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公正的人有誰
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包拯了!宋朝的。
還有宋朝的寇準也比較有名氣。
2. 有哪些公正無私的歷史人物事跡
蘇軾:北宋大文豪蘇軾在京做過大官。一日,其鄉友帶上厚禮想求他幫忙謀個一官半職,並說:「如您不便,勞令弟之駕也行。」鄉情不便明傷,蘇軾便先給來客講了一則「寓言」。大意是:某人窮極盜墓,數掘無獲,便想去掘伯夷、叔齊之墓,只聽伯夷在墓里說:「我是在首陽山餓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別無一物,何以如爾願?」盜墓人喪氣地說:「那我就挖開叔齊之墓,碰碰運氣吧!」伯夷又說:「連我也不過如此,我弟弟就更幫不上忙了!」
狄仁傑:任大理丞時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其名聲遠洋海外,有荷蘭人高羅佩所著《狄公案》系列廣受好評。
海瑞:鐵面無私為官清廉。 曾直言進諫痛斥嘉靖皇帝。
包拯巧斷牛舌案:有盜賊將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上訴.包拯說:「你只管回家,把牛殺掉賣了.」不久又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道:「你為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還要來控告別人呢?」這個盜賊聽罷又是吃驚又是佩服.
3. 中國歷史上有關公平的事例有哪些
中國歷史悠久,關於公平的事跡有很多,如包青天之鍘美案、徙木立信、文成公主進藏、個稅改革等等。
1、包青天之鍘美案
新科狀元陳世美文才人品均獲太後賞識將之招為駙馬,朝野同慶。村婦秦香蓮帶著一對兒女春哥、冬妹卻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尋夫,原來她竟是陳世美的妻小。陳世美當然不認,將母子三人逐出府去,秦香蓮得展昭之助來到包拯台前具狀申告。包拯心知駙馬棄妻再娶犯下了欺君之罪,又憐惜香蓮母子孤苦無依,有心規勸陳世美認妻安頓。
陳世美為絕後患竟派出手下韓琪意圖殺妻滅子,展昭及時出手搭救,韓琪仗義自刎留下駙馬府鋼刀為憑盡訴駙馬惡行。包拯大怒設計駙馬來到開封問罪,陳世美自恃有太後公主撐腰,而太後公主也適時來到開封府要人。包拯兩難之際,秦香蓮悲嘆世間無青天,包拯汗顏羞憤之下,不惜自摘頂上烏紗硬將駙馬立斬龍頭鍘下。
2、徙木立信
秦孝公已經任命了衛鞅,衛鞅想要實施變法圖強政策,唯恐天下人對自己產生非議。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衛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衛鞅)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文成公主入藏加速了漢藏人們的交流與融合。
4、個稅改革
個稅改革是社會公平的實現而非仇富,個稅改革聽證會的舉行,既是政治民主化的體現,也是社會政治文明的進步。有利於傾聽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吸納民眾的意見,優化公共政策。畢竟中國的個稅徵收機制起征點太低,即有「劫貧濟富」之嫌,客觀上也有悖社會公平,使社會兩級分化繼續擴大,而聽證會的舉行,調高起征點,一定程度上是「按比例貢獻」原則的體現,促使社會稅賦朝向社會最不利者有利的方向發展,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
(3)歷史上有哪些人是公正的擴展閱讀
在古代,為了能夠更好的、更公平的選拔人才,隋唐時期創立了科舉考試制度。以便更公平的選拔人才,未果效力。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創立完善科舉的關鍵人物。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科舉考試為各朝選拔了大量人才,如史上著名由武舉出身的武將尚有唐代的郭子儀(唐玄宗開元初年武舉異等),北宋徐徽言(文進士出身,後棄文習武,宋徽宗授武狀元),明代戚繼光(明世宗嘉靖年武進士)等等。
將選官的權力集中到了中央,有利於封建專制統治。打破了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在這一歷史時期,有利於思想的繁榮,文化的發展
4. 歷史上有哪些正直的人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5. 歷史人物中,哪些人有公正無私、憂國憂民的精神
中國古代一些有名的清官、廉吏:包拯、海瑞、狄仁傑、劉墉、於成龍、房玄齡、姚崇、文天祥、岳飛、辛棄疾、林則徐、范仲淹等
近現代的主要有:焦裕祿、孔繁森等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6. 歷史上有哪些公正廉明的人
唐有狄公狄仁傑和徐有功
宋有包公包拯和寇準
明有海公海瑞和況鍾
清有施公施世綸和於成龍。
另外還有西門豹 趙廣漢 袁可立等人
7. 歷史上有哪些公正廉明的人
唐有狄公狄仁傑和徐有功 宋有包公包拯和寇準 明有海公海瑞和況鍾 清有施公施世綸和於成龍。另外還有西門豹 趙廣漢 袁可立等人
8. 古代公正的官員有哪些,列舉出。並且要地寫出有關世界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
今日考古發掘時,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陵墓中,還不時會發現陪葬的銅.陶或木製的獨角獸.這也有用解庸觸不直鎮妖辟邪之意。另外,現代漢語的「法」字,也是源於「麂」字照此說來 今天電無須再去追究古代神話傳說「解席決訟 是否公正;令人還能想到用它來設置在法庭,作裝飾雕塑陳放,這至少是比千處一樣地放一一對石辮子,更能在執法的特定環境中,顯示我華夏古老文化深厚的內涵。
當你見到某些建築物前擺上一對石街子。已經見慣不驚,很能理解這是中華街文化的體現。但對於某些法院門口或陵園神道上擺的一種怪模怪樣的。獨角獸」,多數人則可能不得其解,這是何種動物?有何意義?(圖片系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庭台階上陳設的解庸)其實,這「獨角獸 通俗地說:「它是中華古代文化中法與法官公正的象徵。」正名是解廊(音Xie.Zhi).亦作獬鹿、獬豸、觥黼、屈軼等稱謂,是一種古代傳說中的神昔。其在古書《說文·唐鄢'、《異物志)、《後漢書·輿服志》、《論衡·是應篇)中都有記敘,說是:古代有一種似牛或似羊的獨角獸,很神.能辨人爭斗之曲直,那似刀之角專抵觸為非不直的人。所以,古代的法官在判案難解難分是非時.就讓解廟出來,只要它抵觸一方那方便是有罪。傳說這種方法是始於舜時皋陶氏,皋陶日後也斯被後人推崇為華夏史上的第一位法官。因而其後的民族文化中以龍象徵帝王、鳳象徵帝後,就用解庸來象徵法官、法。從楚王開始延至漢唐.法官戴解威冠,到明清則改在官服上綉此獸的圖案。今日考古發掘時,在東漢魏晉南北朝陵墓中,還不時會發現陪葬的銅.陶或木製的獨角獸.這也有用解庸觸不直鎮妖辟邪之意。另外,現代漢語的「法」字,也是源於「麂」字照此說來 今天電無須再去追究古代神話傳說「解席決訟 是否公正;令人還能想到用它來設置在法庭,作裝飾雕塑陳放,這至少是比千處一樣地放一一對石辮子,更能在執法的特定環境中,顯示我華夏古老文化深厚的內涵。從古至今,人們無不嚮往著公正。「包青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頌,即源於他剛正不阿、公正司法。明代的呂坤曾說:「公正二字是撐持世界底,沒這二個字,便塌了天」[14]。「法不阿貴」、「信賞必罰」,這是中國古代公正執法、公正司法的基本要求。孔子在《論語》中曾說:「公則說(悅)」,在《尚書》中說:「以公滅私,民其允懷(歸向)」。荀子則提出:「公生明,偏生暗」。以上均強調了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的重要意義,對後人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的影響。
李離、楚莊王、張釋之、何武、郅惲、李濤等78位中國古代公正執法之人,旨在啟迪公正執法智慧,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1 李離因錯殺自裁而死
2 楚莊王尊法不偏私
3 魏絳執法懲楊干
4 叔向「刑不隱親」傳佳話
5 石奢因縱父自刎而死
6 穰苴執法殺監軍
7 腹?尊法殺獨子
8 張釋之公正執法
9 張釋之抗旨執法
10 漢武帝尊法殺外甥
11 黃霸察情公正斷子
12 薛宣斷縑辨真偽
13 何武智斷遺囑案
在我國古代,官吏在執法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公正、愛民、廉潔的執法思想,以下幾幅匾聯就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清康熙年間,知縣高以永(今浙江嘉興人)在內鄉任職期間,撰寫了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上聯是講為官之道,並且告誡地方官員要把自己的榮譽得失即官的升遷,看得淡一些,要為地方造福;下聯是說以百姓為天,愛民如身。這幅對聯最核心的是上聯的「勿說一官無用」,提醒當官的要為百姓謀利益,下聯的「莫道百姓可欺」,提醒官員不要欺壓百姓,言語的、行動的,都不能為之。
康熙十九年(1680年),高以永任內鄉知縣時,縣內地多荒蕪,以永即問民疾苦,「令其廣開墾,植農桑,流民四處返回,開地40餘傾。在事數年,溫厚和平為治務,慈祥之聲傳聞遐邇」。升遷離任後,百姓立「德政」「去思」二碑於儀門前,在位的第二年,1681年,內鄉的眾坤民為感謝知縣高以永送的功德匾上題寫「愛民若子」四個大字。
在對聯中,有些是體現「愛民」思想的。如:「治菊潭,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酈民,十年踏地腳跟牢。」菊潭,酈,古指內鄉;天、地、柱分指天子、百姓、地方官。上聯是說,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託,下系百姓安樂,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頂天一樣;下聯是說,地方官要愛民如身,腳踏實地勤政為民,在本職崗位上幹上十年八年,在政壇上站穩腳跟。再如:「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等,這些對聯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還有些對聯是講公正執法的。其一:「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意思是說,按照法律條定罪量刑就能使人明白天理所在,依據法律懲治犯罪,一定要拋棄私人的感情。其二:「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上聯是說,為官者在執法中,要不分親疏遠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執法;下聯是說,對舉報者的獎勵要重,哪怕對那些該獎或不該獎的拿不準的人,也應重獎;相反,要處罰時,對那些證據不足,一時還不能查明真相的疑犯,一定要從輕處理,留有餘地,以免冤枉好人。其三:「法規有度天心順;官吏無私民意安」、「報國當存清政志;為民可效廉明臣。」這些對聯的愛民要求是很具體的,要求當官的不要欺民、負民,要寬民、要無私,不要拿百姓一文錢,表明了為官者公正執法,順乎民心,清正廉明的願望。
除了以上這些對聯外,還有些匾也非常有教育意義。如:「清、慎、勤」,是警戒為官者要做到清正廉潔,謹慎處事,勤於政務,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再如:「勤補拙」,是說以勤政來彌補自己能力的不足。
古代縣衙的這些對聯,不僅對仗工整,平仄有致;而且概括力強,含義深遠,發人深思。這些匾聯也的確起到了一些作用,內鄉縣令中就出了不少的「清官」,如金代大詩人元好問;明代史惟一、胡裕;清代的高以永、章炳燾等等。
9. 歷史上公正的攥編歷史的人有哪些
應該沒有吧,編寫的人無論如何正直,可撰寫的時候還是要帶著個人感情的
10. 歷史上有什麼人物是與公正有關的,另外魏徵,包拯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准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唐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 。包拯上任後,下令只按規定數進貢,任何官員不得加碼、貪污 一掃往日貪風,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而包拯自己後來在離任時,連一方端硯也沒有帶走。 都御史海瑞,在官舍死了。同鄉做官的人,只有在戶部做事的蘇民懷一人。蘇民懷檢查清點他做官的俸祿,竹箱子里有八兩銀子,麻布兩丈,幾件舊衣服罷了。這樣的都御史又有幾個?
包拯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包拯在三司任職時,凡是各庫的供上物品,以前都向外地的州郡攤派,老百姓負擔很重、深受困擾。包拯特地設置榷場進行公平買賣,百姓得以免遭困擾。官吏負欠公家錢帛的多被拘禁,一有機會就逃走,又把他的妻兒抓起來,包拯都給放了。
包拯性格嚴厲正直,對官吏苛刻之風十分厭惡,致力於敦厚寬容之政,雖然嫉惡如仇,但沒有不以忠厚寬恕之道推行政務的,不隨意附和別人,不裝模作樣地取悅別人,平時沒有私人的書信往來,親舊故友的消息都斷絕了。雖然官位很高,但吃飯穿飯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時一樣。他曾說:「後世子孫做官,有犯貪污之罪的,不得踏進家門,死後不得葬入大墓。不遵從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