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歷史人物的哪些精神
仁、智、禮、義、信
「仁」的核心思想應該是「仁愛慈善」,
「義」的核心思想應該是「正義奉公」,
「禮」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尚禮守法」,
「智」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崇智求真」,
「信」的核心思想應該是「誠實守信」。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這樣的心態,即「仁愛之心」。關於「仁」,最早出自《尚書》。《尚書》中說:「克寬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說當年商湯用寬恕仁愛之德,明信於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義是「親人」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說:「親,仁也」,又說:「仁,親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員之間、氏族親人之間要「親愛」,這種「仁愛」之情,僅僅局限於家族親屬之間。隨著歷史演變,「仁」的涵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由「親人」發展到了「愛人」。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孔子曾說過:「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里「仁」已成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為了維護「仁」,可以「殺身」,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維護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見,在「仁」的情感范圍由家族擴展到社會的同時,「仁」的道德內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第一要素。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說文解字》曾這樣解釋,「義(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意思說,「義」是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我們崇尚羊的形象和涵養,要像羊一樣溫和、善良、美好。這里講的「義」,主要是指一種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氣節。羊在我們生活中,從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國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與魚構成了「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羊和魚都是最鮮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國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個「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來構造的,這反映了人們對羊所具備的美好境界的追求,並把這種境界作為國人應該追求的品行,作為應該提倡的道德。《說文解字》把「義」同「美」和「善」聯系起來解釋,「美」和「善」是「羊」字頭,「義」的繁體字「義」也是羊字頭。所以,義、美、善是同義的。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孔子極為推崇「仁」德,提倡「殺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義」德,說要「捨生取義」。「殺身」和「捨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說明孟子是把「義」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認識的。我們講中華傳統美德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簡化成「仁義道德」,可見,在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義」兩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古人雲:「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為主要標準的。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這樣的規矩,即「禮儀之規」。「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習俗和儀式。《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指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道德准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和倡導。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關於「禮」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新的變化。《禮記·表記》中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說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遠之,開始遠離它,並且「制禮作樂」,逐步把這些禮儀規范起來,對在哪種情況下實行什麼樣的禮節、舉行什麼樣的禮儀、講究什麼樣的禮貌進行了具體規范,提倡以「禮樂」治天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的內容又有了創造性的變化,開始將「禮」作為道德准則加以提倡。我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看那老鼠還有一張臉皮,做人豈能無禮儀;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干什麼?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沖動的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規范、加以倡導。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禮儀廉恥,國之四維」的治國理念,把「禮」放在道德規范之首,表明「禮」已經由原來的一種習俗和儀式逐步地規范為一種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現在文字記載里。孔子常說:「君子道有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慮,勇者不懼。」《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智慧之舉。這里講的「是知也」就是指「這才是智慧、這才是聰明、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繼承和發展唐堯、禹舜、商湯等關於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是非、認識善惡這樣的聰穎、智慧思想的基礎上,豐富了「智」的具體思想內容,提升了「智」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在道德規范中的地位,使之成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新的道德概念和價值取向,成為對人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這樣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它不僅要求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要誠實和守信,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某一個事物、某一種理念認識上的堅定可靠,反映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信賴的關系。缺乏堅定可靠和相互信賴這樣一種基礎,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上也難以實現誠實和守信。關於「信」,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了它,並且積極地加以提倡。歷代賢人聖哲關於「信」的強調不絕於書,甚至包括像《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一些古典文學名著裡面,也都強調「信」的道德理念,都有關於「信」的人性詮釋和故事描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記載說:「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說統治者有「信」,是立國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礎。老子說:「言,善信」。意即說話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說,「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孟子則把誠信看作社會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則,他所謂「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的闡述,即是其證。《貞觀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徵說:「德禮誠信,國之大綱」,把「信」作為治國之大綱來加以強調。《舊唐書》里說「君之所保,惟在於誠信」。《尚書》寫道:「信用昭明於天下」。《詩經》裡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語叫「信誓旦旦」。像這樣一種對「信」的認識、對「信」的提倡、對「信」的崇拜,從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樹一樣存活於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說明「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歷來被人們所肯定、所推廣。
2. 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人物故事
屈原投江,匡衡鑿壁,有哪些口口相傳的富含愛國精神的故事?各位,看這題目,應該問的是中國古代有哪些愛國故事。事實上,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小編就選取幾個比較經典的講一下吧。先說第一個,《婦好》——戎馬易針黹,朱袖伐千軍。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據史料記載,譚嗣同曾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去留肝膽兩昆侖」是譚嗣同譚公臨刑之前抒發的絕唱。意謂是我生為變法而生,死為變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義膽,像昆侖那樣高聳,譚公生如昆侖,死如昆侖。「譚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牆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
3. 中國歷史上有骨氣的人物有哪些
1、於謙
於謙一生,可謂歷經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的磨難。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以狀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就因為他不肯對主考官溜須拍馬而已。人家當官前呼後擁,盡顯官威。於謙當官便服一套 瘦馬一匹。同僚並不以其為謙虛清廉,卻說他壞了官場規矩。
公元1449年,瓦剌侵略軍席捲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共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做了階下囚。於謙帶領22萬大軍,堅守京城,大破瓦剌軍。
1457年正月,英宗南宮復辟成功,登上皇位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要清洗忠於弟弟代宗的一干大臣,首先被殺的就是兵部尚書於謙,給他定下的罪名是「意欲謀反」。
於謙遇害之日,悲憤滿腔的北京百姓,佇立街頭,含著眼淚,默默地為忠良送別。於謙被殺,抄家時發現「家無余資,蕭然僅書籍耳」,只有正屋鎖得嚴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明萬曆年間,於謙終於得到昭雪,被追謚為「忠肅」。
2、方孝孺
方孝孺絕頂聰明,六歲能詩,十三歲善作文,千言立就,於明建文初年任翰林侍講學士,成了建文帝的文膽。燕王朱棣反叛要揮軍南下,朝廷議定討伐,詔令、檄文皆出於方孝孺的手筆。據說那檄文竟連朱棣都連聲叫絕。
朱棣佔領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肯歸附。因姚廣孝事先囑托過,「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投入獄中。
其實,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來收攬人心,所以燕軍攻破南京後,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從。
朱棣又派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被孝孺痛斥一頓。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慟而極,哭聲響徹大殿。
孝孺接過筆,寫上「燕賊篡位」幾個字後,隨即擲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絕不能寫。」朱棣勃然變色,提出警告:「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惡狠狠地說,「我就滅你的十族。」
朱棣下令將其朋友門生也列為一族,連同祖宗親戚合為十族。株連十族的行動持續了多天,殺死了873人。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並作《絕命詞》一首,隨後處以凌遲之刑。、
3、蘇武
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但不幸的是,就在蘇武即將完成出使任務准備回國時,匈奴緱王圖謀劫持單於母閼氏歸漢,副使張勝捲入這一活動。事發後,蘇武受到牽連,被扣押在匈奴。
當時,匈奴單於為誘逼蘇武投降,先將他幽閉於大窖中,蘇武以雪和旃毛為飲食,不為屈服。單於決定把蘇武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麼時候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而單於只送給他幾只公羊。
蘇武持著漢節,在風雪交加的北海牧羊,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漢節和幾只羊。年復一年,使節上掛著的旄牛尾裝飾物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和胡須也都變花白了,但漢節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手。
後來,漢武帝駕崩了,當得知這個消息時,蘇武他面向南方,撲倒跪地,放聲痛哭,鮮血順著嘴角流在了地上。從那以後,他終日悲慟的哭泣,誰都勸他不了。
漢昭帝登位後,匈奴和漢達成和議,蘇武終於能夠回到故鄉。孔子說:「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正是蘇武最真實的寫照。
4、黃庭堅
宋朝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對變法而形成了新舊兩黨,並逐漸演變成了黨爭,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相互間水火不容,你死我活。黃庭堅曾參與編修《神宗實錄》,因為他曾反對變法,被劃歸舊黨。
宋哲宗紹聖間,新黨重新掌權後,便在《神宗實錄》中摘出千餘條內容,控告他誣蔑宋神宗。雙規、禁閉,諸多手段一齊上。但是,無論怎樣威逼利誘,黃庭堅卻始終不承認有誣蔑之辭,「凡有問,皆直辭以對」,不折腰、不懼怕、不屈服,其嶙嶙傲骨、凜然正氣,令士大夫莫不嘆服。
黃庭堅不會低頭認罪,不會忍辱偷生,所以,他受到的打擊比其他舊黨人士更大,結局也更悲慘。他先貶涪州,後貶黔州,再貶戎州,後來還遭除名,被踢出了幹部隊伍,羈管宜州,成了階下囚,最後慘死他鄉。
在黃庭堅生命最後一段歲月里,他與宰牛的案板相對焚香讀書,用三文錢買的毛筆為朋友寫跋,把在城牆上淋雨當成平生快事,永遠站著傲笑而不跪著哭泣,哪怕為此顛沛流離,困苦一生。
5、文天祥
文天祥,在民族危急的關頭號召各地起兵抗敵,誓死衛國,後來兵敗被俘,坐了三年牢。這段期間,元朝千方百計地對文天祥勸降、逼降、誘降,參與勸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誘的手段之毒、許諾的條件之優厚、等待的時間之長久,都超過了其它的宋臣。
忽必烈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積翁等寫信告訴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說:「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王積翁見他如此決斷,不敢再勸。不久,忽必烈又下令優待文天祥,給他上等飯食。
文天祥請人轉告說:「我不吃官飯數年了,現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見文天祥,當面許他宰相、樞密使等高職,又被他嚴辭拒絕,並說:「但願一死!」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布滿了全副武裝的衛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
行刑前,文天祥問明了方向,隨即向著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說?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說話,從容就義,終年47歲。
4. 歷史上患有精神疾病的名人有哪些
凡 高
牛頓
漢哀帝是一個同性戀者,有「斷袖之癖」之稱
宋太祖趙匡胤患有躁狂抑鬱版症。
1883年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權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坐在自己的安樂椅上停止了思想。馬克思的最後一年裡實際上已成為一個精神殘廢的人。由於燕妮的逝世而一蹶不振,書信中一般都流露出一種抑鬱沮喪的情緒,科學工作根本談不到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脫口說出了一句後來常被一切庸人所利用
的話即:「他本人無論如何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斯大林患有嚴重的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
5. 有那些歷史故事啊最好是那些人物具有優秀精神的。
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綵衣娛親(老子),舜孝感動天,古代24孝故事經典全文 01 孝感動天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11 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12 埋兒奉母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扇枕溫衾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14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 「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聞雷泣墓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鯉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19 恣蚊飽血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扼虎救父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哭竹生筍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22 嘗糞憂心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棄官尋母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滌親溺器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馬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6.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具有捨生取義精神的人物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抗元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咸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譚嗣同他在能夠出走的情況下沒有出走,而是選擇了捨身取義,准備用他的鮮血來喚醒沉睡的國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薦軒轅」!有人說他愚昧,而事實上,譚嗣同的死,對後世的影響及其長久深遠,絕對如他自己所說,是死得其所!這也是大義,不是一般人的大義,也更值得人們尊重和景仰!他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不絕於耳!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他的童年是在階級壓迫和剝削的苦水裡度過的。1945年他光榮地參加了八路軍,踏上了新的征途。他和戰友們用一個接一個的勝仗迎來了全國大反攻的偉大勝利。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的戰鬥打響了,戰士們像潮水一樣沖向敵軍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學。從一座橋內噴出六條火舌,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那座橋是敵人築的暗堡,沖上來的部隊被壓在一座小土坡下面。沖在前面的一個戰士倒下了。「連長,我去炸掉它!」董存瑞說。董存瑞請戰獲得批准。在郅順義的掩護下,他奮不顧身地沖到暗堡下,但卻找不到放炸葯包的地方,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董存瑞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炸毀了敵人的暗堡,他壯烈犧牲了。
1988年3月13日一位14歲的優秀少年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犧牲了,他的名字就叫賴寧。那天下午3點左右,因八級大風,把縣城附近一家工廠的電線桿吹倒,造成電線短路,引起了大火。風助火威,火越來越大、燒得越來越遠。此時,森林、電視衛星接收站和附近的油庫存都不得面臨著巨大的危險。賴寧看見後立刻趕到火災現場。他找到了一棵松枝奮不顧身地沖向前奮力撲火。雖然,消防隊員曾勸阻大家別往火中硬闖,但賴寧不忍心看到國家財產遭到嚴重損失又去撲火。最後大火終於撲滅了,但賴寧卻犧牲了。
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1982年7月1日,中空軍醫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醫科大學學系學生張華,在西安市郊區為搶救因沼氣中毒落入糞池的69歲的老農,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年僅24歲。
7. 中國歷史上有骨氣的人物有哪些
文天祥,夏完淳,戊戌六君子,秋瑾,夏明翰,李大釗,方誌敏,劉胡蘭,楊虎城。
8. 列舉中國重精神的古代故事
1, "聞雞起舞」,這是東晉著名愛國將領祖逖與劉琨自勉奮發的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2, 立雪程門
程是指宋代理學家程頤。立雪是指學徒站在雪中虔誠求道。「程門立雪」的原意是說: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站著。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教。
這則成語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為尊師重道的範例。「程門立雪」也可說成「立雪程門」。
3,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他家以種田為生,他卻酷愛讀書,晝夜不停。有一次,妻子下地幹活,讓高鳳在家看護涼曬著的小麥。突然,天降暴雨,而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妻子從趕回來一看,啊呀!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丈夫卻一點也不知,仍沉浸在書中。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高風流麥」稱贊讀書專致人。
4,臨池學書
古代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他家中的衣服上 都寫上字,然後再到池中洗凈。反復地這樣做,竟然將池中的水都染黑了。他終於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形容人刻苦學習書法。
5,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非常頑皮、不愛讀書。一天,父親與朋友們談到左思時,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後非常難過,便暗下決心,刻苦學習。年復一年,左思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他用十年時間潛心研究、精心撰寫的文學巨著《三都賦》受到驚人的好評。人們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紙價大幅度上漲。
6,妙筆生花
李白小時候曾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自己所使用的筆頭上開了一朵鮮艷的花。只見一張張白紙從他的面前飛過,李白極為興奮,抓起這支筆就飛快地寫起來,筆墨落在紙上就變成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後來,李白刻苦學習,寫出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好詩,成為千古流芳的偉大詩人。
7,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大將呂蒙,年青時,因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在吳主孫權的再三勸說下,他學習漢武帝,無論什麼時間,手中總拿著書,有空就讀,並堅持不懈。他終於成為文武雙全的大將軍。人們用「手不釋卷」來形容勤奮讀書。
8,割席分坐
漢朝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坐一張席子上讀書,有達官貴人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仍然靜心讀書,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把席子割斷,兩人分開就坐。管寧後來終於事業有成!
9,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裡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的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10,隔籬偷學
賈逵出生於公元30年,是西漢名家賈誼的第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喜愛讀書。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經常隔著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由於勤奮苦學,最終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9. 舉出幾個中國歷史上具有梅花精神的人物
1、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
在孩提時,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
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尚未就職,即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將帥。並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採納,辭官回鄉。
後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尚書左司郎官等職。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將多降。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今杭州)。
上書力陳分全國為四鎮,集中財力、軍力抗元。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溫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
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於雩都(今於都)擊敗元軍,收復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蒙古、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3、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
4、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李白
網路-司馬遷
網路-岳飛
網路-文天祥
網路-屈原
10. ·哪些歷史人物具有堅強不屈,大無畏的精神
趙一曼,方誌敏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的N多,外國的我不大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