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貴州黔東南州的什麼地方確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縣。
鎮遠作為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融佛、儒、道三教文化內涵於一版爐,含國家級權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境內有蜚聲中外的青龍洞貼崖古建築群等神奇秘境;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古城風韻;有色彩斑斕的一殿、二庵、二院、四橋、四洞、六關、六官、八寺、八祠、八閣、九館、九廟以及眾多極具觀賞、科考價值的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文物古跡160多處。
Ⅱ 貴州黔東南州的什麼地方確定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
Ⅲ 黔東南曾經出現過那些在歷史上有名的人。。。。急啊。。。。
明代工部尚書、大學問家孫應鰲,清末狀元夏同騄,雲貴總督譚鈞培,當代早期工內人運動領袖龍大道,北伐容名將王天培,抗日將軍吳紹周,解放軍上將楊至成,當代著名文學史家和紅學家張畢來等,都是在全國十分有影響的黔東南籍歷史名人。
Ⅳ 黔東南有哪些有影響的歷史人物
「張秀眉」抗清英雄
Ⅳ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歷史沿革
秦代屬黔中郡和象郡。
西漢時期屬武陵郡和牂牁郡。
隋代屬牂牁郡、沅陵郡和治安郡。
唐代屬黔中道,置有充州、應州、亮州等羈縻州和獎州等經制州。
宋代分屬荊湖北路、夔州路和廣南路,置有邛水縣、安夷縣和亮州、古州等羈縻州。
元代屬四川行省播州宣慰司和湖廣行省思州宣慰司,置有麻峽縣、黃平府、鎮遠軍民總管府及古州八萬洞民總管府。
明洪武年間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華府並入黎平府;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並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並入黃平州;雍正五年(1727年)改五開、銅鼓、清浪3衛,置開泰、錦屏、青溪3縣;雍正七年(1729年)至十一年(1733年),先後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5廳,分屬鎮遠、黎平、都勻3府管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置下江廳,隸黎平府。
民國二年(1913年),改府、州、廳為縣,設鎮遠、施秉、青溪、思縣、邛水、天柱、錦屏、黎平、下江、永從、榕江、丹江、台拱、劍河、黃平、爐山、八寨、麻哈共18縣。
民國三年(1914年)設黔東道,治鎮遠,領鎮遠、邛水等26縣。
民國十二年(1923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思縣易名岑鞏縣,二十年(1931年)麻哈縣更名麻江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建立11個行政督察區,其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鎮遠,第十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黎平,後經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和二十六年(1937年)兩次調整,原第十行政督察區撤消,原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一行政督察區(仍駐鎮遠)。
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清溪縣並入鎮遠等縣,裁丹江縣,將丹江河以西之地並入八寨縣,八寨縣易名丹寨縣,丹江河以東之地並入台拱縣,台拱縣改名台江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以原丹江縣區域建立雷山設置局,三十七年(1948年)改雷山設置局為雷山縣。
1956年4月18日,撤消鎮遠專區,建立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鎮遠專區的余慶縣劃歸遵義專區,都勻專區的麻江、丹寨、黎平、從江、榕江5縣劃入黔東南自治州,自治州轄16個縣,州人民政府駐凱里,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1958年12月調整行政區劃,丹寨、麻江、爐山、雷山4縣合並建凱里縣,台江縣並入劍河縣,從江縣並入榕江縣,施秉縣並入黃平縣,岑鞏縣、三穗縣並入鎮遠縣,天柱縣並入錦屏縣,全州設7個縣。
1961年8月和1962年10月,先後恢復天柱、從江、雷山、麻江4縣和施秉、三穗、岑鞏、台江、丹寨5縣建置,自治州仍轄16個縣。
1983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消凱里縣建立凱里市。自此,黔東南自治州轄1市15縣。
2003年,黔東南州轄15個縣、1個縣級市,共有88個鎮、5個辦事處、116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197個居委會,3437個村委會。
2004年,黔東南州共有5個街道、90個鎮、99個鄉、17個民族鄉。
Ⅵ 黔東南地區介紹
一個美麗的地方,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3.03萬平方千米,萬人口,少數民族佔全州總人口的75.67%,其中苗侗民族佔全州總人口的68.4%。全州轄一市十五縣,州府所在地凱里市。苗嶺山脈向湘桂丘陵和盆地的斜坡地帶,境內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山青水秀,景象萬千,自然風光綺麗多姿,人文勝景絢爛古樸,民族風情濃郁獨特,是貴州東線一顆「真山、真水、真情」旅遊聖地的璀璨明珠。
黔東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尤其以民族風情和自然生態顯得更為突出。到目前為止,已開發的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鎮遠縣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青龍洞古建築群、增沖鼓樓)、全國繪畫藝術之鄉5個(黃平、劍河、麻江3個現代民間繪畫鄉,從江縣小黃和雷山縣郎德兩個藝術之鄉);省級風景名勝區6處(岑鞏龍鰲河景區、黎平八舟河景區、劍河風景名勝區、麻江下司風景區、鎮遠高過河風景區、榕江車江古榕樹群景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3座(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雷山西江鎮)、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省級藝術之鄉9個。在眾多高品位的旅遊資源中,民族風情獨具特色,至今以苗侗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一直保持著「唐朝發型、宋代服飾、明清建築、魏晉遺風」的風格和習俗,其民族民間節日豐富多彩,「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被稱為民族民間的歌池舞地……
想去那邊旅遊的朋友去:貴州黔東南州旅遊服務咨詢中心,網路一下就找到了,有詳細的介紹,親們祝你們開心!!!!
Ⅶ 黔南州的歷史文化
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歷史悠久,民族文化源遠流長。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明代「改土歸流」「開辟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置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余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 黔東南州有不可移動的文物700多處,民族文物十分豐富。特別是以鎮遠青龍洞、黃平飛雲崖和從江增沖的侗族鼓樓、黎平地坪侗族花橋為代表的名勝古跡,記載了黔東南文化空間環境發展的歷史,底蘊豐厚,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鄉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有石斧、石鏃等文物。凱里、麻江、黃平、岑鞏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動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戰國時期的青銅兵器及生產工具,有青銅劍、鏃、鉞和鋤等;在岑鞏新興和鎮遠勇溪出土了戰國前的青銅甬鍾。這些寶貴的文物充分展現了黔東南悠久的歷史。 黔東南的摩崖、石刻、碑記眾多,除凱里大風洞、施秉華嚴洞和鎮遠吳王洞摩崖外,還有麻江田哨的寫字崖、劍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門塘碑林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黔東南的古建築古樸典雅,富於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腳樓和侗族鼓樓、花橋蜚聲海內外。鎮遠天後宮、四官殿,岑鞏禹王宮,天柱三門塘劉氏宗祠,錦屏飛山廟,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風雨橋、紀堂鼓樓,台江文昌宮,九擺苗族鼓樓,丹寨萬壽宮和麻江狀元第等雖歷盡滄桑,但都是歷史的見證。 黔東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近現代革命文物十分豐富。紅軍長征時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革命先驅龍大道故居和周達文故居等展現了黔東南輝煌的革命文化歷史。 黔東南有鎮遠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黃平舊州鎮、黎平德鳳鎮和雷山西江鎮等三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有黃平、麻江銅鼓和劍河溫泉等三個國家文化部命名的農民畫之鄉,還有九個省級藝術之鄉,即郎德苗族歌舞藝術之鄉、黎平茅貢侗戲藝術之鄉、從江小黃侗歌之鄉、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黎平肇興侗族鼓樓藝術之鄉、黃平泥哨藝術之鄉、岑鞏思州石硯藝術之鄉、施洞苗族刺綉藝術之鄉和雷山挖拜苗族銀飾藝術之鄉。這些斑斕多彩的藝術珍品,不但鐫刻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而且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個性,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Ⅷ 關於黔東南的介紹
位於貴州南部的荔波縣境內,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以喀斯特地貌上樟江水系的水景和浩瀚蒼茫的森林為主體,由小七孔鴛鴦湖景區、大七孔地峨宮景區、水春河峽谷景區及樟江沿江風光帶等構成,主要景點有58個。茂蘭喀斯特森林自然保護區內森林密布,連片集中,原生性強,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內各種生物達2000多種,其中植物新種約40多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掌葉木、傘花木、任木、黃枝油杉、南方鐵杉、廣東五針松、香果樹、短葉黃杉、翠柏、穗花杉等;屬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白鷳、蘭翅八色鶇、大靈貓、毛冠鹿、獼猴、小靈貓、蘇門羚、林麝等。
河的南側群山起伏的原始森林中 ,生長著一種龜背竹,龜背山由此得名。與龜背山相連的野豬林,人跡罕至,林木遮蔭蔽日,實為清涼世界。林中藤纏樹樹,樹纏藤,是迄今發現的全國最大的野藤景觀,其間石包木 、木包石,令人嘆為觀止。附近有兩潭,人稱鴛鴦湖,兩湖相連,湖水面積約 13 公傾,水深40餘米,盪舟湖上,別有情趣。距小七孔 鴛鴦湖景區約 5公里的大七孔地峨宮景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有一座高80餘米的天生橋巍然而立。
侗族人民在節日期間,常於鼓樓、花橋聚集歡慶,或唱大歌,或演地戲,或賽蘆笙,或迎送賓客,熱鬧非常。鼓樓、風雨橋讓侗族人精湛的建築技藝蜚聲世界;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歌高亢昂揚、熱情奔放,被稱為"飛歌"。 苗族舞蹈動作瀟灑,風格淳樸,熱情奔放;侗族大歌低回委婉,優美抒情,他們天生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已從侗鄉唱到全中國、唱到法國、唱到全世界……;這里一年有三百多個節日。鼓藏節、蘆笙會、爬坡節、姊妹節、吃新節、龍舟節、苗年,侗年、泥人節、摔跤節、林王節、歌節、端午節、盤王節、敬橋節、嫁女節……
難以窮究的多元文化使得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被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列為世界18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
黔東南州還有許多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的古跡勝景。鎮遠解陽鎮、岑鞏思腸鎮、黎平德鳳鎮三座古城,曾為黔東南歷史上鎮遠府、思州府、黎平府駐地。鎮遠古城,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文物燦爛。"入黔何處風光好,鎮遠城頭一洞天"。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馳名海內外。思州古城思腸鎮建在龍江河畔,為著名思州石硯產地,以古思州文化群落馳名,古跡甚多。黎平古城德風鎮,為貴州古鎮之一,城裡泉井多,有"泉城"之稱。城內有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黎平會議"會址,有中國工農紅軍召開群眾大會會場遺址。城西有紀念明末抗清將領問騰歧的"浩氣常存"摩崖。
黔東南名山較多,以其或雄、或險、或峻、或幽、或秀、或奇,矗立於州境各地。境內中部的雷公山,是苗嶺山脈主峰,海拔2178.8米,山勢巍峨,雄偉壯闊,為黔東南州群峰之首,現列為貴州省自然保護區。西北部的施秉雲台山,怪石崛起,奇峰鼎立,古木蒼翠,溝壑幽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重要景點。西部的凱里香爐山,壁立於切,巍然聳立,挺拔險峻,雄奇壯觀,為歷代農民起義的戰斗堡壘,今是爬山節游覽勝地。南部的從江月亮山、孔明山,峻峰高聳,崗巒起伏,林海浩瀚,人跡罕至,神秘莫測。
黔東南江河溪水,經長期侵蝕切割,形成許許多多深澗峽谷。具有長江三峽之雄、桂林灕江之秀的舞陽河,長達95公里的河段上,有8個幽深峽谷,兩岸奇峰秀嶺,懸崖絕壁,曲水依山,回峰抱水,上下200多道灣,200多個灘,灣灣有景,灘灘有趣,組成一條五彩繽紛的天然畫廊。重安江峽谷,兩岸陡岩削壁,峰高巒秀,猴群攀枝跳躍。上段三十三浪處,水流湍急,波濤洶涌;下段水面平穩,水光嵐影,風光暗跟。龍鰲河有"人間藏秀"的美稱,沿江石筍、石柱、石漫高懸兩岸石壁,或雜陳岸旁或矗立於溶洞口邊,各呈異態。橫跨州境8縣市的清水江,兩岸峰巒疊翠,林木蔥郁,以其江水清澈碧透而得名。都柳江、八舟河也因風光秀美而令人留連忘返。 黔東南山高水高,從懸崖上傾瀉下來的水流,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有的如白綢懸掛,橫飄遙峰,從江龍王潭三級瀑布,總落差68米。瀑布由頂端崖上飛瀉潭中,發出轟然巨響,聲震山谷。麻江水落潭瀑布,高約70米,枯水季節,狀若玉帶垂入潭中;洪水季節,宛若白帝掛崖壁,響聲震天,水花飛濺,霧氣飄拂。
Ⅸ 請列舉出黔東南州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東南部。下轄16個縣市,首府凱內里市。全州轄凱里容1市和麻江、丹寨、黃平、施秉、鎮遠、岑鞏、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雷山、台江、劍河15縣,凱里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爐碧、金鍾、洛貫、黔東、台江、三穗、岑鞏、錦屏、黎平9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有7個街道辦事處,94個鎮,110個鄉(其中17個民族鄉)。截止2012年,黔東南州戶藉人口459.2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47.27萬人,有苗族、侗族、漢族、布依族、水族、瑤族、壯族、土家族等33個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佔78.27%,其中苗族人口佔41.57%,侗族人口佔28.99%。
黔東南總面積3.0337萬平方公里,東西相距220公里,南北跨度240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自西部向北、東、 南三面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延綿,重崖迭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境內有雷公山、雲台山、佛頂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護區與自然保護區29個,其中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為國家自然保護區。
Ⅹ 黔東南是在每個朝代分別是哪裡到哪裡越詳細分越高
在春秋以前,黔東南被稱為「南蠻」或「荊蠻」之地,屬牂柯國和楚國的黔中地,後分屬夜郎國。
秦時置黔中郡,漢時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今從江、黎平、錦屏、岑鞏和鎮遠縣等地均屬武陵郡的鐔成縣和無陽縣,無陽縣即今鎮遠縣的前身。
在隋代屬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為「道」後,屬黔中道。
元代在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分屬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廣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蠻安撫司;
明代「改土歸流」「開辟苗疆」,遂廢思州宣慰司,分置鎮遠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隸屬貴州布政司,黔東南也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清代區劃基本襲明代。
民國初改府、廳、州為縣,今黔東南轄地分屬黔東道和黔中道,黔東道駐鎮遠,領26縣。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鎮遠設置行政督察區,所轄縣區劃多次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黔東南進入了歷史的新紀元。1949年11月,設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轄鎮遠、爐山、黃平、施秉、余慶、三穗、岑鞏、天柱、台江、劍河、錦屏和雷山等12縣。1956年7月23日,廢鎮遠督察區專員公署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慶縣劃出歸遵義專區,爐山縣更名為凱里縣(於1984年撤縣建市),黎平、從江、榕江、丹寨、麻江五縣由都勻專區劃入,全州共轄16縣(市),州府駐地凱里。從此,翻開了黔東南歷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