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登臨泰山

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登臨泰山

發布時間:2021-03-01 14:42:56

❶ 哪些皇帝登過泰山

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唐高宗李治等。

1、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第一位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

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2、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的皇帝,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41年登基。他是景帝第十子,母親王娡是景帝第二任皇後。

劉徹4歲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54年,去世於公元前87年(後元二年二月丁卯日)。

漢武帝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那一時期亦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此外,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其在位期間,曾用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

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

3、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從東都紫微城出發,至泰山封禪。

4、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趙恆好文學,擅書法。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勵學篇》。有《御制集》三百卷,今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詩》錄有其詩。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5、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隆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山封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徹

❷ 歷史上哪幾位帝王到泰山祭過天

歷史上到泰山祭過天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1、秦始皇: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2、漢武帝: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3、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4、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5、唐玄宗: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6、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❸ 請問歷史上是那個皇帝第一次登上泰山的

傳說第一個到泰山封禪的帝王是秦始皇,但可以肯定的是最後一個到泰山封版禪的帝王是宋真宗.

秦始皇權封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西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

東漢光武帝封禪泰山,消除割據,平定天下,光武中興;

唐高宗封禪泰山

(中國歷史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曾封禪泰山)

唐玄宗封禪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

宋真宗封禪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自此之後,帝王泰山封禪的歷史也就嘎然而止。

❹ 歷史上都有那位帝王封禪過泰山

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1、秦始皇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2、漢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

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台詔》。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3、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生於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採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

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後,其子劉庄繼位,於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後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後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後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裏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歲,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宋真宗趙恆(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後李氏。初名趙德昌,後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恆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恆。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恆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於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恆在位後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恆也沉溺於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1022年),趙恆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於永定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山封禪

❺ 中國古代封禪泰山的有那幾個皇帝

第一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東方,依照「五內德終始」理論舉辦容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禪大典。
第二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漢武帝: 據《史記·孝武本紀》說,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主張封禪。以為「天下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正一下國家的制度。
第三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光武帝宣稱夜讀《河昌會符圖》,見有「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之句,認為這是天意指示他舉行封禪(光武帝為漢高祖九世孫),於是下詔東封泰山。
第五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唐玄宗:唐玄宗統治時期,是中國古代封建 社會發展的高峰,加上玄宗性情豪放,於是,在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又在秦皇、漢武 、漢光武、唐高宗之後成為第五位登封泰山的帝王。公
第六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

❻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皇帝在泰山封禪有多少

一、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

1、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2、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3、歷史上真正完成封禪大典的皇帝有七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周聖德神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
其中女皇武則天是唯一一個封於嵩山的皇帝,也是唯一一個由亡國之君的封禪(武周只傳一代)。其他六個男皇帝都是封禪泰山。

(6)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登臨泰山擴展閱讀: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封禪書》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銘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

它保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雲雲;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後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歷代帝王泰山封禪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參考鏈接:網路-泰山封禪

❼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過

秦始皇封禪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1]
其實質則為鞏固皇權,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神授的意味

漢武帝封禪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台」、登封壇為「萬歲台」、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於岱廟院內。

❽ 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

封禪是指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古人認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因此人間的帝王應該到泰山去祭祀天地,向天地匯報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並以此表明皇權受命於天。

不過,封禪作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並非每一位皇帝都有資格享受這一殊榮。事實上,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只有六位皇帝經歷過泰山封禪,他們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是宋朝的第三任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參與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在位初期廣開言路,勤政治國,使得國內經濟日趨繁榮。然而和歷史上那些雄才偉略的帝王比起來,宋真宗實在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干貨」。1004年,遼國大軍侵犯宋境,在兩國軍力相當的情況下,性格怯懦的宋真宗卻選擇了以每年送給遼國大量歲幣為條件,與遼國達成和解協議,史稱「澶淵之盟」。因此,宋真宗和唐高宗一樣,也是一位舉行了泰山封禪,卻名不副實的帝王。

1008年,宋真宗率群臣至泰山,沐浴齋戒後他按事先擬定的禮注,在山上完成了祭天大典,之後又下到社首山行了祭地禮。為了表示對山神的敬意,宋真宗還冊封了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並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自宋真宗封禪之後,再也沒有哪位皇帝在泰山舉辦隆重的封禪大典。原本一鍋好「湯」卻被摻入了唐高宗、宋真宗這兩碗「冷水」,嚴重影響了「湯」的質量與口感。這可能就是後來的皇帝對泰山封禪沒有那麼強烈期待的根本原因了。

❾ 到過泰山的皇帝有哪些﹖

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2、漢武帝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

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後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

3、漢光武帝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 人。東漢王朝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九世孫。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4、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從東都紫微城出發,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

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5、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從東都紫微城出發,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隆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山封禪

❿ 歷史上都有哪幾位皇帝去過泰山祭天

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二世胡亥 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 登封泰山

西漢 武帝劉徹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封泰山、禪肅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封泰山、禪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 封泰山、禪石閭山
東漢 光武帝劉秀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
章帝劉烜 元和二年(公元85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劉祜 延光三年(公元124 年) 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 文帝楊堅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為壇設祭泰山
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 開 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宋 真宗趙恆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 封泰山、禪社首山
清 聖祖玄燁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 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祭祀泰山
高宗弘歷 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先後10次祭祀泰山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有哪些皇帝登臨泰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