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都有那些
朋友你好,你說的鼎盛時期是從哪個方面來說呢?如果你說的是國家的影響力回,唐朝和元朝都是當之答無愧的,而經濟文化水平來說,宋朝是最高的,唐朝的經濟水平並沒有想像中好,並且還有短命王朝隋朝好呢,隋朝雖然歷史短暫,但是經濟人口和軍事實力都是很頂尖的,隋朝大運河這個工程就可以看出,唐朝就是拍馬也趕不上. 其實時期南北朝,三國什麼的,原因是戰爭動態,人口凋敝,所以經濟什麼的肯定不能給統一的朝代比較,只是因為動盪,亂世出英雄多.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❷ 中國古代六個鼎盛時期都是什麼
文景之治(西漢),光武中興(東漢),開皇之治(隋),貞觀之治(唐),開元盛世(唐),康乾盛世(清)
文景之治
所屬朝代: 漢代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後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後。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光武中興
所屬朝代: 漢代
劉秀更始三年(25)夏,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後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並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台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開皇之治
所屬年代: 隋代
隋文帝統一中國後,一面躬行儉朴,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古帝王沒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政治方面,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六部(吏、禮、兵、刑、戶、工)制;地方政制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行政制。同時,又採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於農,府兵在農時耕種、閑時練兵,輪番宿衛,或臨時調遣。其次是廢除魏晉南北朝以來維護世族豪門權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為積谷防飢,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文帝又開科取土,並設秀才科,開後世科舉制之先河,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將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
貞觀之治
所屬年代: 唐代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為鑒,密切地注視著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為「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所屬年代: 唐代
武則天死後,過了幾年,唐玄宗即位。唐玄宗前期年號「開元」(公元713—741年)。
開元時期統治者的各項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時土地開辟,許多「高山絕壑,耒亦滿」(《元次山集》卷七)。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指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榮,道路暢通,行旅安全。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口***********,比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這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史稱「開元盛世」。這是唐朝的極盛時期。
康乾盛世
所屬年代: 清代
從康熙中葉起,清朝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於鼎盛。這段時期,其時間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峰,故中國部分歷史學者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一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
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
一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麼?製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里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一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嘎尼的中國行記)。
❸ 中國歷史上長期保持繁榮昌盛最鼎盛的五個時期,分別是哪些
第一個:西漢文景之治
時間:公元前前180年——前141年
第二個:光武中興
時間:公元25年—專—公元57年
第三個:貞屬觀之治
時間:公元627年——649年
第四個:開元盛世
時間:公元713年~741年
第五個:康乾盛世
時間:公元1662年——1795年
❹ 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五個時期分別是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中國5大盛世王朝 春秋戰國 漢唐明清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盛世 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長河中,先後出現過幾個最好的歷史時期,史稱「盛世」,例如西漢「文景之治」發展到漢武帝而極盛,唐代「貞觀之治」而至開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稱盛與清代「康雍乾盛世」,還有鮮為人知的「戰國盛世」。其中,人們多以「盛世」命名的為「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 五大盛世,皆承前代大亂之後,在新興王朝上升時期推進至極盛。西漢在秦朝廢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歷170多年「休養生息」後才達到全盛。唐代開元盛世,是在隋末大亂之後,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現的。其間,走過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明,削平群雄,驅逐元朝統治者出長城,一統天下,經半個世紀的勵精圖治,終於開創了一代繁盛的局面即「永宣之治」。自神宗萬曆中期,亂象環生,經熹宗至崇禎,終釀成大亂,至清軍入關前,已持續亂了約半個世紀。清入主中原,剿滅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農民軍;掃盪南明勢力,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清朝就是在明末大亂的基礎上再建一代王朝。又經過近70年,終由大亂轉為大治。戰國時期有些特殊,咋看起來,七國並立呈混亂狀態,實際上是經過春秋「禮崩樂壞」、長期兼並而形成的政治新格局,各國保持了長期的相對穩定,最後由秦實現統一,始達大治頂峰。 各個盛世都具有共同特徵: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社會久安,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視為「亂世」,然而也表明,舊制度行將崩潰,新制度正在產生。進入戰國時期,相繼有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至中後期,秦國、韓國、齊國、趙國、燕國也都因變法而強大起來,尤其商鞅在秦國變法更為徹底,結果秦國比其他六國更強大。盡管各國變法程度不同,但最終都完成或基本完成社會制度變革,奴隸制被封建製取代。 遠在西周時實行諸侯分封,經過春秋時的相互兼並,到戰國時只剩下七國。這與此後的國家分裂有本質區別。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還不能算作真正的統一,只是尊夏、商、周天子為中心的宗族聯盟,因而不能以「分裂」給戰國定性。由春秋「萬國」變為戰國時的「七國」,是一次重大的進步;由七國最終變為秦國一國,秦始皇建大一統中央集權,乃春秋戰國歷史繼續發展的結果。 秦兼並六國,廢分封,行郡縣制,統由中央即皇帝一人專制,首次將春秋以來倡導的「大一統」理論變為現實。自此以後,統一與分裂,不能不成為判斷社會發展遵循的原則之一。當然不能說凡統一就絕對正確,凡分裂皆屬罪過。當一代王朝末期已經腐敗透頂,生產力的發展被嚴重阻礙甚至嚴重倒退,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候如農民起義「分裂」了它的統一,就成為必要,應當肯定,或者說「是一件好事」,毛澤東主席對中國農民起義之積極作用的肯定正說明了這一點。但分裂之後遲早要重歸統一,正所謂「分久必合」。此乃中國歷史發展規律。之所以肯定「大一統」,是因為它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改善。這樣,對「大一統」的實現程度,就成為認定盛世的重要條件。西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景帝(前156——前 141年)至武帝(前140——前87年),是開疆拓土的時期。向北,擊敗匈奴,戰爭持續半個世紀,將匈奴驅逐至漠北以遠。原先由匈奴占據的漠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皆收入漢之版圖;向西即玉門關以西、新疆南部,漢時稱西域,被臣服而成為漢的疆土;向東,擊敗衛氏朝鮮,將其統治的部分遼東地區歸入漢朝管轄;向南、西南、東南開拓,即今之廣東、雲南、浙江、福建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成為漢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武帝時期,建立了遠勝秦朝的「大一統」。 唐至盛所建「大一統」,是繼漢之後又一次擴大,歷史多「漢唐」並稱。唐,在西北擊敗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在東北,徹底擊敗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遠在黑龍江設黑水都督府,以轄東北地區。開元極盛,疆域之廣遠超西漢。 漢唐實現了空前的統一,是中國疆域擴大的兩個重要的歷史時期。 明永樂、宣德之時,從北與西北兩個方向出擊元朝後裔,控制了大漠南北;西南與南部即今雲貴川等地行土司制,歸中央管轄。在東北即今開原以北遠至外興安嶺以北,東至苦兀(即庫頁島),廣設衛所,在黑龍江特林置奴兒干都司,以轄各衛所。周邊的國家,如安南、暹羅、朝鮮等都是明的屬國。永宣之後,長城以北和西北又為蒙古控制,與明時戰時和,幾與明相始終,明的疆域又有所縮小。論疆域之廣大,統一之擴大,居漢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唯有清康雍乾盛世可比。雍正帝聲稱:「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今六合成大一統之天下,東西南朔,聲教所被,莫不尊親」。此言尚早,實際上,至乾隆二十四年才最終平定西部准噶爾,青海、新疆南北、西藏地區才完全置於中央統轄之下。西部疆域達巴爾喀什湖以東,北部為漠南漠北,行盟旗制;西南已改土歸流,行千餘年的土司制被廢除。在東北達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東至烏蘇里江以東至海(包括庫頁島在內);東南至台灣島以東;最南至南沙群島,皆隸版圖之內。置行省,命官駐軍,實現了真正的統一。當時已有50多個民族共存於一個政權之下。清康乾發展了「大一統」,而且突破了歷代「內諸夏外夷狄」的傳統觀念,自康熙起放棄修長城,這就破除了2000年來的隔閡,使得「中外一家」成為現實,這直接為現代中國版圖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中國版圖比清康乾盛世時小了四分之一,比那時有較大倒退)。 每代盛世,都在「大一統」的條件下,實現了長治久安,生產穩步發展,糧食足用,國庫充實。漢武帝時,「漢興六十餘載,海內又安,府庫充實。」 唐開元、天寶年間,每家都有數年的糧食儲備,「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明永、宣之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上下交足,軍民胥裕」。清康熙時,國家儲備更充足,自康熙五十年起,三年內分省區普免全國錢糧一周,至於地區性蠲免錢糧每年都有。總計康熙朝蠲免錢糧達白銀1.4億兩。乾隆時,國家鼎盛,儲備雄厚,先後四次普免全國錢糧,累計達白銀1.2億兩;又三次普免全國漕糧1000萬石左右。國庫存銀最高近8000萬兩,常年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即使打仗,軍用浩繁,國庫存銀少則二三千萬兩,多則六千萬兩。 經濟領域各部門,如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各代盛世都呈現與以往不同的繁榮。商業城市大量涌現,突出反映了經濟繁榮。漢武帝時,有長安、洛陽、宛、成都、臨淄等大商業城市;唐開元年間,都城長安已是國際性大都市,揚州、廣州是外貿、內貿繁榮的商業大都市;明永宣之際,除了北京、南京,主要是江南地區城鎮伴隨商業發達而興起,原已發達的蘇州、揚州、廣州、佛山等更加繁榮;沿運河兩岸興起一批城鎮。清康乾之際,其城鎮之多,遠超過明代。即使邊疆地區城鎮,北有恰克圖,南有廣州、佛山;西有巴裏坤至伊犁,以及南疆的喀什諸城,東有盛京(沈陽)、吉林、齊齊哈爾、璦琿等大小城鎮,都在開發過程中興起。 除戰國時受歷史局限,不能開通對外關系,漢、唐、明的盛世,都是中國向外開放的最好歷史時期。漢通西域而與中亞建立了密切的貿易聯系,絲綢之路就是那時開通的。盛唐的經濟、文化向外開放,向西亞,遠至阿拉伯諸國;南亞諸國,以及近鄰日本、朝鮮等國都與唐關系甚密,都城長安成為亞洲政治、貿易中心。明永樂時派遣龐大船隊,由鄭和率領,首航南海,遠至非洲海岸,前後七次遠航。在對外開放方面,康乾盛世遠不如漢唐明三代,清朝幾度實行海禁,後雖開放四個口岸,都很嚴格;乾隆時,又將四個口岸減為只剩廣州一個;嚴格限制西方商人活動,不準與中國人接觸,禁止設教堂傳教。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來華,提出通商等要求都被清高宗嚴拒。18世紀,正當西方殖民主義四處擴張、並轉向東方時,清朝仍嚴厲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五大盛世,在文化與學術方面,各獨樹一幟,都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 戰國時的學術與文化,真正展現了盛世景象。自春秋以來,各種學派紛紛出現,逐漸形成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爭鳴的景象。胸懷專門知識的 「士」,自由探討對自然界、對人世間及人的思維方式的新認識,自由表達學術見解,提出一系列治國謀略和濟世方案。他們或招收學生傳授學說,或到各國傳播思想,或整理典籍,潛心著述。各國國君廣招天下賢士,形成「養士」風氣。齊宣王招學者千餘人,聚都城稷門外,自由講學,形成「稷下學派」。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等貴族皆以「養士」而聞名。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都很開放、繁榮。春秋至戰國的文化與學術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對後世影響很大,並一直延續至今。 漢武帝時,對文化的建樹,在於實行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家學說為歷代奉行,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影響中國二千多年。武帝尊儒,是經過西漢初年行黃老思想,再屢經辯駁、論證而實行的,其中包含了對數百年思想論戰的全面總結,開創了儒家思想統治的時代。另一個開創,當屬以司馬遷的《史記》為代表的史學,它開創了紀傳體史書新體例,並成為積歷代26史之第一部。西漢在文學上的獨創,是繼屈原「騷體」(《楚辭》)之後,創作了賦體文學——「漢賦」。其次是樂府詩詞,為五言詩,亦屬首創的新體詩。這些都已成為後世文學創作賴以汲取營養的源泉。 盛唐文化,堪與春秋戰國文化相提並論。唐詩,乃中國一絕,李白、杜甫、白居易,至今都是具有世界影響的詩人。現存全唐詩5萬首左右,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散文,也是此時發展起來的新文體。傳奇文學獨具特色,繪畫、雕塑等各有獨創。還有音樂、舞蹈,流傳至今,餘音縈繞,舞姿不絕。盛唐文化璀璨絢麗,影響深遠。 明永宣文化雖遠不如盛唐,亦並非無所建樹。《永樂大典》,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空前規模的系統整理。這部巨制類書,集中了各層次學者2100多名,歷時3年而成。明成祖還組織學者編篡《明太祖實錄》、《歷代名臣奏議》、《五經四書大全》、《天下郡縣志》、《列女傳》等史地、論理綱常、闡揚儒家思想的書約30多種。 康乾時期的文化,發端於順治時修《明史》,康熙時,著手整理前代典籍,篡修歷史與闡揚理學之書,已初具規模,以《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為代表,所修不下數十種。經雍正至乾隆前期,掀起整理古籍的熱潮。高宗以國家進入「全盛」而轉向「文治」,大興「禮樂」,其目的正如他借用宋代大儒張載的話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高宗以此為宗旨,組織各方面專業人才,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場規模空前的編篡與整理歷代文獻典籍的活動。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後,主持並參與整理典籍、親撰部分書,不下百餘種。但最大成就當屬編篡《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開始,成立專門機構,向全國徵集圖書,進行篩選、鑒別、校勘、編篡,歷10年之功,於乾隆四十六年編成。參加人員共4200多人,包括一批優秀學者、鴻儒。國家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之巨,創歷史記錄。這部巨型叢書,收書3500多種,7.9萬卷。另編《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和存目之書,共計1 萬多種;選精品書,編成《四庫全書薈要》,收入464種。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才全部刊出。這場大規模學術文化活動,持續了20年。《四庫全書》及《四庫全書總目》的問世,對清代及清以前歷代典籍做了全面的整理與總結,對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做出了貢獻。然而,為編篡這部書,也銷毀了不少為清所禁之書,因文字觸及禁忌而大興「文字獄」,是盛世下的黑暗。 編篡《四庫全書》,直接促進了「乾嘉學派」的形成,以考據著稱,創立的治學方法和已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涌現的眾多考據大師,皆可一提。康乾時期文學藝術異彩紛呈,《紅樓夢》,這部劃時代的巨著亦於此時誕生。涌現了《長生殿》、《桃花扇》等戲劇代表作。詩歌被當代文學家譽為唐宋之後「又一奇峰突起」。高宗一生寫詩4萬首,寫詩之多,為古今第一人,雖藝術成就不算高,卻也不乏佳作。清朝詞作以滿族納蘭性德為代表,自成一派詞風。散文、繪畫、書法,亦有所建樹。 歷史表明,每一代盛世出現前,必有偉人,為盛世領航。他們都具有非凡才能,博大胸懷,勇於進取的氣魄,堅韌不拔的精神;超凡脫俗,與眾不同。戰國時期,那些改革家、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都屬於站在時代潮頭的人。西漢文、景兩帝為政,史家譽為「文景之治」。武帝利用先輩的豐富遺產,將西漢推向極盛。唐太宗雄才大略,開創一代「貞觀之治」。武則天承前啟後,以超群的勇氣和膽識,為「開元盛世」鋪平了道路。明太祖、成祖父子勇於創業,為永宣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聖祖為清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61年,雖曰「守成」,實同「開創」,開疆拓土。世宗繼續推進,高宗乘父祖之餘烈,再把盛世推至頂峰,康雍乾盛世是三代人連續奮斗的成果。 一代盛世的出現,往往需要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如果難以為繼,即將出現的盛世就要被扼殺於搖籃中。例如,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長達280年的分裂局面,勵精圖治,勤儉治國,國庫充盈。豈料後繼者楊廣(隋煬帝),昏庸無道,窮奢極欲,只十多年,不僅將可能出現的另一個盛世摧殘殆盡,而且連前人的基業也一同葬送掉。明萬曆初,張居正勇於改革,國勢大振。豈料張居正一死,神宗反其道而行之,形勢急轉直下,將明朝引向衰亡。史家論明亡,實亡於神宗。 五個盛世達到的程度各有不同,但總的趨勢是後來者居上。比如,古代中國疆域有時擴大,有時縮小,但總的趨勢是擴大。秦的疆域要大於殷商和周,漢的疆域比秦時擴大,盛唐疆域又進一步擴大。若以清康乾盛世時的版圖為標准中國概念,歷史上的中華國家曾被分裂成四塊:大陸、台灣、蒙古、及俄佔北方領土。實現國家統一,是將來中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實現復興後不得不面對的又一新課題。解決這一課題雖然還很遙遠,但「分久必合」卻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希望採納
❺ 中國古代的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如果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康熙帝的繁榮王朝對比 我認為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回 唐太宗李世民在答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採納哦
❻ 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軍事:元世祖,漢武帝,唐太宗.(主要體現在對外戰爭中的規模和取得的成果)內
民生:文容景之治,貞觀之治.(其他還有太祖太宗之治,康乾之治,但無法超過前二者)
思想:先秦百家和唐朝代表人物:孔子(儒),墨子(墨),老莊(道),韓非(法),杜甫(儒),李白(道),王維(釋)
論綜合能力及對世界對後人的影響力而言只有漢朝和唐朝是最鼎盛的時期.
❼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有那些
我國古代三大盛世為:漢武盛世、開元盛世、永宣盛世。
一、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是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西漢綜合實力在漢武帝的領導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西元前141年,16歲的漢景帝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將中國歷史帶領到新的階段。按照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贊語中的說法,漢武帝「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他的功業,其實是當時「海內」「俊茂」們共同創造的成果。
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啟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二、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或稱開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由於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
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 ,國家財政收入穩定。
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雲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
三、永宣盛世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此舉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朝廷組織編纂了大型叢書《永樂大典》,空前規模地、系統地、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了一次大的整理、大的總結。
明永樂年間北京、南京、蘇州、揚州、廣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業、手工業先後相繼發達、興旺、私繁榮。
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持守成之策,致力於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驥;西南改雲、貴、川流不息土司制,歸屬中央;東北至興安嶺、黑龍江岸,廣設衛所;東南臨海戌邊;周邊安南、暹羅、朝鮮等均系藩屬國。大明國力達到頂峰。
(7)中國歷史的鼎盛時期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一、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
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明朝有瓦剌(蒙古)、倭寇之患。
但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
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
三、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
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
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
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
明代的《永樂大典》是中國第一部網路全書式的文獻集,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
❽ 中國歷史上哪個時代最鼎盛
唐朝,關鍵是文化影響力無出其右
唐朝時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唐代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關系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唐朝前期,農業生產蒸蒸日上,手工藝品日益精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城市生活繁華似錦。唐朝後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為以後南方經濟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當時在政治上,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其成就超邁西漢「文景之治」。唐玄宗統治時期,鼎盛局面達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壇上也出現了「盛唐氣象」。就當時的世界范圍來看,唐帝國也是最重要、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唐朝正處於中國古代社會由前期向後期發生轉捩的關鍵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唐朝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唐朝後期出現的很多萌芽狀態的新事物,對此後千餘年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唐中葉開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間醞釀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重大變化,許多新事物都萌發產生於唐代。總之,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強盛,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出現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稱「強漢盛唐」;唐朝後期的發展又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巨大變革開了先河。唐代確實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稱為李唐,又因與隋朝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等一脈相承,故又被史學家合稱為隋唐。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❾ 中國歷史上最鼎盛時期是什麼時候啊,
軍事抄:元世祖,漢武帝,唐襲太宗。(主要體現在對外戰爭中的規模和取得的成果)
民生: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其他還有太祖太宗之治,康乾之治,但無法超過前二者)
思想:先秦百家和唐朝代表人物:孔子(儒),墨子(墨),老莊(道),韓非(法),杜甫(儒),李白(道),王維(釋)
論綜合能力及對世界對後人的影響力而言只有漢朝和唐朝是最鼎盛的時期。
❿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大盛世分別是在哪幾個年代
1、「文景之治」,西漢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統治時期出現的盛世。
在文景時期,朝廷為了休養生息,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比如,漢文帝分別三次對田租進行減半和全面,讓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這就是「輕徭薄賦」的體現。
而且文景二帝還十分的重視農業,鼓勵農耕,甚至在春耕的時候親自下地耕種,以此來給百姓做榜樣;還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是百姓富裕起來。以此同時,朝廷還強化軍權、安定邊疆,給「文景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各方面的不斷努力和發展,終於出現了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據說當時國庫里的錢多的數都數不過來,所以「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朝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礎上(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以及大量隱瞞的人口戶口,隋朝通過接手北周、陳的大量人口以及清查他們留下的隱瞞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了860萬戶),在位二十多年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分裂的中國。
3、「貞觀之治」,出現於唐太宗時期。
當時經濟繁盛,文化繁榮;當權者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
同時朝廷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此外,「貞觀之治」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把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推向了頂峰。
4、「開元盛世」又被稱為「開元之治」,現於唐玄宗時期。
這一時期,有了前面「貞觀之治」的穩定局面,唐玄宗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大力發展經濟,解放勞動力,使得天下大治,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國家財政收入穩定。
同時還改革兵制。對外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的大統一。至此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在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出現了空前的發展,在當時的長安城常常可以看到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商人,十分的熱鬧。這個時期是我最喜歡的年代了,開明、繁盛,是一個難得的盛世。
5、「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這個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
在當時,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是在這一盛世之下也隱藏這巨大的危機,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對外閉關鎖國,使得乾隆後期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相繼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