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江南是指哪些地方
歷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區的演化為:唐朝以前,江南一詞所指區域囊括長江以南以及長江沿岸廣大地區,包括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時設立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宋朝時設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一帶)。
清初設立江南省,後分為江蘇省、安徽省。
唐太宗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地區,以及貴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細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為江南之東和江南之西。唐宋設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蓋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為廣義的江南組成。晚唐時期專稱江東為江南,從此產生了文化意義上的「江南」概念。後以狹義的江南的概念,將江南西道演化為今江西省;而江東地區則以南京市為中心,主要包括蘇、浙、皖部分地區。清代設兩江總督署,轄江蘇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兩江即含江東、江西。
【狹義的江南和廣義的江南】
廣義的江南指整個長江中下游長江以南的地區,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貴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狹義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長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區。但福建有些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在古代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市的事。廣義的江南在現代也使用,比如天氣預報中的江南就指廣義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樓(武漢市的黃鶴樓,岳陽市的岳陽樓和南昌市的滕王閣)中所說的江南為廣義上的江南。
現在特指的江南為狹義的江南,是指被文人美化了的地區。即除去福建省與浙南的江南東道,是以南京至蘇州一帶為核心地帶,包括長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即江蘇南部和浙北、皖南、贛北地區。長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區,如揚州地區等,雖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經濟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義上的江南地域的組成;而並非長江流域卻被認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錢塘江以南部分地區,如紹興、寧波地區等。
⑵ 古時候江南省是現在什麼地方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下游以南。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即今浙江北部、上海、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等地的長江以南部分[1] 。江南曾經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美麗富庶的地區,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饒著稱。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經濟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據《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可知史書中出現的「江南」一詞,在東周春秋時期,最早指的便是現今浙江、江蘇和安徽等省一帶,也就是東周時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1]
秦統一天下時期的《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此書中出現的江南,指的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庄、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西晉永嘉之亂後,今中原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衣冠南渡,以建康(今南京)為都,是為東晉。隋朝,這一時期的江南有時指的是湖南、湖北一帶。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安史之亂後,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靖康之亂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江南地區
宋朝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贛州)。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安徽和上海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江東地區。
⑶ 歷史上的江南在哪裡
狹義的江南指蘇南、浙江一帶
廣義,真正意義上的江南,除了蘇南和浙江外,還包括蘇中的揚州、南通、以及沿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湖南湘東;江西贛北、贛東北;安徽皖南等地。
從內涵、區域以及綜合來看,湖南並不算江南,湖南和湖北自古以來都以「兩湖」、「湖廣」等相稱。而廣東廣西則以「嶺南」相稱,亦不為江南。福建一直以來不管區域上還是文化上,都比較獨立與江南之外。都不能算是江南。
江南所涵蓋的區域,可從多個角度來看。從字面上看,長江以南就是江南。但傳統意義上的江南並非如此。從地理上講,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就是南方,但並不就是江南。江南除去地理上的區域所指外,更兼有文化上的內涵。綜合起來說,狹義的江南指的是現在的長江三角洲一帶,包括蘇南、浙北、浙東、上海,以及江北的揚州、南通;再擴大一點,可以包括皖南、贛東北、浙南;廣義上的江南則北起淮河,南到南嶺,西到巫山,東到大海,即長江中下游區域。但採用最多的一半是狹義的江南。皖南和贛東北同長江三角洲一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湖南、湖北一般稱為兩湖、湖廣,很少有人稱之為江南。再往南,南嶺以南叫做嶺南,福建則相對獨立,無論是地理上還是文化上。 100年前(即清朝以前)中國的最高速路就是水路,在冬天,皇宮及比較富裕的人就要南下躲冬,而國內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東,唯有京杭大運河是南北走向,所以會首選這條道,對北京人來說,走這條路就是下江南.盡管湖南和湖北大部也在長江以南,但因沒有水路通北京就顯得很遙遠了,皇帝就不會經常去,所以那一帶就不是北京人習稱的江南.
⑷ 江南屬於哪個省
江南不屬於哪一個省,它是一個地理上的區域人文概念名稱。
資料拓展:
1、江南,字面意義為長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的部分地區。
2、江南曾經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美麗富庶的地區,江南以才子佳人以及富饒著稱。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經濟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明清時期,江南主要是指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合稱)以及浙江省地區。
3、歷史上曾經有江南省一說。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4、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
⑸ 歷史上的江南省包括哪些地方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圍大致為蘇南(包含上海)、浙北、皖南、贛東、湖北黃岡、浙江省嵊泗列島等地。無論是明朝的「南直隸」,還是後來清朝的「江南省」,皆為當時全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清初時,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數就佔了全國的近一半,於是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
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
元屬江浙行中書省、淮南江北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平路改置太平府;
龍鳳二年(1356)集慶路、鎮江路、廣德路分別改置應天府、江淮府、廣興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書省,治應天府,轄應天府、太平府、江淮府、廣興府、常州路、揚州路、廬州路、安慶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鎮江府;
龍鳳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長春府,尋更名常州府;寧國路、徽州路分別改置寧國府、新安府來屬;揚州路改置淮海府;
龍鳳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廣信府,與鉛山直隸州來屬;
龍鳳七年(1361)寧國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華府,尋更名池州府來屬;安慶路改置寧江府;淮海府更名維揚府;饒州路改置鄱陽府來屬;
龍鳳八年(1362)寧江府更名安慶府;鄱陽府更名饒州府,與廣信府、鉛山直隸州另屬江西行省;
龍鳳十年(1364)置中書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轄直屬中書省,俗稱直隸;同年置江淮行中書省,治廬州府,廬州路改置廬州府來屬江淮行省;
龍鳳十二年(1366)維揚府、宣城府分別更名揚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郵府、安豐路來屬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中書省,同時安豐路、淮安路分別改置壽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興路分別改置湖州府、嘉興府來屬;
吳元年(1367年)壽春府降散州,濠州升臨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別更名徽州府、寧國府;平江路改置蘇州府,與松江府來屬;
洪武元年(1368)高郵府降散州;同年定應天府為南京,為國都;
洪武二年(1369)定臨濠府為中都,泗州、壽州分別升泗州直隸州、壽州直隸州;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隸州、壽州直隸州俱降散州;廣興府降廣德直隸州;
洪武六年(1373)臨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鳳陽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為京師;
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中書省直轄府州改為直屬六部,仍俗稱直隸;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為徐州直隸州;湖州府、嘉興府另屬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別升和州直隸州、滁州直隸州;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南京,直隸改稱南直隸;
洪熙元年(1425年)復改南京為京師;
正統六年(1441年)復改京師為南京;
萬曆末年常州府更名常州府。
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位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後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公元1661年(順治十八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
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江蘇取江寧、蘇州二府首字而來,而安徽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而來。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定江寧府為江蘇省省會,安慶府為安徽省省會。至此,江蘇、安徽兩省行政區劃大致與今日相同。
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管轄范圍絕大部分處於長江以南,故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區別於江北地區,而江蘇省其它地區則由兩江總督(今南京)直轄,南京也設有相應省級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議,但未正式實施。
清政府入關後,將江南省拆分,蘇南與山東部分重組為江蘇省、皖南與河南部分重組為安徽省、贛東與湖南和福建部分重組為江西省、黃岡市與河南陝西湖南部分重組為湖北省
⑹ 古代的江南具體指現在的哪些地方
江南,意為長江以南地區。狹義上即現在長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蘇南及上海地區。廣義上還包括江西北部地區、安徽南部長江以南的地區。
又號吳越、江東、江左。江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歷史文化名城如蘇州、紹興、寧波、無錫、徽州等,歷史上長期是東亞乃至世界最龐大的城市群以及經濟中心,數次庇佑中華文明正朔。
江南作為地理概念與關中和河洛呼應,對中國和東亞的歷史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先秦時期,史書中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吳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
《爾雅·釋地篇第九》寫道:「江南曰揚州。」「江南」在成書於秦、漢以前的古籍之中屬於揚州之地。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所在的長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北部、江蘇南部、安徽東南部、江西東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部分地區。
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贛州)。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明代袁可立在蘇州為推官,史官在評價他的政績時稱呼道,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神君訖威訖富之譽,(袁可立)為江南冠矣!」
清朝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安徽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特指傳統的江浙地區。
代表城市
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湖州、杭州、紹興、嘉興、上海、寧波、揚州、南通、蕪湖、宣城、黃山、馬鞍山、池州、銅陵、安慶、九江、上饒、景德鎮等。
(6)歷史江南屬於哪個地方擴展閱讀:
文化上的江南
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與吳越文化高度關聯。
泰伯所建之句吳古都梅里被認為是江南吳文化的源地(無錫),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無錫市的梅村一帶,於春秋時期遷都至姑蘇城(今蘇州),之後吳文化和越文化、楚文化存在頗多交融,漢末東吳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吳、楚、越廣大地區,南朝時期,中華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揚海外,佛教文化大放異彩。
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首都建康(南京)語言(古代吳語)為基礎的「金陵雅言」作為中華正朔,成為中國漢語的源頭,更東傳日本變作吳音。江南文化也在變遷,如姑蘇(蘇州)又稱吳都,東吳首都建業(南京),金陵(南京)又稱吳京,後來的揚吳政權仍建都南京。
江南建築
江南園林是以開池築山為主的自然式風景山水園林,興盛於宋明清。以蘇州、揚州、南京、無錫、常州、湖州、上海、嘉興、杭州等地為主,其中又以蘇州、揚州最具有代表性,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的贊譽,而當今留存的私家園林則以蘇州為最多。徽派建築是徽州一帶影響深遠的建築風格。
地形地貌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
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江西的鄱陽湖和湖南的洞庭湖、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
⑺ 古代的江南是現在的哪
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長江以南。
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設置江南道(今蘇皖兩省南部),宋代有江南東路(今蘇皖兩省南部)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明代有南直隸(蘇皖兩省),清代有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全境),江南的概念歷代都有所變化。
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與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
廣義上講江南指的就是長江南岸就,長江南岸流域都可以算得上是江南。不過長江橫穿中國大部分地區,這樣的解釋覆蓋面難免有點太廣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詩句裡面經常會寫到江南風景;小橋流水人家、魚米之鄉、以及園林風光等,這些都是形容江南的詞句。
有人說,江南指的是吳語地區;說吳語的地區都算是江南。這話說的也有一定道理,無語地區有蘇、錫、常等地區、以及浙江中北部份等地,這些地區都屬於長江南岸,應該算得上是江南。而這幾個區域橫穿長江南岸大部分地區,江蘇長江南岸的地區基本全覆蓋,應該都屬於是江南。
俗語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兩地自古就是江南富庶之地!那麼杭州和江蘇長江南岸這些地區中間這一塊應該都屬於江南!所謂江南,只是百姓從古至今的一種叫法,每朝每代都沒有法律上的劃分和定義;但是江南肯定不會是長江北岸地區,這是改變不了的!
自古江浙地區就是商貿往來平凡,比較富庶之地;加上風景如畫,有山有水,文人騷客都喜歡扎堆前往;所以蘇州、無錫、揚州、常州、江寧(南京)杭州、海寧、嘉興等地被冠以江南的代表,一說到江南很多人就會想到這些地方而已!
而江南只是一種叫法,並沒有固定的地區規劃,所以古人們所說的江南就是長江南岸,以及安徽部分地區、和江浙滬地區!而現代人要問江南是哪裡,可以說長江南岸的沿江城市都算是江南!
⑻ 歷史上的江南到底是具體指的那兒
1.江南,原來意江之南。「江」在自漢語中有特指大江之意,大江即長江。因此在地理上,「江南」一般泛指「長江以南」。
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一般指以湖北以南的江南部分包括湖南、江西一帶。
近代專指蘇南和浙北一帶。另:唐貞觀十道,江南道包括: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江蘇的丹陽以東南和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
而詩文中說的江南,是指被文人所美化了的地區。主要是以蘇、杭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的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文化上關於江南的定義,並不局限於長江南北,而是指以蘇錫常的太湖文化為中心的包括揚州文化,徽州文化,金陵文化在內的一種水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