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當中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一樣么 不一樣的話 什麼是主要原因什麼是直接原因什麼是根本原因
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有時一樣,有時不一樣。直接原因就是事件發生的回導火索,例如工人為答了工資罷工,直接原因是工資問題,根本原因說的是階級關系,工人罷工的根本原因是資本家和工人不可調和的矛盾,主要原因是事件發生的最大因素,工人罷工的主要原因是資本的工資嚴重損害了工人的感情。。
2. 怎樣答歷史中的【根本原因,實質】的問題呢、從哪些方面來考慮呢簡單直接地答哦
是考試么?碰到這樣的問題你答題時就往馬列原理的歷史觀上靠,回因為根本原因,本質就答是歷史表象下內含的原理。比方說在問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原因時就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啊,落後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啊這樣的原理。而在問及為什麼晚清在對抗資本主義列強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就可以回答說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必然勝過落後的封建主義關系條件下的生產力。同理都可以這樣歸納總結。
你大概是個初中或者高中生吧?你應該有很多做題的歷史輔導資料,建議你多歸納這樣的問題,把書上類似的問題的答案都比較總結一下,看五六道就茅塞頓開了。
3. 歷史原因是什麼原因
歷史根本原因分析的五種方法 根本原因,指本質的原因,是事物的本源, 根本原因,指本質的原因,是事物的本源,是導致歷史事件發生!
4. 歷史方面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和實質都各有什麼含義上的區別
直接原因:與這件事情有直接的關聯 是由什麼而直接引發的 主要原因:這件事核心是什麼或最主要的事件 根本原因:起決定作用,但較抽象、深層次的原因。表面上看不到,需要通過理論思維歸納總結。 實質:事物、論點或問題的實在內容。
5. 請問在答題中歷史因素指的是哪些方面,有沒有答題的模式
1、 歷史背景 (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內+生產關系+經濟 結構+經濟格局+…容…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 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 ,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 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 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 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 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 分析。
模式就按照這些來考慮寫下
6. 高中歷史上所以根本原因內容有那些
根本原因:最根源的原因,歷史上很多事件的發生,其根本原因大多都是經濟這一因素,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明清出現思想活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萌芽
7. 高考歷史答事件主要原因時首先考慮哪些方面
高考歷史答事件主要原因時首先考慮哪些方面
高中歷史問答題答題要訣
文科綜合考試問答題在試卷中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歷史單一學科的問答,一種是在三個學科的綜合命題中有部分提問要用歷史學科的知識回答.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要按照歷史學科回答問題的規律和方法來回答.答題離不開五個字:述、論、析、比、評.
「述」,就是敘述.答題中一般表現為概述、簡述、論述、綜述等.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就行,所要注意的是:(1)圍繞題目要求的有關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但要講述明白.不可遺漏.(2)簡述、概述、綜述一類需要的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三、答題時間性強,要條理清楚.
「論」,就是論證.一般表現為命題給出一種觀點或一個論題,然後要求用相應的理論和事實加以說明.有的題給出一則材料,現要求提煉有關信息,再判斷信息的正確性,然後再加以說明和論證.
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條,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就是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主要考查考生對知識內涵和外延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比」,就是比較.就是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或人物進行比較,一般的是要求比較各種歷史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評」,就是評論、評價、評析等.「評」的對象包括歷史人物、事件、制度、政策等等,范圍相當廣泛.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8. 在歷史中,根本原因一般是指什麼啊直接原因又是指什麼呢
根本原因一般是指經濟方面的原因
直接原因一般指政治,思想文化,階級關系之類的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9. 問一下,歷史上的重要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怎麼分啊
希望對你有幫助一、根本原因
在同一歷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著決定作用並帶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階級本質、內因等方面去分析。
第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原理分析。社會發展的兩個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例1、 法國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 金融貴族的統治阻礙了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B、 "七月王朝"極端腐敗,激起人民強烈憤怒
C、 革命前的農業歉收和經濟危機使人民生活狀況極度惡化
D、 人民覺悟不斷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生活共和國"
這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我們只要運用唯物史觀關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理論,就可知應選A項,它在各種原因中起決定作用,具有必然性。
例2、 在原始社會,、人們過著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的平等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 當時沒有私有財產
B、 當時生產力低下,沒有剩餘產品可供分配
C、 人們沒有剝削他人的思想
D、 當時沒有產生階級
該題涉及的是原始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始公有制是一種以低下生產力為基礎的公有制,北京人、半坡氏族、河母渡氏族的社會生活內容就是此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反映。故應選擇B項。
據此,世界史上的尼德蘭、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俄國1861年革命,德意志、義大利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其根本原因無一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或統治體系阻礙其發展,即經濟基礎發生變化(質變或量變),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是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二、從階級本質分析。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或其所在的團體、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例3、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1994年高考題)
A、舊式農民起義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國國情
C、 軍事策略上屢犯錯誤 D、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例4、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 政治主張不適合中國國情 B、頑固派勢力過於強大
C、袁世凱出賣了維新派 D、維新派的局限性
同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第三、從影響歷史事件的主要矛盾了分析。每一歷史事件都是現象和本質的同一體,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歷史事物的本質或主要矛盾來把握其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
例5、"府院之爭"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 B、總統與總理之間的矛盾
C、軍閥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D、奪中國的矛盾
此題答案選擇D項。C項是錯誤選項,A、B項都是屬於表面現象,我們必須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分析出本質或主要矛盾是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這一矛盾通過黎元洪與段祺瑞關於參戰問題的斗爭而表現出來。
例6、義和團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是
A、 清朝的統治腐朽 B、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
C、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D、農民階級反抗精神強烈
試題中還常出現"最主要原因"的分析,它與根本原因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只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原因進行定性而已,根本原因是從原因的性質上說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從原因地位重要性來確定的。因此,可參照以上三個角度來分析解答。
二、主要原因
同時存在的若干原因中,定有主次之分,主要原因就是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原因。相比較而言,歷史的內因、根本原因、必然原因一般都是主要原因。故此類題解答可參照前文。
例7、從尼德蘭革命到法國大革命歷時兩個多世紀,而此後僅半個世紀資本主義就初步形成為一個世界體系。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高考題)
A、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得到廣泛傳播 B、維也納體系激化了各國社會矛盾
C、革命使資本主義力量迅速壯大 D、殖民統治遍及世界各大洲
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世界各國革命和改革廣泛開展;國際關系方面,資本主義列強加緊對亞、非和拉美的殖民征服;經濟方面,工業革命迅速發展等。究竟哪一個起決定作用呢?這道題較好的體現了評價歷時事件的生產力標准。工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經濟力量迅速增強,導致其它方面相應變化。
例8、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主要是因為(1999年高考題)
A、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 B、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減弱
C、世界形勢出現和平穩定局面 D、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縮小
三、直接原因
它是指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是導致事件發生的近期原因。導火線也是直接原因。
例9、1841年2月英軍再次進攻虎門,守軍抵抗失敗,炮台陷落,其直接原因是
A、 葛雲飛中炮犧牲 B、琦善拒發援兵
C、弈山缺乏作戰決心 D、牛鑒臨陣逃走
這是1992年高考題。解題關鍵是要認真思考題中的"直接原因",題中四個選項都是失敗原因,而導致虎門失守的近期原因是琦善拒不發援兵這一史實,故應選答案B項。
例10、1939年國民政府政策重點發生轉變的直接原因是(1999年高考題)
A、 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接連失利B、汪精衛集團叛國導致國民黨分裂
C、實行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集中於歐洲戰場 答案:C
四、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階層、階級、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的因素稱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則是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的存在。
例1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主觀原因是
A、 封建勢力強大 B、帝國主義的干涉
C、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D、中共中央右傾投降錯誤 答案:D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它的失敗應是針對無產階級而言的,對國民黨反動派來說是背叛,這種背叛是不以中共的意志為轉移的,故此題應選答案D。
例12、"百日維新"失敗的客觀原因是(1990年上海高考題 答案C)
A、 袁世凱的告密 B、光緒帝的囚禁
C、頑固派的強大 D、帝國主義的破壞
我們在對歷史經驗教訓進行總結時經常用這種分析方法。例如,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時,都從主客觀原因兩方面總結。同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以及後來的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重大事件失敗的原因都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10. 歷史上出現治世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會穩定
二、大一統,國家統一
三、封建統治者愛惜民力,修養生息
四、吏治清廉
五、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改革
六、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