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評價唐太宗 (300字左右)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回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答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Ⅱ 如何正確評價唐太宗
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一位封建帝王,同時也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專。他在位的屬二十三年時間里,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空前盛世——「貞觀之治」,使得唐王朝時期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國力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
另外,李世民善於聽取不同意見,這也促使了一批優秀的文武人才聚集在了他的身邊。在幫助其父李淵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李世民及其部下可謂是居功至偉。
其三,李世民在隋朝的基礎之上,完善了中央政府的各項制度,出兵消滅了盤踞在各地的割據勢力,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讓經歷了隋末唐初戰亂的老百姓們得以休養生息,把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了一個頂峰。
Ⅲ 歷史題:怎樣評價唐太宗
①、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回了「貞觀之答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入了鼎盛時期。
③、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④、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Ⅳ 對唐太宗的評價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1、善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後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
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
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乾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2、從諫如流。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後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
3、河清海晏。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
貞觀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鋌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拓展資料:
1、《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
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
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2、《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
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3、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4、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5、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
Ⅳ 歷史上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論
一、鈕先鍾:「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二、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范。」
三、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
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四、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五、《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
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
人物生平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Ⅵ 唐太宗的歷史地位如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新唐書》評價
李世民畫像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舊唐書》評價
史臣曰: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 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吳兢在《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貞觀政要》集論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里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Ⅶ 從評價唐太宗看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設計思路是用已有歷史知識結合補充的歷史材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探究,評價歷史人物。 首先確定選取評價哪個歷史人物,要選擇在歷史上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相對實力在世界上最強大的朝代,尤其是唐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族關系融洽,對外開放與交流活躍,文化走向繁榮。在唐朝的統治者中,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順應了時代潮流,積極採取各項措施,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做為典型。理解唐太宗這個歷史人物,是理解唐朝的一把鑰匙。分析評價唐太宗這個歷史人物,既可以通過對隋唐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做總結對比,使知識系統化層次化;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其次,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以課標為依據,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第一步依據課標,選擇在歷史上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在教學中呈現學習過的四位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皇帝, 隋煬帝、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第二步科學地呈現這一歷史人物。在學完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以後進行,通過歸納教材上已學過的相關內容,分析提供的必要史料,引導七年級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通過縱向的比較,了解歷史的發展趨向,通過橫向的比較,發現歷史現象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這樣的歷史情境,讓學生既梳理、鞏固已有的知識,又通過分析、思考、交流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更加全面地認識唐太宗和唐初的歷史。在認識中,初步掌握歷史地、全面地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使學生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找准人物的地位、理解人物的歷史作用。在教學中概括其主要作用——由亂世到治世;列舉其治國思想,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列舉其治國措施,概述其成效;通過對學生問題和調查問卷的整理和分析,逐個解決問題:1.「唐太宗經歷了隋朝的滅亡,他從中吸取了什麼教訓?他的治國思想是什麼?」2.「唐太宗是怎樣使國家從亂世走向盛世的?」他採取了哪些治國措施?3.「唐太宗治國措施有什麼成效?」他的政策對後代的影響?4.唐太宗統治後期有怎樣的變化? 第三步要科學地呈現歷史人物,首先需要全面展示他的歷史業績,幫助學生完成由形象具體的歷史故事到全面把握歷史事實,形成正確認識的方法。這也是貫穿整節課的重難點:凸顯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探索如何引導七年級學生歷史地、客觀地、全面地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在教學中這么做:以上我們從哪些方面認識了唐太宗?這是否是全面的唐太宗?認識唐太宗還有沒有其他的視角? 出示元朝人戈直對唐太宗的評價,戈直指出了唐太宗的不足,認為唐太宗主要的方面還是做得很好的,總體上給予肯定的評價。體現出古代學者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出示唐太宗干預史官工作的素材,在分析中邊歸納,邊板書出評價歷史人物的一般方法:歷史、客觀、全面的方法。歷史人物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有一定的想法和做法,取得一定的成效,認識歷史問題需要回到當時的情景中,這是「歷史地」看問題;盡量選取「真實」的材料認識歷史事物,這是「客觀地」看問題;評價歷史人物,既要看其優點,又看到其不足,同時又能將人物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定位,這是「全面地」看問題。評價歷史人物採取三步:選擇在歷史上有典型意義的人物;科學地呈現這一歷史人物;凸顯評價人物的方法,學生整節課的學習,就是感受、體驗、理解,從而初步掌握這種方法的過程。 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也是學生探究歷史人物的過程,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能得以展現的過程,也是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得以充分發揮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掌握了理解和運用歷史人物的評價方法,進而形成獨立的自我生成的觀點。學生之間在交流、爭論、意見綜合中,慢慢構建起對人物的更深層次的理解:思路逐漸清晰、外顯,學生在反復的交流中,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運用及思維過程進行判斷和矯正:不僅達成對問題的共同理解,而且有利於學生間、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關鍵的在探究中,歷史的學習由認知、理性的智力范疇,滲透擴展到情感、態度、人格等非智力領域,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單單是知識增長、能力發展;更是情感激發、人格健全的育人過程,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為學生正確看待他人評價他人提供良好的人生借鑒。
Ⅷ 七年級下冊歷史如何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回要廉潔奉公,答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②他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如「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敢於直言的魏徵等。
③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避免宰相專權。
④合並州縣,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減輕人民負擔。
⑤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中央設國子學、太學等,學校還有了專業分科,如醫學、算學、天文學等。
⑥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天可汗」。唐太宗還設立安西都護符作為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⑦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加強了唐蕃友好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發展。⑧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唐太宗實行一些比較開明的政策,既維護了統治,又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奠定了基礎,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Ⅸ 歷史上怎麼評價李世民
①、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入了鼎盛時期。
③、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④、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是一位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他不平凡的一生,創建了一個不平凡的國家,但是他始終是一個平凡的人,在他一生中有功也有過。
一、 愛才如命,心胸寬廣,具有宰相心中能撐船的風范。 他最得力的助手就是魏徵,魏徵對國家十分忠誠,直言諍諫,補救缺政,是輔佐唐太宗成為「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當魏徵向唐太宗批評建議時,把唐太宗比做桀、紂……但唐太宗並沒有阻止他,因為他並沒有顧自己卻放棄了自己的尊嚴為了人們生活更加美好並接受意見,隨即改正,當魏徵死後,自己痛不欲生流淚嘆息。
二、 對國家有強烈的責任心,有濃厚的負機意識。 唐太宗曾說過一句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順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治理好天下,所以他一心為民,一心為國,為了心中的百姓,他放棄了自己的慾望,用強烈的自製力克服自己,經常批奏摺到深夜,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因此人們對他非常擁戴。
三、 具有領導力,社會安定。 在唐朝出現了鼎盛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口大增,採用隋朝制度,人人安居樂業,社會治安好,家家睡覺不關門,監獄經常空無一人,對人民加強了思想教育,同時是唯一沒有貪污的國家,不管官大或小都盡心竭力的為人民服務,可見唐太宗的領導能力有多強。
四、野心大,晚年奢侈。 唐太宗發兵攻打東突厥後,還要接連不斷地攻打其他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來滿足自己的慾望與虛榮心。當時唐朝正處在繁榮時期,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他變得漸漸奢侈起來,貪圖享受,最終犯下錯誤,被農民起義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