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史上對中國人的尊稱有
漢人、 唐人、上國人
『貳』 中國在古代有哪幾種稱呼
中國在古代有華夏,中華,九州,赤縣,海內等稱呼。簡介如下:
1、華夏。也稱「夏回」或者是「諸夏」。答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
2、中華。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
4、赤縣。指華夏,中國,中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5、海內。是指國境之內,也就是指全國。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叄』 對中國人的其他稱呼有哪些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回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答,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我...
『肆』 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尊稱有那些
什麼???我選了漢人,唐人,華夏。被老師罵了一頓!!!應該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是不?
『伍』 中國的稱呼有哪些啊
華夏、赤縣神州
、禹域、禹城、禹跡、禹甸、九州
、海內
中國有許多別的稱謂:
1、赤縣神州
在中國的古書《史記·孟子苟卿列傳》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驗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2、華
古代時候這個字的意思和「花」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
第二種說法是:「華」含有紅色的意思。古代的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為華。
第三種說法是:華是由中國的古稱「華夏」省略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3、中華
秦朝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是中國,「華」是華夏族的指稱。中華民族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4、夏
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5、華夏
中國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當時的商朝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6、
禹城·禹跡·禹甸
相傳古代洪水滔天,一個叫大禹的人去組織大家治理水災。據說,禹治水後,按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來世代相傳下來稱中國為:禹城、禹跡(大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7、九州
相傳夏(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古書《淮南子·地形》又記: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自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就泛指中國。以九州的意思還派生演化出九域、九有、九土、九區等許多名字。
8、海內
古代的中國人以為中國周圍都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陸』 在古代 國外對中國有哪些稱呼
中國的別稱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騶衍的人,他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華:古同「花」,引用為美麗而有光彩。對華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自以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左傳疏》:「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另一種說法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做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也許,古人崇尚火,火有紅色光華,所以稱華。)還有一種說法,華是我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作為中國的簡稱,歷史悠久。 諸華: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後,逐漸發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唐代韓亻屋詩:「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和「外國」對用。中華民族是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夏:在古代有「大」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建立的夏王朝,《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後來人們就常用「夏」來稱呼中國。 華夏:商朝時,由於實行了裕民政治,政治與文化都比以前有所進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後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諸夏:此稱類似「諸華」,開始是指華夏民族各諸侯國,以後用來稱呼中國。 中夏·方夏·函夏:都是有關中國的代稱。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此後,中夏即指中國。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方夏,《尚書》:「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註:「以撫綏四方中夏。」中夏即指中國。 禹城·禹跡·禹甸: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造福於世。據說,禹治水後,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所以後世相沿稱中國為禹城、禹跡(禹治水足跡遍全國)、禹甸(「甸」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九州:源於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傳說。九州,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荊、揚、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載:中國古代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兗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嗣後,九州便泛指中國。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來的還有九域、九囿、九土、九區、九野。宋代繪制《九域圖》即中國地圖。唐詩有「月兒彎彎照九州」之句。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鄭祀志》載:「禹牧九州之金,鑄九鼎,像九州。」 九區:晉朝衛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九囿:即九州:《通鑒外記》:「人皇氏作山川土地之勢財度為九州,謂之九囿。」 九土:即指九州。《國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 九野:謂九州也。《後漢書》「疆理九野」即指中國。 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周圍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做海內,把外國叫做海外。《戰國策·秦策一》:「今欲並天下,凌萬乘,詘辭國,制海內。」《史記·高祖本紀》:「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戴公葆
『柒』 中國在歷史上有哪些稱謂
歷史上外國如何稱呼中國:
震旦(Sinian),古印度對中國的稱謂。過去曾認為「震旦」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是5.7億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物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
絲國(Seres),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方及其居民的稱謂,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
契丹(Cathe),俄語稱中國為「契丹」。遼代時期,當時的北方民族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
陶瓷(China),18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歐洲人因此把「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清國人(Chink),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意指「中國人」,帶有貶義。
中國風(Chinoiserie),18世紀中期,法語中專指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風格。當時,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的想像創造出各種新形象。後來演化為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西內遜(Chinees),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現在,西內遜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是指「中國人」。
掌櫃,19世紀初,韓國用「掌櫃」一詞來稱呼那些到朝鮮的中國人,意思是中國人精於算計,善於做生意。
船國(NuocTau),越南民間把中國說成「船國」,把居住在越南的華人稱為「三船」,意思是中國人是坐船來到越南的,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中國」自己的別名,除「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
「九州」之名, 在《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盡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隨著中華帝國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四海」之稱,以四境均有海水環繞而得名。
戰國齊人鄒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啟發,大膽提出了「大九州」說。他認為《禹貢》九州合起來只能算一州,叫「赤縣神州」,同樣大小的州共有9個,組成大九州,「神州」只佔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後代的事實雖然證明這只是一種假說,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捌』 中國人的稱謂有哪些
中國人的稱謂主要有親屬稱謂、社交稱謂、和特殊稱謂三大類組成。
1.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是基於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它是以本人為軸心的確定親屬與本人關系的標志。
2. 社交稱謂
社交稱謂是指除去親屬稱謂以外的,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稱謂習俗。社交稱謂又分為非親屬稱謂和語境稱謂。非親屬稱謂是以社會生活中在「人」這個本位上,除去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際關系的稱呼。
3.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稱謂禮儀:
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志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范性禮貌語,准確的稱謂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系。
稱謂禮儀有姓名稱謂、親屬稱謂、職務稱謂、性別稱呼等四個大類,稱謂禮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外交活動中都非常重要。
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玖』 在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尊稱有哪三個
只有古代中國周邊的附屬國才會在正式的場合或文書中對中國寫尊稱
比如明朝援朝抗日,朝鮮文書里就把明朝軍隊稱為天兵,尊稱明朝為天///朝
『拾』 在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尊稱有什麼
歷史上,中國人在想方設法了解世界的時候,世界各地特別是遙遠的西方也在想方設法了解中國。因此才產生了「漢學」這一門學問。中國人可能不那麼在意「漢學」,甚至許多中國人還不知道有這一門學問。其實作為中國人了解一下「漢學」,看看人家外國人是怎麼研究中國和中國人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很早以前,各國對中國的認識是支離破碎的,缺乏完整全面的認識,往往以對中國某一具體事物的了解為基礎,形成對中國的稱謂,有點像漢語語法中的「以局部代整體」,或「以特定代一般(全體)」,比如以陶瓷代指中國,以絲綢代指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比如,「桃花石國」,現代中國人有多少知道自己的國家還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詩意的名字?有些還在沿用,比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就還在沿用「唐人」的稱呼。在諸多稱謂中,也有一些是對中國的貶稱。「東亞病夫」這一蔑稱也曾一度是專指中國人的。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本文系根據有關資料綜合而成。
1.Taugast(桃花石國):一般音譯作「桃花石國」,最早見於拜占庭歷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據傳「桃花石」為「大漢」的音轉,乃匈奴和北方草原民族對漢帝國的稱呼。西傳到中亞、西亞過程中被各族政權所採用,指代中國的中原王朝,後為拜占庭史學家所採納。
2.China(中國):中國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來源說法很多,有傳為秦「Qin」的音轉,亦有認為為景德鎮舊稱「昌南」的音譯,不過最為可靠的當數源自梵文的「Cina」。
3.Cina(支那國):梵文對中國的稱呼,漢文古書中多音譯為「支那」或者「脂那」。原意指「智慧」,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曾將Cina與希臘並列,同稱為文明富強之國度。梵文中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絲)以及Cinamsuka(絲衣服)等,皆以Cina這個字做成組成的部分。
4.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或賽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有本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獨裁者凱撒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5.Kitay(契丹):俄語對中國的稱呼,因宋朝年間,遼國強盛,斯拉夫人只知東方有契丹而不知有漢,故以「契丹」指代中國,後延續至今。
6.Manzi(蠻子):指中國南方。詞源來自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南宋的稱呼(小說《說岳全傳》中的金兀術稱南宋人為「南蠻子」,不為無據)。常見於元朝時期的西方人記載,比如《馬可波羅游記》,自元代後便不再常用。
7.Chink(清國人,中國佬):源於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受盡欺辱,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8.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9.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10.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11.Nuoc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12.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