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寫一篇關於林彪的歷史論文,給個提示!
論文,就是議論文的一種。
先介紹對象
再列舉評論
說出自己的觀點專,最好是獨到的
論證屬自己的觀點,注意,得有一部分是自己駁斥自己
作一個結論
列舉引用書籍資料
文史類論文格式不是很嚴格,不像理工類
可以上網參考下別人的
『貳』 今天我們怎樣讀歷史
以史為鑒,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掌握歷史,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歷史來為我版所用,更好權的服務於現在。讀歷史,讀的是滄海桑田的變化,體會的是歷史的發展與變化,讀懂歷史,就讀懂了明天。把歷史跟今天聯系,把歷史給未來連接。
『叄』 怎樣讀中國歷史
王學泰:我讀過他的《中國人史綱》,還有這個《通鑒紀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筆,柏楊不單純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話文,而是把一個枯燥的,我們現代人很難讀懂的文學作品翻譯成非常流暢的白話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說似的,讀起來非常有興趣。
劉蘇里: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使這么大勁用於中國歷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獄之災有直接的關系,就是說,每一個人對歷史的感受,很難想像僅僅是通過讀這種文字就能夠獲得那麼切身的感受。我個人其實也是這樣一個了解歷史、讀歷史、喜歡歷史,包括對柏楊東西的喜歡,是這么一個過程。我們生命本身的展開跟歷史當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門外看戲也好,還是感同身受,這種感受會油然而生。
柏楊先生用力於歷史是與他想挖掘中國文化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我們今天讀歷史,做歷史寫作,還有多少人能夠像柏楊先生當年那樣對歷史發奮。這個作品當中所蘊含著柏楊先生幾近生死的體驗和對中國文化幾近生死的體驗。我們喜歡歷史,讀歷史,從歷史當中想得到什麼東西,柏楊先生是能夠給我們啟發的。
《醜陋的中國人》和《紀事本末》之間的關系,恰好在兩點上可以有對應的參考。一方面就是說,《紀事本末》展開了醜陋中國人更加細致的那一面,整個《紀事本末》當中我讀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爾虞我詐的故事,勾心鬥角的故事,互相殺戮的故事,強佔地盤,合縱連橫,這一撥取代另一撥,這種醜陋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是這樣,西方歷史上大體也是如此。
還有一個啟發就是說,我們祖先的歷史盡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歷史發展脈絡,發展到今天,人這個物種在進步,包括中國人也在進步,以至今天,我們可以在傳媒上面討論自由問題,民主問題,自由憲政問題等等。
我想柏楊先生是不是有這樣的意圖,讓我們從血腥的歷史當中看到,我們人類,我們中國人曾經就是那樣一個德行,同時又不能灰心,我們經過一千幾百年,因為柏楊先生這本書寫到一千年,是不是還有一種可能性使我們從征伐惡斗當中走過來,建立一種比較清明的制度,這就是我讀這兩本書的一些感受。
雷頤:我記得最開始知道柏楊還是20多年前他的《醜陋中國人》,那麼火,好幾個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後社會反響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壓力,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很難想像。
前兩年有一個出版商讓我推薦幾本書,我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暢銷,他們就讓我寫了序,結果沒想到就暢銷了。柏楊的書實際上是想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負面的東西,叫劣根性也好,醬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們對傳統文化反對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還激烈,但是為什麼沒有他那麼大的效果,是因為沒有他的歷史積淀厚。
柏楊先生讀歷史是在監獄里用生命讀出來的,有過生死的考驗,這個地方讀出來的歷史和純學者讀出來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覺得某種程度上他對歷史的體驗體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過學者,學者寫出來往往是一堆的術語,而他是濃縮了生命的體驗。
柏楊先生的書不是學術著作,但是並不是說學術著作才有深刻的見解,有很多小說,甚至對歷史的見解透徹超過學術著作,柏楊先生作品就屬於這一類,用自己生命體驗寫的歷史著作。
『肆』 歷史上林彪有哪些厲害之處
會打仗,足智多謀,是軍事家,
『伍』 如何正確評價林彪
功高震主,當代韓信。
『陸』 讀中國歷史從哪開始讀
中國通史類書籍,最為出名者,也是目前傳播最廣者,應該數10家書:
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
2。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4。郭沫若《中國史稿》
5。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
6。周谷城《中國通史》
7。尚 鉞《中國歷史綱要》
8。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
9。錢 穆《國史大綱》
10。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下面逐本予以介紹:
1。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該書特色:
a-編纂體例上打破王朝世系和上古、中古、近古、近世等籠統模糊的
舊史體例,按照馬克思注意社會形態發展學說,將中國歷史分為原始
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其中從西周起算初級封建制社會,秦
以後到清為專制主義封建制社會。
b-力求擺脫以政治或者思想為主線的傳統窠臼,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的矛盾發展為基礎,階級斗爭為線索,貫徹以人民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
重點著力描寫人民為本位的偉大指揮和創作,對統治階級中的偉人和英
雄給予適當評價。
c-注意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等在歷史總過程中的相互影響
和綜合作用。
d-民族處理上,注意避免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民族主義的影響,比較客
觀的描繪了各民族的貢獻,揭示了民族融合、團結的主題。
2。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本書特色:
a-書中肯定歷史的主人是人民,否定了傳統史書以帝王將相作為主人
的觀念。
b-按照一般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劃分中國社會歷史段落。支持西周
封建說。並將封建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西周到秦統一、秦到南北朝、
隋唐到鴉片戰爭。
c-肯定農民的歷史作用,同時也指出農民階級本身缺乏組織性和覺悟
性,應此對歷史只能起到有限推動作用。
d-注意收集生產斗爭的資料,古代的科學發明以及相關農業、手工業
的狀況寫的不少。
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本書特色:
a-在古代史分期問題上,支持西周封建殺,認為春秋是封建領主制和
地主經濟萌芽時期,戰果是從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過渡時期;認為西
周的領主制萌發時間早,是由原始社會的農村公社演變過來;認為封
建領主制社會的主要階級是領主貴族和農奴。
b-在土地制度上,認為西周是封建領主所有制;春秋時期也是井田制
度,但逐漸瓦解,土地買賣關系出現在春秋末年;秦滅六國後土地私有
制在全國實現
c-農民戰爭問題上,把中國古代的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起義和農民
戰爭看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但對農民斗爭的落後性和盲目性
也有所描述。
4。郭沫若《中國史稿》本書特色
a-中國古代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
b-原始社會從原是人群到氏族制度的轉變經歷了幾十萬年,大約從幾萬
年前開始經濟母系氏族公社,約五千多年前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c-夏朝的建立是奴隸制社會的開始,社會已經分裂成階級,出現國家。
d-戰國以後至1840年,中國是封建制社會。
5。白壽彝《中國通史綱要》本書特點:
——注重體系、輪廓和線索。
——講清重點、難點和特點。
——力求明白、准求和凝練。
a-封建社會分段為成長(秦漢)、發展(三國到唐)、繼續發展(五
代宋元)、衰老(明清),之後分別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民主
主義革命時期。
b-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關系的變
化、階級斗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外關系的發展。
c-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南,但一般不引證經典作家的原話。
d-以史料為根據,但一般很少引用現成的原始材料。
e-避免使用過多的術語和專有名詞;書後附有人名、地名、民族、事
件等重要名詞的索引。
6。周谷城《中國通史》本書特色:
a-主張將秦漢劃為奴隸制社會,認為新莽元年(公元9年)為封建社
會開始。
b-書中有「任何其他中國通史著作未曾運用過的史學理論,未曾采錄
的新鮮材料,未曾使用過的編制方法」。
c-提倡「歷史完形論」,做到選材以歷史自身為標准,行文以說明歷
史史實為標准,標題以符合內容為標准。
d-將孔子與法家相提並論,說孔子是右翼代表貴族奴隸主,法家是左
翼,代表了工商奴隸主。
e-注意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
f-沿用古代史,中世前期,中世後期,近代史四個分段。從公元9年到
五代末期為封建社會全盛期,從北宋初期到鴉片戰爭定為封建社會持續
時代。
7。尚鉞《中國歷史綱要》本書特色:
a-在商代以前(有文字記載以前),中國社會處於原始公社時期。
b-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裂;我國奴隸
社會的開端是有甲骨文的商代。
c-從春秋中葉、戰國到西漢是奴隸制進一步發展時期,西漢則是鼎盛
時期。
d-魏晉以後才進入封建社會,而隋唐到兩宋是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明清則是封建社會的末期。
e-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萬曆年間,在絲織業、棉紡織業、陶瓷製
造業中最早出現,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工業城鎮。
8。鄧之誠《中華兩千年史》本書特色:
a-體裁:依照記事本末體,以制度、學術、文學、風俗等事為區分寫成,
然後排比史料,先為長編,再進行刪削定稿。
b-斷限:以秦開始,以清末為界。
c-分期:秦漢三國為一個時代,兩晉南北朝為一個時代,隋唐五代為一
個時代,宋遼夏金元為一個時代,明清為一個時代。
d-取材:取材首重正史、史貴求真。重視用史表來體現史實。全書共有
136個表,分為各朝代帝系表、疆域表、官製表、刑名表、經濟發展情況
表、中外交通表、群雄割據表、人民舉兵簡表等。
e-史學思想:誠欲救亡,莫如讀史;重視經濟的優良傳統;厚古薄今;
重視歷史地理及官制沿革;注重記載外交通史及民族史;重視人民的反抗;
注重文化學術史的記載;重視記載社會風俗習尚。
f-不足之處:略於史觀,不輕下斷語;用文言文書寫此書。
9。錢穆《國史大綱》本書特色:
a-對於史料派和考古派,持批評態度,稱他們為考證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李濟(前者)和王國維(後者)。
b-首重政治制度,次學術思想,又次社會經濟。社會經濟為最下層基礎,
政治制度為最上層結構,而學術思想為中層的干柱。
c-反對全盤西化,指出中西文化演變有不同軌跡。
d-引用資料不僅無充分運用文獻,而且地下資料也還注意不夠。
10。夏曾佑《中國古代史》本書特色:
a-分期:上古分為兩部分——一為太古時代,因無信史,稱之為傳疑時代;
二為由周中葉到戰國時代,稱之為化成時代。
中古分為三部分——一為由秦至三國,稱之為極盛時代;
二為由晉到隋朝,稱之為中衰時期;
三為唐朝一代,稱之為復盛時代。
近古分為兩部分——一為五代宋元明,稱之為退化時期;
二為明代二百六十年,稱為更化期。
b-用達爾文的進化論理論來揭示歷史進化的問題。
c-只從文化方面來尋找歷史的因果關系,而沒有注意到從社會經濟、政治、
文化諸方面綜合研究。
d-不限於帝王將相一人一家之事,但也決不否定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的作用。
非常強調孔子、秦皇和漢武。
e-第一次運用章回體編寫史書。
lz自己選擇吧,給我分數吧
『柒』 林彪在抗戰中的歷史貢獻應如何
實際上並不太大,因為平型關戰義後不久,林彪就因槍傷到蘇聯治病養傷,一去就幾年。林彪的戰功在解放戰爭中最為突出。三大戰義指揮了兩,為國家的解放做出了具大貢獻。
『捌』 林彪的 軍事才能怎樣
林彪的軍事才能抄十分強悍,在襲數十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戰斗中,由於謀劃准確,決策果斷,指揮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軍運動鼓舞起指戰員的高昂士氣,幾乎是每戰必勝。
在東北戰場上,林彪較充分地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他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等戰術原則。林彪把復雜的戰術問題用幾個字簡練地概括,好學好記,便於推廣,這些戰術原則,在東北野戰軍中推廣很普通,應用也很廣泛。
(8)林彪如何讀歷史擴展閱讀:
林彪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
「文化大革命」期間,組建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13日,倉皇出逃的林彪乘坐的飛機墜落在溫都爾汗附近,暴屍於異國荒野。
『玖』 如何評價林彪的歷史功過
軍事家。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4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8日,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後,於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拾』 想讀通歷史,應該怎麼讀,讀的方法有哪些
錢穆在≪國史大綱≫序言里說凡一國之國民,需熟其國之歷史。讀歷史需知歷史是表,熟悉其文化才是本,政治,經濟,學術思想都是文化共相下的分題,但每一分題側重與所依附材料仍有不同,因此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亦有差別。
如果要讀歷史,應先讀通史,中國歷史不像西方,中國各時代聯系緊密,非通讀不足了解。讀通史建議讀取幾家之言,如範文瀾的≪中國通史≫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台灣學者傅樂成則從其他角度闡述,而像費正清的≪劍橋中國史≫則是從旁觀者的角度闡述中國歷史了。讀完近人作品,則可閱讀古人原著,推薦讀≪史記≫與≪資治通鑒≫,這是接觸第一手資料了。
熟悉了通史,就可以按照自己興趣選擇想深入研究的領域了。比如喜歡某朝代或某領域,則可按照自己興趣讀下去。
把自己放到歷史之外,盡可能客觀的去看待歷史,對於歷史書的記載辯證的去看去揣摩,不要刻意去探求歷史書記載的真實與否,歷史無所謂真實與否,差別只在於角度立場導致的敘述結果。
另外,在讀通史前建議看看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不算嚴格意義上學術著作,黃氏寫史自有其獨特之處,這本書可做引子,相信讀完這本書,再讀通史就不覺得是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