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西方翻譯歷史的五次高潮是哪些

西方翻譯歷史的五次高潮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1 11:24:33

① 中國翻譯史的5次翻譯高潮各有哪些特點

中國的翻譯史上的五次翻譯高潮,分別是兩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

② 日本翻譯史的三次高潮是什麼

第一次是大來化改新的源時候,當時日本人翻譯了大量我們國家唐朝的著作

第二次是明治維新的時候,當時日本人翻譯了大量來自於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

第三次是二戰結束後的十幾年裡,當時日本人翻譯了大量來自於美國的著作

③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譯書高潮指的是什麼

以徐來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李源之藻編譯《渾憲通蓋圖說》為發端,在晚明的學術界,翻譯西方科學書籍成為一時盛事,較有代表性的還有焦勖譯《火攻挈要》、王征譯《遠西奇器圖說》等書。此外,當時還譯介了一批歐洲宗教、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方面的書籍。自唐代大規模翻譯佛經以來,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譯書高潮,而此次譯書涉及的領域之廣,科學意義之大,又是第一次譯書高潮無法比擬的。它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了中國和歐洲兩大文化體系的融匯與交流,使中國文化初步納入了世界文化發展的體系,為中國科學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生機。徐光啟運用西方科技解釋農業生產,把傳統農學理論進一步系統化,有相當高的水平。不過,它們還停留在以比較抽象的哲理來闡釋農業生產現象,當時仍缺乏顯微鏡一類科學觀察實驗手段,難以深入探索農業生物內部的奧秘,形成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理論,這就不能不妨礙我國農學以後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翻譯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國翻譯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和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

1、從東漢到宋朝的佛經翻譯,代表人物:玄奘、晉代道安、苻秦的鳩摩羅什。

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都有一定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學翻譯,代表人物:徐光啟、李之藻。

那時由於對外交通的需要,創立了四夷館,培訓翻譯人才。明代末期,西學東漸,翻譯工作更活躍起來。但此時翻譯的方向已完全改變,不再是印度的佛經,而是歐洲的天文、幾何、醫學等方面的典籍,中國翻譯史已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3、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代表人物:魯迅、嚴復。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有識之士痛感學習西方之必要,翻譯活動又逐漸興起,在中國翻譯史上形成又一個新階段。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歷史進入了現代,翻譯的重要性遠邁前古。中國新文學的興起同翻譯是分不開的。

(4)西方翻譯歷史的五次高潮是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時代不同,嚴復對「信、達、雅」翻譯標準的解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許多年來,這三個字始終沒有被我國翻譯界所廢棄,其原因在於:作為翻譯標准,這三個字的提法簡明扼要,又有層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達」更為重要,而「信」與「達」二者之中,「信」尤為重要。

因此,有些翻譯工作者仍然沿用這三個字作為當今的翻譯標准,但是舊瓶裝新酒,一些人已賦予這三個字新的內容和要求。例如,他們認為「雅」已不再是嚴復所指的「爾雅」和「用漢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風格」問題。但總而言之,嚴復對我國翻譯事業是有很大貢獻的。

⑤ 世界翻譯史大概有多少年歷史

一、中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經歷了五次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1.兩漢至唐宋的譯經時期

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對我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也有一定的影響.佛經翻譯對於發生在我國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雖然在佛經譯著中也夾帶有少量描述外國科學知識的書籍,但不能說在我國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翻譯活動.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翻譯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譯的附庸.

兩漢至唐宋時期一批著名的譯者就翻譯方法發表了不少論說,初步構築了中國早期的翻譯理論.例如,釋道安主張直譯,譯文不增不減,只是在詞序上作些調整;鳩摩羅什則傾向於意譯,常對原文加以改動,以適應中國的文體.他們關於翻譯方法的主張,對我國後來的翻譯理論發生過持久的影響.比如清代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准,就可從這一時期的翻譯方法的論說中找到淵源.

中國翻譯史上有「譯經三大家」的說法,指的是: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1) 鳩摩羅什(344-413):東晉後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譯了《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中觀論》和《百論》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評論說,鳩摩羅什的譯著「有天然西域之語趣」,說明在譯文中仍然可見原作之神情.鳩摩羅什的譯文為我國的文學翻譯奠定了基礎.

2) 真諦:南北朝時,印度佛教學者真諦應梁武王之聘來到中國,譯經達49部,其中《攝大乘論》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稱唐僧.貞觀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經,17年後回國,帶回佛經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規模的譯場,用19年時間譯經75部1335卷.此外,他還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語,是第一個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國外去的中國人.唐代之後,譯經在中國雖不曾中斷,但規模均無法與唐代的盛況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明代萬曆年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標志著中國譯著的方向性轉變.以崇禎皇帝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於修歷的目的,對翻譯西方歷算書籍感興趣.1629年朝廷設立了歷局,組織傳教士與我國歷算知曉人士系統編譯數學和天文書籍.徐光啟、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識之士,一方面自身喜愛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力圖以科學技術改變我國的經濟狀況.他們除了奉旨參與歷局譯書之外,還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算學、農業、水利、機械及哲學等有關書籍.

明末科學翻譯活動啟動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明末科學翻譯是中國少數有識之士企圖沖破長期封建保守與夜郎自大的氛圍,自覺睜眼看世界之始,不僅與西方傳教士熱衷傳教的翻譯目的不同,還不斷面臨保守官吏頑強的阻力.由於朝廷支持不夠,譯人不足,民間翻譯出版機構尚未形成,致使當時已傳入我國的一大批西方書籍未能得到譯傳,使我國錯過了一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極好機會.

嚴格地說清初的科學翻譯活動主要是圍繞康熙皇帝的個人興趣開展的.他利用傳教士翻譯了少量關於天文裝置、歷表及地理、數學等書籍.但這些譯稿僅束之內廷高閣,對民間絲毫未產生影響.清初中國翻譯唯一有影響者是薛鳳祚.他與傳教士穆尼閣合作,翻譯了一些有關對數、天文和三角方面的書籍,使這些知識在民間得以及時傳播.

3.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

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譯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紓和嚴復.林紓(1852-1924)字琴南,光緒年間的舉人.他與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譯出歐美文學名著達16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塊肉餘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復仇記》(Hamlet)等.有趣的是林紓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給他聽,然後由他筆錄並整理出來.林紓的譯著中遺漏刪減之處甚多,但可讀性很強,對介紹西方文學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譯作第一次使中國讀者接觸到西方文學作品,引起了他們對西方文學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章回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嚴復(1853-1921),字又陵,是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大家.從光緒24年戊戌變法失敗到宣統三年,嚴復潛心譯書,譯作多為西方政治和經濟學說,顯然有向國人介紹西方進步思想之意.所以,嚴復又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譯著主要有《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會通詮》(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學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權界論》(On Liberty).嚴復提出的「信、達、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譯標准,流傳至今近百年仍為許多譯者所推崇,可見其生命力之強.

五四運動至建國前時期,我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馬列主義經典《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陳望道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達譯),世界文學名著《莎士比亞劇本》(梁實秋譯)和蘇聯文學作品《死魂靈》、《毀滅》(魯迅譯).該時期譯作的典型特徵是以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從而使東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擁有了更多的讀者.對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擴大到了語言學、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范疇,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翻譯事業的成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澤東選集》.我們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翻譯水平大大提高,對翻譯的標准也達成了共識.我們把外國的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也把中國的國情和發展情況介紹到國外.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來17年,實際上真正繁榮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譯工作,重點放在譯介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上,所譯作品的數量遠遠比不上今天.但由於組織得力,狠抓了計劃譯書和提高翻譯質量兩個環節,因而譯文質量普遍較高,涌現出一大批名著名譯.(孫致禮,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仍然方興未艾的這一次翻譯高潮,無論在規模、范圍、質量水平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大大超過了五十年代.我國的翻譯隊伍已不是那時候的數以千計,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數十萬人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已不是文學藝術的「一花獨放」,而是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教、衛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這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就是翻譯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離開翻譯來談論知識和信息,是不可思議的.此外,這次翻譯高潮的出現又是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中國若想在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些合作與交流活動都離不開翻譯.
二、(一) 古代西方翻譯
縱觀全過程,西方的翻譯在歷史上前後曾出現過六次高潮或可分為六個大的階段.首先是肇始階段.公元前四世紀末,盛級一時的希臘奴隸社會開始衰落,羅馬逐漸強大起來.但是,當時的希臘文化仍優於羅馬文化,因而對羅馬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翻譯介紹希臘古典作品的活動可能即始於這一時期或始於更早的時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有文字記錄的翻譯確已問世.被譽為羅馬文學三大鼻祖的安德羅尼柯、涅維烏斯和恩尼烏斯,以及後來的普勞圖斯、泰倫斯等大文學家都用拉丁語翻譯或改編荷馬的史詩和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臘戲劇作品.這是歐洲也是整個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翻譯活動,其歷史功績在於:--它開創了翻譯的局面,把古希臘文學特別是戲劇介紹到了羅馬,促進了羅馬文學的誕生和發展,對於羅馬以至日後西方繼承古希臘文學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第二個翻譯高潮湧現於羅馬帝國的後期至中世紀初期,是宗教性質的.在西方,宗教勢力歷來強大而頑固,基督教教會一向敵視世俗文學,極力發展為 自身服務的宗教文化.作為基督教思想來源和精神武器的《聖經》,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經典.《聖經》由西伯來語和希臘語寫成,必須譯成拉丁語才能為羅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較早時期就有人將《聖經》譯成拉丁語,到公元四世紀這一譯事活動達到了高潮,其結果就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譯本.以哲羅姆於382至405年翻譯的《通俗拉丁文本聖經》為欽定本,標志著《聖經》翻譯取得了與世俗文學翻譯分庭抗禮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羅馬帝國和中世紀初期,教會在文化上取得了公斷地位,《聖經》和其他宗教作品的詮釋和翻譯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歐洲進入封建社會,"蠻族"建立各自的國家,宗教翻譯便佔有更大的市場,《聖經》被相繼譯成各"蠻族"的語言,有的譯本甚至成為有關民族語言的第一批文學材料.
( 二) 中世紀西方翻譯
中世紀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紀之間,西方翻譯家門雲集西班牙的托萊多,把大批作品從阿拉伯語議成拉丁語.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觸,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第三個高潮.原來早在九世紀和十世紀,敘利亞學者就來到雅典,把大批希臘典籍譯成古敘利亞語,帶回巴格達.在巴格達,阿拉伯人又把這些著作譯成阿拉伯語,巴格達一時成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後來,在托萊多譯成拉丁語的許多希臘典籍便是從這些阿拉伯文譯本轉譯的.於是,托萊多成為歐洲的學術中心(類似與巴格達的"翻譯院"),翻譯及學術活動延續達百餘年之久,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三)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翻譯
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思想和文學革新的大運動,也是西方翻譯史上的一次大發展.特別是文藝復興運動在西歐各國普遍展開的十六世紀及爾後一個時期,翻譯活動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高峰.翻譯活動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學、文學、宗教等各個領域,涉及大古代和當代的主要作品,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翻譯家和一系列優秀的翻譯作品.在德國,宗教改革家路德順從民眾的意願,採用民眾的語言,於1522至1534年翻譯刊行第一部"民眾的聖經",開創了現代德語發展的新紀元.在法國,文學阿米歐先後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時間,譯出了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簡稱《名人傳》),查普曼1598至1616年譯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弗羅里歐1603年所譯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語文學譯著中一群燦爛的明星.而1611年《欽定聖經譯本》的翻譯出版社則標志著英國翻譯史上又一次大發展.它以其英語風格的地道、通俗和優美贏得了"英語中最偉大的譯著"的盛譽,在長時期里成為英國唯一家喻戶曉、人手一冊的經典作品,對現代英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之,文藝復興時期乃是西方(主要是西歐)翻譯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它標志著民族語言在文學領域和翻譯中的地位終於得到鞏固,同時也表明翻譯對民族語言、文學和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文藝復興後,從十七世紀下半葉至十二世紀上半葉,西方各國的翻譯繼續向前發展.雖然就其規模和影響而言,這一時期的翻譯比不上文藝復興時期,但仍然涌現出大量的優秀譯著.其最大特點是,翻譯家們不僅繼續翻譯古典著作,而且對近代的和當代的作品也發生了很大的興趣.塞萬提斯、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議成各國文字,東方文學的譯品也陸續問世.
(四) 現代西方翻譯
西方翻譯的第六個大發展極端表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翻譯活動.二次大戰後,西方進入相對穩定的時期,生產得到發展,經濟逐漸恢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這是翻譯事業繁榮興旺的物質基礎.由於時代的演變,翻譯的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時期的翻譯從范圍、規模、作用直至形式,都與過去任何時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首先是翻譯范圍的擴大.傳統的翻譯主要集中在文學、宗教作品的翻譯上,這個時期的翻譯則擴大到了其他領域,尤其是科技、商業領域.其次,翻譯的規模大大超過了以往.過去,翻譯主要是少數文豪巨匠的事業;而今,翻譯已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不僅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從事翻譯,而且還有一支力量雄厚、經過專門訓練的專業隊伍承擔著各式各樣的翻譯任務.再者,翻譯的作用也為以往所不可企及.特別是在聯合國和歐洲共同市場形成之後,西方各國之間在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頻繁、密切,所有這些交際活動都是通過翻譯進行的,因為翻譯在其間起著越來越大的實際作用.最後,翻譯事業發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變化和進步.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興辦高等翻譯教育,如法國、瑞士、比利時設有翻譯學校或學府,英、美、蘇等國在大學高年級開設翻譯班(Translation Workshop),以培養翻譯人員;(二)成立翻譯組織以聚集翻譯力量,最大的國際性組織有國際翻譯工作者聯合會(簡稱"國際譯聯")以及國際筆譯、口譯協會和各國的譯協;(三)打破傳統方式,發展機器翻譯.這第三點實際上是新時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自1946年英美學者首次討論用計算機做翻譯的可能性以來,翻譯機器的研製和運用經過近四十年的曲折歷程,已日益顯示出生命力.它是對幾千年來傳統的手工翻譯的挑戰,也是翻譯史上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目前,西方翻譯事業仍處於第六次高潮之中;今後向何處發展,第六次高潮會持續多久,眼下尚難預測.

⑥ 中國翻譯史的5次翻譯高潮各有哪些特點

一、中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經歷了五次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1.兩漢至唐宋的譯經時期

從兩漢至唐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的儒、道糅合.伴隨著佛經的翻譯入傳,印度的哲學、文學藝術對我國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醫學、天文、算術乃至語言在我國也有一定的影響.佛經翻譯對於發生在我國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還是以傳播宗教為主.雖然在佛經譯著中也夾帶有少量描述外國科學知識的書籍,但不能說在我國已經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翻譯活動.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翻譯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譯的附庸.

兩漢至唐宋時期一批著名的譯者就翻譯方法發表了不少論說,初步構築了中國早期的翻譯理論.例如,釋道安主張直譯,譯文不增不減,只是在詞序上作些調整;鳩摩羅什則傾向於意譯,常對原文加以改動,以適應中國的文體.他們關於翻譯方法的主張,對我國後來的翻譯理論發生過持久的影響.比如清代嚴復所提出的「信、達、雅」三字標准,就可從這一時期的翻譯方法的論說中找到淵源.

中國翻譯史上有「譯經三大家」的說法,指的是: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1) 鳩摩羅什(344-413):東晉後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譯了《金剛經》、《法華經》、《維摩經》、《中觀論》和《百論》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評論說,鳩摩羅什的譯著「有天然西域之語趣」,說明在譯文中仍然可見原作之神情.鳩摩羅什的譯文為我國的文學翻譯奠定了基礎.

2) 真諦:南北朝時,印度佛教學者真諦應梁武王之聘來到中國,譯經達49部,其中《攝大乘論》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稱唐僧.貞觀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經,17年後回國,帶回佛經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規模的譯場,用19年時間譯經75部1335卷.此外,他還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語,是第一個把漢語著作介紹到國外去的中國人.唐代之後,譯經在中國雖不曾中斷,但規模均無法與唐代的盛況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明代萬曆年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測量法義》等書,標志著中國譯著的方向性轉變.以崇禎皇帝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於修歷的目的,對翻譯西方歷算書籍感興趣.1629年朝廷設立了歷局,組織傳教士與我國歷算知曉人士系統編譯數學和天文書籍.徐光啟、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識之士,一方面自身喜愛科學技術,另一方面則力圖以科學技術改變我國的經濟狀況.他們除了奉旨參與歷局譯書之外,還翻譯了西方幾何、測量、算學、農業、水利、機械及哲學等有關書籍.

明末科學翻譯活動啟動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觸.明末科學翻譯是中國少數有識之士企圖沖破長期封建保守與夜郎自大的氛圍,自覺睜眼看世界之始,不僅與西方傳教士熱衷傳教的翻譯目的不同,還不斷面臨保守官吏頑強的阻力.由於朝廷支持不夠,譯人不足,民間翻譯出版機構尚未形成,致使當時已傳入我國的一大批西方書籍未能得到譯傳,使我國錯過了一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極好機會.

嚴格地說清初的科學翻譯活動主要是圍繞康熙皇帝的個人興趣開展的.他利用傳教士翻譯了少量關於天文裝置、歷表及地理、數學等書籍.但這些譯稿僅束之內廷高閣,對民間絲毫未產生影響.清初中國翻譯唯一有影響者是薛鳳祚.他與傳教士穆尼閣合作,翻譯了一些有關對數、天文和三角方面的書籍,使這些知識在民間得以及時傳播.

3.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

鴉片戰爭時期中國譯著方面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紓和嚴復.林紓(1852-1924)字琴南,光緒年間的舉人.他與一些英美人士合作,譯出歐美文學名著達160多部.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塊肉餘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復仇記》(Hamlet)等.有趣的是林紓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給他聽,然後由他筆錄並整理出來.林紓的譯著中遺漏刪減之處甚多,但可讀性很強,對介紹西方文學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譯作第一次使中國讀者接觸到西方文學作品,引起了他們對西方文學的興趣,同時也打破了章回小說的舊格式,對中國的文學創作有很大影響.

嚴復(1853-1921),字又陵,是中國歷史上的翻譯大家.從光緒24年戊戌變法失敗到宣統三年,嚴復潛心譯書,譯作多為西方政治和經濟學說,顯然有向國人介紹西方進步思想之意.所以,嚴復又被稱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的譯著主要有《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會通詮》(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學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權界論》(On Liberty).嚴復提出的「信、達、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譯標准,流傳至今近百年仍為許多譯者所推崇,可見其生命力之強.

五四運動至建國前時期,我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馬列主義經典《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陳望道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達譯),世界文學名著《莎士比亞劇本》(梁實秋譯)和蘇聯文學作品《死魂靈》、《毀滅》(魯迅譯).該時期譯作的典型特徵是以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從而使東西方各國的優秀文學作品擁有了更多的讀者.對翻譯理論的研究也擴大到了語言學、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范疇,為我國翻譯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翻譯事業的成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翻譯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澤東選集》.我們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翻譯水平大大提高,對翻譯的標准也達成了共識.我們把外國的文化和先進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也把中國的國情和發展情況介紹到國外.

從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來17年,實際上真正繁榮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譯工作,重點放在譯介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上,所譯作品的數量遠遠比不上今天.但由於組織得力,狠抓了計劃譯書和提高翻譯質量兩個環節,因而譯文質量普遍較高,涌現出一大批名著名譯.(孫致禮,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從七十年代開始至今仍然方興未艾的這一次翻譯高潮,無論在規模、范圍、質量水平還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大大超過了五十年代.我國的翻譯隊伍已不是那時候的數以千計,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數十萬人的大軍.他們所投身的翻譯領域已不是文學藝術的「一花獨放」,而是社科、科技、軍事、外交、貿易、法律、文教、衛生等領域「全面開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稱首屈一指.這一次翻譯高潮的出現,首先是全球信息時代降臨的結果.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就是翻譯爆炸.在今日的「地球村」,離開翻譯來談論知識和信息,是不可思議的.此外,這次翻譯高潮的出現又是以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代化強國之路為契機的.中國若想在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學術和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這些合作與交流活動都離不開翻譯.

⑦ 詮釋了翻譯作為跨越文化和語言障礙之橋的翻譯高潮,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

中國的翻譯事業迄今已經歷了五次大高潮,即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專、鴉片戰爭至五屬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1.兩漢至唐宋的譯經時期中國
翻譯史上有「譯經三大家」的說法,指的是: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時期 徐光啟 李之藻和王征 薛鳳祚
3.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的西學翻譯時期 林紓和 嚴復
五四運動至建國前時期,我國的翻譯活動為馬列主義和世界文學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馬列主義經典《共產黨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陳望道譯),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達譯),世界文學名著《莎士比亞劇本》(梁實秋譯)和蘇聯文學作品《死魂靈》、《毀滅》(魯迅譯)
4. 建國初期到文革之前的東西方文學翻譯 孫致禮
5.七十年代至今翻譯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時期 這一時期人物太多。

⑧ 中國什麼時候掀起了翻譯介紹西方學術著作的高潮謝謝你們

大概在五四運動後吧,人們開始了解西方。。大量的西方思想湧入中國

⑨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翻譯高潮代表人物有哪些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五次翻譯高潮。代表人物有鳩摩羅什、真諦和玄奘。

閱讀全文

與西方翻譯歷史的五次高潮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