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問題 > 姓國的歷史人有哪些

姓國的歷史人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3-01 07:14:43

1. 我國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姓的歷史名人

2. 國姓歷史壞人有哪些

袁世凱楊虎城,張學良

3. 古代姓國的名人有哪些

1、國僑:(公元前?~前522年),亦稱公孫僑,字子產;鄭州新鄭人(今河南新鄭)。著名春秋時期鄭國大夫、政治家。 公元前554年任鄭國卿後,實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徵收軍賦;鑄刑書於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採用「寬孟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秩序井然。 國僑是鄭穆公之孫。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鄭簡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其父公子發率軍攻蔡,大勝,鄭人皆喜。國僑卻指出這將導致楚國來攻和晉國反擊,而使夾在中間的鄭國飽受戰禍。 兩年後,公子發在貴族內訌導致的政變中被殺,鄭簡公亦被劫持到北宮。國僑沉著機智,布署周密後始率家兵攻打北宮,遂在國人支援下平息了變亂。新任執政公子嘉制訂盟書,強調維護個人特權,引起貴族大臣反對。公子嘉打算強制推行,國僑又力勸他焚毀盟書,平息眾怒,以穩定政局。 鄭簡公十二年,公子嘉終因專權被殺,國僑得立為卿,任少正。在同霸主晉國的一系列交涉中,他據理力爭,不卑不亢,盡量維護鄭國的權益。鄭簡公十八年,他隨執政公孫舍之攻打陳國,也能注意軍紀,遵守傳統禮制。事後在向晉國獻捷時,又有理有據地駁回了晉人的責難,迫使其承認鄭國的戰績。為此鄭簡公給予國僑以重賞,他卻只接受了與其地位相稱的部分。次年,楚康王為慰撫許國率軍伐鄭,國僑主張堅守不戰,讓楚軍獲取小利後滿意而歸,以換取較長期的和平。鄭人照此辦理,果然促成了「弭兵之盟」。 簡公二十三年,鄭國大臣內訌,執政伯有被殺。國僑嚴守中立,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多數人的尊重,遂在顯貴首領罕虎的支持下,出任執政。 國僑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面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面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從中吸取有益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制推行。 對於晉、楚兩霸,國僑既遵照傳統禮制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制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制以「救世」。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制,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從事必要的改革。 國僑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就是說,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 國僑還注意搜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國僑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甚至擔心後繼乏人。 孔子曾稱贊國僑是「古之遺愛也」。 2、國淵:(生卒年待考),魏國人,後漢經學大師鄭玄的學生。著名三國時期曹魏國大臣。 東漢末年,由於連年戰亂,大批農民脫離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糧食極端匱乏。 曹操根據謀士們的建議實行屯田制度。屯田,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由駐軍一面戍守,一面種地;民屯則是由政府招募流亡農民,把他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墾荒種地。屯田農民直屬國家,可以不服徭役。他們要把收獲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給政府(即用官牛耕種的,收獲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對分)。 國淵忠於職守,勤政愛民,認真貫徹執行屯田制度,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好的恢復。官升太僕。 國淵在任職魏郡太守期間,有一個人寫匿名信誹謗朝政,曹操聽了十分惱火,命令國淵查辦。 匿名信里有多處引用後漢書張衡《二京賦》中的語句。國淵請求曹操准許他留下匿名信原件,但卻秘而不宣。一天,他對功曹說:「魏郡是個大郡,而且是京城所在地,但學識廣博的人卻很少,可選派聰明穎懵的年輕人外出受業。」於是,功曹選出三個年輕人。在去受業之前,國淵接見了他們,並對他們說:「你們要努力學習未知的東西。《二京賦》是一部囊括一切知識的書,一向為世人所忽略,能講授這部書的人很少。要找到這樣的人,向他學習。」接著又把自己的意圖秘密告訴了他們。 十天之後,經多方查詢,找到了一個能夠講授《二京賦》的人。三個年輕人便前往學習。護送他們的官員順便請此人代寫了一封書信。國淵拿這封信與匿名信比較,筆跡完全相同。於是將他逮捕,經過審訊,搞清了全部案情。 偵破這起案件,就是要查出寫匿名信者,即作案人。匿名信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多處引用了張衡名作中的語句。這既是偵查此案的關鍵,也是十分有價值的線索。國淵的思維活動可總結如下: 《二京賦》是一部囊括許多知識的書,很少有人能講授這部書,而匿名信又多處引用該書的語句,也就是說:「只有具有較淵博知識的人,才能寫出這封匿名信。」這樣,就大大縮小偵查的范圍;如果某知識淵博的人的筆跡與匿名信的筆跡完全一致,那麼匿名信就是該人所寫。這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判斷。現在將能夠講授《二京賦》人的「信」與「匿名信」進行對比,筆跡完全一致。可見,兩封信出自一人手筆。寫匿名信的(作案者)就是此人。 3、國柱:(生卒年待考),滿族,郭絡羅氏;滿洲鑲黃旗人。著名清朝楚雄鎮總兵。 清雍正年間襲一等子爵。清乾隆年間出任前鋒侍衛,因功升馬蘭鎮總兵。後從征緬甸,調任楚雄鎮總兵。 4、國用安:先名安用,本名咬兒。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鎮)人。隨李全參加紅襖軍。後降宋。宋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楊妙真為主,同降蒙古,稱都元帥,行山東路尚書省事。金天興元年(1232年),殺蒙古帥阿術魯部將張進及楊妙真部海州元帥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忠臣」,錫姓完顏,附屬籍,改名用安,賜金鍍銀印、駝紐金印、金虎符、世襲千戶宣命、敕樣、牌樣、御畫體宣、空頭河朔山東赦文,便宜從事,且以彭王妃誥委用安招妙真。

4. 國姓的歷史名人

(1915~),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將。
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隨營學校教員、股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六分校主任教員、宣傳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冀東第十五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興隆縣委書記,中共冀東第十七地委秘書長,華北軍區第三縱隊獨立第一旅政治部主任,第八縱隊第二十三旅政治部主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九兵團第六十五軍第一九四師政治委員,西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通信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河北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國家森,男,漢族,1949年8月生,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學歷,法學理論專業,中共黨員,1970年5月參加工作,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黨組書記。現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國建勇,1968年出生於陝西寶雞,內地影視演員、武術指導,出演過《渾身是膽》 《夜走鬼城》《非常人販1》《赤壁》、《隋唐演義》、《新水滸》等影片。 恭儉堂:三國時魏國有國淵,自幼隨大儒鄭玄讀書,鄭玄誇他是國器(意思是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武帝時辟為司空掾,累遷太僕。恭儉自守,不驕不奢。國氏因以「恭儉」為堂號。

5. 歷史上,哪些人被賜予國姓﹖

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待王莽稱帝,王姓成了香餑餑,而劉姓已然殘湯剩羹矣,王莽拿了國姓王賞賜劉氏有功者,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32人被賜姓曰王。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北齊文宣帝高洋盡誅諸元,定襄令元景安為保命,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本來的國姓元,因為國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貴,反而變成了要命的罪名。聰明人元景安選擇了棄舊圖新——主動請求姓高,以此表示與新政權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願改姓新的國姓,結果掉了腦袋。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武則天以太後臨朝稱制,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飆升,前景誘人,蓋過了第一姓李氏。馬屁精傅游藝立即投資「武股」,上書請改國號,賜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識相,也順應輿情主動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能責怪李旦數典忘祖,實在是時勢使然,不得不爾。
賜國姓,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獎品李姓賜給大臣朱溫,不料朱老三竟不給皇帝面子,當即予以拒絕。此何故?此時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敗亡氣象,實權已轉移到朱溫手中,李姓含權量遠不及朱姓多,朱溫當然不稀罕你那個勞什子「國姓」了。
皇帝既然可以賜贈國姓,當然也就有權剝奪或開除反對派的國姓,以為懲罰。三國吳國孫秀乃孫權之後,正宗皇族。因見惡於末帝孫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晉。孫皓盛怒之下,追改孫秀姓「厲」,那是極其嚴厲的政治處分。不過,孫皓的這個處分其實是一紙空文,無由實施;孫秀政治避難到敵國,照樣姓孫,官做得比在吳國還大——對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國姓」。

6. 中國20大姓氏各出了哪些歷史名人

一、韓姓

韓姓歷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華夏人文初祖黃帝。

相傳,黃帝娶嫘祖,生青陽和昌意,昌意居於若水,生韓流。韓流的後代以韓為姓。

吳姓代表人物:吳秀波

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王闔閭曾一度攻破楚國。其子夫差乘勝北上與齊爭霸,後因不聽勸諫敗於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3年亡國。吳國王族子孫為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

7.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大奈
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茲-唐朝武後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思明 ,[1] 寧夷州(今 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須發,躁健譎狡史 。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浩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嵩之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
史天澤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謚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後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著名漢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詞人。
史際:(生卒年待考),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著名清朝抗英將領。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膚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海牙國際法庭庭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獻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九軍軍長。
史宏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華北「剿總」軍法執行部主任。
史文桂:1947年任澎湖列島要塞司令,1948年9月授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炮兵司令。1954年退役。
史銳: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聯合後勤司令部副總司令。
史玉波:(1954年10月~),河北棗強人,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史蘭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視演員。因為出演電視劇《圍城》而成名。
史冬鵬:中國男子110米欄項目的運動員。
史文清: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史文中: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礦業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地球資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史和平:江蘇省政府副省長。

8. 歷史上姓氏的有哪些名人

氏儀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𠂩氏,字訛為氏氏,後改名是儀;北海營陵人(今山東濰坊昌樂)。著名三國時期孫吳國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儀初為一個小縣吏,後在北海郡為吏。當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經對氏儀開玩笑,說:「氏字是『民』字『無上』,可改為『是』」。於是,氏儀因此就真的就改稱「是」氏,遂稱「是儀」。氏儀曾一度依附於漢高祖劉邦之孫齊孝王劉將閭的直系親族、揚州刺史劉繇,避亂於江東。後來氏儀遷徙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當時孫權正好承攝大業,欣賞氏儀的文章才華,特徵其為官。從此,氏儀成為孫權的親信,與胡綜、徐詳三人專典軍國密事,拜騎都尉。三國初期,孫權屬下大將呂蒙為了奪回被劉備霸佔的荊州,准備襲擊荊州守將關羽,孫權因此有些遲疑,便向氏儀徵求意見。氏儀則認為呂蒙的主意不錯,勸孫權從之。後氏儀跟從呂蒙成功地擊敗關羽,奪得荊州,因功拜忠義校尉。當時氏儀陳謝,孫權則豪爽地說:「孤雖非趙簡子,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孫吳政權既定荊州,立都武昌,拜氏儀為裨將軍,後封都亭侯,守侍中。孫權一直要將兵權授予氏儀,但氏儀其人極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非帥材,固辭不受。孫吳黃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孫權派遣氏儀到皖地(今安徽)引誘曹魏政權的陳留太守劉邵,發動了北伐戰役,由誘引劉邵曹操屬下大將曹休。曹休果率兵馬前來,氏儀揮軍大破之,功遷偏將軍,入闕省尚書事,外總平諸官,兼領辭訟。後來,孫權又令氏儀督導諸大臣勤於書學。後孫權大駕東遷建業(今江蘇南京),太子孫登留鎮武昌,孫權特意留下氏儀輔佐太子。太子一直對氏儀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儀咨詢,然後施行。後進封都鄉侯。再後隨從太子回到建業,復拜侍中、中執法,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不久,孫權的一個心腹、專門從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呂壹誣污衊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遜、誹謗國政,孫權因此大怒,將刁嘉下了大獄,並追查同黨,一時之間鬧得人心惶惶。由於大臣們皆畏懼呂壹,因此紛紛都附和著說的確聽到了刁嘉誹謗國政的話,而在當時,只有氏儀獨自回答從無所聞。孫權生氣,很嚴厲地詢問氏儀,周圍大臣們都為之屏息。氏儀坦然地回答:「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孫權聽後大為感嘆,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儀,而且連刁嘉也因此得免無罪。在蜀漢政權丞相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來後,孫權垂心西州,派遣氏儀出使蜀漢,申固盟好。氏儀圓滿完成了使命,後拜尚書僕射。在南、魯二宮初立之時,氏儀以尚書職領魯王太傅。後來氏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天挺懿德,兼資文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因此世人贊嘆其「氏儀為太傅盡忠,動輒規諫;事上勤,與人恭。」 氏儀一生勤儉,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當時,氏儀的鄰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孫權外出望見,就問那起建豪華大室者是誰?左右回答:「好象是氏儀家。」孫權當即搖頭說:「氏儀歷來勤儉,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聽,果然是別人家蓋的新房大宅。其見知信如此。氏儀在生活上服不精細,食不重膳,由於經常拯贍貧困,因此家無儲畜,清茶淡飯而已。孫權聞知後,突然親自跑到氏儀家求見其蔬飯,並親口嘗之後大為嘆息,即增俸賜,益田宅。但氏儀累次辭讓,辭不掉就以恩為戚。孫權為帝之後,身邊臣子們時時有所進達,使未嘗盲人之短。然而孫權也常責備氏儀以不言事,無是所非。氏儀巧妙地回答道:「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聽。」 氏儀一生從事國政長達數十年,未嘗有過。那位典校郎呂壹歷來好誣告其他將相大臣,還擅長連坐牽罪數人,卻唯獨無法污衊氏儀。孫權因此感慨道:「使人盡如氏儀,當安用科法為?」 氏儀後來年老寢疾,臨終前遺囑要「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終年八十一歲。

氏叔琮

(公元?~904年待考),本為氐叔琮,訛稱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將領、後梁政權開國大將,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

氏姓_網路

9. 中國古代姓原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原憲(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憲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為先賢原子。原憲出身貧寒,個性狷介,一生安貧樂道,不肯與世俗合流。孔子為魯司寇時,曾做過孔子的家宰,孔子給他九百斛的俸祿,他推辭不要。孔子死後,原憲遂隱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飯,生活極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孫原軫之後,以國(邑)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載,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於原(古稱軹邑,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建立原國。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後轉封於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經注》說:「遼山縣西南黃崖山,先軫所出也」。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為避難流亡國外,漂泊達十九年之久,先軫與狐偃等一批近臣隨行,為五賢之一。原軫其後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軫(?-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濟源西北),又稱原軫。春秋中期晉國大夫,傑出的軍事將領。初為下軍佐,後升為中軍元帥,掌握國政。先軫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帥職銜,又有元帥實績的著名統帥。論才幹,他既有軍事家的韜略又有政治家的頭腦;既有籌謀策慮之長,又有臨陣指揮之能。而且他的謀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義或理論價值。論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馴,卻耿正忠誠,是一位不憚以身殉義的丈夫。據《英賢傳》載,周文王之子封於原建立原國(原國初在今山西沁水縣後遷河南濟源市),國君稱原伯,原伯後裔有原伯姓。又據《姓氏急救篇》雲,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於原邑(今河南省濟源),為伯爵稱原伯,後為晉國所滅,原伯子封於先軫,號稱原軫,其後有原姓。故原氏後人奉先軫為原姓的得姓始祖。

10.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籀:
周宣王時書法家,相傳他造有籀文(即大篆)。他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唯物主義命題。

魚:春秋時衛國史官,以正直著稱。臨死時,還勸衛靈公進賢(蘧伯玉),去佞(彌子瑕)。後人稱為"屍諫"。他秉筆直書,堪稱史家楷模。

恭:漢宣帝時是宣帝舅公,涼洲刺史、贈杜陵侯撫
養輔佐宣帝有功、而先後有十幾人獲封候。

高:樂陵侯、車騎大將軍、輔佐漢元帝有功。

崇:封溧陽萬戶候,為溧陽埭頭史氏一世祖。
史務滋:溧陽侯之21世孫,唐左納言、司賓卿

浩:溧陽侯之35世孫,南宋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出自寧波東錢湖下水史家,一門三宰相,七十二進士;四世兩封王。
史彌遠:溧陽侯之36世孫,南宋宰相,史浩之四子。
史嵩之:溧陽侯之37世孫,南宋宰相,
史天澤:溧陽侯之36世孫,元朝著名軍事家、宰相、樞秘使
金紫光錄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忠武鎮陽王。
史可法:溧陽侯之49世孫,民族英雄,抗清名將。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在兵困揚州時,他拒降固守,奮戰到底,不幸英勇就義。
史孟麟:明朝理學家。他主張以理學為"國本",以名節相砥礪,同時參與東林書院講學。

夔:溧陽侯之51世孫,清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主筆。
史貽直:溧陽侯之52世孫,清文源閣大學士
宰相,軍機大臣。

閱讀全文

與姓國的歷史人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