至清口屈而東,逕三旁,與清江浦合,東南入山陽,是為淮南運河。南:六塘河自桃源入,東北逕劉家莊入沭陽。鹽河東北流,逕西壩,淮安分司運判駐,乾隆二十八年移海州。又東至周庄入安東。西南:洪澤湖,西有黃河故道。鎮十:王家營、洪澤、老子、西壩、漁溝、官亭、大河口、澗橋、馬頭、周橋。王家營、馬頭、河北、漁溝有汛。一驛:清口。有驛丞,裁。

淮陰縣非清河縣一直到民國初都是很清楚的事情,明清時直到民國初,淮陰一直是山陽縣(1914年後改名淮安縣)的別稱。

清的「淮」確實指現在的淮陰市』
前面已經說過,清代並不存在淮陰這個地名,明清時所指淮當然是淮安,當時的清江浦則叫浦或清。

『當時的淮安僅十幾萬人口,比清江浦要差的多』
清時清江駐有河道總督,乾嘉時因河工及南船北馬的交通中心的地位而盛極一時,人口有50餘萬,而明清時淮城則是漕運總督、淮北鹽運分司、淮安府駐地,人口有30餘萬。清江的城市特點是交通中心,水手搬工等食力者眾,而淮城則是鹽商富賈、學者文人住地,畢竟有條件的都要住在城裡。從經濟文化上講,明清時淮城

Ⅷ 大金湖在哪個城市。

大金湖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屬三明市泰寧縣

Ⅸ 金湖縣屬於哪個市的啊

淮安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金湖屬於哪個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