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屬牛和屬馬的和嗎
無所謂和不和,問題的關鍵在於雙方的性格、責任感、處事待人原則等,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如果能接受,會幸福。如果不能,那就拜拜。主要看你們倆相處的感覺,算命比一定準的。自己好好想想吧!
⑵ 歷史上哪些東西與牛相關,還有牛在歷史中第一次出現是什麼時候,在哪裡
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專石器時代屬開始馴化(圖2[原牛])。原牛的遺骸在西亞、北非和歐洲大陸均有發現。多數學者認為,普通牛最初馴化的地點在中亞,以後擴展到歐洲、中國和亞洲。亞洲是野牛原種的棲息地,迄今仍有許多
在原地生活於野生狀態中,而在歐洲和北美則除動物園和保護區尚存少數外,野牛已絕跡。中國黃牛的祖先原牛的化石材料也在南北許多地方發現,如大同博物館陳列的原牛頭骨,經鑒定已有 7萬年。安徽省博物館保存的長約 1米余的骨心,是在淮北地區更新世晚期地層中發掘到的。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⑶ 誰知道牛和馬最早是由哪兩個國家或民族馴化的呢
印歐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馬的民族, 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紀就開始用馬. "The single biggest factor accounting for these migrations is probably the horse. A good deal of archeological work indicates that in the same period as the hypothesized spread of the Indo-Europeans,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groups able to ride horses in the same areas. Moreover, work in the Dnieper river valley of Ukraine indicates that the first groups to domesticate the horse lived there." ( In Search of the Indo-Europeans, by J.P. Mall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9) . 入侵印度的印歐人- Aryan人就是"horse-using people", 而在此之前的Harappan 文化中沒有發現馬. 擴張到歐洲的Celts人的鍾形杯文化和戰斧文化(Bell Beaker and Battle
⑷ 牛和馬的年輪在哪裡
、根據牙齒判定年齡
牛的牙齒可分為切齒、前臼齒、後臼齒,而牛的年齡就是根據切齒的發生、脫換和磨損情況加以判定的。切齒共4對,呈左右對稱分布,由中間向兩邊依次為門齒(鉗齒)、內中間齒、外中間齒和隅齒。根據牙齒的更換情況將其分為乳齒和永久齒,正確區分乳齒和永久齒在年齡判定上非常重要。乳齒較小而薄,齒色發白,齒間間隙大,齒頸明顯;永外齒齒形大,黃色或暗褐色,齒頸不明顯,齒間間隙小。牛的牙齒變化與年齡的關系如下:
(1)初生:牛犢剛出生時就有2對乳齒(乳門齒和乳內中間齒),個別還長出乳外中間齒,一個星期內乳隅齒也長出。
(2)3~4個月:各乳齒都發育完全,且整個乳切齒呈弧形排列,齒的前緣排列整齊。
(3)4~5個月:乳門齒開始磨損,門齒前緣呈線狀。
(4)6~9個月:各乳齒相繼磨損,門齒和內、外中間齒都出現磨損面,磨損面呈橫橢圓形,隅齒的前緣呈帶狀。
(5)10~15個月:乳門齒、內中間齒的齒冠先後被磨完。
(6)16~22個月:乳門齒齒根變短,而後脫落,到18個月時,出現1顆或1對永久門齒。
(7)24個月:永久門齒充分發育,達到既定的高度。
(8)2歲1~6個月:永久門齒開始磨損,乳內中間齒的齒根變短,而後脫落,2歲半時生出永久內中間齒。
(9)3歲:永久內中間齒充分發育,達到既定高度。門齒磨損,出現磨損面。
(10)3歲1~6個月:永久內中間齒開始磨損,乳外中間齒的齒根變短,而後脫落,3歲半時生出永久外中間齒。
(11)4歲:永久外中間齒充分發育,達到既定高度。門齒、內中間齒繼續磨損。
(12)4歲1~6個月:永久外中間齒開始磨損,乳隅齒的齒根變短,而後脫落,4歲半時生出永久隅齒。
(13)5歲:永久隅齒充分發育,達到既定高度。此時,稱為"齊口"。
(14)5歲5~7個月:隅齒前緣稍有磨損,呈帶狀。其他各齒磨損面變大。
(15)6歲±2個月:隅齒出現磨損面,由切齒、內、外中間齒到隅齒的磨損面依次呈由寬到窄的橢圓形。
(16)6歲5~7個月:切齒磨損面呈方形,其他齒的磨損面變大。
(17)7歲土2個月:切齒磨損面近圓形,內、外中間齒磨損呈較寬的橢圓形。
(18)7歲5~7個月:切齒磨損面呈圓形,內中間齒呈方形,隅齒的磨損面變寬。
(19)8歲土2個月:門齒磨損面露出齒星,內中間齒近圓形。
對於"齊口"之前的牛,齒齡判定法很准確,與實際年齡相差不到3個月。隨著年齡的增長,判定的准確性降低。
2、角輪判定法
此法主要適合於母牛。從角跟算起,一個凹陷加一個相鄰的隆起為一個角輪。母牛在懷孕和產核期間,很容易出現營養不足,角的發育受到影響,形成角輪。一般來說,母牛第一次產樓即出現第一個角輪是在2.5~3.0歲,按每年都產犢計算,產犢一次增加一個角輪,這樣可以根據角輪的總數加上1.5~2.0歲即是牛的估計年齡。
但很多因素都影響了該判定方法的准確性,因而在使用本法進行年齡判定時最好結合第一種方法。
⑸ 屬相牛和馬差幾歲
這可難到我了。毛看見年月日啊?樓主 灌水進去
⑹ 牛繼馬後的歷史典故
所謂「牛繼馬後」,是指晉朝司馬氏江山,會被姓牛的人取代。影射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並非司馬氏的血統,而是他的母親夏侯光姬和琅琊王府的小吏牛金私通所生。
話說司馬懿權傾朝野時,當時流傳著一本叫《玄石圖》的讖書,讖是預言、預兆的意思,往往指的是不吉利的事情。這本書中記載著「牛繼馬後」的預言,也就是說,司馬氏的江山會被牛氏取代。這個讖言傳到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耳中,他對此非常忌諱。因為「三馬同槽」的讖言如在昨日,想當初奸雄曹操夢見三匹馬在一個槽里吃草,心中怏怏不快。曹操起初懷疑「三馬」暗指西涼馬騰父子,後來疑心司馬懿父子,對他們一再提防,臨死時還再三叮囑曹丕。對司馬懿不可重用,即便用之,也要防之。
但是「三馬同槽」記載於《晉書·宣帝紀》,這其中寓意不言自明,暗指司馬氏取代曹魏乃是秉承天意,是上天要司馬氏坐天下,而不是司馬氏篡逆。因此,「三馬同槽」是一個政治謊言,就像陳勝起義時捏造了謊言「大楚興,陳勝王」一個樣,更與皇帝出生時的異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代表天意,愚弄老百姓的。
「牛繼馬後」的故事流傳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自東晉後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朝,江山多次易主。這個故事的出現可謂意味深長,也就是說,東晉的江山已非真正的司馬氏所有,取代司馬氏並不是違逆天意,而是誅無道,承民意。堂堂東晉的開國皇帝,竟然是個私生子,讓私生子及後代坐江山,簡直是一個笑話。
「牛繼馬後」的政治謊言製造之後,非常有市場。因為魏晉南北朝亂世的出現,恰恰是司馬氏「八王之亂」造成的。司馬氏本身取國不正,欺凌少兒寡母所得,容易遭人詬病。南北朝時,佛教盛行被很多百姓信奉,他們大都相信因果報應一說。司馬氏費盡心機篡奪的政權,最終被牛姓取代,很容易讓人產生大快人心之感。
⑺ 馬的歷史,或馬的由來
馬是草食性家畜。在4000年前被人類馴服。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在現實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少,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裝甲車取代了騎兵出現在現代戰爭中,汽車、飛機取代了馬匹成為快捷的交通工具,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編輯本段]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馬的家稱作「馬廄」。
⑻ 牛和馬誰厲害呢
從你的夢中看 牛都把馬踢死了!就可見一般了!在說了牛在二十生肖中排名第二,連老虎都處於下風,何況馬呼!
⑼ 牛和馬有什麼區別…
區別一:起源不同
牛:根據出土的牛顱骨化石和古代遺留的壁畫等資料,可以證明普通牛起源於原牛(Bos primie-nius),在新石器時代開始馴化。此外,在東北的榆樹縣也發掘到原牛的化石和萬年前牛的野生種遺骨。
馬: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
區別二:文化意義不同
牛:古人認為牛擁有「五行」中土屬性和水屬性的神力。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象徵。五行中講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進農作物生長,又講土能克水,所以古人們在治水之後,常設置銅牛、鐵牛以鎮水魔。
馬: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區別三、糞肥的主要成分不同
牛:牛糞含有機質14.5%,氮0.30~0.45%,磷0.15~0.25%,鉀0.10~0.15%。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在各種家畜中較低,質地細密,含水較多,分解慢,發熱量低,屬遲效性肥料。
牛糞中由於含水量較高,通氣性較差,有機質部分較難分解,是冷性肥料,把鮮類晾乾,再加馬糞混合堆積,可得疏鬆優質有機肥料。
馬:馬糞含有機質21%,氮0.4~0.5%,磷0.2~0.3%,鉀0.35~0.45%。馬糞成分中以纖維素、半纖維素含量較多,此外,還含有木質素、蛋白質、脂肪類、有機酸及多種無機鹽類。馬糞中水分易於蒸發,同時含有較多的纖維分解菌,是熱性肥料,施用馬糞可以改善粘土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